• 移动社交
    主题+过程的移动社交,科技北斗想为科研领域工作者提供便利 来源: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  文/赵子潇 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用户、金融和科技中介机构,是社会科技创新体系的七大主体,被定义为“北斗七星”,也是科技北斗名字的来历。创始人周东红是清华硕士,曾是中国第一条高铁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参与者,提出高铁客运服务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2013年创立北京易麦克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致力于构建面向“主题+过程”的科技创新社交平台,将政、产、学、研、用、金、介等七大用户融合成立体动态的社交网络。公司2014年初获得上市公司风范股份4300万元的A轮融资。   科技北斗是一个主要为科技工作者或爱好者提供的科研社交平台。与传统社交平台不同的是,科技北斗通过“主题+过程”的社交分享模式,驱动“政产学研用金介”的融合和创新者的微生态链接。目前,该APP已经上线试运营,其内容分为几个板块:   1.资讯平台。了解国内外最新消息是科技人士希望看到的,所以科技北斗将资讯聚合,并加入智能推送,根据用户兴趣精准投放,帮助科技人员洞察技术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涵盖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档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和轨道交通等等。算法机制类似今日头条,不过更加垂直和专业。除了资讯,行业政策、论文甚至专利信息都可以在上面获得。   2.项目社区。分享经济大潮势不可挡,科研项目、论文、专利和专业知识更需要分享和传播。科技北斗“主题+过程”的社交就表现为以项目分享为中心的社交。   在科技北斗,每个科研人员都可以通过拍照的方式自由分享项目、论文和专利,实时更新项目日志,以便快速获得同行的关注和讨论;科技北斗则会精准推荐同类项目、论文和专利,让用户无缝了解同行科研动态和成果,指导科研工作。   “主题+过程”的分享社交可以较长时间的凝聚同行和共同兴趣者,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比较轻松方便的故事工具,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故事分享。   3、科技圈。在推送资讯和成果的同时,科技北斗也会为用户精准推荐相关行业人士,让用户能够快速结识同行精英,随时随地互动交流。   比起微信的碎片化社交,科技北斗更加贴合工作习惯——基于项目的产业链将各个行业聚拢在一起。周东红告诉记者,项目即主题,围绕主题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接触到。拿地铁举例,从项目成立到地铁投入运行,要经过方案、设计、研发、推广等。产业上下游也分布着无数企业,让他们环环相扣,项目能获得更好的合作方,打通人脉关系,“以主题延伸,注重过程,从而构建立体网络,这是科技北斗的大概思路。”   我们浏览科技北斗资讯时发现,大多数新闻都比较专业,会议、政策很适合科研领域的研究。根据科技部的科技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7105万人,具有一定的市场挖掘空间。事实上,不仅仅科技人员,任何工作者均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主题+过程的社交。   周东红则更加自信,认为科技北斗在发展前景方面没有上限。他表示,从资讯到社交,各个项目的连接会衍生很多商业模式。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盛行,也能让科技北斗中的项目管理更加方便,软件定义硬件是最终的趋势。   国外的ReseachGate、Academia等网站和科技北斗有些类似,不过即时通讯能力更有中国互联网的特色。此外,在国家倡导协同创新,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当下,中国的科技服务平台逐年增加。科技北斗从移动社交入手,以科技创新链条上的“人”为中心,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探索。当今社交被娱乐性内容全面覆盖,能突破重围的只有细分领域,同时科技北斗会与更多政府、科研机构合作推广,在科技工作者之中落地。  
    移动社交
    2016年0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