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10月22日】
  • 资讯
    垂直教育领域的CRM+ERP:快客ERM想帮线下K12机构同时做好线下、线上运营管理 这一两年来,线下早教机构不断发展膨胀,逐渐成为一个拥挤不堪的市场。而后便开始不断有机构倒闭的故事发生,都是源于机构数量过多、生源不足导致的。在这样的市场里,谁能招徕更多的学生,并维护好客户关系将其转化为长期用户,谁就更有竞争力。而显然,传统低效的软件或者更传统的手工作业,已经满足不了眼下的机构需求了。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机会,快客ERM决定专注 K12 教育领域,围绕垂直行业做 CRM+ERP 系统:也就是它不仅仅帮助教育机构做前端的销售人员 CRM 系统,还将工具服务的环节延伸向更后端的学校行政、校务、课堂管理,帮助教育机构实现从 CRM 到后端教学教务管理的无缝衔接,能在线下和线上都做好整体的运营管理。     具体来说,快客 ERM 是围绕“人”(即学生)来做管理的——首先它向课程销售人员提供了 CRM 系统,在销售人员接触到有意向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之时,就可以记录下他们的具体信息,如果他们最后真的购买了课程,那么这个学生的信息就会成为其中的一个单位元信息,并在后续的环节中,这个信息会持续流转。 怎么说呢?当销售人员把课程销售掉后,对机构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来安排这些学生上课、对他们进行日常的管理?这就涉及到了学校本身的排课、教室资源的配置,以及学生何时有空上课、课堂反馈等等很多个变量。而快客 ERM 则将这些环节都智能化了,由于它已经先掌握了前端所有学生的信息,所以只要再加上由学校提供的基础教室信息等,就可以让系统自动化完成排课选课等校务管理事项。     不仅如此,由于“学生”成为了这个管理系统里的元单位,因此快客 ERM 还可以做得更深入以及个性化——比如他们想后期可以让老师把每节课的课堂场景、情况也都上传到系统里来,让家长对课堂有更多了解,从而让机构有能力黏住家长这个最终决定是否付费的用户群体,做好自己的线上运营。     另外,快客 ERM 对机构还有一重价值,也就是它可以辅助机构做账务管理,它会按照每个学生每节上课所交的费用来计算机构的收入,以此保证机构的收入计算达到最细的颗粒度,避免机构因为重复记账等问题导致账目出错而最终酿成关门的结果。     目前快客 ERM 的盈利模式是向 B 收费,也就是线上的 SaaS 按学校为单位来收取每年固定的费用,而有自己独立 IT 能力的学校,快客 ERM 则可以为其搭建私有云,收取一定的 license 授权费用。团队本身已获得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     最后,我问快客 ERM 团队,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帮助 K12 机构做好线上管理,但是他们会有接受这种服务方式的顾虑吗?快客 ERM 创始人仲跻亮说,一个顾虑在于国内 SaaS 土壤还不成熟,缺乏市场培育,另外则是机构如果使用 SaaS 几年的费用加起来会投资过大,那么还不如直接买断,所以定价策略也很关键。     我个人对快客 ERM 的感觉是,未来这类模式或许会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常见——因为在教育行业中,教育机构才是资源的拥有方,互联网团队要纯从线上做平台做资源很难,所以如果能帮助传统机构实现 O2O,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也有可能是一大机会。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苑伶]
    资讯
    2014年10月22日
  • 资讯
    微软公布云战略未来规划 [摘要]在财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80%在使用微软的云服务。 在提出“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之后,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今天举行的云战略说明会上,首次完整展示了微软对于云计算未来的规划。     具体来说,以Microsoft Azure公有云、Office 365和Microsoft Dynamics为基础,微软将面向全球各个区域、众多行业、不同业务领域的客户,提供完整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微软的云计算平台将具备超大规模、企业级品质、混合云方案三个特点。     为了实现此完整规划,微软公布了一系列云服务的创新举措及进展,包括Azure新增G系列虚拟机和高级存储、微软与戴尔合作推出全新的云平台系统,正式发布全新的Azure Marketplace并有宣布企业分析和数据管理企业Cloudera及基于container的Linux操作系统CoreOS两个新合作伙伴加入微软云生态系统。     纳德拉表示,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运行可靠,可以随时扩容,并且灵活易用的云平台。目前,在财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80%在使用微软的云服务。     会上,微软公布了Azure公有云下周起将在澳大利亚正式商用。到2014年底,其将在全球19个区域运营。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4年10月22日
  • 资讯
    Smartsheet:帮助企业建立可视化热图的工作管理平台 Smartsheet是一家基于表格的项目与工作管理平台,该公司正在致力于让企业更加方便地了解员工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他们经常与谁配合工作)。企业客户多数情况下使用这一服务来管理项目、加强员工协作。正因为如此,Smartsheet对于某一企业中各个员工的工作情况掌握了大量的数据,现在企业可以通过该服务提供的高度可视化工具Account Map(账户热图)利用这些数据(并为其付费),从而访问到这一信息。     Smartsheet主席布伦特·弗雷(Brent Frei)本月早些时候告诉我说,他们团队之所以决定从表格入手,是因为表格“从概念上讲是免费的,易于共享,而且大家立即就知道怎么使用。”他认为这也是该公司目前表现如此优秀的主要原因之一。Smartsheet团队告诉我,该公司目前拥有超过5万家购买付费账户的企业客户。该公司还吸引了高达7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员工规模已经扩大至150多人。     弗雷告诉我,Account Map的点子来自于该公司的大型企业客户。这些企业希望能以更加可视化的形式更好地了解公司内的动态。于是Smartsheet团队对利用已经在采集的数据能够做些什么进行了研究。理想情况下,这意味着能够跟踪公司内所有不同的项目以及参与这些项目的所有人的情况。通过Account Map,你可以看到小组中谁对项目的贡献最大(当你要求加薪时,这个数据会很有帮助),或者谁的贡献最小(当你写年终总结时,就不太好看了)。而且你还能看到不同小组之间的工作联系。     Smartsheet默认向所有用户开放了基础版的AccountMap。不过基础版无法交互。对于愿意付费使用的企业,Smartsheet将为其开发可交互的Account Map。通过高级版Account Map,用户能够了解得更加深入,可以查看到员工个人的层面。     翻译:顾秋实  来源:TC
    资讯
    2014年10月22日
  • 资讯
    云数据仓库初创企业Snowflake获2000万美元B轮融资 云数据仓库初创企业 Snowflake 刚刚获得了 2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     Snowflake是一家总部位于圣马特奥的云数据仓库初创企业,成立于 2012 年,现有员工 50 人。其创始人是曾在微软工作 23 年、后在 Juniper 担任过执行副总裁的 Bob Muglia。这家此前一直处于隐身模式的公司最近才刚刚现身,Snowflake 在数据库和数据处理方面拥有 120 多项专利,其 Snowflake Elastic Data Warehouse 是一种在云服务基础上搭建的新型数据仓库,可以将所有用户、数据及负载集中到一个 SQL 数据仓库上。用户只需加载数据然后运行查询就可以查找到各种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 目前,Snowflake 的数据存于 Amazon 的 S3 存储服务,未来可能会视客户数据集中在哪里而迁移到新的公有云服务上。Snowflake 拥有 Condé Nast、Accordant Media、Adobe、VoiceBase 等客户。另一家初创企业 Bityota 也在做类似的技术,甚至连数据仓库硬件提供商 Teradata 也在加大做云服务的力度。     此轮融资由 Redpoint Ventures 领投,Sutter Hill Ventures 跟投。至此其总融资额已达 2600 万美元。此轮融资所得部分将用于打造合作伙伴生态体系,以及扩充团队规模。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boxi]
    资讯
    2014年10月22日
  • 资讯
    HR服务管理平台IfChange获得千万美元A轮融资,未来发力微信招聘与HR大数据 HR 服务管理平台 IfChange 背后的逸橙科技获得千万美元 A 轮融资,投资方是光速资本。这笔融资实际上在上半年已经到位,甚至早于他们的产品上线。     互联网垂直行业招聘是今年创业领域的热点。不过36氪报道过的大多数互联网招聘公司专注的都是 2C 业务。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升求职者的用户体验方面。而 IfChange 是一家希望提升 HR 工作效率的 SaaS 服务提供商。根据他们的说法:     HR 一年平均要浪费掉 21 个工作日去外网筛选简历,一年要扔掉 67500 份简历,阅读这些简历要消耗掉一个 HR 每年 42 个工作日。除此之外,入职 Offer 以及试用期的转化率都只有 50%。     因此 IfChange 先后推出了三块业务: 招聘管理服务系统:这是逸橙科技最早上线的产品,基于简历的全网搜索做简历的渠道管理与精准匹配。HR可以一键在各大招聘网站上发布职位、查看和管理各种渠道来的简历。还有建立的知识图谱,帮助HR了解不同背景的求职者。   微信招聘:在招聘管理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微信公共号帮助企业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微信招聘门户。HR可以使用微信进行各种常规的招聘工作,并和企业在各种招聘网站的信息进行同步。   HR大数据分析系统:基于对公司内部以及全行业的人才数据,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离职原因进行监控和分析。帮助HR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 逸橙科技的 CEO 周友洪具有猎头行业的多年经验,技术团队则大多来自盛大、百度、腾讯和大众点评,具有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 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背景。因此 IfChange 想做到的是基于文本分析和数据挖掘对企业需求和求职者背景之间进行精确匹配,找到入职率更高的面试人选。     目前 IfChange 已经拥有了数十万的人才库和上千家企业用户。其中有酷狗、迅雷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有华润万家等传统行业大公司,也包括蘑菇公寓这样的创业公司。他们希望通过强有力的运营团队和转化服务团队的跟踪服务,在本月底就可以将企业用户提高到 1500 家。     同时,除了面向企业的 HR,IfChange 也希望未来能够在求职者那一端增加存在感。微信招聘是目前他们离用户最近的产品,也是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发展的产品。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Zuo]
    资讯
    2014年10月22日
  • 资讯
    工作社交应用脉脉将于本月底推出PC版 10月22日下午消息,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今天向记者透露,专注于工作的社交APP脉脉将于10月31日推出PC版本,目的是为广大职场人士提供相对便利的社交体验。     脉脉创立于2013年10月,是定位于“工作版微信”的社交应用,用户可管理一度人脉、发现二度人脉,或通过关键词搜索到二度人脉并建立联系,把“找人办事”从线下搬到线上来,也可以通过关系链寻找所需的职位或人才。     林凡解释说,脉脉PC版将主要突出即时通讯功能,可以大幅提高职场人士在固定场所在线交流的速度。在PC版推出前后,脉脉也计划尝试推出Web版。     “PC版和Web版都是脉脉的局部功能,在摸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比如,我们希望所有消息都可以在不同设备上同步,以确保随处的终端接入。”林凡说。   今年8月,脉脉获得了由IDG领投、晨兴创投跟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在此之前,脉脉以20%的股份获得了晨兴创投A轮、A+轮共计500万美元的融资。来自脉脉的数据显示,目前该产品的用户数已经12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15万,在日活跃用户中,来自百度、腾讯、阿里的员工超过40%。     “脉脉距离爆发还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林凡说,虽然近期有不少投资人表达了投资的意愿,但脉脉近期不打算考虑C轮融资,直到脉脉的用户数突破1000万。     在拓展用户规模的同时,脉脉已于近期开始尝试商业变现,其手段主要是以收费的方式向创业公司提供人才招聘、顾问咨询、辅助融资等服务,不过,该服务目前还在测试阶段。林凡说,未来脉脉也不排斥尝试其他更多的商业模式。(陈敏)   来源:网易科技
    资讯
    2014年10月22日
  • 新创
    格林兼职:70后创业老兵做分享平台式大学生兼职App,希望建“人才银行” 来源:猎云网 (微信:ilieyun)  文/周小宁   导读:今天要介绍的他从2004年开始接触大学生兼职,从武汉南下广州,做过经常被轰出来的业务员,跑过八九个公司。2008年创业失败负债30万,2009年卷土重来借钱创业依旧选择兼职,2012年设计出兼职产品互联网原型图,在2013年兼职猫冒出来时,再次顶着压力做分享式的大学生兼职平台格林兼职。他没有很牛的经历、背景,但他觉得兼职平台更应该是一个人才平台,格林兼职的愿景通过这个分享式的平台建立一个人才银行。   着一身黑色西装,身材并不高大的他显得很精神、很干练,初见胡景益是在武汉光谷的创业街区,阳光明媚的上午,几句寒暄之后,走进团队办公室,见到的是一群很年轻的面孔。胡景益笑着说,他一个70后的在带着几个90后的小伙伴打仗。 大学生打开一个兼职网页,一眼望去,内心一片欣喜,开始一页一页翻,仔细一看怎么都那么类似,电话一打,接听的人都一样,来做兼职可以,给他钱就给你安排。传统的兼职,企业在叫苦总被放鸽子,学生也在叫苦总被骗,笑的人却是中介。胡景益说他太想改变这个局面了。   格林意在“Green”,它的目标是绿色安全的大学生兼职平台 胡景益从2004年开始接触大学生兼职市场,这个鱼龙混杂的行业他也是唏嘘不已。胡景益向猎云网表示在给企业输送大学生做兼职时,兼职双方都没有协议,学生和企业也没有任何保障,这就让很多骗子趁虚而入,这样的处于“真空”的双边市场直到今天还依然让很多人头疼。   但2014年大学生兼职行业似乎开始风生水起,而2015年至今互联网兼职平台似乎也更受投资人的垂青,3月,兼职猫获得了百万美元级别A轮融资;4月,探鹿获蓝驰创投1000万人民币天使投资;5月,口袋兼职也获得了千万级别A轮融资。这些让胡景益看到了希望,但更多的他说是动力和信心,证明这块市场在蜕变。 2014年胡景益创立格林兼职,意在“Green”,他觉得兼职这个行业应该是绿色、健康、透明的。格林兼职在上线的几个月间,就在武汉的大学城引起了反响,还在武汉光谷创业咖啡一分钟路演奇迹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奇迹之星”的荣誉。   “大学生群体和校园市场潜力很大,兼职这个市场多年来弊病很多,格林兼职要做的不是要革这个行业的命,而是从开始一点一点地做起,做一个就保证一个真实,保证我们的做过的兼职市场就是绿色的,也就是Green。”胡景益说道兴起时,一直抿着嘴笑。猎云能感觉到,这个市场积重已深,但难返还是未知数。   地推团队一条街一条街地扫,信息不真实格林先行赔付 目前格林兼职活跃用户在1000左右,胡景益说这是在没有做任何推广的情况下用户口口相传而来的。而在格林兼职入住的商家和企业达到了500家,分为兼职的各种品类,用户可以选择分类检索和需求检索职位,分为职位类别、地区、距离等选项。   格林的地推团队是通过一条街接一条街地跑,一个商家接一个商家地谈判,一个信息接一个信息地录入,一个兼职接一个兼职审核发布。首先通过网上信息筛选后,格林的员工上门考察并评估,确保真实透明后方可入驻,然后电话沟通具体的兼职发布细节。格林也最初选择中部经济带的重镇、大学生聚集之地武汉作为立脚点。   胡景益告诉记者,我们对于不真实的信息责任到人,出现第一次处罚500,第二次直接卷铺盖走人,同时企业也会被拉入黑名单,只有这样严守底线,后面的业务开展才会符合本心。 从用户角度来讲,如果发布兼职信息有不符,大学生通过举报机制,一有不真实格林就先行进行赔付,费用由格林承担。   格林兼职定位于做到5个100%,100%真实、直招、免费、日结、全额薪资,目前日结还在建设中。发布兼职信息直通企业,没有中间费用,不会克扣工资。胡景益说这也是格林兼职的决心。   相比之下,探鹿能够得到学生认可,关键一点也在于探鹿坚持“凡有违约出现,探鹿先行赔付”的原则,而在2014年探鹿做商家试点时出现的商家状况临时变动,大老远跑来的学生只能风中凌乱,当时探鹿就采取了这一措施。   结伴兼职和体验式的兼职分享平台 兼职的群体属性和工作属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抉择,比如距离太远、地方太隐蔽没人陪,工作无聊想找个同伴,胡景益在广州打拼时发现了这一需求,格林App在开发时就增加了结伴兼职这一功能。   胡景益说这也是格林兼职的属性所在,兼职可以不那么孤独,格林的结伴兼职更像是一个兼职的社区,在上面有热点话题,可以是同乡,也可以是同学,也有可能是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一起做兼职,一起分享,这是格林想要看到的局面。   格林的另一目标就是发展成一个兼职分享平台,让更多地大学生和志愿者参与到格林兼职体系的建设上来,让大学生可以主动发掘兼职信息,审核后就可以到平台入驻,每个大学生可以是做兼职的,也可以是找兼职的,从参与者到贡献者,身份的转变让这个平台更有意义。   而最大的困难在于兼职的品类很low的情况下怎么去吸引人并且能够升级成为高级兼职项目的问题,这个困难大部分的兼职平台都做不到。既要引流,又要质量,这也是兼职平台往社交平台、人才平台发展的最大问题。   胡景益表示,会在格林App的下一版本把结伴兼职和分享平台优化,目前只能靠用户口碑推广。   随自由职业的发展,格林希望从兼职到人才库再到人才银行。公开资料显示,在美国劳动大军中,自由职业者和独立工作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据预测,已有1600万名自由职业者和独立工作者。中国的发展在自由职业者的数量上也会与日俱增,更多人喜欢自由工作。   胡景益说兼职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一直是处于很low的地位,但是市场需求并非如此,希望从兼职平台变为人才库,人才在格林储备、增值、输出实现效益,最后建成人才银行。 从业务员到创业者,更多的是一场修炼 胡景益2002年毕业,读书在南昌,家在武汉,毕业后南下广州打拼,从最开始的业务员做起,一个月只有600元的工资,跟很多企业打交道时,刚开始的那两年还经常被别人赶出来。   胡景益从2008年开始自己创业,做大学生职前培训,其中有兼职平台。但是创业无经验、合伙人放弃、想得太简单,不到一年多破产,负债30万。2009年他选择卷土重来,借钱再次创业,这次他做了一次减法,专心做大学生兼职平台,他往返于广州的大学城和产业园。胡景益说他在2012年时就设计出兼职产品互联网原型图,在2013年兼职猫冒出来时,再次顶着压力做了格林兼职。   胡景益拉了3个合伙人,3个人当中都是之前胡景益摸爬滚打的朋友或同事,志同则道合。胡景益说几年的创业更像是一场修炼,而这几年一天也没有好好休息过,很对不起家人,他说创业一定要成功。   兼职行业也是自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强大团队落地能力、足够的资本支持、兼职模式的轻与重权衡都是决定其发展的关键,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滑铁卢。但故事谁都会讲,产品的打磨与市场的打拼才是硬道理。
    新创
    2015年10月22日
  • 观点
    腾讯要停止外包招聘?在缩减招聘上BAT三家聚齐了 即使“远在南极”,大企鹅也感到了这个冬天的寒意——继百度停止社招之后,腾讯昨日晚间被传出停止“外包”招聘。   疑似腾讯内部员工贴出一封内部邮件,邮件显示“总办会刚结束,接紧急通知给大家:从今天(10月20日)开始,公司所有外包招聘全部暂停。”“今天总办会审批15年人力预算,要求公司人力严控,外包不让增,而且存量要尽量降低。”,并提及此次人力严控的原因,“整个互联网行业目前都进入低谷。”虎嗅向腾讯方面求证该内部信的真实性,截止发稿,腾讯并未做出回应。 网传内部信截图   若该内部信属实,那么BAT三巨头均开始缩减招聘名额。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相比较阿里的校招和百度的社招,此次腾讯“冻结”的是外包招聘。   据悉,腾讯员工大致由正式员工+外聘员工+外包员工组成。有知乎网友对后两类员工做了解释:外包员工并非腾讯员工,与外包公司签合同,工资、年终奖等也与外包公司谈。外聘和外包不一样,外聘算半个腾讯的人,合同和人力资源公司签,不和腾讯签,但是你的权限和福利和正式员工差不多,差别大的是各种奖金。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腾讯逐渐开始将外聘员工转化成外包员工,且迁移办公地点,主要集中在边缘和密集劳动业务。由于外包员工数量少,且所需的技术要求并不算高,因此,此次停止外包招聘并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在BAT中,最早开始缩减招聘的是阿里巴巴。早在9月份,阿里巴巴宣布“由于集团人才战略调整,阿里巴巴2016校招名额确定将要缩减,各岗位将执行更加严格的‘择优录取’标准。”对于名额的缩减,有媒体报道称是从3000人缩减到400人,但阿里官方对这一数字予以否认。   而后,在昨天,百度被证实停止社招,与之相伴的还有“裁员”传闻。百度停止招聘的内部邮件显示,“从即日起停止招人,对于极个别有特殊需求的,需要Robin(李彦宏)和我特批后方可招人。”除了停止社招外,有知情人士告诉虎嗅,此次还涉及到裁员,且赔偿方案并不“仁义”,不过百度官方表示,裁员的事情并未听说,属于子虚乌有。   近期无论创业公司还是BAT巨头被传缩招裁员,难道寒冬真的来了?   对于这一问题,今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刘佳写了一篇题为《百度阿里缩减招聘:寒冬来了么?》报道,其中引用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熊钢和达晨创投董事总经理高洪庆两人不相同的观点。熊钢认为经济处于寒冬时期,但资本寒冬周期会缩短。而高洪庆则表示寒冬还未到来,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才是真正寒冬,但很难预测寒冬会持续多久。   在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熊钢看来,中国的实体经济整体处于下行放缓过程中,这段时期对创投最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资金入口以及投资出口的紧缩。“一般投资者的投资逻辑,是在经济最好或者是经济启动准备向好的时候募资投资意愿比较强,这个时候所募得的资金量、属性都会有变化。”   同时,募资紧张也影响到投资出口。“现在接盘的人少,价格也受到影响,退出渠道收窄,难度也在加大。”熊钢说。但乐观的一面是,“互联网技术加快传播速度,未来资本寒冬周期将会缩短。”   达晨创投董事总经理高洪庆则认为,最坏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在资本市场疯狂的时候,很多家机构才投了40%左右的钱,这段时间以来就慢慢地慎投、惜投,这部分投完就没有了,尤其一般的小机构。而二级到一级市场的传导周期一般在6~9个月,也就是说,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才是真正的深冬,很难预测这轮寒冬会持续多久。   更新:今天下午16点,腾讯公关部发出了正式公告,解释了为何停止外包招聘: 网上流传的腾讯外包招聘暂停是怎么回事?   过去一年外包人数增长过快,对于外包人员采用新的管控模式,所以目前需要暂停一下从产品、项目等维度进行系统性盘点,等完成盘点后切换到新的管控模式。
    观点
    2015年10月22日
  • 硅谷
    下一个“硅谷”在哪里? 导语:还在硅谷:高技能移民人才汇聚地+自发形成生态+斯坦福创业者+投资圣地。 1.硅谷传奇的创造离不开像Frederick Terman教授、“集成电路之父”Robert Noyce等天才式人物。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尤为宝贵,“不要被过去的成功历史所牵绊,大胆出走,去做奇妙的事。”   2.下一个创新浪潮能否诞生在硅谷还不得而知,但硅谷的人才、技术、资本、文化、社交网络等区位优势毫无疑问能很大程度上助力其引领下一股浪潮。   3.过去一年,硅谷独角兽公司增加了一倍。硅谷融资额和交易量也不断创下新高。   4.资本在创造神话的背后隐藏着几大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住宅成本不断攀升、人才竞争惨烈、白人掌权缺乏多样性,以及近期一直困扰硅谷的互联网泡沫“狼来了”。   一、硅谷为何成为硅谷?几波创新潮沉淀下的精神印记 硅谷是个诞生奇迹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纽约、波士顿、特拉维夫、伦敦、柏林、班加罗尔等创新之都试图打造下一个“硅谷”,却迄今只能冠名为“以色列版硅谷”或“印度版硅谷”。   那么硅谷的哪些独特优势是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为什么这里能在短时间内诞生如此多“独角兽”公司?HBO美剧《硅谷》又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硅谷?另外,为何很多人对硅谷爱恨交加?   今年7月,美国知名调研机构Compass发布了一份《2015全球创业生态》的报告,就融资、市场、人才等各个维度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硅谷在各项指标上仍领先于纽约,洛杉矶,特拉维夫等地区。   先来看一组报告数据,硅谷创业平均年龄为36.2岁,约85%的公司有联合创始人,钟子期融资额90-95万美元不等,由本土投资人投资的概率达61%,43%的员工因签证或住宿等问题进行远程办公,外籍员工占比45%。   硅谷人口占比不到全美1%,但这片弹丸之地的风投金额已占全美风投的40%左右。每年都有成百上千家初创公司诞生于此,成百上千家在五年内销声匿迹,但每一代都能看到几家大公司崛起,当然也不乏曾经惨遭失败却东山再起的创业者。   这片土地之所以能创造神话,也许与其近一百年的历史,几波创新浪潮与积淀下来的几股精神息息相关。每一波浪潮都由一名或几名核心人物引领。   第一波浪潮的技术推动力始于国防。   五六十年代,美国东部马塞诸塞的麻省理工(MIT)黑客文化兴起,当时马萨诸塞128号公路地区科技远远领先于西部的硅谷。而就在乔布斯,盖茨出生那年1955年,知名物理学家 William Shockley 带着他的晶体管发明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并在同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晶体管之父”。   很多东部的人才纷纷前往硅谷,投奔到Shockley的实验室。但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对管理一窍不通,不久,他的八名核心骨干离职并联合创办了一家名为“仙童”的半导体公司。而有趣的是,这八人后来又离开这个团队各自创办了包括Intel, AMD在内的几个公司,人们戏称仙童八人为“背叛八人”。   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被誉为“硅谷之父”的Frederick Terman教授。是他致力于将斯坦福大学打造成“西部的MIT”,并鼓励师生创业,他自己和其他教授愿意成为公司董事成员,他的理念是大学期间与社会接轨反而有助于职业发展。   第二波浪潮由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推动。 这波浪潮始于70年代中期,并延续至80年代,由一位天才人物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引领。他被誉为“集成电路之父”,发明了集成电路,也是仙童八人中的一员,并联合创办了英特尔。这位不安分、爱折腾的天才几乎改变了半导体和电子行业的历史。   在《微芯片幕后人:罗伯特·诺伊斯与硅谷的创建》一书中,作者Leslie Berlin写道,罗伯特思考速度之快以至于有人称其“Rapid Robert”。他留给世人的精神也许可以用英特尔总部罗伯特·诺伊斯大楼门口的那句来诠释,“不要被过去的成功历史所牵绊,大胆出走,去做奇妙的事。”   作为乔布斯的精神偶像,罗伯特也曾对年仅二十来岁的乔布斯说过,只有了解过去,才能预知未来。   第三波浪潮的产物是个人电脑,主要集中在90年代,最具代表的人物当属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与微软创始人盖茨。   第四波是互联网浪潮,出现在90年代后期至2000年,期间“互联网泡沫”破灭,大批初创公司瞬间灰飞烟灭,但也诞生了像谷歌、亚马逊、eBay、PayPal、网景等企业,及佩奇,贝索斯等一批伟大的企业家。   第五波浪潮由社交媒体和移动化等推动。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napchat, WeChat等爆发式涌现。   二、下一个“硅谷”,很可能还在硅谷 在经历了五波浪潮之后,这个世界对变革的期望值也被推得越来越高。下一个浪潮是什么?是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还是其他?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可以预测的是,引领下一波浪潮的企业或人物,诞生于硅谷的概率比全球任何一个地区都要高。   为何硅谷有可能在未来继续保持领先?有如下的具体原因: 1.高技能移民人才汇聚地 硅谷的开放性吸引了大批各层次优秀人才,其广度和深度是全球其他地区无法媲美的,也正是这批高技能移民人才推动着一波又一波的创新。   《2015硅谷竞争力和创新项目》报告中指出,2013年,一半以上科学家和工程师出生在海外;2012年,43.9%的初创公司由移民创办。硅谷拥有高学历的移民者比比皆是,且移民人数还在不断攀升。 有趣的是,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2012年发布的一份题为《美国新移民创业者》的报告称,硅谷印度裔创始人数目多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华裔(包括大陆和台湾)位列第二,但与第一名相距甚远。   目前,硅谷高科技公司印度裔高管已多得不足为奇了,如谷歌CEO Sundar Pichai,Airbnb首席运营官Varsha RAO,前Linkedin首席数据科学家DJ Patil等。为什么印裔能脱颖而出?难道仅仅是英语优势吗?   硅谷创业者兼大学教授Vivek Wadhwa认为,此前印度裔也并未受到重视,但十五年前印度裔打破了这种平衡。1995-2005年间,印度人学会抱团,相互扶持,才扭转了局势。   2.自发形成的生态,不是规划出来的 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曾表示,硅谷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或心态的映衬。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这类奇才能诞生于此,是因为在这里,无论多么疯狂的想法,多么雄心壮志的构想都不会被他人固定思维模式所浇灭,大家会给创业者证明他们想法有价值的自由。   同时,大家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其他地区的创业者可能会担心万一想法被他人窃取了怎么办?在硅谷,大家认为,想法重要但也是廉价的,很多时候你认为的独特想法也许早有人已经考虑过,而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到创办公司并实现上市关键靠执行能力。   硅谷创业者的一大特点是,不满足于仅仅做出一款伟大的产品,而是梦想着如何改变世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们信奉“Live to Work”的生活方式,其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甚至有点“工作即生活”的味道。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也曾说过,这里的一切并非由当地政府事先规划的,而是自发形成的一种生态。   相比而言,中国政府大力构建高新科技园区,爱尔兰政府花重金着手打造创投生态,这些行为值得肯定,但倘若缺乏某种文化基因,也许从一开始就与硅谷拉开了距离。   3.硅谷之父:斯坦福师生创业的开创者 自由是一切创新的土壤,斯坦福大学是硅谷自由灵魂所在地,也是多家巨头公司创始人的母校,包括谷歌两名创始人佩奇和布林,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Linkedin创始人霍夫曼,Palantir创始人卡普,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据相关统计,由斯坦福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其产值占硅谷总产值的50—60%。   而这股创业之风的引领者正是被誉为“硅谷之父”的特曼教授(Frederick Terman)。当年作为斯坦福工程学院院长,是他将其学生Bill Hewlett与David Packard从东部召回至斯坦福,并资助他俩创办了惠普公司(HP)。   特曼教授鼓励师生创业的精神无疑已深深扎根于历任校长心中,其现任校长约翰·亨尼西(John Hennessy)曾表示,大学知识只停留在大学围墙内,就无法更广泛地获取社会影响力。很多离校创业的学生,多年后仍能返回母校拿到学位。   作为斯坦福学生,你可以期待的是,功成名就的校友如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是你创业课程的教授,谷歌董事局主席Eric Schmidt可能是你的导师。   4.沙丘路:赫赫有名的投资胜地 五年前,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还是比较罕见;而现如今随着大量资本的注入,初创公司成长和规模化速度超乎想象。上述右图是美国知名调研机构CB Insights对美国和全球独角兽公司的统计,呈现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美国已经有70多家独角兽公司,其估值占全球独角兽公司总和的61%。   从1968年首个旧金山湾区天使基金成立,探讨合适的投资模式,到1979年以利润为导向的风投业诞生,目前发生在硅谷的风投金额已占美国风投总额的40%以上。而赫赫有名的硅谷沙丘路(Sandhill Road)则被认为是资本圣地。   老牌风投机构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格雷洛克风投(Greylock Partners)Marc Andreeseen创办的A16Z都汇集于此,他们会助力创业者从一个想法概念或一项技术转化成市场所需的产品。   但资本从来不是硅谷最稀缺的资源。那些面临高房价,交通拥堵毅然前往硅谷的年轻创业者恐怕在乎的不仅仅是资本,更是社交网络和圈子文化。   5.硅谷是一张网,谁都知道彼此 今年夏天,当企鹅智酷走访特拉维夫时,很多创投届人士称在以色列,创投圈人士基本都认识彼此;此次企鹅智酷走访硅谷得到的是相同的反馈。   强大的网络效应,使得很多新搬来的不是斯坦福毕业的创业者选择先加入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500 Startups加速器或Draper University等,以此结识更多创业伙伴或投资人。   而那些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者,会时不时骄傲地这么告诉企鹅智酷,当谈及明星孵化器YC,有创业者就说,“哦,你指Sam Altman(CEO),我跟他很熟,他是我大学室友。”   谈及刚被滴滴快的投资的美国第二大打车应用Lyft时,一位创业者称,“John Zimmer(创始人)是我朋友,他之前还经常睡到我家呢。”谈及科技媒体TechCrunch,另一位创业者说,“Arrington(创始人)一直喜欢写博客,他早前还给我们作个报道呢。”采访聊天过程中,碰到太多诸如此类的创业者。   是的,在这片土地上,你认识谁真的很重要。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此前接受腾讯科技独家专访时还强调过,他更愿意投资那些熟人推荐的项目。   三、绿洲上空的乌云:硅谷神话背后五点隐忧 近几年,“颠覆式创新”与“独角兽公司”可能是被谈及最多的字眼。颠覆出行服务行业的Uber,滴滴快的,颠覆酒店业的短租鼻祖Airbnb, 大数据独角兽公司Palantir, 印度电商Flipkart,以商业模式创新而成功的小米等等,稍作调研,不难发现这些独角兽公司背后都有全球资本的支持。   资本的狂热,让人不得不担心泡沫的存在。以NBA小牛队老板以代表的投资人,及《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媒体,都开始担心创业寒冬的到来,甚至担心会出现类似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独角兽”一词发明人艾琳·李表示,过去一年,独角兽公司基本翻了一倍,但大多是“纸质独角兽”,估值虚高,而其他一些独角兽的资产负债表中可能永远都填补不上足够多的零。   有些公司融资时风光无限,但并没有太多的退出选择。一方面卖掉难,有意愿以更高价格购买这些独角兽的公司不多;另一方面上市也难,因为营收状况不理想。但好在有很多人愿意为不断烧钱,没有利润的初创公司工作。   我们姑且先不论这轮泡沫是否会破裂,或何时会破裂,毋庸置疑的是,硅谷神话背后浮现的一系列问题,已不像泡沫那么难以捉摸。   1.VC界:宁可错投,不愿错过 早期错失Facebook,Uber或Airbnb的风投人士也许还记忆犹新,现在哪怕是“赌”,错投没有达到预期的初创公司,也不愿再错失下一个巨头。程序员受热捧,好项目受资本哄抢,投资决策时间越来越短,这一现象在HBO美剧《硅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巴菲特不投资高科技,但此前还是有很多风投人士将其投资理念奉为圣经,如他在少有的几场演讲中提到过的“打卡”理念,假如你的投资生涯有一张卡片,只能打20个洞,每投资一次算打一个洞,一辈子只有20次机会。这样在做每次选择时才会慎重,而不是“撒网式”投资。   2.创业界:新模式就是好的,不在乎是否真正创造价值 近两年,国内O2O服务可以称得上是最炙手可热的领域,虽然随着资本市场趋冷,也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而在硅谷,旧金山地区,也涌现出一波以渠道为主的公司,如外卖服务商GrubHub、按需快递服务商Postmates,众包食品杂货电商Instacart。   而随着Uber推出午餐外卖服务UberFresh, 亚马逊推出生鲜服务Amazon Fresh, 快速快捷的服务让人兴奋,但惊喜之余,有人开始思考这些公司在做的事到底与20世纪80年代Domino’s Pizza(提供30分钟送到家的服务)有何不同。   也许这一系列出行服务公司通过算法,积累数据,了解用户行为习惯,但这种模式为美国本已便捷的生活到底创造了怎样的价值也许该打个问号。这些公司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创新,但这种模式不应被过度美化。   3.白人掌权的硅谷 科技世界永远相信精英制(Meritocracy),通常是最聪明的人能在那里成功。而关于种族或性别多样化的问题,总是让科技界人士感到不那么舒服。   一方面,高技术移民人才为硅谷注入了生机;但另一方面,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风投界都缺乏多样化,大都白人掌权,女性和少数族裔很难真正得到重视,更别提拥有决策权。   2013年,Facebook官方数据显示,其4263名员工中,只有45名非洲裔;且非洲裔女性当年只增加了一名,上升至11名;其中没有一名非洲裔员工担任管理层职务。   风投界更是如此。考夫曼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有权介入投资决策的资深风投人士是非洲裔的比例不足1%(4/546);拉美裔占比1.3%;且92%的高层投资团队是男性,78%是白人。   另一份数据显示,女性创办的科技公司只有8%拿到了风险投资;在拉美裔几乎占1/4的工薪人口中,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的拉美裔占了不到5%;事实上,拉美裔和非洲裔的代表人数还在持续下降。   今年Ellen Pao案件在硅谷掀起不少风波的,Reddit华裔女CEO起诉老东家KPCB性别歧视并要求索赔,这个事件报道后,引发了更多硅谷女性的维权行为。Ellen Pao称,若她的抗争能为VC界女性和少数族裔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环境,就已足够。   另外,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难题。美国移民法限制高技能人才入境数量使得获工作签难度增加了不少,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流失。很多时候,硅谷初创公司不仅要与其他初创公司比拼,还要与谷歌,Facebook等巨头竞争。   4.住宅成本不断攀升 硅谷创新步伐不断加速,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但基础设施更新似乎没有跟上高科技的脚步。据《2015硅谷竞争力和创新项目》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4年,硅谷(圣何塞附近区域)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更是陡涨了33%。   65%的硅谷CEO认为,高昂的房价直接导致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因为初创公司很多时候员工拿的是期权,工资相对较低。这使得很多美国优秀人才选择去住宅成本相对较低的奥斯汀或西雅图等地。   5.越年轻,越聪明 全球范围内,资本越来越追逐年轻创业者。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是IDG资本成立90后创业基金;硅谷则有彼得·蒂尔发起“20 under 20”项目,即每年资助20个20岁以下的辍学创业者;明星孵化器YC创始人任命年轻的Sam Altman为其接班人。   硅谷为人所熟知的几位成功创业者如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Snapchat创始人斯皮格尔,Oculus VR创始人帕尔默·拉基,上一代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微软创始人盖茨等似乎都是辍学创业,年轻富豪的典型代表。   诸如此类的故事听得多了,很多年轻人还没想好要做什么就开始创业了。可能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创业一定要趁早,可以“快速退出,快速赚钱”,万一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了呢?   是的,的确不能排除这个可能。但我们来看下一组数据,2015年Startup Compass全球创投生态调研结果显示,硅谷平均创业年龄36.2岁,以色列特拉维夫平均创业年龄33.6岁。   不妨试想下,上述年轻创业者能成功是拒绝高校课堂进而学会如何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还是他们是那些即便不辍学也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人?   尾声:硅谷的未来 尽管隐忧存在,但这些问题似乎并未阻碍硅谷成为科技与互联网世界的中心,全球各地的精英人才依然纷至沓来。这里汇聚着一批有着相同志向,活在“自己世界里”,醉心于改变世界的人。   曾有外媒记者问Palantir联合创始人乔·朗斯戴尔(Joe Lonsdale)为何湾区很多人对科技公司的所做作为感到愤怒,他的答复是,科技是最具颠覆力的东西,未来十年这里创造的财富,将比过去十年所更富吸引力。假若这儿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也许会让硅谷之外的世界感到愤怒。但他同时相信,不论如何,科技总是会让生活更美好。   是的,这就是硅谷。这里的创业者们不论狂热还是冷静,喧嚣还是沉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相信自己被赋予了改变世界的使命,并为之身体力行。这也正是硅谷迷人又危险的根源。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在演讲中提到,也许“选择善良比选择聪明更重要”,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硅谷人来说,世界并不担心他们的智慧,更多的,是如何正确使用这群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   来源:企鹅智库
    硅谷
    2015年10月22日
  • 资讯
    号称全球最智能的办公楼Edge,据说能记录员工的一切信息 阿姆斯特丹有一栋智能办公楼Edge,号称世界上最环保智能的大楼,是建筑公司 OVG 打造的,不过这栋楼的核心智能技术是由德勤开发的手机 APP,它能记录每个人的资料,员工的家在哪儿,开什么车,甚至爱喝什么口味的咖啡,从你早上醒来,就跟这栋大楼连接了。   说 Edge 最智能最环保,因为它的功能实在是太强大。远不止智能 APP 这么简单,它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形式和环境,在 Edge 员工没有固定的座位,2500 人分享 1000 个座位,APP 会针对员工一天的行程来安排,是需要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座位,还是开放的相对自然的座位,找到合适的地方后,它会根据员工对光线和温度的偏好调节周围环境。   大楼用的是 LED 面板,耗电量很低,面板上搭载了 2.8 万个感测器,所以能够侦测动作、温度、灯光、红外线等,Edge 的用电量基本是普通大楼的七成,它的太阳能发电量甚至比用电量还要多。 每层楼之间有网状隔板,会将楼层内的废气排到中庭,然后顺着天花板排到室外,所以楼里会一直有新鲜的流通空气。即使是阴雨天,Edge 也能通过调节灯光和玻璃的角度让室内保持明亮。   Edge 大楼的停车场后面有一个混凝土集水区,会积攒一些自然雨水,用于厕所和花园使用,说到花园,这栋楼肯定少不了自然生态系统,大楼北边有一个生态乐园,OVG 为这些动植物搭建了随四季变换的植被带,吸引并且供养了一群城市中有益的昆虫。   放心,老板看不见员工的个人隐私,不会知道大家一年缺了多少次会议,这一点德勤还是向员工们保证了的,德勤秉持 10年 之内能回本的投资都是值得的,他们在 Edge 上的投资预计 8.3年 回本。   来源:36氪,作者:等雨停
    资讯
    2015年10月22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