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
企业级SaaS服务的现实之路
摘要: 在中国做企业级云服务,由于潜力巨大而且门槛高,确实有可能诞生数家巨头公司,但在企业这一层组织上,无论从规模还是管理上对照,我们和西方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投身于这个领域的团队,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适应市场的那条路,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随着消费类互联网市场(To C)的格局渐定,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将目光投向了企业级(To B),“风口猪论”又起。有人大胆预测:2015年将是企业级互联网服务的“元年”,未来几年内,国内企业级领域或迎来大发展的黄金岁月。摸准了,会诞生一批超过10亿美金的高价值公司。 从用户的接受度上看,确实可以称之为“元年”。但瞄准这个市场的先知先觉先行者却大有人在。从2012年起,就有一大批企业服务平台涌现,虽然亮出的旗号不尽相同,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踏入To B这个中国互联网世界中尚未开垦而又广袤无垠的处女地。然而几年过去,至今没有任何公司占据了客观的市场份额,甚至连名气上都找不出一家大的。 是什么原因让这块想象中的大蛋糕,成了一碗“坚硬的稀粥”?为什么在互联网世界中屡试不爽的烧钱砸用户,遇上To B就黯然失色?因为企业的刚需不同于个人或是小团队,管理不是儿戏,一个功能不合拍、一个流程不对路就可能弃之不用。做产品的人,如果没有深厚的积淀,很难找到需求的共性。这个市场是专业的、挑剔的。钱不是没用,但花钱的目地,是让用户感受到你的价值,越多越快越好,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占领终端。玩意儿不灵,你占不住的。产品满足不了企业管理需求,甭说是免费,倒贴钱也不会有人用。 大家都还在摸索的阶段,有些公司越来越像这个阵营中的“另类”:没有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在“团队”与“公司”、“免费”与“付费”的问题上反复纠结。从一开始就拒绝弯路,沿着他们觉得可能成功的方向前进。这种与 “梦想要有,万一实现”的互联网尝试主义格格不入的执拗,反倒收获了一些成果。这能否成为一条To B的捷径?不妨写出来跟大家交互一下意见: 放弃团队,直指公司有很多产品做的很轻很扁平,力求简单易用。初衷很好,但不久就会发现问题:有些中小企业别看人数不多,“麻雀虽小五脏俱齐”,管理应用上希望大而全,而且个性化强。轻量级的应用对付小团队还行,面对上了一定规模的公司就束手无策。澎湃新闻的副总编辑常河先生对我谈到:那些团队级的工具,其实澎湃都试用过。感觉像玩具一样,连组织架构这样基本的管理功能都没有。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需要企业级SaaS软件。 再者,团队级的产品商业模式是个大问题。规模小的付费意愿不强烈,忠诚度也有限。而靠免费方式,累计个人用户再增值赚钱,更是水中捞月不切实际。要知道几年前如火如荼的Yammer,12亿美元卖给微软的时候,也就是不足500万的用户量,这样的量级放在To C领域根本不够看,“羊毛出在猪身上”断无可能。 网络营销与地面销售相结合有很多SaaS公司在网络营销上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相反在地推人力投入上却显得很“吝啬”,似乎地面销售就是走传统的老路,凸显不出互联网的优势。“从网络上来,在网络上用,通过网络按需付费”,这当然是SaaS公司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但实际上,这种“天使”客户的出现是小概率事件。 使用一套管理工具不像个人电子商务那样随性,这是企业行为,有它的惯性在里面。上门拜访见个面握个手,聊上半个小时,建立信任关系是不可少的。也正因为这是企业行为,其管理需求必然逆向推升软件的复杂度,一旦产品变重,仅靠线上引导就很难用起来。所以适当的地面工作,应该成为网络营销的有力补充,把互联网上来的商机精准兑现。 “软件公有数据私有”符合国情最近有一种奇怪的理论甚嚣尘上,大意是说SaaS公司初创期就不应该盈利,不能做私有云。要把用户累积起来,一年一年续费才是王道。因为人家美国评估SaaS,最重要的就是考察续费率。有不少公司把这一条当成金科玉律,一听到要独立部署就赶忙把牌坊立起来。殊不知这如同刻舟求剑,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们的市场经济是中小企业为主体,可供选择的同质化产品比欧美要多,同时对价格也更为敏感。用户粘性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另外一个决定续费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自身的生存状况。多项权威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5年,而欧美企业是12.5年。下层基础不一样,上层建筑自然也不一样。只要不改变标准化产品,能一次收回来的钱,有何必要非得分期付款呢? 中国企业现阶段对SaaS没有充分接受,尤其是数据安全还是有所顾忌。其实有一种折衷的方式,就是将产品通过云端实现公有,而企业自身的业务数据则独立封装。这样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又使得安装与升级都能自动完成,并且以企业资产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开支。一石三鸟。 从SaaS到PaaS先解释一下这两个名词: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绝大部分的人每天通过互联网享受的服务,都是SaaS。它是云端的应用层,通过Web来接入。 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是通过互联网提供一个基础平台,包含多种外部接口、开发和分包应用的解决方案。更适合用作独立部署的架构。 “不做项目”,目前基本成为各家企业级SaaS服务提供商的共识。原因很简单:挣不着钱。但产品通用性与客户个性需求的矛盾始终难以调和。这时候PaaS成为一种高端的解决方式:即在SaaS产品的基础之上,拥有一套强大的开发、配置、集成平台,满足客户二次开发和数据集成的需要,避免重复投资。不过提供这样的服务,非常考验研发团队,需要高超的归纳及抽象能力。 小结:在中国做企业级云服务,由于潜力巨大而且门槛高,确实有可能诞生数家巨头公司,但在企业这一层组织上,无论从规模还是管理上对照,我们和西方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投身于这个领域的团队,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适应市场的那条路,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本文系作者 难为周全 来源:钛媒体链接:http://www.tmtpost.com/1422595.html
企业级
钉钉2.0虽有进步,但“工作型社交”应用的尴尬依然存在
摘要: 企业级社交应用,主打功能应该讨好老板还是员工?这是个问题。不仅如此,传统企业思路转变困难,而且形成用户依赖后,产品收费模式是否会变?
近日,钉钉2.0上线,经历了一年的探索和蜕变,钉钉以全新的姿势出现在企业级社交应用行业。不同于钉钉1.0 “新一代的团队沟通方式” 的定位,钉钉2.0定位是“一个工作方式”,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更强调了审批、公告、日志应用;邮件处理;文件共享,而非只注重沟通方式。
看起来,钉钉2.0成熟了不少,但这款产品能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被更多的企业接受,还有待商榷。
企业级社交通讯应用的优势在哪?
首先,企业级应用市场正在被打开
目前信息移动化逐渐变为企业级市场的核心,互联网在进一步改变人们的工作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企业工作管理模式相比,中小型企业对快捷、易用、高效、专业、安全、收费不高的企业级社交应用需求较为迫切。但是中小企业因为财力、人力、物力的不支持,一般不能像大公司一样研发自己的企业内部工作应用,他们的即时通讯工具还是很大地被微信、QQ两大利器占领,这很容易将人们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这时候在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下,像钉钉、腾讯通这样的企业级应用就有了很大的市场。
腾讯算在企业级市场发力的先锋,腾讯的企业级服务RTX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覆盖率。而且最近腾讯还宣布将QQ音视频云通讯服务正式开放给企业级市场,加上之前的微信企业号、微信连Wi-Fi,腾讯似乎也准备好了发力企业级应用市场。目前对阿里的钉钉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腾讯通了。
企业级应用市场从2014年开始,就被资本市场和互联网大佬紧盯。但是到目前为止,市面上优秀且易用的企业级产品依然较少,安全性和便利性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复杂需求。因此,一款易用、高效、安全,能满足企业用户需求的即时通讯办公产品,未来将会有很大的盈利市场。
其次,企业社交通讯痛点多
一般来说,企业社交通讯有以下几个痛点:
传统工作管理模式中的邮件处理、文件传送、文件审批、公告传达等过程繁琐复杂、极易混淆搞砸、人为处理很累,且安全性不高。有时候遇到重要或紧急的事情时,传统的处理模式就满足不了企业高效率的需求,易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对于多方紧急讨论和会议,没有现成好用的移动通讯工具。像QQ、微信的群聊视频等功能根本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其他的语音通话工具基本上都存在着通话质量不高、通话不稳定、复杂不好用、安全性低,或费用高等问题。
工作中存在的老板给员工发信息、打电话,员工却不接不回,假装被看到或没听到的现象。
信息隐秘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工作中的敏感消息交流,一直不能让人放心,企业急需要一款完善安全系数高的“澡堂模式”系统来解决这个大问题。
以钉钉为例,当下企业级社交应用的短板
首先,主打功能应该讨好老板还是员工?
基于企业级社交应用的特殊性,产品的用户定位往往会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功能设计是要满足老板的需求还是员工的需求?很明显,满足老板需求的产品市场要比满足员工需求的产品市场大很多。企业中起决策作用的是领导人而非员工,讨好老板要比讨好员工划算。在这一方面,钉钉的选择是机智的。
打着“将信息高效地传送是钉钉的目标”的口号,钉钉的Ding功能将明显的强制性带给了企业员工:当发出一条信息却又担心对方看不到或不回时,就可以Ding 他们一下,在Ding 消息的模式下,完成需要输入的信息或语音之后,可以选择用短信或者电话的方式同时送达多个对象,这样消息能高效率传达到。即使是没有安装钉钉的用户,只要有通讯信号,也能接收Ding消息。而电话接起后,信息发送方的钉钉会显示对方已查看,因此老板可以查看到信息有没有送达。
这样一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社交软件,对企业领导者来说,当然方便又实用,可对于广大员工们,可就惨了,不管对方装不装钉钉软件,消息是一定能收到的,也就意味着,不管你想不想回复,你是一定要回复的。如此明显地讨好老板,并不意味着一款产品的成熟或者成功,领导是决策者,但是钉钉的日常用户更多地应该还是员工们,若引起员工的不满,也不好收场,钉钉这一步走得似乎有些冒险了。
个人认为,只有真正满足了大家共同的需求,才能算一款好产品,它的未来发展也会更好。但是要真正满足大众的需求显然太难了,如何即满足老板的管理需求,又满足员工的工作需求,这是所有企业级社交应用都要思考的一个大挑战。
其次,传统企业思路转变困难
很多企业习惯了传统的管理和工作模式,要让他们一下子接受移动互联网化的工作模式,改变用户习惯不太容易。他们会考虑和犹豫这款产品是否能保障信息安全、看似酷炫的功能是否靠谱、费用等问题,以及由于员工的属性不同,还要考虑是否每个员工都能适用和熟练掌握这款产品。在企业级应用还未真正普及的情况下,大家愿不愿意去尝试和转变,还是个不确定因素。
因此,虽然互联网巨头做入口或平台,手中握有大量的企业用户资源,但也迫切需要对一些非互联网厂商了解,并结合自己的产品做修改,以培养和拉拢更多的企业用户。
第三,形成用户依赖后,产品收费模式会变吗?
目前,不仅钉钉,其他一些应用也都以免费吸引用户。但是一旦企业适用和依赖某款产品后,它的收费模式能保证还是免费吗?未来拥有了一定的用户量,应用开发商们自然不会让企业永久免费使用下去,可能接入自己的业务,可能随时涨高费用。就拿钉钉来说,尽管目前是免费使用的,但将来不排除钉钉将打开支付宝和淘宝的接口,将生意直接做到企业内部的可能。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一旦对某款应用形成了习惯和依赖,就很难放弃。这牵涉到信息的安全性、文件资料档案、工作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有关企业运转方面的问题,而这时候企业就会面临在费用方面任应用开发商宰割的危险,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困境。因此,这也是相比较于企业内部自己研发的社交通讯应用,钉钉类应用存在的最大隐患。
另外,如何打开大企业的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应用初期可能会聚焦于中小型企业,这样能减少困难,还有利可图,但是一款产品要想做大做好,往后还需要向大型企业迈进,在大型企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满足中小型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这些社交级应用开发商们还需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实现一款优秀企业社交应用的价值。
在移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当下,企业跟随消费者也在逐渐向云端和移动端迁徙,企业级应用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巨大市场,互联网巨头们都在各自布局,先行者可能先受益,但后来者实力也不容小觑,到底谁能占领市场,谁会落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系作者: 科技评说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014504.html
企业级
融资案例解读:企业级服务市场的燎原星火
文/何晓阳 代码级应用性能监测平台OneAPM 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微信公众号:何晓阳读书笔记。
来源:创事记 公众号:sinachuangshiji
过去一周,企业级服务市场又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融资案例,其中最具备代表性的是Docker完成D轮9500万美元融资和Illumio完成一亿美元融资。企业级服务市场从来都不缺乏机会,但是由于企业级服务一般都具备比较高的垂直行业特性或者技术门槛,因此在一个企业长大之前,不太容易进入大众的视野。因此,在很多不熟悉企业级服务领域的人看来,变化仿佛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但是,变化发生前,往往会有很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今天,我打算从这个角度,谈一谈上周国内外的三个融资案例。
起源于草根却迅速风靡世界的Docker
第一个要说的自然是Docker,在上周,Docke宣布获得9500万美元D轮融资,此轮融资由Insight Venture Partners领投,高盛、 Coatue Management、Northern Trust跟投。Docker C轮投资方红杉资本等跟投。Docker CEO Benjamin Golub在宣布这一消息时,拒绝透露公司的估值,不过消息称Docker的估值很可能已经高达10亿美元,C轮时Docker的估值为4亿美元。2013年1月Docker曾进行了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截止目前,其总融资额约为1亿6000万美元。
Docker是一种基于LXC开发的容器管理技术,使用AUFS,它通过API为进程单独提供了一个轻量级的虚拟环境。Docker由管理容器的服务器守护进程(server daemon)、控制服务器守护程序的Docker客户端以及Docker 镜像组成。Docker镜像可以将运行的应用打包并快速转移 / 复制到其他机器上,并且在守护程序的管理下,转移过去的容器中的应用在数秒钟之内即可启动运行,非常的方便快捷,其负载比仅使用VM(虚机)要低20%到80%,对于应用开发和高效运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此,Docker从面世之初,就受到了各大巨头的青睐。目前,包括Google、Amazon、微软在内的多家巨头纷纷表示,保证自己平台与Docker容器技术的兼容性。
Docker技术中的很多组成部分都不是全新的发明,然而,相比较其他解决方案,只有Docker真正提供了简单易用的跨平台、可移植的容器解决方案。不仅如此,Docker的核心价值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软件的开发和运维的范畴,并且很有可能改变传统的软件交付方式和运行方式。Docker出现之前,云计算三层架构中的IaaS和SaaS已经成为被广泛使用的产品,而PaaS更像是一个只能在实验室中把玩的精致的玩具,虽然很多巨头在这个领域不停的推出新的技术,但是都是一些非常重的解决方案,而且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满足工业级的需求。Docker出现之后,PaaS的概念很有可能被重新定义,这对于整个企业级软件市场和云计算市场,可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些新兴的公司可能会依靠容器技术改变自己的软件交付方式而迅速崛起。
从Docker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10亿美元级别的2B方向独角兽公司,他的核心技术不一定需要非常的高大上,KVM、ZEN、Vmware,这些都是虚拟化领域不可或缺的存在,其技术门槛也非常高,但是Docker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进行了颠覆,在今天看来,曾经被供上神坛的Hypervisor虚拟化技术已经被逼到的悬崖的边缘,去年年初,在Docker刚刚获得Benchmark Capital的第一笔1500万美元融资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想到它能够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成就,也没有人想到Docker能成为一个10亿美元级别的公司。
怎么样做到喜马拉雅一样的ASO?
上周爆发了中国在线电台应用的第一次混战,战斗以多听FM和荔枝FM两款在线电台应用都被苹果下架开始,随后两家App都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声明是喜马拉雅干的,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在App Store中搜索荔枝FM出来的结果是喜马拉雅,就连搜索招商银行出现的也是喜马拉雅:
不得不说,喜马拉雅的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做的真是强大。喜马拉雅的ASO做到了在App Store上搜索所有的知名品牌词都排名在第2至5位,并且行业词都有很好排名,如下所示:
如果大家想做到想做到喜马拉雅一样的ASO,可以试一试Localytics公司出品的搜索优化SaaS服务:
Localytics刚刚宣布了D轮3500万美元的融资,这轮投资方是PolarisPartners、Foundation Capital和Sapphire Ventures。在完成本轮融资之后,Localytics的总融资额达到了6000万美元,现在有超过32000个App在使用他们的产品,覆盖的移动终端超过了23亿台,像ESPN, eBay, Fox, New York Times都是他们的客户。在上篇文章我们写MixPanel的竞争关系的时候,曾经提到过Localytics,我觉得Localytics是Analytics在Marketing方向的一个细分,他们自己声称自己正在从事的方面是Predictive App Marketing。
我个人感觉,ASO这个东西在美国还是比较高大上,但是在中国恐怕会很快会被大家滥用,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管想不想做流氓,都要会武术,我觉得Localytics就是新时代的防身利器。
从Localytics融资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很多新的企业级服务机会。
客户互动管理:一个被忽视的百亿美元市场
上周,中国公司Udesk获得3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DCM。
传统的客服大多是通过电话完成的,现在崛起的社交网络和移动App、IM应用让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反馈意见。但是如何保证这些意见及时集中地到达客服人员那里,对企业而言是个头疼的问题。Udesk提供的是整合多渠道的服务平台,通过与包括传统Call Centre的合作和微博、微信、App、邮件等渠道的整合,最终把用户反馈汇集到同一个界面内,方便客服人员操作。商家可以绑定企业微博、微信服务号、IM应用和电话,同时可以添加多个客服人员协同工作。
其实上,Udesk所从事的这个被称为客服管理的行业,在IT软件领域,是属于CRM软件的范畴,而且,是CRM领域最大的一个细分市场,我个人觉得在这个领域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企业竞争和VC追捧,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拿CRM领域另外一个细分市场来比较一下:
2013年,CRM Sales市场总收入是52亿美元左右,占整个CRM市场的25.4%,而CustomerService市场总收入是75亿美元,占整个市场的36.9%。在中国,从事CRM Sales领域的公司如图搜天下、纷享销客、销售易等公司,已经是企业级服务领域的明星公司,每家融资金额都在几千万美元,但Customer Service领域却被大家选择性忽视,仅仅只发生了Udesk一笔融资。在2015年,Customer Service在北美的市场总额是96亿美元,这是一个接近百亿美金的市场。不要说Salesforce、SAP这些行业巨头,单就新兴SaaS公司来说,Zendesk在去年完成IPO,市值20亿美元,FreshDesk在本周完成了E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在中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客户服务的需求比美国更大,而且中国传统的Helpdesk等基础服务的缺失,让这个领域成为了一个更加刚性的需求。不得不说Udesk在中国已经取得了相当有利的市场地位,尤其是在今天,在中国企业级服务渐渐火爆的今天。Udesk今后的走向和选择,不仅仅是决定一家公司能够发展到多大的高度,而且有可能能够影响到中国CRM领域最终的战局。
我个人感觉,企业级服务由于其行业重度垂直,一些行业内的知识不太容易为外人所知。在中国的CRM领域,图搜天下、纷享销客、销售易等公司在中国讲的都是Salesforce的故事,Salesforce是全球CRM领域的老大,市值400多亿美元。但是很少有人去分析Salesforce公司的收入也是由Customer Service and Support、Sales、Marketing等多个部分组成的。CRM不等于SalesforceAutomation。在移动CRM市场,也就是Mobile Sales这个市场逐渐变得同质化的今天,如何能够差异化的竞争,是摆在图搜天下、纷享销客、销售易这三家公司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看到,图搜天下通过引入雷军、复星、新希望等强力股东,并且走纯人民币的融资路线,试图在今天火爆的A股市场讲出下一个乐视网或东方财富网的故事;销售易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引入前EMC高管等手段,强化在大型企业级市场的地位;纷享销客通过强有力的渠道和市场手段,将产品铺到了每一个市场的角落。究竟谁鹿死谁手,目前尚未可知。然而在三国争霸的局势之下,DCM通过布局Udesk,给这个扑朔迷离的市场又增加了一个变数。我们知道,纷享销客的投资方也是DCM,不得不说,林欣禾是一个布局的高手。
风起于青萍之末
企业级市场往往就是这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暴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变化开始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察觉到变化,就像Docker和Elastic Search的兴起一样。然而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这些公司就能够改变世界。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企业级
企业级市场,正成为IT老兵创业的最佳选择
(本文系作者@又木呈禾 ,来源:钛媒体 )
文章链接:http://www.tmtpost.com/217291.html
依靠推出一款与众不同的产品就可以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归根结底是属于85后、90后的。而水深复杂的企业级市场,才是兼备行业经验、社会关系、人情练达以及性格坚忍的70后IT老兵的战场。
虽然普通大众对一度被认为是“受到严重低估的风口”的企业级市场,知之甚少,但最近资本市场一连串的动作似乎预示了企业级市场的启暖:混合数据备份提供商多备份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移动端销售软件纷享销客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销售易 CRM的1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OneAPM的7000万元B轮融资……CSDN和极客帮天使基金创始人蒋涛在谈论为何选择多备份的时候表示, 除了对团队的认可之外,还看好多备份以企业级市场为切入点的市场定位。
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改造传统IT业务的创业项目,或者创业者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不断涌现,他们有被资本、被市场、被巨头们关注的资本。
创新的空间更大
传统的企业市场主要针对的是大型企业及企事业单位,那是个销售为王的时代,一个单一般要几个月才能出单,一个销 售经理一年下来签个几单就已经衣食无忧了。而现在,互联网催生了新一波的创业浪潮,这些创业公司规模小、转型快、投入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容灾备份、分布 式结构这一类的IT术语,他们需要的解决方案最好是一个客户端、一个页面。表面上看,尽管全球的企业级市场仍旧被传统IT巨头所主导,但近年来在 Square、Yammer、Box等创业公司频频传出用户数激增、获得巨额融资等消息时,与传统IT厂商有关的新闻却大多偏负面:IBM和甲骨文最近几 个季度的财报均不及华尔街预期,IBM、SAP的大规模裁员,惠普的业绩也全面下滑。巨大的企业级市场需要更快、更有效的创新。
进入壁垒更加坚实
企业级市场与消费级市场存在不同的两种逻辑。一个微信,几亿人用,不会因为你是上市公司的CEO就为你单独定制一个,如果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苹果,那对苹果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而一款针对企业数据备份的软件则是客户怎么方便怎么来,零敲碎打。这就是为什么资源过剩但专业不精的BAT纷纷在企业级市场的试水中败下阵来。
企业级产品是专业的,复杂的,是一场专业化竞争的长跑,需要更强的行业理解能力、更长的时间成本、更大的资金投入,当然也将获得更为坚实的进入壁垒。
互联网+云计算
各国政府以及亚马逊、微软等互联网巨头在云计算领域耕耘多年,公有“云”的搭建基本完成,IT产业的互联网特征更加明显,SaaS已经成为云计算落地的最好载体。多备份CEO胡茂华表示,不管是SaaS还是IaaS,都已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互联网+云计算将让国内企业市场迎来快速增长的阶段。由于借助了互联网的云技术,硬件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例如数据备份、数据存储这些传统IT业务的重点将从硬件销售的企业将更多的转向软件和平台的销售。
此外,“软件蚕食整个世界”。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新常态,“互联网+云计算”将是互联网下一个五年最强劲的增长引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要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数据计算能力和流动性的提升。
从消费级市场起家,等市场饱和之后,最终转型企业级市场已经成为IT巨头们的一种惯有策略从去年开始,全球消费IT的巨头们都在扩大自己的疆界:苹果与IBM建立全球性的合作关系,销售iOS产品;微信推出企业 号,发力CRM管理平台;360酝酿发布企业财务管理软件以及阿里本身就是一家2B的互联网企业……百度虽然没有产品发布,但CEO李彦宏表示:企业级软件并非是新东西,但未来会变得很新,会是非常大的市场。企业级市场的创业金矿已经被发现,欢迎IT老兵们前来掘金。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企业级
互联网创业红利渐失,企业级IT创业的春天要来了
(本文系作者@赵赛坡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214867.html)
最近和几个做企业级IT创业的朋友聊天,大家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词:「春天」——这并非纯粹气象意义上的春天,也是企业级IT创业公司的春天。谈到此可能很多人对于所谓企业级IT产品到底是什么有些糊涂,简而言之,企业级IT产品是面向企业层面的IT服务,比如我们普通人都使用微信、微博,这是个人层面的IT产品,而为微信微博团队提供开发维护所需的硬件软件则属于企业IT服务层面。
那么企业服务在这个春天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软件巨头甲骨文斥资400亿美金(约合其市值的四分之一)收购主打云端CRM的Salesforce(截止到目前该消息尚未证实);
应用性能监控公司New Relic、数据挖掘公司Hortonworks、云存储和协作公司Box 先后上市;
企业级协作工具Slack上线一年成绩单,拥有3万多个团队用户,日活跃用户超过 50 万;
根据IT桔子的数字:截止到2014年11月,国内企业级服务融资状况火热,约有14%的创业公司拿到B轮融资,包括天使和A轮在内的早期融资则高达74%;
2015年3月,国内移动CRM创业公司销售易宣布1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如果以“知乎体”来来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也就是「如何看待全球企业级IT创业迎来春天?」,以下四个方面,包括市场规模、国家政策、技术以及产业发展趋势都为这个产业的春天做了注解。
企业级市场是一个长期被低估的市场
长期以来,企业级IT市场被资本忽略,被媒体冷落,这是全球范围内的「怪象」,之所以说怪象,是因为这个市场被严重低估,低估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企业一直都是资本与媒体关注的焦点,但现在互联网企业无疑逃不出两个盈利模式:广告和游戏。看看Google和Facebook的财报,至少90%的收入都来自于在线广告;国内BAT中,百度、阿里靠广告,腾讯靠游戏。
那么你知道全球在线广告和游戏市场有多大吗?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报告,2014年全球在线广告规模达1460亿美元。来自荷兰市场研究公司Newzoo的报告称:2013年,全球游戏市场收入的规模为755亿美元,2014预计为814亿美元。如此来看,全球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游戏厂商),过去一年辛辛苦苦的争夺2200亿美元的市场。
但另一个数字则让人震惊,2014年全球IT支出大概是3.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企业级市场的容量差不多是整个互联网市场的20倍!如此之大的市场,却鲜有如Google、Facebook的颠覆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此前企业级服务需要软硬件通吃的能力,这远非中小创业可以承受,但自从1999年Salesforce创立起来,长期以来企业级服务坚固的软硬件联盟就此被打开。
云计算让硬件不再重要
2011年,作为硅谷创业风向标之一马克·安德森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软件正在吃掉世界。这个观点的另一层含义是:随着计算资源越来集中化,传统意义上的IT架构(软硬结合)已经转变为纯粹的软件服务。这一切都归功于云计算的发展。
云计算本质上计算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革新,让计算资源放在云端,通过应用层提供服务,降低了企业IT运营的技术成本,同时,「以租代买」的商业模式则大幅降低IT预算,为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套几乎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Salesforce这家仅仅只有15年历史的公司能够快速崛起,并一跃成为诸如甲骨文、微软、SAP等传统软件厂商眼中钉的重要原因。
Salesforces引领的SaaS(软件即服务)产品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售卖软件liecen的模式,逐步替代了企业内部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CRM和ERP产品。与之遥相呼应的基于IaaS层面的亚马逊AWS,根据2014年8月美国投行太平洋皇冠证券(Pacific Crest Securities)的预测,亚马逊AWS的年增长率保持在58%左右,预计到2015年,年收入达到67亿美元。
IBM、微软、SAP过去几年在云计算领域的努力真是蛮拼的。IBM先是卖掉x86服务器、进而10亿美金打造全球数据中心,年初甚至还传言裁员11万人全面转型云;微软则在新任CEO的带领下,树立以Azure云为核心的公司发展战略,并在2014年完成三位数的业绩增长;Oracle在企业内部成立团队重新搭载云计算产品;SAP则选择兼并收购SuccessFactors、Ariba等云计算公司。
然而就在传统IT厂商拼命转向云计算领域时,另一场影响企业级产品走向的革命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整个世界,这就是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与陷阱
移动互联网并非新鲜事物,但其带来的影响却远远超过PC时代互联网。
首先,移动互联网加速人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时代,移动设备天然具备传感器的功能,成为收集数据的重要工具。
其次,移动互联网第一次让中国科技企业具备挑战硅谷公司的潜力,和PC时代的「C2C」(copy to China)不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创业者们,正努力挖掘中国特有的需求,推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产品。这其中,微信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的代表,微信以社交工具切入,延伸出媒体、电商、广告等多个维度的产品,也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下标杆性的产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级服务的移动化趋势不可阻挡。2014年7月IBM与苹果达成战略合作,蓝色巨人将为iPhone、iPad开发定制版的软件,让用户更好地完成移动办公;曾经作为「颠覆者」的Salesforce也启动1亿美金的再造「移动CRM」计划。但移动化并非将产品服务从大屏幕的PC端缩小到小屏幕的移动设备端,而是需要重新设计与规划。
以企业客户管理工具CRM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Siebel公司用CRM软件开启销售管理自动化时代,上世纪末,Salesforce将CRM搬到互联网上,以SaaS的形式出租给企业使用。如今,CRM厂商要做的是如何改进基于PC互联网的CRM软件,但由于传统CRM架构复杂,即便是颇具创新性的Salesforce,其移动端基于html5开发,功能和易用性都大打折扣。
这为众多创业者,尤其是中国的创业者们提供了机会。根据IT桔子的一份报告,自2013年起,CRM领域的创业潮日渐红火,其中2013年CRM领域的创业公司仅次于企业OA。这些创业公司天然具备移动基因,通过成熟的SaaS模式销售产品,完全抛弃了PC、桌面互联网的CRM架构,其中销售易的创始人史彦泽更是提出「PC时代CRM已死」的口号。
相比于Salesforce,基于移动端的CRM更适合在外办公的销售人员,过去采购一套CRM出于老板意图,很多销售人员会抗拒使用,而不考虑到在外奔波销售人员的实际需要。所以销售易的这套CRM系统选择直接在移动互联架构上重构CRM,而不是从PC端延展到移动端这种传统的做法。
移动CRM在中国火热并非个例。结合移动、云、社交的企业级服务越来越受到资本垂青,这不仅由于市场规模巨大与技术发展趋势,更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反应。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巨大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企业增长效益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压缩人力成本来实现,但在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速度也非常快。企业需要重新思考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通过信息化转型,用一套完善IT系统规划生产流程(ERP)、梳理客户资源(CRM)、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HR)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制造业正迎来「工业4.0」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所谓「工业4.0」,本质上还是通过一种信息化的方式构建智慧工厂甚至无人工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需要更多基于云、移动等技术的支持。
上述经济层面的现实也反映在国家政策上。今年的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将以国家层面一方面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又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将极大的刺激各行各业对于IT软硬件服务的需求。而在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名单里,本土企业数量大幅上升,这既是国家信息安全策略的体现,同时也是扶持民族工业,推动我国信息化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
全球范围来看,企业级IT创业公司很长一段时间「躲」在他们客户后面。比如提供应用性能监控的New Relic,在线短租平台Airbnb很早就采用New Relic的产品,随着Airbnb业务的快速发展,New Relic的性能监控平台一次次的帮助Airbnb实现新的飞跃。虽然,Airbnb暂时还未上市,但毫无疑问,估值已超过100亿美元的Airbnb,从一个侧面也为New Relic的技术能力做了背书。
在国内,媒体更关注移动社交工具陌陌上市带来了多少亿万富翁,却没人关注为陌陌App提供性能监控的厂商;受众可能更了解分众传媒这样的企业,却对支撑分众CRM系统的销售易毫无概念。这是企业级市场的特点:远离聚光灯,用技术赢得客户的心,从而逐步实现盈利。
在日前举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论坛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金键透露,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48亿,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仅有7%,这说明围绕互联网创业、围绕为企业提供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创业机会还很多。如今资本、技术与政策层面均已具备,创业者们只需一个「DO」的动作就能感受春天的气息。
扫一扫,关注“ HRTechChina “,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企业级
销售易获经纬领投 1500 万美元 C 轮,企业级和产品会是下一个突破口
来源:36氪 作者:sinCera
继去年 7 月获红杉领投 B 轮融资之后,销售易宣布获得经纬领投、红杉跟投的 1500 万美元 C 轮融资。这些资源将被着重放在技术和产品改进,已经提升针对企业客户的服务能力。
销售出身的 CEO 带领 CRM 应用服务公司,听起来门当户对。但对 SaaS 和应用而言,销售仅是服务与客户对接最直接的一环,产品本身终究是代码和交互支撑起来的。
C 轮消息之前,销售易上线了 3.0 新版本移动应用。新款应用着重强化了交互。“在这之前,我们一直希望完善产品底层架构和功能方面的专业度,而随着功能丰富,交互会显得繁琐”,史彦泽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负责人来自用友,主导这次 3.0 改版。
从 UE 上看,这次改版重新整合了多个功能入口的排布和呈现。整体产品逻辑按销售相关工具和社交化协作归类分别与微信和朋友圈类似。底部 5 个标签页区分几个功能大类,其中首个 标签页有三个可切换面板用于显示最常用的待办、销售数据等信息。
针对重销售的企业,销售易提供公海池设置服务。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销售管理流程和需求设置公海池,在固定时间节点发放销售线索供销售人员认领。经销售人员过期未跟进完成的销售线索会回流至公海池供其他人认领,而经确认无效的线索则会单独存放,便于进行周期性审查。
去年,销售易推出每人每月收费 98 元的企业版。企业版针对大型企业推出,配有专门的客户成功团队。客户成功团队意在帮助用户解决培训、权限 / 系统 / 审批流程 / 公海池配置等 CRM 落地问题,若销售易部署完毕,后台数据监测到用户活跃度不高,就会及时联系客户和技术团队进行流程审计,将配置进一步优化。
客户成功团队在人员规模和素质方面相对一般的客服人员有更高要求,可以预见本次融资所得金额也会投入到这个团队的构建中。
史彦泽认为,CRM 对普通(非重销售)的创业公司、中小团队而言是个伪命题。对于轻团队而言,面对面跟进、回顾工作进度和计划是最有效的管理和协作方式。只有在公司注重产品销售,拥有可观体量的销售团队才会对 CRM 类工具产生依赖并从中获益。所以即便是专业版(区别于高端的企业版)销售易也仅面向十人以上团队出售。
对 CRM 类产品和创业公司而言,Salesforce 是难以逾越的一面旗帜。跟进最新公开的数据,Slaesforce 在庞大市场份额下仍能保持 30% 的业务增长。“Salesforce 的专业性和细节定制化能力在业界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这一点不得不承认”,史彦泽这么告诉我们。不过,他看来,除了 Salesforce 因为某些限制无法打开国内企业级市场之外,销售易与之最大的不同及核心市场机会是以移动场景作为产品的出发点和核心。
中国市场的智能机增长和普及率远超高端便携笔记本市场,传统的 Web 端、PC 本地工具对基层销售人员而言会成为工作效率提升的瓶颈,移动设备随时联网、即时可用的特性被很多企业服务创业公司视为机会。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企业里并未形成类似国外的严苛安全管理理念,天生是一个 “BYOD” 的市场。这对创业公司而言,产品交付和部署的障碍就显得更小。
虽然不具备成熟的安全管理理念,但国内传统企业在管理软件的采用上依然存在潜在的不信任感。对于这一点,史彦泽表示不建议客户做私有化部署,因为私有化部署的交付和维护模式就与传统软件无异,失去了 SaaS 灵活扩张、快速迭代 / 维护的优势。“这只能等待市场和好的产品对用户做长期影响。事实上,我们在底层数据做了限制,技术人员无法接触到切实的企业运营数据。而我们在和客户沟通时,只要正面将这一点说明白,一般都会被接受。交易的前提就是彼此信任”史彦泽说。
曾经有位 VC 朋友告诉我,他们看好某家创业公司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产品,而是因为创始人有很强的销售经验积累。我对这种项目选择方式其实很排斥,因为纯靠销售推动的产品并不能依靠“云服务”、“互联网 ”这种新载体为企业带来实质上的效率提升,反而会在市场真正成熟时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迁移付出。我第一次了解到史彦泽的履历时,也不免有这样的主观偏见,但多年的 SAP 销售经验确实让他足够了解企业级传统巨头的优势,以及客户使用的潜在需求。他们说自己会成为“移动市场的 Salesforce”,我没法做判断。但如果这次融资切实会被用在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团队的建设上,多年之后依然会有一个“中国的销售易”。
企业级
苹果携手IBM推出企业级iOS应用MobileFirst
[摘要]双方合作推出的首批应用涵盖交通、金融、保险、零售、电信和政府等行业。
苹果和IBM今日联合面向企业iOS用户发布了第一批“IBM MobileFirst”应用。
苹果和IBM今年7月宣布,双方已达成一项排他性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发名为“IBM Mobile First for iOS”的企业级应用。
双方当时表示,从今秋开始,苹果将专门为IBM提供iPhone和iPad等设备,IBM为这些设备配上IBM MobileFirst应用后,提供给医疗保健、银行、保险、零售、旅游和运输等行业厂商。
今日,两家公司发布了首批专门为iPhone和iPad所打造的企业级应用,包括一些企业所需的核心功能,如额外的安全保护,嵌入式分析,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企业功能。这些应用还可以通过IBM的云服务进行管理和部署。
首批应用涵盖一系列行业,包括旅游与交通、银行与金融、保险、零售、电信和政府等。例如,旅游与交通领域的应用包括PlanFlight和Passenger+,银行与金融的应用包括Advise & Grow和Trusted Advice。
很明显,苹果希望通过与IBM这样的企业市场大型竞争对手合作来提升自己在企业市场的可信度,通过提供企业级应用来吸引更多企业用户购买自己的硬件。(谭燃)
Apple and IBM today announced the launch of the first round ofIBM Mobile First apps for enterprise iOS users.
The apps are available exclusively for iPhone and iPad and offer the sorts of key features businesses demand, like additional layers of security, embedded analytics and other core enterprise processes. The apps can also be managed and deployed via IBM’s cloud services.
The first round of apps cover a range of sectors, including travel and transportation,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surance, retail, telecom and government. Apple added that new apps are continuously in development, too.
Clearly, by working with an established enterprise player like IBM, Apple is hoping to bolster its business credentials and lure in more customers for its hardware by providing essential enterprise features on tap.
For a full run-down of the new apps, check out the source link below.
TNW中文站 12月11日报道
企业级
2013-2014年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状况研究报告完整版
研究方法:
《2013-2014年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在2013年5月正式成立了专项研究小组,历时5个月完成。
本调研是由移动化研究中心和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共同调查和发布。
项目组面对面深入访谈了40位专家以及来自不同行业的30位用户代表,调研对象涉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开发负责人员、面向客户的销售人员、实施和运维服务等人员,范围涉及政府、金融、流通、制造、医疗等多个重要行业。
同时基于我们在移动信息化行业的积累以及业内多家厂商和机构的协助,对政府、金融、流通、制造、医疗等领域的主要行业客户成功回收了350份调查问卷。
主要发现和结论
(一)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改善使企业迈开了向移动信息化前进的步伐,但从目前采用移动应用的企业比例、满足的业务需求以及主要应用的行业来看,国内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高速发展前的临界状态;
-预计2013年年底,国内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将分别突破3亿部和8000万部,年增长率达到75.8%和23.1%;智慧城市、wifi热点、3G网络的大力发展带动基础网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网络稳定性和传输效率进一步提升,总体应用体验正在得到更多的企业用户认可。
-尽管开展企业移动信息化的环境已经具备,但是目前针对具体实践移动信息化,多数企业用户目前暂无计划;企业用户针对具体的移动应用部署,以移动OA、移动开卡等满足当前基本需求为重点;移动信息化行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机构、金融行业引领发展,其他行业观望态度较强。
(二)企业从传统信息化向移动信息化延展时,非常谨慎。规划阶段企业用户考虑重点更加务实;部署阶段企业用户考虑重点更加稳健,做好过程控制,确保未来的系统安全性;在运维阶段,企业用户首要关注应用的安全性,其它包括运营成本、二次开发等诸多问题也非常关注。
-规划阶段:贴近业务需求基础上实现效率的提升,是企业用户开展移动信息化的首要驱动因素;支持环境和投入成本是首要考虑的要素;遵循三个原则进行系统规划——即基于现有系统做移动延展,能移动的先移动,先简单系统再复杂应用;缺少行业成功实践案例和可靠的外部帮助是规划过程中的重要障碍。
-部署阶段:企业在部署移动信息化时重点考虑过程可控、应用功能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企业更愿意选择“统一下发”的终端部署方式和Android操作系统;更倾向与原有的系统厂商合作进行移动开发。
-运维阶段:企业用户所面对的移动信息化系统更为复杂、应用安全性也很棘手;迫切希望了解如何去控制移动信息化正常运营的成本;对于移动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也比较担心。
(三)政策创新需求、资金充足推动政府积极开展移动业务,但这也带来相应的管理和安全挑战;金融行业移动信息化集中于满足业务增长需求,但如何在安全前提下提升使用效率、促成客户交易是金融行业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问题;流通业对信息发布、流程控制等移动应用需求较强,亟待契合行业特点的解决方案出现,同时运维阶段需重点控制成本;制造业移动应用需求广泛,潜力巨大,但在实践移动信息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较多。
-政府很多部门都会涉及到现场办公的方式,如税务、工商、城管、公安等,这也催生了对于移动办公、移动业务系统的需求。同时,作为政府部门,其内部业务的移动审批需求也比较强烈。
-金融行业业务增长需求直接驱动其移动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移动开卡开户、移动贷款审批、移动展业等应用在金融企业竞相开展;但由于移动信息化的开展并未充分考虑业务自身的特点,致使应用效率仍然不高,对业务增长的拉动有限。
-流通业在信息发布、流程控制上对于移动信息化需求较强,但企业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的可落地性有一定担忧,运维阶段的成本控制和安全问题较突出。
-制造业在生产管理、客户管理、物流运输等方面的业务办理需求较多,基于移动化方式作业的意愿较强,但受到业内的基层从业人员能力较弱、基础系统不健全、现有信息化系统多且杂等现实情况的制约,目前初步搭建的移动信息化系统未得到充分应用。
2.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特点
从企业用户实际的移动应用比例、满足的移动需求以及移动应用在行业间的分布分析,企业移动信息化进入下一阶段还需要时间。
2.1.针对具体实践移动信息化,多数企业用户目前暂无计划
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企业在短期内尚无具体的“移动化”规划,处于纯粹的观望阶段。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这部分企业一方面暂且没有找到实践移动信息化与提高企业自身业务价值的结合点,还没有足够发现移动信息化带来的有利因素到底对增加企业盈利能力会带来怎么样的效应;另外一方面部分企业认为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针对发展移动信息化当前来自具体业务需求方面的推动力还不足,暂时还不需要针对移动信息化展开具体的实践活动。
图表 2企业移动信息化部署现状
2.2.企业用户针对具体的移动应用部署,以满足当前需求为重点
移动OA是企业客户初期试水移动应用的典型代表,但在移动应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行业解决方案、深入核心业务管控模块的应用,如移动ERP、移动BI等,目前在企业用户首次部署过程中还不多见。结合企业用户首次部署和未来再次部署计划,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当前企业用户针对具体的移动应用部署,主要还是围绕着自身业务需求的发展状况。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一方面部署移动OA、移动CRM等从业务需求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应用基于“移动化”方式更能够满足业务处理的实时化、交互化和可管理化等特点,进而提升企业用户内外部服务价值;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出于“稳健发展”的考虑会选择从相对边缘、容易实现“移动化”的系统开始进行尝试。
图表 3企业移动应用首次部署情况
图表 4移动应用未来可能再次部署
2.3.移动信息化行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机构、金融行业引领发展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政府机构和金融行业用户是移动信息化发展最快的行业。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这两个行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政府机构内部出于创新应用的鼓励和政策的驱使,加上发展资金较充足,在面对移动信息化转型上更为积极;另一方面则是部分政府机构本身对基于“移动化”方式的办公需求更为强烈,所带来的价值短时间可以体现,例如在警务安全领域,传统的信息化办公方式很难做到实时处理,而“移动警务”通过无线网络利用警务专用终端实现与警务信息的访问来完成警务执法工作,真正实现了现场执法,现场办案,对整体的办公效率大幅提升。
同样在金融行业,由于行业内竞争的日益加剧,基于“移动化”的作业方式有效的改善了在部分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用户体验,从而帮助金融行业客户在扩张用户基数的过程中取得效率上的优势,例如信用卡办理作为银行机构重要的业务扩张手段,传统的手段越发在同业机构竞争过程中显得效率不足,而基于平板电脑等业务终端的移动作业方式,有效地缓解了这一不足。另外“移动化”带来了金融行业更多细分业务的诞生,如移动支付、移动股票交易,为整个金融产业创造了更大的“蛋糕”,进一步推动了金融行业客户在移动信息化方面加大尝试力度。
综合来看,移动信息化发展较快的行业和企业用户特性是共同的,即行业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较高、信息化与业务结合点明确,某些行业和企业已经可以预见到移动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利益点。
图表5不同行业移动应用系统部署状况
第二章、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与市场规模状况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与传统的信息化产业链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不仅仅在用户的需求方面差异很大,同时产业链角色之间的合作模式、商业模式与传统信息化产业链相比差异更明显,在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上分布着多个关键角色,包括企业用户、移动应用开发商、移动中间件提供商、移动操作系统厂商、应用商店、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安全提供商、渠道商,以及其他服务商。这和基于桌面端的企业级应用产业链有很大的不同。
1.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状况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深层次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加速完善,在研发、流通、使用、支持环节逐步形成了规模,并且在各节点开始出现一批有代表性的供应商和用户。
企业移动信息化产业链
1) 企业用户:围绕发展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用户方主体,如中国银行、中石化等,企业用户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的不同,对移动信息化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2) 移动操作系统提供商:目前主要的移动操作系统有苹果的iOS、微软的WP和谷歌的Android,其它如三星的Bada、黑莓的Blackberry OS、诺基亚的Symbian等;
3) 移动中间件厂商:主要为移动应用开发商提供开发环境或相关移动应用的能力、工具和技术支撑。与传统信息化所用到的中间件不同,移动中间件不但要支撑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的差异,还要需要满足快速更版的同一类型操作系统不同版本的差异,目前国内主要的供应商包括上海天畅、烽火星空等;
4) 移动应用开发商:面向企业级用户提供各种移动应用的厂商,这些移动应用包括移动OA、移动CRM、移动ERP等,在不同的移动应用划分领域都聚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厂商,例如移动OA厂商有蓝凌、泛微等,移动CRM有百会、xTools等,移动外勤有南京外勤365、广州玄武科技,移动ERP有金蝶等;
5) 企业移动应用商店:企业的移动应用商店主要是仿效了目前流行的消费型移动应用商店如Google Play、苹果 App Store的模式,同时也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下载平台。企业可以控制用户对移动应用商店的访问,员工直接通过企业发放或者自购的设备访问商店,浏览由第三方或企业自行开发的各类移动应用。包括企业自建的移动应用商店来分配应用和基于第三方提供的移动应用商店,例如中国联通推出的企业移动应用商店等;
6) 移动终端厂商:指提供移动智能终端的硬件制造商,如三星、苹果、联想、华为、中兴等;
7) 电信运营商:提供移动网络运营环境的运营商,国内主要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8) 移动安全厂商:为企业整个移动信息化平台和应用过程提供各种安全保障和产品的厂商,包括移动终端安全、传输通道和过程安全、访问安全、数据和信息安全等一整套的安全服务提供商,涵盖了传统的安全和加密厂商以及基于移动信息化发展特点提供安全保障的厂商,如赛门铁克、360、,明朝万达等。
除以上角色外,还包括渠道商和其他服务商参与到产业链中来,渠道商即各种企业级移动应用的销售商和代理商以及相关的服务商,其他服务厂商是为企业级移动应用提供各种技术支撑和服务的厂商,如移动支付、移动定位等。
2.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市场规模状况
随着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环境再未来的逐步成熟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也一再扩大,2012年国内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大约在75亿,伴随这些有利条件的刺激,未来几年将保持在一个高速增长期,平均增幅在40%以上,预计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会在250亿左右。
调研数据显示,预计在未来1-3年内,在整体企业移动信息化的投入中,具体应用的开发投入会占比50%以上,有关移动安全的投入也达到20%上下。
第三章、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性
企业在传统信息化建设时,通常都会经历规划、实施、上线运营等步骤,而在移动信息化开展过程中,依然会经历类似步骤。区别在于,在移动信息化阶段,企业不仅要考虑发挥移动信息化的功效,也要考虑在不扰乱传统信息化的运行下如何将移动信息化与传统信息化的进行有机的结合。
1. 规划阶段
1.1. 贴近业务需求基础上实现效率的提升,是企业用户开展移动信息化的首要驱动因素
最初企业开展移动化的原因是要满足企业部分高层的及时审批、及时决策等,是以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为主要动力。而现在,促使企业开展移动信息化的最大原因,已经变成基于“移动化”的办公和管控应用方式,实现企业内部多数相关人员的效率提升。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造成这种前后差异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
企业内部: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业务需求在发生改变,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中基层使用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当前信息化系统的服务支撑能力,随着企业内外部服务对象进一步提升了对效率的诉求,中基层使用者越来越期望支撑办公和管控的信息化系统能够满足其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实现有效的信息交互。
企业外部:来自企业外部的刺激因素,首先其它同业机构内的“移动化”先行者,在基于内部移动信息化实践后的效率提升,使得他们在竞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其次在实践移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市场,移动智能设备在性能提高的同时价格不断降低、移动网络性能日趋稳定资费也在走低、已经促使部分中基层员工利用自有的设备实现部分“移动化”协作,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企业开展移动信息化的实践。
图表 7移动应用部署的驱动因素
1.2. 支撑环境和投入成本是企业用户在开展移动信息化时首要考虑的要素
企业用户在构建移动信息化系统的规划过程中,会基于多方面的考虑,用以决策未来实践“移动化”的具体方向。调查发现,在规划阶段企业用户的考虑主要有这样一些方面:
支撑环境:企业用户在传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让他们认识到,整个移动信息化的产业环境是否足够成熟,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能否成功实现“移动化”。不管是对“移动化”定位短期或者长期的企业,在规划的过程中,已经不仅仅简单考虑整个系统搭建所需要的网络运营环境、技术支撑环境等,他们逐步开始考虑与生态环境中各环节的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并且能否找到合适的厂商。
投入成本:未来实现“移动化”的投入成本甚至投入产出比也是企业考量的重点。一方面移动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需要投入成本,另一方面来自移动终端的采购成本也是一个现实的负担,甚至部分企业用户表示,由于与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差异,企业当前对“移动化”还缺乏必要的积累,可能无法通过内部现有的信息化团队实现高效的运维服务,未来上线运营之后,还需要厂商提供必要的运维支持,这势必产生更多的成本开销。
同时,个别传统信息化系统发展较成熟的企业用户表示,未来能不能顺利实施企业的“移动化”也取决于能否帮助企业实现效益目标,例如部署一套移动信息化系统能否帮助直接降低库存、增加资金流、减少人力支出等。
其它:除了支持环节和投入成本,企业用户在初期较多考虑的是未来实现“移动化”的定位、可移植性、安全性等。
图表 8移动应用规划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1.3. 多数企业部署移动信息化系统时主要遵循三原则
多数企业部署移动信息化遵循三个原则:基于现有系统做移动延展,能移动的先移动,先简单系统再复杂应用。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用户很少基于一个完整的作业流程和业务目标构建全新的移动信息化系统,大多是在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上做移动延展性开发,先实现部分环节的移动化。这样的好处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也能在实施过程中做尝试性引导,降低风险,一旦不成功就另换计划,如果成功不但有了经验也有了大规模推广的依据。通过尝试性的实践获取未来大规模部署的必要经验和规避必要的风险是企业移动信息化部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移动应用功能或模块,目前企业用户还是采取较稳妥的方式开展,在需求满足的前提下,遵循“能移动的先移动”、先部署简单系统满足当前,未来根据需求的变化和条件的成熟逐步演进到复杂应用。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规避风险积累实践经验,但基于零散需求的满足出发,缺少整体移动信息化的构建考虑,未来会造成各个应用之间一定程度的信息孤立和最终的系统融合障碍,同时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对安全方面也留下了隐患。
图表 9企业移动信息化整体部署解决方式
图表 10移动应用部署遵循的原则
1.4. 企业用户缺少行业成功实践案例和可靠的外部帮助是规划过程中的重要障碍
企业在实施移动信息化的过程中既没有成功的行业案例对照,也没有权威的咨询服务依赖,这对于正处在规划阶段的企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困扰。这种现状一方面反应出企业用户在对移动信息化发展上无从下手、急需外部资源给予指导;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现有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厂商的成功实践案例较少,可以为企业做全程移动信息化咨询服务的企业仍然匮乏。
由于趋利的因素,多数的移动信息化方案还停留在为政府、金融等资金充足的行业领域提供帮助,但是这些行业的成功经验由于其行业特点限制,能顺利扩展到其他行业的能力较弱。
图表 11移动信息化规划阶段面临的主要困难
2. 部署阶段
2.1. 实现过程可控、应用功能以及安全性是企业在移动信息化部署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首先从具体应用的可落地来看,企业用户在部署的过程中,或是基于原有系统延伸开发获得新的移动能力、或是基于特定范围的业务需求做部分“移动”开发。但作为企业用户来看,不论基于什么背景条件最终实现应用,一定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最终落地,而这个范围包括了技术实现成本、财务投入成本等。
其次从应用的功能上看,企业用户在实际部署阶段针对具体的系统或者应用,不论是覆盖边缘业务还是深入核心业务,其功能应该得以在移动端实现并且满足解决目标业务需求,同时能够结合移动终端的特有的功能,如拍照、定位等,更好地实现功能的延伸,更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办公效率。
另外,在安全的部署上,需要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确定安全防护的层次、保障范围,然后,针对各类风险的安全防护需要遵循一定标准和规范,同时还要考虑安全产品的部署尽量减小对于后台系统的影响。
除实现过程可控、应用功能以及安全性等部署阶段重点考虑的要素之外,其它如终端的选择、开发承担者等也是企业用户考虑的要素。
图表 12移动应用部署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2.2. 企业用户更愿意选择“统一下发”的终端部署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用户在最终部署终端的方式上,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了统一下发的方式。
在移动终端部署上,多数企业用户基于统一管理、保证安全以及统一形象等基本考虑,统一采购和发放是移动终端部署的首选方式。与当前较为火热的BYOD相比,统一发放模式在初次采购成本上较高,而BYOD统一管理、安全隐患、多种操作系统支撑等附加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移动信息化进程。部分企业采取BYOD的方式主要是从企业员工的习惯和便捷性考虑。
图表 13企业移动终端部署方式
图表 14企业采用统一下发方式的原因
图表 15企业采用BYOD方式的原因
2.3. 企业用户在部署移动终端上并没有特定选择,操作系统上多选Android
目前对已经开始实施移动信息化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在面对移动终端的选择上,主要类型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进一步研究发现对移动终端的选择,企业用户通常都是根据办公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终端类型,并且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整体结果来看,企业用户对目前移动终端具体类型的选择是处于较离散状态。
在操作系统方面,Android受到更多企业欢迎,首先在于客户认为搭载该系统的移动终端拥有更多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实例,能够为更多用户接受,其次Android选用了linux的开源方式和上层使用java开源的一种形式,给市场奠定了一个彻底开源的平台,使得硬件厂商的进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借助于全球Java的热潮,拥有了一个广阔的开发群体。
而比Android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的微软WP系统,由于其在形式上对桌面端的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有着良好的继承,获取最终用户的使用感受较为容易,并且处理办公文档方面有优势,使得企业在选择未来终端所安装的操作系统时有一定倾向考虑。
在调查中意外的发现是,苹果公司的iOS系统是目前企业移动信息化选择中最低的,封闭的系统虽然在安全性上有绝对的优势,但在办公软件开发上给第三方厂商增加了难度,且其终端成本采购价格不菲,这两点给以后移动信息化在企业级市场的大面积普及增加了难度。
图表 16企业移动终端类型选择倾向
图表 17企业操作系统选择倾向
图表 18企业倾向于Android系统的主要原因
2.4. 企业进行移动开发时更倾向与原有系统厂商合作
企业在部署过程中针对应用开发,会考虑自身的开发能力、所需移动化的开发难度、成本等综合因素。目前主要采用的开发方式有三种,自主开发、原有系统厂商协助开发以及直接从移动信息化厂商引入或进行针对性开发。
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原有系统的厂商协助开发,然后是直接从移动信息化厂商引入或进行针对性开发,最后是少部分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做自主开发。采用前两种方式,一方面说明了企业用户当前的部署还是属于“指哪打哪”的阶段,主要需求还是在原有系统上获得延伸性的“移动”能力;另一方面说明,企业用户目前的移动信息化的实际需求不完整,多数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两种方式也是企业能够最大化降低风险的表现,即便不成功也不会影响现有的体系,而且容错的几率较小。
图表 19企业移动应用开发承担者选择
3. 运维阶段
3.1. 企业用户所面对的移动信息化系统更为复杂、应用安全性也突出
移动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在移动信息化背景下的安全问题也更加错综复杂。企业用户在上线之后关注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来自于移动终端、信息传输通道、系统后台、信息自身安全等方面。例如,部分企业人员使用的终端设备涉及企业的关键数据,比如企业高管、销售人员所使用的设备,往往涉及管理、经营等敏感信息,是否会造成信息外泄和如何防止外泄是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同时企业现有部署的安全防护体系是否适用于移动信息化背景,以及最终用户基于“移动”模式下的应用安全意识也是企业在运维阶段关注的重点。
3.2. 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如何去控制移动信息化正常运营的成本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内部面向信息化部门同样提出了控制成本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决策层对于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与相关的投入成本愈发关注,除了在增加移动信息化投入时需要足够的说服力之外,还要有力的表明移动信息化可以为企业带来足够吸引人的收益。从实践来看,在整个移动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企业用户最终关注的成本控制内容包括:
硬件成本:购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器、配件、耗材、无线网络线路部署设备以及相关附属设备的成本。
软件成本:购买成套的商业化或量身开发的移动信息化软件系统和应用软件所产生的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信息技术服务支持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以及培训费用等等。
场所成本:包括计算机房、办公室、测试室、维修室、培训室、仓库以及机房专用空调和后备电源等相关的投入。
外包服务成本:向外部服务商购买服务的成本,比如IT规划咨询、应用系统开发、无线网络线路和网站空间租用、域名注册与解析等等,这其中包括硬件软件等不同成本类型,但是很多时候服务商都是一揽子报价,很难将外包服务成本准确细分为最基本的成本类型。
其它成本:维持信息化部门持续运转产生的成本,如通讯、用车、差旅等管理费用的支出。还有信息系统维护升级所产生的变动成本。
3.3. 企业用户对于移动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也比较担心
传统的二次开发概念,是在通用软件的基础上针对行业或者某一企业特性做适配的再次开发,如ERP系统、CRM系统等。这个前提条件是通用产品本身已经较为成熟,有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支撑,可以满足不同的企业用户需求,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灵活的适度订制。但在面对移动信息化的二次开发时,这个经验会出现偏差,因为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像ERP这样的成熟通用产品、各大厂商虽然提出移动解决方案,但也是尝试阶段,缺少成功的行业应用实践,其移动产品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步通过二次甚至多次开发实现企业客户最终所需要的功能。
多数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对于移动信息化系统和产品的二次开发非常关注,具体包括如下细节:
不要在修改过程中涉及核心代码。
对系统的修改不希望过多。
开发的时间应该控制好,尽量不要在上线运行前就进行二次开发。
尽可能实现对企业特殊需求的满足。
最后企业信息化负责人从期望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引进的成套商业化产品尽可能的实现不经过二次开发或者仅仅通过参数的调整就能满足企业需求。
图表 20移动应用上线运营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
【文章来源:人称T客】
企业级
亚马逊正式发布企业级云存储服务Zocalo
亚马逊(Amazon)正式发布了Zocalo,这是一款面向企业市场的安全文件存储和分享服务。并非巧合的是,云存储服务竞争对手Dropbox同日宣布为其pro用户下调费率同时增加存储空间。
Zocalo在西班牙语中是城市广场的意思,亚马逊在上个月发布了预览版本,并带来极具侵略性的定价。支付5美元月费,终端用户便能获得200GB的云存储空间。然后,用户可以使用该服务存储各种格式的文件,在文件中添加注释,与他人共享,上传新版本,诸如此类。而且Zocalo覆盖全平台,从PC到Mac,从Android到iOS,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企业IT管理员也能对Zocalo进行管理,把它整合到现有的企业目录,包括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让用户能够使用现有的活动目录凭证进行登录。IT管理员还可以向用户授予相应权限,让后者只能看到应该看到的文件。
亚马逊27日上午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Zocalo服务目前已经向所有AWS(亚马逊网络服务)用户开放,而且就像之前已经公布过的那样,用户可以免费试用30天。
尽管Zocalo面向的是企业客户——他们中很多人还在付费使用老旧的本地授权式(on-premise)解决方案——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消费为先服务的竞争对手,比如Dropbox,该公司现在正尝试进一步在“Pro”和企业市场进行扩张,而它将在那块市场遭遇Box和Google Drive这样的云存储服务竞争对手。
Zocalo并非亚马逊提供的首款云存储服务,该公司此前发布过一款名为Amazon Cloud Drive的消费级服务,该服务是Google Drive的竞争对手,其最大优势可能是它跟亚马逊Fire手机的整合(Fire手机用户可以在Cloud Drive中无限制地存储手机照片)。
伴随Zocalo在今天的正式发布,亚马逊还提到AWS CloudTrail现在也被整合到了这款云存储服务当中,CloudTrail是一款记录账户AWS API调用并将日志文件发送给用户的网页服务。亚马逊表示,CloudTrail现在也将记录Zocalo API的调用,这在目前还是内部性的,但计划在未来对外公开。(翻译:王灿均)
【文章来源:TC中国】
企业级
LinkedIn入华第三步:对微信投桃报李,BAT同时成为客户
今年5月份时,领英网和微信合作上线一个经过专门设计、适合在微信中显示的LinkedIn名片。在把这个特殊的电子卡片开放给用户之后,现在,领英和微信在账号互通的情况下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合作——双向绑定。
接下来,用户在LinkedIn上编辑联系方式时添加了微信后,微信中的个人信息中就会自动展示出LinkedIn的账号;反过来,如果用户在微信的设置中启用了LinkedIn,那么LinkedIn的账号中也会自动绑定和显示微信账号及其二维码。简而言之就是,用户只需在LinkedIn或者微信中的一方绑定对方服务的账号,然后双方的服务将可以自动实现双向绑定。
对于微信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其可以获得LinkedIn上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的职场人士关注;而领英网也通过这样的合作来提升用户增长速度。在5月份时,沈博阳曾经表示LinkedIn和微信是互补关系,如果我们看一下领英的定位和微信在国内的使用场景就会发现这种关系更加明显。
在国内的职场上,很多时候人们在简单的交谈后就会互加微信好友,但加完好友之后你可能并不了解对方,这时LinkedIn上资料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其次,当你在领英上看到一个感兴趣的人想和他做进一步的互动时,这时微信又是国内职场上一个很好的交流途径,毕竟国内的很多职场人士并不排斥互加微信好友。
除了继续深化和微信的合作,领英也开始在国内的招聘市场上拓展企业级用户。现在,如果你去翻一下腾讯、百度、新浪这些知名互联网公司在LinkedIn上的企业页面就会发现,这些公司在最近十来天突然不约而同的开始在LinkedIn上发招聘信息了。
百度的LinkedIn页面在9个月之前更新了一条动态之后一直处于静默状态,而最近的十来天则开始频繁发一些招聘内容;腾讯的LinkedIn页面同样在经过了几个月的静默期之后,于本周开始在LinkedIn上招聘;类似的是,新浪微博昨天也在LinkedIn上发布两条招聘动态。
当向沈博阳求证领英网在国内的企业级市场招聘业务拓展情况时,他表示,领英网的商务和市场团队确实已经开始推进相关的工作,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开始向领英网付费来使用其“人才解决方案服务”,不过这些知名互联网公司在LinkedIn上突然的频繁更新和这次活动并没有关系。
据了解,阿里巴巴这次购买的主要是LinkedIn的“人才解决方案服务”,而领英网的市场团队当前的业务扩展目标也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有国际扩展需求的中国企业以及有从海外招聘人回来需求的中国公司。在服务这三类客户的过程中,领英网接下来还会和国内的大学机构、Tesla、Uber进行一些大型的合作或推广活动,这自然会吸引国内的新用户加入。当本土用户增多后,那些有招聘本土人才的本土公司又会成为领英网新的目标客户。
自2月25日LinkedIn简体中文版上线以来,领英网已经运营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沈博阳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领英网60%的用户都来自北、上、广、深这四个大城市,基于此,领英网中短期内的很多工作也都将围绕这四个城市开展。
【文章来源:pingwest】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