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
    EdTech热点:Imagine12和大名鼎鼎的YC合作,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有趣的项目呢? 来自公众号“千读”   什么?Imagine 12要和大名鼎鼎的YC合作了?它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又能为我们带来哪些不一样的项目呢?   Imagine k12是一个在湾区专注于教育科技的加速器成立于2011年,目前已有80多家教育科技公司从加速器毕业,总共融资超过2亿美元。   YC就不用多说了,已然成了加速器里面的网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次两家加速器从今年开始合作,在YC里成立一个教育科技的垂直加速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Left to right: Karen Lien, Geoff Ralston, Tim Brady, Catherine Uong   中间两位就是imagine k12的创始人。Ralston和Brady都是雅虎前高管。有多前呢?Brady是当时雅虎除了两个创始人以外的第一个员工,参与了雅虎早期的融资。Ralston离开雅虎后在一家初创公司做CEO,后来在2009年被苹果收购。   其实早在成立之初Ralston和Brady就找到了YC的创始人Paul Graham。当时Paul觉得成立一个只专注于教育科技的公司还太早,但是他鼓励Ralston和Brady把这件事做下去,并愿意给他们提供帮助。   更有意思的是Ralston被YC说服当他们的合伙人。imagine k12和YC的加速模式,申请过程以及理念都很一致。所以很多公司进了YC的同时也进了imagine k12的加速项目。所以早在几年前,YC的团队和imagine k12的团队就有了共同工作的经历。   从两家加速器开始接触的历史来看,现在的合作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现在申请依然开放,今年的路演预计会在9月份。YC和imagine k12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教育科技公司,让我们拭目以待。现在我可以一起看一下imagine k12 2015年毕业的公司。   1.Allcancode Allcancode是一个教小学生编程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小学生可以学习编程的基本知识并且制作自己的游戏。   2.Codevolve Codevolve是一个有人工智能嵌入的编程学习平台。用户在学习编程的时候如果有bug,则会自动收到提示并告诉用户怎么更改。看来有了人工智能,以后程序员再也不怕bug了。   3.DeZyre DeZyre利用真实的案例为用户提供编程学习的课程。目前线上的课程主要是和IBM合作。让用户在上完课后可以顺利的进入职场。   4.KickUp KickUp是一个数据分析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的了解教学的进度和相应的里程碑。   5.Rumie Rumie通过低成本的平板电脑为低收入的国家的儿童提供免费的电子学习内容,让更多的儿童可以接受教育。   6.Sense 开放性的问题往往会花费老师大部分时间去评估。Sense基于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老师在很短的时间评估学生们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并且给出每个学生不一样的反馈。   7.Sown to Grow Sown to Grow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以老师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主。学生通过Sown to Grow可以自己输入成绩,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决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8. Swing Education 平均每个学生在k12教育阶段大概有6个多月的时间是由代课老师完成的。 Swing Education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找到代课老师。老师和学校可以把时间花在教学上而不是每次辛苦的找代课老师。  
    合作
    2016年04月26日
  • 合作
    思科浪潮成立合资公司,合作背后有哪几重含义? 摘要: 习大大访美期间,浪潮与思科在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首这个消息的正式发布,打破了几天来的很多个传言。到底该如何看,这个合作背后的几重含义呢?   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在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浪潮与思科在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首期投资1亿美元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   这个消息的正式发布,打破了几天来的很多个传言。到底该如何看,这个合作背后的几重含义呢? 第一,粉碎了思科对中国业务束手无策的传言。通过在中国加大投资,和与本地企业合资的方式去拓展本地市场,这是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接受的商业模式。   第二,今年六月,思科前后两任CEO,钱伯斯和罗卓克一同访华时,就提到过未来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的战略计划。而今天与浪潮的合作,应该这个整体战略的起点。   第三,从浪潮的角度看,成为一个企业级科技全领域供应商,是浪潮的必由之路。浪潮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华为在网络线上的布局,是浪潮需要去突破的门槛,所以此前一直有传言浪潮与锐捷网络的并购,也是基于对浪潮企业级全面布局引发的猜测。   第四,浪潮在各地方拥有大批成熟的用户资源,在数据中心建设和云计算的布局较为成熟,核心的产品在服务器和存储。而思科近年来在中国主要的发展方向是智慧城市和物联网,核心的产品线在路由器和交换机。双方的合作,从互补的角度,是有可取之处的。   那么,通过这几重含义,我们已经能正确的判断,思科和浪潮的合作是何种意义的合作,从细节上,再来看看这个合作的核心信息点在哪里?   1、罗卓克的博客说了什么? 今天,合作的消息一出。笔者先去查看了思科现任CEO罗卓克的个人博客。罗卓克总体上的意思是这样:   第一,罗卓克说,中国在思科的业务中约占3%的份额。鉴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庞大市场,相信这一数字在未来有着显著的增长潜力。对于一个全球网络市场的霸主,中国市场的3%,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我记得钱伯斯对中国业务的期待,是占全球市场的10%。那么对于当下的市场环境,以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进一步做中国市场,这显然是必行之路。   第二,罗卓克说,思科需要下一代合作伙伴关系,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同时提到,思科会始终坚守思科的核心价值观,“正确行事,携手共赢”。   这基本上可以判断,与浪潮的合作,将会是思科在“新一代”合作伙伴选择上的一次积极尝试,和寻求变化的结果。   第三,罗卓克还谈到了6月来华的百亿美金投中国的战略。他说,这100亿美元,用于支持当地创新、中国的持续转型和地方经济与企业的发展。据此可以判断,今天的合作将是百亿计划的起点。   2、合作的细节哪些需要关注? 当然,这个此前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合作消息。细节是我们最关心的,要怎么看这些细节?   第一,根据协议,合资公司中浪潮占股51%、思科占股49%。双方的合作范围主要包括网络、数据中心建设、云服务、物联网等领域的产品及技术。合资公司将在思科和浪潮共同的先进、优势技术上,研发、制造满足客户需要的包括高端产品在内的系列产品。   这说明,依照如今流行的惯例。中方的浪潮将获得新公司的主导权,而思科将在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帮助。   从字面上看,双方共同推出本地化产品的可能性很大。这相比惠普与紫光的合作,更有价值,为什么呢?接着看下一条分析。   第二,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首期投资1亿美元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这里有个关键词就是:首期,也就是说,合作本身并不是一个一锤子买卖。是跟着市场的反馈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的战略。   而惠普的方式,更像是一次赌博,开弓哪还有回头箭? 第三,官方合作新闻显示:此次中美两国一流科技企业的携手,既符合中美利益,也开创了两国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将为中国信息化建设提供自主、高水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同时为中国信息产业注入新活力,优化中国信息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过去几年,思科在中国市场一直深受自主可控的限制,很多项目的失手,非战之罪。而浪潮作为国内企业级厂家,正面临“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这些传统IT大变革,机会摆在眼前,原有的技术体系需要快速放大去追求更大的市场。   所以说,在中国市场,双方都有困惑,都需要调整。一方面,浪潮可以借助思科全球的研发体系,一方面,思科可以借助浪潮在中国的市场布局。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合作并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多所谓负面因素。两家公司,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选择了最合适的出口。有什么值得去猜度的意义吗?   从我的判断来说,思科与浪潮的这次合作,基本确定了全球科技巨头在中国战略,一种新模式的起点。这正是,现阶段中国市场环境造成的,只有适应环境,才有资格谈未来。   【作者介绍:郑凯;微信公众号:科技正能量(pp_tech),来源:钛媒体  】
    合作
    2015年09月25日
  • 合作
    领英与芝麻信用达成合作 昨日记者获悉,作为芝麻信用评分的独家商业合作伙伴,领英用户的职场履历将成为补全个人征信分值的重要手段。这是领英暨2014年在中国开展运营以来,再度携手中国互联网巨头推进的本地化合作项目。在芝麻信用的五大维度中,领英职场档案可以直接对于身份特质和人脉关系两个维度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支付宝的信用财富菜单下的芝麻信用分页面,官方提示称补全信息可以更好的为个人信用评分。除学历学籍、单位邮箱和车辆信息外,领英账户信息也是芝麻信用“加分”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者:卢云龙 来源: 信息时报(广州)  
    合作
    2015年08月14日
  • 合作
    Coursera牵手新东方,向翻墙看课的时代说再见 4月8日,Coursera 宣布将与新东方展开战略合作,Coursera 将为新东方提供来自世界各地117所大学25个学科领域的全部课程共计989门,这些课程将会放到新东方的高校MOOC平台中。   新东方自2007年,就开始在高校推广多媒体学习库的概念,为高校学生提供新东方的课程,包括微学课堂平台,四六级机考平台等等。旗下的高校MOOC平台推出于2014年,是一套完整的MOOC解决方案,除了学校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MOOC课程之外,还可以调阅新东方所提供的MOOC学习材料。目前全国有超过50家高校使用新东方的MOOC平台。   在这次合作,双方都谈到了希望在中国推广MOOC的学习方式。新东方在线高校业务部总监刘俊岭谈到,“虽然Coursera大名鼎鼎,我相信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在新东方的MOOC平台上将是第一次真正接触Coursera的课程。”而在同一日在果壳与Coursera合作的发布会上,Coursera 的CEO Rick Levin 也谈到MOOC的学习尚未普及,他们不仅希望将全球的课程带入中国,也希望将中国课程带入全球。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合作
    2015年04月10日
  • 合作
    果壳与Coursera合作,推出职业MOOC教育,商业化的道路上手牵手 今日,Coursera 和果壳宣布即将在中国市场推出“Capstone Project”的本地化版本 “ Project MOOC” (MOOC行动),将MOOC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帮助学习者通过MOOC学习职场技能,并且为优秀员工提供实习机会或其他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奖励。   关于此次合作,Coursera CEO Rick Levin 说,这是Coursera 商业化探索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让MOOC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播, 而是让这种学习本身更具有公信力,获得大众认可。Coursera 在全球有1200万个学生,在中国有100多万学生,这次合作也是他们深化中国市场的重要一步。   根据姬十三的介绍,果壳之前在MOOC社区里试水过“Project MOOC”的理念,主要是以奖学金的形式推出,合作的对象是一些公益组织。这次他们希望能够与更多的机构合作,目前已经有7家公司和机构(500强公司和联合国下属机构)进入了后期谈判时期。   不过既然是针对中国学习者,面对中国企业,Coursera在课程上也有所变革,这也是 Levin 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之一。目前,Coursera 在中国有10个大学合作伙伴,会联合他们开发新的职业课程。但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本土课程还是海外课程的区别。   果壳除了与 Coursera 合作做 Project MOOC 之外,还会与Coursera一起探索MOOC整体的商业模式,例如Coursera 的证书收费将会被引入MOOC学院,同时果壳之前所积累的UGC内容和笔记都会被利用,帮助新来的学习者更好地搜索自己喜欢的课程。而在此之前,果壳已经在线下活动,课程资源以及新媒体运营上和Coursera进行合作。   姬十三说到:“现在越来越多的MOOC平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果壳的MOOC社区在这里的作用相当于是一个“大众点评+豆瓣”,为MOOC平台导流,同时调动果壳优势——强大的UGC能力。”   在今年,果壳对于MOOC学院会有许多尝试,例如上线留学板块,类似于中国的 Niche,而且会迅速推出一款移动端的产品,但具体是什么暂时不方便透露。   来源:36氪  作者:荔闽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合作
    2015年04月08日
  • 合作
    学大教育和奇虎360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阳光兔”,专注K12领域移动产品 来源:36氪   作者:荔闽   今天,学大教育宣布与奇虎 360 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阳光兔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在线教育领域的拓展。   新设立的合资公司的启动资金为 3000 万,学大教育副总裁李俊逸将出任新公司 CEO,学大教育 CEO 金鑫将出任新公司董事长兼法人代表。奇虎 360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齐向东、奇虎 360 高级副总裁于光东将出任新公司董事。   据了解,新公司将率先研发一款移动端的产品,可能是针对 K12 的个性化学习。其中学大将提供内容和教育方面的资源,奇虎 360 将提供技术和互联网资源。   学大教育和奇虎 360 的合作是“互联网公司 + 教育巨头”,与之前新东方和腾讯联手创立合资公司形式相似。学大教育创立于 2001 年 9 月,是传统教育的领军企业。去年推出 e 学大平台,转型 O2O 的互联网教育,目前用户数近百万。而奇虎 360 的此次合作,表明其之后布局在线教育的步伐。
    合作
    2015年03月11日
  • 合作
    人称T客:2015年甲骨文最大一笔收购可能来自Salesforce 完成云端霸主的野心 来源:公众号“人称T客” 编者按:近期业界一直有传言说甲骨文计划收购Salesforce.com公司,交易很可能在明年之内完成。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但考虑到两家公司目前在IT市场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两个CEO之间微妙的关系,并购并非没有可能。此次HRTechChina转载了人称T客的这篇文章,此篇文章从目前看来只是预测。那么甲骨文收购Salesforce:标题党还是不远的未来?   注:HRTechChina转载此文的目的只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文章观点并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 // // 转型云端已经成为每一个传统IT厂商的必然选择,IT巨头们也纷纷布局云端业务,但是收效甚微,很多的IT巨头们在过去的两年里开始展疯狂收购模式,据统SAP收购各类云厂商,但是依然无法实现云端突破,而甲骨文也不断尝试收购甚至将所有的架构进行90%重写,但是依然没有显示出霸主本色。   虽然甲骨文云业务在财报显示相当抢眼,但是相比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言仍然没有达到甲骨文的预期。据甲骨文2015年二季财报显示,来自三个不同云领域的营收总计为5亿1600万美元,较之去年同期增长了45%之多。但这一营收在甲骨文的总营收当中占比非常小,一位数的比重——他们当季营收9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这个增长幅度对于飞速发展的云端时代而言相然不成比例。 而甲骨文的CEO埃里森对于云端未来却相当满意并夸下海口:在下个财年当中,甲骨文的软件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订金营收将超过10亿美元。然而更让甲骨文的惊喜的是,甲骨文将打破Salesforce和Workday统治云端的格局,将在软件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销售总金额上与云市场领先者Salesforce.com相当。并且警告Saleforce等着瞧吧,我们的距离在拉近。我们正在追上他们,而且我们跑得很迅速。 对于甲骨文的挑衅,我并不认为这是甲骨文向Salesforce公开叫板,而更向是一次谈判战略上的提前预演,其实关于甲骨文计划收购Salesforce.com的传言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但考虑到两家公司的渊缘和当前的市场地位收购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甲骨文完成对Salesforce的收购,其主要原因就是Salesforce想要在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之外拓展疆土,而甲骨文则能够通过Salesforce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云计算领域的地位。真正的实现云战略意义上的转型。 从目前云计算市场来看,Salesforce已经进入增长疲惫期,虽然Salesforce刚刚宣布FY15全年业绩,盘后股价飙升11%。FY15营收53.7亿美金,增长32%,是所有企业软件公司最快达到50亿美金营收的公司。 但亏损仍是Salesforce一道无法逾越的难关。Salesforce的CEO也深知这个道理,无论是股市还是投资人都不可能无限制对Salesforce不计成本的付出,那么什么收回投入,也是Salesforce出售之时。纵观全球IT市场,能够吞下Salesforce这个宠然大物的,非甲骨文莫属,SUN,BEA这样的巨头最后也不得不臣服于甲骨文的重金之下,Salesforce降贵屈尊也是早晚的事情。 另外,借助甲骨文的市场地位和渠道进行开疆拓土就成为Salesforce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也看到两家公司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密切合作,更是在2013年6月双方签订了一份长达9年的合作协议,把双方的云计算服务深度整合在一起。 对于Salesforce.com来说,它打算在甲骨文Linux操作系统、Exadata技术系统、甲骨文数据库和Java中间件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 对于甲骨文来说,它将把Salesforce.com与自己的Fusion HCM and Financial Cloud服务整合在一起,并为Salesforce.com的应用和平台提供核心技术。Salesforce.com也将在公司内部采用甲骨文的Fusion HCM and Financial云应用。 可能有些人会说,甲骨文要人有人,要财有财,要技术有技术,要市场有市场,甲骨文根本不缺Salesforce这根肋骨,可事实证明,这么多年下来,甲骨文无论通过收购还是内部转型都无法在云端达到上占天神的高度,更别谈达到甲骨文其它产品线市场地位。 归根到底是甲骨文没有懂云的人,虽然甲骨文收购一些厂商,但是收购过来的人用不了两年就纷纷离开,并且外界一直认为甲骨文只是一个菜鸟玩家,并没有给予百分百的信任,这也是甲骨文一直在云端只见雷声未在市场掀起巨大风浪的原因。 所以就有国外的分析师预测:甲骨文将在2015年完成对Salesforce的收购,实现对云端霸主版图的拼接。甲骨文也需要Salesforce这样的产品重塑云端的市场地位,并且经过了这么多年实践,甲骨文也深知转型云端不是单单买几个公司就可以,也不是弄一堆人就能把云搞起来,他们需要salesforce这样的团队完成转身,而salesforce这个团队与甲骨文本身就深有渊源,还是原来的老部下,对Oracle的文化和产品都很熟悉,与其甲骨文收购十来家云厂商,还不如收购一家salesforce来得实际。另外,在未来领导甲骨文转型的时候必须也一定要有一个懂云的人。显然salesforce的Benioff比Larry Ellison更有优势,由此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就是甲骨文未来的CEO一定是能够帮助甲骨文在云端突围的人,所以在下一任CEO任职中,很可能会出现掌门人更迭的现象发生。 那么在回过头来看甲骨文CEO在财报上的讲话,就有点针尖对麦硭的味道,甲骨文明显是在告诫Salesforce,没有你们甲骨文一样可以改变云端市场格局,这样意淫也是争取在未来的谈判上拥有更大的回旋空间。即然收购是迟早的事情,那么就让我们静待甲骨文在2015年的最大一笔并购案的发生。
    合作
    2015年02月27日
  • 合作
    微软与 YC 合作,向创业者提供免费 Azure 服务 Y Combinator 和微软在本周 公布 了一项合作计划,微软将会为参加 Y Combinator 本期孵化项目的创业公司免费提供 Azure 云端计算平台服务。     根据这份合作协议,微软会为这些创业公司提供价值 50 万美元的 Azure 云端服务和 Office 365 生产力套装的 3 年免费使用权限。50 万美元的 Azure 使用权对微软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参加 Y Combinator 的新生公司来说,这已经很大的一笔资金,而且能够帮助它们在孵化项目中更好地成长。所以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援助。     微软也有通过自己的 Microsoft Ventures 团队在世界各地开展 多个创业孵化项目 ,例如以色列。这个团队是在以前的 Bing Fund 整合了微软的创业孵化项目之后成立的。而 Bing Fund 现在的项目现在已经逐渐关闭了。Microsoft Ventures 的 前任 导师拉胡尔·苏德(Rahul Sood)在 Twitter 上向我表示,微软实际上已经“ 停止了这个基金的运作 ”。我向微软打过多次电话,请求对方就 Microsoft Ventures 目前的创业投资情况作出官方的说明。     (更新:在与微软的发言人交流过之后,了解到自从 Bing Fund 被归入 Microsoft Ventures 之后,它只进行过为数不多的种子投资。这家公司目前没有直接向创业公司进行现金投资。)     Y Combinator 向本期的创业公司发送了一条备忘录,其中对 Azure 进行了如下的描述:     Azure让每家创业公司都可以为自己的业务使用正确的技术——包括 Linux 和 OSS 、Node.js、PHP、Python、.NET等。此外,Azure 还拥有强大的平台即服务(PaaS)功能,例如机器学习和流分析等。     在 Y Combinator 获得的所有云端服务商赞助当中,微软是最为慷慨的一家:亚马逊提供了价值 10 万美元的 AWS 服务(亚马逊在一封邮件中告诉 TechCrunch 这些赞助会向“合资格的孵化器”提供);Digital Ocean 提供了 10 万美元;Heroku 提供了 5 万美元。微软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实际上是其他服务商捐赠总价值的两倍。     作为合作协议的一部分,微软还为参加 Y Combinator 的创业者主办了一场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其中包括由两位高管斯蒂夫·古根海默(Steve Guggenheimer)和斯科特·格思里(Scott Guthrie)主持的演示。古根海默在微软内部被称为“Guggs”,他是微软的首席传教士。格思里是 Azure 业务的负责人。     在这项合作公布之初,我跟一位参加本期 Y Combinator 孵化项目的创业者进行了交流。这位创业者对这项援助的评价是“难以置信的慷慨”,他提到他们团队在知道这项合作之前“没有考虑过使用 Azure”,不过在合作细则公布之后,他们就“开始尝试使用它,也许会把它作为唯一的服务。”这位创业者继续表示这项合作协议让他们感到“(微软)非常渴望,也非常努力地为创业公司提供帮助,希望提升自己在创业社区当中的地位。”     这位创业者还开玩笑说他们希望亚马逊也应该加大对创业公司的投入,提供同等水平的免费服务。     微软这样做是想在创业公司当中树立口碑,为它们未来的业务提供帮助。为创业团队提供价值 50 万美元的云端计算服务,这就相当于可以让小型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减少融资 50 万美元。这样创业公司就可以更有效地使用手上的资金,同时可以延后它们进行估值的时间,从而提升它们得到更高估值的可能性。     在我了解过的硅谷创业公司当中,亚马逊的 AWS 云端平台仍然是他们的首选。这项 Azure 合作协议也许可以稍微提升它在本期 Y Combinator 创业公司中的份额,而且也会影响到以后参加的公司,因为这个项目会持续进行。不知道在本期 Y Combinator 的孵化公司中有多少会选择 Azure 而不是 AWS,又有多少会将这个选择一直保留到孵化完成之后。   Microsoft Wants To Buy Love In Silicon Valley Y Combinator and Microsoft announced a program this week that will pour free access to the Azure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onto the incubator’s current class of startups.   The deal includes $500,000 in credits to Microsoft’s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Azure, and three years of access to its Office 365 suite of productivity tools. Half a million worth of Azure usage is nothing to Microsoft, but for young companies that are part of Y Combinator, the sum is a multiple of the cash that they receive to help build their firms as part of the program. That makes it a materially interesting offer.   Microsoft also runs a number of accelerators of its own around the world in places like Israel under its Microsoft Ventures team. That group was formed when disparate accelerator work was unified with what was formerly the Bing Fund. The latter effort appears to be either on the wane, or over. Former Microsoft Ventures don Rahul Sood told me on Twitter that Microsoft had indeed “stopped the fund.” I have a few calls into Microsoft requesting a formal explanation how, if at all, Microsoft Ventures is currently involved in actively investing cash into startups.   (Update: Chatted about this with a spokesperson, and after the Bing Fund was subsumed into Microsoft Ventures, a few more seed investments were made, but not many. The company is not currently making direct cash investments into startups.)   Here’s how Y Combinator described Azure in a memo sent out to companies in the current class:   Azure enables each startup to use the right technologies for their business –  including Linux & OSS, Node.js, PHP, Python, .NET, etc.  In addition, Azure provides powerful PaaS capabilities, like machine learning, stream analytics and more.   The Azure deal stands apart from the other offers that Y Combinator companies receive from different cloud providers: $100,000 in AWS credits from Amazon (Amazon told TechCrunch in an email that that offer is open to “qualified accelerators”), $10,000 from Digital Ocean, and $50,000 from Heroku. Microsoft is essentially offering double what those providers offer in aggregate.     As part of the deal, Microsoft hosted a day-long session for Y Combinator founders that included presentations from two of its executives: Steve Guggenheimer and Scott Guthrie. Guggenheimer, known as Guggs at Microsoft, is the company’s chief evangelist. Guthrie runs Azure.   I spoke to a current Y Combinator founder about the deal in the wake of its release. The founder called the offer “shockingly good,” noting that before the deal was announced, their team “wasn’t considering using Azure,” but following the terms’ release, are “exploring using it, possibly exclusively.” The founder continued, noting that the agreement gives them the “that [Microsoft] is hungry and that they are trying hard to be relevant and helpful to the startup community.”   The same founder went on to muse that they hope that Amazon ups its own commitment to startups by providing similar quantities free service.   Microsoft is making a play for the hearts, minds, and future business of startups. Give a team half a million in cloud computing, and that is a half million that the smaller company doesn’t have to raise in the near-term. That allows companies to spend more efficiently, and delay pricing their firms, likely allowing for a higher valuation mark to be set.   Amazon’s AWS cloud platform remains the de facto choice among startup founders that I speak to here in the Valley. The Azure deal may tip the scales slightly among the current Y Combinator class, and those that follow, as the program will recur. 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what percentage of the current Y Combinator class chooses Azure over AWS, and keeps that choice through the end of the period and into their life as a launched company.   来源: techcrunch.cn    
    合作
    2015年02月15日
  • 合作
    有人“拉勾”,有人“拉手”!天下的事情怕结盟! 招聘网站与猎头,天生的合作伙伴   招聘网站和猎头,分别占据人力资源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历来表面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水面下却是暗流涌动,彼此竞争。而随着行业整合的深入,业界也出现了彼此合作以达成优势互补的竞争者。   近日,大数据猎头公司51猎头(www.51lietou.com)和知名互联网招聘网站内聘网(www.neipin.com)宣布,双方已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彼此的数据资源,对接服务体系,打通技术后台,互补优势力量,以加强在各自领域内的竞争力。 内聘网出简历,51猎头做服务 据介绍,两家公司的联合,将是业内首次跨公司达成招聘渠道与猎头服务直接合作的服务模式。内聘网作为互联网招聘领域的第二大服务商,上线近两年来,已积累了简历数超过10万份的专业互联网人才库,将是对51猎头简历库的有力补充。   51猎头是新近崛起的一家大数据猎头公司,用数据和算法取代传统猎头顾问来完成候选人与职位的匹配,并以此实现了猎头服务的超低价格。业界活跃的时间不长,但这家新公司已经至少创下了个行业纪录:猎头服务费最低纪录——仅收取候选人年薪1%作为服务费;扩张速度最快纪录——两周时间办事处铺遍全国15座城市。   对于既面向招聘企业也面向求职用户的招聘平台而言,内聘网在后端对接了51猎头低价高效的猎头服务,能够对其业务板块形成补充。 技术公司惺惺相惜 除了双方的资源互补,促成两家公司合作背后动因还有气质相近。51猎头和内聘网都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   51猎头是一家利用数据分析提供猎头服务的公司。通过对超过5000万份简历的数据分析,建立了一套数据化的岗位和候选人匹配模型,当启动一个猎头项目时,通过模型的自动匹配,由算法推荐最适合当前岗位的候选人简历。再由标准化的猎头服务团队完成后续的邀约面试和招聘求职双方的撮合工作。基于高效的机器能力和明确的分析算法,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武器,让专业的猎头人员武装起来,通过机器的辅助,效率和产能都得到了成倍提升。   内聘网在后台进行岗位与求职者的匹配时,也是在求职者和招聘企业两端,分别进行标签化的数据处理,用机器初筛加人工调优的方式矫正算法,最终形成一副职场标签图谱。求职者和企业可以在图谱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两者的位置越近,也意味着他们潜在的匹配率越高。   两家技术驱动型人力资源服务者的联合,也标志着开放精神正在从互联网行业蔓延至人力资源产业。 据51猎头介绍,其平台上已经对接了近30家简历渠道供应商,但像内聘网这样的招聘网站还是第一家。同时,51猎头还宣布,将在免费开放简历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开放自己的猎头服务平台,与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合作,把免费开放的互联网精神继续在人力资源领域推进下去。   来源:人力资源研究
    合作
    2015年01月21日
  • 合作
    Dropbox移动应用与微软Office办公套件正式进行整合 本月早些时候,Dropbox与微软共同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微软宣布与Dropbox合作,将其整合至Office。     根据这一协议,Dropbox将向微软Office办公套件提供更好的支持,包括可以从Dropbox移动应用上面直接编辑Office文档。今天,这些整合已正式面向安卓版和iOS版Dropbox应用用户推出。     Dropbox在宣布这一消息的博文中解释说,现在,当Dropbox用户外出时,他们也可以编辑Office文档了:直接从Dropbox应用中进行编辑,然后直接从Office应用中访问。若想使用这些新功能,用户首先必须要将自己的Dropbox应用升级到最新版本,然后打开保存于Dropbox上面的Office文档、电子表格或演示文稿。     随后,一个新的“编辑”图标(见上图)会出现,允许用户切换至新的office移动应用,以便对Office文档作出改动。一旦用户完成这项工作,这些改动会自动在Dropbox进行保存。     Dropbox与微软之间的合作范围广泛,旨在增强两家公司的协作性,此举可能也让不少业内人士吃惊,毕竟两家公司的产品存在竞争。微软具有类似于Dropbox的云计算服务——OneDrive,只不过Dropbox的用户数量更多,达到数亿人,其中还包括8万家企业客户。     正如之前所做的报道,Dropbox与微软在11月初签署的合作协议包括四个部分:用户可以在Dropbox移动应用上快速编辑Office文档;从Office应用访问Dropbox文档;在Office应用中分享Dropbox链接;给微软移动产品开发第一方Dropbox应用。   来源:TechCrunch
    合作
    201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