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月强
    国内HCM/e-HR厂商点评(七):明基逐鹿 提起明基,大多数人能够想到PC的重要供应商,提起明基逐鹿,可能更多的人会是茫然的表情。回退8年,明基逐鹿重兵杀入eHR领域,一时风光无限。   在eHR领域,明基逐鹿远远领先于用友、金蝶、东软等进入市场,在1999年前后即尝试进入eHR领域,并在一些苏州本地的台资制造企业崭露头角。在2004年前后正是产品化并加大市场投入,以制造业为基准,先后拓展了知识型企业,并染指集团企业。在用友迷茫与eHR要不要裁撤、金蝶懵懂于是否剥离eHR产品、东软仍在翰威特项目开发阶段的时候,明基逐鹿明显领先于市场。但是受限于自身资源和eHR领域的特色,明基逐鹿始终在华东一隅默默耕耘。   2008年前后,互联网上曾经热炒过这样一篇文章《王文京妙手化解劲敌,明基逐鹿土崩瓦解》。文中将用友和王文京描述为老谋深算、步步为营,最终将明基置于死地。   用友收购明基确实不是捕风捉影,一度用友集团业务拓展和产品研发组成的团队进驻明基考察,后来收购失败,上文中提到的虽有夸张成分,但某种意义上团队崩盘确实是去了收购的重要原因。而产品重合度高收购后无法有效整合、eHR市场规模不大、用友此时的收购策略以互补为主等因素,是阻碍收购的根本原因。     基因,又见基因 用友没有收购成功是事实,最终从明基挖来大批人才也是事实。跟用友的人员结构复杂、层次低下鲜明对比的是,明基的人才普遍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活跃的思维、开拓的视野。正是这种能力结构决定了明基能够迅速成长壮大。尤其是对制造企业的天生基因,帮助明基更好的理解制造企业客户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需求,并在华东台资制造业遍地开花的大环境下,虽有开发力量不足的掣肘因素,仍然能够占据垄断地位。   明基逐鹿的英文名字其中一个单词是Guru,意思是大师、宗师。由此可见明基成立该公司的雄心壮志。在国内软件公司忙于PPT忽悠或者“数据库”式的产品开发的时候,明基逐鹿的确在对客户的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业务理解等方面领先半个身位。加之,明基逐鹿比较重视人才,选用的人才多以名校和综合素质见长,着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内部培养机制,辅以台资企业的外向主动意识,造就了明基鲜明的文化特征:员工积极、企业朝气、产品特征明显。     成也产品,败也产品 一个领域的专家,最终要靠产品说话。明基逐鹿的产品理念很吸引人力资源管理者,操作界面也简单易用,加上售前比较精美的包装,确实能够带来清新的风格。加上明基逐鹿本身产品价格并不贵,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企业和以管理为头号头疼问题的知识型企业,明基逐鹿鲜有对手。但是任何产品理念在先进,终究要落实到实际的产品应用上。而明基逐鹿不到200人的研发团队,同时需要应付底层架构开发、上层应用开发,同时还需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模块的功能需求,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国内供应商整体生态的匮乏,在明基逐鹿上也无法避免。   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实施配合,何况并不完全成熟和完善的产品。在几年的跑马圈地之后,明基逐鹿在产品方面的劣势开始显现,一大批包括北京银行在内的新拓展客户,开始纷纷抱怨无法忍受BUG/补丁、产品功能精细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不足。对于中小制造业客户,企业规模并没有明显飞跃的时候,明基逐鹿完全适用,一旦规模上上,系统的承载能力明显下降甚至成为制约因素。   于是,明基逐鹿的eHR产品开始逐渐走向萎缩,以致于目前市场上听到明基逐鹿更多的却在SCM、MES等领域。     还有机会吗? 市场经济时代,一个商业公司或一个行业的兴起,开拓者一般最终只是沦为谈资而已。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团队离开开拓型的商业公司后,后来者仅需要依靠开拓者辛苦建立起来的惯性配合前进,即可创造远超于前任的辉煌。   明基逐鹿在尚未建立雄厚团队基础或机制的时候,骨干团队即宣告大批量流失。或者说,整个公司的知识沉淀仍然掌握在少部分骨干手中的时候,团队的崩溃会对业务带来致命的打击。明基逐鹿的失败再次验证了这个定律。   也许,明基逐鹿的eHR业务,注定在开拓者离去后,成为谈资而已。   【文章来源:人才管理SaaS研究,作者:张月强】
    张月强
    2014年06月04日
  • 张月强
    Oracle HCM云 :简化人员管理,培养最好的人才 作为 HR 负责人,是什么问题让您夜不能寐?是否因为高管人员要求您为公司的战略愿景付出更多努力?还是说需要您在削减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最可能是这两者如噩梦般地同时出现。 如今的 HR 成功意味着:   ● 精简核心 HR 流程,避免浪费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 确保您的人才战略与公司目标保持一致,推动底线成功        ● 投资正确的技术以确保本地灵活性和全局可扩展性     第三点是关键,因为技术问题通常会阻碍 HR 取得成功 — 尤其是未配备正确的技术时。许多 HR 组织都还在使用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HRMS),无法满足高管们对于 HR 负责人提出的全新要求和期望。   公司对于云端备选方案抱有很高兴趣,但迁移到云端并非什么灵丹妙药 — 许多云端解决方案无法满足 HR 组织的全部要求,也无法与现有 IT 投资无缝集成。要为组织实现真正的价值,HR 负责人需要一套全面和集成的人力资本管理云端解决方案,能够在不牺牲灵活性的情况下提供深入的功能,而且可以与当前 IT 生态系统轻松集成。   Oracle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HCM) 云服务就是为了满足现代 HR 组织的需求而开发,它包含了丰富的全局、社交和移动功能、高级商业智能,拥有随着公司增长和变化而进行适应的灵活性。该系统结合了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简单快速的云端交付全面覆盖了核心 HR、人力管理和人才管理。该系统不仅本身强大,还可以与现有 HR 系统良好集成,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投资,避免出现 IT 和 HR 组织害怕面对的拼凑状况。   借助 Oracle HCM 云服务,企业可以创建一套综合的全球人才视图,获得切实可行的洞察力,以执行最佳的人才管理战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 (HRMS) 基础,可以在管理全球增长的同时适应本地需求,并且能够灵活地支持新的或特定于公司的 HRMS 流程,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Oracle HCM 云服务加强了 HR 的贡献,使企业可以:   ● 简化人员管理         ● 培养最好的人才         ● 利用云端来实现灵活性、效率和快速部署 简化人员管理 在 Oracle HCM 云服务帮助下,企业中的每个人 — 从 HR 专业人员到业务负责人和员工 —都可以享受到同样高效和一致的用户体验。HCM系统直观且易于使用,提供了一种上下文透明且基于角色的体验,它将先前分散的体验集成为了单一的用户体验,让HR 变得成功和高效。作为一套智能化系统,它可以在正确的时间为HR 和经理提供所需信息以帮助其制定决策。   Oracle HCM 云服务将企业组织转换为一个互动图片库,为每位员工都分配了一个“肖像”页面。每个“肖像”页面都显示了有关员工的具体信息并可根据用户角色实现特定功能。这可以为临时用户提供更简单的UI 并让 HR 用户能够获取所需的其他工具,从而确保了正确的系统体验。凭借快捷的轻松拖放功能,OracleHCM 云服务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进一步个性化和配置屏幕、隐藏信息和字段以及更改选项卡和特定数据点的布局。即便是临时用户也可以直观地配置系统以适应自已的个人工作风格。 培养最好的人才 Oracle 提供了集成度最高的端到端人才管理解决方案,从招聘、入职、人才审查和发展到绩效和薪酬管理,均在其范围之内。该解决方案实现了社交化、提供了全面的人才情报并且可通过台式计算机或移动设备轻松访问。它提供了组织在现在和未来培养最好的人才所需的一切要素。 Oracle HCM 云服务能够最终预测未来,使企业可以分析人才绩效和潜力以及流失风险,还可以测试方案假设场景以改进人力。由于能够在潜在问题浮现前将其找出并采取及时的措施,这将提升士气、节省金钱和增强竞争优势。   Oracle 在 HCM 应用程序中内置了Enterprise 2.0技术,以便为员工、经理和 HR 专业人员等员工改进人力协作。可以安全和私密地使用社交网络、聊天、群组工作空间和移动访问,以改进人力交互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Oracle 云 凭借功能丰富、集成、安全且基于标准的企业云服务—无需牺牲业务实践或策略便可实现— Oracle 云可立刻增加价值和生产率。Oracle了解客户对于数据及云端应用程序的顾虑,从数据中心到数据库,再到中间件和应用程序本身,Oracle控制了每一个安全层面。堆栈的每一层都经过精心设计可在云端展开协作,因此HR 数据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基于员工角色和位置对安全访问予以授权,用户可以在必要时立刻收到上下文相关的信息。 Oracle还了解维持现有投资的需求以及与其他应用程序之间创建和谐生态环境的需求。OracleHCM 云服务可以与现有 PeopleSoft、电子商务套件和其他HCM 应用程序轻松共存。 总之,Oracle HCM 云服务加强了HR 对业务的支持,这套行业内最全面的云端解决方案让企业能够简化人员管理和培养最好的人才。通过全球HR 基础,企业可以在管理全球增长的同时适应本地需求,获取切实可行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执行最好的人才管理战略。简单和易用的体验以及基于角色的嵌入式决策支持将系统从事务处理型应用程序转换为了情报驱动型应用程序。Enterprise2.0 功能与社交网络和移动功能相结合,让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轻松方式开展有效工作。OracleHCM 不仅让企业可以轻松访问信息,甚至还可以帮助企业展望未来并为即将发生的人才和业务变化做好准备。 无论是选择一个模块还是整个套件,Oracle HCM 云服务都能与企业的现有应用程序组合共存,从而在无中断的前提下实现创新。   【文章来源:张月强】  
    张月强
    2014年05月26日
  • 张月强
    互联网时代的人才管理 现如今,人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接入网络,并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大量数据,人们交流、学习、工作甚至思考的方式都正被逐渐颠覆。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企业信息更快速的开放和双向互动,更加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新生代移动互联网用户成为了“拇指一代”、“低头一族”,这也更加体现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对生活的渗透,微博、微信已经不仅限于个人社交媒体的范畴,以自媒体、“微信服务号/订阅号”、微博机构帐号等为代表逐步将企业社交媒体纳入社交应用,同时我们也看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更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   IT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剧颠覆了企业运作模式和日常生活方式,承载经济发展和创新重任的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则更为复杂。   移动互联网改变的是信息的“去中介化”,在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传统壁垒之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阔、迅捷、有效,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85后/90后逐渐成为劳动力的中坚力量,随着劳动力成本日益激增,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也使得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选择自主权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有效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并降低人才流失率是当今企业HR普遍关心的问题。   传统以企业视角进行“管理”的思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分享”、“以我为中心”、更加活跃、打破常规的新生代,辅以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知识爆炸、社交和信息互动等行为方式,促使企业人才管理者需要以“服务”的心态和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拥抱互联网对人才管理的变革冲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人才管理战略应该全面涵盖创新人才招募体系、人才培训与发展、人才激励与评价、员工忠诚度培养,辅以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更充分的互动以及对人才的深入洞察分析,从而实现以HR团队助力企业业务发展的最终目的。   新时代的社交招聘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   互联网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信息中介的最大限度挤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速度更加快捷,效率更加高效。传统的信息传播是单项的,是一对一的,而如今有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传播是多向的、互动的,是基于熟人网络的病毒式传播,速度更快,精准性更高。在这样的趋势下,作为自媒体的每个互联网人,均代表的是个人形象和企业雇主品牌,人才招聘将变得更扁平和透明,而企业如何有效运用社交媒体,拓展自身的有效招募渠道,精确识别、筛选、匹配优秀人才,简化招聘流程,强化入职管理与员工关怀,进而提升招聘的质量和精准度就成为重中之重。   不仅如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雇主品牌对招聘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社交媒体使得世界上不再有秘密,任何员工都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的雇主发表评论,进而对他人加入该公司的意愿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如何从社交媒体的海量数据中把握关键信息也十分重要。   灵活且互动的人才管理   苹果产品能够迅速俘获用户,微信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小米能够透过互联网市场迅速壮大,一方面是由于灵活易用的产品,一方面是则是因为参与和互动式的体验。互联网时代,人们需要更多参与和互动的体验,人才管理也是如此。从员工角度讲,从招聘、培训、薪酬、继任计划甚至退休管理,他们都希望得到更有效的参与,以及互动性更强、更直观灵活的体验。从企业角度讲,全球化、庞大的员工队伍、管理层更迭、成本控制等等因素都有可能给业务带来巨大影响,如何平稳应对各类挑战,保障稳定且有生产力的人才队伍,是HR面临的挑战。   现如今HR正逐渐转变成真正为塑造企业战略的角色。利用有效、直观的HR工具,企业的HR人员能够参与到业务决策当中,为一线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未来的企业人员结构将越来越趋向扁平化,因为信息需要高效的被产生和传播,HR人员将在这种新型的人员结构和管理结构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由发挥”与团队协作   互联网释放了人们的个性,也放大了“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面对信息的广泛互动,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人才管理者,已不能通过传统的“居高临下”式管理来对员工进行“束缚”教育和管理,而更应该创新思维,引导员工的“自由”、“张扬”个性到有效渠道,进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活力,实现个性“自由发挥”与团队协作的有机融合。因此,参与式的绩效管理、分享式的学习、内部社交平台和完备的继任计划成为互联网时代人才管理创新的制高点。   参与式绩效管理帮助员工参与到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目标设定、目标分享与目标的跟踪管理、绩效的反馈与“点赞”,给员工提供互联网购物式的体验和互动平台,更好的参与到绩效管理。   分享式学习利用大数据平台做好课前问题的准备、利用社交平台充分发挥学习中的参与和互动、利用数据跟踪机制强化学习后的跟踪与反馈,通过分享和互动,一方面激励员工更好的参与,一方面丰富课程内容和强化实操性。   移动应用与内部社交平台实现人才管理的随时、随地互动和沟通,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制约,智能手机的良好用户体验,更能够激发活力和创造力。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员工不再单纯依赖企业人才管理者帮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企业人才管理者需要制定完备的继任计划以应对人才短缺。   利用大数据获得洞察分析   互联网不仅仅改变了数据获取的渠道和便利性,更强化了数据的巨大数量和分析能力。有效利用各类数据能够为企业人才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力。以往,企业获得的人才管理建议来自有限样本,而如今的大数据分析能够突破样本局限,不仅仅分析背后的因果关系,更能够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以离职倾向为例,甲骨文公司与普华永道合作调研过超过1000家企业的近200万员工,总结提炼出一套相关分析模型,能够通过该模型设置影响因素,进而透过大数据分析出不同岗位、不同行业相关人员的离职倾向。例如企业中高层人员的离职的主要原因并非与企业战略相关,而是各种各样非宏观因素,如领导层更迭、业务压力、内部流程等等,这些洞察有效帮助HR维持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增加员工粘性。   凭借最佳HCM产品助力人才管理   甲骨文于2014年推出最新版的Oracle人力资本管理(HCM)云和人才管理云(Talent Management),帮助企业获得对人才管理无可比拟的洞察,通过用户体验创新、全新的移动应用、增强的全球支持和更深入的洞察分析助力HR系统,帮助HR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Oracle HCM具备新的社交招募(Social Sourcing)功能,可帮助企业更好地发现并识别内部、外部人才,通过增强的Oracle 社交招募云平台和Oracle招聘云平台打通内部职业空缺在部门之间的集成、突破企业壁垒实现跨企业社交平台的互动,提高内部流动性和外部渠道广泛性。此外,利用Oracle HCM面向HR、业务和终端用户的高度直观用户界面增强功能,企业可获得更好的移动体验并为员工提供参与度更高的体验。同时,Oracle HCM云平台移动应用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整合了新的工作流,并为高级分析增加了移动功能,让HR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人才管理也迈入一个新的纪元。HR管理者需秉承着开放、灵活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与模式,同时选用合适、先进的IT技术与解决方案,辅助人才管理和业务决策,从而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时代立足。   【文章来源:人才管理SaaS研究,作者:张月强】      
    张月强
    2014年05月23日
  • 张月强
    国内HCM/e-HR厂商点评(六):朗新天霁 【文章来源:张月强】 张维迎教授说过一句话:国内哪个部委精简掉,哪个行业就会蓬勃发展。很多行业因为有政府监管的缘故,小公司很难有生存空间。而在软件这个领域,有些小公司还是很容易做到有声有色的。    朗新天霁,业界习惯称之为朗新,就属于这种小公司。其实客观来说,朗新是另外一个独立的法人,只是与朗新天霁有母子关系。这种从属关系,一方面支持了朗新天霁在e-HR方面的生存,一方面也制约了其发展。一如用友、金蝶的e-HR生意,即便如其自身声称的是国内老大,仍然在其内部属于边边角角的小众群体,无法登堂入室。判断一条业务线在公司内部是否受重视,只需从是否能够吸引和输出高管或核心人才即可。   朗新科技是朗新天霁重要投资商,在电力行业的耕耘积累以及管理软件和e-HR领域的热炒,促使其投入启动了朗新天霁,但因为复杂的投资结构,对于高管团队的保留有一定的正能量,但也会带来未知的风险。    “挟天子”还是“病急乱投医”? 朗新背后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团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到过这个机构,更不知道这个机构干嘛的,尤其是小青年,很容易听成“劳教研究索”。没听过很正常,因为中国太多这种类似“全国牙防组”的所谓“事业单位”吃着国家的皇粮,干着蝇营狗苟的勾当的机构了。   2003年左右,这家“劳科所”曾经拉我过去谈合作,先是对产品一通外行的刨根问底,后是装模作样的谈如何推动客户合作,最后拿出朗新的安装盘包装给我们看。满腹狐疑的我们终于发现自己当了回凯子给人白摆了半天pose。   朗新在成立之初选择与这个机构合作,拉大旗做虎皮应该是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在金益康占据主流厂商头把交椅,用户仍以政府机构为主,且中国经济仍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的1996年。这种“尚方宝剑”式的营销方式,着实能够占领不少客户。毕竟,安全和乌纱帽第一位的时候,“上头”推荐的,即使用不好,至少不会犯错误(政治路线错误)。凭借着这个护法金衣,很多烟草专卖局、人事局行政事业单位纷纷采购,在用友、金蝶、东软未大规模进入的时候,朗新奠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从金益康手中分了不少优质的蛋糕。   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央企或者民营的集团企业完全失效,看到后来者的竞争对手纷纷超越自己,低成本的复制能够带来利润但带不来品牌和影响力,与用友上地办公楼一路之隔的朗新也开始谋求转型,于是集团版、行业版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一个产品的推出,一方面需要明确的定位,一方面也需要渠道和销售覆盖,才能生根发芽。研发技术的局限也是一个致命的障碍,因此,集团版和行业版推出后,朗新并没有获得明显的转型效果,虽然在中国水利水电集团等大客户上略有斩获,但架构的先天不足,也仅能够满足集团总部的需求而已。   被动的低调还是主动的示弱? 浮躁的国内厂商一向不缺乏喧嚣的声音,云计算、HCM人力资本管理等也是跟风的热炒。但是朗新却是个特例,市场上很少听到朗新在这方面的炒作声音,目前其宣传仍然是以eHR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主线。或许朗新科技在电力行业钻研日久的企业文化特色造就的,至少朗新给人的感觉是踏踏实实做客户,而不是高调的吵吵嚷嚷。或许是朗新因为自身规模、实力的限制,一直蜗居在上地,被动的低调而已。   从产品本身,朗新产品一向以灵活易用示人,我曾听到不少客户提到朗新的灵活性和界面友好性。不乏客户反映朗新产品就是个灵活的Excel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配置。这点与国内其他ERP厂商出身的e-HR产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IT技术薄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绝对是个吸引人的亮点。   但是,一个系统的魂魄不单纯在于界面是否友好,而在于是否具备深厚的底蕴和内涵。缺乏应用架构师的朗新产品只能从基础的人事管理操作入手,被动的由客户牵引推动产品发展。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相对落后与封闭又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朗新产品陷入了国内厂商的共同尴尬处境,产品功能貌似丰富多彩,但管理理念和前瞻性的思维欠缺是其致命的硬伤。      转型:有心无力 几年前,朗新总经理蒋建军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表达过下述观点:“未来三年里软件产业的一个机遇可能就是商业模式的转变给软件企业带来的挑战。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领域,我们更注重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尝试,即eHR软件从卖license到SaaS模式的转变。朗新天霁在上半年完成了两件事,一是高端产品——面向集团企业的实现集团管控功能的产品向大型央企的市场拓展,目前已经与10多家央企签单并开始实施我们的eHR系统。二是面向中小企业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应用SaaS模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开始实践SaaS模式。”但是,时间过去了几年后,市场上仍没有朗新在SaaS方面的声音和实质性动作。资本力量和公司的研发实力,以及传统生意的沉重包袱,人才不足等因素是导致有心无力转型的众多因素。   2500人的公司,在互联网公司,可以是高速发展的唯品会,也可以是被高价抢购或注资的高德、大众点评。但是在软件行业或者e-HR领域,2500人创造的利润可能仅仅在北京买套小房子而已。未上市的缘故,市场并不能拿到朗新的准确营收数字,粗略估算下来,朗新应该是“低成本、低收益、低利润”的一分子。   渠道:乱象待梳理 如果你用google以“朗新”为关键字搜索,会发现很多名为朗新的且从事e-HR业务的公司。这些公司有部分是朗新的各地合作公司,也有不少以假乱真的“李鬼”。严重的有诉诸法律的广州朗新合协公司。在中国目前的商业模式下,得渠道者得天下。朗新渠道的广泛为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渠道管理不善、品牌意识淡薄、股权结构复杂,直接导致品牌受损、市场混乱,最终反噬主体业务发展。        人才,还是人才 与宏景世纪、金益康、奇正等中小规模供应商不同的是,朗新背后有个朗新科技,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大股东利益导向的原则必然会左右甚至牺牲非主流业务的方向。与这些中小规模厂商相同的是,人才匮乏仍然是短期内必须面对的课题。高层的战略方向可以通过市场的竞争压力来补充,普通员工很难物色到优秀人才,直接导致中层骨干培养不足或保留不力。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仍然只能在低水平运作。  
    张月强
    2014年05月06日
  • 张月强
    国内主流HCM/eHR厂商点评(三):东软   【文章来源:张月强】 IT行业中,外企中最会做中国人生意的当属IBM,内资企业中最会做中国人生意的当属东软。 起家于教育部大学东北分校,又有早些年的阿尔派远亲,与各地政府大手笔投入合建软件园、合作医疗平台,背靠高校资源四处开花建设软件学院……这一系列目不暇接的动作,相比于用友和金蝶的张扬,却经常被人忽视,以至于再次诠释了老祖宗“闷声发大财”的优良传统,年底清账,一不小心又远超“亚太本土最大”那位好几倍。 洋出身,土家底 东软的e-HR名叫“慧鼎”,一个很奇怪、很容易让人遗忘、也很容易让人念错的名字。不同于国内的大多数厂商,东软e-HR有个很洋气的名字“TalentBase”。取这个名字跟翰威特的合作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提到东软,背后有个翰威特不得不提。翰威特是当初东软集团内部HR管理咨询服务商,为东软集团制定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础,在此应用架构基础上,东软完成了早期的系统开发和建设,并推向市场。单凭这点,东软作为后来者能够快速站稳脚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谋得一席之地。 东软与翰威特的合作,据传有排他性约束和利益共同体协议,早期经常以共同面对客户出现,翰威特的外资和咨询背景、东软的务实和技术功底,着实让不少客户意乱情迷。后期与翰威特的合作有所减弱,但是尝到了甜头的东软并没有停止与第三方“中介”联手的脚步,转头与大易走的越来越近,并且切实享受到了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大批量客户的收益。用友在2009年曾尝试拆散翰威特与东软的合作,但对外企生态圈子的不了解以及东软排他性协议的约束,到最后只留下些无关痛痒的PPT而已。 客观分析,东软虽有“挟洋自重”之嫌,但是东软的打法却是“洋枪土炮”齐上阵,通过丰富的资本运作手段、强大的政府关系资源和噱头丰富的“战略合作”,迅速占领了高端市场,尤其是军工、烟草、金融、医药等行业。特别是军工和烟草领域,成为支撑东软盈利的重要宝矿。 项目化还是产品化的艰难选择 东软e-HR在大项目上攻城拔寨的同时,也受限于糟糕的技术平台和产品稳定性,迟迟不能上线交付,薪酬无法准确计算等被动因素,导致大多项目仅仅在集团总部层面勉强使用起来,以至于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不少客户的下属机构实在等不及了,转而选择其他软件。到最后,东软成了得势不得分那位了。 同时,用友金蝶等竞争对手虽然在大项目上鲜有建树,但是在快速交付的中等规模项目上屡有斩获且利润颇丰,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攀升。这点让东软煞是眼红,须知,东软项目化的交付,一方面拖累了资源,一方面也让项目走向失控,很难形成规模化交付和持续化发展。 东软尝试从奇正、用友、宏景世纪等厂商引入人才推动产品化发展,也把富有明显研发特色的彭成宝换掉代之以营销出身的祖凌宇,试图摸索产品化之路。但东软传统的项目思维、中层骨干的项目化交付桎梏、销售模式注定了走产品化之路对于东软来说是水中捞月的事情。到最后面对客户的压力,不得不继续扑上大量资源和人才,赢得了客户的苦劳认可,却输了丰厚的利润和功劳的肯定。 但是,产品化和行业化之路是必然选择,东软引入的这些专职的e-HR销售精英、市场经理虽然随着销售总监赵晓光的离开也陆续选择了离开,但是还是留下了不少可以继续发扬的思维冲击。   未来在哪里? 东软不缺平台和方向,前有刘积仁老师的战略方向,中有各大行业事业部或专业子公司如狼似虎的冲击,后有各大区的销售覆盖,东软想做些事情会非常容易。与各园区政府的云计算合作,能够提供东软赖以壮大的现金流和品牌形象;与各高校和地方的软件园项目合作,不仅仅跑马圈地,还为后续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重要的是东软的e-HR从业人员是否具备整合东软集团内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将小富即安的一个小团队,壮大为集团内部一个利润增长点? 同时,各厂商都在“云”,东软的云是否能够与这些云有效嫁接,现有客户的包袱和未发掘矿藏能否合理化解,都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注:本系列只讨论e-HR,因此本文不涉及东软档案管理系统和在线学习系统等其软件事业部需要经营的产品。  
    张月强
    2014年04月30日
  • 张月强
    国内主流HCM/eHR厂商点评(三):金蝶软件 【文章来源:张月强】 “北用友南金蝶”,凭借这句口号和在Windows时代快速转型的先机,金蝶顺利跻身“管理软件”的一流厂商。 用友的销售强,金蝶的市场牛。尝到市场宣传之利的金蝶在市场方面一向重视,能够与用友分庭抗礼也与重视市场密不可分。 可叹金蝶再怎么努力,终究摆脱不了老二的地位。其实当老二是个很简单的事儿,战略上只需要追随老大即可,加上两家公司的人员来往导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年金蝶制定战略只需要拷贝用友即可。 但是用友却羞于金蝶为伍,用友一向很不屑的说:金蝶,切,比我们用友小多了。可是试问,在各位看官眼中,餐厅领班比餐厅服务员就真的高一个档次吗? 追随之苦与另辟蹊径 前面提到,金蝶对用友采用的战略是跟随战略,在不同的产品领域也基本照方抓药。 与用友e-HR先有NC e-HR(高端)后有U8 HR(中低端)不同,金蝶e-HR却是先有K/3 HR,后有EAS HR的。由于定位不同,早期二者在市场上并没有太多碰撞,相反K/3却因为与ERP的结合紧密、产品界面友好清晰、功能简单而获得不少客户信赖。到后期用友斩获不少大单并且产品相对稳定的时候,金蝶才发现自己的K/3有先天不足之处,包括对于集团型客户的管控实现等,于是苦于追赶的金蝶创造性的与杨国安搞在一起推出了个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组织能力杨三角,并号称将其思想深入到K/3的骨髓,一时间迷惑了不少喜欢听“高大上”但是又囊中羞涩的客户,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说,“杨三角”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并且其应用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辅以金蝶牛逼的市场宣传,一时间铺天盖地的声音传播下来俨然金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形象。能力素质模型的产品贴标也确实把其他国内厂商推向了软件的范畴,而把自己脱颖而出为富有管理灵魂的解决方案。 但是金蝶缺乏大拿级应用架构师和体系架构师的致命缺憾,导致K/3 HR定位高不高低不低,EAS HR成熟度很差,客户端需要400多M等、市场乏力,更加剧了K/3的定位混乱,对于成熟的客户,能力素质模型的噱头根本站不住脚,相反功能的缺失、与基础管理体系的割裂,更加显得金蝶产品的四不像和致命之处。 定位不清与转型之痛 受到IT行业前辈IBM的转型带来的滚滚利润的诱惑,徐少春毅然决然请来了冯国华及IBM一票人,试图嫁接IBM的先进管理思想并谋求服务转型。奈何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思维局限和员工的能力差距,注定这是一个失败的尝试,最终的结果不仅仅伤害了“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员工,更对金蝶的战略方向带来灾难性的迷失。本来金蝶在请来何经华后缩短了与用友的差距,却因为IBM团队的入主滑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其实,金蝶最可怕之处应该是2010年的“固守中端”策略,应该是最明智且对市场最有冲击力的策略,奈何折腾几年后再次回到原点,市场却发生了变化,白白浪费了大好青春。 同样,在e-HR领域,金蝶的徘徊不前与用友的双线独立作战形成鲜明对比,究竟是K/3强化还是EAS聚焦,即便是引入了一大批从用友、和勤等一批中高层骨干,但仍然未能回答战略目标焦虑的问题,到头来,不仅仅市场乏善可陈,客户也怨声载道。 触底反弹与迷茫的未来 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金蝶在创新方面还是有过人之处的,无论是前文提到的与“杨三角”的合作,还是早于国内厂商研发中间件,都体现了金蝶求变的思路。尤其是后期紧跟云的提法推出了“云之家”,虽然还在晕头转向的寻找商业模式,但至少是种勇于尝试的开拓之举。2012/13金蝶一度因为IBM群体抽身而出导致的现金流吃紧,也在断臂求生粗暴裁人之后终于触摸到了谷底。 用友的可叹之处在于没有意识到下行的风险和未跌到底的未知恐惧,金蝶的可喜之处在于总算摸到了谷底,是否触底反弹拭目以待,至少少了往下跌的担心。云之家也许对金蝶来说是个有益的尝试,本来在企业中,HR极容易被边缘化,免费的云服务,对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是个不错的选择。与腾讯的眉来眼去,虽没有实质性推动,但金蝶应该获得灵感不少,假如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云之家未尝不是颠覆传统e-HR的一个突破口。但云的应用最大的瓶颈在于是否能够提供可持续、稳定、可信赖的支持服务,金蝶自身财务实力的局限,也许是个致命的隐忧。 未来的e-HR的方向在人才管理、大数据分析和移动应用,金蝶徘徊不前的EAS HR和定位混乱的K/3 HR都不足以承担此等重要使命,是放弃e-HR沦落为ERP一个子模块,还是强化其应用独立发展?迷茫。 致命隐患 粗暴的裁人虽然换得了断臂求生,但也寒了人才的心。金蝶的用人策略一向很烂、口碑不好。文化的侵略性和市场的过度宣传,直接体现为销售过程的急功近利、销售匿名信、举报信、黑材料等的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为了网罗人才不惜高薪诱惑,却又死命压价,即便引入进来后也会找各种借口伺机打压。削弱对手的同时,却也挥霍了自己的机会。 也许,这是国内民企的通病,也许是金蝶的独有特色,但此毒瘤不解决,金蝶出头之日堪忧。   特别声明: 一家之言,仅供茶余饭后谈资,转载请注明作者(张月强)和出处(人才管理SaaS研究)。欲知详情,请订阅微信订阅号:人才管理SaaS研究(TalentSaaS)
    张月强
    2014年04月26日
  • 张月强
    国内主流HCM/eHR厂商点评(二):宏景世纪 【文章来源:张月强】 我无法回答国内有多少家从事eHR或者HCM的厂商,但是我认为最正统的应该是金益康,而最专业的应该是宏景世纪。   金益康的正统在于它是最早从事人事软件开发的专业公司,也是为业界输送人才最多的“黄埔军校”,大到国内主流厂商的高管、中层骨干,小到各企事业单位的入门级人事软件(单机版),均来自于金益康。奈何金益康公司缺乏战略思维,最早从事HR软件却最先没落。      脚踏实地 宏景世纪之所以最专业,创业和高管团队来自最早一批从事HR软件的金益康骨干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对客户的服务经验以及研发负责人对新技术和架构思维的驾驭,直接造就了宏景世纪的灵活易用、简洁明了、贴近HR业务、报表强大等特点,同时不断的技术创新丰富了手机应用使之能够把握移动应用的先机,为其把握客户需求变化奠定了基石。   宏景世纪正式成立的时间是在2003年,经历过第一批软件公司金益康、博慧思华等的忽悠和洗礼后的客户逐渐回归到软件本身的应用体验和价值。仅仅依靠PPT忽悠就能拿下客户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相反,包括用友、金蝶等在内的厂商正在因为产品不稳定或应用性差而被客户折磨的焦头烂额。王玉霞和张大波两位算是中国第一代从事HR软件的开拓者,面向市场与面向研发的双强组合,奠定了宏景世纪能够迅速占据主流厂商一席之地的基础。   对于HR从业者来说,HR软件在企业中并非刚性需求,HR从业人员不可能像财务人员那样能够为了数据处理而忍受笨重不友好的软件。宏景世纪恰恰抓住中国HR用户的简便、灵活、物美价廉等刚性诉求,把企业非刚性需求的HR软件能够在企业内部完成立项采购等流程。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过用友、金蝶等非专业eHR厂商的笨重产品蹂躏的企业,更容易被宏景世纪以“价廉物美”俘获。短短时间内,宏景世纪打下了大批量优质客户,其中包括首发集团、宁夏发电集团、大连商品交易所等这样的用友样板客户。     宏伟愿景 我不知道宏景世纪的名称来源是否有“宏伟愿景”的考虑,但是宏景世纪试图打造中国优秀的eHR/HCM供应商方面的渴求是掩饰不住的。无论是对移动、云、社交等创新IT技术的不断尝试和实践,还是聚焦在“知识性企业”、“集团管控”等市场定位,抑或是强化人才管理功能拓展(民主测评、绩效管理等),都体现了宏景世纪以国外老牌厂商PeopleSoft为目标,努力打造中国的No。1的宏伟目标。   但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是否适合中小企业迅速做大是个巨大的考验。暂且不提竞争环境是否能够公平公正,单说中小企业无法猎取到大规模优秀人才这点可能会对宏景世纪构成巨大的瓶颈因素。客观说,凭借领路人的开拓思维,能够迅速把握方向和商机,但缺乏中层骨干的快速布局和落地,是短期内宏景世纪面对的人才瓶颈。   开放胸怀 做一件事情不难,15年专注的做一件事情会很难。更难的是将自己含辛茹苦培育的东西交给别人打理或分享,这不是所有创业者能够具备的开放胸怀和观念。   成立之初的宏景世纪以相对优惠的价格和简洁灵活的应用迅速占领市场,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品牌形象定位压力,业界和客户习惯性将宏景世纪贴标为低价产品,这对未来的持续发展和公司经营都会带来挑战。或许是基于此考虑,宏景世纪选择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谋求经营方式的转型。经历过不算成功的外企高管空降尝试后,宏景世纪最终锁定从业经验相匹配、文化思维相匹配的房宏掌舵。而房宏本身即是个人成功转型的教科书典范,他的加入让宏景世纪形象改观的同时,也给市场带来了遐想的空间。   同时,传统ERP厂商在努力将自己做大做强的时候,宏景世纪管理团队已开始着手对合作伙伴的拓展与培育,这也为宏景世纪下一次飞跃奠定了生态基础。   暗流与风险 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宏景世纪在过去十年积累的优势尚未来得及有效的释放,即面对新的挑战。无论是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还是人才结构的断层风险都构成宏景世纪未来发展的暗流。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由于品牌的劣势经常处于下风,以至于创始人和高管团队与基层员工差距明显并无法填补,同时,是追求大而全的解决方案还是借鉴国外专业领域厂商聚焦垂直业务精耕细作,更是宏景世纪之类的中小规模企业面对的两难选择。   另外,大规模的老客户应用到一定程度,均面临管理升级和系统升级的诉求,如何为这些客户铺设平滑的升级路径,也是宏景世纪需要深思和认真面对的严峻形势。转型成功,老客户持续反哺,否则会构成大批量流失和替换。       最后,生态系统建设是个长期和艰巨的工作,目前宏景世纪的产业链雏形具备,但如何吸纳更广泛、更专业的上下游伙伴融入,是个需要系统思考和战略性规划的紧迫任务。      
    张月强
    2014年04月25日
  • 张月强
    甲骨文张月强:HCM云如何让HR简单管理 【作者:张月强  文章来源:人才管理SaaS研究】 作为HR负责人,是什么问题让您夜不能寐?是否因为高管人员要求您为公司的战略愿景付出更多努力?还是说需要您在削减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最可能是这两者如噩梦般地同时出现。   如今的 HR 成功意味着:精简核心 HR流程,避免浪费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确保您的人才战略与公司目标保持一致,推动底线成功;投资正确的技术以确保本地灵活性和全局可扩展性。   第三点是关键,因为技术问题通常会阻碍 HR取得成功 - 尤其是未配备正确的技术时。许多 HR组织都还在使用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HRMS),无法满足高管们对于 HR 负责人提出的全新要求和期望。   公司对于云端备选方案抱有很高兴趣,但迁移到云端并非什么灵丹妙药 - 许多云端解决方案无法满足 HR 组织的全部要求,也无法与现有 IT 投资无缝集成。要为组织实现真正的价值,HR 负责人需要一套全面和集成的人力资本管理云端解决方案,能够在不牺牲灵活性的情况下提供深入的功能,而且可以与当前 IT 生态系统轻松集成。   Oracle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HCM) 云服务就是为了满足现代 HR组织的需求而开发,它包含了丰富的全局、社交和移动功能、高级商业智能,拥有随着公司增长和变化而进行适应的灵活性。该系统结合了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简单快速的云端交付全面覆盖了核心 HR、人力管理和人才管理。该系统不仅本身强大,还可以与现有HR系统良好集成,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投资,避免出现 IT 和 HR 组织害怕面对的拼凑状况。   借助 Oracle HCM云服务,企业可以创建一套综合的全球人才视图,获得切实可行的洞察力,以执行最佳的人才管理战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 (HRMS) 基础,可以在管理全球增长的同时适应本地需求,并且能够灵活地支持新的或特定于公司的 HRMS 流程,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Oracle HCM云服务加强了 HR的贡献,使企业可以:简化人员管理、培养最好的人才、利用云端来实现灵活性、效率和快速部署   简化人员管理   在 Oracle HCM云服务帮助下,企业中的每个人 - 从 HR专业人员到业务负责人和员工 - 都可以享受到同样高效和一致的用户体验。HCM系统直观且易于使用,提供了一种上下文透明且基于角色的体验,它将先前分散的体验集成为了单一的用户体验,让 HR变得成功和高效。作为一套智能化系统,它可以在正确的时间为 HR和经理提供所需信息以帮助其制定决策。   Oracle HCM云服务将企业组织转换为一个互动图片库,为每位员工都分配了一个“肖像”页面。每个“肖像”页面都显示了有关员工的具体信息并可根据用户角色实现特定功能。这可以为临时用户提供更简单的 UI并让 HR用户能够获取所需的其他工具,从而确保了正确的系统体验。凭借快捷的轻松拖放功能,Oracle HCM云服务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进一步个性化和配置屏幕、隐藏信息和字段以及更改选项卡和特定数据点的布局。即便是临时用户也可以直观地配置系统以适应自已的个人工作风格。   培养最好的人才   Oracle提供了集成度最高的端到端人才管理解决方案,从招聘、入职、人才审查和发展到绩效和薪酬管理,均在其范围之内。该解决方案实现了社交化、提供了全面的人才情报并且可通过台式计算机或移动设备轻松访问。它提供了组织在现在和未来培养最好的人才所需的一切要素。   Oracle HCM云服务能够最终预测未来,使企业可以分析人才绩效和潜力以及流失风险,还可以测试方案假设场景以改进人力。由于能够在潜在问题浮现前将其找出并采取及时的措施,这将提升士气、节省金钱和增强竞争优势。   Oracle在 HCM应用程序中内置了Enterprise 2.0技术,以便为员工、经理和 HR 专业人员等员工改进人力协作。可以安全和私密地使用社交网络、聊天、群组工作空间和移动访问,以改进人力交互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Oracle 云   凭借功能丰富、集成、安全且基于标准的企业云服务 - 无需牺牲业务实践或策略便可实现 - Oracle云可立刻增加价值和生产率。Oracle了解客户对于数据及云端应用程序的顾虑,从数据中心到数据库,再到中间件和应用程序本身,Oracle控制了每一个安全层面。堆栈的每一层都经过精心设计可在云端展开协作,因此 HR 数据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基于员工角色和位置对安全访问予以授权,用户可以在必要时立刻收到上下文相关的信息。   Oracle还了解维持现有投资的需求以及与其他应用程序之间创建和谐生态环境的需求。Oracle HCM 云服务可以与现有 PeopleSoft、电子商务套件 和其他 HCM应用程序轻松共存。   总之,Oracle HCM云服务加强了 HR对业务的支持,这套行业内最全面的云端解决方案让企业能够简化人员管理和培养最好的人才。通过全球 HR 基础,企业可以在管理全球增长的同时适应本地需求,获取切实可行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执行最好的人才管理战略。简单和易用的体验以及基于角色的嵌入式决策支持将系统从事务处理型应用程序转换为了情报驱动型应用程序。Enterprise 2.0功能与社交网络和移动功能相结合,让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轻松方式开展有效工作。Oracle HCM不仅让企业可以轻松访问信息,甚至还可以帮助企业展望未来并为即将发生的人才和业务变化做好准备。   无论是选择一个模块还是整个套件,Oracle HCM云服务都能与企业的现有应用程序组合共存,从而在无中断的前提下实现创新。    
    张月强
    2014年04月21日
  • 张月强
    国内主流HCM/eHR厂商点评(一):用友 作者:张月强  国内的eHR/HCM市场规模有限,热闹程度却不低。大小厂商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纷纷扰扰。十年前的厂商点评已经严重跟不上时代,一直有种冲动更新补充完善,受限于资料和竞争关系,一直未能如愿。适逢某公益论坛诚邀分享业界看法,借此机会简单点评。 之所以选择用友做第一个点评对象,不仅仅拥有是接触的第一个eHR厂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用友近期声称“用友HCM创新发布继任与发展管理系统”,也算是对这些小伙伴的补充说明吧。   前世 用友eHR的前世是深圳硕旺公司,当年人力资源经理出身的陈谏从深圳起家创立了一家从事人事软件开发的小公司,凭借与合租办公室的兄弟公司的综合捭阖,拿下了几个不错的客户,吸引了市场的眼球。适逢高新聘请何经华的用友和王文京正在谋求从财务软件到管理软件的转型,于是一番周折之后,2002年,陈谏成功的忽悠了老王花了不菲的价格收购了深圳硕旺和他的团队,与原有NC ERP团队的相关部分合并成了了HR事业部。 老王具备很强的产品一体化情节,因此在收购了深圳硕旺后废弃了该产品,而选择在原有NC产品基础上移植该部分功能。因此在2002年到2005年的数年间,产品bug不断、功能不全、性能低下、无法交付等困难严重打击了用友和老王的信心,以至于后来陈谏出走、HR事业部解散,仅保留HR开发部并入到原NC事业部继续部分产品研发。 在此内外交困之下,2005年,用友所聘请的某咨询公司明确定义该业务为“瘦狗”业务并建议停止运作。 2006年,用友内部政治斗争再起,失去战略市场位置的吴晓冬受命重启HR事业部。用友之所以还有重启的机会,最重要的触发点在于此前的2005年10月份,用友签约四川烟草项目,单纯的eHR项目金额逾500万,这重新燃起了老王的信心。 此后几年,用友先后研发了NC eHR V3.5, V5.0等比较有代表性的版本,在解决了产品bug的同时,也迁移到了IBM Websphere中间件,实现了性能的大幅提升,并创造性的提出了“集团管控”、“eHR 0/1/2/3”等概念,聚焦集团客户,阶段部署不同应用,迅速签约了中国联通集团、中国电信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等一大批重量级的行业标杆性企业,迅速建立了市场地位,用友eHR事业部在用哟内部也在2009年辉煌到与NC/U8/U9等平行为一个独立的HBU。 今生 在2008年和2009年,用友eHR占据了市场的领先地位,出去国际厂商SAP/Oracle的优势领域市场,用友eHR在中端和集团型客户市场,几乎所向披靡,这也为后续几年能够继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惯性基础。 所向披靡的用友eHR在产品方面并没有飞跃性的变革,尤其是在多组织管理、能力素质模型、招聘管理、培训管理、人才发展等方面的短板愈发明显。尤其是NC平台的严重缺陷,让用友eHR在专业性、管理性、员工自助灵活便捷等方面一直被客户不断诟病,以至于大多客户认为用友eHR实质上就是一个在线的excel工具和数据库。同时因为自身架构设计的缘故,即便迁移到IBM Websphere中间件,仍然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并发,最典型的即中国邮政集团近100万人员工数据处理,需要差不多一个小型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资源支撑,而此仅仅是员工数据处理部分,还没有纳入复杂的薪酬计算等应用。 最致命的一点仍然是客户所吐槽的管理思维,用友eHR信息化和财务软件痕迹明显,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设计思想和用户体验。2009年尝试与翰威特合作改造产品也已留下一些简单的ppt而无疾而终。 在此基础上,虽有客户紧迫需求推动,奈何用友自身研发实力和研发投入先天不足,新版本虽不断推出,但并没有实质性提升。即便如近期发布的“继任与发展管理系统”虽名头很想,但拼凑嫁接在所难免。缺乏战略思维的管理和应用架构师注定了仅仅能拼凑一些功能,而无法从系统架构层面深入思考;缺乏技术架构是大拿,注定用友eHR软件即便改名为HCM软件,仍然摆脱不了“人员数据库”的尴尬结局。 未来预测 用友向以内部政治斗争和外部客户营销见长,而不善于专业管理和产品研发。因此短期内,客户需求旺盛、管理水平无明显飞跃,系统只需稳定即可满足基本功能,再辅以价格优惠和营销渠道广泛,相信短期内用友eHR仍然会占据市场份额的主要部分,但随着客户的管理关注点从传统HR软件的通过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三定这类的管控为主的信息化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系统人才管理,和以人驱动企业绩效模式,则必然面临着落后以及被SAP/Oracle/Workday等大批量替换的危险。 同时,云计算和SaaS应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术语而是实际的客户应用,而用友不拥有核心技术(中间件/架构/数据库/网络基础设施等),因此很难在产品上有突破。加之用友的互联网基因匮乏,转型和创新迟钝,对SaaS定位严重偏颇等因素,在云计算冲击之下,也许第一个倒下的恰恰是用友和用友eHR。 一家之言,仅供茶余饭后谈资。欲知详情,请订阅微信订阅号:人才管理SaaS研究(TalentSaaS) 作者张月强
    张月强
    2014年04月20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