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
    区块链和HR:为什么它可以改善员工奖励和认可度 作者:Gaurang Torvekar 所有组织的任务是通过承认他们的贡献和辛勤工作来保持员工的积极性。 虽然大多数公司实施奖励和表彰系统来实现这一目标,但由于高昂的管理成本和对员工缺乏真实世界价值的原因,许多公司很难成功实施这些系统。 区块链技术可用于使个人的奖励和认可对个人更有意义,同时通过使用智能合约显着减少所需的整体行政人力。 今不乏第三方解决方案可供组织管理其奖励计划。大多数涉及某些类型的积分系统,其中员工获得某些成就和里程碑的积分。然后这些积分可以用来从公司分支机构兑换礼物或津贴。 这些方案通常是无效的,因为这些点的价值和成就的记录被困在一个中心位置,在外部世界是无用的。通过区块链技术,奖励点和成就将具有真实世界的实用性,从而成为更有效的员工激励手段。 在分散化的区块链世界中,奖励点不会局限于中心位置,员工将能够自由消费。企业不会发布自己的企业奖励积分,而会发放分散的加密代币。 员工将能够将他们赚取的代币换成航空公司飞行里数到他们最喜爱的商店的忠诚积分。 当员工可以自由地将奖励标记用于他们实际需要或想要的东西时,他们会更积极地获得这些东西。 组织将能够利用智能合同来消除与当前奖励计划相关的大部分行政工作。智能合约是在区块链上编写的程序,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直接控制各方之间数字货币或资产的转移。 在奖励计划的背景下,他们可以用来无缝地自动奖励成就和里程碑。例如,员工在周年纪念日或完成培训课程时会自动发放一定数量的代币。 一旦基于区块链的程序得到实施,它们将用于奖励广泛的行为,而且管理开销很小。参与公司职能,参与符合公司价值观的慈善组织,甚至是推动公司在社交媒体上的使命 - 智能合同可用于在完成任务任务时自动奖励员工。 员工还可以将令牌传送给他们的同事以表达个人赞赏。与传统福利一样,这些奖励令牌可以被编程为具有归属期。 区块链为每一笔交易创建了一个不可变的时间戳记数据库条目,因此所有的忠诚代币支付记帐都将自动进行。公司将拥有透明和防篡改的员工奖励记录,而无需花费时间和金钱维护会计记录。 这将释放出更多适用于公司运营重要领域的资源。 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系统,不仅奖励对员工更有价值; 也将得到认可。 目前,当一家公司为某项成就给予员工认可时,他们会颁发一张证书或牌匾以及该员工的姓名。由于没有将其挂在墙上或将实物证书带到未来的面试中,员工几乎没有办法用它做。 通过区块链平台,员工将使用识别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声誉。 区块链技术在建立分布式系统中存储的精确记录方面非常有效。 员工将能够建立由加密验证信息组成的专业档案:由学校验证的文凭和由雇主验证的工作经历。 在不久的将来,招聘经理将要求简历和包含经验证的区块链上的信息,以便他们不必浪费时间验证凭证。员工个人资料越强大,该个人就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就像雇主可以验证一个人在那里工作一样,他们可以验证可以添加到员工专业档案中的个人成就。 当一个人获得承认,而不是接受一个使用有限的证书时,他们将被永久和不可改变地证明区块链上的成就。他们将能够将其添加到他们的专业档案中,这可以反过来用来推动他们的职业生涯。 再一次,这种认可对于员工而言实际上是真实的使用,并且将成为更大的动力来源。 当雇佣公司开始寻找经过验证的成就而不是简历中未经证实的索赔清单时,员工将有更大的动力为其组织发挥真正的影响力。 员工也将因建立专业档案而受益匪浅。 当他们完成培训计划,获得认证或从事慈善活动时,可以通过其雇主在区块链上进行验证,并使用该验证创建更强大的专业资料。过去的成就不会被遗忘,并将具有实际的持久价值。 区块链不是要保留自己的过去成就的个人清单,而是为他们做。 区块链技术将用于创造更有效的奖励和表彰计划,有利于雇主和雇员。由于这些新计划提供的回报将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因此它们将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那些没有有效奖励员工的公司会失去这些人才。 实施基于有效区块链的计划的组织将比那些坚守传统系统的企业更具优势。
    福利
    2018年05月02日
  • 福利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力资源工作方式 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可用于提高绩效评估,开放招生和员工发展。 New technologie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be used to improve performance appraisals, open enrollment and employee development. 作者:Alexander Alonso,SHRM-SCP 像“终结者”电影中看到的那些机器的兴起可能会给我们灌输对人工智能(AI)和自动化的健康恐惧,但明智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会关注当今的发展如何能够产生积极的变化 - 即更高的效率在日常运营中和更好的员工体验。 现代技术(从简化流程的应用程序到改善通讯的机器人)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这并不奇怪。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扩散到工作场所的速度很快。 以下是三个已被企业完全接受的AI示例,它们正在改变我们实践HR的方式: 众包和性能数据。为了更好地评估,商业思想领导者鼓励使用来自各种来源的及时数据。例如GloboForce这样一家员工识别软件供应商,声称众包信息比传统的评估方法能够以更定期的间隔提供更全面的性能图片。 乍一看,这可能看起来很直观。但是许多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对这种软件在考虑到大量信息的性能数据流方面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例如,会议结束后,Karma Notes向与会者询问个人作为团队成员的有效性。令人生畏的是,应用程序在每次会议后提出了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引发了人们提供反馈动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由隐藏的议程驱动的。这项技术正在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收集与截止日期和预算有关的信息。近100家财富1000强公司正在试用这种众包的表演系统。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管理和分析, 机器人和福利问题。如果你像大多数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一样,只需要在开放的招生季节中生存下去,你很高兴。但那些幸运地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来利用人工智能的人通常并没有那么糟糕。例如,今天的一些基于HRIS的聊天机器人可以自动回复员工的福利问题,并为您的员工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您花费更少的时间进行查询。虽然这些工具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但大多数使用的是一种AI,它使得信息交付非常可定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您必须建立真正动态的面向消费者的问答数据库,以反映您的员工和他们的偏好。 算法和学习偏好。近年来,我们看到了无数支持学习和发展活动的技术的兴起。其中最有趣的是使用AI来创建交互式测试和评估以匹配考生的个人学习风格和参与度的应用程序。与Lumosity的互动式大脑游戏类似,这些工具可在用户学习时产生无数的数据点,包括他们的步伐和学习风格。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这些创新突出了对员工发展的定制学习路径和数据驱动方法的需求。 很明显,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代表了您通过数据实现价值的机会。有些人会哭,“机器正在接管!”事实是,机器已经在这里。我们需要确定如何最好地使用它们。 SHRM-SCP的Alexander Alonso是SHRM知识发展高级副总裁。    以上由AI翻译完成,仅供你参考。HRTechChina倾情奉献,转载请注明HRTechChina 以下为英文原文: The rise of machines like those seen in the “Terminator” movies may instill in us a healthy fea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automation, but wise HR professionals will focus on how today’s developments can give rise to positive changes—namely, greater efficiency in day-to-day operations and a better employee experience. It’s no surprise that modern technologies—from process-streamlining apps to communication-improving bots—are altering the way we work. What is shocking, however, is the fast pace of their diffusion into the workplace. Here are three examples of AI that have been fully accepted in businesses today and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practice HR: Crowdsourcing and performance data. For better appraisals, business thought leaders encourage the use of timely data from a wide array of sources. Companies such as GloboForce, an employee recognition software provider, claim that crowdsourced information provides more-holistic pictures of performance at more-regular intervals than traditional appraisal methods. At first glance, that may seem intuitive. But many HR professionals are skeptical about the accuracy of such software with regard to performance data flow,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large volumes of information. For instance, after a meeting, Karma Notes asks fellow attendees about an individual’s effectiveness as a team player. What’s daunting is that the app poses this question after every meeting. What’s more, the proces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people’s motivations for providing feedback. Some may be driven by a hidden agenda. The technology is being further refined to gather information related to deadlines and budgets, too. Almost 100 Fortune 1000 companies are piloting this type of crowdsourced performance system. More than ever, that puts the onus on HR professionals to better understand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tics, and to account for relationship dynamics when interpreting such records. Bots and benefits questions. If you’re like most HR practitioners, you’re happy just to survive open enrollment season. But those fortunate enough to leverage AI via their HR information systems (HRIS) usually don’t have it so bad. Some of today’s HRIS-based chatbots, for example, can automatically reply to employees’ benefits questions with answers tailored to your workforce. That means you spend less time fielding inquiries. While these tools are never perfect, most use a form of AI that makes information delivery extremely customizable.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at, you must build truly dynamic, consumer-oriented Q&A databases that reflect your workers and their preferences. Algorithms and learning preferences. In recent years, we’ve seen the rise of countless technologies that suppor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mong the most interesting are apps that use AI to create interactive tests and assessments to match test takers’ personal learning styles and engagement levels. Similar to Lumosity’s interactive brain games, these tools generate countless data points about users as they learn, including their pace and learning style. For HR, such innovation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customized learning paths and data-driven approaches to employee development. It’s clear that AI’s increasing role in HR represents an opportunity for you to drive value through data. Some would cry, “The machines are taking over!” The truth is that the machines are already here. It’s up to us to define how best to use them. Alexander Alonso, SHRM-SCP, is senior vice president for knowledge development at SHRM.
    福利
    2018年03月01日
  • 福利
    硅谷公司的福利烟消云散 真的只是饭菜变差了吗(组图) 今年 5 月一天下午 6 点,加州山景城的 Google 总部最大的餐厅刚开始供应晚餐,几百个人就已经排成了十几条松散的队伍。 在这里吃饭就像去了无国界美食餐厅,你可以找到西班牙海鲜炒饭、印度的红咖喱、泰国的酸甜猪排和墨西哥卷饼。大家端着托盘四处穿梭、挑选着自己想吃的菜品。 菜品丰富、人多,甚至不同区域还有不同的餐厅,前来拜访的外人很容易错过自己真正想吃的东西。 在 Google 食堂吃到的食物,蔬菜沙拉、西班牙海鲜汤、凉拌面条、泰式烤鸡腿配米饭。 但员工很多都知道 Google 几片办公楼附近的员工餐厅哪儿好吃。比如蹬上园区内免费的自行车,五分钟就能来到另一个办公区吃到现场制作的日式手卷。 即便如此,我们遇到的几位 Google 员工还是觉得福利不行了。 “才来不到一年,已经能觉得变差了。以前经常有海鲜和牛肉。现在海鲜基本见不到,牛肉也少了。” 一位 Google 员工这么抱怨道。另外一位员工则说他最爱吃的日料种类变少了。 当 Google 员工抱怨吃的时候,他们的主要参照系是挖了自己很多同事的 Facebook: 这是 Facebook 员工上传到 Instagram 的公司食物照片,左上和右上是特色的玉米片和日式鸡肉,下面的是烤肉三明治配薯条。 除了菜品更丰富的自助餐食堂,Facebook 公司园区还有免费的汉堡店、烤肉店、冻酸奶店……连在旧金山附近连锁店手冲咖啡馆 Philz 都把店直接开在了 Facebook 园区里面——当然也是免费的。 但像 Facebook 这样福利不愁的科技公司已经没那么多了。 如果说 Google 还只是抱怨不好吃,更小的公司已经开始在为能不能继续这样的福利而烦恼。 原本在福利上向 Google 看齐的网盘公司 Dropbox 最近已经开始削减吃饭的福利,例如限制每个员工每个月最多只能带 5 个朋友来公司免费吃喝。 距离 Google 园区几十公里外,一家上市没多久的技术公司福利削减更明显。 因为上市后股价跌了 80%,这家公司拔掉了每人桌上的固定电话,就为了节省每部电话每月十多美元的费用,后来还取消了员工的免费晚餐。 很快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团队负责人便向管理层投诉,说“工程师必须要有免费晚餐”。 一位在那儿工作的工程师这么向《好奇心日报》转述。在他的要求下,我们隐去了公司的名字。 最后免费晚餐回来了,但只有工程师可以吃。 说好的一起改变世界呢,怎么都在纠结吃? 公司提供加班餐福利甚至自建食堂,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传统行业不少公司中午也有食堂提供饭菜,晚上加班也有晚餐,或者晚上 10 点后的免费打车。 但这些福利都很明确:让你吃食堂,意思就是中午不要浪费时间在外面,可以早点回去工作;免费打车,则是鼓励工作到十点后。 硅谷科技公司的福利不是这样。 不仅全天候有无限量食物供应,还不会在食物这种事情上限制你,Google、Facebook 都允许员工带朋友一起来免费吃饭。如果在 Facebook 加班,你还能把小孩都接过来吃饭,这里有专门的儿童餐厅。 在最近十年,提供免费食物已经成了硅谷科技公司的标配了。 现在不同年龄层的科技界员工的到的福利,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福利最主要是食物,而不是保险。 第一个将多种免费食物变成福利的是 Google。1999 年公司成立不久,他们就给手下的 40 名员工开了一家食堂,请了大厨 Charlie Ayers 来主理烹饪。 不过从当时的的视频来看,吃的也是简单的快餐,远没有现在豪华: 随着 Google 开始盈利并在 2004 年上市,它的餐食水平也日渐提升。 当 Charlie Ayers 在 2005 年离开公司时,Google 已经是一个以丰富免费食物闻名的硅谷大公司了,他手下的厨师团队也扩张到 150 人。这些人在 Google 园区里运作着 10 家餐厅,给 4000 名员工提供午餐和晚餐。例如这样的: 都是 Google 饭堂出品,左边是日式叉烧拉面,右边是鸡蛋烤面包和番茄肉酱。 提供这些福利,都是为了抢人才、特别是能写好代码的工程师。 在硅谷这事情很常见:工程师到一个公司面试拿了 Offer 后再到另外一个科技公司面试拿更高的薪水。 对于优秀的工程师来说,同时拿到几个年薪十几万到二十万的 Offer 并不少见。 美国工程师平均年收入是 10 万美元以上,是普通民众收入的 2 倍。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 光是工程师这个工作本身薪水也是有差距的。在美国,加州的工程师薪水明显比其他内陆的州高出不少。数据同样来自美国劳工部。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公司成了被挑选的一方。他们不仅要给员工工资和期权,还得把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哄得很开心。 免费食物是最基本的一条,接踵而至的还有免费大巴、免费健身、免费按摩、免费保洁、免费英语课等等等等。 大到 Facebook 这个地步,连为了保证公平的工作签证抽签制度也不是问题。如果 Facebook 从海外拉来的工程师抽签没中,他们会被派驻其它地区的办公室,第二年继续抽。 一切都挺好的,如果不是因为赚不到钱的话 2013 年后,随着 Facebook 千亿市值的成功,投资环境变乐观,硅谷科技公司的福利也达到了顶峰。 CB Insight 制作的独角兽出现时间表,可以看到从 2014 年下半年开始,估值 10 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起来。 这些原本是 Google、Facebook 这种钱多的大公司的福利,而那些拿到高额融资的初创公司,为了抢人才也在福利上拼了。 例如给小商家提供刷卡设备的 Square 公司,喜欢给员工做特别餐,例如这样规模的肉: 上市 8 个月后,Square 现在的股价是发行价的 70%。 OpenDNS 公司每周三会请一辆不同的旧金山最有特色小吃大卡车(Food Truck)来招待员工,例如这种: 房屋分享服务 Airbnb 的办公室,不仅包餐,还包酒,这就是他们餐厅后面一排“酒龙头”,从汽酒到伏特加,拧开龙头就可以随便喝。 Evernote 一度也是办公室福利的榜样。 这家做云笔记的公司从 2012 年搬到新办公室就用上了跑步工作桌,让人边走路边工作。每天会有不同餐厅的厨师上门给员工提供餐食,这比起 Google、Facebook 这种靠中央厨房长期批量提供餐饮还奢侈得多。 因为怕你没时间打扫家里,Evernote 为员工的房子提供免费保洁。 员工福利早已经变成硅谷科技公司的竞赛。免费食物、班车接送,免费健身房之类都还只是标配而已。 更奇特的公司福利还有: Facebook 提供冻卵子项目,可以先把卵子冻起来,不用担心生育年龄的事情; 房地产电商 Zillow 公司,提供的免费母乳急送服务(例如哺乳期的你在外出差,可以把自己的母乳冰起来快递回家); 直播摄像头公司 Dropcam 曾提供“CEO 开直升机接你上班”服务; 到最后,办公室福利本身也成了一个生意。2013 年成立的 BlueBoard,就是专门给科技公司提供“员工年终福利”的公司,他们打的口号是,帮公司建立自己的文化。 BlueBoard 提供的员工福利项目 而这些员工福利的内容也很奇特:到小海岛高空跳伞、和鲨鱼一起潜水、到真空的环境体验零重力放松……公司只要付钱,然后让员工来选要玩什么就好了。 也许比起福利本身,更重要的是很多公司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立在这福利上面了。 就像上述的不少福利,使用频率不一定很高,但还有一种公司的品牌宣传作用:我们是个多样化、有趣、很酷的公司,看看福利就知道了。 投资热潮退烧后,没有福利怎么办? 大概没什么员工会反对公司花钱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但这些“福利文化”毕竟是用钱堆出来的,最终得有人埋单。 Facebook 就没这问题,广告收入一季好过一季。这家公司 2013 年还在亏损,现在每季度已经有十多亿美元的利润。 但效仿者往往没这么幸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原本被称为“独角兽”的高估值初创公司,现在已经因为赚不到钱而遇到问题。不是被投资基金调低了估值,就是烧钱太多但是又融不到下一轮,只好裁员或者缩减成本。 用一位投资人的话说,就是“太多公司花三五亿换来三四千万的年收入,而且之后增长也不快。” 美国最大的网盘公司 Dropbox 就是其中一个。在融资情况最好的时候,公司估值冲上 100 亿美元,Dropbox 也曾经效仿 Google 和 Facebook 那样建立员工福利文化,包括无限量提供免费的食物、酒水、班车、健身房和洗衣服务。 各种福利算在一起,Dropbox 给每个员工提供工资之外的福利价值 2.5 万美元/年,按照员工 1600 人来计算,公司一年就要花掉 3800 万美元。 福利已经成了一个硅谷科技界行业问题。即使 Google 这样世界上最赚钱的科技公司之一,也因与 Facebook 的广告竞争不利而在华尔街受到质疑。去年新 CFO 上任后,Google 也开始缩减福利。 目前还没盈利烧着投资人的钱的初创公司,那就面对砍员工福利这样的残酷事实了。 为了让公司度过难关,Dropbox 今年开始限制免费食物,每个 Dropbox 员工一个月只能带最多 5 个朋友来公司蹭饭,而洗衣服务和班车也被停掉了。但他们还算好的,公司估值下调和福利削减之后,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离职潮。 另外一家估值百亿以上的硅谷创业公司也在节省开支。尽管公司经营状况尚可,但最近员工也收到了一封高管的内部邮件,里面直接说“要省钱”。 一位在这家“独角兽”公司工作的员工告诉我们,原本工作相关的东西 500 美元以内都可以直接用发票报销,现在则需要审批。 而因为公司的增长数据看起来并没有去年那么漂亮,身边还有同事还开始半开玩笑地讨论,要不要跳槽。这位员工也要求我们隐去自己和公司的名字。 大数据创业公司 Palantir 情况就更差了。今年 2 月,这家估值 200 亿美元的公司无法兑现去年的盈利目标,估值被投资方下调,然后一个月内这家 1500 人的公司就走掉了 100 多名核心员工。 最后 Palantir 只好宣布对公司任职 18 个月之上的员工加薪 20% 来缓解离职潮,尽管这样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开支。 考验公司文化的时候到了 随着独角兽问题频繁出现,投资环境变得谨慎和悲观之际,考验公司文化的时候也到了。 从今年开始,硅谷也对于公司福利问题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和几年前的关注点落在“不要浪费食物”不同,最近的讨论都是关于这些福利能不能为公司带来切实的效率提升,以及如果不能再提供福利,要怎样面对现实: “砍掉福利,比一开始就没有福利更糟糕。尤其是当你的文化都建立在这些福利上的时候。” 人们也不再把福利看作是文化标识,而是硅谷的一个问题。如果初创公司不能再提供福利,那些建筑在优厚福利上的公司文化会分崩离析吗?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股价跌了 80% 的科技公司,最后只有工程师有饭吃,大概也不能激励其它员工为公司未来的逆转一起努力了。 说来讽刺,“工程师必须要有免费晚餐”并不是今天大多数科技巨头的惯常。 科技业市值排名第四,仅次于苹果、Google、微软的亚马逊,一向是福利的反义词。不仅没有免费餐食、连免费班车都没有,但至今 Google、微软还在斥巨资追赶亚马逊的云计算领先优势。 至于市值最高、吸引了大量人才的苹果,唯一一次免费的午餐是入职时的那一顿。之后员工每天在苹果公司园区内的唯一一间餐厅 Caffee Mac 用餐,也都需要自己付费。 当我们在 6 月下旬来到这间巨大的餐厅,员工们排队用信用卡结账。午饭时间,Caffee Mac 里面的苹果员工大多行色匆匆,许多人直接打包拿回办公室吃。至于其它福利,主要也只是买苹果自家设备 75 折扣——一人一年一件。 而尽管如此,早先还有老员工对《财富》的记者感叹这两年公司气氛变了,因为同事居然有时间在倒完咖啡后聊天。 高强度工作、不在乎福利是苹果从乔布斯创办公司时延续至今的习惯。他在 1980 年代一次接受采访时称自己要创造一种有满足感和使命感的工作状态:你更努力、更长时间地工作;不断面对时间压力;承担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承载的责任;你不度假,甚至连周末都不休息……但你却不在意这些,你就是喜欢这份工作,没有它你就活不下去了: “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在苹果)这是他们生活中最充实的经历。大家很热爱这里,但这跟‘有趣’很不一样。有趣这种事情,是来了又走的。” 不得不学苹果文化的科技公司,未来大概会越来越多了。但由奢入简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福利
    2016年07月10日
  • 福利
    独角“尸”之年 一篇令人沮丧的文章正在硅谷流传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说2015年是独角兽之年,那么2016年就成了独角尸(unicorpse)之年——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网站就是这样定义的。 进入2016年后,风投融资环境恶化,科技公司IPO几乎停滞,整个硅谷都感受到了估值泡沫的寒意。许多曾经雄心勃勃的独角兽公司都迎来了令人头痛的生死时刻:风光一时的验血公司 Theranos现在正被刑事调查,金融技术初创企业Powa宣布破产,Zenefits 在CEO 因监管丑闻辞职后进行裁员。令人艳羡的硅谷如今充斥着失望与焦虑,人们曾经重塑世界的梦想最终变成了一份份艰难而不稳定的工作。那些曾经充满自豪地穿着公司文化衫的员工们,方才大梦初醒,在平静中心生绝望。 揭露浮华背后的真相开始在硅谷盛行起来,如今硅谷人都在读一篇名为《恐怖谷》(Uncanny Valley)的博客,作者Anna Wiener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一家濒死初创企业员工“最后的日子”。 由于全文太长太心酸(有近7000字),我们就摘编了几个段落先让你感受一下。 关于企业文化和职场生活: 士气在下降。我们是在赚很多钱,但办公室里到处都是销售人员:这些社交动物衣冠楚楚、坐姿良好、皮鞋锃亮,连不上VPN时也只是轻笑着往后捋顺头发。有他们在的办公室一角总很喧闹,桌子上散落着其他创业公司的赠品,贴纸,杯套和闪存卡。“我们的(极客)文化正在消亡。”我们沉重地预言着末日的来临,“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 当然,这并不是指问题只是出在销售人员,我们的文化已经分裂很久了。核心团队成员已被带进会议室,顶层高管们不断对我们的忠诚度表示质疑。他们留意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看起来不再投入;不再逗留享受办公室欢乐时光;不再用公司卡带着新员工去吃午饭。我们的KPI没有达标,我们也没有认真对待OKR;人们一直在使用妄想(paranoid)这个词。我们的主要投资人已资助了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这给我们的感觉就好比:爸爸仍然爱我们,但他对我们的爱变少了。 我们离开办公室就钻进酒吧发泄内心的愤懑,从猜测饭碗是否能保住开始,到抱怨管理层的官僚作风和糟糕的产品决策。公司IPO在我们口中就像是天外救星,好像它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好像我们的股票期权真将帮我们脱离生存恐惧,远离集体性焦虑和情绪波动。实际上,我们明白,就算真有IPO,也要经过很多年;我们心里也清楚,钱只能缓解而不能解决问题。但我们仍然心怀希望,安慰自己和他人,这只是暂时的,每个初创企业都有经历成长痛苦的阶段。最终我们喝醉到足以换个话题,足以记起更多自己人后的模样。这就是周末时的我们,这就是我们多年来的样子。 我们将熄灭的烟扔在人行道上用脚趾碾磨,开着手机,召唤来出租车,大口吞啤酒渣。恐吓走了睡着的室友或恋人,在睡前只回复一两封邮件。8小时后又回到办公室,喝掉咖啡,吃完已冷掉的早餐三明治,调整平庸的脚本,漫不经心地写邮件,与对面的人交换同样疲惫而互相了解的眼神。 关于招聘和福利: 职位列表是一个了解HR有趣想法的好地方,在这里也能看到23岁人眼中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是什么样的。创业公司的招聘信息向来写得天花乱坠:有竞争性的薪酬、牙齿视力医保、401 k(养老保险)、免费健身房会员卡、共进午餐、自行车存放、滑雪旅行、拉斯维加斯论坛、随取的精酿啤酒和康普茶、品酒会、星期三的威士忌日、星期五的开放酒吧日、按摩、瑜伽、桌球、乒乓球、游戏之夜、电影之夜、卡丁车……我们有排名前20的工程师,我们不仅仅是做另一个社交网络APP,我们不只是做另一个项目管理工具,我们不只是做另一个付款处理器。用最新的硬件设计你的终极工作台,改变你周围的世界,帮助人类繁荣发展!我们会努力工作,大声笑,用力击掌庆祝……看到这些,有时我甚至会忘了,这是在申请夏令营还是找工作? 关于办公环境: 多数创业办公室看起来一样——仿中世纪的家具、砖墙、小吃店、酒吧车。硅谷的室内设计师要么注重名牌要么非常刻板。一个家庭共享网站的办公室装修得像其客户的带泳池的住所和备用公寓;一家酒店预定初创企业的门厅有一个充满电铃的服务台(没有礼宾);一家与图书相关的初创公司里只有一个很小而心酸的图书馆,书架上有一半是空的,平装书与面向对象编程手册斜对着。这让我想起人穿得像迈克尔·杰克逊去参加迈克尔•杰克逊的葬礼。 而我们这家被 VC 投了几百万美元的媒体公司,办公室却很性感:动物皮革双人沙发、电吉他、柚木书柜,看起来就像我 22 岁时梦想的音乐人男友的家一样。这让我简直想脱掉衣服、鞋,躺下去,永远不会离开…… 关于心理变化: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自己此前一直活在黄粱美梦里,是时候在焦虑中醒来。 我们就是一群秘密吸烟者,而在一口口抽烟间,我们也承认问题在于我们真的在乎。我们关心彼此,我们甚至关心那些让我们感到恶心的高管。我们希望他们生活美满,正如我们想要自己生活美满一样。我们在乎公司的文化。我们是第一批的20名员工之一,我们正在制造人们想要的东西。工作已经融入我们的身份中,而保持理智的唯一方法就是维持我们的公司,公司就是我们。每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在健身房穿着带有我们Logo的T恤时,每当我们被社交媒体或客户的博客提及时,每当我们获得一张积极的支持票时,我们都会在公司的聊天室分享,并且真心为之自豪。 …… 饱食阿富汗美食的我遇到了一个团队,其中包括一个靠一家网站致富的的亿万富翁,这个网站旨在帮助人们拉近与名人及在现实中会讨厌的陌生人的距离感。他问我在哪里工作,我回答了他。“哦。”他语气并不怎么友好地边说边将一片面包掰成两块,“我知道那家公司。我想我曾试着买下来。” 当我说我深深在乎时,我意思是我已经准备好退休了。当我说我沮丧时,我意思是我很害怕。尽管我进了最大努力,在与领导们的会谈中我还是哭了两次。我想到了我为了来这而离开的城市,我取消了的计划,我没能够结交的朋友。我想到了我曾多么努力工作,而失败又是多么令人沮丧。我想到了我的价值观,我甚至哭得更厉害了。 尽管该文的副标题是“我想说更多,但我签了一份保密协议”,作者透露的真相也已经足够让人感受当下的硅谷氛围了。下面是一些网友的读后感: So I thought I was going to hate this (yet another bitter, one-sided take on startup culture), but I love it. 我以为我会讨厌这个(又是一篇苦涩、狭隘的看待创业文化的文章),但我喜欢它。— Ashley Mayer (@ashleymayer) April 28, 2016 从中你读到很多新鲜事并且立刻明白以后历史学家将会通过读它来试图理解2016年的“技术”。— Jeff Jarvis (@xor) April 25, 2016 读了这个后,之前对硅谷初创企业员工的嫉妒心全都被治愈了。— Will Oremus (@WillOremus) April 28, 2016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曾烨轩 链接:http://www.jiemian.com/article/666465.html
    福利
    2016年05月26日
  • 福利
    如何通过薪酬和福利提升员工满意度?欢雀在线想要抓住这一痛点 HRTechChina编辑部 12月3日报道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请点击http://www.hrtechchina.com/needreport可进行寻求报道。   近几年来在中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用工成本节节攀升,经营成本压力非常之大。而对员工来说,随着生活成本在也不断攀升,对薪酬和福利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有通过薪酬和福利的合理配置,才能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今天介绍的欢雀在线人力想要抓住这一痛点。 欢雀在线人力资源管理云平台(www.que360.com)是由深圳市前海欢雀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运营的HR SaaS 云平台,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企业及个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弹性福利管理等务。   据HRTechChina记者了解,欢雀平台的特色在于运营模式,是解决方案提供者+落地服务。第一:不是简单提供落地“跑腿”工作,而是根据客户实际用工情况,并利用大数据,提供科学的人力资源相关方案。第二:通过互联网平台承接用户的需求后,通过平台化,可及时有效的通过共享模式的为用户提供人力资源相关服务。第三:在欢雀平台前端,平台为企业和员工提供社保代理、福利、薪酬等服务。而在后台,欢雀有全国各地的业务承接人员及时更新操作的动态。第四:营销体系,采取分销体系,其用户也可以是他产品的“销售”。   当谈及技术上有哪些创新,创始人陈少燕告诉HRTechChina,欢雀主要是应用了互联网云技术,将传统的人力资源行业saas软件互联网化,并且打通支付、落地服务商通道,将人力资源众多的线下服务自然融合的平台上,这样行业HR不仅可以使用云平台完成日常工作,还可以将其中繁琐的落地环节系统的分发给供应商完成。   欢雀的创始人陈少燕是一名13年人力资源老兵,早期为外资公司提供落地服务,熟悉西方人力资源体系,同时也熟悉中国本地化员工的需求。作为持续创业者,她熟悉多个行业的组织架构设计、人才梯队搭建、业务流程优化,擅长企业运营管理。陈少燕带领的创始团队有丰富的行业从业背景,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行业人脉。欢雀现有团队45人,尚处于产品研发阶段,目前线上只实验运营了自助社保功能,已经为近千位用户提供了社保服务。福利商城、薪酬管理模块正在建设中,按计划16年5月份三大服务功能基本建成上线。   陈少燕说:在线人力资源服务需要有技术上的创新,加强线上服务的体验,同时要拥抱新媒体,谁先完成互联网体验谁将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今年6月,欢雀在线人力已获得1300万的vc孵化资金,目前正在寻求A轮融资。   此文为HRTechChina编辑部原创,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福利
    2015年12月03日
  • 福利
    爱关怀:给员工多一分关怀,留住心才能留住人 来源:猎云网(文/周丽梅)   毋庸置疑,90后正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军,“小鲜肉”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受到了不少企业的青睐。90后个性化诉求强,注重公司工作环境、员工福利等,稍有不顺心就可能选择与企业say goodbye。因此,“爱关怀”想通过提供关怀与福利帮助企业留住员工的心。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倘若今天是你转正的日子,上班路上便收到公司发来的祝福,到办公室发现还有礼物在桌上,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爱关怀”CEO刘向华对猎云网说:“很多企业每逢节假日便用购物券、打折卡、粽子、饮料等物品做福利,毫无新意和诚意。而爱关怀想为每位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关怀和福利,做企业和员工之间有温度的使者。”   爱关怀为企业员工提供一站式关怀服务和福利发放,内容涵盖了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可免费注册使用,内容由爱关怀团队编辑整理,企业管理人员只需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员工的情感关怀发放、福利采购、福利发放等一系列工作。爱关怀上线4个月以来,已有50多家企业注册,覆盖员工近20000人。 目前,爱关怀从“情感关怀、福利发放、礼物挑选”为切入口,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以下服务:   1.情感关怀:企业管理人员将员工基本信息上传后,爱关怀会根据节日(如春节、中秋、妇女节、员工生日等)和职业发展阶段(入职、工作周年纪念日、试用期、员工转正等) 免费为员工发送关怀短信及贺卡。   2.放福利发:爱关怀为企业提供云端福利管理系统:哪位HR采购了福利?公司的福利支出是多少?爱关怀福利管理系统都将一一记录。同时,系统可通过OA同步、手动导入,企业微信号组织架构接入等多种方式,将企业组织架构在云端同步。根据员工不同的岗位、部门、级别进行匹配,将福利送到员工的手机上及邮箱,让员工自行领取。   3.礼物挑选:爱关怀和礼物电商进行合作,企业或员工可通过爱关怀后台,挑选心仪的礼物,爱关怀也为员工准备了个性化的福利套餐,提供15—20种商品供用户选择,避免了员工礼物挑选众口难调的尴尬。另外,除了连接电商平台,爱关怀也允许店家入驻开店,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竞品方面,“员工关怀”App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些福利商品供用户选择,发布公司的活动、新闻动态,但这些都是由员工自行操作选择,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弱。而爱关怀则是致力于将员工和企业之间连接在一起,代替企业为员工提供有温度的关怀与福利。   此外,爱关怀是蓝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创新孵化产品,在最新中国500强企业里有30%的在使用蓝凌OA和知识管理产品。   目前,爱关怀团队有10余人,技术团队人员均在腾讯、阿里等平台有数年的工作经验,对产品的技术开发、运营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CEO刘向华有13年的产品研发、2年人力资源工作经验,联合创始人周申麟为长江商学院MBA,产品经理夏明曾任聚尚网总裁助理。   商业模式方面,爱关怀为企业提供员工关怀、福利等免费基本服务,部分增值服务收费。另外,爱关怀连接电商平台,与供应商合作、商家广告都可获得盈利。刘向华说:“爱关怀会围绕员工关怀和福利继续为企业提供服务,之后也会尝试将发展方向对准客户关怀方面。”   据了解,爱关怀目前正在与战略投资者接洽。
    福利
    2015年07月30日
  •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