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推荐阅读】用社交媒体招聘候选人的五步骤 编者按:要招到那个最合适的人才是一件非常费钱,费时和费劲的事。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超过90%的招聘从业者)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来招聘人才的原因。一旦确认了理想的候选人,就要开始深入地挖掘和他们相关的信息。   招到最好的人才一直都是企业面临的一项最艰巨的任务及挑战。然而,要招到那个最合适的人才是一件非常费钱,费时和费劲的事。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超过90%的招聘从业者)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来招聘人才的原因。   这也是非常合乎逻辑的,社交媒体让人更容易和一大批潜在的职位申请人建立联系。全球现有超过14亿人在使用社交媒体,其中25-34岁的用户占大多数。   与其坐等申请人来询问工作,企业不如在社交媒体上的持续曝光,这可以可以吸引年轻人,因为这些年轻人已经将社交网络作为拓展人际关系的最主要途径。社交媒体低成本,且没有地域限制,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投入。   招聘人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定点找到合适的人群,课时和他们建立交流,引导他们进入自己的招聘圈子中。这一切甚至可以在职位还没有明确之前就发生。不要把社交媒体单一地当做大量搜索应聘者简历的工具,而是应该用来和潜在的合适人群互动,观察他们的社交行为,获得简历上没法看到的信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经理和金钱在更加“正确”地人身上。   Kevin给使用社会化媒体招聘人员提出了5个重要步骤:   1.选择正确地社交平台   最容易和直观的3大社交平台就是LinkedIn, Twitter和Facebook.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职位而言,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社交平台是很有必要的,如Behance适合创意设计人群,Xing适合欧洲大路的用户,Github适合科技人群,(SocialBeta适合社会化营销的从业者,编者注)。   越是专注,越能够挖掘到想找的人。使用一些专门监测社交平台的工具比如Radian6可以有效帮助搜集社交平台中你感兴趣的求职相关的活动信息。   2.开启招聘者的个人社交网络   每3个人中有2个使用LinkedIn,所以这可以作为招聘人员的初始选择。开始时可以关注和自己有联系的人,将他们进行筛选,找出最感性的人。然后进一步关注他们的人脉,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们推荐的人。最合适的人很有可能就在这些人推荐的人群中。在自己的状态中给出招聘信息,个人信息和自己所在的圈子。   要让自己所在的社交网络为自己服务,这是最需要技巧的地方。别忘了留意什么人查看了自己的页面,然后要回去看看他们的页面,理想的应聘者也会做一些职位调查。社交网络也会包括公司博客的读者。只用博客来推广招聘计划可以让你接触到对你公司已有了解的人。   3.关注公司竞争对手的社交网络只用情况   挖走竞争对手的员工是一件简单到让人出乎意外的事情。   使用付费版的LinkedIn可以让你看到在你公司相同区域内其他业务相近公司的员工。观察他们加入了哪些圈子,然后加入其中。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和极其合适的候选人交流的机会(这些被动地候选人不会看招聘广告和招聘者的页面)。很有可能这些人和你认识的人有交往,这样就可以简单地发送邀请希望建立联系了。   类似的方法在Twitter上可以行得通,更值得注意的是,Twitter是非常开放的平台,你可以在不经过别人允许的情况下轻松地关注别人。   4.深入调研   一旦确认了理想的候选人,就要开始深入地挖掘和他们相关的信息。这并不代表对候选人进行跟踪等,而是关注他们在公共社交平台中发布的信息。加入他们在使用Twitter,他们关注的对象是谁,哪些他们发布的信息可以引起热烈反响。很有可能他们使用个人博客。所有的这些信息都可以帮助建立一个对候选人更为完整的评价体系,确认他们的职业技能和个性是不是适合你的公司。   5.联系本人   一但有了潜在合适候选人的名单,下一步就要开始和他们联系。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和他们建立联系。如果他们在LinkedIn上回复添加你为联系人,就可以通过站内邮件或者直接发送地信息和他们直接私下的交谈。在公共平台上注意要注意对交谈保密,如果被他们的雇主看到,只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上述步骤就可以在正式面试前,对候选人进行社会化面试。   编译:@稼乐哥 (原标题:企业HR利用社交媒体招聘的5个步骤)  
    资讯
    2014年04月10日
  • 资讯
    【HR必知】网络时代,未来招聘领域的20个趋势 如果能清晰地分辨未来将发生什么,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Dr. John Sullivan对未来招聘潮流的见解,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招聘技术趋势 移动平台占主导地位:在招聘领域,移动平台的优势将得到持续地提升。那些最好的公司将允许求职者直接通过手机申请工作;那些领先的公司,还将把内部网络招聘程序搬到公司管理者或招聘官的手机上;大量的创业公司还将加强以招聘为核心的移动应用开发。 Linkedin成为社交媒体的NO.1:Linkedin的入口将被广泛使用,并且最终成为吸引被动求职者的首要招聘工具。Twitter在招聘上的应用也会增长,而Facebook在招聘领域则会有所衰落。关注招聘和雇主品牌的Glassdoor.com将对社交媒体站点形成冲击。 求职者在线评估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确保管理者们看到的都是高质量的求职者名单,在求职者申请高端职位之前,通常都会要求在线完成一个简短且高效的、关于技术常识和技能评估的测试。   招聘标准趋势 预测分析将取代传统标准:很多当前的招聘标准作为决策工具都是无效的,因为它们仅仅只代表过去一年发生的。一个可变的预测分析能帮助你了解即将发生的,以保证你能及时作为,并预防问题。预测标准是建立在预测劳动机会/供应以及预测公司即将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之上,它同时可以分析在关键工作上即将的员工流失率,预测哪些岗位将有大量的招聘需求,规划哪些招聘和评估做法会对招聘的质量产生影响。 招聘将量化收益:迫于业务压力,招聘也需量化它在收入上的影响以及其投资回报率。为对企业收益产生正面的影响,招聘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员工、更快地招聘、使用更好的来源(譬如说推荐)、提升多样化的招聘,并且拥有强有力的雇主品牌。 自谷歌传播而来的数据驱动招聘:通过使用公司的“数据中心”和运算法则驱动模型,谷歌获得了招聘上的巨大成功。其他招聘领导者开始意识到,相对数据驱动的方式,当前“经历-试用”模型效果已然不佳。   竞争分析趋势   竞争分析和情报放在议事日程上:在当前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里,企业的每一个职能都备受外界关注。招聘也不能忽视这个潮流,所以招聘领域的竞争分析和情报角色正在日益加重,招聘模块也将开发跟踪及评估竞争对手招聘动向的计划。它将持续权衡你们公司和其他人在招聘项目的特色及效果,以确保你的招聘方式能够保证企业维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企业开始绘制未来的人才池:众所周知,伟大的招聘都是积极且具备前瞻性的。领先的公司开始追踪工作在竞争对手企业里的顶级人才。他们也将利用专业的社区和持续的员工推荐,去开发关键工作岗位高端人才的人才池。 招聘目标趋势 关注招聘创新者:像苹果、谷歌、Facebook这类创新驱动公司的成功,证明了招聘、保留和管理创新者,能收获较高的经济影响。招聘流程将会开始发生转变,变得更加以数据为导向,以便于能成功理解创新者,然后招聘到这些被大多数招聘系统拒绝的高价值个体。 老雇员变成首要的目标:因为大规模裁员,很多公司都流失大量顶级人才。随着经济好转,最好的公司都致力于唤回拥有良好历史记录的前雇员,重新聘用老雇员占比将达到15%. 销售线索和信用卡信息进入主流招聘:我经常称销售线索为“在招聘中唯一最强大但是未被充分利用的工具”。招聘官几乎都忽略了大量的潜在候选人线索和有价值的信息,它们就在市场和销售线索的渠道里。那些研究并利用这些渠道寻找候选人的,将会变得非常强大、准确和经济。 直接采购变成首要重点:领先的公司从招聘主动求职者(当前企业招聘所有候选人中的60%-90%都是主动求职者)开始逐步转向运用社交媒体渠道和社交媒体驱动员工推荐的形式,直接采购当前在职的顶级人才。 多样化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越来越多企业将从关注本土市场跨越到关注全球市场。企业将评估全球多样化的商业影响,特别是针对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团队,他们将招聘更多关注全球多样化的职业经理人和职员。 市场调研同样适用于招聘:招聘官寻找人才将从本土拓展到全球市场,由于求职者的期望持续处于不稳定,关于“求职者想要什么”和“如何找工作”这些老话题将被重新审视。最终成为主流的新解决方案,将是借用现有的市场调研,理解你的消费者模型(例如CRM)。为了完全理解、吸引你的顶级求职者,并向其有效推销,招聘将使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关注重点群体,以识别新求职方法、新兴候选人预期以及他们的“工作验收标准”。   校园招聘趋势 远程校园招聘取代校园宣讲:几乎所有的大学生现在都喜欢上网或玩社交媒体,一个高端趋势将是远程校园招聘项目。取代拜访少数重点院校,前沿的公司将聚焦在更多院校里少数顶级学生身上。远程实时视频面试、竞赛、在线评估和模拟将被应用于学生和实习评价上。 大学推荐成为最有力的招聘工具:在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相互间有很好的联系(甚至跨院校)。于是,领先的企业将意识到推荐招聘模型是如此有效。借助当前的大学招聘、实习生、职员和其他重点院校学生的推荐,企业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才。 高校雇主品牌有了自己的内涵:顶级企业最终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你的高校雇主品牌是独立的,并且它应该有针对性的品牌战略。于是,“高校雇主品牌”和价值主张将被单独开发和衡量。   总体招聘趋势 整合最终开始深化:由于其他商业模块开始成功整合(如供应链),招聘将越来越接近于整合,和薪酬、开发、绩效管理和继任计划进行无缝衔接。只有最好的公司才能识别提升凝聚力、团队协作和整合不同人才管理模块的关键要素。 意识到优化的重要性:持续的预算和资源的短缺会增加招聘领导者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优化他们的服务,识别并优先关注他们所服务的高影响力的重要业务单位、关键工作及高价值经理人。 招聘破裂的区域会小幅提升:事实上,很多招聘功能都没有常规的战略,对现有招聘战略或战略计划的理解将持续妨碍招聘的有效性和战略影响。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聘经理,对招聘服务的满意度将持续走低,直到招聘功能采用CRM和市场调研模型。相比外部的社交媒体资源,企业的招聘站点将继续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即便在最好的公司,对新招聘的资源识别流程也不会特别准确。最后一点,招聘市场的供应商联合的潮流还将限制选择和创新。   【文章来源:招聘新视野】
    资讯
    2014年04月10日
  • 资讯
    Dropbox宣布用户数破2.75亿,整合个人与工作账户,发布Office文件协作工具“Project Harmony” 关于 Dropbox 今天在旧金山的发布会还必须要说的是,它宣布用户数突破 2.75 亿,整合个人与工作账户,发布 Office 文件协作工具“Project Harmony”。 Dropbox 上一次宣布用户数据是在 2013 年 11 月,当时宣布突破两亿。也就是说,新增的 7500 万用户是在 5 个月时间内完成。另外,Dropbox 还宣布目前员工数已达到 700。 与此同时,Dropbox 还宣布更新后的企业级用户服务 Dropbox for Business 将全面开放,并且它将和个人服务做整合。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同时在 Dropbox 上登录其个人和企业帐号,并可一键无缝切换。 另外,“Project Harmony”是此次发布会的另一大亮点。这是 Dropbox 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放出的一项服务。根据 Dropbox CEO Drew Houston 的现场演示,这项新功能允许 Dropbox 用户在他人浏览和编辑共享 Office 文件时看到这些文件,并与其进行讨论。好处是在协作更新过程中不必重复建立新文档,如“Presentation”、“Presentation 1”。 Houston 称,这项功能看似简单,但技术难点不小,尤其是在兼容性方面。该功能允许两名协作用户处在不同的操作系统环境,使用不同版本的 Office、Dropbox,但仍能完成交互。除了 Office,这项功能接下来逐渐还会支持更多的应用。 另外,Dropbox 还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推出了照片存储管理应用Carousel,以及发布了Mailbox的Android版/Mac内测版。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丁伟峰]    
    资讯
    2014年04月10日
  • 资讯
    微课,你准备好了吗? 当谈到在线学习的时候,我们常常指的是那些不可见的资源,其中还混杂着40几分钟至长达几小时的幻灯片。这些冗长的在线资源的展示并不符合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长规律,也不适用于移动设备。那么有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本文中,微课将作为一种可行的方案,并且我将简述一下微课的创建过程。 微课这种教学手段由David M. Penrose发明,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方式,时长在1-3分钟之间,加以课后作业及课后讨论吸引学习者的持续注意力。通过微课你可以: ·用简单的概念为学习者提供清晰明确的内容概览。 ·演示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步骤,或者提供分步指导。尤其适用于晦涩难解的概念解读。 ·提供吸引学员注意的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介绍,提高学员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为什么采用微课形式? 微课实际上就是一种短视频的课程,它有助于促进深层次的认知过程,微课的主要好处有: ·目标明确的微课堂使学员能够自己掌控课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他们可以无数次的回看课程,确保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微课在极大程度上支持了反转课堂的进行。节省了课堂时间更多的应用于交流与互动。 ·录制微课程比一小时长的课程方便快捷。 ·微课可重复利用性高,经久耐用。尽管有些微课需要更新,但是3分钟的课程的更新比30分钟的课程的更新可简单多了。 如何创建微课? 你可以创建幻灯片或者短视频方式的微课。本文将介绍的是PPT模式的微课。 1.   列出你想要传达给学员的主要概念。这将是你的微课的核心内容。 2.   提前写下你将要说的内容。这将有助于你更加简洁清晰的表达。记得准备一个15-30秒的介绍和结束语。 3.   准备幻灯片。3分钟的微课中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超过3张。使用要点、简写、高光关键字以及小段落的方式,不要用太复杂的段落。记得补充语音叙述及屏幕演示,否则学员会不安。用语音叙述代替文本,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 4.   录制微课的时候使用麦克风及摄像头。录好的语音也不错。背景中最好没有杂音。讲述者的声音需要清晰并且大声,不能断断续系。语音要平静、自然、有说服力。摄像头使你的微课更加可信,学习者会感觉在跟真人学习,而不是机器。 在录制视频的时候,直视摄像头,避免不合适的面部表情。解释某种图表或者是表格的时候不适于用摄像头录制演讲者,因为学员们应该关注的是图表,而不是讲述者。 5.   使用注释工具将学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幻灯片的某个特定内容。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鼠标指针。当然还可是使用其他的绘图工具或者是在幻灯片上写字的工具。不过所有的这些注释要注意与你讲述的内容是一致的。 6.   设计课后作业。包括阅读、写作、测试或者讨论等,确保学习者真正掌握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如何传递给学员? 在课程内容的交付上,你应该明确区分你的课程是单独的还是作为更大的主题的一部分。 如果你录制的微课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你可以上传到自己的LMS,或者是将其嵌入到你的网站、博客或者维基百科,或者就简单点,直接通过e-mail发给学员们。 如果你录制的微课是大主题的一个小部分,那么他们不应该作为浮动的主题单独的出现在偏僻角落,或者是在那无止境的资源列表中。不最好要将他们串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主体。 也就是说微课的交付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当然,你还可以采用学习地图的方式,指导学员通过许多的小视频不断深入学习。 【文章来源:小崔编译】
    资讯
    2014年04月09日
  • 资讯
    【HR必知】企业利用移动设备进行人才招聘的5个误区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的销量已经超过了PC,但是企业在招聘人才的环节上,并没有重视移动设备的作用。 最近的一份研究指出,财富500强中的企业中,只有2%的企业为应聘者提供移动设备求职平台。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专门为移动设备进行优化的招聘网页。 这方面的真空,使得企业在招揽人才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CareerBuilder最近在全球超过2000个雇主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大约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存在无法为空缺职位招揽到足够人才的情况。另外还有23%的雇主表示,由于缺乏人才,使得他们在盈利方面出现了损失。 如今IT、高端产品销售、医疗护理等高级从业人员已经成为了稀缺资源,企业在招揽人才方面也存在着强烈的竞争。企业无法承受由于缺少人才而带来的损失。   以下是企业对于利用移动设备进行人才招聘的5个误区:  误区一:没有人在移动设备上搜索工作机会 实际情况:移动职位搜索每年都以100%的速度进行增长。CareerBuilder等全国性求职网站中,三分之一的流量来自于移动设备。谷歌的数据也表示,截止到2012年11月,在所有对于“工作”这个关键词的搜索中,来自移动设备的高达31%。  误区二:没有人在移动设备上申请工作 实际情况:来自移动设备的工作申请的数量每天都在增长。CareenBuilder 2012年的研究显示,20%的用户会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工作申请。另外,这个研究还显示,当用户使用移动设备申请工作时,如果发现使用的页面没有针对移动设备进行过优化,40%的用户会放弃申请,这意味着企业可能会丢失大量接触优秀人才的机会。  误区三:我们的网站没有很多移动流量,所以我们不需要对移动设备进行优化 实际情况: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跟踪移动设备流量。很多企业甚至都没有使用免费的Google Analytics来追踪移动设备带来的流量。事实上,大约25%的互联网流量都产生于移动设备,这表示,即使你处于平均数的水平上,也有四分之一的流量来自于移动设备。   误区四:移动设备的求职者可以“通过LinkedIn申请职位” 实际情况:你实际上是在给求职者制造困难。在移动设备上,他们必须通过缩放来找到“通过LinkedIn申请职位”的按钮。更何况,LinkedIn还要求使用者上传建立,对于一些移动设备来说,这样的操作过于繁琐。  误区五:求职者会稍候使用电脑进行职位申请 实际情况:人们总是很忙。如果你不能在他们初次到访时吸引他们提交申请,他们就很可能不再回来了。很多公司通过给求职者发送邮件来吸引他们进行职位申请,如果这些求职者使用移动设备查看邮件,并发现无法通过移动设备来进行申请,调查显示70%的求职者会放弃本次申请机会。 总结 人们使用电脑来进行网络求职的时代已经过去。招聘网站应该针对各种设备进行优化,以此来增加找到优秀人才的机会   【文章来源:招聘新视野】
    资讯
    2014年04月09日
  • 资讯
    大数据如何玩儿?这是BAT的不同思路 去年5月笔者曾撰文阐述百度、阿里和腾讯这三个互联网巨无霸开始挖掘大数据。一年过去,拥有海量数据的公司已在多个领域尝试对掌握的数据进行利用,大数据意识和能力进步飞快,体系和工具日趋成熟。   大数据应用实践,硕果累累   百度在大数据方面让人印象深刻的有百度迁徙这样的公益项目,应用在民生和新闻等领域。最新动态是,百度网盟利用基于大数据的CTR(广告内容匹配)数据,站长的平均收入提升70%。   阿里则对外宣称已经拥有100PB数据并以令人欣喜的速度增长,马云最新的内部邮件将阿里战略阐述为云端+大数据,阿里要进入数据时代。   腾讯广点通平台不乏亮点应用,例如美丽说借助广点通在移动端取得丰收,小米手机与QQ空间合作更是基于社交数据营销的经典。   百度、阿里均已将大数据升级为公司战略,李彦宏、雷军等互联网代表人物在两会时都曾有建言,推动政府的大数据意识和开放,大数据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应用的阶段。   互联网牵头大数据的必然性   为什么国内的大数据应用,只有几个互联网巨头取得成就呢?是因为它们拥有最多的用户、流量和数据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所有关于大数据的论断都认为,大数据并不在于大。质量、性质以及谁拥有它,将决定大数据能被挖掘出来的价值和难度。   物联网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时时刻刻都在收集海量数据,但价值没有微博大,因为数据难以变现。运营商拥有用户通信相关数据,从语音到短信再到位置,量大过任何一个互联网巨头。只能白白浪费,因为运营商不被允许也无能力去利用这些数据。与之类似,政府部门、软件企业均拥有大数据,却只能任其沉睡。   之所以BAT走在国内大数据应用的前列,即与其拥有的数据性质有管,与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基因、开放创新和积极进取有关。   大数据利用难点在于技术。从数据的收集到存储到清洗,再到脱敏,归类,标签化、结构化,以及最后的建模分析、挖掘利用,均是技术活儿。需要服务器集群、数据利用模型和数据处理算法来保障,然后才是挖掘出来的结果的包装、变现。   相对其他拥有大数据的金主来说,互联网企业的技术甩开它们几条街。运营商技术是外包;银行的技术外包居多;其他公共部门例如政府、交通、教育、能源等行业,技术对他们是遥远的名词。   还有动机。互联网企业的服务产品几乎是免费,必须通过其他模式赚钱。过去是广告、游戏和增值这三种模式,到了移动端广告模式遇到瓶颈,需要新模式,抑或加强原有模式。这两点上,大数据都会起到大的作用。   BAT大数据思路迥异   BAT三家的数据各有特色。   百度是基于用户搜索行为的需求数据,阿里掌握着交易以及信用数据,腾讯则掌握着社交关系数据。各有千秋。它们对大数据的应用方向并不相同。百度和阿里更为激进。腾讯观望多过行动,也可能是说得少做得多。   首先是动机。   百度收入95%以上来自广告,淘宝的主要收入模式也是广告。百度、淘宝和CCTV是中国前三大广告投放阵地。腾讯主要收入来自游戏和社交增值业务,广告收入占比仅为三成左右。   本阶段大数据变现的主要途径是精准广告,这契合百度和阿里的诉求,两家将大数据升级为公司战略。   其次是技术。   搜索引擎是技术驱动,百度和其创始人李彦宏最具技术基因。马云对外宣称因为其不懂技术所以阿里技术最强。只有腾讯不怎么强调技术,一直强调产品能力。   大数据是技术活儿,百度和阿里这两位自认为技术很强的玩家探索在先符合常理。百度和阿里在大数据技术已经进行较多布局,从人才到架构到基础设施再到技术理论。   百度有深度学习研究院、高价聘请大数据领域人才以及与高校合作,正在建设亚洲最大云计算机房;阿里有飞天计划,有先进的跨机房5k集群、Apsara分布式计算系统,还有数据委员会这样的架构。   几家在云计算平台上的不同态度可以佐证我的观点。云平台和大数据是连体婴。“移动端”、合作伙伴和用户个人的数据,均需要“云”来收集、存储和处理。要掌握大数据,一定要具备承载数据的开放的云。   阿里云09年成立,百度云12年推出,分别对应到IaaS模式和PaaS(Amazon VS Google)。它们的云服务在向开发者和用户提供基础设施、云端服务的同时,收集第三方网站、应用、硬件和用户的数据。百度迁徙能够生效便是得益于第三方App为百度贡献位置数据。   腾讯云去年9月才推出,起步晚了点。虽然腾讯开放平台成熟,但开放平台更多是分享腾讯的用户和资源出来,目的不是收集数据。而且开放平台是运营、合作、生态层面的事,云平台才是技术问题。   最后是位置。   典型的互联网交易场景大概是这样的,用户在聊天、社交、娱乐的过程中,会被吸引注意力,关注“兴趣”,抑或因为兴趣而发现新的信息。然后用户去了解、去寻找想要的东西(需求、欲望、找到所求),最后在网上完成交易(电商和O2O)。   这里引用一下漏斗模型——一个悠久经典的营销概念。在这个模型里,用户消费时的大致决策路径是从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最后到行动(action)。   上图是被倒过来的漏洞。漏斗越到底部转化率越高。阿里在欲望和行动之间,百度在兴趣和欲望之间,腾讯则在漏洞顶部。   广告收费模式可以看出三家的位置差异。百度是CPC,按照点击次数付费(不管点击后的行为),阿里淘宝客等广告则直接可以对应到购买行为,CPA(按实际效果)和CPS(按效果佣金)居多。腾讯门户、QQ聊天Banner广告更亲睐于CPM或者CPT(按照展示次数或者时长),广点通是CPA,但亮点案例集中在应用下载领域,而不是交易领域。   三家都不希望只处于某一个环节,而是期望上中下通吃。百度有贴吧这样的兴趣社交产品,有视频这种注意力型业务,还推出了直接在结果页下单的“微购”,上下延展;腾讯重组了搜索业务(与搜狗合并)和电商业务(与京东合并),向下的机会还有;阿里投资微博、布局智能电视以及做导购网站做微淘,努力在向上走。   几个互联网巨头的动机、技术和位置的不同,在大数据应用上的思路也不同:腾讯蜻蜓点水,阿里布局为先,百度技术至上。相同的是,几家都在想方设法笼络更多的数据,收集数据是第一阶段,形成收集数据的能力和机制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才是数据挖掘,目前BAT三家均处于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之间,一旦大数据应用全面进入第三阶段,积累更深、投入更多的百度或将有望显出优势。   AppStore和iPhone的诞生,将人们带入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了传统的软件业和手机业。未来,对大数据商业价值的发掘将给互联网公司拓展出更大的增长空间,甚至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硬件产品,就像AppStore和iPhone那样,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作者微博@互联网阿超,微信SuperSofter
    资讯
    2014年04月09日
  • 资讯
    【HR必读】社交网络时代,这5种方法,永远的改变了招聘流程 近日的一份报告显示,77%全职工作的人,要么在寻找新的工作,要么准备今年跳槽。 而对于那些多年没有换工作,远离求职市场的人来说,他们会发现如今的行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年以前,找工作就是简单的投递一份简历就行了,但是习惯了这种方式的人,会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了,他们其实更需要把简历上传到个人的MySpace页面上,并积极的回应。 另一方,各种规模的公司都在尝试使用不同的最新科技,来招聘优秀的人才。下面是一些人力资源招聘方面的趋势,每个人都应留意下,无论你是渴望开发出好产品的程序员还是世界500强的招聘高管: 1.聪明的公司懂得用内容营销来吸引人才 相关的市场调查显示,91%的求职者表示一家公司在招聘方面的口碑和品牌,会对他们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最成功的公司都懂得这个道理,并在网络上不断的更新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吸引潜在求职者的兴趣。 靠谱的求职者不会把简历海投到每个公司,他们宁愿花一些时间来跟踪调查,一些公司所发布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再做判断。 2. 透明度为王 如果你想进入一家公司,那么你可以查看Glassdoor网站,去看看这家公司的评价:工资如何、工作气氛如何等等。Glassdoor这种平台基本赋予了求职者对公司进行X光扫描的能力,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消息。而这种基础平台的调查能力,在几年前还是很难的,但是现在却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另一方面,公司负责招聘的人也能很好了解求职者,了解他们是否对这个工作真有热情,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如果你是一个求职者,申请了一个工作,那么你要想到公司的人可能正在查看你的博客、你的社交网络账户等等。道理很简单,你能查别人,别人就能查到你,网络就是这样,很公平对吧。 公司的这种做法可能貌似不太好,但是其实公司也只是想了解员工更多的细节。他们只是想了解这个将来可能和他们并肩工作的人,到底是个怎样的家伙。 3. 科技让求职过程更加人性化 另外,科技还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求职过程中的交流方式。几年之前,求职往往意味着跟无法谋面的招聘人员,不断的邮件往来。但是如今的求职过程,就好像聊天一样真实的沟通,是科技让这些成为现实。 比如有人从LinkedIn上给你发了一个工作链接,你会发现发信的名字旁边有一个照片,你会感觉到自己在跟一个真实的人互动。而新创的BranchOut公司将这些更近一步,让用户可以通过Facebook找到工作。尽管Facebook并非职业化的社交网络,但是有数据显示,有18%的人通过它找到了工作。 所以BranchOut和Facebook都能对LinkedIn构成威胁的。 4. 简历不再是死的,而是数据驱动的基础 没有什么比填写公司职位的网申信息要烦人的了,通常要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把信息从简历上粘贴下来。但是对于公司方面来说,这种形式真的很重要,这样他们才能迅速的完成海量的数据分析筛选。其实谷歌公司很早之前,就开始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挖掘潜在的候选人了。他们组建了整整一个部门来做这件事情。另外,还开发出很多数学模型和算法,来完成这项复杂的工作。 5.实际的技能才是求职法宝 当然如果你从斯坦福大学毕业,GPA学分高达4.0,你还是有优势的;但是如今的招聘方更看重你如何将你的技能应用到现实世界,而不光是纸上谈兵。如果你是程序员,你就应该有几个像样的Github项目;如果你是写手,你就要有内容丰富的博客。 比如一个新创公司TrueAbility就发布了一个技能评价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工程师可以显示自己的实际技能:linux系统知识、脚本开发能力等等。TrueAbility的客户包括:Netflix, Rackspace 和Sony Playstation等等。因为这些公司都知道到只有现实世界中的技能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说在社交网络时代,有价值的内容发布是招兵买马的关键。 总之,整个的招聘过程会更多的向数据驱动的模型转化,而且会更加的真实、透明和人性化。虽然候选人的数量在飞速的增长,但是有了网络科技的帮忙,公司可以更好的专注在数据上,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方式,来帮助人们建立跨越网络与现实的联系。 (via TNW 译/快鲤鱼)  
    资讯
    2014年04月09日
  • 资讯
    在线学习平台Lynda.com约2000万美元收购Compilr 在线教育平台Lynda.com约1年前完成了第一轮1.03亿美元的融资。该公司今天宣布了一笔收购,将有助于进一步覆盖开发者,并扩大面向用户提供的服务。Lynda.com收购了位于加拿大Halifax的创业公司Compilr,后者运营的云计算平台能帮助用户从浏览器中学习、编写及测试代码。两家公司没有透露这笔交易的条款,但我们听说收购价格约为2000万美元。 Compilr将成为Lynda.com平台的一部分。 Compilr的创始人和运营者包括帕特里克·汉金森(Patrick Hankinson)和蒂姆·斯皮德(Tim Speed),该公司此前一直独力发展。这与Lynda.com的文化和精神一致。Lynda.com此前一直凭借自筹资金来发展,直到去年获得了来自Accel和Spectrum Equity的投资。然而,缺少外部投资一直是影响Compilr长期发展的一大问题。2012年,汉金森表示,Compilr遭到了超过35家风投的拒绝,这迫使该公司比计划中更早地引入了收费模式,目前服务的每月订购费为10美元。 目前尚不清楚,这样的收费价格是否将继续维持。Lynda.com没有对这笔收购发表更多评论。无论如何,当前的Compilr用户将可以通过Lynda.com获得免费培训服务。 Compilr是Lynda.com的第二笔收购。该公司的第一笔收购是去年收购奥地利公司Video2brain。这笔收购有助于Lynda.com的国际业务。 那么,Compilr将给Lynda.com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到目前为止,Lynda.com的业务基于不断扩大的视频库。这些视频覆盖了软件和技术领域,此外也包括一般的商业和创造性培训。到目前为止,这一视频库中的视频数量已达到约10万条。Compilr不仅提供了基于网站的培训服务以及用于开发代码的云计算平台,还将帮助Lynda.com进一步开拓特定的垂直技术领域,向开发者(以及正在接受培训的开发者)提供服务和课程。 “收购Compilr表明,我们致力于向用户提供学习多种领域的最佳方式。我们的发展和收购都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Lynda.com总裁及CEO埃里克·罗宾逊(Eric Robinson)在一份公告中表示,“我们已看到编程语言学习领域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并专注于提供多种高质量的计算机编程课程。这符合我们的学习理念,并将帮助我们维持及发展市场领先地位。” 正如一名知名风投所说,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因此市场对软件工程师的需求不会减少。Lynda.com援引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称,从2012年至2022年,软件开发的职位数量将增长22%,增速“远远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水平”。 Compilr目前支持12种编程语言,并同时为初级和高级程序员提供课程和技术支持。 Compilr的竞争对手包括Koding、Cloud9 IDE和Codenvy。 (译:维金)  
    资讯
    2014年04月08日
  • 资讯
    想知道国外最火的15个求职招聘网站吗?一起来看看! 1、Indeed Indeed是一个每月浏览量达到1亿独立用户的全球最大招聘求职网站。Indeed的服务跨越50个国家,支持26种语言,覆盖了产生全球94%GDP的区域。 Indeed是拥有每月1亿独立用户的全球最大招聘求职网站。Indeed的服务跨越50个国家,支持26种语言,覆盖了产生全球94%GDP的区域。 自从2004年成立以来,Indeed招聘网为求职者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免费职缺信息,信息来源于数千万家招聘网站,公司企业,以及求职机构。 作为领先的按效果计费的招聘推广联盟,Indeed为所有领域的雇主提供百万余名高度适合的求职者。对数以千计的企业来说,Indeed还是为它们带来员工候选人的最有效率的渠道。 2、Monster Monster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求职招聘网站,Monster是由Monster Worldwide, Inc.拥有和经营的。根据comScore媒体2006年报告,Monster是世界上20个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 Monster是由the merger of The Monster Board(TMB)和Online Career Center (OCC)创建的。Monster主要帮助用户寻找工作,找到和他们技能和相匹配的职位。 今天,Monster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在线求职招聘搜索引擎。Monster拥有超过一百万个职位信息、超过100万个简历数据库(2008年)和超过63万个求职者。Monster在3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5000名员工。Monster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 3、凯业必达 CareerBuilder 凯业必达(CareerBuilder)是美国最大的求职招聘网站之一,凯业必达每月拥有超过24万用户,凯业必达占据美国34%的市场份额。2008年3月,凯业必达为1900多名合作伙伴提供在线职位搜索服务,其中包括140家报纸和美国在线、MSN等门户网站。 在2011年,凯业必达收购了新加坡的JobsCentral和德国的JobScout24。凯业必达还拥有并经营几个求职网站,包括:Headhunter.com、Sologig.com、CareerRookie.com、MiracleWorkers.com和WorkinRetail.com。甘尼特公司、麦克拉奇公司和论坛公司共同拥有C凯业必达。 凯业必达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凯业必达在全球拥有大约3000名员工。凯业必达首席执行官为马特·弗格森。 4、GlassDoor Glassdoor是一家美国在线求职招聘网站。Glassdoor于2008年创建的。Glassdoor在2010年推出了“增强用人单位简介”服务,该服务允许雇主每月支付费用包括:公司简介、招聘信息和Twitter feeds。Glassdoor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萨利托。 在2012年,Glassdoor获得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因此Glassdoor扩大业务范围,覆盖到美国以外的国家。Glassdoor外部资金总额为4220万美元。Glassdoor竞争对手包括Salary.com和Jobstar.org。 5、Simply Hired Simply HiredSimply是一家在线求职招聘搜索引擎。Simply HiredSimply汇集成千上万网站的求职招聘信息,包括了:工作板、报纸、分类信息、协会、社交网络、内容网站和公司招聘网站。 目前,Simply HiredSimply覆盖全球17个国家: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荷兰、瑞士、中国、西班牙、英国和美国。 Simply HiredSimply公司于2003年由Gautam Godhwani和Peter Weck创建的。2005年3月16日,Simply HiredSimply推出测试版网站。 在2006年4月,Simply HiredSimply从新闻集团旗下的福克斯互动媒体部获得1350万美元B系列资金。 6、JobDiagnosis JobDiagnosis是一个免费的职业测评工具网站,该网站提供免费的测试,评估个人兴趣,技能和能力,并可以搜索其匹配自身的职业。目前,该网站正在与工作委员会,招聘企业,招聘人员和其他出版商进行合作。此外,它为求职者提供应聘和就业有用的文章。考虑到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JobDiagnosis成为招聘求职者必上的网站。如果你对哪些适合你的工作职位感到困惑时,你可以浏览JobDiagnosis,在网站里采用自由职业能力测验来验证。测试问卷有一组专门测试问题,它能测试你的能力和分析你的技能。通过测试,你可以能够做出哪些职业是适合你的决定。 7、Aol Jobs AOL Jobs是AOL旗下招聘在线求职频道。Aol Jobs包括可以查找和搜索工作,工资和更多的职业介绍和就业资源信息。 8、Bright Bright是一个在线就业选配工具网站,该网站利用计算机算法来帮助求职招聘者查找合适的信息。它于2011年2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成立。该网站拥有210万职位描述信息。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6905街,首席执行官为史蒂夫·古德曼,营运副总裁Jason Martorana ,总监/产品为Nicholas Doucette。2013年9月,根据Compete.com报告,Bright每月独立浏览者为7433259人,就业机会为3301542条,总访问者为62088618人,总工作申请为13547045条,总招聘广告为62888089条。该网站已从Passport Capital,鸟羽资本和天使投资人募集到2000万美元资金。 9、Beyond Beyond是一个招聘网站,Beyond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75个独特的职业频道和2500个行业和区域社区信息。Beyond行政总裁为富米尔格拉姆,首席营运官为詹姆斯·约翰,执行副总裁,总法律顾问兼公司秘书为玛拉·米尔格拉姆,首席财务总监为Mark Karsch,高级副总裁,业务发展为David M. Brensilber,副总裁,业务发展为Steven L. Kraut,副总裁-交通为亚历克斯·墨菲,迈克尔,副总裁-战略与执行为Michael J. Owsiany,营销副总裁为Joe Weinlick,副总裁-雇主销售为马克·安德森,副总裁-企业推广为乔斯塔布尔宾,企业架构师为詹姆斯·布莱特。 10、Snagajob Snagajob是一个美国小时工网站。Snagajob于1999年10月17日由前律师和现任首席执行官肖恩·博耶创建的。肖恩·博耶被美国小企业管理局评为2008年美国小企业年度人物。Snagajob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 Snagajob是一家私营公司,但已筹得超过4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者包括:Adams Street Partners、贝尔德风险投资、C&B Capital、August Capital。在2011年,Snagajob被评为最佳小型企业工作场所。 11、Dice Dice是一个在线求职招聘网站,该网站总部位于爱荷华厄本代尔。它提供信息技术和工程专业人员信息。它由骰子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拥有。网站拥有大约6万名高科技工作信息列表。它声称每月拥有300万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大约200万访问者。已登记的用户中,其中75%的用户拥有本科以上学历,65%的用户拥有10年以上在各自领域的工作经验。2009年6月,它声称拥有48000条就业机会。Dice于1990年由Lloyd Linn和Diane Rickert成立的。在2001年4月,该网站拥有175名员工。今天,骰子控股公司在全球拥有265名员工。其前身是一个为招聘人员提供就业机会的公告板服务。骰子控股有限公司于1990年开始在旧金山湾区运营该服务。1994年,其总部迁移到爱荷华厄本代尔。然后,公司在1996年推出Dice网站。 12、USAJobs USAJobs是美国政府的联邦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系统/程序。USAJobs是由美国人事管理(OPM)办事处管理。USAJobs是履行其法律义务服务联邦机构,为联邦雇员和美国公民提供联邦就业机会公共通知。为联邦机构和求职者提供一个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案平台,该平台支持网上招聘和求职申请。 13、ZipRecruiter ZipRecruiter是一个在线工作分配和职位公告板服务网站。该网站基于Web平台,它汇聚来自工作委员会申请,并提供申请人进程和审查工具。它为雇主,招聘公司和职介机构提供订阅服务。该职位公告板搜索和应用程序都是免费提供为求职者使用。网站里拥有10万家招聘公司和150万个人会员信息。ZipRecruiter是一家总部设在加州圣莫妮卡的私人控股公司。它于2010年由首席执行官伊恩·西格尔,乔·埃德蒙兹,Ward Poulos和威尔 – 里德一同创建的。这些创始人以前在Rent.com,Stamps.com,Pictage和ThisNext工作过。2014年,公司共有50以上员工。 14、Salary Salary是一家在美国人力资本软件即服务市场上提供补偿和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的公司。它提供技能管理软件,人力资本管理,建立技能清单,特色公司简介和解决方案信息。 15、TheLadders TheLadders是一个为求职招聘者提供全面就业选配服务和就业信息的网站,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市。该网站于2003年开始推出,起初它提供10万美元以上的求职服务,之后在2011年9月,为了扩大网站规模,开始覆盖到所有专业信息。截至2013年7月,网站拥有600多万求职者和超过43000招聘人员。如今,TheLadders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TheLadders iOS应用软件,该软件使用移动式的模式来寻找工作。TheLadders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数字初创公司之一。在2008年,其公司市值估计为5亿美元。雇主和招聘专业人员:当TheLadders首次推出,雇主们能够免费发布空缺职位信息。随着公司的发展,该网站开始为雇主和招聘人员提供一项订购服务。该服务受到一些客户和行业专家的批评。 【文章来源:招聘新视野】  
    资讯
    2014年04月08日
  • 资讯
    集企业招聘、点评、社交平台“卧龙阁”,HR们敢把公司“SHOW”吗? 打破职场暗箱,让你的跳槽加薪更有底气,企业点评社区“卧龙阁”想成为中国的Glassdoor 把秘密窝在心里是痛苦的,眼前摆着一个秘密却不能一窥究竟也是痛苦的。这两样痛苦,就在“职场”这件事上完美统一,从而让你的痛苦加倍。前年融资 2000 万美元的Glassdoor就从解决职场不透明入手,让企业职员匿名对公司作出点评或工资曝光,从而为外部的求职者提供参考。而国内创业公司“卧龙阁”的理念与 Glassdoor 类似,试图让国内企业的待遇、氛围、成长环境变得更加透明。 简单说,“卧龙阁”是一家以企业点评为基础,涉及社交、招聘、媒体的职场社区。该网站基于半匿名的点评机制(你可以看到点评者的 ID,但不知道点评人是谁),让那些身在公司内部、或者已经离职的人把他对公司的感受倾吐出来,也让那些外部人士能够轻易触及这家公司的本貌。 不过与 Glassdoor 有些不同,“卧龙阁”看上去显得更加“社交”一些。网站使用了微博架构,使得招聘、点评的信息可以在社交环境下得到策展。而且一个常见的场景是,当你觉得一段点评并不能够解答全部疑惑,你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找到点评人,与点评人进行直接沟通。这与 Glassdoor 比较纯粹的“搜公司—看点评”的体验不大相同。 据“卧龙阁”创始人韩卉介绍,他们加入社交元素倒也不是奔着“职场社交”的目标,更多是考虑让点评内容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在韩卉看来,一个完全匿名的点评社区,无论是平台方还是用户都很难辨认一条信息的真假,当遭遇恶意刷评论的现象时也缺少核实手段。而赋予点评者一个虚拟身份和一定关系链,可以让点评者有更多的信息沉淀。信息沉底越丰富的点评人,我们也可以认为其可信性更高。 其实,韩卉本人也对在国内照搬 Linkedin 并不看好。在她看来,欧美人的社会关系更多体现为信息,而信息可以被传播和分享。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则更多体现为资源,没有人会愿意将资源免费分享。所以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寻找一个相对刚性的动机作为社交的起点,放在“卧龙阁”上就是点评以及由点评引发的后续互动。 除了社交外,“卧龙阁”还创造了一套基于虚拟货币“龙誉”的交易系统。如果用户撰写的点评超过 300 字,会被系统默认为“精品点评”,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定价销售。相对地,当某个用户想浏览“精品点评”,也需要向点评人账户支付一定的“龙誉”。龙誉的来源可以是你撰写原创点评、参与的互动以及直接充值等等。 如果你认为“龙誉”只是一种变现手段,那真的可以说小看了这套机制。对于“卧龙阁”而言,“龙誉”系统是一个撬动网路效应的杠杆,也是一种用户引导的手段。 “卧龙阁”团队希望创造这样一种正循环:首先让用户对你的内容有所期待(这需要你本来就有一批优质点评),然后用户会为了看到优质的点评而贡献点评,最后随着用户贡献行为的增加,整个平台的内容质量又会进一步提升。当然这种半强制性的内容贡献多少会影响消费体验,但对一个基于网络效应的社区来说是必须接受的牺牲。而且使用虚拟货币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用户行为。比如如果一家公司频繁被人搜索和浏览,但是点评数量又不太够的情况下,就可以用“龙誉”设置悬赏点评,吸引用户来充实内容。 当然,跟任何货币一样,“龙誉”能够生效的前提是持有者认同它的交换价值。目前对“龙誉”来说,主要的交换价值还在于获取“卧龙阁”上更多的精品内容,脱离这一平台会变得毫无意义。但“卧龙阁”团队也在尝试为“龙誉”拓展更多的外部使用场景,比如你现在已经可以用“龙誉”兑换话费。 “卧龙阁”项目去年年初开始上线推广,运营至今已经积累了将近 80 万注册用户,月内重复登录用户约有 60 万(这是个很高的数字,“卧龙阁”团队也在研究背后原因)。在不依赖外部抓取的情况下,已经积累 5 万多条公司点评和 15 万条工资福利信息。创始人韩卉曾历任玛萨玛索市场总监和乐蜂网平台推广中心总经理,在营销领域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和经历。 谈到盈利模式,韩卉表示虽然会帮企业做招聘业务,但对企业捏造口碑的要求将保持警惕。长远来说,韩卉希望“卧龙阁”成为一个企业与员工、公众的沟通平台,通过对企业口碑的监控采集,帮助企业更好地经营品牌。 目前市面上提供与“卧龙阁”类似服务的,还有“分智网”和我们此前写过的“曝工资”。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资讯
    2014年04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