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互联网
将“客户成功”带进中国,这位 SaaS 老兵悟出“销售要懂得拒绝客户”
摘要: 在SaaS领域创业15年,北森 CEO 纪伟国已经足够清醒——谈及技术难点,他会反问“难做吗?”;谈及客户服务,他会包容销售放弃客户;谈及趋势,他不认为 AI 是门槛,积累的数据才是。
钛媒体注:以企业为用户的产业互联网,正在呈现与消费互联网完全不同的运行规律——免费、补贴、流量、入口、关系链等经过消费互联网多年验证的手段,在产业互联网竟然都不那么灵验了。
产业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是什么?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可能现在谁都不知道答案,但我们至少可以不断提出问题。
2017年,钛媒体将会密集访谈产业互联网的大咖风云人物,由钛媒体联合创始人刘湘明领队,探寻问题的答案。
如果将国内的 SaaS 领域比作一条跑道,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北森云计算”(以下简称“北森”)无疑是这条跑道上的领跑者。
从2002年成立,北森用了八年时间将“人才测评”做到行业第一,年利润上千万;2010年,在 SaaS 尚且沉寂的时候,北森已开始部署第一代 PaaS平台;2015年,北森正式更名为“北森云计算”,并于隔年登陆新三板……看上去,北森的转型之路似乎走得顺风顺水。
可在北森 CEO 纪伟国印象中,北森在做 SaaS 之后,不仅盈利再也没有出现,原先在测评领域的优势也全部清零,北森如同蹒跚学步的孩童,在一个新的领域不停地“踩坑”。
“我们做过免费版本,也做过小客户,但做得都不久,一发现不对就赶紧跑了。”纪伟国说到。在与钛媒体记者的访谈中,纪伟国用“四处乱撞、匪夷所思”形容北森投入到 SaaS 竞争之后的状态。他甚至总结出一套“踩坑”方法论——“踩的坑多了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你在里面爬出来的速度。”
虽然到现在纪伟国仍不时面临企业试错的成本,但有关SaaS 领域的通识问题,北森已经达成了共识。2014年,纪伟国曾前往美国考察,同行的还有其投资方经纬中国合伙人左凌晔和熊飞,在走访了一圈成功上市的美国企业服务公司后,纪伟国坚定了北森要“锁死”大中企业的目标。
同样在2014年,SaaS 快速成为一个风口,不少企业试图将线下的单点职能,比如协作、考勤、报销等搬到线上视作一种突破,可这种近似于 O2O 的“伪创新”,受制于其低复杂度,并不能在崇尚服务与专业的To B 领域形成门槛,而真正有需求、有付费意愿的大中企业,又难以找到与自身需求匹配的SaaS 产品,这就形成了企业服务领域一道尴尬的鸿沟。
北森试图去填平这道鸿沟,可代价就是初期巨大的投入与高昂的客户教育成本,2012年,北森成为国内第一家组建 CSM(Customer Success Manager 客户成功经理)团队的企业服务公司。在纪伟国看来,当 SaaS 在销售、交付、实施、付款环节均产生巨变后,传统软件一锤子买卖的时代已经过去,“卖出产品”不再是一场交易的完结,而是开始。
你可以将北森理解为To B领域的京东。相比市面上充斥的 O2O 式的企业服务软件,北森想把 SaaS 这件事儿做重。但“重”并不意味着产品功能的繁琐与技术架构的冗杂,而是体现在产品链条的完整,与交付产品后维护与服务的专业度。
为了让北森在 HR 赛道上的车辙更深,2016年一整年,北森在完成新三板挂牌的同时,上线了 PaaS 平台2.0版本;而在2017年2月、5月分别完成两轮共计近 2 亿元融资后,北森还将继续推动 CSM 团队的建设,同时加大对 AI 以及数据能力的投入。
“人力资源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但3、4年过去了,没有哪家公司说我可以做得很好。”在8月18日召开的“北森iTalentU2017”用户生态大会上,北森发布了《2016-2017中国企业人才管理成熟度报告》,数据显示,与12-13、14-15年相比,中国企业人才管理成熟度在16-17年出现六年来冰点。
“AI 是变革人力资源行业的关键力量”在接受钛媒体记者专访时,纪伟国表示,他用“锁死”这个词形容北森与客户的关系,这背后显示出北森的发展路径,它希望借助人才管理软件的产品线拓张、与 PaaS 生态化战略的推进,实现续约率、新客户获取等营收指标的快速增长。
以下为钛媒体与北森 CEO 纪伟国的对话实录,经编辑整理后发布:
谈技术:挑战在观念上,而不在 Technology 本身
钛媒体:很多 To B 的企业在做一些低复杂度的“伪创新”,就是把原来消费互联网的“单点突破”,进行一点点改进后,就成为支撑公司的 SaaS 战略了。其实这对于企业内部来说过于简单,北森是怎么做大中企业的 SaaS 产品的?
纪伟国:我们先跳开SaaS,看大中型客户的业务。昨天我看了两个客户的招聘,这个客户全国有1万多家门店。它怎么招店员?一般的公司是HR在招,但到了他们的门店,一个门店就两三个人,没有办法通过总部的 HR 招,这个业务就跟其他公司的招聘业务完全不一样。
再看另一家航空客户,航空公司面试空姐和别的公司也不一样。面试空姐的时候,空姐穿统一的服装,每人身上带一个号,面试完之后评委都不知道她们的姓名。这是航空公司统一的规范。里面有利益纠缠,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实际的业务。
像我们去了良信,他们希望今年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变成从上往下分解式的。这家公司选了一种OKR的方法,但又不是一个纯OKR绩效管理,它和全中国都不一样。
其实每家公司的老板不一样,而业务不一样,面临的挑战不一样,这里的管理模式都是变化的。其实SaaS 跟以前的软件并没有本质差别,但是你要理解好业务,并给你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解决成功了,客户就跟你一直在一起。
像第一家客户我们就服务得比较好,客户用了以后也觉得不错,他们就会继续提需求:有没有招聘?有没有绩效?整个ARR由十几万快速地升成了一百多万,这就产生了巨大变化。
所以你说怎么去做,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贴近客户、理解客户的业务,基于他的业务场景、挑战,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至于技术架构,它是Technology 的东西。
钛媒体:所以说,原来C端的业务相对好做,是因为它的产品可以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再去找到适合这套逻辑的消费者。但在B端,产品必须适应客户。
纪伟国:YES!对,对。
钛媒体:北森做 PaaS 也在解决这个问题。原来做套装软件的时候,有大量需要线上定制化的东西,但 SaaS 不一样。前些年业内也讨论过 ASP 和 SaaS 的关系,理论上讲,都要由后台的一套系统去服务所有客户,那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纪伟国:北森的软件也可以去为不同客户交付不同的业务。基于PaaS平台,我们可以开发 OA、CRM。其实传统软件,比如说Oracle 、用友、金蝶、底下都是平台,就可以支持为客户定制。现在唯一不同之处,就是以前可能一个客户一个平台,现在所有客户用一个平台。
我觉得互联网的人理解这个比较难,但做企业软件的人理解这个挺容易,它中间有一套元数据去做描述。技术上有没有挑战?有,但是元数据这个东西一点都不新,不难做。
唯一的难点就在:以前是一个客户一个软件,现在所有客户一个软件,并发搞不定。你要搞定并发,必须换互联网的底层架构,再加上元数据。很挑战吗?我觉得是有挑战,但还好。互联网领域的人觉得太复杂了,但企业软件原本就挺复杂的。
钛媒体:企业软件的难度就在于与互联网的结合,包括刚才谈到并发、多租户的问题,北森怎么解决?
纪伟国:其实是慢慢把 Fusion 往上变。这里面有N种技术架构,Salesforce、Workday 和北森的都不一样,你选择哪个技术方案,最后都可以走出来。
技术的演变需要跟着外部技术的动态去变化和调节。所以我觉得技术不是这里的挑战,非要说挑战的话,可能互联网的人会觉得这个事情太复杂了,他们不喜欢玩这个。因此这个挑战在观念上,而不在 Technology 本身上。
这件事真正挑战的是什么?它不是说你用语言数据描述一个平台你就赢了,当元数据描述完了,你确实能进行定制开发了的,但这才是10步里的第一步。
拿今年我们公司HR模块举例。这个HR业务里面“审批”这个流程发生了两点变化:
第一,本来A批完、B批完、D批完就结束了,新的流程要A、B、C都批完,D才批。另外一家公司又说,A批完以后,B可批可不批,但C必须批完才能往下走,当D说驳回的时候,又需要驳回到上一级,也可以驳回到第一个人重新走一遍。
第二,这个工作流需要随机调用,可以调领导、也可以调领导的领导,或者自动调HR,就这个东西变了一下,复杂度就会迅速飙升。
所以你会发现,当软件进到业务系里面,类似的问题是成片的。这个事情复杂度非常高,而且越做越复杂、越做需求越多,你需要不断地往上加需求——它的挑战是在这儿。
钛媒体:这意味着后台系统越来越笨重。
纪伟国:对。所以 SaaS 软件的问题在于,你怎么去解耦整个技术架构,让每块业务相互之间不要耦合,再用敏捷设计去解决个别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体系既保持完整,又不互相干扰。比如在淘宝这么大的体系内,“短信发送”功能就是一个单独的体系,它只用考虑自己的升级、敏捷、维护就可以。
北森一开始就是用松散耦合去架构整个体系因实北森有一个特点,就是产品线非常多;另外,HR体系的业务本身也特别复杂。比如说我们的招聘软件就分成5组开发,如果不解耦,这个业务根本没法干,所以我们很早就按照这个逻辑在做。
钛媒体:北森现在在做 PaaS,觉得有难度吗?
纪伟国:难做吗?PaaS 这个事情分三个角度看,第一个:开发平台;第二个:让伙伴去帮你交付个性化的业务;第三个:让第三方可以自主开发一个独立的软件。
如果你把 PaaS 看成第三个,全球只有 Saleforce。如果你看成前两个,那全球排名靠前的SaaS软件基本都是这么干的,因为如果你没有那个平台,大客户你就做不了。
钛媒体:北森在技术上的目标是什么呢?
纪伟国:我们当然希望做到最后一步,但那个周期要很长。再者,每家公司都有必要做成那个样子吗?也未见得,全球只有 Salesforce 一家做成这个。
另外,PaaS 业务的收入在全球来看也没有那么高。目前各业务占比中:IaaS为50%;SaaS占40%;PaaS只有10%。
谈客户成功:销售的目标不是“销售”,而是解决业务问题
钛媒体:北森在上线 SaaS 产品后,付款方式变成了月租、按年付,客户反馈如何?
纪伟国:客户对付费没有太多感受。但对客户而言有一个大变化:以前安装完软件之后厂商就撤了,有问题的话额外再谈钱。现在要想怎么让这个产品深入到客户业务里边,不断给客户提供业务实践。
钛媒体:现在北森的人员结构是什么样的?
纪伟国:公司现在一共1000多人,研发300多人,销售300多人,CSM(客户成功)200多人。
钛媒体:CSM团队的职责是什么?
纪伟国:“客户成功”就是在企业客户买了产品以后,怎么样让这个产品更深入到客户业务里边,帮他们把产品用得更深,来保证客户续约。他的目标是确保客户在买了软件后的业务目标能被实现。这和售后有一定区别。售后是说,假设客户的简历导不进去或者登录不了,解决这些问题。
钛媒体:用什么指标去考核CSM团队?
纪伟国:续约率。在北森,销售的目标不是卖,而是要解决业务问题。我们一位实施顾问这样形容北森和传统软件的差别:首先,过去一锤子买卖的付费方式中,把软件实施上去,尾款就可以不要了;或者我请客户喝酒吃饭,实施完签完字就赢了,但现在不行,签字了也没用。销售必须专注于帮客户的业务去落地,要不后边没完,所以看待问题的视角都发生变化了。
钛媒体:这也是跟传统软件销售最大的区别。
纪伟国:这个变化蛮大的。就是因为你要续约,会导致从销售到售前,所有人都要立足于客户成功。我昨天见客户,问他们有没有把薪酬、HR一块买了?结果我们销售说:“别买。”为什么?因为我们那两个产品还不能特别好地支撑门店管控的模式。
钛媒体:销售自己说不能卖?
纪伟国:对。卖了就把这个客户给毁了。销售也明白,一旦卖错了,实施出问题,销售也跑不了。
这当中最主要的还是价值观,就是大家不接受(盲目推销)这个行为,这是最主要的;另外当你拒绝了客户,客户也觉得这是你们的文化。第二,销售也要依靠第二年的续约提升收入,北森有十几款软件。你本来卖了A,就能卖B、C、D,可如果你卖了一个不吸引客户的产品A,一旦出了问题,后面的销售机会通通没了。
谈趋势:做小微客户讲究获客成本,做大客户要看续约率
钛媒体:北森的 SaaS 业务是如何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的?
纪伟国:要跟客户接触。其实这方面我们做得没有那么好,接下来公司要做一个很大的调整,就是所有人都要看向客户。
如果将客户反馈的问题串行下来,很多时候信息流到后面都是错的,客户要的是个功能,功能背后实际上藏着客户一个问题。你要透过客户反馈的功能,看到他背后的问题,这是企业软件的复杂和挑战。
钛媒体:这个问题如何形成一个体系去解决呢?
纪伟国:首先北森的每个产品都必然是一个团队,产品复杂之后,客户一多,有时这个产品就形成了多个团队,分别负责产品的几块,而且这几块要独立上线,独立支持客户业务。
这些团队要跟前线混在一起。早期产品就是实施和产品一起,到了销售环节,再让产品往前串联。而不要形成销售、实施、CSM、产品这种固化的链条。
不过北森的特点是产品多,我们是国内 SaaS 企业第一家走多产品线的’如果你只有一个产品就不用考虑这些,你从CEO到执行层本来就只有一条线。
钛媒体:SaaS现在主要是靠远程交付,还是说需要到现场?
纪伟国:要现场,但现在交付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安装版,首先客户得买服务器,你必须现场装。装完了以后,你所有的配置在现场。我们现在安装网络环境,这个工作就没了,准备数据跟以前没什么差别。
第二,准备完数据以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在北森完成,而不需要在客户那里。那这样的话,他就可以一部分时间到客户那里。那这样的话,实施顾问其实的容量可以做到更多。他本来能接1个客户,现在可以同时接3个客户,成本是降了,实施周期快了,因为他省掉一部分工作,比如说部署环境、测试这些东西他都省了,这个时间也降了。
第三,我们也强调这种敏捷迭代,因为后面有CSM,你不需要一把做到位了,后面还有人接着,分阶段敏捷实施,这个制造的方法有变化,导致他的周期就会有缩短。
所以实施顾问还挺喜欢SAAS模式的。人都是这样的,你交付客户,最后尾款不要,实施顾问虽然这么干,但每个人肯定干得也不开心,谁做事情不希望客户成功呢?
钛媒体:销售渠道现在什么样?完全是自己的吗?
纪伟国:很多渠道我们尝试了一下,我们觉得现在时机不具备,最大的难点是在客户成功,因为这种模式本质是客户成功。我们现在没想好怎么让这个渠道体系能跟我们一起,去致力于客户成功。因为我们试过一下,人家一定是赚钱导向的,这两个之间是有冲突的。
钛媒体:消费互联网的规则是搞流量、搞入口、搞关系,您觉得产业互联网未来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纪伟国: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他们之所以有未来,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客户,并且是牢牢地锁死了。
还有AI的出现,除了让数据产生预测的效果,也可以替代很多人工的劳动,在人力资源软件领域,AI会取代很多外包的工作。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契机,把客户规模做起来,通过技术去提升人力资源平台的效率。我们肯定不会做CRM,但会进入人力资源的其他业务,到时北森就不只是一家软件公司了。
钛媒体:您怎么看大企业、政府系统架构方面的趋势,是不是都在 SaaS 化?
纪伟国:大方向肯定是这样的。但我不觉得未来所有的客户都会买。比如我们说续约率,假设你的客户能连续买5年,这个客户是50万的贡献。如果只能买2年,就只有20万。
所以国外 VC 为什么不喜欢投做小微客户的?他们认为做小客户的SaaS就不是订阅式收入。大客户有比较高的续约率,所以能预测未来收入;小客户只能算到期收入,所以对于做小客户的 SaaS 公司而言,它要保持获客成本足够低、大客户续约率足够高。这就是两种模式里面最本质的差别。
钛媒体:SaaS 领域最近出现什么关键性的新技术?
纪伟国:AI。我们认为AI肯定是重构下一代软件很重要、很重要的力量。
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如果只是给软件加功能,你永远竞争不过用友金蝶;但 AI 是一个产业型的变革,老的厂商,诸如Oracle、SAP 都没追上来,但好歹他们有钱可以去买,只有微软追上来了。
跟别的SaaS公司不一样,北森已经存了十几年的数据了。所以当AI来临,数据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举几个简单的场景。很多人校招拿着简历去投,这部分简历就没法入库,拿回公司扫描又很麻烦,现在用手机拍一下,利用 AI 和 OCR 技术一键上传入库,就解决了一个巨大的业务场景问题。
第二,发布职位广告时往往会面临几百家招聘网站的选择,究竟哪个职位适合什么平台,比如说前台肯定是58同城;IT工程师肯定是拉钩;房地产可能适合去猎聘……AI可以告诉你在哪个平台能找到你理想中的人,以及中国上万家猎头公司的情况。
做AI有一个巨大的前提。我不认为算法技术有多难,北森也不是做技术的公司。深度学习 Tensor Flow 或者其他机器学习平台到处都有。算法你做得牛,我差点,你精准度90%,我85%,这又如何?其实从商业结果无本质差别,但是影响结果最大的,其实是数据,数据多才能练得好。
钛媒体:北森现在还在亏损,年报也提到积累老客户,保持续约率,您认为这个周期大概是多少?
纪伟国:这取决于你的选择。如果我们想做,明年就能把钱挣了。另外也取决于你未来选择哪个资本市场,如果你选美国,十年内可能看不到盈利。
钛媒体:你现在对 SaaS 业务,都关注哪些指标?
纪伟国:续约率是首要的,还有新客户的获取、NPS值(用户净推荐值)、以及产品渗透率。
(本文首发钛媒体,采访:刘湘明;整理、撰文:苏建勋)
-
产业互联网
从制造企业间的交易协同切入,智互联想通过云平台打造产业互联网
在制造业生产中,企业与供应方之间不仅仅是买卖关系,更重要的是协同,也就是生产节奏的配合。举个例子,生产一部手机需要上百个零部件,一般来说,手机厂商在确定生产计划后,会把生产内容发给上百个供应伙伴,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生产、配送。而一家企业一天可能会产生上百张、上千张订单,围绕订单后面的沟通、协作非常复杂,一张订单发生变更,其它供应商的生产时间、交货时间也需要变化,如果信息流转不畅,错误会一级级传递和放大,影响最终的生产。
近日接触的智互联,主要为制造企业提供云供应链管理方案,希望通过打通制造企业上下游,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提高各方交易协作的效率。
这两年互联网在C端渗透很深,但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上几乎是空白。智互联CEO张剑锋2016年年初曾做过统计,供应链电子化管理在制造业中的使用率不到3%。一些大型企业有自建系统,但由于费用昂贵(一般在几十万到上百万),绝大多数企业在供应链的管理上依靠手工作业。然而这个市场却远远大于C端市场。2015年国内零售总额为35万亿,而企业间交易规模在110万亿,是终端商品销售的3倍。
智互联于2015年11月注册成立,是鼎捷软件集团孵化的企业。成立于1982年的鼎捷软件,至今有35年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的ERP软件及辅导服务经验。
ERP主要解决企业内部业务的数据化,而制造业往往与外部有大量关联,包括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订单、分销发货等,甚至外包的设计、技术、售后等。其中,围绕生产物资的交易平均占对外业务的70%左右。
大部分企业与外部的沟通协作主要依靠传真、邮件、电话、QQ等,或者购买SCM软件来管理供应链。SCM通常具有一个转换接口,用以整合供应链上各公司的应用系统,尤其是ERP系统及各种资料型态。但由于是线下部署,每个企业会形成自己的独立网络,成为无数个封闭的小体系,无法将供应链关系扩展出去。对于供应商来说,如果面对100家客户,需要分别管理、登录,各个企业间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无法打通。
智互联主要提供SaaS产品,将企业和上下游搬到一个平台进行往来协作。平台上玩家越多,协同效应就越大。
具体使用场景是,企业申请开通并认证后,可以邀请供应商,通过简单的操作打通接口后,供应两端的企业都能与线下ERP联通。这样一来,企业与供应链伙伴间的所有交易往来都能电子化,无论是订单处理、答交、订单变更、收货发货、供应质量、帐款往来,还是对帐、询报价、报价竞价、招投标、绩效管理等,都能基于互联网在线完成,从而提高企业间协同效率,减少因信息滞后、供应不及时导致的生产异常。目前,智互联这套系统已经与国内主流ERP的打通,包括鼎捷、金蝶、用友等。
智互联主要通过采购方切入,再带动上下游供应商、贸易商、批发商等使用。去年7月开始试运营,主要从鼎捷的老客户开始推广,目前平台上使用者已经有数千家,业务规模在十几亿~数百亿。
而通过这套系统延伸出来的,还有智互联的另一个产品——企业闲置制造资源共享平台。张剑锋称,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聚集到平台,延伸的附加值会更多,其中一个场景就是企业闲置制造资源共享。
针对企业间协作的初创企业,还有36氪此前报道过的易订货、订货宝等,与它们围绕订货端、销售端来做不同,智互联切入的是更前端的供应链。
张剑锋称,如何打通多杂散乱的线上线下数据是最大难点,需要对制造行业、供应链模式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将复杂的系统通过简单的操作和页面来呈现。鼎捷在制造业服务了35年,对内部运作尤其是供应链配合理解很深,纯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并不容易涉入。张剑锋本人则有20年制造业与大型ERP管理软件管理经验,曾任鼎捷软件助理总裁,负责国内最大型制造ERP产品。
团队其它主要成员也都有多年相关经验。联合创始人王传鹏,曾任新浪微博技术总监,从零搭建了微博10亿pv用户数据分析与算法系统。CTO艾翔,曾任职腾迅参与腾迅云关键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开发,对大数据等云计算系统的设计架构与实现有深入经验。交付服务总监孙海龙,有多年的制造业企业制造与供应链咨询与服务经验,曾负责国内大型ERP公司多年管理咨询与项目辅导交付。
来源:36氪,作者:黄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8492.html
-
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蓝海到来,移动办公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随着资本市场开始追逐移动办公,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也都开始加入到这个企业级市场服务。事实上,在去年以前,创业者对于移动办公市场的热情度并不高。当这个风口已经开始刮起的时候,创业者便纷纷涌入进来,这说明了国内的创业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趋之若鹜。可是,当大家都开始注视这个领域的时候,创业者还能找到太多机会吗?很显然不能,最多只是一些残羹剩饭。
那么,对于创业者而言,随着越来越多竞争对手涌入到这个领域,企业级市场是不是就真的已经没有机会了。当然不是,在很多SaaS服务企业还在盯着移动办公的时候,国内另一些企业级服务平台诸如蓝信等已经开始瞄准更广泛的企业级服务市场,帮助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全面进军产业互联网,这里有着更大的市场蓝海。
四大因素加速产业互联网到来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是消费互联网的时代,那么未来十年则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也在全面提速,四大因素正在加速产业互联网的到来。
1、万物互联(IOT)。互联网的发展,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未来的世界正在一步一步走向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那么,在这个万物联网的过程中,企业的一切自然而然就要实现互联网化,就必须要与互联网挂钩。也就是说,万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发展。
2、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越来越多智能终端的上市,诸如智能手环、智能电视、智能汽车等,未来企业的诸多设备也将会是智能终端设备,这些设备之间互相传递信息数据,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3、大数据。如何让企业的数据发生作用,这就需要高效运作的云计算能力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大数据的快速崛起让企业具备了快速准确的数据分析能力,也推动了企业的系统数据化。
4、云计算。云计算作为计算资源的底层,支撑着整个上层的大数据处理,为整个企业的信息数据提供硬件上的支撑。
在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四大力量的推动下,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始全面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新的革命时代。所谓产业互联网就是需要实现企业内部的互联网化以及产业链的互联网化,其结果是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力,更快速的运营效率。但是要帮助这些企业实现产业互联网化,移动办公只是提升他们企业运营效率其中的一个小分支而已。
推动产业互联网化,传统企业必须借助企业级服务这个外力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不管是生产制造企业还是服务性企业,亦或是互联网公司,要跟上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除了这些企业本身需要有足够的转型意识之外,他们还必须借助企业级服务平台的力量。
我们从经验和技术实力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传统企业都不具备全面转向互联网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对于一些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诸如大数据处理能力等,他们难以做到。与此同时,这类企业往往也会缺乏产业互联网化运作方面的人才和经验。
而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自己招聘大量的技术研发团队,就必然要付出更高的费用。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公司来说,他们反而更不愿意浪费资金成本,实力弱小的公司就没有实力自己来大量研发技术了。而借助企业级服务平台的力量,则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成本。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借助企业级服务平台的力量,能够快速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但是如果是企业自己研发一套技术服务体系,很明显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而且还不一定能够达到企业想要的效果。
所以不论从何角度来看,传统企业借助企业级服务平台这个外力能够帮助他们更迅速、成本更低地转向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级服务市场,移动办公只是块敲门砖
产业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而言,在生产、交易、流通、融资等领域都意味需要更高的企业效率,从企业的研发开始,到产品的生产制造,再到企业的宣传传播和销售、物流配送、成本控制、企业管理、融资服务等各个方面,岂是当前比较简单的移动办公能够完成的?那么,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如何能够提升他们在企业运营各个领域的效率?
我们先来看看最先涌入到这个领域的蓝信企业级服务平台是如何做的。蓝信通过为每家企业提供独立的云服务,从根上来确保企业的安全,然后来促进企业大数据与企业业务的深度融合,同时贯穿整个企业生产、研发、管理、营销、服务等环节,最后来帮助企业颠覆过去那种传统的企业运作以及办公方式。
在这个过程当中,蓝信打破了企业的组织边界,将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分散的资源进行聚合,打通了企业内部、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以及外部客户资源的全部对接,也破除了企业内外人与人、人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最终实现打破了企业的数据割裂。
从蓝信助力传统企业升级转型可以看出大数据的重要性。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正在全面开始从“小C时代”逐步过渡到“大B时代”,智能终端、云计算的逐渐普及,加速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带来。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关键在于提升用户服务体验,产业互联网时代则意味着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全面数字化,信息数据的传输量自然就与日剧增,也就是说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如何借助大数据帮助企业升级转型。
而当前众多的SaaS服务平台,基本上都只是把眼光盯在移动办公那一亩三分地。须不知,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移动办公对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仅仅只是打开第一步而已,如何借助大数据帮助企业全面升级转型,提供一条龙的企业级服务,是一个拥有万亿市值前景的大市场。
巨头在产业互联网中并无明显优势,这里才是创业者真正的天堂
如果要说到消费互联网,BAT等巨头可以说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国内的消费互联网经历了20年的发展,用户的渗透率已经逐渐趋于饱和,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除了少数中老年人还不太习惯互联网消费之外,大多数的年轻用户都已经开始习惯互联网消费。阿里在电商领域、腾讯在社交领域、百度在搜索领域,都建立了自己的消费用户帝国。
很多细心的创业者都会发现,在消费互联网创业,最后都要跟BAT搭上关系,否则BAT会想办法将你拖死。不论是滴滴快的、58同城赶集,还是美团点评、饿了么等系列消费互联网创业,最终实际上都是笼罩在BAT的阴影下。在消费互联网市场,已经很难有互联网公司能够轻易撼动BAT的霸主地位。
但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更广泛的企业级服务市场,BAT的优势已经不再具备。对于创业者们来说,真正的机会来了。帮助传统企业实现一切数字化,实现企业整个产业链的互联网化,有着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最为重要的是,这个领域属于一片市场较为空白的领域,BAT等巨头也无法简单地覆盖到这些领域。
下一代巨头将来得更猛烈
统计数据显示,产业互联网在全球有90万亿的机会,在中国有12万亿的机会。先不说BAT在未来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一定会消失,但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一定会产生新的互联网巨头,而且这些巨头的产业规模一定会超过目前的BAT。刘旷个人认为,以下两大领域都将会诞生新的互联网巨头新星。
一、一条龙企业级服务
对于企业而言,他们需要企业级服务平台帮他们提升企业在各个领域的运作效率,帮助他们实现数字化。此前我曾撰文表示企业级服务将会存在诸多垂直细分市场机会,但是要想在这个领域真正做大做强,做成比微软、IBM更大的TO B巨头,那一定是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平台。
二、新兴制造服务企业
随着新兴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渗透和扩散到企业的各个环节,这必然将会催生出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产业业态。人工智能、云计算、万物互联与传统制造服务业的碰撞,必然会诞生新的无数个巨头,虽然企业的一切也将变得虚拟化,但是这个巨头企业一定是基于实业基础之上。
总体看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都在加速产业互联网的到来,而要推动产业互联网化,从技术、成本、效率等多个角度来看的话,传统企业都要借助企业级服务平台的力量来实现转型升级。移动办公只是企业级服务的一个很小部分而已,创业者不要总是把眼光盯着巨头介入的那片小天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级服务将是一个万亿市值的巨大市场,这里才是你们真正的天堂。
本文作者刘旷,亿欧网专栏作者;微信:liukuang110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