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互联网
    数据安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平安发声移动互联网安全论坛 5月20日,第二届移动互联网安全论坛以云会议形式召开,就“后疫情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议题展开研讨。会议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人民网联合主办,多家知名企业参会,平安集团智慧经营副总裁、首席增长官张君毅受邀发表题为《智慧经营下的数字信息安全管理》的主题演讲。 5月20日,第二届移动互联网安全论坛以云会议形式召开,就“后疫情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议题展开研讨。会议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人民网联合主办,多家知名企业参会,平安集团智慧经营副总裁、首席增长官张君毅受邀发表题为《智慧经营下的数字信息安全管理》的主题演讲。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平安智慧经营通过自主研发整合了智慧人事、智慧经分、智慧销售等管理系统,并对外输出,助力中国企业突破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瓶颈。不过,在移动互联网带动的数字化浪潮中,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中国互联网行业信息、数据滥用与泄露等问题十分突出,提高企业相关技术能力迫在眉睫。对此,张君毅提出,企业提升数据安全能力应从提升技术和优化管理两个维度考量。在以数据为中心的安全保护当中,三分是技术,七分靠管理,管理本身就成为数据安全保护非常重要的前提。同时,需要有对应的战略、组织、流程以及工具来完成数据安全的全面保护工作。张君毅分享了平安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数据管理经验。平安首先建立起了一体化的数据安全组织体系,通过闭环管理保证内部对外的数字传递,系统化规避风险。其次建立了可控、可查、可见、统一的数据安全运营中心,通过不断跟业界找差距、搭体系,打造强大的数据能力矩阵,保证整个体系健全运行、安全合规,达到金融级专业的信息安全保护。此外,平安着重加强各大场景的考验,进行数据的全生命管理。以平安一体化数据安全体系为依托,平安智慧经营完善了各个应用场景下的数据安全系统。                                                                                                                                                                                     “管理最终是落实到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只有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切实需求,才能够做好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布局。”张君毅说。数据安全最终要达到的状态是,数据使用合规合法、数据流动保障安全、潜在的信息风险可实时认证,账号统一,最小授权,并可溯源,同时对于数据管理政策都能够落地。                                                                                                                                                                                      张君毅强调说,平安的产品始终坚持三个价值,一是经济价值,二是社会价值,三是生态价值。平安集团智慧经营与战略合作伙伴,包括大型国央企等,在一体化数据应用方面拥有许多成功经验,共同加强了数据安全方面的制度建设与技术升级,也期待更多的企业可以分享这样的成果。                                                                                                                                                                                          本届互联网安全论坛重点讨论了目前中国数据安全领域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并就数据安全的行业自律、技术应用、资本投入、法律完善、用户意识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人民网董事长叶蓁蓁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分别发表了关于提高中国企业信息安全标准的演讲。点击“这里”,可查看人民网论坛全程报道!
    移动互联网
    2020年05月21日
  •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时代,HR如何保持正确姿势? 来源:公众号:创新小屋 作者:梁雅杰   第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双高” l  高变速:企业存活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快节奏更新迭代,所以,“员工忠诚度”这个概念在客观上变成了“痴人说梦”!; l  高变数:未知领域的变化的不可预见性; l  结论:谁也别NB说自己是先知、先觉、先行!我们真的不一定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甚至不一定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客观上互联网的先行者绝大部分下场凄惨或惨淡经营,中国的“瀛海威”今天安在?新浪和搜狐现在市值比得过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倒让我们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螳螂捕蝉、麻雀在后、猎人张弓射雀儿”,俱往矣,看风流人物在哪儿冒烟?   跟各位朋友明确一下,这些只是我本人的一些思考,包括我本人的一些实际操作探索,仅仅是抛砖引玉拿出来跟大家进行共同的研讨,绝对不敢说本人的这些观点或者做法就是正确的。   曾经在巴菲特的几个关于炒股的书籍当中提到,他只投资他知道熟悉的行业。大家通常都把这句话奉为经典,而其实这句话巴菲特股神本人什么都没说!为什么呢?因为咱们大家如果真的到股市投资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知道你知道什么,甚至于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这就是这个时代。回到我们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最初大家对它的理解就是大康公司,如当初典型的新浪、搜狐,我本人也在新浪工作过。但是,当大康公司一个个都惨淡经营,烧钱烧到要命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其实经营专业网、搜索网也是一种途径。所以,那个时候新浪网都已经是被大家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百度在当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的网站公司,还有后来应运而生的像美国的EBAY、中国的携程等等,这些反而被认为当时是移动互联网企业能够经营良好,能够走在前沿的而且赚钱的企业。但是呢,今天我们大家就发现了移动互联网走到了平台和电商,以美国的脸谱为代表,还有中国的天猫、京东,现在频繁出现了一系列的这种社交类网站,大家都是在通过把自己的用户群做大形成大数据,以便于形成这个网站真正赢利,“大数据”可能是企业价值的一个源头。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说法是“得屌丝者得天下”,还是要再次提醒大家,真正屌丝经济的创始人极有可能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第一,他在解放前唤醒了广大劳动群众当家做主,第二解放以后应对党内的派系斗争,他非常巧妙地利用了所有的红卫兵,其中大把都是脑残粉,什么意思呢?这些人坚定的跟着伟大领袖走,而且义无反顾的上山下乡,各个都曾经历“蹉跎岁月”。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就在于企业的存活周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在大幅缩短,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原因就是什么呢?未知领域以及高科技的运用使得这个行业的变数特别大,变速特别高。大家可以设想最初的摩托罗拉,那个时候如果手里边能拿一个大哥大,一个最初的“九字头”的摩托罗拉的翻盖手机,那你就是非常牛掰的人。而当初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要买那样一部手机,你可能要花费一万五到一万八,其中接近一万块钱都是托人情。而正当摩托罗拉当时如日中天,所有的经销商、代理商都必须提前把现金押在泰达的摩托罗拉厂,你才能挂号订货的时候,我们谁也没有预料到凭借一个GSM系统,诺基亚打败了摩托罗拉变成了世界老大。当时Nokia的市场份额达到了全世界35%,严格的说在全世界拿到了这样的市场份额,那基本就是不可能被打倒的巨人、战神、武林盟主,但是谁又能想到短短的五年就跌入谷底,甚至手机板块被低价出售。诺基亚自己也知道智能手机将是未来的市场,但是因为他大把的存货全都是传统老型的手机,所以没办法需要清理库存,同时出手应对智能手机这个混乱的战场局面,当时Nokia就是晚了那么一小步,而就这一年时间苹果三星大步侵蚀了诺基亚的市场,也导致了最后诺基亚CEO说“我们努力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失败了”。当我们看苹果和三星如日中天的时候,小米、华为悄无声息地也走进了行业第一集群。   通过给大家举的这几个例子,就是门户网站大康到这种搜索网站专业网站,到平台电商最后到社交网站。再看我们的手机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三星、小米、华为。大家可以回忆下基本上都是大概三五年一个起伏跌宕,三五年一次更新迭代,充分演绎了他的速度特别快。   而这个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呢,大家经常说的一个词“员工忠诚度”,在这个时代几乎就是痴人说梦。公司和企业很多都是“短命鬼”,你连自己五年以后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你又有什么资格设计员工十年以后的“职业生涯”?!而一个员工在现实面前也不会把自己的未来托付给风险贼高、命运飘忽的组织,除非他智商连80都没到!   原因在于什么呢?技术的进步可能迅速催生了一个五百强,而技术的进步可能迅速泯灭了一个五百大。所以呢,诺基亚今天跟员工说我给你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我给你颁发长效长期的激励以诉求员工的忠诚度。诺基亚可以设计,但是员工没有人会相信!作为企业家,在今天可能你不能单纯要看员工的忠诚度,他甚至已经变成了企业对员工也要忠诚。忠诚它变成一种相互的。但是呢,因为经营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呢这种忠诚度塑造十年、二十年已经难以置信,所以说是“痴人说梦”。   如果我们谈移动时代的话,必然也离不开手机、移动终端这个话题,那我们大家看“移动”这两个字它逐渐是从互联网电脑向手机去转化。最初当电子邮件出现的时候大家还没来得及理解如何使用和完善它,但是发现了它的高效、沟通速度快,那个时候如果说我去跟别人跨大洋发电子邮件,那感觉已经是对比过去我们用了几十年的电话电报感觉到快捷的多,而我们还正在开发电子邮件功能的时候,网上就出现了网聊版的QQ。而网聊的QQ、MSN的功能开发还没有达到极致,甚至于大家还不知道如何继续开发的时候就出现了新浪微博、推特。而当大家还在讨论,“这是划时代、革命性爆品”话音未落,与之伴随的就出现了手机QQ取代了短信。而随着微信的出现,现在我们大家生活和工作大部分的沟通都是在微信上完成。   二十年前我们在企业里召开管理会议的时候,经常是上边有人发言,下边参加会议的人在读自己的电子邮件,利用会议的时间不好好参与会议,但是在抓紧时间读自己的邮件。那个时候就也出现了一堆、一堆的垃圾邮件等等。所以我们开会的时候要求所有参会人员把电脑都扣上,这是一条会议的纪律。而到了今天我发现在开会的时候,第一电脑扣上,第二还要把手机放一边,甚至规定了专门的存放位置,否则大家全都在开会的时候挠赤、挠赤跟小老鼠似地发微信。 第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四势” l  办公移动化; l  工作生活深度交融,即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 l  技术及管理人才极度年轻化,“Generation XYZ”; l  员工与企业双方都是闪婚、闪离式; 所谓“办公移动化”,今天一个企业如果你想做大,首先从地理区域覆盖,不管是在国内你要做营销渠道,销售区域的铺放,甚至有走国际化道路的企业,自然其地理区域跨度就特别大。所以公司里面绝大部分的高管,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端的技术人员,高端的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在途办公的时间越来越多。   其次“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生活工作化大家好理解,比如像我们现在,大家回到家以后的私人生活经常被工作打扰,有时候咱还是主动自觉地拿自己的工作打扰自己的生活,比如电子邮件,因为你的电脑可以在家上网。还有微信,甚至于过去有些公司,当时流行黑莓手机的时候,我们拿到那个黑莓手机是感觉太方便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企业沟通,但是慢慢大家发现,其实黑莓手机也断送了自己的私人生活,因为回到家,周末手里的离不开的、不停把玩的就是这个黑莓手机,也就是生活工作化。工作生活化的意思是什么呢?有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现在时下网上流行的两本书,都是关于这个谷歌的,一本是<<How Google Works>>另外一本是<<Work Rules>>。基本上都是以谷歌为蓝本,其中甚至于提出说,谷歌公司的人性化管理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他会允许员工上班利用20%的工作时间去处理私人的生活问题。其实呢,大家不要被这种表面上的人情化、人性化管理所迷惑。我们大家设身处地的去想你就会理解,这是企业无奈的一个选择,它必须这样做。否则客观上员工没可能继续工作!   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在北京的上地观察一下就可以,去看看百度,你到深圳去看下腾讯,还有阿里巴巴、新浪等等,夜里三四点钟办公大楼灯火通明,那很多人都在加班,在这样的企业说我五点半下班或者六点下班拎包就走,你自己都不好意思走,当你收拾好东西,站起来以后发现所有人都在埋头苦干,你只好坐下,即使手上没工作你也会坐下,而大多数情况是你手上有一大堆的项目和案子,你必须忙到夜里两三点,甚至三四点。但是你这么晚回家休息,无论如何第二天早晨再弹性工作制你九点、十点,十点多也要上班了。换言之,你本人几乎没有任何时间去处理私人的生活事宜。居家过日子很多事情没机会解决,所以这是企业无奈的选择,如果你不给员工提供这样工作上的便利,结局是员工无论如何没办法在这继续工作。所以,很多公司半推半就或表现得极具人情味似地接受了员工在上班的时候可以处理私人事务。甚至明确公布员工可以占用20%的工作时间,这个20%显然是变数很大,可能会高可能会低,那就要看这个员工个人生活的问题到底有多少。企业如果选择不给,几乎等于宣布了公司无法正常运营!   第三点就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年轻化,前文我们说到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大势是快,节凑快,更新的速度快。所以,竞争非常激烈,所有的追求就是一个快。按照孙子当年的说法就是先知先觉先行。这样大家只好是加班熬夜赶工,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周扒皮”就不要半夜偷摸捅鸡窝了,因为长工还没睡呢!那60和70后的人,要么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要么是因为拖家带口,所以呢你不可能实现的是早晨八点就来了,晚上九十点钟,甚至夜里一两点你才回家。   无奈之下,八五后九零后当我们大家还在研究年轻人有什么特点,特别是我们还没来得及,不一定研究对,也不一定研究透。但是他们已经变成了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的生力军,那么针对这些人的管理呢,显然就要找到他们的一些特色,从而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   而所谓的“闪婚、闪离”是说企业需要人才的渴求度高、下聘用意向的速度快,所以现在一两天之内决定聘用是常见现象,而且最好第二天就“结婚”,但是项目结束或者项目快速流产,“离婚”的速度也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几乎是最高职业操守,而五年前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五化” l  数据化; l   “个性特例化”倒逼“原则粗放化”; l  颠覆化; l  企业管理的员工参与化; l  组织沟通即时化;   首先看“数据化”。现在企业内部也在用时下流行的字眼“大数据”去分析员工的行为特点。换言之,员工胸前的这个员工卡都变成了智能卡,而这个智能卡在他每一次刷卡以及他在公司里面的一系列行为,不管是去茶歇还是出去吃饭。实际上已经为公司提供大数据,而我们就在这些大数据中去探索这些员工的行为特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去传统逻辑的因—果逻辑,到了今天可能已经不能在这么用了,甚至可能可以是果—因逻辑,用结果带动原因。   举例,传统的店面,你在一进门的位置摆什么样的衣服招揽客户呢?进来的客人对这个衣服,他感兴趣的程度以及最终他的转化率变成实际的销售,通过这个数据我们也不知道客人为什么对它感兴趣。但结果是客户对这些衣服感兴趣而且转化成实际的销售,所以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我们只好这个结果,把它作为原因决定哪些衣服推到店面的前面。而在网上也一样,这些个经常消费的人通过她在网上的点击分析其未来可能的行为的预见。而通过这种对结果第一观察、把握、遇见,然后给他提供相应的链接、广告,引导这些人在网上的消费。公司里也是一样,像在很多企业当中,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去说,为了加强对于培训的重视度,很多老板带头培训签到,而且培训必须是提前报名,严格的守时,到时候必须出席。而今天已经不可能了,人家已经签到,但是就是因为手上急着要做项目,没办法无奈他必须要走,到这就听一节课,拔腿就走,而人力资源部必须给人家让位。   第三,企业的管理制度越来越原则化、粗放化。其中个性化量身定做的特例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它的兼容性被迫提升。过去一个公司的制度就好像一个国家的法律一样,一个国家越发达它的法律会越精细。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美国不单纯国家有各种各样的法规,每一个州有自己的法规。甚至于法规都已经细到了什么奇葩程度呢?比如说在美国的某一个州你在坐公共汽车的时候,不允许坐在车上欣赏街道上行走的异性,都已经到了这种“脑抽筋儿”似地细腻的程度;或者在某些州大街上你不许拎着午餐盒走在街道上。也就是说一个公司的制度越来越细腻,一个国家随着他的发展、发达,法律法规越来越细腻,但是到了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你做的这么细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你只能是公司把他变成原则性的,粗线条的,告诉大家一个指针,所以大家会感觉到走到今天,所谓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这些说法越来越多,实际上就是让员工自己去判断,根据咱们企业的原则性条文,根据咱们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你自己判断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公司对你要求的、你应该做出的行为表现。   再有就是说管理上越来越像现在流行的说法叫P2P。你对个人、个性化这种特例的照顾兼容性越来越大,没有办法。   其三,所谓的“颠覆”管理是指员工出差不必住在公司的协议酒店、公司的租车或出租车,可以改用Airbnb、Uber和嘀嘀打车,有些公司最初还接受了没有发票开白条这种在中国财税法规不可能接受的现象;一个SFA可能替代了繁琐的销售报告;因为业绩管理终端化,GE免除了期末的绩效面谈……   第四是管理的参与化。也就说,企业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八五后和九零后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的现在网络特别发达,信息传递的速度“爆炸式”超快、超全,所以大家自己都知道其它企业的最佳实践是什么,而且有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所以员工非常愿意甚至迫切把自己的一些意见,拿到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中来。另外,现实要求公司制度必须是网络化、系统化,而且这种O2O的形式也特别多,线上线下齐进,线上的比例越来越大。   最后一条是组织沟通的即时化,也就是随时随地。将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一个公司再开员工大会估计可能也就是在年底,进行新年联欢的时候。因为,我们有很多这个手段可以取代这种高成本员工大会,比如微信群,邮件群,总经理致员工一封信等等。   第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化 l  劳动合同管理 l  人才引进的变化:预、快、准 l  定岗 l  福利人性化 l  薪酬管理 l  业绩管理 l  人才挽留   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在移动时代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不管是积极主动应对,还是无奈的接受。   我们先说用工合同,劳动契约。现在企业当中特别是这种互联网企业乃至于传统的制造行业,创客化的特点越来越多,换言之,就是高端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端的专业研发技术这一类型的人,恐怕你要想留他就必须得用咱们中国传统的封建制,今天我们就叫股权激励,纳为股东、公司的合伙人。但是随着公司这里边创客化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出现劳动纠纷就很难界定,我们是用《公司法》解决问题还是用《劳动法》去解决问题呢?当企业跟这个创客,在我们这里工作同时又作为我们股东的这些人员发生纠纷的时候,你用《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去处理争议,公司会马上告诉你不对,因为他是公司的股东,我们之间的任何争议应该用《公司法》去解决。但是呢,走到《公司法》的时候员工又会说我实际上在公司里面从事这样的职位,所以呢你应该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解决。这个争议在今天的中国各个地方的司法解释尚不明确!   截止到2015年年终为止,在中国有关股权激励的纠纷,不管是实权还是期权达到三十九起。这其中员工没有一例胜诉,原因就是,中国的司法界没有一个定论,到底用什么样的法律条文去解决这样的纠纷案例,这就导致企业,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来说,可以滥用股权激励,鱼肉员工,将来即使出现了任何的争议的话咱们国家在法律条文上并不完具备,各个地方操作没有定数,那换言之员工基本就变成了被欺骗的对象。   假如您是一个员工,听到刚才这一段话,心里面肯定非常难受,但这是现实,没有办法。三十九起案件当中只有一起当事员工有机会赢得诉讼的胜利,但是员工打官司的经验不足,在提取证据的时候速度不够快,企业也本事大,能与时间赛跑,三下五除二把所有的证据清除掉了,最后这个案件员工还是败诉。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导致后边出现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很多实际发生没办法,不知怎样去界定,像现在典型的国内争议最大的嘀嘀打车对于传统出租业的冲击。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工时的变通化。朝九晚五在传统行业是必须的,因为生产线必须严格遵守,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去打卡上班,这个没有办法。但是走出了这个生产线,即使是传统的白领工作人员,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这些员工,朝九晚五已经基本不存在,原因何在?加班啊,加班的时间太长、太晚了,以至于第二天你让员工九点来已经不可能,所以公司被迫推出了弹性工时制,同时也使自己的加班支出降到了最低。而因为加班时间超长,工作压力特别大,所以呢,你的工作场所必须是人性化、人情化、自由化。换言之,Google为什么会随处可见卡通画,大家上班的时候全都是休闲便装,不必要穿职业装,有一些特定的日子还可以把自己的宠物带到公司去,Google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便利,原因就是一个,因为员工劳动强度太大,工作的时间太长,你再不给他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那真的会出人命的,所以过劳死在很多企业当中频现。   在劳动契约、劳动合同这里边的第三条就是工作场所的不固定化,因为现在企业你必须考虑经营管理的这些主体人员是移动的。如老板、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端的专业技术人员、营销、物流和客户服务的对外人员。通过SFA来管理移动在途的销售人员的日常活动,那就是说管理的这种移动化已经实现。那企业呢,将来员工的管理估计随着智能手机智能化的进一步提升,连员工卡都可能逐渐会被取消,因为你只要告诉你的手机号码、微信号码、QQ号码等等,就可以实现很多的智能管理。   在劳动合同里边还有一点就是第二职业和第三职业,将很难判断、很难取证,一般我们再签劳动合同的时候都会要求员工就来公司工作一定要跟前一家雇主已经没有任何劳动关系,第二你在此工作的时候不能从事第二或第三职业,如果你要从事的话还要得到公司事先书面的允可,第三你在这里所有研发成果的专利都是公司所有,所有的这些条文今天都受到了挑战,因为你没法实现!今天员工是“知本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到最关键的时候会跟公司提条件,而公司被迫接受人家跟你共同享有专利。而且他从事第二职业第三职业你根本都不知道。比方说员工在公司上班,同时自己在经营一个网店,这个你很难查的,刚刚我们前文提到的,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要给员工20%甚至30%的工作时间去处理私人的事务,所以在公司连私人邮箱都可以去上,那他利用这个时间去处理自己的一些第二第三职业的事情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而企业即使通过网管技术手段进行追踪,你可能碰触了别人的隐私,有时候因为涉及的员工是你现在的赢利好手,你也只能选择秘而不宣。举个典型的例子,大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当然这个例子太极端甚至于已经走到了职业操守的程度。我们大家你自己体会一下,如果有群友用“XX打车”,最初抢到你的和最终联系你并接送你的那个司机不一样,换言之就是有一批人专门在干抢单。互联网也提供网上知名医院挂号,在这中间又经历了一系列的黑心渠道,实际上就是传统销售的时候经常出现的“串门”和“飞单”也高科技化,串门就是我给公司拉来的业务一定要经过我的一个经营主体然后再到公司,这样我从中渔利。所谓的飞单是当我拿到一个订单以后,我自己经过计算,我在公司拿到的只是一个提成收入,不是很划算,如果把这一单转卖给竞争对手,我可能拿到的收益更大,这形成飞单。现在这种时代的进步,真的令人瞠目的。所以第二第三职业你很难判断,很难取证,企业无奈之下只好被迫的接受,为了你能在我这安心工作,你可以从事这些工作只不过我不说而已。   那我们再谈谈福利。福利,有的是现实能拿到钱,有的是未来能拿到钱,再有就是企业给员工的工作提供了方方面面的便利。现在很多包括传统企业都一样,过去那些能憋死人的会议室,已经被开放、大范围的这种类似于咖啡馆和茶馆式的休闲区所取代,那么大家可以到那喝着上档次的咖啡,够档次的茶叶饮品,然后大家在休闲宽松环境下开各种管理会议、专题会议。   有的公司已经把这种所谓休闲化的或者说咖啡馆化、茶馆化的会议室演变成有开放区,有包间,包间那肯定是要进行涉密问题的探讨。所以这些包间可能跟咱们现在吃饭订包间有点很像,你通过微信、QQ、公司内部的沟通渠道等等,提前预定包间。   在很多公司里边健身的提供已经是必须,而且健身的档次特别高,会请来一些太极的教练,乒乓球、羽毛球的教练,瑜伽的教练。健身器械齐全,甚至于有的公司干脆澡堂子、游泳池全有。原因就是一个,给员工通过提供这种非常宽松的工作环境,也就是福利,以便于这些脑力劳动者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身心完整的健康。   另外因为加班,导致员工半夜回家的现象特别多,所以现在一个公司如果他去经营班车的话,就已经变成非常的个性化,从过去的固定线路和固定的几站,几乎变成门到门的服务,特别是针对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企业对员工的安全就必须提供这种便利。   茶歇已经变得越来越高档,很多公司已经不再用速溶咖啡了。都是现磨咖啡,茶叶都是非常上档次的,水果都是时令新鲜的,小吃也是非常精美的,甚至于有些公司还给大家提供维生素为主的各种保健品和常用处方药。目的就是让员工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有一些公司的食堂都已经变成了7/24随时提供,他们会提供早中晚主餐,但是在过了主餐时间以后还会随时提供精美的小食。   现在招聘的特点是什么呢?三个字:预、快、准。所谓的“预”就是预备、预测,今天企业在做战略的时候,因为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五年规划和十年规划都已经变成奢侈品,你能看清楚未来两三年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一切的计划周期都在缩短,而招聘也是一样。必须能够准确的预见公司不久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时间需要,需要多少人?要进行非常精准的预测以做好预备,而这样的话人力资源部甚至要养自己的人才库,甚至于还要对目标人才市场做出精准分析,要培养自己的粉丝。所谓培养自己的粉丝就是在我们这个专业领域,比如说我是做服装的,或者我是做茶叶的,或者说我就是做这种平台互联网,那我就找对口的大学,大学里面我们所需要的员工特别是针对对口的相关专业培养学生的粉丝。人力资源部还要把劳动市场研究透,我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当中如何分布?整个行业上游、下游人才分布情况,研发人员、管理人、专业领衔人员都在哪,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有可能抓住机遇一锅端、一勺烩。所以对一个人力资源招聘人员的要求特别高,你要盯着外部劳动力市场,也就是说你得吃着嘴里的、夹着盘子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   “快”是指整个招聘流程运转要快,整个面试决策要快。慢了的话你公司这个项目或业务耽误不起,你跟客户的交期或者说跟竞争对手拼时间就会受影响,所以流程必须都是加快直通,甚至于已经到了说面试一个工程师这样的人都要十五分钟之内就已经决定这个人我到底是要还是不要。各位职业经理人和老板都知道通常情况下一个结构化的面试,特别是基于素质模型的面试,没有一两个钟头不可能把这个人准确地做出判断。所以无奈之下过去咱们推崇的德才兼备,现在也已经变成了梦幻,因为你来不及去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太难了,而且需要的耗时太长了,最终没办法只能“以才为重”,来了以后先帮我做事,做完了事指不定他在我这能做多久,指不定我企业需要这个人有多久,所以德才兼备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虽然“德”是重要的,我们不否认,但是现实的无奈让我们只能是最快的速度,先考察“才”。   “准”就是定向钓鱼,犹如导弹的精准打击,换言之,人力资源部早就把整个中国跟我们公司相关的人才市场分析透彻了。在我们地图上都画的是我们所瞄准的这些目标人群,这种类似的人才市场谱图、地区谱图、架构谱图等等,汇总起来就是庞大的人才数据库。然后再加上招聘渠道很稳定的、长久精准合作,也通过外脑帮我们对市场有一个把握,以及我们人才库的延伸。这样的话,就使得企业在招聘时候已经是很精准,类似于爱国者导弹,目的就是快,短时间找人,而且下单(出offer)快,随之也就出现了在行业里“人才一锅端”的现象越来越多。   另外围绕招聘就是现在招聘的广告语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针对八五后九零后他们理解的、流行的共同语言,你必须跟人家与时俱进,否则人家以为你是老冒儿、老炮儿。你去校招的时候直接就会被冷落,而运用“时令”的网络语言去快速集纳一批粉丝,甚至于能把他们培养成公司的脑残粉。   第四个应对我们说说“定岗、定编”。在工业化时代,由两次工业大革命导致的是分工的专业化,而这个工业化时代因为你的销售和生产是可以非常精准地预测,就可以实现定岗定编。但是在高科技、移动互联网时代,很难做到,现在“以岗定人”越来越难,多数情况下就是以人定岗,你企业必须得接受,因为他本人能为我企业做什么,因为他本人能为我企业带来什么效益,因为这个人所以我要特别设立一个岗位,虽然这个岗位在组织结构里面看着非常的突兀、抢眼,让大家感觉别扭,但也要接受。   定编在工业时代还可以做到,现在不能做到的,很多企业都是以项目的立项去框定人工成本,通过“分灶吃饭”宏观调控,所以即使是在这些高科技企业、移动互联网企业,我们也会发现他有上万员工,甚至于有些超大的十几万人都有。
    移动互联网
    2016年01月28日
  • 移动互联网
    从移动互联网到人工智能,CRM会有怎样的进化方向? // 一 在企业级服务市场,Salesforce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创立于1999年的Salesforce,一开始就提出了「no software」的口号,彻底改变了商业软件一贯的销售模式,迅速攻占了Oracle、SAP多年霸占的CRM市场。   而当我和周然聊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的感慨更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然就是「为CRM」而生的人,也是见证Salesforce从无到有再到市值百亿的人——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周然加入Siebel,这是一家成立于1993年的公司,可谓CRM的开山鼻祖,其客户基本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之后,周然成为开源CRM公司SugarCRM的一员,并一直做到产品战略委员会决策者,负责整个SugarCRM产品团队。   如今,周然选择回国,加入一家名叫销售易的CRM创业公司,担任CTO。   在经历了Siebel的单机、Salesforce的PC互联网以及SugarCRM的开源之后,CRM市场并未停歇,而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地,移动互联网。   二 为什么CRM如此重要?要理解这个问题,不妨先来看看CRM这个概念创立的初衷。CRM最早由咨询分析机构Gartner提出,在过去,CRM一直作为企业资源管理也就是ERP中的一个环节,不过在技术发展过程中,ERP系统无法真正实现对客户关系的有效管理,尤其在上世纪90年后期,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驱动力的转型——由产品为核心向以用户(客户)为中心的转型,从而也使得客户关系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简言之,当企业发展越来越多依靠新客户的拓展和老用户的维护时,企业迫切需要一套管理客户关系的流程和系统,这就是CRM出现的商业背景。   技术方面,以Salesforce为代表的公司之所以能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其大背景也是美国上世纪最后十年PC互联网文化的蓬勃发展,不过是政府层面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还是微软、网景的浏览器大战抑或是华尔街、硅谷联手上演的互联网世界泡沫,都从不同层面推动了PC互联网的普及。   商业需求与全社会共识下的新技术,不断推动CRM的发展。PC互联网如此,移动互联网更是如此。   10月底,CNNIC的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同比增长86.8%,手机超越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上网终端。德勤也在一份《移动消费大未来:2015中国移动消费者行为》报告中指出,中国人均智能手机持有量接近2台,智能手机拥有率高达86%。   来自移动信息研究中心的数据预计,2015年中国的移动CRM市场规模将达7.82亿,2016年预计达到12.68亿人民币。 这个预计也和Gartner的技术合力「Nexus of Forces」预测一致,所谓「Nexus of Forces」是由云、社交、移动和大数据这四种独立的IT技术相互融合带来的影响力。   三 从概念层面来看,CRM是一个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协调企业与顾客间在销售、营销和服务上的交互,从而提升其管理方式,向客户提供创新式的个性化的客户交互和服务的过程。   在产品层面,CRM系统包括现有客户管理、联系人管理、时间管理、客户拜访管理、潜在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电话销售、营销管理、电话营销、客户服务等等。   无论是CRM的概念还是其产品设计上,数据、服务都贯穿其中,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得简单而又直接:   首先,移动设备天然就是数据收集器,越来越便宜的传感器芯片和应用,让移动设备能够收集更多维度的数据,GPS可非常自然地实现客户拜访管理的地理数据收集、日历应用配合电话、短信,实现时间管理和电话销售、营销等等。   其次,移动设备就是一个个不断移动的云计算终端。受限于移动设备的屏幕大小、处理器性能,移动应用的性能无法与桌面应用相媲美,尤其是企业级应用模块繁多、功能复杂,企业级应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唯一的出路就是云,更准确的说就是SaaS。基于SaaS的CRM也是全球范围内的趋势,根据Gartner今年5月份的一份数据:全球约有47%的CRM系统是基于SaaS提供。   尤其在中国4G网络快速普及的今天,将大量计算放在云端,用户完全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做到随时取用。   四 当CRM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同时意味着进入到真正的大数据时代。IBM在2013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全球现存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中产生的。越来越多的销售人员携带移动设备拜访客户,并通过移动设备与客户在线沟通,海量的客户数据不断沉淀,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产,而这些新的技术趋势也给CRM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一,CRM公司必须成为大数据公司。使用CRM系统的企业当然喜欢海量的客户数据,毕竟这意味着更多的销售机会和潜在收入,这也意味着CRM公司需要具备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利用工具帮助企业发现有价值的销售机会。   在周然眼里,未来的CRM不仅仅是帮企业定义一些工作流或者实现销售自动化,而且是要往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仅是给老板用的,也要让CRM真正给销售业务人员带来帮助和产生价值。   比如说有一千个潜在客户、一千个销售线索,系统会直接帮助销售找出最优潜力的那些线索。系统会根据这些客户的一些特征和系统内部数据匹配,告诉销售人员哪些客户是比较容易签单成功的。在销售人员打单的过程中,系统能够推荐相关的产品专家和相关的文档。   在美国,企业级市场对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研究早已如火如荼,正在从BI向AI方向发展,下图展示了美国企业级服务巨头们正在开发各类基于AI的企业应用: 另一方面,由于CRM系统中沉淀的是一家公司最核心的客户数据,未来CRM会跟很多系统整合得更加紧密。由于CRM就是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系统,企业在任何一个点跟客户有任何关联的时候,都是需要CRM系统的。毕竟,客户数据、财务数据、生产数据……将这些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数据放在一起,对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效率都有巨大意义。事实上,Salesforce、Workday也都在进行布局。   其二,SaaS的进化,Service(服务)依然是重点。如今基于SaaS、移动端的CRM公司看似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除了产品需要满真正能够满足企业的业务挑战外,能够产生差异化竞争并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就是SaaS里的第二个S——Service。在对SaaS类公司进行估值时,用户获取、用户维持(续约率)都是重要指标,而决定用户是否在一个SaaS平台的重要因素就是其服务质量的好坏。   其三,商业模式的探索。免费还是付费,这似乎是摆在诸多国内CRM创业公司面前的一个无法给出终极答案的开放命题。以企业级服务完善的美国来看,决定意义上的免费服务是不存在的,而所谓的免费则是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随后会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其变成付费用户。   国内的CRM厂商往往以中小企业为切入口,通过免费的策略吸引他们成为用户,但正如上文所言,SaaS产品的重要指标并非仅仅是用户数量,还有用户续约率。且不说中小企业对于免费产品能有多大的忠诚度,仅以中美中小企业的寿命来说,销售易创始人史彦泽曾透露了一个数字:中国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只有2.5年,但是美国是8年。因此,中国中小企业并非SaaS类公司的最优客户选择,而免费的模式到底能给SaaS类企业带来哪些作用,实在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五 过去两到三年,中国企业级市场进入新一轮爆发期,基于SaaS的新产品层出不穷。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的觉醒、经济社会层面的转型与人口红利消失、技术层面的移动、大数据、云都成为这一轮爆发的推动力。   更进一步来看,资本市场对于中国SaaS企业的青睐也会特别强调其巨大的市场空间。一个最常见的推理依据是,中国企业总数与美国几乎相当(2200万VS2700万),美国三大企业公司Oracle、SAP、Salesforce,市值总和3500亿美元左右,因此中国企业级市场SaaS领域至少有万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   这个推论是否靠谱当然有待商榷,不过正如上文所言,CRM的出现有其商业和技术的原因,这给我们一个观察企业级服务发展的新维度:当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需求碰上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武装的商业软件,其创造出来的威力或许早已不是上述数字所能代表了。(文章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赵赛坡    【作者介绍:微信公众号:机器之心 (almosthuman2014)】 来源:钛媒体 出处:http://www.tmtpost.com/1472230.html
    移动互联网
    2015年11月20日
  • 移动互联网
    回归本源,领军前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管理(下) 作者:张月强(备注:本文为作者在某央企领军人才培训上的讲座摘录)授权HRTechChina发表。因此文比较长,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请点击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539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第三部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人才管理创新 刚才提到了互联网对组织变革的影响,那么组织发生了变化,组织上所附着的人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我们下面的时间分享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人才管理的创新。   刚才我们反复提到互联网的快速变化颠覆了过去的权威。过去我们经常说谁谁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现在还有人说吗?很少了,因为我们有了百度、谷歌,有了知乎,我们不需要往脑袋里面装太多静态知识,不会或者不知道的时候到网上搜索下即可。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已经不复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是专家,同时,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如果继续用这种思维去静态看待问题,可能就会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互联网业界经常讲“让听的见炮声的人来做决策”。   90后是个独特的群里,开放的环境、多元化的思维、剧烈变革的时代,快速变化的环境,被高度发达的技术和工具武装起来的一批人,他们不会甘于被传统的条条框框束缚。比如我在北大的学生,他们更愿意在课堂上的互动,更接受宽泛的考试题目。   种种特征告诉我们,身处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开放的特点,反思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能否将每个个体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和激发?   我觉得我们在座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马云的这句话对我们来讲可以作为参考:互联网时代,人类正从IT走向DT,只有让别人成功,你才会成功。IT跟DT的不同之处在于IT时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所有的工具为我所用。而DT(Data technology)时代,它是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这两者之间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技术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思想观念层面的差异。所以我同意马云的观点,互联网+从实质上来说是IT到DT的转变,是从利我到利他的转变。我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应该考虑员工,也就是我们的客户的成功,只有他们的成功才能证明我们的成功,当然我们自然也是员工的一分子,我们也能够成功。   我这里用一个词变革概括互联网+人才管理的整体思路,从互联网思维的9个特征来分析我们所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该怎么去做。   1、用户思维 & 人才管理观念 我们都知道在营销学上有“Who-What-How”模型,回答的是我们的客户是谁?他们关注什么?如何获得他们的信任?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就是让我们认真思考,我们管理者的用户是谁?管理的本源应该是什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我相信在座各位都能回答我,员工是我们人才管理的最终用户,当然国网公司,领导也是重要的客户(笑)。我们需要直面客户的需求,对于员工,我们应该像互联网思维要求的那样,得屌丝者得天下。我们需要尊重员工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作为员工他们关注的是体验与参与感,不仅仅是工作的参与,还是我们决策的参与,包括让他们多提出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多参与到工作的决策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具体执行。对于用户,我们需要尽可能的走出HR管理的深井与他们多交流,尤其倾听“用户”抱怨的声音,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体会。   我们知道员工离职谈话,基本谈不出来实质内容,员工不会告诉我们他去了竞争对手能力,只可能含糊的说他打算创业、休息一下之类的话,我们无法获知员工的真实想法。有不少公司的做法是,建立离职人员的交流群,比如百度的“百老汇”、腾讯的“单飞的企鹅”、《新京报》的“旧京山”、新浪的“毕浪”等,不仅仅粘合了老员工,很多是HR同事发起的,能够更真切的听到员工的真实声音,甚至有些员工还能够成为新的招聘对象。   当然现在互联网的应用非常多,比如看准网(kanzhun.com),模仿的是国外的Glassdoor,每个人都可以点评自己的现雇主或前雇主,也可以提出自己关心的话题,甚至你可以从上面查询到Baidu究竟有多少食堂每个食堂的招牌菜是什么。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思维面对这些候选人的时候,你会吃惊的发现他甚至比你掌握的信息都全面,甚至他知道他所应聘的职位收入大概多少,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机会等。   所以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关注用户思维。用户思维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更加聚焦企业的组织绩效。我们过去大多数人都听过甚至做过能力素质模型,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能力素质模型是比较僵化和延迟的,等我们辛辛苦苦把能力素质模型做好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怎么办呢?互联网思维要求我们,聚焦组织的绩效最有效,只有绩效优秀的人才是最适合当前战略要求的人,他的能力就是我们应该挖掘的岗位能力要求,利用这种要求制定标准,即可判断我们当前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可以与现有人才进行匹配和对比,实现人才盘点,进而构建真正适合企业战略的人才能力机制。   2、简约思维&组织管理、协同管理 我们现在来看简约思维。大家想想十年前我们的手机什么样子?诺基亚、小屏幕、大键盘,输入挺方便,但是只有短信和电话功能。那时候大家做手机比的是谁的机型更小之类的。现在呢,iPhone整个手机也就只有Home、开关机、声音等几个键,所有的东西都简化到用一个手指滑动即可,所以中国老祖宗的话叫“大道至简”,很难想象当年苹果公司宣布做手机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人会相信甚至想像到手机发展到现在这个简化的程度。当然还有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余额表等,完全简化了我们理财的过程。   从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管理来看,扁平化的组织设计适应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是互联网简约思维的集中体现,比如小米手机,只有创始人/合伙人、团队负责人、工程师等三个层级,完全实时、透明化响应市场,能够通过集约化的流程设计实现最佳管理实践的快速部署,不用复杂的KPI考核即可实现团队目标的达成。   3、极致思维&员工敬业度创新 互联网强调极致思维,即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的期望。那么我想请问各位,是员工敬业度重要还是员工满意度重要?   有人回答员工满意度重要。如果每周上三天班,每天有班车和工作餐,员工一定会满意吧?   (有人说)不会,员工还想不上班呢。   对,确实如此,员工满意度很难有个直观的标准去衡量,员工满意度是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更是客户满意的条件,所以我们人力资源部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能否用营销和服务的思维关注我们的员工的想法和愿望,从HRBP的角度去思考能够帮助业务解决那些关于人的方面的问题?我一直反对HR需要深入业务这样一个观点,HR懂业务,知道业务发生了什么很重要,但是HR不能替代业务,业务仍然是专业的人员的职责,因此“术业有专攻”,HR的价值在于辅导各级管理者将人才管理更细节化、更专业化,能够用专业的思维去解决关于人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发现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辅导(各级经理)更好的履行(各级经理应该具备的)人才管理职责。外企有个“最痛理论”,某件事情如果办不成谁最痛苦,谁就是owner,同样的道理,人才招募不到位,HR部门只是某个人才到岗率指标不好看,但是业务部门呢?没有人替他干活啊,你告诉我谁最痛?一定是业务部门的主管最痛,最痛,就要去解决他,所以明确告诉他,我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教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推给我让我替你解决。   互联网时代的极致思维,可以帮我们在细节、服务、产品等方面理清楚不同的职责,告诉各级管理者,极致的前提是人员到位,人员到位的前提是自己要做到管理的极致,而不是一味的等靠要。   当然,很多央企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有些事情不是那么容易推动的,但是回到上面的“最痛理论”,如果这个事情推动不下去谁最痛?一定是我们人力资源部,因为领导会认为我们没把人员配置到位培训到位等,所以我们需要主动的去克服可能克服的困难,哪怕一定的进步,离我们的极致进步总是近了一步,这也跟我下面马上讲到的迭代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4、迭代思维&目标导向、团队驱动 请问有人十年前用过OICQ吗?没有啊,看来我老了,呵呵。其实在2000年左右QQ还不叫QQ而是叫OICQ,那时候界面很简单,如今呢,QQ具备通话功能等很多当年无法想象的功能。微信走过了类似的路,我们刚才讲到微信都可以直接买电、买火车票、买机票了,当然还有发红包功能。其实产品都是走过一个个的迭代的过程,只有行动起来,才有迭代的可能,只有不断的迭代,才有可能有机会达到极致,只有不断的试错,才有机会发现问题完善产品。   同样,回到我们国网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我们扪心自问,虽然我们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无法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我们的员工,有些员工真的“能力不足”吗?有些员工真的是“不思进取”吗?也许我们需要通过一次次的试错,交由实践检验并逐步完善,而不是闭门造车或者盲目的下结论。   讲到这里我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有天我下楼到二楼的时候发现楼道里有一杯撒了的米粉,我第一反应是这是谁啊,这么不注意公共卫生,东西撒了也不收拾下肯定会招来苍蝇。等我捡起来到楼下的时候,发现一楼有个小姑娘,应该是送外卖的,正在拿卫生纸擦自己腿上的血,应该是她不小心摔倒了,因为伤了可能已经顾不上去收拾地上的米粉了。我看到这一幕,暗暗庆幸刚才没有骂人家没有素质。   这个故事告诉我,其实每个人都有另一面,也许这一面我们根本没发现或者没关注,所以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可用之才,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利用互联网的迭代思维,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设定相应的目标,利用团队的力量驱动他前行,也许我们过去眼中的“废材”能够成为我们重要的资源。   讲到这里我需要分享一个互联网的变化,我们知道过去同事之间如果不太熟的话,下班后基本处在失联状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或者喜欢干什么。现在情形会有变化,大家有了各种工具比如微信,我们可以通过他发的朋友圈初步判断出他是喜欢郊游的还是喜欢娱乐的人,如果我们掌握的信息足够全面,我们就会更客观的判断一个人的可用之处。这点我待会分析大数据的例子的时候还会提到。   5、流量思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下面我们来看流量思维。其实流量思维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或者叫交叉补偿,滴滴打车为什么疯狂的补贴司机和乘客?对,我听到有人说要培养用户的习惯,确实如此,一旦客户离不开了,即便是专车,也会选择叫车。这是一种入口思维,微信和支付宝拼命的在此打来打去,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失去入口,就意味着失去市场。   我见过一个企业,慈爱嘉养老服务,可能北京的朋友有人听说过。他们做居家养老,即跟社区合作建设网点,老人在自己家居住,如果需要可以到社区的网点寻求帮助和服务,包括导医、康复治疗等,他们不是保姆而是康复性的引导。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是某位四大国有银行董事长的夫人,因此眼界比较前瞻,她告诉我,她只愿意把自己的员工培养和使用三年,因为这份工作比较苦,待遇也一般,她希望三年后这些人成长了,有了新的追求和物质诉求的时候,她鼓励这些人离开,然后再招来一批新人。虽然很辛苦,但是从社会责任角度看,她也为社会培养了人,同时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可能在座会问,她的人都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叛逆期的孩子多集中在15岁前后,叛逆期很快过去的孩子乖乖去读高中读大学找工作了,而叛逆期过的慢的,则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也不至于犯多大的错误,但是总之会是无所适从,等他们到二十岁左右需要工作或者承担家庭责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怎么办?慈爱嘉背后有个百年职校,把这些人找来,免费培养他们,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基本的工作技能,比如照顾人,修理电器、读书等,等他们培训到一定的阶段,就邀请他们入职慈爱嘉,咱们知道,这些人很珍惜目前的工作,而且姿态会很低,尤其在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时候,更用心,于是这个循环就出来了。   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何不利用这种思维呢,比如跟高校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也许企业付出更多,比如教学生基本的工作等,但是长远看,我们会获得他们的“流量”和支持,更容易承担大的社会责任,也能够提前物色到更加优秀的潜在员工。   我们在座各位应该都用过京东买过东西,我有次在楼下遇到京东的配送员,他老远就跟我打招呼,张哥,最近怎么没见到你买东西?我听到这话后恨不得拿出手机马上下单哪怕买本书。后来我发现,一方面是他跟我熟络,一方面确实京东利用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学习,给他们培训了这些基本的问候。其实我们知道京东的配送员是按件计算工资的,如果他像咱们这样封闭在这里培训两周,可能真的收入为零了,也只有我们能够有这么大的投入和任性。(笑)   6、社会化思维&员工招募与成长新常态 这几天发生的滨海爆炸,我相信大家都从不同的渠道比如微信、微博看到了不同角度的视频,而在多年前,可能我们只能从新闻联播上看到某一个角度的信息。互联网的社会化或者社交应用,让我们能够获得多渠道多角度的信息,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无论是有效的还是无用的,总之都会铺天盖地的冲向我们。我见过有些企业比如小米那样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去营销,这方面很多,比如“叫个鸭子”之类的,也有刚才提到的猪八戒网的众包协作,当然也有大街网跟戴尔合作的游戏化任务挑战,实现任务的协同等。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我有个观点,人人都是自媒体(微信确实说过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有自己的品牌),正如看准网的模式似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传播的载体,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可能给公司带来影响。如何合理的引导社交化应用?可以从碎片化学习、互动式学习、分享式学习等角度入手,也可以通过外部社交网络构建雇主品牌和社交品牌的建设等,比如Linkedin领英的雇主品牌建设等。同样,也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社交平台,实现工作的协作。   通过企业内部社交软件,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上面看到一些类似于微博的信息互动,也可以看到像人人网那样分享的知识成果进行学习。也可以建立人力资源部门的门户,比如入职的流程、离职的流程等,都可以在上面实现,这时候它可能就是个OA的职能。比如我入职第一天,我只知道我的领导是谁,我的下属我的兄弟部门等一无所知,我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搜索HR,这时候跟HR相关的组、人都会显示出来,我可以根据需要关注或加入某个小组,这样这个小组的任何通知、动态、知识成果我都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并学习到,能够帮助我迅速的了解跟我相关的团队成员在哪里,我该如何寻求帮助等,员工的满意度将极大增强。   2014年的时候联想规划过用类似的社交平台解决客户的服务问题,过去我们客户遇到一个问题打电话给客户,不代表客户一定能够帮他解决,这个时候层层上报后可能耽误了客户的时间也让客户失去了耐心,客服代表夹在中间也很委屈,如果有类似于微博的社交平台,客服代表可以将相关问题的专家跟客户直接关联在一起,第一时间响应客户的需求,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7、大数据思维&人才管理创新 谈到大数据,这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正如前面介绍的案例,我们在大数据面前其实是一丝不挂的,如果有一个模型能够将这些信息有机的分析和整合,其实可以做很多的东西。比如拿我们公司SAP举例子,Linkedin通过大数据可以看到SAP过去三个季度(270天)内总共流出多少员工流入多少员工,也可以分析出来流向了哪里?如果过去三个季度我们流出的人少于流出的,则说明人力资源状况还是良好的,假如像IBM那样大批的人离开了而引入了很少的人,则说明公司的业务出在预警状态,要么是因为裁员导致人才流失要么是业务战略出了问题。当然如果进一步深挖,还可以看到更深入的,比如都是哪些人流失了?流失的原因大概是什么等。这些大数据应用结合了外部的信息,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实现人才盘点和人才全景试图,也能更好的查找、发展和保留最合适的企业所需人才。   当然,大数据还有更有意思的应用,比如国外有企业已经尝试利用工卡的行为轨迹来分析其与下属和周边的同事接触的频率来判断是否跟同事更好的沟通。Google则通过大数据可以预测某一地区流感爆发的可能,我们知道在流感爆发之前不少人会通过搜索引擎网上查看某一病征的可能原因和用药等,同时Google则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哪些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提前告诉管理者尽快采取措施等。   我想请问各位看过这个电影没有《点球成金》或者英文名字叫《moneyball》。没有?推荐大家看看,这是大数据人才管理的一个典型的例子,PPT上这个球队经理从某球队挖了一个工作人员,精通数据分析和全美很多球员的数据,帮助他用低价把很多“老弱病残”球员请来,已开始球队主教练非常不买账,认为给自己买来的都是烂球员或者问题球员,后来连败之后球队经理坚持使用这些所谓的烂球员,因为他知道这些球员的投掷命中率非常高,后来的22连胜突破了全美的记录,正是依靠的这些球员。这个电影给我们的启发是,其实所谓的烂牌也许是我们根本没有发现其闪光点。这点也许对国网公司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即便是我们为了盘点自己的下属团队成员状况,大数据也可以帮我们不少参考。   当然,各位可能会因为是文科背景不擅长数字、不知道如何采集行业标杆数据或者不知道如何屏蔽垃圾数据等原因,并不知道如何使用大数据,其实不用怕,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开始思考,比如促使员工绩效和忠诚度的因素是什么?什么因素让销售专业的业绩更好等?   请问,为什么不能预测地震? (答)因为地震如果预测了,即使99%正确,但凡一次错误,都会造成社会的恐慌!   对,这是个原因,确实一旦我们错了,很难挽回信誉。 (答)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   对,这是个重要原因,也许我们认为搜集了几千年的地震数据可以是大数据了,但是可能真正的影响因素我们无法量化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到。   探索总是无止境的,不能预测并不是我们不去预测的障碍因素,我们可以继续做些探索,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的工具搜集更多的数据,哪怕是标杆分析,也为我们做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依据。   大数据与人才管理,这个话题很大,我们可以列个专题更详细的讨论。   8、平台思维&人才保留与发展 前面我给大家推荐了Linkedin领英创始人的《联盟》这本书,大家可以看看,他的主旨是介绍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发展,对于我们面对90后员工更具有参考意义。其实包括小米在内的互联网公司,更多的强调是一个生态圈,或者公司提供的是一个平台,一方面是业务平台,帮助大家共同面对客户,一方面也是个人成长的平台,只有人员在平台之上不断的成长和流动,才能更好的发展找到更好的平台。因此《联盟》强调的是一种契约精神,哪怕我明天就离开了SAP,我需要在工作时间内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因为公司为我提供了条件帮助了我的发展,我也为公司做了贡献,一方面我需要回馈公司,一方面我也不亏欠公司什么。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契约精神仍然很匮乏,也许随着信用和征信体系的健全,这些问题会逐渐改善。   当然对于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从人才保留和发展角度,我们一方面需要培养员工的契约精神,一方面还要创造和谐包容的环境达到人尽其才,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更好的营造人才发展的生态链,从整体上从长远上关注员工的发展。   9、跨界思维&HRBP、人人都是HRD 谈到跨界,有一本书《传统企业,互联网公司在踢门》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其实刚才我在问大家互联网+对哪些部门有冲击的时候,我想说,也许人力资源部会有被颠覆的可能。为什么呢?因为跨界已经越来越普及,最受欢迎的洗车的并不是月福洗车,最受欢迎的商场确实京东等,也许有一天我们的人力资源经理都是来自于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为他们更容易挣脱“专业”的桎梏,也许有一点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全体经理和管理者主导的时候,人力资源部门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当然我这个观点可能极端和危言耸听了,但是跨界已经不可避免了,我们需要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跨界,一方面是让各级经理“跨界”,一方面也是我们借鉴营销思维,走出人力资源部门的小屋子,为我们的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的时候了。   总之,我的观点是,互联网+改变了一些东西,却未改变商业本质。改变的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需要更加聚焦本质、效率和目标,未改变的 恰恰是事物的本质和目标。   作为人才管理的领军者,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的思维,聚焦在我们的“客户”---员工,以及我们的业务本质----人才发展和目标导向,以互联网的速度前进。  
    移动互联网
    2015年10月09日
  •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好招聘官有多难? 过去这几年,招聘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换工作的成本越来越低,雇主已经不再占主导地位。有时候则是因为你还不够好。当市场发生改变的时候,你还在原地踏步,没有跟上它变化的步伐。你所擅长的那部分,也许它正在变得过时。 以前我们都认为外向的人比较适合做招聘。因为他更容易寻找到新的机会,和陌生人建立联系,并且把它转化成候选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印象中的招聘官就是那种口若悬河、外放活泼的人,且笃定这样的人会获得成功。 但是当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招聘官有了更多渠道去创造和培育候选人,性格外向便不是成功招聘官的唯一标准。有时候,我们更习惯将现代的招聘官看作是综合了艺术家和科学家素质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好的招聘官之多角色扮演 >>>> 媒人和销售 你是否觉得现代的招聘官,应该像个媒人一样,目的就是为了把用人经理和候选人凑成一对,让他们“喜结良缘“?换个说法,招聘的本质是销售,不过现在比较难的是,你必须销售两次:第一次,将你的公司销售给候选人;第二次,将你的候选人销售给用人经理。如果市场上有很多高质量的候选人供你选择,恐怕无需这么麻烦。但是如果你面临是一场人才战争,你就必须这么做。 向候选人销售是重要的。尤其是当你的竞争对手也对他心有所向时。差的招聘官会用高薪来吸引人,而好的招聘官则相信他的组织、他所提供的职位是有竞争力的,相信用人部门经理也是好的领导,所以他还没有谈到薪酬的话题,就让候选人也相信了:你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有很多候选人也许现在的公司及工作就不错,根本没有跳槽的意愿,但是好的招聘官有能力找到与其沟通的点,然后把它变成“为什么你必须马上加盟我们”,而不是挂起电话,再打给其它的候选人。 向用人经理销售也是重要的。好的招聘官非常清楚需求和现实,而岗位空缺又意味着什么,他会促成完美的匹配。 >>>> 市场专员 当大环境发生变化,招聘官需要由被动变成主动,让人才更容易发现企业。我们常说的雇主品牌,就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雇主品牌还需人格化,让目标候选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招聘流程的所有环节里,招聘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营销创意策略,确保目标候选人能和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比方说,招聘广告和职位描述要重新思考一下,必须以候选人为中心去呈现。专业术语以及对理想候选人的描述,都需要被抛弃掉。比方说要注重社区互动,让候选人和招聘官能保持沟通。招聘官还需开发与候选人的前期需求关系,为他们的未来角色定性,以优化候选人体验。 好的招聘官还需清楚跟踪绩效的重要性。以前的评价标准如招聘时间、单位招聘成本,可能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聚焦错失的机会,去计算真正的投资回报率。降低招聘官网跳出率,跟踪回访的候选人源就是不错的方法。 >>>> 数据狂和研究员 现代的招聘官应该会数据保持足够的痴迷。管理学上有句至理名言,“如果你不能衡量它,你就不能管理它。”所以,好的招聘官非常清楚数字和数据,不仅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更能帮助他们在组织内收获他人的信任。好的招聘官也不再是无头苍蝇。他们会经常研究候选人池及招聘和技能趋势,以便能跟上竞争者的步伐。好的招聘官也在积极拥抱招聘技术的革新。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好的招聘科技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工作,并且能熟练地运用它们。 社交网络是好的招聘官最不会忽视的一块富矿。他们很清楚,就算拥有了招聘网站的全部人才数据,也不能叫做招聘,因为这样的招聘,一般的行政人员就可以做到,而且还会更积极。好的招聘官应该热爱搜索,可能你找了半天,仍然劳而无功,沮丧至极。但一旦你发现宝石,那么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写在最后的话移动互联网向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它在刷新着我们对招聘官的传统认知。虽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依然面临着招聘难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某些行业已经拥有了充足的候选人或通常是合格的候选人,之所以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说明好的招聘官的价值正在回归。也许你的企业亟需或是你亟待成长为一名好的招聘官。 移动互联网给予我们很多便利,但是它并没有让招聘变得简单,反而要求招聘官拥有更长远的眼光、更深邃的思考和更全身心的投入,否则你很容易就在竞争中处在下风。好的招聘官对于企业来说是无价的,如果你也意识到这一点,烦请加快你的步伐,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化的浪潮。   本文来源首席招聘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移动互联网
    2015年09月11日
  • 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创业红利渐失,企业级IT创业的春天要来了 (本文系作者@赵赛坡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214867.html) 最近和几个做企业级IT创业的朋友聊天,大家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词:「春天」——这并非纯粹气象意义上的春天,也是企业级IT创业公司的春天。谈到此可能很多人对于所谓企业级IT产品到底是什么有些糊涂,简而言之,企业级IT产品是面向企业层面的IT服务,比如我们普通人都使用微信、微博,这是个人层面的IT产品,而为微信微博团队提供开发维护所需的硬件软件则属于企业IT服务层面。   那么企业服务在这个春天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软件巨头甲骨文斥资400亿美金(约合其市值的四分之一)收购主打云端CRM的Salesforce(截止到目前该消息尚未证实); 应用性能监控公司New Relic、数据挖掘公司Hortonworks、云存储和协作公司Box 先后上市; 企业级协作工具Slack上线一年成绩单,拥有3万多个团队用户,日活跃用户超过 50 万; 根据IT桔子的数字:截止到2014年11月,国内企业级服务融资状况火热,约有14%的创业公司拿到B轮融资,包括天使和A轮在内的早期融资则高达74%; 2015年3月,国内移动CRM创业公司销售易宣布1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如果以“知乎体”来来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也就是「如何看待全球企业级IT创业迎来春天?」,以下四个方面,包括市场规模、国家政策、技术以及产业发展趋势都为这个产业的春天做了注解。   企业级市场是一个长期被低估的市场 长期以来,企业级IT市场被资本忽略,被媒体冷落,这是全球范围内的「怪象」,之所以说怪象,是因为这个市场被严重低估,低估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企业一直都是资本与媒体关注的焦点,但现在互联网企业无疑逃不出两个盈利模式:广告和游戏。看看Google和Facebook的财报,至少90%的收入都来自于在线广告;国内BAT中,百度、阿里靠广告,腾讯靠游戏。   那么你知道全球在线广告和游戏市场有多大吗?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报告,2014年全球在线广告规模达1460亿美元。来自荷兰市场研究公司Newzoo的报告称:2013年,全球游戏市场收入的规模为755亿美元,2014预计为814亿美元。如此来看,全球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游戏厂商),过去一年辛辛苦苦的争夺2200亿美元的市场。   但另一个数字则让人震惊,2014年全球IT支出大概是3.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企业级市场的容量差不多是整个互联网市场的20倍!如此之大的市场,却鲜有如Google、Facebook的颠覆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此前企业级服务需要软硬件通吃的能力,这远非中小创业可以承受,但自从1999年Salesforce创立起来,长期以来企业级服务坚固的软硬件联盟就此被打开。   云计算让硬件不再重要 2011年,作为硅谷创业风向标之一马克·安德森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软件正在吃掉世界。这个观点的另一层含义是:随着计算资源越来集中化,传统意义上的IT架构(软硬结合)已经转变为纯粹的软件服务。这一切都归功于云计算的发展。   云计算本质上计算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革新,让计算资源放在云端,通过应用层提供服务,降低了企业IT运营的技术成本,同时,「以租代买」的商业模式则大幅降低IT预算,为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套几乎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Salesforce这家仅仅只有15年历史的公司能够快速崛起,并一跃成为诸如甲骨文、微软、SAP等传统软件厂商眼中钉的重要原因。   Salesforces引领的SaaS(软件即服务)产品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售卖软件liecen的模式,逐步替代了企业内部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CRM和ERP产品。与之遥相呼应的基于IaaS层面的亚马逊AWS,根据2014年8月美国投行太平洋皇冠证券(Pacific Crest Securities)的预测,亚马逊AWS的年增长率保持在58%左右,预计到2015年,年收入达到67亿美元。   IBM、微软、SAP过去几年在云计算领域的努力真是蛮拼的。IBM先是卖掉x86服务器、进而10亿美金打造全球数据中心,年初甚至还传言裁员11万人全面转型云;微软则在新任CEO的带领下,树立以Azure云为核心的公司发展战略,并在2014年完成三位数的业绩增长;Oracle在企业内部成立团队重新搭载云计算产品;SAP则选择兼并收购SuccessFactors、Ariba等云计算公司。   然而就在传统IT厂商拼命转向云计算领域时,另一场影响企业级产品走向的革命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整个世界,这就是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与陷阱 移动互联网并非新鲜事物,但其带来的影响却远远超过PC时代互联网。   首先,移动互联网加速人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时代,移动设备天然具备传感器的功能,成为收集数据的重要工具。   其次,移动互联网第一次让中国科技企业具备挑战硅谷公司的潜力,和PC时代的「C2C」(copy to China)不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创业者们,正努力挖掘中国特有的需求,推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产品。这其中,微信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的代表,微信以社交工具切入,延伸出媒体、电商、广告等多个维度的产品,也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下标杆性的产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级服务的移动化趋势不可阻挡。2014年7月IBM与苹果达成战略合作,蓝色巨人将为iPhone、iPad开发定制版的软件,让用户更好地完成移动办公;曾经作为「颠覆者」的Salesforce也启动1亿美金的再造「移动CRM」计划。但移动化并非将产品服务从大屏幕的PC端缩小到小屏幕的移动设备端,而是需要重新设计与规划。   以企业客户管理工具CRM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Siebel公司用CRM软件开启销售管理自动化时代,上世纪末,Salesforce将CRM搬到互联网上,以SaaS的形式出租给企业使用。如今,CRM厂商要做的是如何改进基于PC互联网的CRM软件,但由于传统CRM架构复杂,即便是颇具创新性的Salesforce,其移动端基于html5开发,功能和易用性都大打折扣。   这为众多创业者,尤其是中国的创业者们提供了机会。根据IT桔子的一份报告,自2013年起,CRM领域的创业潮日渐红火,其中2013年CRM领域的创业公司仅次于企业OA。这些创业公司天然具备移动基因,通过成熟的SaaS模式销售产品,完全抛弃了PC、桌面互联网的CRM架构,其中销售易的创始人史彦泽更是提出「PC时代CRM已死」的口号。   相比于Salesforce,基于移动端的CRM更适合在外办公的销售人员,过去采购一套CRM出于老板意图,很多销售人员会抗拒使用,而不考虑到在外奔波销售人员的实际需要。所以销售易的这套CRM系统选择直接在移动互联架构上重构CRM,而不是从PC端延展到移动端这种传统的做法。   移动CRM在中国火热并非个例。结合移动、云、社交的企业级服务越来越受到资本垂青,这不仅由于市场规模巨大与技术发展趋势,更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反应。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巨大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企业增长效益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压缩人力成本来实现,但在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速度也非常快。企业需要重新思考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通过信息化转型,用一套完善IT系统规划生产流程(ERP)、梳理客户资源(CRM)、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HR)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制造业正迎来「工业4.0」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所谓「工业4.0」,本质上还是通过一种信息化的方式构建智慧工厂甚至无人工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需要更多基于云、移动等技术的支持。   上述经济层面的现实也反映在国家政策上。今年的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将以国家层面一方面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又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将极大的刺激各行各业对于IT软硬件服务的需求。而在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名单里,本土企业数量大幅上升,这既是国家信息安全策略的体现,同时也是扶持民族工业,推动我国信息化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   全球范围来看,企业级IT创业公司很长一段时间「躲」在他们客户后面。比如提供应用性能监控的New Relic,在线短租平台Airbnb很早就采用New Relic的产品,随着Airbnb业务的快速发展,New Relic的性能监控平台一次次的帮助Airbnb实现新的飞跃。虽然,Airbnb暂时还未上市,但毫无疑问,估值已超过100亿美元的Airbnb,从一个侧面也为New Relic的技术能力做了背书。   在国内,媒体更关注移动社交工具陌陌上市带来了多少亿万富翁,却没人关注为陌陌App提供性能监控的厂商;受众可能更了解分众传媒这样的企业,却对支撑分众CRM系统的销售易毫无概念。这是企业级市场的特点:远离聚光灯,用技术赢得客户的心,从而逐步实现盈利。   在日前举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论坛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金键透露,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48亿,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仅有7%,这说明围绕互联网创业、围绕为企业提供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创业机会还很多。如今资本、技术与政策层面均已具备,创业者们只需一个「DO」的动作就能感受春天的气息。   扫一扫,关注“  HRTechChina  “,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移动互联网
    2015年03月17日
  • 移动互联网
    2015年,培训领域十大趋势 编者按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对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渗透,教育培训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转型与发展,必须要了解趋势。我们来一起看一看2015年培训领域的十大发展趋势。 1、学习呈“泛在化”和“碎片化”趋势 学习边际成本下降,员工获取学习资讯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方式随时随地学习,解决工作难题。这样的学习也是碎片化的,尽管不系统但是很有效。   2、学习内容逐浪“去权威化” 知识的更迭太快,又至于不可能出现持久的业务专家。任何具备一定业务经验的都可以成为知识的产生者和输出者。也不要小瞧90后,也许在移动互联时代他们的很多想法和做法更有优势。   3、学员群体呈现“社群化” 一群具有共同问题挑战的人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可以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对于培训经理的粉丝运营经验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4、培养模式日益凸显“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显著特征。关注学员的体验,关注学员的痛点,设计令他们尖叫的产品,是每个培训经理需要具备的能力。   5、创新方法不断体现“跨界思维” 游戏闯关、一站到底、脱口秀,已经陆续出现在国内知名企业大学的培训项目中。如果你认真思考,会发现移动互联网中的众筹、众包、发红包、砍价等玩法都可以用在培训项目中。   6、学习和业务的边界日益模糊 “干中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大量企业大学培训中解决的都是业务中的实际困难,研究的对象是过往的实际案例。行动学习、绩效改进、O2O等技术让学习在业务中的落地有了更多的落脚点。   7、企业大学出现“快长快退”现象 国内企业大学建设呈现“百花齐放”模式,各种开放的交流平台令企业大学建设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难,只要找对方向和方法,专业到位,成长是可以很快;当然方法不对,也很快被企业淘汰,或者变成自娱自乐。   8、中介型培训公司生存空间严重压缩 移动互联网干掉的行业是那些靠信息不对称获利的企业,甲方想要找到一个培训师变得十分容易,中介型培训公司的存在价值被大大削弱。   9、一批专业研究性培训机构涌现 未来能够长期生态的培训机构一定是在一定领域专注研究并形成独特优势的公司。目前,国内在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绩效改进、行动学习等领域,这样的公司已经形成了十多家,各有特色,相信会越来越多。   10、职业讲师的成长空间受到严重挑战 基于前面分析,面授课程本身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得日益狭窄;同时企业内训师对公司知识管理和传承更多重要;另外市场集中度向各领域标杆老师集中。离开业务实践越久,其空间越小。   作者:张立志 转载自公众号:企业商学院
    移动互联网
    2015年02月28日
  • 移动互联网
    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总结及2015年展望 从2014年到2015年,中国互联网经济正从量变走向质变。互联网像一只小鸡,正在冲破自己的躯壳,融入到周围的实体世界中。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已经在实现。互联网实现自己的方式,就是消失在各行各业之中,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经济质变的一个突出标志,是互联网作为发动机,正隐藏到整个经济的背后,成为中坚驱动力量。回顾即将过去的2014,展望即将到来的2015年,让我们获得新的启发,发现新的机遇。     2014年的互联网 一、中国迎来互联网20年,大众创新成就了互联网 中国自从1994年4月20日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到今年为止,互联网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中国互联网的20年,是创新驱动的20年。第一,在中国经济整体以物质驱动的背景下,互联网这个局部坚持了20年的创新驱动,弥足珍贵。未来中国经济走什么路?互联网之路,给了我们从局部创新走向全面创新的启示。第二,中国互联网的创新驱动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以大众创新为基础的创新驱动。在各种官本位的20年成功经验总结之外,我们补充最重要的一条:中国互联网发展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新精神和伟大创造实践的结晶。大众创新为中国趟出了一条走向大繁荣的大国崛起新路。     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国退民进的战略转折点,草根互联网整体市值第一次超越正规军传统电信企业整体市值。互联网实现了从国富到民富的伟大历史转变。2011年3月25日,在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上,申江婴请大家预测“十年后,互联网整体市值是否将超越传统电信企业的整体市值”,我预言4年就会超过。2011年《互联网周刊》在《数量级的革命》一文中预言,“五年以后,随着民营互联网总市值接近和超过国有电信运营商的总市值,技术革命,将从批判的武器,变为武器的批判。”年初互联网企业对电信运营商的OTT(越顶传球)说明了这种“武器的批判”。而提前超车的一刻,发生在9月19日。这一刻,用我在15年前的预言形容,叫《互联网是“民”的绝对理念的显现》。互联网发展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实性。     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可以说在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对较好结合方面,为中国经济树立了一个标杆。除了市场作用之外,中国政府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改革,宽容互联网创新等方面,对互联网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积极作用。     互联网不仅是信息技术乃至新商业模式的集大成者,也将更加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给传统企业、行业带来的是一场由内而外的思想意识上的变革。     二、阿里巴巴上市显示了电子商务增量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力量 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继超过全国第四名深圳市的GDP(14500.23亿元)后,短短两个月内又超过了第三名广州市(15420.14亿元),并一度达到3000亿美元(18373.2亿元),逼近第二名北京市(19500.6亿元)。大有把北上广,变成北上阿,北阿上,阿北上之势。     继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之后,阿里巴巴的强势崛起,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世界级现象。第一,阿里巴巴正接过中国增量改革的大旗,成为中国转型发展的新增量。阿里巴巴的体量已远远超过深圳,对改革的带动力也超过了深圳。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改造传统产业、转型计划经济、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的实践表明,只要找出一个带动力足够的新增量,不用休克疗法也可以促成旧的经济存量的转型与升级。第二,阿里巴巴正接过中国民生的大旗,通过分享型经济,将生产资料(网上店铺和柜台)直接分享给普通劳动者,在第一次分配中,就绕过垄断者,直接让劳动者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改善民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阿里巴巴证明,只要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的,也可以是世界的。     三、最高法院判决垄断案,在全球率先树立互联网平台的普世游戏规则 2014年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一法庭公开开庭,对奇虎公司诉腾讯公司垄断纠纷上诉案进行宣判,判决驳回奇虎公司的全部上诉请求,维持一审法院判决。最高法院判决不宜以市场份额直接判定垄断,确定了互联网平台的法律地位。     在终审判决书中,最高法院详细阐述了互联网领域反垄断法意义上相关市场界定标准、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标准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分析原则与方法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问题,明确了反垄断法律适用的多个重要裁判标准。     最高法院判决改变了芝加哥学派的反垄断法理基础。芝加哥学派的观点认为,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但中美互联网平台企业突破了“企业自身”,与增值服务企业建立起商业生态网络。平台通过免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提高了众多增值服务企业彼此竞争的效率。反垄断法面临从判断企业局部效率到整个商业生态网络综合效率的转变。     如果判决平台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即为垄断,将使中国的平台环境劣化,甚至走向“巴尔干”化,失去得来不易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且降低互联网企业联合体整体效率。在互联网平台化还是小农化(欧洲化)的重大抉择面前,中国做出了支持平台化的选择,从而选择从小生产的信息社会,走向大生产的信息社会。     此案也是中国首次在互联网重大游戏规则上,领先美国制订游戏规则。对国际互联网格局具有深远影响。     四、“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成为共识,信息经济全面发展时代到来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建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习近平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中国工业化将在6年后基本完成,“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认识,来得非常及时。站到工业化完成之后现代化的新高度指引方向,需要领导者具有远见卓识。     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信息经济全面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围绕十三五规划,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推进信息经济全面发展,成为2014年官产学各界热议主题,各方蓄势待发。     五、互联网+迈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第一步,互联网思维受到热捧 2014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一批新型的有别于传统行业的新生企业开始成长并壮大,也给整个市场带来全新的概念与发展模式,打破了固有的市场格局。互联网思维受到热捧,各行各业开始了在互联网领域的各种“创新”、“突破”之举,以求实现真正的突破。     在传统工业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型过程中,旧有的社会经济规律、行业市场格局、企业经营模式等不断被改写,不可思议地叠加出新的格局。在制造业领域,工业智能化、网络化成为热点;在服务业领域,个性化成为新的方向;在农业领域,出现“新农人”现象。互联网正在催生出新的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产业。     六、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探索前行 2014年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发展,对传统产业、用户和制度都发生深刻影响。2014年3月11日,银监会公布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阿里巴巴和腾讯成功入选为发起人。这标志着互联网企业不仅站在金融业的门口,而且开始挺进金融腹地。2014年9月29日,银监会公告全国首批5家获得民营银行牌照的银行都已获批筹建,其中由腾讯和阿里两家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备受关注。     与此同时,阻碍普惠金融、利率市场化的一些深层障碍仍然存在,清算支付领域的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如何发挥互联网金融为民生、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从互联网企业方面来说,如何通过信息透明化在化解金融风险承担社会经济责任,如何发挥数据业务在互联网金融中的主导作用,仍在破题之中。     七、智能化成为互联网热点,产业落地与市场认可仍存在问题 2014年是大数据年。大数据不仅是互联网业热点,也成为各行各业直至全社会热炒的概念。大数据不仅受到投资者的热捧,而且吸引了众多城市的关注,把大数据作为地区发展的新增长点。     2014年的可穿戴设备是移动智能领域的热点。不仅成为各种媒体、会展的热宠,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已开始走向市场。但随着谷歌眼镜受挫遇冷,国内可穿戴设备也暴露出虚火上升的症象。例如智能手环从数百元迅速跌至几十元,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难以满足用户更高体验要求,在市场上沦为低档产品,有待提高。智能手表技术不成熟,出现“早产”迹象,引发部分消费者吐槽。可穿戴设备如何提高技术与体验,成为待解决问题。     八、政府择善而从,促进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 7月17日,交通部发布《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打车软件正式纳入政策规范程序。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最终稿听取各方意见,择善而从,做出了促进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明智选择。     政策改动核心要点在于,原来是:“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应当最终实现统一平台、统一终端、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乘客通过人工电话召车、手机召车、网络约车等各种方式提出的召车需求信息,应当通过统一的城市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平台运转,并推送至统一车载服务终端播报,但应同时播报召车需求信息的来源渠道;驾驶员通过统一车载终端应答成功后,可通过手机召车软件或统一车载终端与乘客进行联系。”最终稿改为:“手机软件召车需求信息可在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平台运转后推送至驾驶员手机终端播报,但平台运转不得影响手机召车软件正当功能和良性竞争。”交通部的做法体现了现代治理的精神。     在现有专业司机打车软件外,7月14日,美国用车应用Uber正式宣布进入北京市场。对于非专业司机参与电召服务,如何在安全与商业之间把握平衡,继续考验有关部门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日程,信任服务仍待激活 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健全法制,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原则有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的要求,是互联网经济与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     如何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特别是小世界网络条件下,建立与互联网对等透明相适应的信任网络,重建社会信任关系,仍待破题。     十、“宽带中国”战略走向实施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工信部等14部门提出《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的意见》,提出了2014年宽带网络能力持续增强,新增FTTH覆盖家庭3000万户,新建TD-LTE基站30万个,新增1.38万个行政村通宽带的主要引导目标。这意味着宽带中国政策进入了年度细化和落实阶段。     2014年10月9日,39个城市(城市群)列为2014年度“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比《意见》提出的示范规模扩大近一倍。表明各地对“宽带中国”战略实施热情高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将成为战略落地关键。     2015年的互联网 对互联网的展望不同于算命,我们希望在展望中体现对未来本质的探索,探究最优秀的创新以及创新背后的精神源泉,在给行业带来启发的同时,又为企业指点新的机遇,同时关注和引领因网络而重生的新经济产业的未来,社会精神发展的未来!     一、2015年将成为互联网“新引擎”年 2015年是十三五(2016至2020年)规划确定大盘子之年,也是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前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把互联网确定为工业化之后的新引擎,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成为非常现实和紧迫的事情。     浙江省长李强说的好,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融合、渗透、颠覆,能够催生新兴产业的转型,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到新常态,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将为浙江下一轮的发展插上新翅膀,互联网也将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这一点应该提高到整个中国经济的高度来认识。     以往的教训是深刻的,部分地区产业规划政府意志太强,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互联网是在市场打拼中发展起来的,是在许多规划之外,无心插柳的结果,是自下而上涌现生成出来的。当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市值已经大到相当于苏格兰GDP的时候,把互联网作为新引擎,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用科技创新、大众创业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要求。     新引擎代表着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的驱动力,代表着以大众创新走向大繁荣的新路。     二、唱互联网+主旋律,讲服务化的故事 2015年是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迈步之年。在中国服务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工农业产值后的第一年,信息经济全面发展,将始于以下新迹象:从互联网向互联网+发展,从产业化向服务化发展,从信息产业向信息经济发展。在互联网带动下,各行各业将联合起来,推动中国经济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发生质变。     当“春天的故事”再次响起时,人们发现,这将是一个服务化的故事。     首先,互联网+将唱响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的主题,从同质化的中国制造,向差异化的高端发展。汽车不再是只是钢铁,而是智能移动终端,成为钻得进人的大号手机。房间不再只是水泥,而成为智能家居。     其次,互联网+将唱响服务业个性化的主题,电子商务将带动传统服务业走向现代服务化,就业将增加,但新增的不再是患有“成本病”的修脚、理发者,而是由移动智能设备武装起来的新一代服务者。     第三,互联网+将唱响农业服务化的主题。在电子商务带动下,一批“新农人”将涌现出来,他们一方面继承着中国5000年来个性化定制的传统,另一方面吸收着工业化30年来社会化大生产包括农业产业化的精华,成为大规模定制这一新生产方式的实践者,进而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人。     三、分享型经济将成为主流模式 以租代买的潮流,从大洋彼岸开始冲击太平洋的堤坝。通过“从所有权到使用权的转变”,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正在到来,它引导我们走向零边际成本社会。     当然,不光是物联网,车联网也将成为分享型经济的天下(Uber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然,不光是车联网、移动互联网,整个互联网都将成为分享型经济的天下;当然,不光是互联网,凡是可复制资产占总资产比重50%以上的实体经济,也将逐渐接受的云模式(Airbnb就是他们的代表)。     以支配权-使用权分离为标志的这场产权革命,是人类继法国大革命以来,产权制度的又一场巨大变革。它以“基础平台-增值应用”分离的形式,正在碾碎全产业链经营之梦,把世界变成价值网络;它以“产品免费-服务收费”的模式,正在把人类从产品业升级到服务业,获得比版权模式大一个数量级的收益;它以“投资人-合伙人”双重投票权制度,正改变资本所有者与创新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把资本驱动变为创新驱动。     在分享型经济下,资本的稀缺性由于分享而流失,具有多样性优势的创造性劳动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四、大众创新驱动微经济发展 微经济是指脱离组织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微经济不需要复杂的企业和车间厂房,凭借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直接一对一进行交易和服务往来。在当前,是指以微博、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微健身、微旅游等为代表的“微”经济。     大众创新成为微经济的源动力。按照费尔普斯2014年提出的大众创新学说,大众创新的条件是获得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最终走向做大的经济。但是在中国,大众创新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大众创新正在变为零门槛的创新,大众不需要上市和版权,同样可以进行创新,并获得回报;另一方面,大众以个性化的微需求为目标进行创新,追求成为隐形冠军,因小而美。     2015年,将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利用群智感知(crowd-sensing),自服务如crowdfunding,以及众包(crowdsourcing),加入到微经济中来。他们不就业,但有工作,通过创造性劳动,获得利润,过着自尊、自豪的知本家生活。     五、移动互联网向纵深发展 首先是移动智能将获得长足发展,可穿戴设备、人机接口甚至意念控制电脑等技术,将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从概念产品,走向商品化。2015年的主要进展,将是加大技术研发,加速技术成熟;重视用户体验,提高服务;丰富增值应用,更好吸引消费者。     移动互联网+将兴起。随着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的深入,移动设备与行业业务的结合也将开始。企业用户以及政务、交通、警务、烟草、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行业用户,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最先应用者。     六、抓应用支撑,促大数据发展将成趋势 在大数据内部,热点主要集中于数据中心建设、数据源建设、数据分析服务、数据应用以及数据安全方面,与美国相比,在跨领域基础设施、数据库、可视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空白。如何从大数据技术开发,转向广泛应用,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云计算将向商务云服务方向发展。目前的数据中心更多定位于技术服务(IT或CT云服务),随着各行各业数据业务主营化的兴起,数据中心将开始发生从技术服务向商务服务的转型升级。     总的来看,2015年的互联网发展,将是既往开来的一年。在开来方面,抓住应用平台,特别是商务应用平台,将是进入下一代IPO上升通道的主要机会所在。     (来源:凤凰科技)
    移动互联网
    2014年12月15日
  • 移动互联网
    国家广告研究院:2014中美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调研 《2014年中美移动互联网调查报告》是国家广告研究院互动营销实验室与美国互动广告局(IAB),针对中美两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联合开展的调查成果。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丁俊杰教授对报告核心内容进行了发布。     丁俊杰院长首先发布了中美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和偏好的十大相同点和九大点差异点。十大相同点包括:   1.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率都很高,并且智能手机比平板电脑的伴随性更强。     2.70%以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会对智能手机有依赖性。普遍认为智能终端是娱乐工具。     3.两国智能终端用户在家使用移动设备最经常的行为都包括: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社交、使用本地服务、购物等。     4.40%左右的中美移动互联网用户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会使用智能终端。     5.两国用户在智能终端上的广告互动频率是比较高的,且中国用户对广告回应更为积极。     6.41%的用户会在休息或者闲暇时间访问移动媒体,58%的用户会在碎片时间里访问移动媒体,这是轻松、娱乐等亚文化内容的机会。     7.最可能得到智能终端用户回应的广告内容为:(1)与用户要购买物品相关的广告(2)与要购买物品相关的优惠券(3)搞笑的广告(4)与用户最喜爱品牌相关的广告(5)与用户在线上访问过网站或使用过的应用相关的广告(6)与最近线上购物相关的广告(7)与用户所在场所相关的广告(8)与最近收听、收看的广播/电视相关的广告。(占比>=20%)     8.90%的中国用户曾经在移动设备上观看过全集电视节目,并且观看频率较高。但美国用户在移动设备上观看的频率较小,且1/2的美国用户不会在智能手机上观看。     9.中美用户在移动设备上观看视频短片的频率明显高于全集电视节目。     10.对于平板电脑而言,无线网络在中美两国都占据优势地位,且网络满意度都较高,中国更高一些,达到90%。     中美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和偏好的九大差异点包括: 1.72%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智能手机,而美国用户这一比例较少。     2.中国和美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对智能终端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上的看法差别较大,中国用户对智能终端的态度更为积极。     3.中国智能终端用户的社交、购物需求要强于美国用户。     4.中美移动设备用户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广告内容的回应方面,差别较大。中国移动设备用户表现出更大兴趣。     5.中美移动设备用户在点击广告后44%左右的人会观看视频或获取优惠。     大约56%中国用户会对广告中涉及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兴趣。     6.中国的用户更乐于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分享广告,购买行动会更多,也更乐于到访本地商业机构。而注册邮件订阅会对美国用户更有作用。     7.中美用户都喜欢在等候期间、下班后、放松时、睡觉前使用社会化媒体。     但美国用户在早上刚起床时、看电视时也会更多的使用社会化媒体。而中国用户会更多在通勤期间、中间休息时间使用。     8.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最常用的是WIFI和4G网络,网络满意度较高。较少用3G网络。而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最常使用WIFI和3G网络,网络满意度较高,4G网络使用者很少。     9.在中美智能手机用户中,安卓系统都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尤其在中国达到75%。其次是苹果系统。美国平板电脑用户仍然以安卓系统为主,其次是苹果系统。在美国,谷歌的市场份额更大,而中国使用苹果系统的用户达到75%,其次是安卓系统。     丁俊杰院长结合当前中国营销广告市场的现状,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广告传播活动在广告内容、广告形式和广告推广三大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一、广告内容 具备娱乐性、视频广告时长要短,注重创意。要根据受众群体因地制宜。     二、广告形式 互动性要强,加强与社交媒体合作,满足用户分享的需求。     三、广告推广 1、“场景”是移动媒体的关键,“伴随”成为新情景。 2、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消费群体的广告产品,应该制定不同的营销、推广策略。要注意营销推广的组合优势、全面性。 3、用户对移动应用的需求趋于多样化,涵盖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这使得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新媒体广告的引爆点。 4、注重广告投放的优化组合。 5、注重短视频的广告投放力度。 6、广告主在进行产品推广时,采用O2O的形式会让广告效果最大化。 7、新兴的短视频社交媒体不仅能全方位展示商品,而且满足受众社交分享的需求。 8、移动终端更容易获取用户的信息,媒体和广告经营者更要具有保护用户隐私的自觉性。
    移动互联网
    2014年12月05日
  • 移动互联网
    冷眼看职业社交:中国市场的死结谁来解? 今年2月,国外规模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领英(Linkedin)正式登陆中国市场,有业内人士发声“2014或将成为中国职业社交的元年”。不过与此同时,中国一些职业社交的先行者们(如优士、若邻、红桃等)早已消失了踪影。     职业社交在中国的坎坷前路   对于职场人而言,职业社交的主要价值是拓展职业人脉;对于企业而言,则可利用职业社交平台开展招聘和精准营销。领英是职业社交的开创者,也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2011年在纽交所上市,是职业社交最辉煌的时刻,本土职业社交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步其后尘。转眼间,职业社交的概念搬到中国也有好几年了,但至今仍没有一家职业社交网站真正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迫于经营的压力,幸存的职业社交网站,越来越像传统的招聘网站,社交成了忽悠VC的噱头。       还在职业社交领域坚守的人,总喜欢拿领英的成长史来安慰自己。诸如领英上线前五年也才积攒2200万用户,而现在用户数则已突破3亿。他们选择性忽视了国内外职场文化的差异,弱关系的职业社交在国内根本行不通。《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正是这个道理。本土职业社交网站呈现的内容及用户的活跃度已很能说明问题——找工作可以通过传统的招聘网站解决,当职业社交名不副实,用户在平台上找不到所需要的内容,就会毫不犹豫地一去不返。       此番领英进军中国市场,也将不可回避地面临这一困局。现在的领英与其说是中文版,还不如说是汉化版,要想获取更多内容,用户只能自己提升英文阅读理解能力。领英号称目前已达到500多万用户,但这些用户多来自外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英人群,这一人群处在金字塔尖,互动及创造内容的冲动本身就不强,很容易让网站陷入到冷清的死循环中。不排除领英通过合适的市场策略,快速积累大批量的用户,但是用户的留存将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据悉,领英在积极推进本土化,不过它的自上而下的用户策略,就不够本土——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MSN,笑到最后的还是屌丝味更足的QQ。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就是这样,“得屌丝者得天下”。       来自垂直职业社区的挑战   到现在,领英这种职业社交模式已经存在11年了。在互联网时代,11年时间足以发生太多改变:产品的更迭、人们的需求及使用习惯的变化等等。以前拓展的职业人脉是一件非常艰难缓慢的事情,因为职业社交能带来人脉拓展上的便利,所以它赢得了广大职场人士的青睐。但是当人越聚越多,关系越来越庞杂时,“社交”就会变得越来越表面。一旦你的关系网里充斥着“点头之交”,它就能且只能成为人脉管理的工具。每个人都渴望与熟悉或有共同语言的人进行深度交流,可此时的职业社交网站显然已无法满足,你唯有选择其它平台。       垂直职业社区就是为这样的需求而存在。它就像是一个小区,因为汇聚的都是同行,探讨的都是专业技术问题,更容易带来情感上的归属感。他们也更容易在诚挚、认真的互动交流中,建立起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感。这种职业社交形式相对来说更有价值,用户对平台的情感联系也会更强。       Stack overflow是一个专为程序员而设的小区,主要供程序员相互解答编程问题。因为其专业性和实用性,目前已成为全球IT界最受欢迎的技术问答网站之一,日均独立IP访问量约是领英的三分之一。Stack overflow还通过威望值和徽章建立起信任评价体系,虽然初衷是为了激励参与者,但也成为企业招募优秀人才的依据。或也是看到了Stack overflow的发展潜力,网站的创建者们又在此基础上延伸出43个不同的主题站点,覆盖技术、文化、艺术、商业、科学等领域,合称为Stack Exchange。这些职业专业社区目前的发展也相当迅猛。       类似于Stack Exchange这样的垂直职业社区还有很多,比如服务于医生的Doximity、服务于军事人才的Rallypoint,服务于机械工程师的GrabCad和服务于数据分析师的Kaggle等,他们都在蚕食着原本属于领英的市场。当这些专业人才都将垂直职业社区当做第一选择,那么职业社交网站的未来在哪里呢?       职业社交在中国还有将来么?   中国人看重人脉,也清楚人脉的重要性,职业社交在中国理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在我们只等有人来解开这个死结。简单模仿领英这种模式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收获成功需要参与者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职业社交在中国却接连碰壁,很大原因是因为它所提供的人脉关系都是死的。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即时互动可以激活这些人脉关系,能发挥出人脉最大的价值。优士和经纬浸淫职业社交已有多年,令人惋惜的是在迈向移动化时,只是将人脉变成了“名片”,反倒是新进入者——脉脉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传统职业社交远远甩在身后。用户在注册脉脉后,应用会自动引入通讯录、新 浪微 博、人人网、腾 讯微 博的好友关系链和个人名片,然后通过后台的数据挖掘,为用户计算出关系链中的一度人脉, 并拓展好友的好友的“二度人脉”。脉脉还将人脉按照公司、学校、职位进行细分,以便于进行信息的推送。       中国也有类似于Stack Exchange的垂直职业社区,比如说一览。比起Stack Exchange,一览的专业属性更强。因为之前做专业细分招聘,它很早就从职业的维度上做了逻辑上的划分,电力新能源、建筑房地产、IT互联网、生物医药、机械电子、能源化工……每一个细分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成长社区。经过多年的运营,一览已汇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沉淀了海量的个人职业网络资产。据悉,目前中国555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将近一半都活跃在一览上,他们在一览,除了找工作,也在寻求职业上的成长。数十万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牛人,能为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答疑解惑;大量的同行和专业知识,也为专业人才的技能提升提供了可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分享与交流,每一个专业人才还有机会成为各自领域的明星,树立自己的职业品牌,赢得招聘企业的青睐,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这种良性的职业社区生态,大有取代日趋没落的专业论坛之势,也会对干瘪生涩的传统职业社交形成强烈的冲击。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职业社交的方式将面临全面更新,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新的职业社交产品涌现出来。这些更接地气、更懂中国的职业社交产品,将书写本土职业社交新的篇章……   来源:山西新闻网
    移动互联网
    2014年12月01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