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钛媒体
    MOOC形态产品,是否是切入在线教育蓝海市场的终极武器? 编者注:终极武器一定是在满足用户获得结果的需求上落实到更深的层面上,给用户的“结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力。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让互联网用户基数得到进一步飞跃式的增长,进而带动了垂直细分领域的腾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影响已经从衣食住行延伸到更远更细的领域当中,比如玩,有艺龙、途牛、驴妈妈;比如恋爱,有花田、百合、世纪佳缘;比如教育,有果壳、有道云课堂等等,可以说目前互联网已经延伸到无所不及的地步,但是随着互联网大佬的纷纷涉足和创业者的不断涌现,让国内每一个垂直领域刚一崛起就迅速进入殊死拼杀的红海市场。不过也不乏例外,其中在线教育,目前就是一个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用户基数增长迅猛的蓝海市场,那这样一个蓝海市场的存在,背后又存在着哪些因果关系呢?     在线教育到底有没有变成一座金矿的潜质? 此前我们在考量一个互联网市场或者互联网产品的时候,通常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它的赢利点在哪里?但是现在,这种思考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个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是用户需求催生的市场,还是互联网的弄潮儿臆想出来的概念?这个,才是判断一个市场日后有无成为一座金矿的考量标准。     放到在线教育身上,我们可以以这样的思考路线来摸索。     首先,国内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增速如何?因为这是互联网市场诞生的土壤。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趋势和环境相比是全世界互联网企业都垂涎的。然后我们再思考,中国互联网用的文化结构是否均衡?最近各大互联网公司频频跑到三四城市刷墙的行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互联网正在向教育平均水平较低的区域辐射,这种文化水平不均衡的用户结构必然会导致对在线教育需求的催生。最后一个问题,传统教育的资质是否等同于就业能力?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育资质对找工作效果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频频看到高校学生靠着一张毕业文聘找不到工作的新闻。     综上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用户基数有的,用户(潜在)需求有的,用户解决问题的驱动力有的。那在线教育到底有没有变成一座金矿的潜质呢?答案是有,并且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野蛮生长。     在商言商,在线教育的G点到底在哪? 既然我们说到了在线教育有在未来成为一座金矿的潜质,那为什么它现在都还没有显现出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价值的,它的G点,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我前面在第一段有提到一个词——需求,那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个词来说一说。需求意味着什么?连接。连接这个词或许是本年度互联网企业最热衷提及的一个词。连接又意味着什么呢?连接意味着你从被动变为主动,连接意味着你可以随时把你掌控的资源进行变现。     百度连接信息检索,所以他可以盘活移动分发;阿里连接买卖交易,所以它可以盘活金融支付;腾讯连接人际互动,所以它可以盘活社交应用;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互联网思维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个人觉得很有意思,放到互联网连接上,我觉得就是在寻找互联网的商业逻辑的时候,不要纠结在第一层级的连接上,这一层级的连接现在多是用来抓需求,抓流量的,而真正的变现G点,可能是隐藏在第二或者更深的层级上,这样不仅转化率更高,用户体验更好,而且连接的关系也会更紧密。     放到在线教育上再来看,在线教育的下一层级是什么? 举个案例,国外知名在线教育平台couresra早在一年前就为自己的下一层级连接拓展了一条路:推出了一个匹配未来雇主和网站上的顶尖学生的招聘服务。没想到吧,一个在线教育网站竟然直接去切了招聘网站的后路,而且还切的这么自然。用户在我这学习深造,我自然知道用户在哪些技能上更擅长,并且依据用户在我这的学习记录,推送到有相关技能岗位需求的企业,可谓是一件完美匹配的事情。如果日后在线教育再切到婚恋网站呢?理由也很简单,匹配同相同学习/兴趣爱好的人,这听上去一点都不违和吧?所以不要看在线教育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大家都只是在养兵圈地阶段,至于之后的商业变现,只是看谁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而已,毕竟现在的互联网环境让每个人的互联网数据都更加丰富,跨领域连接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低了。     谁才是切入在线教育蓝海市场的终极武器? 注意这段小标题的措辞,是“切入”,而不是“进入”。进入的门槛并不是很高,谈下一批教育资源,搭个平台放上去就可以了。但是“切入”就不一样了,切入意味着要在大蓝海市场中区分于竞争对手,差异性地快速进入这个领域的更深一层级并且能够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     如果你了解一些在线教育的现状,你会知道目前最受在线教育市场追捧的产品模式,就是MOOC(汉译为“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被译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国外最知名的在线教育平台,比如Coursera、Udacity、edX都是MOOC的产品形态,国内也涌现了一批MOOC平台,比如网易的“中国大学慕课”和果壳网的“MOOC学院”等。MOOC之所以能用“切入”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它的产品模式解决了用户接受在线教育的最原始目的:我学习了,我得要个结果。     MOOC不同其他在线教育课程,它不仅可以在上课中与授课老师互动,对上课时间也有较严格的要求,并且还要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最关键的是,完成结课后,用户可以得到相关的结课证明。综合来说,MOOC更像是一所线上大学,而不是学玩掺半的其他教育产品,整个产品模式也更能支撑住用户想要结果的需求。     既然MOOC能切入,那么为什么国内教育的领军者网易还要扶持有道词典、公开课、云课堂这些在线教育产品呢?为什么不直接切入呢?这里就要提及另一个互联网布局的词汇了——产品结构生态链。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的产品负责抓住不同的用户,哪些是引流的,哪些是打口碑的,哪些是用来日后变现的,不同的产品放到一起,便成为了一个企业布局一个市场的产品生态结构链,这里的每一环都必不可少,每一环都是为了让整个产品体系健康运作起来。当然,网易在在线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沉淀也已经开始了,就在前几天,网易通过云课堂悄悄地上线了一款MOOC形态的产品——计算机专业课程。     已有的MOOC平台中,教育课程虽然是MOOC形态的,但是课程本身是并不成体系的,也就是说每门课都是相互独立的,你只能学习某些技能,却不能整体系地学习一个专业。而网易这次上线的新产品,是把计算机专业从大一到大四四个学年的全部专业课程全部搬到网上来了,它上线的MOOC产品不是一节课,而是一个专业。     前面我们提到了说用户要的是一个结果,那你说是一节课给的结果充足,还是一个专业给的结果充足?而且这种整专业的学习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次。所以在线教育这个市场再往细分领域发展下去的话,落到的肯定不是分散的课程上,而一定是聚焦的专业上。     所以MOOC虽然是切入了这个市场,但还不能称之为“终极武器”,终极武器一定是在满足用户获得结果的需求上落实到更深的层面上,给用户的“结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力。网易云课堂这次的尝试要想成为“终极武器”,我觉得还有两点需要考量,一是能否从单一专业拓展到多个专业,最后达到“网络大学”的规模;而是能否从结课证明延伸到专业证明,最后达到“大学”证明。这背后的道理就是,规模决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产品壁垒,所以在线教育市场的那个“终极武器”,让我们边走边看。     (本文系作者@汪继勇 ,来源:钛媒体)
    钛媒体
    2014年11月04日
  • 钛媒体
    经纬张颖支招创业者:融资寒冬若来临,五大策略可破 浓缩观点 不久前,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发布了一篇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信中预测资本市场的热度必将转冷,不管泡沫是否到来,必须做好准备,逆势发力。那么如果泡沫来临,如何应对?张颖为创业者支招,融资寒冬若来临,五大策略犹可破。 编者注:在今年九月的时候,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发布了一篇主题为《泡沫就在那里——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的内部信,信中预测资本市场的热度必将转冷,不管泡沫是否到来,必须做好准备,逆势发力 。   而就在昨日,张颖出席七牛云三周年活动,现场发布了主题为“如果泡沫,策略如何?”的演讲,针对前段时间广受关注的“泡沫”话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支招创业者:如果泡沫来临,如何应对?钛媒编辑根据现场演讲整理为五大策略:   第一、注意Return的变化,关注你们的销售总监 如果销售总监找错了,一进一出浪费的是一年,这一年在寒冬的话对公司是很要命的事情,一般很多的无线互联网公司产品导向,他们的创始人还是产品和技术,在销售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是招这个销售人的时候,要花所有的精力去摸清楚,他是不是适合这个公司,因为你招了他,你就要相信他招的团队,大概半年左右才能看出来这个人的执行怎么样,执行得不好把他干掉,团队有一批人会离职,前后最少一年,甚至一年半。     第二、高效准确把握融资结构 如果是有条件的,很多家投资机构会对你感兴趣,你对投资人也要做非常严谨的尽职调查,要求过桥贷款。因为我们投了190家公司,某种程度上我们像大数据平台,任何一个时间,大概能敏锐的感觉到每一个VC公司内部的风格变化,跟投资的策略的变化,跟信誉的加强还是降低,这边我不提名字,但是有一些VC把签证给过桥贷款,借着VIE的结构,大概三到五个月的时间观察数据,当成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意思?他会很容易的答应跟你签条款,给你过桥贷款,看你数据,数据不好三四个月就不投了,如果有别人投,要把钱还了,别人不投这个钱当时可转贷款,或者挂在账上。有一些基金这种办法拿下一些公司,你们要小心,特别是有选择的公司要小心,怎么小心呢,这就是跟你们之前投资人的沟通,因为不但可以拿过桥贷款,同时可以要求一些条款,加强对自己的保护。     第三、最保守的财务计算,最激进的花费 张颖表示很看好中国无线互联网,并且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但不代表中间没有起伏,如果有一天融资的寒冬到来,很多的创业者拿到钱的概率就会低,过程会更加痛苦。   已经融到很多钱的,但是每个月花钱金额比较大的公司也要特别小心,冰天雪地里面高速的开车,如果踩刹车慢下来需要一段距离,很可能会打滑和漂移,今年我们内部将近12家公司融的钱是1亿美金以上,不是上市就是私募。有很多家公司每个月的月花费都是三五百万美金,都是在抢市场,抢用户,我经常提醒他们CEO,我说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打法,我是认的,但是要稍微小心一点,如果寒冬真的来了,你们要踩刹车,本来一个月花300万美金的,如果踩刹车,员工末位淘汰,让一个人走,当月的花费可能跳到五六百万美金,因为员工遣散需要费用,所以花钱要谨慎,特别是融了很多钱的公司也要小心。因为刹车需要时间。     第四、巩固董事会席位,捍卫投票权 如果有一个冬天的来临,一个创业者还是需要比较专制的,能控制公司发展方向的,有可能作为投资人说这个事情有点奇怪,任何一个创业公司的成功,95%靠创业团队,5%是投资人,我们只是赌对了人坐一个顺风车,中间阶段性的帮关键的忙,比如融资,资本运作,关键人招聘的说服,政府公关,P2,田总这边宽带在云方面有很多的资源,跟中国几个大的运营商,包括政府这边,这种帮助都是非常关键的,但再怎么样,还是要看创业团队,张颖建议所有的创业团队,不管是寒冬,有没有寒冬,想尽一切办法巩固自己的董事会席位,抓住投票权,有任何异议的时候,公司能够完全的按照创始人,创业团队的方向思考和发展。     第五、要让员工知道,逆境来临公司会做什么? CEO说话要特别的小心,说到什么要做到什么,如果说有一天这个寒冬来了,如果当时裁一个人说的就是废话,人家对你以后所有的东西信心就会崩溃,想清楚自己说什么,说到要做到。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末位淘汰,这是非常健康的制度,也可以非常自然的为万一寒冬到来时人员的调整做准备。寒冬不是坏事,如果市场地位较好的公司,如果碰到了融资的涵洞,所谓资本市场的涵洞,如果是行业的领先者,真正的考虑用自己的市场的地位,自己手上的现金做一些整合,做一些兼并,可以让自己走得更快一点这方面我认为可能不适合很多的创业公司,但是适合这里面拿到钱,发展很好的优秀公司。   但是如果刚刚融到钱,还有投资人找来,该怎么做?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说你想一下,一年之后,你自己期待的估值是多少。这个时候用数字来说可能简单一点,比如这轮融完,账上大概有了500万美金,够你发展一段时间了,如果一年之后自己期待的估值是6000万美金,假设你的数据可以做到,如果现在有VC找你,你就6000万美金乘0.7,如果有人给你4000万美金就可以拿,而且是不折腾的VC,多一点钱,稍微稀释的股份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打仗的时候更加凶悍。   张颖在演讲中还提到,一个创业公司的成功,哪怕是阶段性的成功,未来长期的成功,95%是创业团队,所有的投资人加起来不会超过5%。作为对创业者有着重要影响的投资机构,张颖表示做一个好的投资人第一要不折腾创业团队,耐心等待,这点非常重要。   来源:钛媒体
    钛媒体
    2014年10月27日
  • 钛媒体
    在线教育“黄金时代”的海市蜃楼是时候破灭了 国人的生意之道讲的是一个“扎堆”,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放到现在恐怕也要再加一计“扎堆”才妥当。     一个行业热不热,看看BAT巨头的动态就知道了。近两年,BAT纷纷涉足在线教育,先后有百度教育、淘宝同学、腾讯课堂,另外还有数字公司的360教育。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24亿元,到2015年将超过1600亿元。而根据申银万国发布的《互联网教育行业深度报告》显示,五年后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达7000亿元,互联网教育规模接近4000亿元;在细分的K12领域,线下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互联网领域则达到1500亿元。尤其是猿题库获得1500万美元C轮融资估值达1.25亿美元后,更是让业界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这个行业瞬间从蓝海变为红海。     虽说这个行业公认的很烧钱,但中国的壕们最不差钱,巨大的市场前景阻挡不了他们进击的步伐。苦不苦看看公关和码农,富不富看看在线教育背后的大树。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在线教育真的是“黄金时代”吗? 目前的在线教育产品主要分为两大派别,一种是依托PC端做平台内容,比如新东方、网易云课堂、YY教育、多贝公开课;一种是移动端的APP工具,比如360拍题、猿题库、一起作业网。     新东方在传统教育时期一统江湖,俞敏洪心灵鸡汤式的个人魅力笼络了一众粉丝,绝对的霸主,但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步履蹒跚。2000年成立新东方在线,专注于在线教育,但形式仅仅是线下课堂到线上课堂的“搬运工”。今年七月底,新东方和腾讯成立合资公司,由俞敏洪担任董事长,专注在线教育。另外在八月底开通的酷学网,则是专注直播课程与YY抗衡。     新东方在今年也确实动作不断,难道打的是厚积薄发这一招吗?事实上,是因为他腹背受敌,被逼无奈。     说起来有点讽刺,新东方在在线教育时期的成就不是他的地位,而是他像黄埔军校一样源源不断的输出人才,这个行业的很多项目都与他有关。新东方早期三驾马车之一的徐小平投资过在线教育的众多项目,包括51Talk、我赢职场、91外教网、一起作业网等。其中91外教网是由世纪佳缘小龙女所创办。从新东方相继出走的很多老师和高管有许多也在创办在线教育项目,像一起作业网、跟谁学等。另外YY的100教育名师团队的老师很多都有新东方血统,包括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包凡一。     近年来,YY异军突起高调进军在线教育,更是让新东方亚历山大。YY是一家纯正的互联网公司,放出豪言要用互联网模式颠覆传统教育,做在线教育的天猫。直接挑衅传统老大新东方的地位。旗下的100教育平台专注在线教育领域,采用时下流行的免费教育模式,曾放出豪言将在两年内投入1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在线教育。相继推出以托福、雅思、英语四六级为主的在线出国英语培训之后,接着进军K12教育领域。要知道托福雅思可是新东方的重点课程,YY的免费举措让新东方很是受伤。不过YY身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缺乏教育资源背景。后续如何,且看钱能烧到什么时候吧。     曾经的老大现在腹背受敌,都说这是块香饽饽,可是家大业大如新东方,在线教育发展之路也是后会无期。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另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型是世纪佳缘的小龙女。龚海燕在巅峰时期急流勇退辞去世纪佳缘CEO,非常高调的进军在线教育行业,一时激起千层浪。其先后创办了91外教网、梯子网、那好网,不过梯子网和那好网已传出大规模裁员并准备关停的消息,登陆网站那好网已经关停。     龚海燕在9月12日的微博写道:转了一圈回到原点,决定聚焦91外教,希望以后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在线口语教学服务。在此感谢91外教网数千学员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谢各位同事和合作伙伴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将在国外扩建两个外教中心,进一步提升教学品质。我依然坚信在线教育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天道酬勤,91外教加油!随后,龚海燕在给全体员工的内部邮件中说到:“鉴于我二次创业过于乐观冒进,战线拉得太长,以至于几个月前就花光了公司融资,我一直在用自己的资金支持公司运转。目前公司的战线很不适合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我认为我们应该收缩战线,专注精力在有可能做成的项目上面。     对于那好网和梯子网出现的问题,龚海燕认为主要是资金链问题和战线拉的太长,而对于硕果仅存的91外教也不容乐观。91外教网为出国留学、移民以及需要英语口语交流的人提供在线英语教学,一直以来的诟病就是课程费用高、不懂宣传和缺乏互联网基因。     针对91的问题龚海燕方表示会作出调整,基本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对于已存在的核心诟病却无动作,让我们不禁对他的后续发展表示担心。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他们的问题绝不是个案,整个行业都在盲目乐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尤其身处互联网时代,现实更残酷。在线教育就像互联网思维一样,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种互联网思维。这个行业究竟要怎么走,是做平台还是做工具,是行业细分还是做全面?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你可以说自己是放长线钓大鱼,不过先找到盈利G点再说吧。     大浪淘沙勇者胜,笑到最后的才是王者。     【文/第三只眼(微信号:thirdsight)  来源:钛媒体】
    钛媒体
    2014年10月17日
  • 钛媒体
    微信企业号,如何重新定义工作方式? 浓缩观点 从第一波红利到第二波红利,微信完成了从订阅号,服务号到企业号的华丽转身。然而微信的野心不仅限于占据流量入口,相比于个人,微信更喜欢占领企业办公入口,让企业为其买单,这对于商业化的微信来说更加有意义。 知名自媒体人金错刀曾撰文称“微信十条”的公布标志着微信第一波红利时代的结束,虽然此观点让人有些存疑,但微信第一波红利的时期已经结束却成了大部分人的共识。或许真的是由于错过淘宝的缘故,以至于现在微信每出一次新规就会在圈内引起不小的骚动。从第一波红利到第二波红利,微信完成了从订阅号,服务号到企业号的华丽转身。   微信的“爆发”空间已经不多了,因为微信已经完成了“连接一切”的使命,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让选择与微信并肩的人和商业走的更远,更稳。微信的两波红利给个人和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传统企业看到了曙光,让个体创业者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无限可能。     第一波红利:微信成就了朋友圈和第三方公司 在订阅号推出不久后,微信就推出了服务号,笔者将这个时段的微信称为第一波红利时代,一个新生实物的出现,大家必然都会有一种好奇心——跃跃欲试。突然发现朋友圈不仅可以和好友互动还可以卖货、代购,于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喜悦感让自己感觉再没有比微信更好的神器了。各种面膜,黄金首饰,农家蔬菜充斥在朋友圈,各种风情万种的照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潜伏”在订阅号里。   由于恶劣的朋友圈营销,加上用户长时间的审美疲劳,微信不得不颁布条文法令,还朋友圈一方净土。在作出决定的同时,微信又不想失去这部分用户群体,迫在眉睫的针对于商家的服务号就这样悄然而生。   服务号的诞生客观上推动了微信营销第三方公司的发展,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第三方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疯长,笔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已有超过3000多家第三方公司在从事微信营销。事实也证明最早吃到螃蟹的人活的是最滋润的。   据最新“微信朋友圈营销”生态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最开始在朋友圈卖东西的人做得好的日赚过万,在第三方开发者里,最早的一批也受到了风投们的青睐。据悉,微盟已获得华映资本A轮3000万元人民币融资,估值或达3个亿;点点客也获得了2500万元融资。   微盟创始人孙涛勇曾预测,未来5至10年,基于微信生态将会诞生5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在笔者看来这种预测似乎还过于遥远(主要是因为微信本身的商业前景不明朗),但是这并非不可能。基于微信的服务号就有不少公司获得了资本的肯定,估值已达上亿,后来居上的企业号更是让人浮想翩翩。     第二波红利:微信企业号将造就千亿市场 伴随着阿里的上市,微信也从服务号时代走向了企业号的时代,微信“连接一切”的野心,就像小孩子玩滚雪球,越滚越大,根本停不下来。   在业界看来,微信企业号的推出对腾讯微信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微信此举旨在完善企业应用生态圈,既提升了个人和企业在微信平台上的用户黏性,又打开了企业移动办公这一蓝海市场。对微信而言,企业号的出现将为用户的工作带来更大便利;同时,企业号也为利润最丰厚、商业价值最广阔的企业级软件厂商提供了用户入口和平台,留住了最具商业价值的企业用户。     移动办公将迎来“黄金十年” 今年5月底,百度CEO李彦宏在百度联盟论坛上公开指出,企业级应用是与大数据并列的未来不可错过的绝佳商机。   微信企业号推出的一大背景,是目前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正加速向企业界渗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规模在2013年达到10亿美元,2017年将达到5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50%。业界认为企业级移动应用将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下一个主战场,并有望开启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黄金十年”。     微信第三方或再次获利 腾讯早年间曾以即时通讯工具RTX高调进军企业级市场,但不久便遭遇惨败。分析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级市场与个人消费级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产品需求。在个人消费市场,产品设计追求的是一致性与统一性,而在企业级市场,围绕不同行业客户甚至不同规模企业需求的定制化产品才是王道,这也是众多互联网公司所无法跨越的门槛。   随着微信将企业号平台向第三方开放,这将给中小开发团队带来发展机会,它们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在移动互联网上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局部细分市场会形成热闹局面,从而给市场上一些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主打协作沟通为核心应用的协同办公厂商构成较大冲击。但是在中高端OA市场,由于大型企事业业务的复杂性,微信企业号缺乏对复杂的业务流程审批能力,将与专业OA平台形成互补关系。   微信的野心不仅限于占据流量入口,相比于个人,微信更喜欢占领企业办公入口,让企业为其买单,这对于商业化的微信来说更加有意义。同服务号一样,微信的一贯做法是将大批第三方开发者集中在平台上,为第三方牵线搭桥,让他们去培养用户习惯和使用场景,自己随后坐收渔翁之利。目前最大的微信第三方服务商微盟已推出iwork365移动化企业办公完成测试,相信微信会给第三方公司开放更多的接口。     企业号将重新定义工作方式 企业号是基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化,碎片化,空间化和场景化”推出的一款轻应用产品。在千亿级的企业级市场,微信作为一款为移动而生的轻量级应用,利用庞大的用户群体,其想象空间还很大。从微信连接一切的目标到企业级市场的现实因素再到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企业号将重新定义人们的工作方式。   (文/褚伟 本文    来自钛媒体)
    钛媒体
    2014年10月13日
  • 钛媒体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方式 相比小数据,大数据一定是复杂的。然而,复杂性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一个机会而不应是一个问题。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扑面而来,如何拥抱大数据,我们需要从思考方式的转变开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中告诉我们大数据的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相比小数据,大数据一定是复杂的。然而,复杂性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一个机会而不应是一个问题。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扑面而来,如何拥抱大数据,从思考方式的转变开始。     从“基于预设的结构化数据库”到“无需预设的非关系型数据库” 小数据时代,我们对于数据的存储与检索一直依赖于分类法和索引法,分类和索引是一种清晰获取数据的机制设计,这种机制是以预设场域为前提的。这种结构化数据库的预设场域能够卓越地展示数据的整齐排列与准确存储,毫无疑问,这与追求数据的精确性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在数据稀缺与问题清晰的年代,这种基于预设的结构化数据库能够有效的回答人们的问题,并且这种数据库在不同的时间能够提供一致的结果。     面对大数据,由于数据的海量、混杂等特征会使预设的数据库系统崩溃。其实,数据的纷繁杂乱才真正呈现出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想要获得大数据的价值,承认混乱而不是对抗或避免混乱才是一种可行的路径。为此,伴随着大数据的涌现,出现了非关系型数据库,它不需要预先设定记录结构,而且允许处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参差不齐的数据。因为包容了结构的多样性,这些无需预设的非关系型数据库设计能够处理和存储更多的数据,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应对手段。如微软的数据库设计专家Pat Helland所言:“我们再也不能假装活在一个齐整的世界里。”       从“随机样本”到“全量数据” 统计学家通过分析发现,采样分析的精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的增加而大幅提高,但与样本数量的增加关系不大。这个发现对于小数据时代无疑是非常鼓舞人心的,随机采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现代社会测量领域的核心思想。随机样本的基础是采样的绝对随机性,然而,如此严格意义的随机实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一旦采样过程存在任何偏见,分析结果将相去甚远,况且随机样本带给我们的只能是事先预设问题的答案。这种缺乏延展性的结果,无疑会使我们错失更多的问题域。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收集问题不再成为我们的困扰,采集全量的数据成为现实。全量数据带给我们视角上的宏观与高远,这将使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层级全貌看待问题,看见曾经被淹没的数据价值,发现藏匿在整体中有趣的细节。因为拥有全部或几乎全部的数据,就能使我们获得从不同的角度更细致更全面的观察研究数据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大数据的分析过程成为惊喜的发现过程和问题域的拓展过程。       从“数据的精确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到“数据的混杂性和结果的容错性” 小数据时代,由于可获得的数据量比较小,为此我们必须尽量准确的记录下所获得的所有数据,从而引发了测量工具的优化工作;由于数据处理手段的限制,能被我们利用的数据基本限于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由于采用的是随机采样,因此采样过程的精确度被放在重要的地位。显然,这种对精确性的执着是信息缺乏时代和模拟时代的产物。     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涌现一定会增加数据的混乱性且造成结果的不准确性,如果仍然执迷的依循准确性,那么我们将无法应对这个新的时代。与数据的混杂性可能带来的结果错误性的增加相比,由数据量的扩张带给我们的新洞察、新趋势和新价值更有意义,因为大数据通常都用概率说话,何况大数据的处理之前是可以对之进行数据清洗从而减少部分的错误数据。所以,与致力于避免错误相比,对错误的包容将会带给我们更多信息。其实,允许数据的混杂性和容许结果的不精确性才是我们拥抱大数据的正确态度,只有让步和接受甚至欣赏不精确性,才能看到大数据带给我们的美好前景,未来我们应当习惯这种思维。       从“复杂算法”到“简单算法” 算法是挖掘数据价值的工具,因此算法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提升数据利用效率的重要路径。小数据时代,在数据的限制无法突破的情形下,对数据信息和价值的获取渴求使得对算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明的算法越来越复杂。而事实表明,当数据量以指数级扩张时,原来在小数量级的数据中表现很差的简单算法,准确率会大幅提高;与之相反的是,在少量数据情况下运行得最好的复杂算法,在加入更多数据时,其算法的优势则不在显现。为此,更多的数据比算法系统显得更智能更重要,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       从“为什么”到“是什么” 小数据时代,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我们对于问题的研究需要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并探究“为什么”,而始于假设的分析研究非常容易受偏见支配。     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的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等系列技术群,为我们对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有价值的预测,并使我们获得更多以往所不曾被关注的联系与动态,探究“是什么”成为我们发现世界了解世界的更便捷的途径,且不会受先验假设的偏见影响。       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 小数据时代,信息的匮乏会使我们趋向于采用因果关系范式去快速理解问题并做出决策,虽然这种因果关系可能并不存在,但这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条捷径。在人类力量有限性凸显的时候,这种认知捷径往往能带给我们一种认知上的安慰感和安全感,仿佛世界就是因果性的存在着。     由于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的研究不再拘泥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究,这将会使我们完全有条件向关联、非关联等相关关系探究的转变。类似啤酒与尿布存在相关性的经典案例不胜枚举。海量数据不断被制造与我们对于数据搜集、存储、传输、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是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特征。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统计性的搜索、比较、分析、归纳,我们会发现,原本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度,这是传统的因果分析、逻辑推理调研难以解释也无法企及的。     当然,相关关系并不是大数据洞察的终结目标。在很多情况下,一旦我们完成了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而又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什么”时,我们就会继续朝向因果关系的研究,寻求“为什么”,并且基于相关关系的分析,进一步寻求因果关系将会大大降低其分析成本。其实,因果关系就是一种特殊的相关关系。       从“审慎的决策与行动”到“快速的决策与行动” 小数据时代,我们基于对社会运作情境的假设,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这种假设;通过数据的检验,原有假设不成立,意味着我们将重新开始新的假设并重新收集和分析新的数据,直到我们的验证通过为止。因此,小数据时代,我们的决策与行动是审慎的。     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隐含的假定,我们需要对大数据分析的工具理论,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会为我们呈现出新的深刻洞见和释放出巨大的价值。我们在大数据的指导下探索世界并且不再受制于各种假设,这将使我们势必要以积极的姿态随时接收着来自数据的洞察,并做出快速的决策与行动,因为机会和价值很快就会被刷新,大数据的价值也正是在于将及时的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及时需要的人手中并及时的做出决策和行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然是,得数据者得天下。     其实,我们只是站在一个很长过程的起点上。     (本文来源钛媒体) 【作者:platoguo,现供职于上海求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钛媒体
    2014年10月11日
  • 钛媒体
    沪江网伏彩瑞:创业13年,在线教育的热度才来临   今天,在由在线教育平台沪江网主办的“2014全球互联网教育创业者大会”上,沪江网宣布与乐视网达成战略合作。自此,沪江网的教育内容和资源通过乐视进入到电视硬件终端,而乐视也借此切入在线教育领域。     伏彩瑞坦言,做沪江网做到现在做了八年,做网站做了十三年,入行的时候算是从中国互联网的泡沫之后,2001年入行的,那时是最早的在线教育,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一年多、两年,在线教育的热度才刚刚来临,这是好事,也不完全是好事。     今年过完年以来,在线教育领域里面的投融资就有几十个亿,最近还有很多,“已经抓狂了”。     他回忆起8年前拿到一笔天使投资,最靠谱的投资人赵贵宾——一个怪胎,又是一个不正常的投资人。06年的时候,那时候没有人会投互联网教育的。彼此认识,在听他滔滔不绝的演讲而且完全看不懂他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在第二年给了沪江网一百万美金。这种人,他认为真的是天使,虽然他长得一点不天使,但他实实在在是比较在乎创业者心理的……     他认为,现在互联网教育还没有达到最高点,是一个绝对上升期,去年到今年涌现了很多项目,覆盖了很多方面,很多的问题开始浮现出来,但依然没有被铺满,还有大量的需求要被解决,所以给创业者留足了足够的机会。       以下为整理的现场实录: 大家好!我是沪江网的创始人伏彩瑞,大家习惯叫我阿诺。今天看到这么多人在这,我很高兴。请允许我很开心的说一声,欢迎你们!     我本来以为今天来到我们创业大会的现场,人不应该太多,因为教育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怎么还这么多人呢?我觉得现在是互联网教育最关键的时刻,如果是创业者的话,抓紧的该抓紧,不抓紧的话,最好的巅峰时刻可能就要被错过。     我做沪江网做到现在做了八年,做网站做了十三年,入行的时候算是从中国互联网的泡沫之后,2001年入行的,那时是最早的在线教育,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一年多、两年,在线教育的热度来刚刚来临,这是好事,也不完全是好事,盛极而衰,也是必然的。     今年过完年以来,光这个领域里面的投融资就有几十个亿,最近还有很多,我觉得很多东西都已经抓狂了。对于创业者是好事,可以说赢得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对资本来说也是好事,今天在座的很多投资人,创业者们,大家过来想不想融资?需不需要融资?肯定需要的。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朋友,最靠谱的投资人赵贵宾,他是一个怪胎,又是一个不正常的投资人。因为八年前,06年的时候,那时候是没有人会投互联网教育的。我们认识,在听我滔滔不绝的演讲而且完全看不懂我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在第二年给了我一百万美金。这种人,我认为真的是天使,虽然他长得一点不天使,但他实实在在是比较在乎创业者心理的。沪江后来做的事跟我们那时候聊的是千差万别,除了人,一切都变了,变得完全不一样。但其实重要吗?重要的这一群人保持一致。     给大家介绍的第二位,叫隋英鹏,他是在沪江网最关键时候出现的,沪江也就是在09年的时候真正缺过钱。碰到第一轮天使的时候,稀里糊涂的就弄完了;第二轮的时候,当时我们刚好做网校,跟隋英鹏碰上,我们叫他老隋。     那个时候,我们还是讲不出像样的商业模式,天天跟用户打交道,每天晚上四点钟睡觉,当然每天早上起得也很迟,每天跟用户打交道,就看用户关心什么,看用户苦恼的是什么,用户想用你什么东西?那时候我感觉就是生活在细节当中的创业者,但这很多人看不上,因为你只懂细节、不懂宏观,会觉得这个市场将来能占多大份额、占据什么地位,离你很遥远。     在中国,创业者面对的问题是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公司建制很重要,更重要的一点,你的核心业务在哪?跟隋英鹏碰上后,我觉得他是那时最懂教育的。     上海文化基金的陆建军,是我们后面一轮融资的投资人,他们团队中还有很多这些想法的人——关注教育、文化,他们看到好的项目,说投就投了,没有任何牵绊。还有一位是君联资本的还有靳总靳文戟,是我们长期合作伙伴,听说最近投资了刑帅教育。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是,我不懂创业辅导,随便跟大家分享。分享第一个观点,现在互联网教育还没有达到最高点,是一个绝对上升期,去年到今年涌现了很多项目,覆盖了很多方面,很多的问题开始浮现出来,但依然没有被铺满,还有大量的需求要被解决,所以给创业者留足了足够的机会。如果不抓住这些机会,可能转瞬即逝,12个月内,这个窗口就会关闭,创业者们,不要再犹豫了!     再回到我们教育上面来,我们为什么要在互联网领域里面做教育?如果说找到了抓住互联网教育巨大商机以外的其他原因,依然可以支撑他做这个行业的话,他就不要犹豫了,直接操作就行了。这一年中我看到很多很好的项目得到关注,它们其实就是在解决自己目测范围之内用户的需求。     但同样还有很多规模达不到、在更加细分行业的需求大家没有关注,还有不是很在乎,更多的想做很大的事,我觉得时间来不及了,现在最需要的是你把之前的理解迅速地做一个完整的成果出来,并将完整的路径验证清楚。       问答环节: 问:前几天经纬中国的CEO发了一个投融资寒潮的预报,我想知道这个资金会不会出现问题?大概窗口期有多长时间? 伏彩瑞:我没有那么厉害,我不是搞投资的。首先现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创业要面对两大问题,一个是你用的教学人员的成本越来越高,因为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线下教育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线下教育的从业者、老师们、教研总监们的薪水很高,眼界打开了,想吸引他们放弃那些既得利益来到线上,不是光靠理想就有用的,理想没有太大的用,这也是很多人涨身价筹码的机会在这。第二使用互联网专业人才的代价越来越高,你在跟巨大的纯互联网企业抢人才的时候,人家会考虑我的发展前景怎么样。这个时候,你本来要融五百万美金,突然之间钱到手的时候,你发现这个钱好比期货一样,五百万美金当做两百万用,耗没有了。     问:现在互联网的巨头,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都已经进入教育界了,他们进入的话,我们作为一家小一点的公司,还有机会吗? 伏彩瑞:我觉得现在除了百度动作多一点,其实阿里巴巴和腾讯动作还不多。当然我跟谢鹰在交流,阿里巴巴的谢鹰在下面,你们可以找他。阿里巴巴之前忙着上市,没有把心思放在互联网教育上面;腾讯现在忙着自己做,因为腾讯团队要自己做。其他一些收购、兼并还不是重点。腾讯的项目进展很快,但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肯定是这样,这些是钱解决不了的。     做互联网教育创业尤其是创业早期阶段,你根本没有放权的必要,凭你的想法去做,如果你觉得你的想法只是比别人早一点而已,那你就没有机会了,因为你能想到的,巨头们或者转型的传统机构都能想到。如果你感觉你是超级潜力,别人越强你就越强,你就有机会在巨头跟某一个领域进行角逐。所以机会永远都在,只会更多,但不见得属于每一个人,毕竟现在还有那么多人不知道互联网教育。     问:我看到一组数据,在细分领域,K12和职业教育相比,在线上的部分明显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份额更大,这跟线下正好是倒过来的。你觉得会不会在往线上走得过程当中,职业教育和高等学历教育由于一些天然的模式会更快一些? 伏彩瑞:这个问题很好,很专业。这其实是创业者的机会,我觉得互联网现在受到各种东西的限制,在体验各个方面不是万能的,有很多的问题。在互联网上面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肯定比K12来得更快。但是中长期下这个结论,还太早。职业教育现在的问题是,入局者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实际实操水平有差距,其实留足了大量的机会,职业教育的人群天然都在网上待着,而且他们对网购、支付都是准备好的,所以我觉得职业教育未来两年之内肯定是井喷!   【来源:钛媒体】
    钛媒体
    2014年09月26日
  • 钛媒体
    数字时代,如何搞定信息存储这件麻烦事? 信息储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介质更是多元化的,来来去去的数字信息,让你整天在信息流当中疲于奔命,如何存储有价值的信息?各种存储工具看似对我们提供了帮助,但是真正的会有用吗? 我到现在也没明白学生生涯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真谛,我认为信息储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大抵曾经我不是个听话的学生。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代替了书籍、报刊等以纸张为主的信息储存介质,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散、习惯、替代,直至我们几乎厌倦了纸质的信息存储方式,数字信息病毒远比《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高质量”内容容易上瘾的多。     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介质是多元化的,智能手机、台式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Kindle、学习机等,都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介质,其传播范围要比纸质书籍更广阔、更快,几乎人手一台电子设备,拥有网络之后,都可以成为传播工具。     数字信息经过传播以后,是需要进行存储的,否则信息就会像高潮后的电流一样,迅速从大脑细胞流失。信息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你甚至记不清三天前是谁上了头条,来来去去的数字信息,让你整天在信息流当中疲于奔命,所以,把信息像钱一样存起来吧。       常见的信息存储工具 PC端的信息存储工具是非常多的,一种是导航类产品,雅虎1.0就是通过UGC模式,以网址导航的形式,将全世界各地的优秀网址进行储存,以供其他用户使用。不过,随着网站的数量越来越多,网址导航的存储功能有些鸡肋,一是网址导航的容量有限,很难满足每个用户的需求,二是网址导航是需要用户记忆或查找的,搜索引擎直接替代了网址导航的功能。     现有的搜索引擎为了满足用户的网址收藏需求,也在首页开通了个人模式,用户可以直接在首页设置自己的个人网址导航,将自己喜欢或常用的网址进行收藏,不再需要进行任何储存。社交工具的收藏夹功能,也可以满足用户储存网址的需求,而包括国内的几款邮箱工具在内,也都推出了记事本工具,来供用户储存信息。     网盘产品则在早期就推出了储存功能,让用户能够将影视、音乐、图片等大型文件可以储存在网盘内,现有的网盘更多的是免费、容量扩大以及功能的完善。     每个浏览器上方都会有收藏夹工具,用户可以选择奖需要存储的网址进行收藏,还可以进行文件夹分类,以便用户能够区分。     QQ、微博等社交网络产品,内部也包含有收藏选项,以供用户在海量的信息流当中将内容收藏。     某些网站站内的文章会有收藏功能,用户可以对喜欢的文章进行收藏,前提是用户得有该网站的个人ID。     移动端的储存工具更加多元化,移动社交工具都有收藏选项,用户可将信息收藏,添加标签等。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是记事本工具,比如印象云笔记,有道云笔记等产品,用户可将文字、图片、网址、视频、音频等内容进行储存。     除去APP外,手机浏览器也拥有信息储存功能,不过其形式还是以网址形式出现。       存储无价 数字信息获取的价格比之纸质介质产品的价格要廉价的多,甚至可以说是免费的,新闻客户端,阅读器、搜索引擎等,都可以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工具,至少在使用上是免费的。肯定有人说,用户想要获取有高质量的信息是天价的,但是,比如我想知道附近电影院的影片放映信息,在传统的信息获取手段中,可能需要亲自到店才可以获取到,用户开车到店或者坐公交到店,获取该条信息都是需要成本的,现在不同,用户仅需通过地图查找或者网络工具,就可以以近乎免费的成本获取到该信息。     在《黑天鹅》一书的第69页这样描述到: 第一个问题是,信息的获取是有代价的。 第二个问题是,信息的储存也是有代价的。 第三个问题是,信息的处理和提取是有代价的。     按照以上的逻辑,存储肯定是有代价的,这个价格是无法通过具体数值来衡量的,所以是无价的,你可以理解为免费,也可以理解为是天价,这个得具体到该信息对于某个人的具体价值,信息对每个人的价值也是不同的。“美国的葡萄5块钱”一斤对你没有任何存储价值,但是对于某些商人而言,这是“瑰宝”。     数字时代的信息流速越来越快,稍不注意,有价值的信息就会随着“过期的日报”而流失,对于每天像河流一样漂浮而过的信息来说,我认为过期的信息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今天你不存储信息,明天有用的信息就将你抛弃。       为何会是无市? 有道云笔记、涂书笔记、收藏夹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随处可见的信息储存工具,看似对我们的各种信息提供了帮助,但是真正的会有用吗?有小用,无大用。     看似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微信、微博、易信、新闻客户端、移动视频等各个产品之间所属公司是不同的,仅是同家公司的产品,都很难让信息实现全部贯通,更何况是不同平台之间的,要想他们能够和睦相处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在微信、新闻客户端、微博、网站等各个平台上对信息进行储存。     多个平台进行信息储存时间久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收藏夹、浏览器等各个地方都会有自己存储的信息,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已经分不清哪条信息是哪条,哪些信息是属于谁的,甚至会出现重叠,要想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找出需要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即使有标签也无法找到,因为平台多,根本分不清是存储在哪个平台上的。     记事本类产品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能PC端、移动端进行云同步,不过从微博、新闻客户端等产品中扣出有用的信息,存储到记事本类应用上,并不怎么容易,这是记事本类应用的软肋。     现有市场上的产品无法满足用户对数字时代信息存储的需求,我认为数字时代的信息存储首先是跨平台的,PC端和移动端能够实时同步使用,其次应该是跨越厂商的,即无论是社交工具还是网站等,都可以通过信息储存工具进行储存,二者是结合的,而不是分离的,第三个是便于查找,搜索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用户无法找到具体的信息,但是可以通过搜索功能顺利查找,可能是跨语音、跨视频的,用户存储的介质是不一样的,所以跨介质也很重要,搜索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搜索。     在有限的约1000亿个脑细胞中,要想顺利提取处理和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借助工具帮助我们储存是非常有必要的,丢弃常见的、能被数字记忆的信息,保留无法通过数字记忆的信息,对大脑进行减负非常有必要。现有市场上的产品,还需要多努力。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来源:钛媒体
    钛媒体
    2014年09月24日
  • 钛媒体
    微信企业号来了,看清这些优劣,再ready go 微信正式开启了微信企业号公测,最亮点是群发不再受限制,一是企业号与微信体验一致,应用活跃度高同时能够快速移动办公。二是企业号直接与企业原有IT系统对接,降低了第三方开发成本。 自微信6月份爆出微信企业号之后,受到了许多企业和商家的一度关注,但是可能基于该功能不完善的原因,微信团队之后再也没有相关微信企业号的消息。今天,让所有企业都在翘首盼望的时候,微信企业号这次真的来了!     今日,微信正式开启了微信企业号公测,目前公测版本面向所有用户,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社会化组织均可申请。今后,企业和各类组织等通过接入企业微信号,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员工、上下游供应链与企业IT系统间的连接,从而快速、低成本实现高质量的移动轻应用,实现生产、管理、协作、运营的移动化。     微信企业号最亮点:群发不再受限制 大家可能从之前的消息中会发现,微信企业号不同于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它是单独独立出来的一个服务类型。企业号的推出,将和订阅号和服务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平分秋色。微信企业号针对性特别强,它是微信为企业员工或合作伙伴提供的一项专门服务,方便了企业和合作伙伴的相对服务。而且最给力的一点是微信企业号开通后,群发消息次数不受限制!今后,拥有了企业号,就不像像服务号一样纠结发送次数的烦恼了。 企业号关注更安全,应用可配置 微信企业号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关注上更安全,应用上可便捷配置,极大的保证了安全性和便捷性。因为企业号只有企业通信录成员才能关注,确保了企业信息安全,同时一个微信企业号可配置多个类似服务号的应用。再加上发送次数不受限制,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最大化。 微信企业号的推出可谓是面面俱到,细心入微,尤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各有利好。首先是对已经建设了IT系统的大企业,可直接将现有IT系统接入微信企业号,既保留用户PC端使用习惯,又快速实现企业应用移动化。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型企业,开通微信企业号可直接利用微信及公众号的基础能力,加强员工的沟通与协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公告通知、知识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     微信企业号,连接企业另一种可能 首先,在企业场景应用上微信企业号有新的突破,能让员工无边界办公,随时随地省力又省心。透过员工随身携带的移动端实现无纸化办公,既提高办事效率,又人性化的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让工作流程变得更高效。 其次,这开辟了一条高大上、时尚新鲜的未来管理之路。通过微客来的“摇一摇”真正实现了打卡签到这一功能,还可以提前预定会议室,在周末休息的时候请上级提交营销方案等,碎片化的时间,提升了组织协同运作能力,工作效率却是如此的有效率。 再者,在开发接口方面,微信企业号提供了更为完备的能力,逐步开放微信原生能力,实现端到端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并结合微信已经开放的接口能力,微信企业号还可使用微信原生的拍照、扫码、开放平台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的接口与服务、微信支付、企业红包接口等功能,带给企业更为快速、多元化的移动化办公解决方案。 企业号的到来,确实会为企业创造无形的价值利益。 主要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号与微信现有的使用体验保持一致,能够快速部署,加之实现了企业应用移动化,应用活跃度高同时能够快速移动办公。二是企业号直接与企业原有IT系统对接,降低了第三方开发成本,大大为企业节约成本,是切实的利好。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微信企业号的开通,小编觉得这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一点就是当微信企业号真正实施开来,许多企业和组织就会“奔走”在企业号上,这将在一定时间内弱化运营订阅号乃至殃及服务号。 第二点即是消息无限制的推送,这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和原则性。现在“红点效应”泛滥,无限制的消息压力可谓是十分大。移动办公虽轻松,消息压力来逼疯,希望小伙伴你最好不是处女座。 (本文系作者@Rio,首发钛媒体)
    钛媒体
    2014年09月19日
  • 钛媒体
    微博与脉脉间的用户数据争夺,用户隐私被赤裸裸的无视了 无论是脉脉还是微博,在公开的表态中都将用户隐私视为不容侵犯的权利,实际上双方均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脉脉侵犯用户隐私在先,微博随后为脉脉继续侵犯用户隐私开出了条件,最后脉脉恶人先告状。 刚刚宣布获得2000万美元融资的职场社交软件脉脉与微博闹掰了,原因是脉脉涉嫌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恶意获取微博用户资料和职场信息,当然,这是微博方面的说辞。而脉脉一方则认为,微博的封杀令表面上看是保护用户隐私的正义之举,实际上是在多次表达投资意向遭拒之后的“图穷匕见”之举。 这场纠纷中,尽管双方争执的焦点在于“用户隐私”,无论是脉脉还是微博,在公开的表态中都将用户隐私视为不容侵犯的权利,实际上双方均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脉脉侵犯用户隐私在先,微博随后为脉脉继续侵犯用户隐私开出了条件,最后脉脉恶人先告状,反而以保护用户隐私为名倒打微博一耙。双方这种以正义为名行苟且之事的行径,是对用户尊严的严重践踏。 触犯原则的弱者不值得被同情 关于脉脉涉嫌获取非微博授权用户数据的问题,笔者可以自身遭遇为证。前几天,笔者与一个两年未见的朋友聚餐,席间聊到人脉的问题,朋友说我看你在脉脉上影响力还挺高的,可是我给你点赞、留言你为什么不理我?我说我从来没有使用过这款应用,也从未通过微博授权给这款应用使用我的相关信息。 他打开应用给我看,我才发现,连同我在内的好多曾经的同事都赫然在列,而朋友在应用中为这些同事留言也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复,这说明大家可能跟我一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脉脉盗用了个人隐私信息。这件事情给我的第一感受是,脉脉盗用他人隐私用作商业用途的行为既不合理也不合法,这种产品为什么还能够堂而皇之地获得融资? 当然,你可以说“大数据时代没有隐私”,但这不能够作为侵犯用户隐私的理由。就像大家对互联网上泛滥的色情信息心知肚明,但如果你公开去传播这些信息就会触犯法律一样,更不要说将其用作商业用途。可笑的是,明目张胆地侵犯用户隐私的脉脉在部分媒体的报道中,竟然被塑造成一个被巨头胁迫的充满悲情色彩的弱者,并因此获得不少公众同情。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脉脉的创始人林凡公开发表文章称脉脉做出关闭微博登陆的决定是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考虑,真可谓是倒打一耙。通篇文章极尽煽情之能事,不知事情来龙去脉的人看了,还真以为微博财大气粗欺凌弱小呢。不知道林凡哪来的勇气说出“我们不可能将脉脉用户的隐私资料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提供给第三方”这样的话,他大概忘了脉脉本身获取用户的方式也不太光明。 这场纠纷中,微博作为强势一方,主导着双方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合作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而脉脉作为微博平台的开发者,扮演着弱者的角色。通常情况下,弱者容易博得公众同情,但问题是,一个公然触犯用户隐私原则的弱者是否值得我们同情? 用户隐私问题没有第二选项 微博在整件事情中的所作所为也十分不光彩,导致今天被推上舆论漩涡的局面,微博方面要负很大责任。首先,用户数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第三方应用获取,说明微博平台的用户信息安全存在很大问题。这虽然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但也反应出微博对用户隐私的重视程度。 其次是对第三方应用违规获取用户信息问题的处理方式,微博给了脉脉两个选择:第一,继续为其提供API接口,条件是脉脉的用户数必须回写给微博;第二,停掉接口。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得不让人怀疑微博的动机。也难怪脉脉指责微博别有用心,微博投资的微招聘公司与脉脉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如果脉脉将用户数据回写给微博,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 商业竞争暂且不说,关键问题在于,微博如此处理问题的方式,实际上是自己打了自己脸。微博制止脉脉继续获取用户信息是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考虑,而脉脉只要答应微博开出的条件就可以继续获取用户信息,这前后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保护用户隐私的问题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微博这样做其实是给侵犯用户隐私开出了条件,把用户隐私当成了利益交换的筹码,是对用户尊严的严重践踏。 笔者认为,微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应该是,发现脉脉存在获取未经用户授权的信息后,即刻向其下达停止继续侵权行为的通知,如果脉脉方面拒不接受,微博应该立即停止向其提供API接口,而不是向对方开条件,提供第二选项。用户隐私是用户最基本的权利,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也没有除了“停止侵权”之外的第二选项。 如果较起真来,用户完全可以以隐私遭到侵犯为由将脉脉和微博双双告上法庭,在索赔内容中,除了脉脉因为将用户信息用作商业用途而必须赔偿的费用外,还应该加上一条精神损失费,因为在脉脉和微博看似高尚的道德嘴脸下掩藏着的是对用户尊严不可原谅的伤害。 【文章作者:郝小亮】
    钛媒体
    2014年08月20日
  • 钛媒体
    下一个风口是企业级IT市场? 浓缩观点 长期以来,无论是资本层面还是媒体报道,IT的企业级市场一直默默无闻的跟在消费级市场后面。从创新不断的硅谷到市场广阔的亚太地区,IT的企业级市场鲜有成功的创业公司,数十年来被各大巨头垄断,但令人欣慰的是,去年开始有多个迹象表明,IT企业级市场正在爆发。 长期以来,无论是资本层面还是媒体报道,IT的企业级市场一直默默无闻的跟在消费级市场后面。从创新不断的硅谷到市场广阔的亚太地区,IT的企业级市场鲜有成功的创业公司,数十年来被各大巨头垄断,但令人欣慰的是,去年开始有多个迹象表明,IT企业级市场正在爆发。     VC的角逐 在硅谷面向企业级市场的新兴公司里,企业级云存储厂商Box本月初完成一笔1.5亿美元的融资,并极有可能在今年秋天实现IPO,多家分析机构预计,Box的市值将达到24亿美元。更重要的是,Box在2月份就开始启动上市进程,由于科技股近期在美国资本市场表现低迷,Box后来申请暂缓上市。美国媒体也指出,对于一家已经申请上市的公司来说,再次公布外界融资消息,实属罕见。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VC对企业级市场的信心在增加。 而在中国,2013年年底由IT桔子发布的《企业级服务创业投资盘点》指出:企业级服务和软件应用能给投资者带去回报率更高的收益,再加上消费级产品的竞争激烈、新的行业发展趋势,目前风险投资机构在国内非常关注这个行业,2013年的共有数48起投资,金额也相比消费级产品多了不少,很值得关注。     云 据最新一期的彭博商业周刊调查显示:AWS云服务是亚马逊过去几年同时段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最新一季的亚马逊财报虽然披露AWS的营收细节,但云市场上“玩耍”的小伙伴却越来越多,老牌厂商如微软,已率先在中国运维azure云,与此同时,微软CEO 纳德拉多次重申“cloud first”的公司理念和战略;新晋公司如Google,多次采用价格屠刀瓜分亚马逊的领地,据Cloud Times网站提供的数据,Google的Compute Engine服务,其永久磁盘存储方案(Persistent Disk)每千兆字节的价格下降了60%。   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10年,工信部、发改委启动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随后,多部委不断增加支持资金。根据工信部统计,在云服务领域,2013年,我国IaaS市场规模为10.5亿元,增速高达105%;PaaS市场规模为2.2亿元,增长20%;SaaS市场规模为34.9亿元,增长24.3%。未来,云服务市场的潜在空间在万亿元以上。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某企业调研时指出:今后出访不仅会推销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也会向全球市场推荐中国的“云计算”。这也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场合提出要将中国的云计算推往全球。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国家的支持力度,会加快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互联网企业的“跨界” 今年以来,全球消费IT的巨头们都在扩大自己的疆界:苹果与IBM建立全球性的合作关系,销售iOS产品;微信推出企业号,发力CRM管理平台;360酝酿发布企业财务管理软件以及阿里本身就是一家2B的互联网企业……另一家巨头百度所谓发布相关产品,但百度CEO李彦宏5月份指出:企业级软件并非是新东西,但未来会变得很新,会是非常大的市场。   互联网企业进军企业IT市场一方面得益于IT消费化的大浪潮,互联网企业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理念,越来越多的被企业员工接纳,而传统企业软件的设计理念与使用方法都以企业流程为中心,制约了员工使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加剧了传统软件厂商转型的困难,很多软件厂商没来得及适应互联网就得加速跑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打移动、云CRM的销售易CEO史彦泽坦言:市面上有很多标榜移动理念的企业软件,但实际上,这些不过是移动浏览器的适配版,而不是原生应用。换句话说,很多传统软件企业还无法理解到移动互联网的真正价值。   从VC的关注到国家领导层的支持,以及互联网企业的不断“跨界”,中国企业级的IT市场在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对投资者、从业者、创业者来说,春天的确不远了。(文/赵赛坡 本文来自钛媒体 )
    钛媒体
    2014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