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钛媒体
为什么互联网招聘不断发展,我们找工作却依旧费劲?
摘要: 多年来,互联网招聘市场不可谓不红火,资本持续进入,商业模式不断演化。但是求职者眼前的路似乎只是看上去变宽了,正如能看到的风景多了,依旧很难到达。
先说说想到这个话题的缘由。最近和几位同样在寻找新工作的朋友沟通,发现即便大家都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无论在职或是裸辞状态,寻找工作的周期依然超乎预期。
除开经济形势、招聘季节性等因素影响,大家最为感慨地还是网络求职中遇到的困境。
通过企业招聘主页、邮箱和代理招聘的专业网站投递简历,往往石沉大海;通过猎聘等网站接到猎头电话,一番周折后经常发现自身经验、技能、期望与岗位并不匹配,很多猎头不了解你,也不了解用人需求;领英等社交型招聘网站在国内很难玩转,使用最多的还是职位查看和简历投递功能。
能够看到的职位很多,和经验、技能匹配的也不少,却很难走到面试。绕了一圈,还是找熟人内推最靠谱。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求职历程。
互联网改造万物的磅礴之势不可阻挡,互联网招聘(Online Recruitment)发展多年,新兴招聘网站仍不断涌现。不禁思考,为何求职依旧如此艰辛?
不妨回顾就业难这个老话题,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学中解释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求职者无法及时了解合适的岗位在哪里,用人单位无法快速找到合适的人并有效甄别,供给与需求错配,造成摩擦性失业。这也许才是姜太公以72岁高龄出山任职的真实原因。
互联网的产生,为古老就业难题的解决带来希望。
在WEB1.0时代,企业首先通过建设招聘主页发布职位信息和接受申请。求职者再也不用两条腿跑路、四处打探招聘信息了;企业也可以借助网页将简历结构化,减少人工录入并且方便筛选,还可以管理、反馈招聘进程。
后来出现的智联、中华英才网等专业招聘网站,做的是招聘代理,集中发布职位信息并完成部分前端的筛选、面试流程。求职者需要查找的网页从N个变成了几个,省时省力;企业则通过外包降低了招聘成本,特别是中小企业还可以省去自主建设招聘主页的投入。
接着,猎聘等第三方平台类网站的出现,将猎头这一传统就业市场中的关键角色引入互联网,如同将酵母散入面粉,极大地扩展了市场。
随着WEB2.0概念的出现,领英等社交型招聘网站进入国内,将以往秘而不宣的“人脉”当成了一门生意。
多年来,互联网招聘市场不可谓不红火,资本持续进入,商业模式不断演化。但是求职者眼前的路似乎只是看上去变宽了,正如能看到的风景多了,依旧很难到达。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至少有如下四点:
第一,从职位发布到接受申请、筛选简历,互联网改变的只是信息传播途径,极大地降低信息传递成本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剩。伴随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 “海投”策略,HR筛选、处理简历的工作量变得十分巨大,她们不得不做出理性的选择,和你猜的一样,弃之不理。
很多公司的网申和招聘邮箱只是过场和摆设,这早已不是秘闻。直接通过网申投递简历还有多大效用,很难评估(注1)。但是逼着求职者半夜爬起,赶在上班前做到“躺在列表里的第一个”,的确是不小的成本。
第二,互联网化后,猎头行业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入行门槛极大降低。借着互联网大量小型猎头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兴起,活跃市场的同时,拉低了从业者平均素质。
很多在网上活动的猎头缺乏基本知识储备,既不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也不理解求职者的经验和技能。原本应当发挥的媒介作用往往适得其反,浪费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宝贵时间(注2)。
第三,岗位描述(Job Description)仍然是难于进一步结构化的需求,简历仍然是难于进一步结构化的供给。
观察新近出现的互联网招聘网站(拉勾网、BOSS直聘等),不难发现定位集中在服务广义的IT行业,招聘的岗位多数为程序开发和测试、数据分析师、数据库和系统管理等技术岗位。
除了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用人需求外,此类网站兴起的另一个原因在于,IT技术类岗位相对于其他职业,经验和技能要求便于结构化,比如常见的“XX年XX语言或XX工具开发经验”。与之相应,相关从业人员的简历往往十分简洁。
但是对更多的传统职能和管理岗位,比如销售、采购、财务、运营等,尽管已经发展出了成熟的岗位描述和简历模板,需求和供给信息很难同样地做结构化处理。
第四,基于求职动机的社交难于突破陌生人社交的固有障碍--信任感,“人脉”的积累需要长期经营。试想一下,你很难给自己完全不认识的人推荐工作,因为你不了解对方是否靠谱,就算有推荐奖励,你也要考虑风险。
之前出现的内推网创新足够大胆,从推荐人的获利动机出发,让其公开内推机会以吸引求职者。但访问量和排名一直难有突破(注3),也说明了多数人对推荐陌生人的顾虑。
领英则主打职场社交功能,引导用户通过寻找公司同事、展示专业能力和参与知识讨论等收获人脉,但在国内尚未取得有利的市场地位,被不少用户认为不够接地气(注4)。
中国文化里的“人脉”需要更高的信任门槛,从古代的“同乡”、“同年”(科举时代同一年考中者)到今天的“老乡会”、“同学会”,私密性的社交更受青睐。中国的职场文化短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变,领英能否克服水土不服,改进推出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关系其成败。
分析至此,主要是挤了挤互联网招聘的价值泡沫。商业价值来自于用户的使用价值,期待企业和招聘平台能够静心思考下如何做出更好的招聘产品,为解决就业这个难题出出力。对求职者,特别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跳槽者,人脉很重要。小伙伴们还是用心加固下友谊的小船吧。
注1:相关论断主要针对社会招聘,对于应届毕业生,网申仍旧是主要求职途径。
注2:请注意,本文没有一巴掌拍死所有猎头,专业的猎头仍然是就业市场不可或缺的角色。
注3:感兴趣的可查看Alexa相关数据。
注4:除了不定期的发布用户数量,领英在财报等资料中未披露分地区(包括中国)的运营数据。唯一可用的数据是2016Q2披露的营收(Net Revenue,即除去折扣、退货之后的营收) 分地区数据,亚太区(APAC)为7464万美元。即便将领英亚太区(APAC)营收全部归入中国,与同期智联的14123.8万美元营收仍有差距。
考虑到领英中国为合资企业,前面的比较也很难说正确。本文的观点主要来自与多位HR和身边用户的交流,关于领英在中国的发展,恐怕要另辟一文讨论了。
(领英Q2 数据请参见:https://s21.q4cdn.com/738564050/files/doc_financials/quarterly/2016/Q2/Analyst-Sheet_PostTax_IE_0802.pdf
智联Q2数据请参见:http://www.nasdaq.com/symbol/zpin/financials)
本文作者: 春晖君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2558762.html
-
钛媒体
【硅谷新公司】Avanoo:用科学的方法熬制员工培训“心灵鸡汤”
摘要: 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的公司很多,但这家名为Avanoo的硅谷初创公司却另辟蹊径,他们希望通过数据化和科学化的方法,为每一个企业熬制一份独特的培训“心灵鸡汤”。
有多少人真正喜欢眼前的工作?又有多少人除了完成分内之事,还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更多价值?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咨询的最新研究表明,全球只有13%的员工真正敬业。
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员工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但却并不享受工作的过程。
一家叫做Avanoo的硅谷公司就想要改变这个现状。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已经是一片红海的技能导向型的员工培训模式上,而是聚焦在一直被忽视的领域——员工软实力上,也就是说,他们专门帮助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抗压能力、情感管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的潜能挖掘。
创始人Daniel Jacobs告诉记者,公司名Avanoo其实就寄托了他的愿景:Ava在古英语里表示“打开”,而“noo”的意思是“现在”。他们希望做的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帮助人们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
(创始人Daniel Jacobs)
培训有效吗?用数据说话
Avanoo采用的是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商业模式,与企业或者机构直接对接,给企业或者机构的员工提供软技能的培训服务。
他们的形式非常简单:在三十天的培训周期内,每天为员工提供定制化的三分钟的培训视频,然后利用数据追踪技术,给企业和机构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领导层提供培训结果的实时数据报告,帮助员工提高软实力,也帮助公司提高员工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
为什么是三分钟?在Daniel看来,这就是一杯咖啡的时间,既不会给人带来太大的负担,也能传播足够有效的信息。
另外,Avanoo可以根据不同的公司需求“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合作方案。
同时,大公司与正在快速发展的创业公司需求差别很大,Daniel认为,只有真正了解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问题情境后,再推出个性化服务和软件配置才能让培训有成效。
Daniel特别提到他们其中一个客户,一家世界五百强的金融巨头企业,最初有一个非常反感企业培训的团队,甚至一开始员工就直接拒绝参与培训,以没有时间作为托词。针对他们的情况,Avanoo专门制定了特别方案,不断和团队磨合,到最后,该团队员工的参与度已经达到了50%。
Avanoo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报告。依托软件平台,Avanoo可以实时收集数据并把数据可视化地展示出来。人力资源部门和管理层可以清晰地看到培训相关的各项指标,例如参与率、完成率、职业发展指标以及员工的反馈。
通过这份实时的数据报告,企业和机构能更清楚的了解员工的培训成效。
用科学的方法做“鸡汤”
由于提供的是偏精神层面的培训,所以难免会让人联想起现在泛滥的“心灵鸡汤”。但是Daniel认为,Avanoo服务的特点反而是“鸡汤”最缺乏的“大规模科学化”(massively scientific)。
他们培训环节设计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是有理论依据和实验验证的,比如一个视频里应该包含多少个核心概念。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制作最科学的培训方向,对于培训的内容、设计以及表现方式都有理论依据。” Daniel说。
目前他们的平台上吸引了200多位知名的培训教练、演说家和个人发展顾问来提供培训素材,但这些仅仅是原始素材。Avanoo整个团队要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度加工和仔细推敲,严格地控制每一个培训模块的质量。即使视频制作完毕了,但究竟能不能推广到市场上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实验检测。
(Avanoo平台上的导师)
而且他们也一直在和目前在行为学研究方面最领先的研究机构合作,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社会网络和社会行为专家、哈佛大学博士James Fowler就是他们的科学顾问。
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科学的态度,上线几个月Avanoo发展非常快。Daniel说,一些巨型企业例如丰田、毕马威都已经成为他们的客户。甚至一些政府机构,例如全美人口排名第19位的El Paso市也加入他们的项目中。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项目的平均参与率为74%,完成率为63%,远远超过了平均水平。
Avanoo设计课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激发人们内心的源动力。对于参与培训的企业和机构来说,他们发现随着员工参与度的提高,机构的日常运转和工作氛围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我们每天都要收到很多邮件和评论,大多数来自于参与培训项目的企业员工或者机构工作人员,”Daniel说,“他们都很感谢我们所提供的课程,这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工作,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在他们的官网上,一个连锁餐厅的经理还评论到:“我的团队都很喜欢Avanoo的培训项目。从开始参与这个培训项目后,餐厅的客户满意度都提高了很多。”
让人们快乐起来
Avanoo的团队并不大,现在只有13个正式员工,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和背景。
他们今年刚从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毕业,去年十月网站才上线,但他们的发展却是指数级增长的:去年11月的营收还只有2000美元,仅仅半年时间,截止今年5月营收已经超过一百万美金。
当被问起如何萌生了这个创业想法的时候,创始人Daniel Jacobs认真地讲了个故事。
在创立Avanoo之前,Daniel一直在非盈利组织工作。有一次他去中美洲帮助修建孤儿院,让无家可归的孩子们不再流落街头,有一个安身之处。他本以为这些缺少关爱、经常挨饿的孩子们会不快乐,但恰恰相反,这些孩子总是能找到乐趣。
“物质上的匮乏并没有束缚他们寻找快乐的自由。与他们相比,拥有丰富资源的美国孩子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Daniel说。
于是,他开始反思其中的原因。他觉得也许可以把这些孩子的快乐带回美国,帮助不快乐的人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于是他创办了Avanoo,提供触及心灵和精神层面、能促成行为改变的在线培训,帮助那些什么都有、但是最不快乐的人群——上班族们,了解自己的内心,重新燃起热情。在Avanoo刚上线的时候,他甚至自己就录制了前四个视频,有和幸福感相关的,甚至还有瘦身的课程。
“哪怕是瘦身,我并不会讲你应该怎么去做,而是在3分钟里鼓励人们真的去行动。这就是Avanoo和其他培训平台的不同。”Daniel说。
最近,Avanoo还获得了包括国内知名投资机构PreAngel、前摩根士丹利总裁Robert Scott、NBC总裁Jeff Bader在内的总计330万美金的融资。有了这笔资金,他们可以发展得更快。“未来我们的眼光不会只局限在美国。”(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陈琛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374569.html
-
钛媒体
投资人把脉,在线教育创业者如何直面竞争?
摘要: 近两年,在线教育市场非常火爆,平均每天都有几个新进入者,此外,BAT的入局让这个市场更加疯狂。面对众多涌入者以及巨头的挤压,在线教育市场新入者该如何突出重围?
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在线教育市场的火爆:2013年平均每天新增2.6家在线教育平台,也就是说全年新增的线教育平台有近千家。
除此之外BAT的入局让市场更为疯狂:百度投资入股了万学教育、传课网和智库网;腾讯上线了腾讯精品课程,并于最近联手贵学教育,推出了免费四六级英语在线辅导课程;阿里巴巴在淘宝上推出了淘宝同学,后改名淘宝教育,于近日宣布将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帮助1万家传统线下教育机构向线上转型。
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了1334亿元,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64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达27.7%,前景非常广阔。但在众多涌入者以及巨头的挤压下,在线教育市场新入者该如何突出重围?
5月22日,在创业邦主办的2015创新中国(DEMO CHINA)春季论坛在线教育专场上,在线教育平台的创始人、投资人、创业者一起探讨了在线教育的前景如何,什么样的在线教育平台受欢迎、能盈利,在线教育创业者应该怎么做。以下是钛媒体编辑整理的精彩观点:
爱学堂创始人汪健宏:
“我把在线教育创业者分两派”
在线教育创业者分两类,一类是地派,他们大多是过去从事中小学课外辅导的机构,更多的是想把传统的辅导搬到线上。他们的能力和经验仅限于提分,他们会宣传我有很多名师,我品牌很好,我有很多的成功案例。更多宣传的是孩子父母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孩子们喜欢的东西;
另一类是天派,这部分创业者以互联网从业者居多,他们更多地想做一个比较新的工具,哪怕只有几个人就可以做得很大,他们不关心用户,更关心用户数,因为互联网行业用户数决定融资额,到500万1000万他们会特别兴奋;
除了这两种创业者还有一种是两栖动物,他们更多是看别人怎么做,而不会思考自己的能力是什么,自己的特长是什么,更多是别人火就跟着做。
“怎么让孩子喜欢学习,这是K12行业里最大的难点”
现在有很多视频放在网上,但如果孩子如果不爱学习,再好的资源她也不会看。怎么让孩子喜欢学习,这是K12行业里最大的难点。
有的人说孩子天生不喜欢学习,谁也解决不了。我觉得不是,孩子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课程和他们喜欢的东西相结合,让孩子像喜欢暴走漫画一样喜欢我们的课程。
K12是体制内的,用户需求、时间大部分在老师和学校的手里,孩子喜欢你之后还要让老师喜欢你,让老师在教学中用到你的产品,最后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跟谁学CEO陈向东:不要惧怕巨头
大家不要惧怕所谓的巨头,因为巨头99%的精力都在主营业务上,巨头在在线教育上唯一的出路就是投资、布局。他自己是做不出来的,巨头一般投在线教育的团队就20-30人,更多是布局生态。在重运营行业里深耕细作不是他的基因,因此他只能和大家合作。
真正能打破目前格局的一定是跨界的。谁都没有想到把诺基亚打败的不是三星而是苹果,把中国移动打败的不是联通、电信而是微信。等你看到时才会发现那才是真正的巨头。
如果今天市场布局谁忽略二三线城市,最后用户被别人抢走,我们创业会出现巨大的挑战。
真格基金投资总监郑朝予:
“创业宜单点突破”
可以竞争但不要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后期各位(创业者)看商业模式、看商业报表;而早期来讲,需要你在教育行业有耐心,甚至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创业者)不同的方式看待教育的各个环节,会发现不同的需求。每一种需求的互联网切入方式都不一样,你在创业时找什么点切入,能够发挥你在过去的积累,以及团队最大的优势,找到你的盈利点。然后再去做创业这件事情,才能找到单点突破。
“更重要的是内容本身是否真的是有科学的知识”
我要提醒一下大家:做内容创业,尤其对教育来讲不只是形式的问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内容本身是否真的是有科学的知识。
教育在过去这些年在很大程度上有突飞猛进的实质突破,但基础教育的科研、教育分科以及数据研究方面支持的太少。一首儿歌对孩子的帮助到底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有帮助,在基础做得太少的情况下,很多产品出来以后是感性的认知。
顺为基金合伙人程天:未来可能百花齐放
在线教育可能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一方面,在局部细节进行创新和升级的机会目前看起来还挺多;另一方面,很难出现超级大的巨头。
启赋资本联合创始人顾凯:期待颠覆式创新
未来会有更适应互联网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会颠覆我们过去对教育的理解。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会伴随全新品类的教育,或者叫能力传播的新模式。我不认为现在已经非常热了,未来可能会更热,我相信会有更多新模式产生。未来我们期待从零到一的创新,出现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彻底改变我们对传统教育的认知。
CA创投合伙人杨溢:能够有收入是很关键一点
国内非常多的企业,在收入盈利方面,大部分是在亏损烧钱的状态。现在在资金方面对这些创业者,支持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怎么样让付费被大多数用户接受,或者真的找到比较好的模式,能够有收入,这是在竞争上你是否有优势的关键一点。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副总裁叶春燕:还可深挖需求
幼儿园本身教学内容是不标准化的,私立公立都有这样的问题,如何切入幼儿园这块很分散的市场,我觉得大有可为。
在需求层面深度挖掘也是未来很好的方向。
蓝驰创投管理总监曹巍:关注核心竞争力
作为在线教育公司,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是否能在高质量内容、服务甚至关系纬度上沉淀下来,成为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创造和在模式上的创造,能不能帮助你在核心竞争力打造上形成长期的壁垒。
投资人给在线教育创业者提供的建议,总结来说:一是在线教育领域BAT只会投资、布局,不会深耕,短期内也不会出现大的巨头,大家都有机会;二是可以深挖需求,从一个特别的点突破,未来可能产生更多模式,颠覆大家对教育的认知;三是资本市场很残酷,创业须谨慎,要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短暂亏损可以,长期一定要有盈利;四是不管模式如何,教育行业还是要回归到关注人的需求以及内容的科学性上。
作者:【佳音/钛媒编辑】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011003.html
-
钛媒体
Dropbox能火,为何它的中国同行不能火?
摘要: 中国类似Dropbox的云同步软件一直在荆棘中前行,不外乎是因为用户、因为环境、因为对手。
Dropbox是一家美国的云同步公司,可以帮助用户在不同的终端之间同步数据。当你使用同一用户名在多个不同终端上登录之后,任一终端上的指定文件将会被自动的下载到其他终端上,这么一来你就能跨终端对同一文件进行操作了——简而言之,就是U盘的终结者。
Dropbox自08年从YC毕业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到2014年,用户数就已经超过3亿,公司估值也已近百亿美元,并在积极筹备上市事宜。甚至在2014年底还与微软达成云端存储合作协议,被微软用于加强集成Office的PC端、移动端和云端应用。要知道微软可是有自己的云同步服务skydrive的,可以说创办仅8年的Dropbox已俨然成为一家即便是Google、微软、苹果等巨头都不敢小觑的科技公司。
鉴于你懂的原因,国内的用户并不能“合法”的使用Dropbox,于是也就有了很多Copy 2 China的版本,例如百度云、金山快盘、七牛云存储、坚果云等等。可这类服务在国内一直不温不火,没有起色,甚至曾名噪一时的盛大EverBox还直接关了张。
是这些公司运营失败吗?还是这类服务在中国就水土不服呢?是什么原因导致Dropbox的中国同行们未能在中国创造出一个风口,甚至连站上风口都没能够?以下是钛媒体作者Bora做的一些总结:
作为一款工具类软件,云同步教育用户的成本太高
要想使用云同步服务,首先你得有多个终端,然后在这些终端上安装软件。注册之后,要指定需要同步的文件,有些甚至还要指定与哪些用户同步。在使用的过程中,你偶尔还得确认是否已完成同步,否则在上传完毕之前就关闭终端的话,下载就无法实现。还有些在打开的状态下就会被系统锁定的文件,会因为用户忘记关闭而无法实现同步。这些都会给用户造成困扰。
笔者无意探讨中美网民学习的能力,毕竟Dropbox的CEO在早期见VC的时候也曾遭遇过这样的问题。只是中国的网民可能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呵护得太厉害的原因,在某些方面会比美国网民要显得更娇嫩一点,如此复杂的流程很容易让同步软件局限在小众的范围内,无法传播开。
与对操作便捷性的高要求相同,中国网民对网络安全同样是谈虎色变。感谢某些免费杀毒软件长期以来的“常识性”普及,中国网民普遍认为自己的数据若是存放在网上就会时刻面临着分分钟被人爆库的危险,还是存在自己的硬盘上最安全,毕竟有免费的杀毒软件保护嘛。而与网民的谨慎相对应的,却是对网络隐私权一种无法想象的置若罔闻。美国的艳照门之后,所有的媒体都站出来谴责黑客,而中国的艳照门之后,所有的网站都陷入了狂欢。中国网民的整个网络安全意识,也让同步软件背负了难以取得信任的原罪。
当然,中国网民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也还是可以做出让步的,那就是——免费。可是云同步软件有其特殊性:作为一个数据存储服务的提供方,云同步在服务器端需要大量的硬盘做数据的存储和备份,而频繁使用的硬盘又是个易耗品,所以云同步虽然是个互联网公司,看似轻资产,但实际上它的运维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若想给用户提供免费的云同步服务,就只能依靠其他业务进行输血,或是大量的用户数和广告来支撑了。而这两种选择在国内大小公司尝试过之后,发现都并不很成功。
作为一款网络类软件,云同步的网络环境不太好
所有给用户提供网络服务的公司都需要将自己的服务器架设在一个被成为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的机房里。所有的网络总线都是以数个ISP机房为节点进出,然后再传送到用户的终端上,实现互联互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ISP提供了数据的高速公路。
这类设施在网络的作用愈发凸显的当下,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和公路、铁路、航空等同级别的国家级基础设施。ISP往往需要提供防火防水防地震,防风防雷防断电的高级别安全环境,有些ISP甚至能抵挡导弹的攻击,因此建设和运营ISP需要很高的成本。在国际上一般是由几家超大的公司经营,例如AT&T和Sprint,最近Google也在积极努力想成为ISP,但级别还不够。而在国内,呵呵,你懂的,所有的ISP都是国营。
当然,ISP由国家运营有其好处:安全,稳定,没有商业驱动,但在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是否能得到保障这一点上,云同步软件就明显会受制于人了。百度云就曾在2014有过这样一幕:某天用户在登录自己的百度云之后,发现自己存在云端所有的岛国爱情动作片全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段百度的公告视频,声明“百度积极响应政府‘净网’行动号召,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云云。一时间论坛里鬼哭狼嚎,哀鸿遍野。
虽然在注册百度云时,用户协议里就声明如果在百度云上传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百度有权对其进行删除,甚至对用户进行封号。但此事还是折射出几个严重的问题:
1.用户存放在百度云上的数据究竟属于谁?百度是否有权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直接对用户数据进行删除?是否做过除了删除数据之外的其他操作,比如备份用户删除数据?
2.百度是如何检索到用户的这部分违规视频?对用户数据进行这样的扫描是否触犯了用户的隐私?除视频外,百度还扫描过用户其他哪些文件?
一如既往,这个事件很快就悄无声息的落幕了,被删除了视频的用户只能自认倒霉,默默的蹲在墙角画圈圈诅咒百度。可怜百度,之前还打出“存种子下BT”的旗号,试图通过帮助用户下载违规视频的方式来吸引眼球,结果被当出头鸟打了不说,还背上了删除用户数据的骂名。
网络环境的不自由,加剧了网民对网络安全隐私的恐惧,也加重了网络公司的运营成本,更间接的塑造了中国网民的封闭与彼此不信任,从而加大了云同步软件在中国的推广难度。
有人选择为了理想慷慨赴死,有人选择为了 理想卑微的活着。云同步软件在中国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也许是举步维艰,但柳暗花明未必不是又一春。
去做企业,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复杂的软件最好的去处莫过于成为工具,而工具最好的消费者则是专业人士,并且专业人士是愿意为工具付费的。
在企业市场里,多终端同步文件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企业常常为了同步文件搭建小型的私有服务器,所采用的方式也多是FTP或文件共享这类并不十分友好的工具。而面向企业的云同步软件不仅能帮助企业解决同步的问题,还由于是部署在企业内部的服务器上,免去了向ISP租用网络,报备的麻烦。当然,如果能为企业提供搭建在例如阿里云这类公有云上的同步方案,则是提供了一站式服务,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
成为平台的服务,而不是坚持独立软件
服务类软件常常有种恐惧:如果系统做了同样的功能,我该怎么办?与之对应,如果能成为系统该功能的方案提供方,也是服务类软件一个不错的选择。
诚然,Dropbox就曾拒绝过苹果的收购,但毕竟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成就出一个Dropbox。如果能以独立的姿态成为某类平台——例如ERP——的服务接口,也确有可能出现双赢的局面:平台因使用了该软件提供的服务而显得更加专业,软件也由于平台的品牌为其背书而更深入人心。在平台协助其推广的基础上,再去发展独立软件也会更容易一些。目前,三星的Galaxy S6自带的系统清理功能就是由猎豹的清理大师提供,并且在S6该功能的醒目处有明确标识该功能由猎豹提供支持。
对数据提供服务,而不是分析
这两年,“大数据”成了一个热门词汇,似乎人人都想获取用户数据,然后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可这毕竟是建立在窥探用户隐私的基础之上,很容易招致用户的反感。云同步软件与其去趟这滩浑水,不如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为数据服务。
除了对数据最基本的服务之外,各家云同步公司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其他方案,例如百度云存种子下BT的离线下载功能就是不错的典范,还有视频软件在线播放功能也为其赢得了不少掌声。而坚果云能将用户误操作文件找回,甚至还有简单的文件版本管理, 这都为其增添了不少亮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一直都是在荆棘中前行,可这并不影响它们茁壮的成长。与其抱怨命运的不公,周遭环境的恶劣,不如像马化腾说的那样:“猫总是追着老鼠,历史一直是这样的,喊停、整改、妥协、再试点、大爆发。”诸君,共勉。
来源: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Bora.Don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000742.html
-
钛媒体
急需回归教育本质!在线教育别再“打酱油”和“秀模式”了
在线教育O2O、B2C、C2C、题库、答疑、小班授课……名词和概念让人眼花缭乱。现在看到的恰恰是这些“花拳绣腿”,大多数在线教育公司都忘记了“互联网只是工具”这句名言,反而认为互联网是万能的,可以替代任何行业。
所谓的在线教育第一股全通教育上市仅14个月时间,就在3月24日涨停收于320.65元,而如今已经跌到了237元,就是这个股价还扛着514倍的市盈率。一家老型SP服务公司披上“在线教育”的外衣就可以成为A股的“飞猪”,这一方面体现出“在线教育”概念的火爆,同样体现出中国股民的无知。
当前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投资界的宠儿,一起作业网、猿题库等多家在线教育公司纷纷集中公布融资利好。在线教育O2O、B2C、C2C、题库、答疑、小班授课……名词和概念让人眼花缭乱。可惜在线教育的泡沫已经到了濒临破灭的边缘,因为太多的外行人士以淘金和骗融资的思维进入这一行业,根本不懂教育的本质,失败是必然的。
在线教育平台多为“打酱油”
无论是何种教育模式,本质都离不开“教育”二字。三字经就讲:教不严,师之惰。老师是教育效果的根本,而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正如金融在线培训公司上海益学堂创始人刘荣桃所言:“我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我从小就耳濡目染老师的本分应是什么。对一个曾亏到想跳楼的人,当然知道投资者应需要的证券培训是什么。我是真心想帮到股民,希望他们不要犯我当年的错误。”而当前在线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很少有公司去关注老师的水平,反而多为打造一个连接老师与学生的平台。
无论是现在火爆的100教育网,还是百度、阿里、腾讯纷纷打造的在线教育平台,都是在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资本、品牌和营销优势,这些平台容易获得老师和学生关注,因此用户注册数可以快速增长。
但是学生能否真正的在这些平台上获得自己想要的教育?显然,做平台者仍然无法深入到教学的本质上,搭建平台是最为简单,也是他们最擅长的工作,而发展优势教师资源,则属于线下工作,这一点对于很多互联网公司来说都是难事,他们都在“打酱油”。
也有很多人在谈,将线下授课模式搬到线上并不可取,没有创新性。我认为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如果只是“花拳绣腿”,给投资人看,这并不可取。从线下搬到线上的在线教育反而容易盈利,比如新东方至少仍然是盈利的,第二季度净营收净营收为2.362亿美元,而做金融在线培训的“益学堂”更是将线下的股票培训课搬到线上,第一年就盈收1.1亿元。
现在看到的恰恰是这些“花拳绣腿”,大多数在线教育公司都忘记了“互联网只是工具”这句名言,反而认为互联网是万能的,可以替代任何行业。
“秀模式”多为忽悠投资人的伎俩
对于在线教育的模式,我想很少有人能搞得清楚,比如,在线教育O2O、B2C、C2C……对于这些名词我真的是疯掉了。同时,也十分佩服这些创业者,他们总能想到将自己所做的事情与热门的互联网名词挂钩,从而博得投资人的青睐。
卖盒饭的会称自己是餐饮O2O、上门洗衣服的会成为洗衣O2O,总之一切都要与O2O挂钩。中国一些创业者造名词的功夫,确实要比创业能力强很多。
而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334亿元,预计到2017年时市场规模将达到2864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27.7%。从数据上看在线教育市场非常大,因此也吸引了大量投资人、创业者。
但是至今为止还没听说过有哪家在线教育公司获得盈利,即使是非常知名的某作业网,号称1000万用户,仍然表示没有考虑盈利模式。这种号称没有盈利模式的创业者,都是在学O2O那套,也在学小米雷军:“先有用户,再搞盈利模式”,甚至还梦想着所谓的“大数据”赚钱。
而在我看来,这种所谓不考虑盈利模式,疯狂烧投资人钱的创业者都具有一定的惰性,因为他们很多都在掩盖自己无法找到盈利模式的事实。
K12教育投资已泡沫化,垂直在线教育值得学习
目前,更多的在线教育创业瞄准K12(从幼儿园到12年级),市场可谓是千军万马。市场竞争处于同质化,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自然是具备师资力量、资本力量和推广能力的企业获胜,而其他公司都会成为“炮灰”。
据腾讯课堂发布的《2014年K12教育市场分析报告》,2014年初至11月,在线教育领域投融资金额超过44亿元,其中外语类独占20亿元,K12教育以4.69亿元排在第二位。进入2015年以来,K12在线教育领域的融资明显热了不少。答疑题库阿凡题、易题库先后获得了1800万美元和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3月底,K12在线教育更是呈现出高额融资集中爆发的局面。
显然,资本市场更看好外语这种垂直在线教育,比如,新东方、100教育等,而这也是此前线下教育培训市场的主力,因为这些垂直在线教育市场的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教师资源,以及成熟的收费授课盈利模式和用户习惯。而K12教育市场虽然庞大,但是用户成熟度不高,竞争同质化,服务无法标准化。
垂直领域在线教育市场除了英语外,金融在线培训市场也有着不错的前景,特别是A股进入牛市之后。
(本文系作者@磐石之心,来源:钛媒体 链接: http://www.tmtpost.com/222765.html)
-
钛媒体
中国企业软件市场新一轮革命,如何浴火重生
传统ISV和SI在企业移动化和企业互联网化的大环境下异常焦虑,现有的B/S架构产品移动化的过程缓慢且充满失败风险,创新的产品又不得其法而迟迟无法商业化。
行业变化更是眼花缭乱,当正在艰难的组建iOS与Android的开发团队准备开发App的时候,微信又扰乱了向移动转型的步伐,盲目的重复投入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项目延期甚至失败……
中国企业软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这种惨痛失败的戏码、这一幕幕在不同的传统公司不停的重复上演。
传统ISV和SI失败的三个原因
1、移动开发团队组建步履维艰
想做移动App开发,传统ISV或SI面临团队重组的压力,因为既有团队的知识水平和项目管理方式与App的开发需求格格不入。传统软件和企业信息化系统90%以上以B/S架构为基础,现有团队的知识结构以Java、PHP和HTML5等传统网页技术为主,不具备App开发的能力,转型成本巨大。
而重新组建做App开发的iOS与Android工程团队存在“人难招”和“成本高”的问题!更何况移动App分平台开发的特性对开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差的情况是这些企业勉强组建的移动开发团队刚运作起来,稍有经验的团队成员面对各种互联网公司的诱惑而纷纷跳槽,因为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文化以及待遇都更具吸引力。
缺人-缺能在移动转型中干出成绩的人,成了令大中小ISV和SI管理者头疼的头等大事。如何让既有团队吐故纳新,逐步“能做”直至“做好”移动转型是传统企业软件领域平滑转型的关键。裹足不前或者大破大立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2、Web时代的成功经验是移动时代的负资产
面向移动时代很多新组建的垂直领域软件公司并没有老的B/S架构的束缚,但是通常这些公司的核心团队成员还是以传统ISV和SI时代的骨干为基础,这些人有经验、懂市场,在创新的企业移动化和互联网化方向上想一展身手。但是很多时候B/S架构时代经验成了负担、甚至负资产。
HTML5的兴起给了一些传统ISV团队做移动的能力,刚好也可以复用一些B/S架构的经验,但是正是经验害了这些创新业务。众多的企业软件公司在移动创新实践上,先基于HTML5开发个手机网站,然后外面加一个native的App外壳,实际上等于写了一个简单的浏览器再把基于Web的手机网站嵌套在里面。
尽管这种延续传统Web时代经验的做法带来了业务更新的便利性,但是与此同时彻底牺牲了移动背景下的“优质用户体验”“丰富的设备功能”“高效的通讯能力”等等SOLOMO(Social Local Mobile)相关特性。Web套壳的App,永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APP更谈不上创新的移动App。
目前国内融资顺利的数个SaaS领域创新公司无不是在创新上充足的发挥了移动特性,而不是简单的新瓶装旧酒,包装概念假装做业务。
所以经验是把双刃剑,能够延续价值同时也抹杀着创新能力。传统ISV在移动转型上这种表现尤为突出,经验特别是技术经验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移动创新的负资产。
3、“搬家式”的移动化思路是彻底的错误
新一轮的企业软件领域革命是以“云+端”架构为技术基础的,而业务革新以“O2O”为最突出的代表。“创新”贯穿着企业互联网化的整个脉络,有很多企业在移动化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创新,但是企业移动化只是企业互联网化的一个中间状态,绝对不能当成最终目的。
比如我们不能说“屈臣氏做了App,就算在O2O的大环境下完成了向互联网过度,如果不做模式创新和彻底的互联网化改造,做了App的屈臣氏还是我们熟悉的商场中的那个屈臣氏。”
对于传统的企业软件领域更是如此,固有PC端的软件不能因为可以在移动端使用就说搬家式的移动化就是企业互联网化创新的全部,反而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做法会影响真正的创新。
纵观今天互联网的格局(因为移动已经成为互联网接下来10年最重要的载体,因此不再区分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过去10年曾经风光的网站被大量的留在PC时代,例如人人、豆瓣甚至QQ、新浪和网易,取而代之的是陌陌、微信、Zarker、我叫MT等等移动创新业务。
因此无论是我们今天说的狭义的互联网抑或是企业软件或传统企业,真正互联网化的未来就是基于创新的技术、产品以及创新的模式,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而“搬家式”的移动化思路,很多人很多企业还是盲目跟风,没有分清楚业务未来的发展需要的到底是“企业移动化”还是“企业互联网化”,本质上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中国企业软件领域的互联网化革命到达爆发点
“去IOE”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软件领域公认的趋势,逐渐变成潮流。但“去IOE”只是一种表现,根源来自“企业互联网化”变革的需求。企业互联网化,不仅需要“互联网的思路”、“互联网的人才”,更需要“互联网的技术”。
而互联网公司是很少使用或者几乎不用IOE这种高度集成化的技术产品的。同样,传统企业软件市场,向互联网迈进的过程中,必须拥抱互联网的技术,这就加速了“去IOE”的步伐。
传统的ISV和SI接下来面临的转型困境不是一时的,而是“非生即死”的转折。企业互联网化过程中对“云+端”“云端一体”的迫切需求,让传统ISV和SI不知所措。
如果传统ISV以及SI不能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尽快掌握移动开发的能力,那么剩下的价值就只是维护好既有B/S架构的企业软件产品,保障客户既有业务的安全。而服务企业互联网化变革,打开新市场的机会则留给了众多后来者和有创新能力的互联网公司。
但是这一阶段也出现了一批帮助传统ISV和SI向互联网领域转型的公司,赋予他们服务企业互联网化市场的能力,例如像SDN领域的云杉科技这种销售云平台产品的公司,帮助传统IDC从主机转向云服务市场。
再比如众多的B2D面向开发者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如个推、七牛、云之讯、ping++等,将某个领域核心的互联网能力以服务的形式开放,帮助简化企业互联网App的开发难度。还有像APICloud云端一体的移动应用平台,赋予众多掌握网页技能的工程师快速开发高品质App的能力,让传统ISV和SI顺利实现技术和业务转型。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哪怕是在中国。
在国外,企业软件市场的变革更是彻底,虽然前不久疯传的Oracle以440亿美金收购Salesforce是个谣传,但是从侧面都能体会传统ISV和SI对企业互联网化变革的寒意,云服务的率先崛起带动了一大批创新型公司快速杀入企业互联网化市场,成就了众多创业者。
而国内,这一趋势刚刚引爆,接下来市场看到的将是“大量的死亡和大量的新生”。
那你,传统ISV和SI的朋友,你会是重生的那一个么?
(本文系作者@Sean.liu 出处:钛媒体 文章链接:http://www.tmtpost.com/218633.html)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钛媒体
企业级市场,正成为IT老兵创业的最佳选择
(本文系作者@又木呈禾 ,来源:钛媒体 )
文章链接:http://www.tmtpost.com/217291.html
依靠推出一款与众不同的产品就可以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归根结底是属于85后、90后的。而水深复杂的企业级市场,才是兼备行业经验、社会关系、人情练达以及性格坚忍的70后IT老兵的战场。
虽然普通大众对一度被认为是“受到严重低估的风口”的企业级市场,知之甚少,但最近资本市场一连串的动作似乎预示了企业级市场的启暖:混合数据备份提供商多备份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移动端销售软件纷享销客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销售易 CRM的1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OneAPM的7000万元B轮融资……CSDN和极客帮天使基金创始人蒋涛在谈论为何选择多备份的时候表示, 除了对团队的认可之外,还看好多备份以企业级市场为切入点的市场定位。
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改造传统IT业务的创业项目,或者创业者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不断涌现,他们有被资本、被市场、被巨头们关注的资本。
创新的空间更大
传统的企业市场主要针对的是大型企业及企事业单位,那是个销售为王的时代,一个单一般要几个月才能出单,一个销 售经理一年下来签个几单就已经衣食无忧了。而现在,互联网催生了新一波的创业浪潮,这些创业公司规模小、转型快、投入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容灾备份、分布 式结构这一类的IT术语,他们需要的解决方案最好是一个客户端、一个页面。表面上看,尽管全球的企业级市场仍旧被传统IT巨头所主导,但近年来在 Square、Yammer、Box等创业公司频频传出用户数激增、获得巨额融资等消息时,与传统IT厂商有关的新闻却大多偏负面:IBM和甲骨文最近几 个季度的财报均不及华尔街预期,IBM、SAP的大规模裁员,惠普的业绩也全面下滑。巨大的企业级市场需要更快、更有效的创新。
进入壁垒更加坚实
企业级市场与消费级市场存在不同的两种逻辑。一个微信,几亿人用,不会因为你是上市公司的CEO就为你单独定制一个,如果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苹果,那对苹果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而一款针对企业数据备份的软件则是客户怎么方便怎么来,零敲碎打。这就是为什么资源过剩但专业不精的BAT纷纷在企业级市场的试水中败下阵来。
企业级产品是专业的,复杂的,是一场专业化竞争的长跑,需要更强的行业理解能力、更长的时间成本、更大的资金投入,当然也将获得更为坚实的进入壁垒。
互联网+云计算
各国政府以及亚马逊、微软等互联网巨头在云计算领域耕耘多年,公有“云”的搭建基本完成,IT产业的互联网特征更加明显,SaaS已经成为云计算落地的最好载体。多备份CEO胡茂华表示,不管是SaaS还是IaaS,都已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互联网+云计算将让国内企业市场迎来快速增长的阶段。由于借助了互联网的云技术,硬件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例如数据备份、数据存储这些传统IT业务的重点将从硬件销售的企业将更多的转向软件和平台的销售。
此外,“软件蚕食整个世界”。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新常态,“互联网+云计算”将是互联网下一个五年最强劲的增长引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要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数据计算能力和流动性的提升。
从消费级市场起家,等市场饱和之后,最终转型企业级市场已经成为IT巨头们的一种惯有策略从去年开始,全球消费IT的巨头们都在扩大自己的疆界:苹果与IBM建立全球性的合作关系,销售iOS产品;微信推出企业 号,发力CRM管理平台;360酝酿发布企业财务管理软件以及阿里本身就是一家2B的互联网企业……百度虽然没有产品发布,但CEO李彦宏表示:企业级软件并非是新东西,但未来会变得很新,会是非常大的市场。企业级市场的创业金矿已经被发现,欢迎IT老兵们前来掘金。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钛媒体
互联网创业红利渐失,企业级IT创业的春天要来了
(本文系作者@赵赛坡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214867.html)
最近和几个做企业级IT创业的朋友聊天,大家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词:「春天」——这并非纯粹气象意义上的春天,也是企业级IT创业公司的春天。谈到此可能很多人对于所谓企业级IT产品到底是什么有些糊涂,简而言之,企业级IT产品是面向企业层面的IT服务,比如我们普通人都使用微信、微博,这是个人层面的IT产品,而为微信微博团队提供开发维护所需的硬件软件则属于企业IT服务层面。
那么企业服务在这个春天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软件巨头甲骨文斥资400亿美金(约合其市值的四分之一)收购主打云端CRM的Salesforce(截止到目前该消息尚未证实);
应用性能监控公司New Relic、数据挖掘公司Hortonworks、云存储和协作公司Box 先后上市;
企业级协作工具Slack上线一年成绩单,拥有3万多个团队用户,日活跃用户超过 50 万;
根据IT桔子的数字:截止到2014年11月,国内企业级服务融资状况火热,约有14%的创业公司拿到B轮融资,包括天使和A轮在内的早期融资则高达74%;
2015年3月,国内移动CRM创业公司销售易宣布1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如果以“知乎体”来来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也就是「如何看待全球企业级IT创业迎来春天?」,以下四个方面,包括市场规模、国家政策、技术以及产业发展趋势都为这个产业的春天做了注解。
企业级市场是一个长期被低估的市场
长期以来,企业级IT市场被资本忽略,被媒体冷落,这是全球范围内的「怪象」,之所以说怪象,是因为这个市场被严重低估,低估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企业一直都是资本与媒体关注的焦点,但现在互联网企业无疑逃不出两个盈利模式:广告和游戏。看看Google和Facebook的财报,至少90%的收入都来自于在线广告;国内BAT中,百度、阿里靠广告,腾讯靠游戏。
那么你知道全球在线广告和游戏市场有多大吗?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报告,2014年全球在线广告规模达1460亿美元。来自荷兰市场研究公司Newzoo的报告称:2013年,全球游戏市场收入的规模为755亿美元,2014预计为814亿美元。如此来看,全球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游戏厂商),过去一年辛辛苦苦的争夺2200亿美元的市场。
但另一个数字则让人震惊,2014年全球IT支出大概是3.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企业级市场的容量差不多是整个互联网市场的20倍!如此之大的市场,却鲜有如Google、Facebook的颠覆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此前企业级服务需要软硬件通吃的能力,这远非中小创业可以承受,但自从1999年Salesforce创立起来,长期以来企业级服务坚固的软硬件联盟就此被打开。
云计算让硬件不再重要
2011年,作为硅谷创业风向标之一马克·安德森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软件正在吃掉世界。这个观点的另一层含义是:随着计算资源越来集中化,传统意义上的IT架构(软硬结合)已经转变为纯粹的软件服务。这一切都归功于云计算的发展。
云计算本质上计算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革新,让计算资源放在云端,通过应用层提供服务,降低了企业IT运营的技术成本,同时,「以租代买」的商业模式则大幅降低IT预算,为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套几乎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Salesforce这家仅仅只有15年历史的公司能够快速崛起,并一跃成为诸如甲骨文、微软、SAP等传统软件厂商眼中钉的重要原因。
Salesforces引领的SaaS(软件即服务)产品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售卖软件liecen的模式,逐步替代了企业内部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CRM和ERP产品。与之遥相呼应的基于IaaS层面的亚马逊AWS,根据2014年8月美国投行太平洋皇冠证券(Pacific Crest Securities)的预测,亚马逊AWS的年增长率保持在58%左右,预计到2015年,年收入达到67亿美元。
IBM、微软、SAP过去几年在云计算领域的努力真是蛮拼的。IBM先是卖掉x86服务器、进而10亿美金打造全球数据中心,年初甚至还传言裁员11万人全面转型云;微软则在新任CEO的带领下,树立以Azure云为核心的公司发展战略,并在2014年完成三位数的业绩增长;Oracle在企业内部成立团队重新搭载云计算产品;SAP则选择兼并收购SuccessFactors、Ariba等云计算公司。
然而就在传统IT厂商拼命转向云计算领域时,另一场影响企业级产品走向的革命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整个世界,这就是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与陷阱
移动互联网并非新鲜事物,但其带来的影响却远远超过PC时代互联网。
首先,移动互联网加速人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时代,移动设备天然具备传感器的功能,成为收集数据的重要工具。
其次,移动互联网第一次让中国科技企业具备挑战硅谷公司的潜力,和PC时代的「C2C」(copy to China)不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创业者们,正努力挖掘中国特有的需求,推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产品。这其中,微信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的代表,微信以社交工具切入,延伸出媒体、电商、广告等多个维度的产品,也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下标杆性的产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级服务的移动化趋势不可阻挡。2014年7月IBM与苹果达成战略合作,蓝色巨人将为iPhone、iPad开发定制版的软件,让用户更好地完成移动办公;曾经作为「颠覆者」的Salesforce也启动1亿美金的再造「移动CRM」计划。但移动化并非将产品服务从大屏幕的PC端缩小到小屏幕的移动设备端,而是需要重新设计与规划。
以企业客户管理工具CRM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Siebel公司用CRM软件开启销售管理自动化时代,上世纪末,Salesforce将CRM搬到互联网上,以SaaS的形式出租给企业使用。如今,CRM厂商要做的是如何改进基于PC互联网的CRM软件,但由于传统CRM架构复杂,即便是颇具创新性的Salesforce,其移动端基于html5开发,功能和易用性都大打折扣。
这为众多创业者,尤其是中国的创业者们提供了机会。根据IT桔子的一份报告,自2013年起,CRM领域的创业潮日渐红火,其中2013年CRM领域的创业公司仅次于企业OA。这些创业公司天然具备移动基因,通过成熟的SaaS模式销售产品,完全抛弃了PC、桌面互联网的CRM架构,其中销售易的创始人史彦泽更是提出「PC时代CRM已死」的口号。
相比于Salesforce,基于移动端的CRM更适合在外办公的销售人员,过去采购一套CRM出于老板意图,很多销售人员会抗拒使用,而不考虑到在外奔波销售人员的实际需要。所以销售易的这套CRM系统选择直接在移动互联架构上重构CRM,而不是从PC端延展到移动端这种传统的做法。
移动CRM在中国火热并非个例。结合移动、云、社交的企业级服务越来越受到资本垂青,这不仅由于市场规模巨大与技术发展趋势,更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反应。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巨大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企业增长效益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压缩人力成本来实现,但在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速度也非常快。企业需要重新思考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通过信息化转型,用一套完善IT系统规划生产流程(ERP)、梳理客户资源(CRM)、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HR)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制造业正迎来「工业4.0」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所谓「工业4.0」,本质上还是通过一种信息化的方式构建智慧工厂甚至无人工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需要更多基于云、移动等技术的支持。
上述经济层面的现实也反映在国家政策上。今年的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将以国家层面一方面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又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将极大的刺激各行各业对于IT软硬件服务的需求。而在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名单里,本土企业数量大幅上升,这既是国家信息安全策略的体现,同时也是扶持民族工业,推动我国信息化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
全球范围来看,企业级IT创业公司很长一段时间「躲」在他们客户后面。比如提供应用性能监控的New Relic,在线短租平台Airbnb很早就采用New Relic的产品,随着Airbnb业务的快速发展,New Relic的性能监控平台一次次的帮助Airbnb实现新的飞跃。虽然,Airbnb暂时还未上市,但毫无疑问,估值已超过100亿美元的Airbnb,从一个侧面也为New Relic的技术能力做了背书。
在国内,媒体更关注移动社交工具陌陌上市带来了多少亿万富翁,却没人关注为陌陌App提供性能监控的厂商;受众可能更了解分众传媒这样的企业,却对支撑分众CRM系统的销售易毫无概念。这是企业级市场的特点:远离聚光灯,用技术赢得客户的心,从而逐步实现盈利。
在日前举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论坛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金键透露,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48亿,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仅有7%,这说明围绕互联网创业、围绕为企业提供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创业机会还很多。如今资本、技术与政策层面均已具备,创业者们只需一个「DO」的动作就能感受春天的气息。
扫一扫,关注“ HRTechChina “,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钛媒体
化繁为简,Linkedin如何用大数据来变现
对Linkedin商业数据分析部门而言,大数据分析不是什么高高在上、复杂枯燥的工作,而是一门化繁为简、高效实用的艺术。
在大数据时代,商业数据分析部门对一个公司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目前,很多公司的数据分析部门采用的都是“分析放在报表之上”的分析方法,即每天产出非常繁琐、复杂、海量、事无巨细的分析报告,但这些分析报告的可理解性和可执行性并不强。而Linkedin作为一个典型的数据驱动的公司,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却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报表放在分析之上”的方法,化繁为简,以最快的速度在大数据金矿中发掘出最多的商业价值。
据悉,自2011年商业数据分析部成立以来,Linkedin的销售收入已经增长了20倍,不仅如此,整个公司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数据驱动的自动快速的商业决策。近日,钛媒体驻美记者也独家专访了Linkedin商业数据分析部门第一位员工及部门总监Simon Zhang,对Simon而言,商业数据分析不是什么高高在上、复杂枯燥的工作,而是一门化繁为简、高效实用的艺术。
数据分析结构:从金字塔到菱形到球形
Linkedin无疑是一个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的公司,截至记者发稿时,其用户即将超过3.4亿人,庞大的用户规模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这其中包括行为数据、身份数据、社交数据以及内容数据等,如何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用户痛点从而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是Linkedin商业模式的关键。
成立于2011年3月21日的Linkedin商业数据分析部门的主要功能正是通过数据分析支撑公司其他关键部门进行各种决策。目前,商业数据分析部门的70名员工可以支撑服务于全公司4500名以上的员工。
“自成立以来,每天,销售、运营、客户服务、工程、市场、产品等各个部门的员工都会向我们部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用户对我们的主页面是否满意?我想推销某款人力资源产品,我该推销给哪个公司?等等。最初我们都是通过人工手动进行数据分析,但这样效率实在是太慢了,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改革以往的数据分析的方法。”Simon表示。
和大部分公司一样,Linkedin最初采用的是金字塔形的数据分析架构,从下到上依次是:了解相关业务与产品;有目的地采集有用的数据;深度了解数据分析工具原理以及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作出决策。
而这几个步骤中,区分出不同水准的数据分析的关键点在于中间两个步骤。“了解你所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方面,目前很多分析人员不是太重视,因为他们认为编写数据分析工具是传统IT部门的事情,但实际上,能否深度地了解分析工具的运作原理对于你能不能充分正确地使用这个工具很关键,也是区别好坏分析人员的关键。
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数据分析这一过程本身,在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中,业界一致认为,好的数据分析都是善于化繁为简的,好的数据分析人员善于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最核心的价值。”Simon告诉钛媒体。
正因如此,在人人都在讨论大数据的时代,Linkedin对数据分析的最重要的两个要求就是“速度要快并且产生价值”。
只有速度够快才能形成规模化,才能产生规模的价值,而传统的金字塔型的数据分析架构使得分析人员在金字塔的中下段部分花费了过长的时间(85%-95%的时间),因此,2010年底至2011年初,Linkedin开始考虑将金字塔结构变为菱形结构。
“变成菱形结构的主要方法就是,不断创造自动化的工具代替传统金字塔底层的工作,将金字塔所有可能的环节尤其是中下部分的工作让机器自动完成,” Simon表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金字塔变成菱形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每一个变成菱形的数据分析结构,我们会将其再次变成金字塔形,然后再次优化变为菱形,如果说每一个菱形面积仅有原来的金字塔面积的一半的话,经过多次转化和迭代之后,整个数据分析的效率将被大大提升。”
据悉,在将金字塔形的数据分析结构变为菱形后,Linkedin商业数据分析部门再次对其进行了优化,将菱形结构变成球形结构,形成闭环,“目前我们商业分析部门已经开发出了几百个面向内部员工的闭环的球形产品,每一个产品都可以实现从产品到数据收集到分析到决策的一个闭环流程,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球形产品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的分析和决策,还能形成闭环、自动升级和迭代”。
(分析决策:从三个月到一分钟)
对于大数据分析,Linkedin认为效率是第一准则,用最短的时间产生真正的价值比面面俱到的分析更加重要。而通过商业数据部门近几年开发出的几百个面向内部使用的产品,Linkedin所有部门的员工都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工作效率的飞速提升。
案例一:市场和销售团队支撑产品——Merlin
对于Linkedin的每一个产品销售人员,当他接到销售某一款产品的任务时,他至少会产生以下几个主要疑问:
1.我该把这款产品卖给哪家公司?
2.我应该联系谁?谁有采购的决定权?
3.我应该怎样去联系这个人?
4.我该派谁去联系这个人?是我自己去合适还是我的某位同事去更适合?
5.到这家公司后我该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打动客户?
在传统的人工手动的数据分析模式下,对于某一款特定的产品,其销售人员想搞清楚以上几个问题并作出一个见客户时使用的销售PPT至少需要2周到2个月的时间,而今天,通过Linkedin市场和销售团队支撑产品Merlin,销售人员仅需要登陆系统,输入自己的名字以及需要销售的产品名称等基本信息,Merlin可以自动收集销售人员的背景数据和人脉网络数据,从而快速生成较为精准的销售方案,从输入基本信息到销售方案的生成仅需要一分钟的时间,销售人员甚至可以得到系统为他量身定制的销售PPT。
“传统进行2个月的调研也未必可以得到精准的方案,而目前仅需要一分钟的时间,我们最近还把Merlin安装到了销售人员的手机上,实时对销售人员进行支撑,目前Linkedin一共有3000多人在使用Merlin系统,”Simon表示,“销售方案的自动化生成也使得我们在招聘销售人员时变得简单,不需要过多的培训便可迅速上岗。”
案例二:产品测试团队支撑产品——A/B Testing System
对于Linkedin测试部门而言,在传统环境下,其想要完成一项测试工作起码需要3个月时间,而目前,通过A/B Testing System,仅需要一分钟的时间便可以从每一项测试的650个指针中抓取出几个关键指标,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以最高的效率对测试产品进行改进。
“传统环境下,十几个人3个月才能完成的测试工作,目前仅需要一分钟,目前A/B Testing System每天可以支撑2000个内部测试,每一个测试追踪650个以上的指针,通过抽取最关键指标的方式对产品提出改进意见,”Simon表示,“我们不追求尽善尽美,我们只追求每天进步一点点,事实上,只要每天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步1%,一年之后的进步成果将是惊人的。”
案例三:客户服务团队支撑产品——Voices
对Linkedin客服部门而言,如何衡量用户满意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因为通常客服人员们只能从用户留言等非结构化的数据中收集到一些信息,但如何将松散凌乱的非结构化数据变为可衡量改进的结构化数据一直没有得以解决。
直到Linkedin商业数据分析部门推出客户服务团队支撑产品——Voices,传统无法结构化的数据仅需要一分钟便可生成分析报告,比如,如果客服团队想知道目前Linkedin的客户对于主页是否满意,其仅需要在Voices中输入“Homepage”,便可以瞬间得到结构化的可视的用户满意度数据。当然,瞬间获得结果的背后一定是严谨而先进的算法。
(从写模型到写机器人)
事实上,如上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Linkedin商业数据分析部门自成立以来一共推出了几百款这样的产品,每天都在为每一个Linkedin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而努力。不仅如此,每款上述产品还可以自动地学习员工的使用习惯,以保证员工在下次再次使用相同的软件时响应速度会更快。“对Linkedin员工而言,我们的每一款产品都是为他们个性化打造的。”
规模自动化的结果当然是效率和效果的大幅提升,据悉,自2011年商业数据分析部成立以来,Linkedin的销售收入已经增长了20倍;其他所有环节的工作效率也大幅得以提升。
“我们不会满足于此,以前我们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写模型,从2013年,我们部门开始设计写模型的机器人,这又进一步加快了公司在数据分析时的自动化和高效率。”Simon表示。
(作者为钛媒体驻硅谷记者陈琛,本文首发钛媒体)
-
钛媒体
创业公司如何保持高效率?这些协作工具或许能帮到您
如何保持效率,不仅仅是个人的挑战,这对一个组织或公司而言也至关重要,这也与公司的信息流动和沟通交流密切相关。在科技型创业公司,效率会变得更致命,因为这些公司通常都运作得非常快,而且还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例如产品发布日期,资金的运转等)。
一个好的协作工具一定是具备团队协作+ 任务管理 + 知识管理再加简单……总之,要高效率!今天,作者根据自己在创业团队一年的经验,把期间使用过的高效协作工具,一一的呈现给大家:
如何保持效率,不仅仅是个人的挑战,这对一个组织或公司而言也至关重要,这也与公司的信息流动和沟通交流密切相关。在科技型创业公司,效率会变得更致命,因为这些公司通常都运作得非常快,而且还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例如产品发布日期,资金的运转等)。
所以,这就需要在创业公司所有成员之间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去确保产品适应市场,后期的平稳运行,和公司的整体透明度。
在这里,希望能将一年多的创业经验和我们认为非常值得使用的工具分享给大家。
开始之前,首先明确典型的科技初创公司的几点需求,基本有四种需求:
1、团队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沟通需求;
2、用于跟踪和协调的工作流程和任务的需要;
3、提升协作效率的需求;
4、扁平化和足够的透明度
Slack for 沟通
好吧,我承认,最近快要被 Slack 各种叼爆天的新闻刷屏了。但追求极致,简单干脆满足人类沟通需求的 Slack 确实太有魅力。在Slack中你可以跟你的团队成员进行高效的内部沟通,还可以对团队成员以及各成员分享的文件,文档进行搜索。你可以创建一些基于你们需要讨论各种话题的工作和任务,也可以有专门的主题内容,如聚会,开发,设计等等。
除了这些,Slack 还整合了 Twitter、Zendesk、Crashlytics 和 Heroku 等服务,将它们的通知提醒、Bug 追踪等数据融入到公司内的信息流中。让整个公司的内部交流只关注于跟工作有关的信息流,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就像 Slack 的 Slogan 一样:Be less busy!
文件存储的 Dropbox
Dropbox 在存储方面展现的魅力已无需多言(对 Tech Startup 来说,被墙完全不是个问题好吧)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用户正在使用Dropbox,这可以让我们在电脑、手机、平板,甚至服务器上同步、备份或共享文件资料。文件的管理与共享在团队效率方面有着最明显的表现,版本控制,文件查找再也不会成为绊脚石了。
针对中小团队的团队协同工具 Worktile
Worktile,正是我远程实习的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是面向中小团队的协同工具。提倡通过任务驱动来连接团队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的事和事,人和事,人和人。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之间的任务分配和协调工作都是在 Worktile 上完成的。在 Worktile ,你可以根据公司不同的部门创建不同的项目,如“店小二”的运营部,苦逼的开发部等。得益于 Worktile 的看板式任务列表和不同层级权限管理机制,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知道Worktile每两周甚至每周就升级版本的秘诀么?就是Worktile带给我们的: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果正打算使用Worktile,那么,上吧!你将享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协同工作方式,就算是异地办公也是毫无压力(PS:我就是异地办公)。还有一点就是,Worktile有一个非常有爱的用户社区,你可以在社区提一些建议或者分享一些关于协同工作的干货等。
可爱的大象头 Evernote
在我看来是一个更偏向于个人使用的工具,我们团队中很多人也是它的付费用户,主要是负责管理一些私人的日记和记录一些牛逼的灵感,在产品上,Evernote 的极致追求我们作为用户是切实的感受到了!我最初使用Evernote是在2012年,当时Evernote已经宣布对所有用户提供最基础免费空间和功能。
而在全平台支持的Evernote上,我一般使用的是Web版,因为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使用Evernote的时候无非就是编辑一下日记而已,没用上很多Evernote在微信推送的高大上功能,所以我基本是懒得下PC端,直接在Web上使用就很完美。
在线作图工具 ProcessOn
ProcessOn是国内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在线作图协作平台。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图表,像流程图,图表式的Roadmap等,既然我们的重心是在产品上,那么我向你推荐ProcessOn,它可以快速地制作出你想要的各种图。而且,ProcessOn还支持协作画图,你可以跟你的小伙伴们一边作图,一边沟通交流。
大百度的思维导图:百度脑图
百度脑图的功能不算很多,但足够日常使用了,我通常是在总结工作和理清代码思路的时候用它。优点蛮多:支持随处拖拽,云储存,不占用硬盘空间,一键分享给你们的小伙伴,你甚至还可以导入百度的Doc文件……而其中最赞的功能莫过于百度脑图支持多格式保存文件,你既可以到出成「.xmind」格式,也可以导出成「.mm」格式,也可以导出成「.km」格式……这样导出的思路脑图就可以在你的电脑客户端完美进行在编辑了,如果你需要的话。(PS:大百度也还是有如此精致的产品嘛)
PDF Word Excel转换 Convertii
我只是默默将这个链接分享给你。这样的工具有很多,但首先还是推荐这个,界面简洁,支持直接拖拽文件上传等,各种用户体验都非常好,你可以「PDF转Word」,还可以转Excel,转Text等。你不用安装任何Adobe Acrobat XI Pro或者类似的软件了,直接将文件拖入到这个网页的就可以见证奇迹了。Yeah~~~
数据统计可视化工具 infogr.am
infogr.am 是一个很强大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创作平台,这是我老大@小泽马君给我推荐的工具,你可以在上面创建很多种表格,包括常见的圆饼图,条形图,柱状图和一些炫酷吊炸天信息图表(一共14种)。还在为数据可视化烦恼?小白不懂D3.js?不用怕,现在你只要注册一个 infogr.am账号可以分分钟创作出各种亮瞎的数据图表了。这对于一些产品经理来说不就是一个开挂的工具么?不过……它不是免费的,你可能需要每月交上几美元。
Defonic for Relax
说了这么多生产工具,最后分享一个让你放松的网站:Defonic ,我通常会在工作累了的时候或者有时候直接一边写东西一边放背景音乐。这是一个能产生环境音效的线上服务,公提供24种不同的环境声音,包括海洋、河流、雨滴、森林、篝火、闪电、风声、夜晚、浪涛等等,你无需下载或暗转任何软件,只要将网页打开,点击你想播放的声音按钮就行!
整体来说,Defonic 提供的音效品质相当好,即使有背景音乐搭配播放,也不会有很吵杂、难以忍受的感觉。强烈推荐各种设计师,工程师到上面放松自己。
痛并快乐着
对于怀揣着梦想的创业者们,大家享受着这旅程上的一切惊奇与喜悦,也承担着巨大压力与质疑。我们希望将这些实用的工具分享给大家,多少可以减轻些工作中的负担,减少重复性工作,将精力放到更加重要的或者我们更享受的事情上,拼尽全力的去追寻各自心中的秘宝。(本文首发钛媒体 作者:op小泽马)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