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非公开募资18亿 看用友的下一步走向?
前两天一直传闻阿里有意入股用友,用友公告接连停牌,也让外界对于阿里入股用友有了更多的猜测,可是公告期满后,我们并没有看到阿里身影。一切如同传闻一样变得扑朔迷离。
18亿非公开募资成为用友下一步走向的悬案,据公告显示,募集资金将使用于:1)用友企业互联网服务项目(6.7亿元);2)用友企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3.8亿元);3)用友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平台项目(3亿元);4)偿还银行借款及补充流动资金(4.5亿元)。从资金流流向上来看,偿还借款和现金流占了大部分,剩下的基本上都用于用友转型企业互联网的需要,也可以看出未来用友转型的重点,互联网金融是用友下一个布局的重点,也关系着用友在互联网行业的成败。有媒体也报道说“用友要做企业级互联网市场中的BAT”,但这从目前来看做企业级的BAT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企业互联网市场才刚刚起步,大家都有试水阶段,暂时还不足以浮起BAT这样的巨型战舰,用友的提前布局也显示了用友转型的决心。
另外一点是用友企业互联网服务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占了近一半,而用友企业互联网服务项目将会以SaaS应用为主,为40万大中型企业客户互联网化铺路,UAP平台将在这里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用友将会向UAP云平台投入更多的资金,用友企业互联网生态圈的打造,为企业客户提供财会、营销及企业互联云、HR、协同与社交四大类SaaS层应用,从这几点可以看出,用友云端SaaS触点已初见雏形,自从用友易代账免费之后,成为最大的云记账平台,HR产品线在SaaS端的产品尚还在规划当中,协同与社交应该会由畅捷通的工作圈担此重任,用友也是继伟库停滞后首次重启SaaS之路。
前两天T哥还跟业界的同仁聊天,明年SaaS有可能复兴,虽然SaaS被云取代有很多人不愿意再提及,但是SaaS模式并没有被淘汰,从北森的HR人力资源测评到微信公众企业号,以及老牌的SaaS CRM提供商Xtools,虽然在云时代大家纷纷换颜,但是SaaS依然在我们身边没有走远,因此可以预计SaaS这个名词有可能会被重新开启和定位。因为云被定义太宽泛了,各种各样的云也让用户难以区分哪朵云是他们需要的,只有SaaS会更聚焦,所以我们要期待一下SaaS的王者归来。
另外, “用友企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将会以开放PaaS接口为主,借力开发伙伴,加速构建互联网生态圈。一方面以开发模块免费的策略来吸引大量开发者,另一方面为具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客户提供IT运维、数据分析、社区/商城、BaaS等服务。其中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是BaaS服务。
BaaS翻译后叫后端即服务:Backend as a Service专门为移动应用开发者提供整合云后端的边界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和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早已为业界人士所熟悉 ,BaaS生态系统是一个小众的垂直领域迅速成长起来的。按理说用友并没有BaaS的能力,现在主流的EbaaS和MbaaS比较多,而用友UAP显然还不能担此重任,而阿里一直在打造云端开发能力,具备 了BaaS的技能和产业生态。华为也一直在打主打,不知道用友是否跟这两家公司有关联。但是用友的确需要BaaS能力完善自已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产业链接,特别是移动后端服务以及企业后端服务,都是用友必需的,从这个公告中出现的关键词更加让人有点琢磨不透是谁助力用友BaaS端的成长。难道是未来要逐渐露出真容的隐形者吗?
同时,用友18亿元共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8.5%,上市公司的定增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大鳄争相参与,但也不排除象BAT这样的巨头参与其中,随着用友的定增发行事情也日渐明了,原来认为不可能的很有可能成为可能。资本市场和战略布局对于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同等重要。
来源:人称T客
阿里
马云演讲: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该做什么?
7月24日下午,马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会会长在阿里巴巴谈论了自己对于商业的思考和判断,以及对于未来互联网趋势和商业趋势的一个判断,在演讲 中,马云认为,大数据时代和技术变革之前,浙商的未来,仅仅依靠“勤奋与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对于未来的研判,必须重塑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组织架 构;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去做一个社会化的企业。马云的讲话引发了诸多共鸣。
以下为演讲摘录:
珍惜每一次犯过的错
阿里创办至今15年,淘宝是11年,支付宝是10年。我们比较运气。这15年我们确实走得比较快,今天看过来还不错,但是期间犯的错,不亚于任何一家创办业已二三十年的公司——可能比他们犯得还要多。
但是,我们检讨自己比对时代的抱怨和指责要多、我们更正自己的速度很快。这十五年我自己也老了很多。我没想到做企业会这么辛苦。当然,我也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幸运在我们有这样的机会。
变革一:大数据时代光有努力是不够的
浙商群体了不起。我们就靠着勤奋和努力做到了今天。但是,我们得思考,因为到今天光靠勤奋勇气还远远不够。当然,没有勇气是走不下去的,没有勤奋更是走不下去的。但是今天看来,光靠勤奋与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座哪位没有勇气?谁不勤奋?谁不是晚上蹲在厕所还在想着商业?
阿里有今天是因为我们坚信未来,坚信趋势,坚信15年之后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我那时候读胡雪岩的书印象很深刻,他有句话说得太对了。生意 越来越难做,但越难做越是机会。别人不做的你就去做,你要看得更多。你看到一个县,就做一个县,你看到一个小城市你就做一个城市。你看到未来,你就做未 来。阿里的红利,就是15年以前看到了今天的形势。我相信你们都是在15年之前甚至更早就看到一些东西所以才走到今天。
我们说前三十年难,后三十年难,前三十年难在摸索,后面三十年是因为技术变革,使得商业社会有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个就是互联网变革和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性的变化。
我们有今天,是因为我们迅速改变了自己,把握了这一天,但未来技术变革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今天技术变革还在,它一直没有停止过。举个例子,以前出行是马车,后来有了电车。电车与出租车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那些马车夫都觉得很恼火,都想去砸 掉。但后来也会习以为常,一个新的东西出现总会让大家不那么适应,可能会触动一些既有的利益。大家现在看到的不是一种业务,而是一种时代的变革。
我们一直在谈大数据,那么大数据是什么概念?我觉得大计算起来才算大数据,否则数据不连通就是一堆垃圾。
变革二:重塑组织机构帮助你的企业成为百年企业
我天天提醒自己,我们过去常说,四十岁替员工干,五十岁替别人干。我们要重建公司的组织架构和商业体系。做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其实就是建组织,你整个制度体系的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几年,我们花了最大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在数据和钱上,而是在人才和组织上,没有人才储备和奖惩体系,所有的战略都是白说的。你一个人干到死,没有 用,必须有组织来干。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你要是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你的员工马上跳起来,组织分分钟解散。我们必须要求自己言行合一。
只有建立组织体系才能不断的把握自己,只有在把握趋势的时候,才能掌握组织。我们喜欢谈企业文化,但其实那些规章、守则都不是企业文化,文化就是DNA,就是你行为的标准,规章越多,文化越弱。文化是自己的行为。只有自己的行为才是企业的文化与标杆所在。
变革三: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放弃什么
互联网能做的东西很多,但我们做我们该做的。我们不是挣更多钱,我们是围绕真正帮你的客户,帮那些相信你的企业去做一些事情。
阿里这家公司不是我的,是我有幸参与的。我们去看历史上中国的商人,有几个有好的结果?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结局都很糟糕。要保持好的结果,就是知 己知彼,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知道客户需要什么?那么,这个公司交给谁。最后我想明白了,最后应该交给社会,交给社会了,大家去管理这个公司才 可以。
回应质疑我不是耍大牌
现在有人说,马云脑子有问题,并购这个并购那个,但是批评我们的之前也没有理解我们,他也不会明白你的未来。
我们始终坚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坚持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我们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个原则不会变。
现在很多人找我找不到,觉得我耍大牌,我不是耍大牌,我是真没时间。从前小企业你做一些变革叫创新,大家都会鼓掌,大企业做一些突破,遇到的障碍会越来越多。
【文章来源:猎云网】
阿里
阿里副总裁车品觉:大数据时代的若干新思考
我们要非常注意企业所处的状态,包括企业状态和数据状态。一个企业处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对于数据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例如,目前的阿里巴巴,业务量大,数据多而杂,所以我特别希望从数据里产生出它的价值。而对于数据比较小一点的公司,由于还没有这么多数据,所以短期内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作者:车品觉,《决战大数据》作者、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据委员会会长。
本文编辑:崔瀚文
大数据究竟是什么?大数据未来将走向何妨?美好的大数据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多少距离?目前实践了些什么?遇到哪些困难?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为此,2014年5月26日,阿里巴巴数据委员会联合阿里研究院《阿里商业评论》举办了一场大数据思想沙龙。邀请多位在商业世界数据第一线的实战领军人物,就以上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我们特精编了沙龙中10位专家的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不同状态的企业,对于数据的关注点不同
我们要非常注意企业所处的状态,包括企业状态和数据状态。一个企业处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对于数据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例如,目前的阿里巴巴,业务量大,数据多而杂,所以我特别希望从数据里产生出它的价值。而对于数据比较小一点的公司,由于还没有这么多数据,所以短期内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我过去两个月不断的面试了很多人,往往我第一个问题就问他们什么是大数据?基本上,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而且很多人都来自很大的公司,但是也没有得出结论。目前,很多公司的BI好像还没到大数据的阶段,而只是找到应用数据的一个方法而已。
所以,当已经有海量数据,在这个海量数据中心里面寻找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出来,这可能是大数据。记得马总曾说过:凡是已知某种关系,运用这个关系数据计算一个东西出来,或者找出一个规律出来,这不是大数据;凡是不知道某种关系,但是刚刚找到这种关系,并且运用这种关系能产生出额外价值的时候,这就是大数据。而如果这种大数据已经找到了,它逐渐也就不是大数据了,你要再寻找跨界的其他的数据出来。当能让这个数据产生新的价值的时候,就又找到了大数据。
当数据广度足够,问题更加简单
过去,很多机构数据不够广度,所以要用很复杂的算法才能得出想要的结论。
今天,如果数据广度足够,很多时候就根本没有必要复杂计算了。例如,以前有人通过复杂的达人模型算法得出某用户是牛仔裤达人,但如果能够拿到他的微博数据,那么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该结论的。
所以,以前的数据挖掘跟今天的数据挖掘将有很大差别的。也就是说,当一家公司的使命是将来想做一个大数据公司的话,可能要准备一些一手数据。当然,公司的收购策略,或者数据战略,不是一般的产品人能去影响的。但是,当数据的材料可以影响到没有这么复杂的算法还能实现业务,你就可以这样去做。
未来,BI部门像无人看管的汽车
前一段,我们将阿里巴巴的BI 部门改名为数据技术与产品部。整个部门不叫BI部门了,但仍有一个BI二级部门存在。
未来,我想象中的BI部门可能会走向这个方向:它像一个无人看管的汽车,没有具体的小二负责,但可以走出正确的道路。当然,这不是在所有场景都能够实现,而是要先选择一些好的场景来实现。在这个场景中,数据、模型能像汽车一样自己走出来。
目前,淘宝BI数据已经尝试走向这条路了,未来怎么样可以做到像没有驾驶员的汽车一样自己找到出路,仍需要不断实践。
大数据在很多方面仍面临考验
很多公司高管会问:你拿着大数据,你能不能从数据里面进行拔高,把数据抽出来,真正找出问题?能不能从数据中直接告诉我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能不能比我具有丰富经验的小二厉害?否则,老是讲数据很厉害,我感受不到。
这其实代表了业务方的期望。
其实,现阶段,很多事情大数据还是做不到,在很多地方还是不能经得起考验,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数据可能还没到那回事。我们需要正视。
数据要“用”,还要“养”
从“用”和“养”的观点来讲,目前很多公司已经走在“养”的路上。例如,我们说高德是一家数据公司,因为它非常注重数据的“养”。
大数据转型革新时期,BI分析师更容易适应转型
凡是BI人员,肯定是很精通数据业务的。所以当做数据挖掘或很多其他数据工作的时候,他肯定会比其他人做的更好。
当一个公司转型做数据业务时,分析师是一个非常容易转型成成功的business man的。例如,以往BI人员很怕临时需求,但是我发现一线分析师经过了这些锻炼,已经成为全能型人才:他能够从底层数据提取,到中间层数据挖掘,一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全部完成。目前有一些人觉得分析师是不是已经落后了?其实,分析师成为公司未来商业应用最好的补充。
仅仅懂得做分析师不够,要做数据中间人
现在是转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因此仅仅懂得做分析师是不够的,我们业内最需要的是数据中间人。数据中间人就是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可以在中间翻译,两边都可以翻译出来的人。
他要知道数据架构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他要告诉产品经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动化产品帮到我们业务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模型。所以,他其实是一个很高级的商业架构师,并不是一个很高级的技术架构师。
所有数据产品都会遇到的问题:到底通用产品要多通用,具体产品要多具体?
当通用性的产品到一个具体场景的时候没有办法满足那一个具体的场景,所以这个就不仅仅是数据产品会出现的问题,而是所有做产品的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例如淘宝,到现在已经开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了,所以不管是数据产品还是数据服务,就要想想,哪一些东西要做成产品,哪一些要做半产品就可以了。这时候,问题是什么样的半产品能被大家所用?所以,今年我们的部门里,也会有两三个人专注于分享数据、方法、工具出去,有一点像布道师。
找到你的“白米饭”
我刚进支付宝的时候,当时分析师都走光了,那个时候发现所有东西要重新开始。第一想到是“白米饭”(注:不可或缺的工作)。“白米饭”不能解决,其他部门都会说你们在搞什么?所以开始从“白米饭”开始一级一级的建立自己BI。我觉得BI团队的建立有一条时间线,我们淘宝是先“用”,从“用”再开展到“更多的用”,几个阶段的作用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每家公司的数据部门都要思考:什么是你的白米饭?
同时,不管哪一个数据公司,有一些是数据分析师必须要做的事。例如:BI的总监和领导人一定要在管理层一起开会。可以不说话,但是一定要进去了解公司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否则这个BI部门就废掉了,这是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做数据产品的原则
阿里巴巴做数据产品有以下一些原则:
首先,这是一个单纯的商业行为;第二,它不影响到用户的隐私;第三,它不能影响到其他的用户。(因此,如果该产品能够帮到一家,但对另外商户影响大了,就不能做。要保证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之下再看方案怎么样。)
此外,还有一个要求:当数据产生交叉的时候,数据必须要放在我们这里。最近,阿里与很多创新性公司展开了合作,例如一些保险公司很快将数据放进来进行实验。它可以先不全量放进来,而是放一些数据进来,看数据交叉之后能不能产生效果,如果效果很好,再考虑下一步。采取小步快跑的商业思路。
阿里
那些年我们曾追过的SaaS软件
SaaS这个曾经看破红尘被IT圈遗弃的名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被人们提起,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SaaS也追随他的先烈ASP仙去至此与世隔绝。不知从几时起,SaaS借移动风潮踏浪而来,又让人想起多年前我们一起追过那些名字。问一声,第一批吃螃蟹的SaaS厂商你们还是否依然健在安康?
阿里来也冲冲 去也匆匆
当年SaaS厂商中最大腕的名星非阿里莫属,阿里含着金钥匙踏入SaaS领域,阿里的涉入迅速在圈内刮起了一场龙卷风暴,带着肩扛中国大旗的重任,为整个SaaS领域带来了一片春机盎然,因为他不仅多金、多才还有宠大用户群,以小作坊进入SaaS行当的小弟们也只有仰视的份儿,静观这个龙头大哥的一举一动。
2007年也称为SaaS元年,阿里看到SaaS身上具有多、快、好、省的特质,为用户提供在线软件服务。而阿里在电子商务经营多年,有一定的客户积累,如果能够通过浏览器为原有用户提供外贸版的增值服务,那岂不是一件只赚不赔的生意。于是阿里把电子商务理念传递到SaaS身上。并在出道不足十个月的时间,阿里软件就戴上中国SaaS行业领袖桂冠。
出师告捷,加上VC们的助阵,也让众多业内人士看好这个金矿的价值纷纷试水该领域,可是好景不长,2010年4月30日起阿里软件关门歇业,阿里软件闪电退出对于整个SaaS行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SaaS厂商和最终用户的信心也是个打击。SaaS服务关闭导致用户业务停顿或中断的现实案例,让那些先吃螃蟹的最终用户对SaaS在中国的前景产生了怀疑。
阿里来的汹猛,去的干脆,但阿里给SaaS留下的后遗症毒瘤也就此种下。
伟库解体 用友转型互联网宣告失败
阿里的早早离场,给本已脆弱的SaaS当头一击,特别是带头大哥的突然远行,群龙无首使众SaaS厂商陷入了深深入沉思,不过亚太最大管理软件厂商用友还依然健在,理应暂时代坐SaaS头把交椅。
与阿里主打外贸版不同,用友伟库以“全程电子商务”的概念切入市场,我们不能去否定用友伟库当时的战略是否正确,但是以今天眼光来看,当时决策绝对是具有前瞻性的。电子商务从这两年开始风声水起,团购网站、凡客、苏宁易购、一淘等新军的加盟,也让这个市场在吸引风投方面一路看好。可是几年打拼下来,用友伟库终因失血过多,已无人力、财力在为这个遍地金矿的市场注入新的生命力,不得不在今年宣布解体。
伟库没有等到电子商务正起时,就已殒落在茫茫天际。
金蝶友商 痛苦中艰难前行
有人说即使用友等到电子商务的明天,他也不会有明天,因为缺乏互联网基因的用友,由于机构的宠大,思维的闭锁,老传统观点的制肘,也造就了用友伟库的今天。
用友伟库突然提交辞呈,让多年来的对手金蝶友商显得有些落寞,曾经被誉为SaaS领域的三驾马车,却因为两位老大以逃跑、解体的方式脱离这个圈子,让金蝶友商独木难支。
金蝶友商担心的并不是谁离开,而是但心这个圈子从此没了生机,多了些凄凉。
金蝶友商进入市场,不是自主研发和市场调研,而是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收购香港会计在线,以成熟的产品推向用户。
传统管理软件转站互联网,金蝶友商算是唯一尚在人间的产品,我们现在无法断定友商会不会也步入用友伟库的后尘,因后期投入乏力而倒在前行的路上。
不过从金蝶友商的产品版图中来看,金蝶也的确在做一些革新和尝试,记帐宝、在线进销存、在线代理记账、在线发票查询等等还有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涉猎,金蝶友商正在逐步完善自身的产品线,与云管理和移动接壤打造更强憾的战舰,我们也希望金我蝶友商能够踏上云袭卷、移动化的滚滚青云平步冲天。
Xtools 一枝独秀满园春
相比前面三位,Xtools却是SaaS厂商里的另类,没有管理软件的背景,没有大款们的随行,几位头脑发热的奔撞少年,用激情和信念纵身跳入了SaaS的滚滚洪流当中。当年很多人都认为Xtools是最先被冲走的,因为武功不高,护具不强。
可是恰恰相反,当初最不看好的小弟,却变成当今最盈利的主力。虽说一枝独秀不是春,XtoolS用他的实力证明,以草根起家的明星同样可以催开满园春色。
业内专家认为:Xtools的成功是因为他选择对了市场,抓住企业最为关心的生命线销售作为市场切入点,以客户关系管理铸就了这个领域的不败金身。
近来,Xtools搭乘上了移动快车,倾力打造一款基于CRM的移动应用,旨在在移动云领域掀起新一轮的管理革命。
Xtools总在最好的时机做最正确的事儿,移动的确是未来业界都非常看好的企业必需品,Xtools的选择可谓是一个明智之举。
八百客 抄袭来的同样精彩。
提到Xtools我们不得不提八百客,这两个欢喜冤家,搅动着整个SaaS产业,也只有他们两家代表着SaaS领域成功的标志。
八百客CRM是一个混血儿,他继承了salsforce所有的优良血统,加上本地化功能改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salsforce中文版,但是懂得本土作战的八百客,用价格优势和游击战略将salsforce这个外来物种挡在了中国之外。
八百客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山寨水平的强大。笔者没有贬低之意,模仿并不一定没有创新。为了摆脱复制的身影,八百客将企业微博、EIM、OA、CRM等企业软件无缝融合于一体,率先在业界推出了完全免费的新一代企业社交管理平台。“企业社交”这一概念源于Facebook的成功。同时,八百客也看好中国协同办公市场的巨大潜能,要与OA厂商争食天下,未来八百客遇到的对手可能比想象的要多。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对所有的SaaS厂商进行统一梳理,其实还有一些不错的精英存在,比如今目标的别样玩法、辽宁众信的山头洞主、铭万的甩手掌柜等等都在行业领域中独自精彩,让我们祝福他们在移动时代下舞动更多奇迹。
无论如何我们都看到SaaS在变革中前行,死去终归要死去,活着得却依然坚挺,SaaS这个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婆,随着移动互联网大量涌入企业,也让这个有着互联网血脉的SaaS,看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曙光,有专家认为未来SaaS化+移动化+社交化+云化行将成为SaaS实现四化打造成功的重要砝码。
【文章来源:人称T客】
阿里
阿里云计算北京布点 全球第三个云数据中心开放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摘要]对互联网公司而言,选择离用户最近的节点,将让他们的网络服务更快速地传递给用户,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腾讯科技讯(朱旭冬)4月29日消息,阿里云计算宣布北京节点正式对外开放运营,这是继杭州、青岛之外,阿里云在全球对外服务的第三个数据中心。阿里云方面表示,北京数据中心将更好地服务众多互联网公司和世界级企业总部。
北京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期规模为1万台服务器,主要辐射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域,满足该地区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创业公司对弹性计算能力的需求。
第三方数据显示,如果谷歌搜索的搜索结果提交慢了0.4秒,其一天的搜索量会减少800万次;网页响应慢0.1秒,运营成本每天增加100万美金。对互联网公司而言,选择离用户最近的节点,将让他们的网络服务更快速地传递给用户,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前,阿里云计算的服务优势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北京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开放,意味着阿里云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北部地区的布局。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更是48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所在地,并汇聚了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和开发者。这些都将成为阿里云计算的目标客户。
对华北区域的用户来说,使用北京节点,数据传输的链路节点更少,网络延迟更低,可以提升该区域用户的体验。
阿里云还透露,除北京、杭州、青岛三个云计算数据中心外,阿里云已加紧在海外选址布点,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云计算业务,近期将宣布海外首个布点的数据中心信息。
不过目前阿里云在中国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国内百度和腾讯也都推出了云服务,另外微软云服务Azure已经通过世纪互联落地中国,亚马逊的AWS也将在中国对部分客户开放使用。
[责任编辑:shanyunliu]
阿里
阿里CTO王坚:脱离互联网与云计算去讲数据是个大误区
【文章来源:虎嗅网】
编者注:本文是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在“大数据”变革企业经营与管理圆桌论坛上发言。
做大数据以前,对企业的影响可能还要追溯到互联网对企业的影响。要讲清,让大家理解大数据对企业的理解,有三件事情可能少不了:
一个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很热门的词就是云计算,就是大数据。原因非常简单,互联网公司一定是一家数据公司。阿里巴巴在2008年的时候开过一次会,突然发现不是电子商务公司,是数据公司,对公司非常非常大的影响。
第二个事情对企业有非常大的影响,当自己发现是数据公司,突然发现少了一个东西,少了把数据变成财富的东西,靠什么呢?就是靠云计算,必须用最低的成本从数据里面得到价值,才能活下去,所以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得到价值,是活不下去的,这是最基本的。
第三个明白了事情就是计算一定要变成公共服务,2008年开始,对我们企业来讲,用另外的角度来表达阿里巴巴,我们曾经讲过几句话,不上淘宝的人可能不太有,淘宝对中国社会最大的贡献不是让大家上去买东西,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消费者的习惯在我们自己企业手里。消费者的习惯就是数据,这是倒过来看的。有时马云也会讲,公司是拿数据去卖东西的,阿里巴巴这家公司是卖东西,是为了数据,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我们慢慢慢慢过来的。
阿里巴巴做的小额贷款的事情,最体现了数据的价值,或者互联网数据,我先不说大数据,互联网数据的价值,过去要说贷款的话,银行最重要的是调查信用,要抵押,就这两个事。调查信用是传统的来看数据的方法,也可以讲这是数据,但是传统的,为什么它?它跟互联网无关。我们怎么用数据来变成一个企业的信用呢?用过去它在我们平台上沉淀下来的数据,不是我们去收集的数据,是沉淀下来的数据,这些数据过去是没有用的,但是因为我们把它变成模型,变成信用以后,就变成这家小企业的财富,才会使我们由300多个员工给70万人做贷款,这是数据的效用跟价值。
倒过来,对我们的组织结构的冲击是很大的,过去用这样的方法做事情,今天会想用另外的方法做事情,对我们的组织结构的冲击也是很大的。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你今天讲数据的话,千万不要觉得大数据是从数据变成大数据的,不是这样的,其实今天实际上是一个把过去从所谓的信息社会变成了数据社会,可能这样讲更好一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过去因为没有互联网,因为没有计算能力,所以你能够得到的数据一定要大家觉得马上很有价值的东西,大家过去称之信息。
今天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巨大的计算能力以后,今天你是可以得到很多数据,而不追求今天的数据价值,但是它在第二天可以带来更大的价值。从第一天起大家都知道数据,它是从信息到数据的转变,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计算能力,大家可以设想一下第一天会要求拿到的是最有用的信息,但是过了两天发现,今天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变成了最有用的东西,谷歌是做的最好的例子,让一个点击,鼠标点一点可以挣几千美金,鼠标这个东西,在微软时代,多少人点鼠标没有人把它变成财富,但是互联网时代把它变成了财富。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只收集信息,今天看来不会变成你的财富了,而去年得到看起来没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变成财富,这是阿里巴巴自己很重要的理解。
今天我们对数据的理解,尽管有很多消费者喜欢,但是还很粗浅。我曾经跟马总讲的话,对我们自己公司反省,阿里巴巴对数据的理解还是非常原始的,另外一个角度讲,阿里巴巴对数据的理解不会超过苏宁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应该尊重苏宁集团,但苏宁对电子商务的理解的确不够。
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对这件事情的认识还是很浅,我们对数据很尊敬,只是想表达一下我们在非常原始的状态,在这个行业,今天刚刚开始,严格上讲也没有专家,大家碰到的都是新问题,但是挑战不要低估了,走出两个误区,一个是觉得把过去的数据,过去谈数据,今天再谈大一点,把方法再搬过来。第二,脱离了互联网跟云计算讲数据,也是蛮大的误区。
阿里
大数据如何玩儿?这是BAT的不同思路
去年5月笔者曾撰文阐述百度、阿里和腾讯这三个互联网巨无霸开始挖掘大数据。一年过去,拥有海量数据的公司已在多个领域尝试对掌握的数据进行利用,大数据意识和能力进步飞快,体系和工具日趋成熟。
大数据应用实践,硕果累累
百度在大数据方面让人印象深刻的有百度迁徙这样的公益项目,应用在民生和新闻等领域。最新动态是,百度网盟利用基于大数据的CTR(广告内容匹配)数据,站长的平均收入提升70%。
阿里则对外宣称已经拥有100PB数据并以令人欣喜的速度增长,马云最新的内部邮件将阿里战略阐述为云端+大数据,阿里要进入数据时代。
腾讯广点通平台不乏亮点应用,例如美丽说借助广点通在移动端取得丰收,小米手机与QQ空间合作更是基于社交数据营销的经典。
百度、阿里均已将大数据升级为公司战略,李彦宏、雷军等互联网代表人物在两会时都曾有建言,推动政府的大数据意识和开放,大数据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应用的阶段。
互联网牵头大数据的必然性
为什么国内的大数据应用,只有几个互联网巨头取得成就呢?是因为它们拥有最多的用户、流量和数据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所有关于大数据的论断都认为,大数据并不在于大。质量、性质以及谁拥有它,将决定大数据能被挖掘出来的价值和难度。
物联网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时时刻刻都在收集海量数据,但价值没有微博大,因为数据难以变现。运营商拥有用户通信相关数据,从语音到短信再到位置,量大过任何一个互联网巨头。只能白白浪费,因为运营商不被允许也无能力去利用这些数据。与之类似,政府部门、软件企业均拥有大数据,却只能任其沉睡。
之所以BAT走在国内大数据应用的前列,即与其拥有的数据性质有管,与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基因、开放创新和积极进取有关。
大数据利用难点在于技术。从数据的收集到存储到清洗,再到脱敏,归类,标签化、结构化,以及最后的建模分析、挖掘利用,均是技术活儿。需要服务器集群、数据利用模型和数据处理算法来保障,然后才是挖掘出来的结果的包装、变现。
相对其他拥有大数据的金主来说,互联网企业的技术甩开它们几条街。运营商技术是外包;银行的技术外包居多;其他公共部门例如政府、交通、教育、能源等行业,技术对他们是遥远的名词。
还有动机。互联网企业的服务产品几乎是免费,必须通过其他模式赚钱。过去是广告、游戏和增值这三种模式,到了移动端广告模式遇到瓶颈,需要新模式,抑或加强原有模式。这两点上,大数据都会起到大的作用。
BAT大数据思路迥异
BAT三家的数据各有特色。
百度是基于用户搜索行为的需求数据,阿里掌握着交易以及信用数据,腾讯则掌握着社交关系数据。各有千秋。它们对大数据的应用方向并不相同。百度和阿里更为激进。腾讯观望多过行动,也可能是说得少做得多。
首先是动机。
百度收入95%以上来自广告,淘宝的主要收入模式也是广告。百度、淘宝和CCTV是中国前三大广告投放阵地。腾讯主要收入来自游戏和社交增值业务,广告收入占比仅为三成左右。
本阶段大数据变现的主要途径是精准广告,这契合百度和阿里的诉求,两家将大数据升级为公司战略。
其次是技术。
搜索引擎是技术驱动,百度和其创始人李彦宏最具技术基因。马云对外宣称因为其不懂技术所以阿里技术最强。只有腾讯不怎么强调技术,一直强调产品能力。
大数据是技术活儿,百度和阿里这两位自认为技术很强的玩家探索在先符合常理。百度和阿里在大数据技术已经进行较多布局,从人才到架构到基础设施再到技术理论。
百度有深度学习研究院、高价聘请大数据领域人才以及与高校合作,正在建设亚洲最大云计算机房;阿里有飞天计划,有先进的跨机房5k集群、Apsara分布式计算系统,还有数据委员会这样的架构。
几家在云计算平台上的不同态度可以佐证我的观点。云平台和大数据是连体婴。“移动端”、合作伙伴和用户个人的数据,均需要“云”来收集、存储和处理。要掌握大数据,一定要具备承载数据的开放的云。
阿里云09年成立,百度云12年推出,分别对应到IaaS模式和PaaS(Amazon VS Google)。它们的云服务在向开发者和用户提供基础设施、云端服务的同时,收集第三方网站、应用、硬件和用户的数据。百度迁徙能够生效便是得益于第三方App为百度贡献位置数据。
腾讯云去年9月才推出,起步晚了点。虽然腾讯开放平台成熟,但开放平台更多是分享腾讯的用户和资源出来,目的不是收集数据。而且开放平台是运营、合作、生态层面的事,云平台才是技术问题。
最后是位置。
典型的互联网交易场景大概是这样的,用户在聊天、社交、娱乐的过程中,会被吸引注意力,关注“兴趣”,抑或因为兴趣而发现新的信息。然后用户去了解、去寻找想要的东西(需求、欲望、找到所求),最后在网上完成交易(电商和O2O)。
这里引用一下漏斗模型——一个悠久经典的营销概念。在这个模型里,用户消费时的大致决策路径是从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最后到行动(action)。
上图是被倒过来的漏洞。漏斗越到底部转化率越高。阿里在欲望和行动之间,百度在兴趣和欲望之间,腾讯则在漏洞顶部。
广告收费模式可以看出三家的位置差异。百度是CPC,按照点击次数付费(不管点击后的行为),阿里淘宝客等广告则直接可以对应到购买行为,CPA(按实际效果)和CPS(按效果佣金)居多。腾讯门户、QQ聊天Banner广告更亲睐于CPM或者CPT(按照展示次数或者时长),广点通是CPA,但亮点案例集中在应用下载领域,而不是交易领域。
三家都不希望只处于某一个环节,而是期望上中下通吃。百度有贴吧这样的兴趣社交产品,有视频这种注意力型业务,还推出了直接在结果页下单的“微购”,上下延展;腾讯重组了搜索业务(与搜狗合并)和电商业务(与京东合并),向下的机会还有;阿里投资微博、布局智能电视以及做导购网站做微淘,努力在向上走。
几个互联网巨头的动机、技术和位置的不同,在大数据应用上的思路也不同:腾讯蜻蜓点水,阿里布局为先,百度技术至上。相同的是,几家都在想方设法笼络更多的数据,收集数据是第一阶段,形成收集数据的能力和机制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才是数据挖掘,目前BAT三家均处于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之间,一旦大数据应用全面进入第三阶段,积累更深、投入更多的百度或将有望显出优势。
AppStore和iPhone的诞生,将人们带入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了传统的软件业和手机业。未来,对大数据商业价值的发掘将给互联网公司拓展出更大的增长空间,甚至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硬件产品,就像AppStore和iPhone那样,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作者微博@互联网阿超,微信SuperSofter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