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
    Workday最新报告:2022年员工期望的演变将如何影响组织 在过去的几年里,影响组织及员工的事件清单不断增加。无论是COVID-19流行病、气候变化、政治动荡、或 "大辞职",它们都在重塑员工体验。 员工反馈是了解你的员工需要什么才能感受到个人价值并表现出最佳状态的重要部分,这样整个组织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确保持续的成功和员工忠诚度。 我们最新的报告 《2022年的员工期望》揭示了在过去12个月里,员工优先事项是如何根据事件而变化的,这是基于对1000多家公司的近180万名员工在2021年Workday Peakon员工之声提交的1900万条评论的分析。   灵活性仍然是员工的首要任务 自2020年以来,与灵活工作相关的员工评论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包括远程工作、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和心理健康等术语)。这突出表明,灵活工作仍然是员工的首要关注点--特别是考虑到2019年和2020年之间评论活动增加了125%。 虽然评论的比例保持稳定,但灵活工作的得分在2020年和2021年之间实际上有所下降,这表明组织和他们的员工对未来灵活工作的看法存在脱节。 特别是,拥有更多一线工人的组织需要确保员工反馈被纳入灵活工作的政策设计中。   环境、社会和治理实践成为焦点 2021年,员工在回答敬业度调查时,更有可能对外部事件进行评论。这表明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实践相关的问题对员工体验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环境、社会和治理主题相关的评论数量增加,标志着更多以目标为导向的员工的出现。 数据显示,2021年12%的员工评论与ESG主题有关,其中提到社会问题和环境的评论与前年相比增幅最大。 ESG实践在员工中的重要性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受到关注,特别是在涉及到吸引和保留顶尖人才时。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超过50%的员工在寻找潜在雇主时评估ESG承诺,而那些以目标为导向的组织中的员工敬业度高出1.4倍。   年轻一代在工作场所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虽然包括灵活工作和增长在内的许多主题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一致,但与ESG相关的评论数量增加,表明出现了更多以目的为导向的员工,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 作为我们分析的一部分,我们发现千禧一代正在推动ESG所有三个领域的对话,并且更有可能表达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同样,Z世代在与ESG主题相关的评论中占了很大比例。 这种模式也超越了ESG,延伸到员工体验的其他重要方面,如归属感和多样性(B&D)。按代际细分的员工评论显示,在整个2021年,千禧一代最有可能留下关于B&D的评论。 虽然X一代和婴儿潮一代在我们的数据中仍有很好的代表性,但年轻一代在劳动力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只会继续增长,特别是千禧一代已经占到全球劳动力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25年Z世代将达到27%。 报告下载: q1-heartbeat-report-enus 作者:Ross Brooks
    研究报告
    2022年03月25日
  • 研究报告
    Poly研究称:近60%的雇主认为,如果不解决混合工作的问题,他们将失去新员工和现有员工 Poly发布了一份新报告,研究企业如何应对员工对理想工作空间的需求。Poly新的研究报告《招聘、留任和成长》通过2500多名全球企业决策者的视角分析了工作政策、文化和健康状况。研究中强调的大流行后的态度和期望表明,组织需要解决其混合工作流程和计划,否则他们的招聘和保留率就将面临风险。 "在Poly,我们相信,能够实现混合工作环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组织的一个起点。我们的最新研究验证了Poly的观点。"Poly公共事务高级副总裁John Goodwin说,"我们发现,员工支持那些采取整体方法定义其文化的公司,在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上提供灵活性,并为其提供正确的工具以获得成功。" Poly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 招聘和留任面临风险。 超过一半(56%)的企业认为,如果他们不解决他们的混合工作流程和计划,他们将开始失去员工,并无法吸引新的人才。这种情况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60%),而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为55%,美洲为53%。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影响,58%的企业看到自大流行病开始以来,员工的流失率增加。 离职员工透露,离职的首要原因是与他们的雇主的混合工作方式有关: 员工发现了更适合的工作(19%) 员工没有得到期望的混合工作的灵活性(16%) 员工对雇主处理COVID的方式不满意(9%) 战略和平等是错位的。 在所有的组织中,只有不到一半(48%)的组织为混合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而37%的组织只是在短期内做了准备。还有52%的人认为,混合工作只是昙花一现。同时,美洲和亚太地区各24%的雇主,以及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17%的雇主要求他们的员工回到办公室全职工作。 雇主的其他突出观点是: 员工应有权从第一天起就要求弹性工作(80%) 员工被要求在办公室的天数(84%) 员工在办公室的时间是零星的,所以缩小空间是下一步工作(22%) 文化和劳动力健康短缺正在导致生产力滞后。 72%的受访公司因转向混合工作而提高了生产力,全球平均增幅为27%。然而,亚太、欧洲、中东和非洲以及美洲的62%、61%和56%的机构认为,如果员工不在办公室,他们就不会建立起事业发展所需的关系。 其他关键问题包括: 雇主担心存在不健康的过度工作文化(49%) 雇主没有采取措施来防止人们觉得他们需要永远在线(49%) 雇主们担心远程工作使得培养和保留工作文化比以往更难(74%) 平等和进化--在混合工作时代招聘、保留和发展的关键。 根据Poly的研究,技术和体验被大多数公司视为公司的脸面,而不仅仅是办公空间(64%)。扩大可用空间的商数,而不是定义空间是虚拟的、异地的、远程的还是混合的,这将有助于雇主制定一个强有力的混合工作战略。 通满足员工平等来实现虚拟体验的平等。具有前瞻性的公司在软件和设备上的投资是平等的,云计算应用和协作软件各占92%,而耳机、照相机和扬声器分别占89%、86%和83%。 通过重新设计实现办公体验的平等。77%的公司正在重新设计他们的办公室,增加开放区域、协作空间、安静区域和社交区域。归根结底,员工是雇主的事业,而员工将是主要利用这些空间的人。
    研究报告
    2022年03月22日
  • 研究报告
    洞见趋势,论道用工丨《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2020年9月16日,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发布会在用友数智企业体验馆成功召开,社会化用工综合服务方案提供商用友薪福社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会上共同发布了《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与《地产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金融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医疗健康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文娱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四个行业研究报告。 促进新个体经济、支持新业态就业与灵活性就业,已成为 2020 年初疫情稳定后政府“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以新业态灵活性用工为代表的社会化用工群体逐步发展壮大,更多的组织在业务职能,尤其营销、服务等部分都应用了社会化用工模式。 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化用工?社会化用工模式适用于哪些企业、哪些岗位?依旧有许多人并不了解。鉴于此,用友薪福社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后,全面总结社会化用工的定义和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模式及效果,并邀请了政府领导、劳动用工行业顶尖学者专家及广大媒体一起,共同见证了《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及四个行业报告的发布。发布会开始,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杨志明会长便对当下的用工现状及未来的用工趋势进行了详细总结,并指出社会化用工这一新业态用工模式能够实现扩大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作为主办方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用友高级副总裁徐洋也分别从社会化用工的社会意义及商业创新角度,对社会化用工的概念及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参与了本次报告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赵磊博士,也结合几个月的调研经历对社会化用工进行了全面解读。 本次发布会除了《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外,还发布了《地产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金融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医疗健康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文娱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四个行业报告,用友社会化用工研究院院长杨锴在本次发布会上,针对不同行业的属性特点,并结合现实案例,详细解读了社会化用工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及现状。 发布会圆桌环节,杨锴院长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人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劳动人事争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天国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一起,就各自的角度与观点,共同探讨了社会化用工报告的应用意义。 参与本次发布会的还有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文化旅游地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晓萍主任、用友薪福社总裁张国良,与现场来宾共同见证了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的正式发布! 本次社会化用工及行业研究报告的发布,首次系统阐述了社会化用工定义、体系及应用,首次披露金融、地产、文娱、大健康四大热门行业社会化用工应用现状,亦是首个深入一线调研企业社会化用工劳动者情况、并经过业内权威总结规范的社会化用工报告。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进步和组织形态创新,社会化用工这一前沿的新业态用工方式无论对企业、个人还是社会,都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研究报告
    2020年09月16日
  • 研究报告
    2014年中国在线职业教育研究:政策和环境利好,可与招聘渠道对接 【研究结论】 1. 职业教育是在线教育竞争的最激烈领域,也是前景最被看好的细分市场。公务员、会计、IT编程、英语、高教、医学等以掌握技能为主要目的职业在线教育成为当下焦点; 2. 相比线下培训班,线上职业教育可以方便高效地学到有用技术技能,价格通常也更实惠。由于职教用户有明确的学习需求,只要内容优质,自有大批用户买单; 3. 职业教育的人群主动学习意识更强,付费能力和意愿也相对很高。同时由于职场和相关资质考试通常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评判,也有利于反馈和传播; 4. 目前在线职业教育的整体市场规模依然较小,市场渗透率偏低,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     用户行为分析: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是主力军 腾讯近期启动了一次面向近两万名用户的在线教育调查。在筛选排除了4605名非在线教育用户后,我们制作了这样一张中国在线教育用户的职业图谱: 1. 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用户是在线教育群体的主力军。一方面由于这部分用户通常在职业发展中有较强的资质考试需求,另一方面,其业务能力提升也更多依赖外部培训; 2. 如果我们以职业教育用户来划分,那么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加上公司职员和管理人员,其总数占据了全部在线教育用户的54%,超过半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确实是在线教育市场的热点领域; 3. 自由职业者同样是在线教育的主要用户群体,占据了总样本量的15%。其中相当一部分所学习内容,也和职业教育关联紧密; 4. 工人和农民并非在线教育的主要用户,进展9%的比例。学生占据了在线教育用户的14%左右。     玩家:在线职业教育的行业格局 目前,业内在线职业教育主要有学习类视频、题库和综合平台几种模式,并细分为B2B2C、B2C、O2O等近百家参与者。其中IT类培训类数量最多,其次是公务员考试培训。     典型玩家如下: 极客学院,上线仅7个月融资2200万美元,主要为专业开发者提供IT技术的在线培训,课程涵盖Android、iOS、HTML5、Cocos2d-X、JAVA等300多门。收入采用会员制模式(30元/月、260元/年等)。 已经上市的正保教育和达内科技: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O2O远程教学的模式,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设计和课程研发。 慧科教育,已获复兴昆仲资本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 邢帅网络学院,获君联资本、北极光创投联合3000万美元B轮融资。 华图网校,主要针对公务员考试。 猿题库,是题库类在线教育的代表。     潜在挑战:市场规模尚小,盈利不易 在线教育的实际市场规模并不大,根据第三方统计估算,2014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约为35亿元人民币,远低于业内预期,而同期整个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64.8亿——在线职业教育的占比约为21%。     按照第三方的预期,到2018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增至134.5亿元,而届时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01.8亿元——在线职业教育的占比也上升至27%。     同时,如何获取盈利和迅速扩大用户规模,依然是在线职业教育的切实挑战。传统线下教育通过规模化和品牌化已抢得市场先机,并且在用户的消费心里中,线下实体上课的付费更有认可度。作为网络授课的在线职业教育,很难再收费标准上与线下直接PK。要打破用户心中“网络都是免费的”这一传统认知,尚需时间和良好的培训口碑传播。     机遇:政策和环境利好,可与招聘渠道对接 相比较在线教育的其他细分领域,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相对容易标准化的领域,天然适合在线模式。平台和产品可直接与招聘渠道对接,让教育和就业无缝连接,以此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同时,相关政策和环境也有更多利好。国家正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会长期影响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发展,而从目前的就业大环境看,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也会吸引更多用户进来。预计2015年至2018年,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年同比增速,将达到30-50%。   来源:腾讯科技
    研究报告
    2014年10月29日
  • 研究报告
    2014年中国K12在线教育研究报告 1.在线教育的K12(小学到初中、高中)领域偏热,竞争激烈,潜在风险大。其热闹程度仅次于语言培训类; 2.K12学生主要处在应试阶段,学习主动性不足,单纯的在线方式并不适合,更好的切入点是链接线上线下的O2O教学模式,打通课上和课后,才能迎来破局; 3.对于学生阶段的教育方式,社会本来就需要一场发自教育思想层面的“辛亥革命”,而当前K12线上教育大多采用疗效欠佳的“洋务运动”,集中于技术层面,堪为短视; 4.在K12教育领域,传统线下教育和在线教育并不对立,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最终形成是一种混合式教育学习新方式。   用户行为分析视频点播最受用户喜欢 刚刚进行了一次面向近两万人的在线教育调查显示,其中对于网络学习的产品选择上,有19%的用户选择了视频点播平台,是所有在线教育产品中的最高值。 排名第二位的是培训机构的在线课程和网校,第三名则是各种学习辅助类工具。而作为新兴的家教互动平台,只有6%的用户选择尝试。 在此次调查中,没有用过任何在线教育产品的用户占到24%。 玩家K12在线教育格局 在整个K12在线教育行业中,一个趋势是来自互联网领域的玩家不断涌入,例如YY旗下的100教育,其拥有用户和流量,主打开放平台,采用大而全的新商业模式,部分免费,部分收费。同时,YY将教育业务板块的优秀机构和课程迁移至100教育平台,并通过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资本合作等配套政策,将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全部包揽,还同步吸引外部优秀K12教育机构进驻。 在新选手入局同时,也有局内人受阻遇难。梯子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梯子网同样主打大而全的模式,但由于持续烧钱,没能真正建立起行业壁垒。 在内容上,梯子网号称有1千万道试题,但互联网上几乎不可能有独占内容,别家完全可以夺走; 在教师层面,其拥有大量教师资源,却成为高额成本负担。因为,教师产生的大量内容既卖不上价(免费),也没有足够学生去消费; 同时,平台规模优势难以迅速形成,K12在线教育属于慢热的产业,又跟“体制”休戚相关,平台规模增长需要几方共同成长,难度大,时间长。 K12需长时间的运营积累和用户累计,用户的接受习惯也还要培养。 另一个“老兵”沪江网,专门立足K12在线教育多年,属于纯粹在线教育的第一阵营。 K12领域还有一波力量,来自传统教育机构。他们也正在尝试切入线上。例如好未来、学大教育等。 在这一领域,传统教育机构其实是被挑战者。进入在线教育,自身必然面临左右手互博,线上线下打架的困扰。但同时,我们需要看到,传统教育机构在内容方面优势突出,并且更了解教育本质。 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的用户数量已突破105万,并推出教育社区家长帮,从学生生源的争夺,向全面占领家长升级;并借助考研帮向K12以上的成人教育领域延伸。 学大教育则发布了e学大智能平台,加速向在线模式转型,渠道载体拓展到平板电脑。e学大将建设“校外自建,校内共建”两大生态系统。其中,校外系统以课辅行业为核心,在学大内部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并开放加盟渠道,同时实施系列并购计划;校内系统以全日制学校为主体,提供数字教育服务。 挑战一直做内容,会被耗死 K12平台是需要海量用户来做支撑,而优质的内容是需要长久才能出来。但一味片面地追求内容质量,平台也会被耗死。所以,合理的方式是先把量做到一个级别,再逐渐提升内容。 由于地域分布不均、中小机构众多、标准化质量难以控制、学生主动性差等诸多原因,K12属于在线教育难啃的骨头。 在行业环境中,目前国内的K12领域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费用畸高不下、义务教育名不副实、课外辅导秩序混乱等问题。特别是国内的教育资源仍然保留在体制内, 产品模式只是对当前学校传授式教学模式的简单技术模仿升级,中国教育领域相对比较保守封闭,外界很难打进去,一进学校,马上被政策、被校长、被老师、被学生弹出来。 此外,“迅速试错,快速迭代”这一互联网典型的成功思路并不适合k12在线教育,这个领域可能需要更多的“传统式思维”。K12教育对教师和技术的耗费资本大,市场相对“慢热”,用户是学生,决策人是家长,评估涉及到老师,把三个环节打通高效串联起来很复杂。 机遇走进客厅,定向输出 可以尝试做增值服务,如K12领域的问答或者专业的一对一培训,相关收入由平台和机构来分成。 此外,如果从“教育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难、教育创新不足、难以提供终身教育”这四大当下教育痛点切入,k12在线教育创业会找到更多可能性。 一些纯知识的讲授或者是技巧的传达,可以用在线教育的模式,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K12可在移动端和电视端能有所突破,通过电视面向家庭教育市场做定向输出,大有可为。 自:腾讯科技
    研究报告
    2014年10月29日
  • 研究报告
    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研究报告(2014互联网大会版) 这两年,在线教育市场热闹非凡,却也是雾里看花。一直有记者朋友问我,互联网究竟会如何改变教育?这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说实话,谁也不知道。     从第一次有道内部讨论在线教育,到今年4月丁磊在北京正式推出有道在线教育平台,再到现在有道学堂初长成,三年已经过去。我想,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我可以稍微回答下这个问题了。于是,在今天的互联网大会上,我做了题为《在线教育的冰山》的演讲。     之所以取这个标题,原因在于,在线教育市场和冰山有极其相似的特性。其一、体量都很大;其二、都有强大的惯性,很难变革;其三、最贴切也是最重要的,冰山有90%的体积都在隐藏在水面之下,在线教育市场也一样,有非常多的用户需求没有被满足,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等待着被挖掘。要做好这个市场,需要看水下,而不是看水上。     如今,在线教育虽备受关注,但尚处萌芽期,大家都会好奇,什么样的产品形态能走得更远?     如果按照基因和出身,我想目前在线教育的产品模式可分为四类:传统教育机构、垂直教育服务、社区与工具,和教育平台;两个维度:更具教育资源优势,还是流量优势。   第一类,传统机构面临问题是如何解决线上、线下博弈的问题。它的劣势是缺少互联网产品的打造能力,而优势是品牌和内容。以已经高度互联网化的零售行业来类比,传统教育机构所面临的问题和苏宁、国美类似。     第二类,垂直教育服务机构需要和线下机构PK教育内容和服务,所以如何打造差异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是关键,也非常考验品牌推广能力。说小米,大家或许更容易理解。如何做教育界的小米,是垂直教育服务机构需要考虑的事情。     第三类, 是以社区或工具起家的在线教育产品。这类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工具或者社区积累的大规模用户人群来发展教育产品。以有道词典为例,目前已有4.3亿的总用户量,6000万的月活跃用户。这就是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提到的“内容+社区+交易”的垂直产业模式。     最后,是纯粹做平台的。2012年之前,尚有小公司以此类产品模式入局,但2012年之后,互联网巨头们进军在线教育之后,很少再有此类创业公司出现。原因显而易见,做平台最关键的是流量,小公司很难和大公司匹敌,从中分羹。或许对于此类小公司来说,进入门槛高、巨头又无暇顾及的细分领域,形成独特的用户群,才可能存活。比如说,再打造一个教育界的唯品会吧。     无论是何种模式,这两年间,在线教育的从业者们都做了各种尝试,企图开拓在线教育市场,揭开它的真面目。     我总结了五个趋势,关于地域,价格定位,学习体验、以及移动端的在线教育,最后想探讨下在线教育的效果如何实现。   1.地域方面,我认为三线及以下城市大有机会。     我简单地以有道词典用户为例。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即便一线、二线城市用户的总量上还是占到多半,但比例在缩小,三线、以及以下的城市的比例在增加。也就是说,一二线省会以以上城市略占优势,但三四线城市是非常大的增量市场。 同时我们在用户调研中发现,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他们对于教学资源的需求更迫切,因为那里的教学资源更薄弱,而在线教育没有这个地域的限制。要真往大了说,在线教育可以实现教育民主化。     2.价格定位上,主流在线教育产品定位会趋于高性价比。从实际销售中,我们发现更加轻量(课时数更短)的课程、临考的内容,以及更普适的课程(不是面向考试的,更面向个人提升讲座类的)更容易受到欢迎。这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面向人群广,同时性价比较高。     3.学习体验上,在线教育不会比线下教育差,反而会有更多创新。对于在线教育的学习体验有不少质疑。有一个相当常见的看法,在线的学习,因为是远程的,不能面对面,所以学习体验会始终弱于线下教学,然而,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学习体验和线上线下没有必然的关系。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方法论,不断打造产品创新,让更多的用户沉浸在在线教育中。比如近期很受关注的直播课产品, 有道系列直播课程的用户平均完成率达到了80%。在线教育的行业里的朋友应该了解,这个数字其实是相当高的,录播课程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往往在50%以下,甚至是20%、10%的水平。     4.移动学习会爆发。作为一个用户基数最大的终端,手机在在线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一直有争议。我的观点是,移动学习不是补充,而将会成为主流。有道提供的双语阅读文章,在移动端和PC端总体用户量持平的情况下,移动端的阅读量是PC端的10倍。根据优酷土豆公布的数据,视频网站移动端流量占比大幅上升,已经接近70%。我相信,有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这批用户,在线教育也能在移动端发展出越来越多的产品形态。     5.提升学习效果是在线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教育全程在线化,包括教、学、测、练等各个环节。这是近两年来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也是商业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国内用户没有为在线视频付费的习惯,但他会为整套服务付费。在产品运营中,我们发现用户对这些提供全套服务的产品是非常满意的,我们用一个净推荐值(NPS)的指标来衡量一个产品,发现有道的付费在线教育产品的平均NPS值是60%,这意味着什么呢?一般来说,达到30%的已经是用户相当推荐的产品了。     分享了那么多之后,我想说,在线教育的冰山虽然隐藏得很深,但也没那么神秘。我相信,也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新一轮的在线教育的产品能够在未来两三年内,为教育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自然,有道希望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自:网易周枫
    研究报告
    2014年0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