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HR,莫被社交化绑架 大道至简,回归本质。社交化时代来了,员工个人的价值和声音在放大,面对员工个性化诉求,HR是迎合、追随,还是牵引?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最简单的——回归本质,遵从人性、人心。 互联网发展滚滚向前,人力资源管理已呈现社交化倾向。何为人力资源管理社交化?狭义地讲,是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为最小单元或载体的强关系网络为基础,对内解决企业内部组织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等问题,对外则是解决加强外界与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沟通、与第三方伙伴之间高效协同、信息共享等问题。 HR,莫被社交化绑架 互联网发展滚滚向前,人力资源管理已呈现社交化倾向 一句话,与传统的重规则、讲流程、层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社交化的新式管理更强调个性化、互动性、即时性,以新媒体为载体,体现的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沟通。 社交化挑战面面观 原来的人才基本封闭在企业内部,是属于“企业”的,而今人才则更趋社会化,是属于“社会”的,人才流动趋势明显。比如,人才会在各种社交网络、圈子活动中留下自己的足迹,特别是企业实名认证后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更容易被猎头公司、竞争对手获取联络方式,或者通过“关键字”等手段精准跟踪、定向捕获,人才被动流失风险加大。 同时,借助社交网络的便捷性,人才行为更趋市场化,人才自身会更关注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变化,比如很容易通过微博、微信直接跟其他企业的老板、创始人对话,绕开猎头机构、企业HR。一旦对方老板发出邀约,明确给出一个更利于人才发展的职业机会,人才跳槽成本降低,风险相对可控,自动跳槽意愿自然加大。 而随着社交化大势所趋,因客户在社交化,企业会更加关注客户体验、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而客户群的消费习惯、行为模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势必对企业业务模式、后台管理、组织架构产生直接影响。而人力资源部门所对应的组织架构设计、业务流程梳理、岗位职责定义都要直接响应,这也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现有的组织规划、岗位设置、人员编制、人工成本等工作都要动态化、市场化,这对人力资源传统条块的管理挑战不小。 社交化也让组织内部沟通模式发生变化。以往组织的边界清晰、有严谨的架构;可在社交化习惯影响下,员工沟通方式普遍推崇越快越好、越简单直接越好,这就要求组织更加扁平化。以往组织的任务是发号施令式的,现在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可以发令,但这往往是个倡议,是否有人响应,如何响应,之后任务如何执行落实?这不仅需要更系统的流程支持,也需要重构与之相应的组织文化。 再来看价值观管理方面。借助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员工获取信息渠道增多、信息传递更快,比如对于公众事件,员工掌握的信息可能比组织更全面,一改过往组织与个人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加上员工对组织内部信息的传递效率、决策流程不了解。久而久之,难免对企业产生误解,引起价值观的冲突事件。比如关于雅安地震后的捐款,一些企业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员工认为国难当头,捐款救助乃爱国行为;一部分员工认为是作秀、被媒体绑架、逼捐,不如用这些钱改善员工福利。这时,员工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之间就产生了冲突。 此外,社交化对雇主形象管理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眼下人人都是自媒体,很多企业担心社交网络干扰和影响员工工作,对社交网络进行排斥,像开心网、人人网等IP地址普遍被禁,QQ等即时通讯软件也常被限制使用。但是,难以完全禁止员工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特别是员工下班之后,如果匿名发表对企业负面信息而引发雇主品牌危机事件是难以控制的。2013年11月微博上曾爆发的咖啡厅面试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面试官只是随手发一个微博,但对候选人的过分挑剔成为最大的硬伤,引发无数人对面试官的责骂,貌似提升了企业知名度,但损坏的是其美誉度。 迎合管理社交化 社交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HR,不想被绑架,唯有主动出击。 大道至简,回归本质。社交化时代来了,员工个人的价值和声音在放大,面对员工个性化诉求,HR是迎合、追随,还是牵引?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最简单的——回归本质,遵从人性、人心。比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能让所有员工完完全全地的认同,那就一如既往地厚爱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也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少数人的意见,在满足组织期望和个人需求中,找到多方共赢的或平衡的解决方案。 运筹帷幄,要有格局。虽然不是CEO,但HR也要有开放的视野,对行业有一些前瞻性的判断。比如,在组织架构设计中,既要遵循企业历史基础和现实状况,也可以借鉴同行业标杆企业的组织模式,并在企业适应客户社交化、员工社会化方面预留接口、留有余地。具体到人力资源部门职能设计,一边沿用传统HR模块化的业务管理,也可借鉴HR专家顾问的角色管理,既要尊重历史,更要放眼未来。 精耕细作,从小做起。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HR应对社交化的时代变迁亦如此。比如,对企业关键人才跳槽问题,认真去分析其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跳槽方向、跳槽渠道等,接下来要在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上下足工夫。实际上就是从人力资源“选育用留汰”各个环节的细微处下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HR就是要从小做起,从细节做起。 如其本来,从我做起。“如其本来”是佛学用语,意思是假设人有一个本来,这个本我是清净明澈的,如其本来就是去伪存真回归本我。面对社会和外界千变万化,唯有以自我不断觉醒、修行,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比如,在雇主品牌管理工作中,HR就是一面镜子,在招聘时对候选人要举止得体,对第三方伙伴要有礼有节,与企业员工相处亦是不亢不卑,包括在社交网络各种场合行事谨慎,你可以不说话,但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代表你的职业品质和雇主形象。 来源:HR369
    资讯
    2014年11月26日
  • 资讯
    自由职业市场发展迅猛:Elance-oDesk融资3000万美元,备战IPO 自由职业外包平台Elance-oDesk宣布融资3000万美元,帮助自由职业者和企业雇主更好的进行匹配。本轮融资由现有投资者 Benchmark、以及T. Rowe Price、FirstMark、Sigma West, NEA 、the Stripes Group领投。     去年12月,Elance以及oDesk——自由职业市场两家最大的竞争者宣布合并。不过合并后两家网站保持独立运营。合并后两家公司的自由职业者用户达到1000万,2013年收入为7.5亿美元。     而现在,该公司宣称用户上升为1300万,2014年年收入将达到9亿美元。     Elance-oDesk允许用户发布一些自由职位信息,比如编写代码、设计以及抄写、翻译等。雇主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挑选自由职业者并支付报酬、他们可以通过Elance-oDesk平台进行交流,Elance-oDesk也会对雇佣情况进行追踪。     根据Elance-oDesk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其平台上总共有将近500万个岗位,创造价值为50亿美元以上。每分钟有1.2个岗位通过该平台发布,需求最大的前十大岗位是:网站编程、写作、PHP工程师、HTML工程师、平面设计、网络营销、市场营销、Adobe Phtoshop、行政助理、CSS。     目前在美国,Freelancer 以及远程办公等更加自由的工作方式已经变得平常,也促进了Freelancer、Guru、Elance-oDesk等自由职业网站的快速发展。不过Elance-oDesk CEO Fabio Rosati称:尽管在线工作的趋势不可避免,但目前这种方式占全部工作类型的份额仅为2%-3%。     Benchmark合伙人Kevin Harvey透露Elance-oDesk将于近期IPO,本轮融资将是其IPO之前最后一轮融资。     Elance于1999年成立,已经有15年历史;oDesk成立于2003年,也已经有10年历史。在合并之前,oDesk共计融资4400万美元,Elance共计融资约9000美元。   来源:快鲤鱼
    资讯
    2014年11月26日
  • 资讯
    Dropbox移动应用与微软Office办公套件正式进行整合 本月早些时候,Dropbox与微软共同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微软宣布与Dropbox合作,将其整合至Office。     根据这一协议,Dropbox将向微软Office办公套件提供更好的支持,包括可以从Dropbox移动应用上面直接编辑Office文档。今天,这些整合已正式面向安卓版和iOS版Dropbox应用用户推出。     Dropbox在宣布这一消息的博文中解释说,现在,当Dropbox用户外出时,他们也可以编辑Office文档了:直接从Dropbox应用中进行编辑,然后直接从Office应用中访问。若想使用这些新功能,用户首先必须要将自己的Dropbox应用升级到最新版本,然后打开保存于Dropbox上面的Office文档、电子表格或演示文稿。     随后,一个新的“编辑”图标(见上图)会出现,允许用户切换至新的office移动应用,以便对Office文档作出改动。一旦用户完成这项工作,这些改动会自动在Dropbox进行保存。     Dropbox与微软之间的合作范围广泛,旨在增强两家公司的协作性,此举可能也让不少业内人士吃惊,毕竟两家公司的产品存在竞争。微软具有类似于Dropbox的云计算服务——OneDrive,只不过Dropbox的用户数量更多,达到数亿人,其中还包括8万家企业客户。     正如之前所做的报道,Dropbox与微软在11月初签署的合作协议包括四个部分:用户可以在Dropbox移动应用上快速编辑Office文档;从Office应用访问Dropbox文档;在Office应用中分享Dropbox链接;给微软移动产品开发第一方Dropbox应用。   来源:TechCrunch
    资讯
    2014年11月26日
  • 资讯
    “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图谱”发布,970个在线教育项目构成了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全景图 [摘要]970个在线教育项目构成了现在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全景图。   近日,好未来发布了最新版《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图谱》,围绕“现在何处”(行业解码)、“往何处去”(行业图谱)、“如何到达”(发展趋势)三个模块对在线教育进行解读。以下为详细内容:     1、行业解码:半年在线教育项目投资额达4.7亿美元 自2013年至今,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披露的投资金额达到9.1亿美元(数据来源:Itjuzi),其中,从2014年5月以来发生的投资金额达4.7亿美元,意味着将近两年来,一半以上的投资金额都发生在近半年。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年度增长率将达到19%,2015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人民币(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根据《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图谱》显示,按照客户需求划分,在线教育的创业项目主要涉及11大领域,分别是母婴、学前、少儿外语、中小学、大学/研究生、留学、职业考试、职业技能、成人外语、兴趣、综合,将这11个标签设定为在线教育的“X轴”。     按主营业态划分,可以分为工具、内容、服务3个类型,设定为在线教育的“Y轴”。按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划分,可以分为B2B、B2C、B2B2C、C2C、C2B五种,其他不涉及交易过程的项目则被定义为“其他”商业模式,设定为在线教育的“Z轴”,由此,搭建出中国在线教育的行业图谱坐标系,尝试将在线教育项目“对号入座”。     2、行业图谱:中小学、职业技能领域成两大高地 在高达1200亿人民币在线教育市场潜在规模下,970个在线教育项目构成了现在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全景图(数据来源:Itjuzi,芥末堆行业数据库),其中半年内成立的新项目达280个,占总量的29%左右,其中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技能领域较为集中。     进一步剖析后发现,从客户需求角度分析,人才结构性失衡、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改革、二三线城市家长对课外辅导教育的重视等持续推动教育市场扩大,并致使中小学,职业技能成为创业和投资的热门领域。同时由于创业项目的方向与刚需变化方向基本吻合,此趋势可能还将继续。     从主营业务类型分析,现在分为工具、内容、服务等三大领域,其中,服务类项目吸引了2013年以来45%的私募投资金额(不包含IPO),且半年来,服务类项目数量增加了90%。这也与由工具产生内容(Content)、内容吸引用户形成社区(Community)、最终转化为对内容和服务收费(Commerce)的发展路径相吻合。     从商业模式分析后发现,B2C依然是现阶段的创业和投资热点,但是B2B与C2C类项目也开始崭露头角。在其他领域蓬勃发展的P2P生态(C2C的一种模式)也带给在线教育行业启示,当教育内容/产品及客户的评价体系更加标准化,基于碎片化学习产生更多的实时性的学习需求后,在线教育或将出现更多“人人为师,人人自学”的P2P模式型的项目。     在未来,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和游戏化设计等正在重构学习的过程和体验。人机交互模式可以构建良好的用户体验,游戏化可以提升用户的学习动机,而人工智能,更多的是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支持个性化学习。     3、发展趋势:突出重围的四种办法 如何在在线教育市场持续成长? 第一,原地扩张。在坐标不变的情况下,将产品或服务的标准化和运营做到极致。因为,只有产品和服务的极致化,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的痛点。     第二,从单一型产品扩张到复合型产品。比如从工具型产品开始,未来延伸到内容或服务领域,实现自身商业模式的闭环。     第三,Z轴的延伸,结合优势,定位供应链,通过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发展自身优势。     第四,X轴的延伸,新客群扩张,例如底层的通用技术类产品,在技术形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容的转换,快速实现各个品类的扩张。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4年11月26日
  • 资讯
    69%的澳大利亚人醒后第一件事是查看移动设备,那么你呢? 据澳洲网报道,澳大利亚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已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即便如此,据市场调研公司EY于24日公布的最新调查,仍有很多澳大利亚人认为相比其他国家,他们在电子产品的使用方面很落后。     报道称,EY共对1500名消费者和167名澳大利亚数字领域领军人物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澳大利亚人对智能产品的“上瘾”程度处于极高水平。     其中,69%受访者自称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46%表示手机等电子产品改善了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加快乐;40%称电子产品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50%认为电子产品提高了他们的自控能力;64%承认在使用电子产品时还在从事其他工作;75%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离不开诸如谷歌等各种搜索引擎。不过,20%受访者认为电子产品的使用已影响到他们的睡眠。     调查还显示,消费者认为娱乐、电视、电影及媒体类网站能够提供最佳上网体验,而政府及公共服务类网站的上网体验最差。而个人隐私及安全为消费者使用电子产品时最为担忧的问题。调查称,80%受访者认为政府应强制网站提高透明度,尤其是在使用个人数据方面。     此外,澳大利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似乎并未得到国人的认可。40%受访者认为澳大利亚数字化的先进程度不及其他发达国家,只有14%受访者认为澳大利亚数字化程度比其他发达国家先进。而对行业领袖的调查显示,59%受访者认为澳大利亚数字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其中67%认为是不够宽松的国家政策导致了这一结果。     RY客户主管珍妮 杨(Jenny Young)表示,社交媒体是澳大利亚人深陷“电子隐”的主要原因之一。她指出,69%澳大利亚人每周都会登陆各类社交网站,其中60%承认曾在上班时登陆社交网站,而“脸谱”(Facebook)依然为澳大利亚人访问量最高的社交网站。     自中新网
    资讯
    2014年11月26日
  • 资讯
    掌握不了这五门技术 你马上就会过时 [摘要]企业将依赖数字营销、电商、客户体验管理、业务分析以及云业务提高公司表现。 分析公司Gartner 2014年CEO和高管调查显示,在今后五年内,CEO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字营销、电子商务、客户体验管理、业务分析以及云业务提高公司表现,它们有望成为CEO以及高管们眼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投资技术领域。     这份报告名为“2014年CEO和高管调查:风险偏好将加速数字业务”(‘Risk-On’ Attitudes Will Accelerate Digital Business),由Gartner副总裁兼研究院士马克·拉斯金诺(Mark Raskino)执笔,为这些投资领域提供额外见解。去年的调查报告也是拉斯金诺联合执笔的。     下列图表则是Gartner副总裁、著名分析师蒂芙尼·博瓦(Tiffani Bova)发布的,可以让人轻松了解到2014年到2019年间最热门的技术投资领域。这幅图中显示,“以客户为中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成为必须实行的标准。 这五大技术领域的商业价值获得最高投资期望可以理解,因为它们共同促使企业吸引和维护客户。此外,它们可以为CEO以及高管们提供更精确的观点,让后者了解他们的销售和服务战略如何能吸引新客户,同时能够挽留住老客户。     对于CEO们来说,现在是时候超越重复高喊“以客户为中心”口号的时候了,他们需要采取大胆的必要步骤去实现这个口号。而利用上述五大热门技术投资领域,CEO们可以帮助公司实现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向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五个最具投资价值的技术领域将成为催化剂,清除内部障碍,统一多样性的销售、服务以及渠道,从而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风帆)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4年11月25日
  • 资讯
    TheLadders更新其iPhone应用专注职业推荐,同时推出“就业市场指导”功能 当你不找工作的时候,求职网站或应用又有何用处呢?这便是TheLadders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该公司近日对其iOS版应用做出了更新,还推出了一项名为“就业市场指导”(Job Market Guide)的新功能。     TheLadders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多泽特(Alex Douzet)告诉我,这两项举措只是TheLadders提出的新战略的第一步。TheLadders创立于2003年,最初的目标受众是寻找年薪超10万美元职务的人,近年来开始将业务重点扩大至更广泛的职业和收入类别。     多泽特指出,目前工作搜索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不仅TheLadders在此过程中做出了贡献,LinkedIn和Indeed之类的网站也功不可没。但他表示,这一市场仍然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因为专业人士通常每隔三年或四年便会换一份工作。像TheLadders这样的网站“在三四年间给他们做的并不多”——多泽特希望随着这些新产品以及其他酝酿中的创意的发布,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今天发布的TheLadders新版IOS应用吧。多泽特指出,即便你现在并没找工作,但你也可以给那些正在寻找合适人选填补职务空缺的团队工作,或是可以帮助好友找到理想的工作。虽然在线工作推荐并不是什么新创意,但根据多泽特及其团队昨天向我演示的这款应用,我发现它可以通过一种常见且便捷的方法来进行这种推荐。     你在TheLadders上面发布招聘启事时,需要填写许多基本细节——公司介绍、招聘职务、工作地点等,这些描述不得超过200个单词。职务空缺会显示在TheLadders应用中联系人的信息流中,这些联系人可以推荐他们网络中的熟人。如果发帖公司和被推荐者都“赞”了这份推荐,那么他们就可以在TheLadders应用中互相聊一聊。(你还可以推荐不是TheLadders会员的人,但他们会被要求下载该应用。     TheLadders专门针对移动用户开发了该应用,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我不善交际,但可以想见,有些时候下班参与活动或是与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时,如果看到某个招聘启事,我会想,‘哎呀,我认识一个人特别适合这一工作’,然后我会记下来,等周围有电脑时继续跟进。有时候我可能会忘了这件事,有时候或许仍然记得。通过专注于移动端,TheLadders则可以让你在这些环境下立即采取行动。     TheLadders还会在其去年推出的应用中继续提供现有求职功能。多泽特表示,TheLadders移动应用的绝大部分用户都是iOS设备用户,所以该公司当前也专注于发展iOS平台,不过他承认“当我们看到使用量真的开始大幅增长时,我们会面向现有安卓版应用推出新的职务推荐功能,优化安卓用户的体验。”     与此同时,Job Market Guide预计将在下周正式发布,TheLadders今天推出的只是功能有限的“预览版”。Job Market Guide的想法是,聚合700多万TheLadders注册用户的所有数据,让他们可以掌握自己所选职业的最新信息。     例如,我正在搜索纽约市某些作家的数据,该应用会显示一个页面,里面包括平均工资、当前市场竞争程度,以及“最合适”这一职业发展的城市列表(列表由工资、竞争性和生活成本等因素确定)。你还能看到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甚至可以创建提醒功能,一旦有任何变动和新工作上线,你的电子邮箱都会收到提醒。     多泽特表示,TheLadders的就业指导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一数据反映了用户讨论的最新趋势,而不是几个月前或是几年前某份研究报告透露的内容,并且会根据当地人的偏好做出调整——不仅是工资,还有雇主正在寻找的热门技能,而这些技能会因城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多泽特指出,TheLadders的用户具有不隐瞒收入的动机,因为这有助于他们找到相应的工作:“如果他们隐瞒了当前收入状况,不久便会发现这种做法对他们有害无益。”     在被问及这些数据是否更偏向于那些高收入职业(TheLadders最早曾专注于为高收入群体提供服务)时,多泽特表示年薪低于10万美元的工作和年薪超过10万美元的工作之比现在是二比一。这或许并不能体现美国劳动大军的准确构成,但TheLadders表示其用户的规模和深度足以让这种数据变得有意义。     至于长期职业规划,多泽特表示TheLadders并不会向用户推荐他们十年以后应该从事哪种工作,因为职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他说:“没有一款产品能预言5年或10年以后你应该干什么。不过,职位介绍应该与相关工作有联系,所以,如果你是作家,想要成为一名编辑,仍然可以从这款应用中感受到你需要多少别的经验,以及什么样的新技能。”     TheLadders Revamps iPhone App To Focus On Job Referrals, Unveils Job Market Guide What good is a job search site or app when you’re not looking for a job? That’s the issueTheLadders is tackling with the launch of a new version of its iOS app and a new feature that it calls the Job Market Guide.   CEO Alex Douzet told me that these are the first steps in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ompany, which was founded in 2003. TheLadders was initially aimed at people looking for jobs that paid more than $100,000, before expanding its focus to a broader range of careers and salaries in recent years.   At this point, Douzet argued that the job search problem “has been mostly solved,” not just by TheLadders but by other sites like LinkedIn and Indeed. However, he said there’s still an opportunity to expand, because professionals usually only change jobs every three to four years. A site like TheLadders “is not really doing much for them in between” — something he’s hoping to change with these products, and with other ideas in the pipeline.   Let’s start with the updated app, which is launching today. Douzet pointed out that even if you’re not looking for a job, there’s a good chance you’re working on a team that needs to find good people fill open positions, or you may be able to help out a friend who’s trying to do the same. And while online job referrals aren’t a new idea, the app that Douzet and his team showed me yesterday offers a casual, convenient way to make those recommendations.   When you post a job opening in the app, you just enter a few basic details — your company, the title, the location, and a description, which can’t go longer than 200 words. The listing then shows up in the newsfeeds of your connections in the app, and those connections can recommend people in their network. If both the poster and the person being referred “like” the recommendation, then they can start chatting with each other in the app. (You can also recommend people who aren’t already members of TheLadders, who are then asked to download the app.)     The fact that TheLadders built this specifically for mobile could also be key. I’m no great connector, but even I can think of times when I was at an after-work event, or having dinner with a friend, and a job opening came up. I’d think, “Oh man, I know someone who’d be perfect for this” — then I’d have to make a note to myself to follow-up once I was at a computer again, which sometimes happened, and sometimes didn’t. By focusing on mobile, TheLadders allows you to take action right away in those situations.   The company will also continue to offer the existing job search features in the app, which launched last year. Douzet said add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Ladders’ mobile usage is on iOS, so that’s where the focus is right now, but he acknowledged, “When we see the usage really, taking off, we will have to address Android” by introducing the new referral features to the existing Android app.   The Job Market Guide, meanwhile, is supposed to launch in full next week, but the company is releasing a more limited, “sneak preview” version today. The idea is to aggregate all the data from TheLadders’ 7 million-plus registered users and give people access to up-to-d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chosen professions.   For example, I looked up the data for writers in New York City, bringing up a page that includes the average salary, the current level of competitiveness, and a list of the “best” cities for that career (which is determined by a combination of salary, competitiveness, and cost-of-living). You can also see the kinds of skills needed for jobs in that profession and set up email alerts for changes and listings.   Douzet said TheLadders’ guide is unique because the data reflects what users are saying now, not what was reported in a study months or years ago, and it’s attuned to local differences — not just in salaries but also in the skills that employers are looking for, which can vary from city to city. He also argued that users on TheLadders have an incentive to be honest about their salaries, because that helps them to find relevant jobs: “If they lie about their current compensation, they find out very quickly that it’s not going to be useful for them.”   Asked if the data is skewed towards those high-income jobs that TheLadders started with, Douzet said the ratio between jobs paying less than versus more than $100,000 a year is now two-to-one. That may not be a perfect representation of the American workforce, but the company says the size and breadth of its user base is enough to make the data meaningful.   As far as longer term career planning, Douzet said TheLadders doesn’t try to tell you what kind of job you might have a decade from now, because careers don’t always follow an obvious, linear path: “There’s no product you can build that can predict in 5, 10 years where they should go.” However, the job profiles link to profiles for related jobs, so if you’re writer looking to become an editor, you can get a sense of how much additional experiences and what new skills you need.   来源:TC
    资讯
    2014年11月25日
  • 资讯
    大学毕业生招聘平台Tyba 再获3100万美元融资 Tyba是一家致力于让科技创业公司这样的企业更加有效地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新人招聘市场”,该公司去年曾完成了由Sunstone Capital 领投的总额为1300万美元的一轮融资。如今他们再次融资3100万美元,投资的还是Sunstone Capital,还有一家新投资方加入——风险投资基金Impulse,隶属于全球第七大主权财富基金科威特投资局(Kuwaiti Investment Authority)。     Tyba 的理念在于用户在该平台上提供的大量职业信息可以让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实现更加精确的匹配。目前,欧洲14个城市的500多家创业公司使用这一平台寻找大学毕业生候选员工,Tyba 希望这一数字能够增加到1000。     年轻一代的新求职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以普通的网络资料或简历之外的方式展示自我。接着招聘者可以根据“软技能”以及毕业生的兴趣进行信息的过滤。     其竞争对手包括Collegefeed,一家将众包和社交相结合的服务,在学生和其他学生以及潜在雇主之间建立联系。Collegefeed已获180万美元融资,投资者包括Accel Partners。另一家竞争对手Graduateland 则试图打造一个基于全球各大院校的大型招聘网络。   Tyba 的三位创始人埃索·康德(Eiso Kant),佐治·施努拉(Jorge Schnura)以及菲利普·冯(Philip von)于2011年在马德里创办了这家公司,目前已有28名员工。     Tyba– a “junior recruitment market” aimed at allowing companies like tech startups to more efficiently hir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graduates – last year raised $1.3 million in an investment round led by Sunstone Capital. It’s now raised another $3.1 million, once again from Sunstone Capital and a new investor, the VC fund Impulse, which is part of the Kuwaiti Investment Authority (KIA), the world’s seventh largest sovereign wealth fund.     Tyba’s idea is that the large amounts of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that users provide on the platform allows for a more accurate matching of hirers and prospects. Currently, over 500 startups in 14 different European cities use its platform to target graduate candidates and it hopes to increase that to 1,000.     New young recruits are offered the ability to showcase themselves beyond ordinary web profiles or their CV. Then recruiters filter the information around ‘soft-skill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graduates. Its competitors include Collegefeed, a service that combines crowdsourcing with social networking to connect students with each other and potential employers. Collegefeed has raised $1.8 million from investors including Accel Partners. Another, Graduateland, is trying to create a large recruitment network based 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Tyba founders Eiso Kant, Jorge Schnura and Philip von created the company in Madrid in 2011 and it now has 28 staff.   来源:TC
    资讯
    2014年11月24日
  • 资讯
    微博全站推广微招聘 “上微博 找工作”大热 从11月24日开始,微博将在全站推出“上微博 找工作”活动,将“微招聘”品牌传递给所有微博全站用户及广大网友。     在为期两周的全站推广中,微招聘将利用微博开机报头、下拉菜单、专题、线上活动、抽奖等多种组合形式,让微博网友积极参与到企业评选、品牌PK、深情表白等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活动中,点燃微博网友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参与度,掀起微博全民参与的高潮。     给企业打标签 你就是评判者 此次两周的微博全站推广活动,微招聘计划投入超过1亿资源,以分行业、分身份地对企业评价为核心,引导微博用户积极参与。微招聘将利用数据挖掘、精准匹配的技术,分析微博用户身份,给每个用户一个个性化的登录、参与界面,请用户评价与他所在行业相关的企业,并给企业打上标签。微博用户的每次参与,都可以有得到奖品的机会。     同时,结合微招聘的优势,在两周全站推广活动中,微招聘也会推出数十个招聘专题,并邀请知名企业HR在线访谈,请微博网友吐槽企业员工福利等多种形式的线上活动,让微博用户在娱乐化参与给企业打标签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职场生涯添砖加瓦。     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热点话题更是天天更新,从“上微博 找工作”到“三句方言求职信”,再到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待我毕业加入你们可好?”,微招聘试图用轻松、更广泛的话题,点燃微博网友的参与热情。     另外,针对微博中的大学生人群,这次活动将设置“最美校园”、“我最想去的大学”评选,让学生也能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       雇主传播品牌的大舞台 在所有微博用户狂欢的同时,超过两万家企业也会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利用微博和微招聘的展示平台,传播企业的品牌和美誉度,通过给微博用户的展示和引导,让微博用户对企业有了基本认知,同时通过一些热门活动、招聘专题、展示企业员工福利等,吸引人才关注自己,实现既传播品牌,又吸引人才的双重效果。     另外,针对同一领域的竞争品牌,活动设立了品牌PK擂台,各企业之间也将成对接受微博用户以及媒体的评选。用户和媒体将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给品牌留言,给品牌打标签。企业收集完整微博用户的留言并进行分析后,可以为下一步品牌的打造和产品的升级做好工作。       各媒体公信评选的荣誉殿堂 微博用户尽情参与,吐槽、表扬、批判,而企业尽情展示自己,“拉拢”微博用户。但是,真正专业、全面、冷静的思考在这里——媒体评选。媒体凭借多年的浸染,和对产业的深入了解,给企业打上评价的标签。     本次活动,将有超过100家媒体参与,这些媒体除了会持续关注此次活动,对活动进行宣传与推广外,还将参与企业评选。他们面对众多企业,将投出他们对企业多年认知的庄严一票。     同时,100家媒体作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将利用自身的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渠道,持续关注活动。     此次活动也将引起微博名人、草根大号的持续关注,他们会以各种形式对活动关注、转发或评论,并结合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微招聘CEO曾祎安说,这次微招聘拿出上亿元资源在微博全站推广,利用“上微博 找工作”活动,一举两得,既让微博网友和企业互相认知了对方,还让微招聘这个品牌得以成倍放大。    
    资讯
    2014年11月24日
  • 资讯
    Worktile 获宽带资本千万级人民币 A 轮投资,将推出收费增值服务 根据 Worktile 透露的消息:他们在近期获得了宽带资本千万级人民币的 A 轮投资。此外,他们将在现有的免费服务之外推出收费增值服务,并搭建供第三方服务接入开放 API 平台。     盯上企业协作的人越来越多了。这让原本处于发展初期但就竞争激烈的国内中小团队轻协作市场比各自预期更快地加入洗牌和淘汰阶段。     国内面向泛中小团队的轻协作工具 / 服务在截至当前的发展中遇到功能和交互趋同的同质化问题,在这样的同质化之下各方面大多采用“初期使用免费”或“固定人数小团队免费”的策略。这样的竞争策略导致这些产品都很难向最终的收费盈利转变,市场成型前,行业彼此内耗烧钱。国内的中小团队轻协作市场还在完善产品、细化需求的阶段,却不得不提前花大精力投入到市场和销售团队,让他们加速推广和变现。     根据 Worktile CEO 王涛(Anytao)的描述:国内企业级市场的潜力达到千亿级别,而微信的个人定位本质让它很难切入工作使用场景,另一方面 Evernote 和有道云笔记一类知识库产品承担更多的是内容的产出和协同,在分工上缺乏功能方面支持。     王涛称,Wortile 目前已有 8 万注册团队,其中活跃团队占近 20%。另外,Worktile 目前有 15% 的流量来自海外,他们会在明年初推出英文版。     Worktile 目前为止免费向用户提供,未来会增加收费增值服务。收费后,现阶段的所有功能都会被归入免费范围。此外,Worktile 会在近期开发自己的 API 供第三方合作伙伴接入,希望打造垂直、完整的企业服务生态。       [36氪,作者: sinCera]
    资讯
    2014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