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kedin
    LinkedIn中国两周年了,职场社交在中国还能撑多久? 去年我一直在关注、研究社交,但是琢磨的越深,就越觉得这个领域的机会少,后面就变的很少再观察分析这个行业了。前几天看到很多庆祝LinkedIn中国两周年的文章,在中国抄LinkedIn的产品绝大多数已经阵亡了,那在职场社交的舞台上,我们只能看它自己怎么演了。   抄LinkedIn的死了,不抄的也死了 互联网领域的风来得快去得也快,14年社交是风口,15年O2O是风口,16年视频直播是风口。不说现在大大小小的视频直播平台最后能活几家下来,去年火到爆的O2O平台大家是知道的现在没剩几家了吧,而回头看当年火爆的那些社交平台呢?   熟人社交领域的微信依旧一骑绝尘的占据社交王座; 陌生人社交领域的陌陌14年上市后,股价一直低迷,现在正在私有化的路上; 图片社交领域的IN在15年B轮融资3亿后,以半年5000万亏损以及7000万用户数今年挂牌新三板; 而职场社交领域的老牌巨头在中国走过十年的天际网,去年被它的收购方法国Viadeo关闭了,作为LinkedIn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Viadeo,在中国市场本来想收购一家本土公司大有作为的,遗憾的是和LinkedIn还没有正式对决就被市场淘汰。   看职场社交在中国发展的10年,大大小小的职场社交网站前俯后涌,抄LinkedIn的全死了,不抄的也死了,现在还活着的,也就寥寥几家,以为耗死别人,活下来的就是自己,但是他们活的好吗?那只有当局者自己知道。战略上讲“取势、明道、优术”,在我的观点里“势”都不在了,后面你怎么“明道”和“优术”都是格局不大的小打小闹而已。   关于行业分析、趋势、可能的机会点,我以前的文章纸上谈兵说过很多,今天就不多说了,就简单拿LinkedIn来华后做的事情复盘下,谈谈产品,谈谈运营,谈谈市场,看看那些事会对我们有些启发。   LinkedIn在没有正式进入中国之前,也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不用翻墙,当然是洋文版,那时使用LinkedIn的基本都是在跨国公司里工作的中国人,当时有400万用户,覆盖了中国最顶尖的职场人士。   借势入华 2014年LinkedIn正式进入中国。据说有一个跨国公司的魔咒,在各个来华企业的上空游荡,中招的特别多。为了避免悲剧,LinkedIn正式进入中国的姿势是选择和红杉资本和宽带资本成立合资公司。我想从这个举措就可以看出LinkedIn对中国市场是认真做了功课的,至少借鉴了“历史”。   据我在职业生涯里任职过的美国公司的经验,美国佬一向很强势,掌控欲强烈,而LinkedIn这次能选择合资,表明的态度非常明确想立足本土,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借两位大佬沈南鹏和田溯宁的势和力,让LinkedIn能真正扎根在华。这个选择很合理,虽然他们之间的分工和权利分配我不得而知,沈南鹏和田溯宁在决策上能影响到LinkedIn多少,我也不知得而知,但是从战略安排上看是很明智的。   决定了进入姿势,那就要找个领头羊来开疆拓土 LinkedIn在华找的中国区第一个员工是总裁沈博阳,我想这个人选LinkedIn也是千挑万选。沈博阳技术出身,有在多家美国知名公司的工作经验,06年做为Google中国落地团队成员,从美国来中国,参与Google中国本地化产品的开发实施。2008年沈博阳升职中国区战略合作负责人,主导和参与了国内很多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   10年国内流行抄袭美国的Groupon,引发了后来的千团大战,人人网也凑热闹成立了糯米,恰好这个项目就是沈博阳负责,历经千辛万苦做到了中国前三,但是赔钱的太厉害,人人甩包袱13年卖给了百度。百度的风格当然很强势,沈博阳意料之中要找新机会,在这个背景下,LinkedIn刚好准备入华,而沈博阳的几个关键词: 有美国本土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背景; 参与过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落地; 又有在华实操新业务的经验; 还有我猜的一个原因,沈南鹏是投资人人的,在人人期间沈南鹏应该和沈博阳合作不错,而LinkedIn中国又有沈南鹏的投资,用沈博阳我想他应该是出了力的。   所以就职业关键词和LinkedIn需求匹配度来说,沈博阳是LinkedIn入华掌舵人的一个最优选择。   看完战略和人,那我们就来谈谈业务吧? 互联网的核心当然是产品,然后才是市场和运营。一般的互联网融资文件中是这么规划发展思路的:第一年是打磨产品,第二年做市场(用户),第三年商业化(收入),第四年上市,当然真实情况也有可能被收购,或者第二年市场的钱花完了就倒闭了,或者半死不活。   那这里我们就不妨假设一下,假如你来负责LinkedIn中国业务,你先会做什么呢?我想应该从产品入手马上先做出一个中文简体网站吧,一个洋文就把多少中国职场人事挡在了大门外。于是14年2月底,LinkedIn汉化版上线了,取了一个中文名:领英。   但是国外的产品如果仅仅只是汉化,怎么可能适合国情?另外国内的产品速度迭代是以周为单位,不用想我都知道,LinkedIn产品和技术在美国,中国方想动点什么,改点什么,且不说美国方同不同意改,就是这个流程、评审、排期也要把中国团队气的肚子疼。我想沈博阳及他的团队最有体会了,那怎么办呢,我改不了你总部的,我在中国另起炉灶行不行,于是就有了赤兔。   我是绝对不相信,是因为本土化策略指导下做的赤兔,肯定是没有办法协调LinkedIn这个全球化产品而做的变通,而后被冠以的真正本土化概念。用LinkdeIn官方的说法,15年1月,领英中国在总部第一次正式提出做纯本土的职场社交产品,这个时候沈博阳已经入职一年了。这一年在产品上我的视角里领英中国是没有任何建树的,当然这不是沈博阳不努力,我想他已经很努力了,否则也不会有另起炉灶的决断。   经过半年的准备15年6月赤兔上线,邀请制,经过1个月的内测到7月正式开放注册,沈博阳用了1年半的时间在中国推出了一个本土化的社交产品,完全独立于LinkedIn之外的产品。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速度来评价,这样的公司早要倒闭了,但是用跨国公司的中国速度来说,已经是非常非常高效了。   不管怎样,从产品战略上,领英的选择和沈博阳的决策是正确的。赤兔上线后,一直没有做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有的只是领英公司的公关宣传,沈博阳的个人演讲,和线下活动的推广,我预估赤兔的用户数、日活数不会很高,具体预估我就不说了,这个可以私下交流,验证。   既然在产品上较难有建树,那我们来看看领英的的市场和运营 说句公道话,因为公司的特征,决定了领英在产品上举步维艰。我写这篇文章,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发现领英在市场和运营上做的还是很漂亮的。沈博阳有很强的战略合作能力:   领英在14年5月和微信合作了,实现和微信账号绑定,为微信用户增加职业身份,只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绑定的数据; 15年4月又和QQ邮箱合作推出中国首个职业邮箱签名; 15年7月和蚂蚁金服合作为芝麻信用提供用户职场数据,作为信用算法中的一个参数。   这些都是极好的市场推广素材。我观察到领英很少做大规模的媒体投放,也只有15年5月做了一次大的线下广告,但是他们非常擅场公关传播,公关小队很强大:一方面领英的BD持续不断给公关提供各种可以对外发声的素材弹药,另外沈博阳本人也是精通此道。据沈博阳自己说他2年内做了超过200多场的媒体专访,什么概念,除掉假期,算下来就是平均3天一场。如此密集的媒体公关传播,保持了领英持续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运营上,领英特别喜欢做线下活动。14年5月,领英开始做”领英影响力活动”,就是邀请知名人士来给你们做做分享。李开复、沈南鹏、徐小平、李宁、吴晓波、彼得·蒂尔都来讲过。是不是挺高大上的,又是市场推广好素材。你参加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见见牛逼人,也可以现场和人换换名片,做做社交。   除了这样高端的线下活动,还有很多平民的小范围的活动,沈博阳自己说,15年线下活动做了100多场。我假设一下,大型的领英洞察力一场有500人,做了10场有5000人,其它小的活动,一场100人,100场就有1万人。这1万5千人就是种子,期望这1万5千人能传播成15万、150万、1500万……   还有在影响力打造上,领英发布行业人才的报告,人才满意度报告、人才趋势报告、还有分行业的人才报告,用大数据做报告显的很专业,另外也证明自己是老大,只有老大才能有高度对行业发声。线下的运营和市场,很累,很辛苦,我很能理解这样举措背后的无奈,产品的亮点不突出,不足够自发的吸引用户、活跃用户时,只能靠市场和运营的手段,希望从线下到线上,然后再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社交闭环。   最后一两句话说商业化 本土的职场社交最后全做成了招聘网站,因为只有招聘才能赚钱,领英的商业化产品虽然跟美国走,但是收入也是主要靠招聘,顺道做点广告。但是因为有国际化背景,可以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这个独特优势可是别人家没有的。   算算时间,领英今年是第三年了,按照我前面说的时间表,第三年应该是收入年,其实LinkedIn给沈博阳的时间不多了,我不知道对收入的要求是多少,但是按照现在的进展,今年在收入上有大的突破,我觉的很难。虽然看上去沈博阳在用户端给美国交了一个比较好看的答卷,领英用户数过2000万了,但是赚钱才是硬道理啊,美国人的耐心会有2个3年吗?   我复盘了这2年沈博阳所做的,从产品、运营、市场上看,都没有错,沈博阳很努力,领英很努力,从经营企业的角度来说,领英这两年算是很稳健的在往前走,但是这风气云涌的时代,留给领英的机会还有多少呢?社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成为其他的应用的基础配置,那职业社交会怎么演变,我只能观察了,那希望今年年底,我能被打脸。   作者:周鹏、互联网老兵、略懂市场、运营、产品、管理。个人微信号:zhoupeng3000。
    linkedin
    2016年05月05日
  • linkedin
    LinkedIn 第一季度净亏损 4580 万美元,好于预期股价大涨 北京时间4月29日消息,美国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NYSE:LNKD)今天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6财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LinkedIn第一季度营收为8.61亿美元,同比增长35%;基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58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250万美元。   第一季度财务要点: ——LinkedIn第一季度营收为8.6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38亿美元相比增长35%。其中,人才解决方案部门的营收为5.58亿美元,同比增长41%,占当季总营收的65%,去年同期的占比为62%;营销解决方案部门的营收为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占当季总营收的18%,去年同期的占比为19%;付费订阅服务部门(Premium Subscriptions)的营收为1.49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当季总营收的17%,去年同期的占比为19%。   ——按市场地域划分,美国市场营收为5.26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89亿美元,占当季总营收的61%;海外市场营收为3.34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48亿美元,占当季总营收的39%。   ——以销售渠道划分,实地销售渠道部门的营收为5.36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93亿美元,占当季总营收的62%;在线渠道部门的营收为3.25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44亿美元,占当季总营收的38%。   ——基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58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4250万美元。每股摊薄亏损为0.35美元,上年同期为每股摊薄亏损0.34美元。   ——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净利润为9947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利润7254万美元,每股摊薄收益为0.74美元,上年同期为0.57美元。   ——调整后的息税、折旧以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2.22亿美元,占营收的26%,上年同期为1.60亿美元。   业绩展望: 2016财年第二季度:预计营收将在8.85亿美元至8.90亿美元之间;调整后EBITDA约为2.25亿美元至2.30亿美元;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每股收益约为0.74美元至0.77美元。   2016年全年:营收预计在36.5亿美元至37.0亿美元之间;调整后EBITDA约为9.85亿美元至10.05亿美元;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每股收益约为3.30美元至3.40美元。   股市表现:   领英股价 周四纽约股市收盘,LinkedIn股价上扬4.16美元,收报123.01美元,涨幅为3.50%。在截至美国东部时间4月28日下午19:23(北京时间4月29日早7:23),LinkedIn股价上涨8.96美元,涨幅为7.28%,暂报131.97美元。过去52周LinkedIn股价最高为258.39美元,最低为98.25美元。(编译/扬帆)   来源:凤凰科技
    linkedin
    2016年04月29日
  • linkedin
    产品线越来越完善,LinkedIn 为大学生群体上线“LinkedIn Students” 为了将更多学生揽入旗下产品,LinkedIn 今天上线了一个独立产品:LinkedIn Students。这个产品只针对在校大学生研发,可以帮助而他们生成简历,找到职业发展路径、寻找对口工作机会,同时和校友建立联系。 LinkedIn 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捕获在职员工、结识业内人士,所以在校大学生就成为 LinkedIn 的盲区。据LinkedIn 的产品经理 Ada Yu 表示,这个问题导致很多学生用户流失,因为他们不会使用产品来建立个人档案。 所以 LinkedIn 开始着手吸引这部分人群,最简单有效的做法,就是在现有的成熟产品之外研发一个有针对性的产品。但是原有用户也可以在 LinkedIn 中找到相关功能,只是 LinkedIn Students 更简单明了。 Yu 同时表示,对学生来说,最大的瓶颈在于他们没有正式工作,所以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人脉关系,因此也很少使用 LinkedIn 作为职场社交手段。 但根据 LinkedIn 的数据来看,大学生用户的增长速度最快,目前已经有超过 4000 万注册用户。这样的增速引起了 LinkedIn 的重视,因为产品的宗旨是连通每一个在职用户。对年轻人来说,越早接触 LinkedIn,就约有可能将自己的人脉变成资源。 但 LinkedIn 的目标用户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有该公司发言人向媒体表示,与其做 “大而全” 的格局,LinkedIn 更偏向、也更擅长 “小而精” 的产品,因此将下架面向高中生的产品,包括大学排名和大学匹配型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 首先,被 LinkedIn 以 15 亿美元收购的在线教育平台 Lynda.com 不会出现在用户的 LinkedIn Students 的账户中,这部分功能将在后续迭代版本中出现。 其次,LinkedIn Students 已经有了变现途径:一旦用户在产品上完成日常任务或者获得校友推荐,就能得到额外积分、换取品牌内容,这部分内容 LinkedIn 将和 J.P. Morgan 合作完成。另外目前能确定的一点是,LinkedIn 将不会通过职业路径规划来变现,所有的工作推荐都会基于产品算法来实现。 目前 LinkedIn Students 的 iOS 和 Android 版本都已经正式上线。   原创文章,作者:郭雨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6155.html
    linkedin
    2016年04月20日
  • linkedin
    LinkedIn 股价暴跌 48%之后,CEO Jeff Weiner 对员工说了什么? 上周 LinkedIn 的股价暴跌,甚至连其 CFO 都承认对这种下滑的趋势 “相当吃惊”。 这家针对专业人员的社交网络一天之内市值暴跌 48%,市场价值缩水 100 亿美元。 在上周的全员大会上,LinkedIn 的 CEO Jeff Weiner 安慰员工,并提醒他们当前的任务是如何渡过难关,并制定了全新的计划。 Weiner 说: “我们的公司依旧是之前的公司,我依旧是之前的那个 CEO,你们依旧是之前的同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我们有相同的使命、愿景和尽我们所能创造经济机会的目标。所有的一切都不曾改变,丝毫没有改变。” 但是,让 Weiner 激动的是,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到 2020年 新兴技术将替代 500 万份工作。报告指出,创新脚步还在不断地加快,远远超过未来培养人才的步伐。 Weiner 笑着说:“这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我们应该对此很熟悉,因为这是我们多年来的共识。” Weiner 相信 LinkedIn 将会以帮助人们跟紧创新的步伐为己任,并暗示了公司的一个新的全面计划。LinkedIn 放出了会议视频,但是将新计划之后的内容剪掉了,Weiner 说如果公司执行这个计划,“我们就不用为市值担心了。” LinkedIn 对该计划如此保密,那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本文编译自:businessinsider.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236.html
    linkedin
    2016年02月14日
  • linkedin
    Linkedin 持续暴跌,收盘100.98刀,跌幅达8% 刚刚收盘的美股 Linkedin收盘价格为100.98 美元,市值132.4亿美金。 52周最高估价为276.18美元。 一个字,真惨!    
    linkedin
    2016年02月10日
  • linkedin
    LinkedIn 公布上季财报,宣布收购 Connectifier LinkedIn 今天公布了上一季度财报,虽然盈利强于预期,但是对今年一季度的盈利预测远逊于预期,导致股价盘后暴跌 30%。   LinkedIn 同时在财报中公布的还有对Connectifier的收购,Connectifier 是一家初创的招聘类科技公司,交易的细节条款并没有被披露。LinkedIn 在财报中写到:“对 Connectifier 的收购将会补强我们的核心产品,加速公司的战略布局,提升以机器学习为基础的搜索和匹配技术,以帮助招聘经理找到更合适的人才。”   Connectifier 的创始人 Ben McCann 和 John Jersin 之前在 Google 工作,其搜索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搜索指数包含了 4 亿个求职者信息。去年Connectifier 一共完成了 600 万美元融资,投资者包括 Goldcrest Investments、K5 Ventures、Okapi VentureCapital、True Ventures 和 Andrew Chen.   Connectifier 的用户包括 Dropbox、eBay、Facebook、Netflix、PayPal、Salesforce、Twitter 和 VMware 等。Connectifier 拥有免费和付费的产品,其产品线在短期内会保持不变。Jersin 在一篇博客中表示,不是全部团队都会加入 LinkedIn,“部分团队成员将会开始人生的其他旅程,我们的研究部门将搬到湾区,并在 LinkedIn 的 Talent Solutions 产品线担任重要角色”   LinkedIn 最近比较重要的收购还有Fliptop 和 Lynda。   本文编译自:venturebeat.com
    linkedin
    2016年02月05日
  • linkedin
    校园职业社交 Handshake 获 1005 万美金 A 轮融资,想让小白们更清楚自己该入哪行 大学生职场社交软件Handshake在今日宣布已获得 1005 美金的 A 轮融资,本轮融资的领投方为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KPCB),跟投方为 True Ventures,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和 Lowercase,据该公司透露,由于估值还是不到 10 亿美元,暂时还不方便透露。而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展校园数量和产品的完善。 Handshake 创立于 2014年,在当时为寻找实习、就业机会的学生提供资源,通过建立社交网络,将全国性的资源展示出来,包括传统职业中心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 创始人 Garrett Lord 称,Handshake 跟 LinkedIn 有很本质的区别。Handshake 就是定位给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小白使用,“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你在 LinkedIn 上会更关注其他设计师,并优化自己的选择”,但在大学环境中,用户还在被告知,该选择哪个方向,是工程师、设计师还是企业家,这些选择在 LinkedIn 上是做不了的。 Handshake 表示已经覆盖到全美 60 所学校,包括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Lord 表示,很快会拓展到 80 所。目前已有超过 130 万学生档案,超过 40000 个活跃公司,这些公司占据财富 100 强的 80%。 对于招聘方而言,借助 Handshake 可以将招聘范围拓展到全国各地,并减少招聘会的数量,用于寻找更适合入门级职位的人才。Lord 称,Handshake 正在开发的工具可以让招聘方更快的找到适合的学校和学生。本次融资,除了扩大服务,新资金将用于建立 Handshake 的品牌,接下来可能会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系统等。 原创文章,作者:董雨晴 来源:36氪
    linkedin
    2016年02月04日
  • linkedin
    LinkedIn前高管张溪梦创业 推商业数据分析平台GrowingIO HRTechchina北京报道,12月8日下午,Simon Zhang 创办的商业数据分析公司GrowingIO发布首款实时商业数据分析产品GrowingIO V1.0,该产品同时适用于Web页面、HTML5页面以及iOS/Android客户端的数据分析。 Simon 是硅谷华人大神人物,单枪匹马创建Linkedin公司的数据分析部门,从几个人到现在80多人的团队。而GrowingIO其他主创团队成员也多来自LinkedIn、eBay 、Coursera、亚信等国内外互联网及数据公司,2015年5月回国创业。目前,GrowingIO已获得经纬中国创始人邵亦波、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美国风险投资基金NEA的220万美元天使轮投资。 本次发布的产品GrowingIO V1.0实现了无埋点数据采集、全面收集实时数据、一键出图、实时数据分析等功能。GrowingIO V1.0上手简单,只需加载一次JavaScript代码或SDK即可使用,极大缩减了安装和调试的时间。用户加载完成几分钟后,就可以实时采集到页面任一元素的用户交互数据,而不用提前定义需要采集的事件和功能,就能实时地看到所有的历史数据趋势。 张溪梦表示,其开发的是普适化产品,而非定制化服务,所以这个方案不需要定制,而是全自动化完成。 对于收费模式,GrowingIO将以客户的客户数量为标准进行收费,GrowingIO除了提供相应代码,并提供分析师为客户提供数据体系建立的培训。以此计算,平均每个月每个客户所花费用约为500至600元人民币,这一价格是企业建立基础数据分析团队成本的5-10%。 继LinkedIn、Facebook、Twitter等硅谷互联网公司依靠数据分析实现闪电式扩张后,国内互联网行业也开始反思,通过烧流量、大规模地推、补贴等粗放手段,赢得用户增长或者收入增长的模式是否可以持续。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许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了数据驱动业务增长的尝试,希望借助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以最低成本甚至零预算,获取客户和收入的指数级增长,成为和上述明星公司一样的“增长黑客”。 张溪梦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增长红利窗口正在逐渐消失。对于在过去5-10年里崛起的互联网企业而言,粗放商业模式带来的利润和利润率已越来越低。 ”我们希望能帮助这些企业,用商业数据分析这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实现运营效率、用户数和收入的指数级提升,而不仅仅是依靠直觉和过往经验”, 这也是张溪梦和几位联合创始人回国创业的初衷。   GrowingIO虽仅成立6个多月,但早在内测期间就已经获得如北森、销售易、猎聘、Ucloud、明道、今目标、环信、亿方云、美洽、易快报等大中型SaaS公司在内的首批近百家合作企业。
    linkedin
    2015年12月09日
  • linkedin
    LinkedIn创始人霍夫曼:多数独角兽公司将倒闭 据外电报道,风险投资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的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周二表示,当前许多私有初创公司的估值都达到了数十亿美元。但是在它们当中,许多公司的估值在公开市场都不会得到认可。   市场调研公司CB Insights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140家初创公司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此类公司也被称为“独角兽”公司。霍夫曼预计,在这些公司当中,只有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最后能够“幸存下来。”   霍夫曼周二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表示,“许多独角兽公司当前的估值,都远远超过了它们上市时的估值。公开市场已有大量的相互反馈,但是私有市场却有一些有实力的投资人,愿意对初创公司进行投资。这也就意味着初创公司能够非常轻松的获得高估值。”   随着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人争相对热门初创公司进行投资,后者在首次公开招股前的估值也出现了暴涨。因为初创公司已能够通过融资募集到与上市相同的资金,且获得更高估值,鉴于此,初创公司目前都希望推迟上市。最新的例子就是正筹备在本周进行首次公开招股的移动支付公司Square。按照最高发行价计算,这家公司的市值将为42亿美元,远远低于该公司去年最后一轮融资时60亿美元的估值。   末轮融资 霍夫曼表示,他工作的风险投资公司Greylock Partners正越来越警惕初创公司的末轮融资。初创企业通常会向投资人提供一些风险保护措施,引诱投资人参与他们的末轮融资。在这些保护措施中,清算优先权是企业最经常使用方式,意味着当初创公司破产时,一些大型投资人会首先获得清算后的补偿。   霍夫曼说,“我们一直极力的反对Greylock Partners投资的企业这样做。”霍夫曼目前也是Airbnb的董事会成员,这家私有公司当前的估值已达到255亿美元。不过霍夫曼对此表示,“我丝毫也不对Airbnb拥有这样的估值感到担忧。”他说,Airbnb的业务仍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来源:腾讯 作者:明轩
    linkedin
    2015年11月18日
  • linkedin
    中国拼速度,硅谷看技术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李北辰   导读 : 当谈及两地创业公司差别时,里德·霍夫曼多次重复了“速度”二字:“中国的企业家非常有活力,积极主动,你知道硅谷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中国比硅谷的速度还要快。”   里德·霍夫曼先生又来中国了,且这次比往日更忙一些,短短几日,从LinkedIn自家的“领英·影响力”,到腾讯WE大会,如新戏宣传期的演员一般繁忙赶场,似乎并未让他露出疲态。霍夫曼先生上周末的最后一场活动,是领英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举办的第九辑“领英·影响力”,与他对谈的是其多年好友,日本互联网第一人,MIT媒体实验室总监伊藤穰一,对谈主题则是:商业的未来。   嗯,作为一项在不确定性中调动理性与感性,运气与勇气的全能游戏,谈论商业的未来着实是个令人兴奋的话题,而你得承认,身为LinkedIn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投资过Facebook、Zynga、Airbnb、Flickr、Mozilla等160多家创业公司的“硅谷人脉王”——一个十足的“商业明星”,霍夫曼绝对是谈论这个话题的好人选。   但也许是身在中国的缘故,除了与伊藤穰一的对谈,几场活动下来,里德·霍夫曼谈及最多的仍旧是中国与硅谷——两个全球创业热潮最高涨的地理坐标之间的异同,尽管用“对标”二字定义14亿人口的中国和400万人口的硅谷稍显怪异,但至少在霍夫曼自己的举例中,全球前15个上市互联网公司之中,中国占了5个,硅谷则有8个。   当谈及两地创业公司差别时,他多次重复了“速度”二字:“中国的企业家非常有活力,积极主动,你知道硅谷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中国比硅谷的速度还要快。”他举了LinkedIn在中国自身的例子,“沈博阳是领英(中国)的负责人,我们把整个开发团队放到一个酒店开发产品,这在硅谷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速度就能这么快。”   当然,在多数方面,中国与硅谷之间尚存巨大差距,中国可能追得上,也可能永远不,但毫无疑问,不同的优势与积淀,让这个时代两位big player都探寻出了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以及未来更多共舞的可能。   让我们听听霍夫曼怎么说——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中国与硅谷的首要共性,即是“都拥有广大的本土市场,这也意味着企业家首先要针对本土开发非常好的成功的产品,然后再把它做大。”当然,他也同时强调了硅谷特殊的“全球视野”基因,“硅谷企业从一出生就有一个全球视野,几乎所有硅谷创业公司只要产品一发布都是全球性的,比如说Facebook,其实是专门有一个语言的应用提供给用户,是支持世界上所有语言的……硅谷更擅长把企业推向全球,现在中国有一些创新理念,他们更关注的是中国市场本身,而我们更关注直接走向世界。”   第二,同样浓厚的创业文化——而创业文化的一部分就是愿意承担风险,不断尝试失败,中国和硅谷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第三,技术人才。从全球来看,中国和硅谷是唯一两个能拥有大量技术人才的地方。   第四,竞争。中国有很多——硅谷也是,数以千计的初创企业在竞争,所以有很多的并购,他们不断地发生演变。   第五,融资环境。可以获得大规模的风险投资,这能让企业迅速做大,中国和硅谷在这方面也做得非常好的。   当然,相比于共性,中国与硅谷的不同之处似乎更值得被探讨,就拿融资环境来说,举个例子,如你所知,尤其当各个领域已露锋芒的创业项目进入中后期,相比于硅谷基本由专业VC机构投资,中国则更多地由BAT主导,而哪怕像苹果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没有像BAT这般(尤其是腾讯)在诸多领域广撒网,他们更多偏向投资那些技术门槛相对高企的团队,且多数时候与自身业务息息相关。   你或许可以把这种差异理解为视野与格局的不同,看看那些估值甚高的创业公司,无论是Uber,还是利用大数据模型洞察真相而为人侧目的Palantir,更别提致力于将人类移民火星的SpaceX了,技术驱动属性再明显不过,里德·霍夫曼也坦言:“硅谷的技术积淀更深刻,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学,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也更加深刻……硅谷有非常深的技术能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空间探索、生物技术、核能技术等等,它们来自于大学或者是企业的实验室。”而中国科技公司所为,大多数时候是在用新手段改造“老”生意,而非技术本身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有钱有流量的BAT终成BAT的最大原因之一。当然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那么酷罢了。  
    linkedin
    2015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