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区块链——可能颠覆人力资源行业的黑科技 39年前的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说,将员工逐渐从成本转变成资本。 虽然科学指数级的发展,使得芯片卡、在线支付、线上钱包以及NFC的出现,让我们能够对资产的交易和管理方式进行了完善。但痛骨酸心的是,如今大量企业和HR对“员工”这项资本还在进行“单式记账式”的简单处理,导致了背调繁杂,人员流动率高等问题。 原因在于部分企业管理层认为过去的那些新技术无法给自身业务或者行业带来根本性的改革。 如今有项新技术, 成为管理层与人力资源专家热议话题 2009年由中田聪提出的比特币热度不减,而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也成为近期热门话题。那区块链究竟是什么? 区块链是在计算机网络之间共享的分散数据库。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想要给他人一笔钱,我们需要第三方,比如银行来验证交换。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它能将所有以前的信息记录存储在一个不会被篡改的分类账中,存储在一个“块”的字符串中。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谁拥有什么以及谁可以向谁发送什么。 IBM 2018年豪赌区块链 已参与400余个区块链项目 那和我们人力资源又有何联系?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职场, 对员工的教育背景和技能表现的验证和评估不再需要时间; 我们在职场的技能培训和办公表现都能让对我们感兴趣的人全面了解; 企业的用工不再被地域所拘束的同时,也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通过自动化,减轻HR管理例行税种和处理工资单等重要数据的负担; 人力资源部门将拥有最顶尖的欺诈预防手段和安全网络,员工和供应商的信息完全透明; 这个想象中的职场,正是人力资源携手区块链的未来! 未来与现实 HR现实职场的痛点   你想为一个特殊岗位招选候选人,这是一个需要一组具体技能的岗位。但这种技能不存在认证证明,可能是由候选人与不同雇主共同完成各种任务期间所建立起的经验型技能,也可以是需要在单独的培训学院或在线学院所学习的特殊技能。 这些候选人永远都是“薛定谔的猫” 候选人对“讲故事”这件事拥有很多创意,你却不知真假 - 直到你的招聘结果落实后,才能清楚这位候选人是炸弹还是人才。 如果只需点击一下按钮,您就可以与每位曾经管理过该候选人的经理召开一次会议,并且能对简历内容进行确认,这不是很好吗?如果他们同意这些记录是真实的 - 你在聘请候选人可以显得更加自信。 现在进行这种调研要么过于繁琐,要么就根本不可能。而这就是区块链会替我们HR们进行完善领域。 区块链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 的潜在影响是什么? 区块链可以削减中间人的存在,并提供坚不可摧的合同,这可能会对人员管理,组织发展和工作场所产生什么影响呢? 日本正在开发区块链技术,为求职者创建一个原型简历认证数据库,旨在提高透明度,并期待由此解决有欺诈性的证书。 Recruit Technologies的首席技术官米谷修:“ 通过简历认证数据库,可以使用区块链数据库对官方证书和企业合同进行验证,通常这些证书和合同都是通过纸质文件进行的。”   想象一下,与你有关的就业细节:保险,工资单,费用,工作表现,工作经历,心理测评等。这些就业合同签订的过程实际上是繁杂冗余的。通过区块链,你几乎可以立即用工,快速付款。招聘人员的角色将不再需要。最后,我们大多数人都将进入共享经济,而这是通过区块链呈现的未来。 正如战略大师加里·哈默尔所说,“ 我们的管理结构不适合数字时代。”在某些情况下,区块链将消除许多在管理层面的功能性需求。 这让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区块链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潜在影响是什么? 区块链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管理人员的方式和颠覆人力资源行业,那么如果这些预测中的一部分成为现实,那么对人力资源的颠覆就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将转向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经济模式。 在区块链的世界中,候选人的简历将是一系列“区块”的数据 - 每个“区块”都包含来自雇主的证书,评估报告或建议。随着候选人的成长,他的身份会被附加越来越多的“区块”。 再见!伪造者 总结 对人力资源行业而言 区块链最重要的四个主要特征: 1.分散 - 在区块链中,中介将不存在价值 - 例如招聘平台或招聘代理。由于区块链的这个特点,伪造和篡改被阻止。任何有恶意意图想要篡改的人都需要在短时间内更换数以千计的数据副本,几乎不可能实现。 2.分布式 -因为任何连接上互联网的人都可以使用计算机作为区块链的主机,如果只是少数节点停止工作,整个系统并不会崩溃。 3.可信 - 当你的价值第一次被输入一个“区块”时,它将无法被任何人做恶意的人为修改。 4.加密 - 在开放式计算机中保存敏感信息的概念可能不适合如今人们的观念。但区块链中的每个区块都是加密的,都被简化为无意义的数字序列,无法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解密。   以上为转载,原作者看到可以联系我们,hrtechchina.com
    资讯
    2018年03月26日
  • 资讯
    Moka招聘管理系统获金沙江创投、GGV纪源资本数千万A+轮投资,会是ATS企业服务领域的去哪儿、滴滴? (Moka创始人兼CEO赵欧伦) 近日,Moka(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统)宣布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金沙江创投领投,老股东GGV纪源资本跟投,据了解,金沙江创投和GGV纪源资本联手投资过滴滴、去哪儿、小红书等知名企业。“本轮融资将用于团队建设、人才引进、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等。”Moka创始人兼CEO赵欧伦说道。 Moka是一家致力于通过完整的招聘生态体系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高招聘能效的企业,产品是一款新生代的SaaS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统,成立于2015年9月,已连续获得峰瑞资本、GGV纪源资本两轮投资,现服务客户已覆盖互联网、教育、金融、快消、汽车、地产等多个行业,包括小米、金山WPS、陌陌、好未来、达内教育、趣店、拍拍贷、红杉资本、晨兴资本、Levis、江南布衣、赫基国际集团、汉堡王、小鹏汽车、景驰科技、保利地产、杭州万达等知名企业。 Moka创始人兼CEO赵欧伦:“国外和Moka相类似业务的是硅谷准独角兽公司greenhouse,相较国外招聘管理领域的高水平发展,中国企业普遍没有使用系统的习惯,一方面中美企业除了观念上的认知差异,另外也是国内相应的供应商比较少、比较难用,所以Moka从一开始就更注重产品的用户体验,这也是客户HR团队和用人经理对于Moka最认可的一点,普遍反馈容易上手,使用起来很顺畅。” 同时,Moka在功能模块上,除了具备如渠道汇集、简历筛选、面试日历、同步协作、移动办公、面试提醒、面试评价、可视化数据报表等基础功能外,还延伸出如人才库管理、管理者面板、内推和猎头的管理和数据统计、雇主品牌搭建(微官网)、社交招聘等服务功能。 此外,Moka保持着高效的创新。系统的简历解析和模糊查重能力,一直困扰着供应商和HR团队,Moka在近一年内,将简历解析能力提高至90%,模糊查重的能力也高达88%。内推一直是企业很重视的招聘渠道,但是以往HR只能被动的等待同事内推,Moka在2017年9月与脉脉联合推出企业内推功能——企业人脉,让企业HR可以更主动的开展内推。另外,还有智能化人才匹配等创新功能。 未来,Moka还会围绕着核心业务进行拓展和补充,尤其是在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方面会加大投入和探索,以便进一步帮助企业提高招聘效率。 在商业模式上,Moka按照使用账号付年费,坚持SaaS路线,不做私有部署。 据赵欧伦介绍,截止2017年底,Moka已经服务数百家付费企业客户,且续费率超过130%,因为企业第二年会增加采购。预计2018年收入会达到2017年的3倍,增长来自原有续约、销售拉新以及企业增购这三方面。 (图示:左一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左二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林仁俊、右一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右二Moka创始人兼CEO赵欧伦)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张予彤表示:企业服务的本质是解决企业痛点,并为其创造价值。HR这个痛点足够强,因为人才是每个企业的核心。在中国,HR Saas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Moka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企业服务产品做的更贴近消费互联网的体验,也向客户提供了更多智能的信息,让招聘过程从被动到主动。欧伦是个善于思考和热爱指导的人,整个团队对做事情的创新力和每个人的成长性都有很高的要求,非常期待可以和Moka一起在这次企业服务的浪潮中让未来的工作方式变得更好。 GGV纪源资本执行董事吴陈尧认为,“Moka在过去一年无论是功能和体验,还是销售收入和客户口碑,都有长足的进步。在招聘领域,通过软件来提高招聘效率,而非单纯花更多预算买leads和增加招聘专员,已是所有快速扩张的用人企业的共识。我们认为,这个空间巨大,欧伦和他的团队在专业度和互补性上不断进步的同时,依然保有着创业之初的激情,这让我们更加看好Moka能在未来的招聘领域有大的作为,这也是我们这一轮追加投资的原因。” “中国在过去很长时间的互联网进程里,和招聘有关的创业主要集中在招聘效果和招聘前端这两个方向。随着企业服务市场起来,以及近年中小企业有把自己的信息化流程处理得更好的需求,像Moka这类从招聘流程管理角度来切入,给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服务产品也获得越来越多认可。Moka的客户包括国内著名的互联网公司,也有许多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Moka的发展过程恰恰证明了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在逐渐变大且成熟,相信Moka会在这个大市场上大有可为。”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补充道。 (Moka团队合照) 目前,Moka团队近70人,创始人兼CEO赵欧伦来自伯克利和Turo(美国P2P租车鼻祖),联合创始人兼CTO李国兴来自斯坦福和Facebook,核心团队还汇集了有多年招聘管理系统(ATS)核心岗位经验的资深专家,对行业有着独到及深入的了解。 致力于为成功企业背后人才武器的Moka,现正在高速发展,欢迎各类英才的加入和同行,无论是在前端、后端、产品经理、设计、销售、售后、市场等都虚位以待。    
    资讯
    2018年03月26日
  • 资讯
    职业培训机构尚德机构正式登陆纽交所 上市首日破发     3月24日早间消息,尚德机构周五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交易代码为“STG”,开盘价报13.10美元,收盘价为11.1美元,较11.50美元的发行价下跌3.48%。 招股书显示,此前,尚德机构将首次公开募股(IPO)发行价定为11.50美元,处于11.5美元至13.5美元发行价格区间的低端,发行市值为9.036亿美元。按照130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的发行量计算,尚德机构将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募集1.495亿美元资金。 根据招股书,尚德机构2017年净营收为人民币9.702亿元(约合1.491亿美元),高于上年的人民币4.189亿元,高于2015年的人民币1.590亿元;运营亏损为人民币9.277亿元(约合1.426亿美元),上年同期的运营亏损为人民币2.590亿元,2015年的运营亏损为人民币3.172亿元。尚德机构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3.183亿元、2.536亿元和人民币9.187亿元(约合1.412亿美元)。 在持股结构方面,尚德机构目前高管和董事合计持有公司总股本的64.6%,其中欧蓬持有的普通股占总股本的45.3%、CEO刘通博持有的普通股占总股本的16.8%。 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将担任尚德机构首次公开募股的联席主承销商,里昂证券(CLSA)担任副承销商。 尚德机构成立于2003年,曾在2015年获得新东方投资。尚德机构主要为年龄介于 18~40 岁的城市用户提供证书培训、学历培训等职业教育课程。2008年谋划互联网转型。2014年6月6日,尚德机构宣布全面向互联网转型,面授招生全部停止。 从2015年起,尚德机构以互联网直播为载体,开始探索社区化运营。从2016年起至今,随着尚德机构手机客户端的上线,课程直播、题库、社区功能打通,形成了线上活跃的、以社群运营的“尚德圈子”。借助互联网平台,公司服务学生人数从2015年的20万增长至2017年6月30日的40.8万,自2014年来共服务55万学生。
    资讯
    2018年03月24日
  • 资讯
    区块链猎头联盟“块来人”创立,区块链技术将颠覆整个猎头行业 备注:3月初看到几个猎头朋友和胖子在一起密谋着区块链猎头联盟,没想到速度进展很快。 2018年3月22日,“BeeCool”创始人朱潘与“猎头联盟“发起人赵杨晛(爱员工创始人),正式对外发布:联合投资创立“块来人”品牌,“块来人”将在未来,基于“猎头联盟”(下文简述为“猎盟平台“)的商业构想,发展成为区块链世界最好的招聘服务平台。 目前,“块来人“企业已经拥有了六个核心服务商,800位全球顾问提供服务,同时,“块来人”也将充分利用区块链核心技术,为未来更大的猎头服务市场提供颠覆原有模式的、更高效“猎头服务组织以及服务交易流通”。 区块链技术与猎盟平台的正式组合,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1. 聚合世界区块链人才,推动跨平台跨地域的人脉与资源流动,构建更大的服务交易。猎盟平台,将首先针对当下最大的人才供需盲区“区块链领域专业与技术人才”提供专业服务,组织并推动猎头行业实现“有分工而无边界的服务价值流动与流通变革”,这些全新的模式,未来也将在更多行业和服务维度打开… 2. 有区块链技术支撑的智能合约体系,更为供需连接搭建了规范与共识的桥梁,区块链账本技术也为服务交换的信用体系做了加密存证,兼顾了服务间的交易隐私,保障了服务者的应得收益或权益; 3. 猎盟平台,当前已完成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与香港,以及美国与加拿大地区的布局,各地区块联盟结点已经链入,北京睿和集团(华北),上海斯科(华东),广州聚猎与深圳丰睿才智(华南),成都谱聘(华西),INFOX CONSULTING(美国与加拿大)都已经与联盟平台构建了合作,这些区块联盟聚合了近200家各地猎头公司加入服务,同时也为平台对接了过万个职位需求,联盟真正意义上为共识机制下的合力发展赋能与提速,截止到发稿,更多区块联盟组织正在不断加入…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更多的交互与学习将在平台上生成,也催生出更多生动的服务案例、知识体系和方案蓝本,对未来的规模化需求处理和标准化订单消化,提供了类工业4.0的服务集约和输出,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组织成本并提升了效率,破除了不正当竞争垄断和行业潜规则,对企业而言,未来的猎头服务将越来越精准,性价比也越来越高,对猎头服务者而言,服务流通与价值交换将越来越贴近市场,符合客户需求,同时共识机制和区块链技术的植入,也让每个猎头服务者都能开始为整个天下服务。 来源:爱员工
    资讯
    2018年03月22日
  • 资讯
    2018年关于人工智能招聘的3个趋势   看起来招聘人员正在接受它:最近一项来自Jobvite的调查发现,接近 50%的招聘人员 对AI的工作效果感到乐观,而只有7%的人认为AI会产生负面影响。 2018年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仍将成为招聘的主要主题。 2017年,大多数招聘团队都熟悉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概念。2018年,我们将看到在招聘生命周期中AI功能的成熟和主流化。 这里是我对AI的前三名预测,并在2018年招聘。 1.“AI for ...”具体的招聘功能成为主流 随着招聘人员开始了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具体的痛点,我们将看到从“招聘人工智能”这个更普遍的想法转向更具体的应用,例如“ 采购人工智能 ”或“ 筛查人工智能 ” 。 2018年,随着人工智能产品在ATS,CRM和HRM市场中变得更加广泛和可用,“AI for ...”将成为人才招聘专业人员购买的最佳附加类别,类似于他们如何选择招聘目前的软件工具。 2. Chatbots成为新的“移动友好”功能 招聘已经看到了许多趋势和时尚,其中一些成为主流和根深蒂固。最后一个成为主流的大趋势可以说是职业网站和工作应用的“移动友好”功能。 这意味着如果您的求职申请流程对候选人和招聘人员来说都不适合移动设备,那么您的流程将落后于同行并需要更新。 2018年,拥有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帮助预筛选和预选资格的人将成为新的“移动友好”功能。 由于大量的效率提升和他们所代表的候选人体验的改善,招募人员聊天机器人正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根据Allegis的一项调查,有66%的候选人可以与聊天机器人进行互动,市场准备好接受大规模采用。 3.人工智能在招聘过程中向上游移动 目前,人工智能职能主要集中在招聘的早期部分:采购,筛选和初步候选人推广。 2018年,人工智能将在招聘过程中变得更加普遍,以改善上岗和培训等活动。 AI使用大量数据提供更准确的建议和建议。这意味着  人工智能可以集成到入门和学习管理系统中,以提供基于新员工的技能,知识和先前经验的定制程序。
    资讯
    2018年03月19日
  • 资讯
    新品介绍【员动力】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员工赋能   员动力正是一款基于云计算的SaaS产品(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它瞄准的正是企业服务市场,是一款人才资本管理(Human Capital Management)软件,同时支持电脑端、智能手机端和平板电脑端。它的定位非常有特色:员工创意管理SaaS云平台。员动力正是一款基于云计算的SaaS产品(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它瞄准的正是企业服务市场,是一款人才资本管理(Human Capital Management)软件,同时支持电脑端、智能手机端和平板电脑端。 运作模式也非常独特:通过为员工赋能,鼓励员工在该平台上提交自己的创意,并落实实施,最终在为企业增加创新性营收的同时,员工还可以从中获得30%的项目提成,非常像一个企业内部孵化器。 在2015年就开始创业的卢廷友有着非凡的经历,作为公司创始人,他曾在世界500强任职,在内资上市企业担任要职,并留学美国加州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此款软件正是员动力团队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一个新物种。 目前团队成员包含在软件行业工作20年的技术达人,也包含高级人力资源咨询师,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海龟团队。其创新咨询团队,则有来自于甲骨文、网易、创业邦、凯宾斯基等的创新达人。   当下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自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全国更是掀起了创新的热潮。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如果哪家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就失去了和顾客加强感情链接的桥梁。“这是时代给予的机会,所以我们开发了这款创新性的产品,在同行业内是走在非常前端的。”卢廷友告诉记者。 根据记者的了解,该平台采用了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思潮,并辅以云安全等世界顶级的技术。员动力提出的Billions of Ideas(数十亿个创意)的远景,正是要在平台上实现刺激员工提交创意和发布价值信息的条数达到上亿条,这为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而作为世界首创的创意魔方功能,更是利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是刺激员工创意的神器。   据透露,其软件目前已获得国家版权局的认可,并享有一系列软件著作版权。员动力自面世以来,以其新颖的设计和功能,在人才资本管理市场上引起轰动,被誉为员工赋能神器,和员工创意管理神器。它和传统的eHR软件不同的是,它不是从效率上帮助客户成长,而是通过激发和管理员工的创意,实现组织赋能和实现HR与BP的完美结合,从而开辟了人力资源SaaS软件市场的一条新路。这和谷歌公司前CEO 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激活人才资本管理,引领一场全体员工的创意革命”的论点极为相似。只是,这次,它被落地了,真正打造出一个通用型的创新和赋能工具。   中国目前拥有中小型企业4300万家,央企和大中型企业更是潜力巨大的市场,如此万亿级的企业服务市场,或许是下一个独角兽诞生的地方。根据海比数据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SaaS型HR的总规模将达到90亿,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0%。同时,对标美国,40%的投资投向2B领域,在中国,这一比例只有5%,未来投向2B领域的资本将极速增加。恰好,2018年的人力资源趋势之一也正是从惯常的机制建设到赋能于人。“组织赋能或者员工赋能,将是2018年人力资源领域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卢廷友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认为HR已经从2.0跨越到3.0,其标志性事件是阿里的钉钉目前已经免费开放其人力资源的应用功能。 根据首轮客户的使用情况看,员动力帮助企业增加营收的效果非常好。比如,广东某制造业的客户,在使用员动力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创造出125,800元人民币的收入,如果没有员动力,这个员工创意产生的125,800元就被埋没了。再比如员动力自身的例子:员动力的广告语——让员工有动力,正是利用这个平台产生了。按照广告行业的一般价位,一句好的广告语的价值至少在5,000元以上(一字值千金),利用该平台,员动力仅支付了1,500给该位员工作为奖励,大大节省了成本,还让提高了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目前,员动力已经完成天使轮的融资,并在全国积极进行市场推广,并搭建销售渠道。   目前我们正在一个被称为VUCA时代下,其特色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在VUCA时代下,人才资本管理面临极大的挑战,众多企业包括世界500强和国内上市公司都在探索答案,都还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国际前沿的探索中,有合弄制、青色组织、人单合一、阿米巴等探索。员动力,通过团队的探索,和国际前沿机构的交流,呈现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对这一挑战给出的一个接近完美的解决方案。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更让员动力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虽然采用了一套TIO算法(Technolgoy, Innovation, Optimism),但是,这些技术和算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帮助客户创造带来最大的商业价值。作为创始人的卢廷友希望能为企业带来一石三鸟的帮助:为员工赋能,刺激他们的创意并将创意变现,让员工对公司更有归属感。  
    资讯
    2018年03月16日
  • 资讯
    AI面试官来了!这位外国应聘者写下了应聘全过程,实际上是HireVue的视频面试,不用紧张 大数据文摘作品 编译:Zoe Zuo、王梦泽、钱天培 深患面试恐惧症?一见到面试官就直哆嗦? 怎么办?完蛋啦! 比面试官更可怕的生物已经诞生了,TA就是AI面试官! 近日,一个名为HireVue的AI面试平台公司逐渐浮出水面。 HireVue借助AI来分析应聘者在视频面试中的措辞、语调和面部活动。 目前,HireVue已筹资9500万美元,并与联合利华(Unilever)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公司合作——这似乎昭示着,用人工智能来筛选应聘者会成为人才招聘的未来走向。 马克•纽曼(Mark Newman)在2004年创立了HireVue这个视频面试平台。应聘者录制面试视频并将其上传至平台数据库,这样招聘者在比较应聘者们的表现时会很方便,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四年前,HireVue融合AI技术,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HireVue结合了专利语音识别软件以及获得许可的面部识别软件,并协同排名算法,确定哪些候选人最接近理想人选。通过分析当前担任某一职务的最优秀的员工,可以收集到有关他们肢体语言、语调与关键词的数据,由此总结出一些特质,再将这些特质综合起来,就知道什么是理想的候选人了。 排名算法会让表现好的候选人脱颖而出,招聘者就可以着重了解这些候选人的答案,并确定谁可以进入下一轮,通常是面对面的面试。 说了这么多,这个AI面试官到底长啥样咧? 文摘菌找到了一位歪果仁小哥身先士卒写的面试日记,一起来看看! 面试过程 Hello,我就是文摘菌说的歪果仁小哥哥。下面是我的面试日记。 应聘者可以使用带有摄像头的电脑、手机或平板来进行面试。我在iPhone 7 Plus上下载了HireVue的应用,这款手机屏幕比较大也很清晰。 我进入了一间空的会议室,把我的手机架在了水杯上。 应用界面非常直观,我被告知面试共有11题,用时(至少)25分钟。 在视频录制时,HireVue的员工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描述你在上一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 问题1:你好,我是Kayla。我们团队的员工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请做个自我介绍。上一份工作是什么类型的?你有什么兴趣和爱好? 由上所见,视频的分辨率较低,HireVue的首席技术官Loren Larsen告诉我,他们是故意这样设置的,因此应聘者可以仅关注题目本身。 其他的公司会选择录制清晰度较高的视频,这些都是可以依据自己公司的品牌和需求来进行定制。 看到我的脸出现在屏幕上的瞬间,我感到非常不舒服。 我有30秒的时间来准备,然后再用几分钟来做出回答。但最重要的是,我和所有的HireVue使用者一样,回答的次数不受限制。 由于回答次数不受限,你可以在转到下一个问题之前回顾你的答案,并决定是否要重新作答。 我充分的利用了这一特点,于是很快的将25分钟的面试延长到45分钟。Larsen告诉我,他们对回答问题的次数,分有限制和无限制做了试验,发现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无限制。 招聘者没有将面试形式局限在纯视频上。我的面试过程中有一道文字题,需要给焦虑的客户就产品问题回复邮件。 我需要给出答案并用最清晰可靠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隔天我与HireVue的员工Larson会面,并一起讨论了我的面试结果。 我的“洞察力得分”是65%,排名第二。这意味着根据这个软件,我拥有完美客服代表65%的品质。 Larson向我展示了招聘者在分析我的答案时的界面。 软件评测 软件的初衷是,AI可以帮助优秀的应聘者脱颖而出,招聘者就可以重点关注这些候选人。 Larsen表示,他理解当人们第一次听到HireVue时可能会觉得它很可怕或有具有侵略性,但其实对人类来说,它是一种能让工作更有效率的工具。他说“制作这个软件不是为了替代招聘人员”。 在我看来,这项技术非常实用,尤其是当招聘人员需要面对数百个工作申请时。 然而HireVue的优势同时也是它潜在的弱点,AI面试官的评判标准取决于HR提供的数据。这样一来,HR在过去犯得错误也会随之进入到AI面试官的决策过程中。 Larsen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将致力于减少人类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将他们的AI评估朝着这样一个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理想情况进行完善。 理想情况下,当候选人上传了自己的面试视频后,算法就能很自信地直接给出面试结果。 录还是不录,全在AI的一念之间。
    资讯
    2018年03月15日
  • 资讯
    在专业服务中,这是关于拥有疯狂技能的一切 这可能听起来像是一本“城市字典”中的短语,但在专业服务领域,没有什么比为客户提供大量“疯狂技能”更重要。这些疯狂的技能涵盖了员工成功所需的全部人才属性 - 不仅包括技能,还包括能力,行为,语言,认证等等。 评估专业服务公司的前景迅速超越了销售渠道,并向您的人才基地征求提案。成功交付项目取决于分配给这些交易的人员,因此潜在客户通常希望深入了解您的团队的资质和参考资料。确保客户成功,获得新参考资料并保持重复业务的最佳方法是确保根据项目所需的技能为每个客户分配适当的团队。 不幸的是,一些专业服务公司并不了解每个员工的才能概况,以了解哪些员工有成功提供客户服务的疯狂技能。专业服务公司面临的挑战有两方面:他们必须记录人才属性并保持最新状态,并且必须将这些信息纳入其运营和规划流程中,如项目资源决策,招聘和能力规划以及执行的学习计划。 成功的公司通过纳入其资源管理工具和流程的人才管理战略实现了这一目标。 人才管理战略 仅在入职过程中管理人才数据是不够的。至少,专业服务公司需要一个季度或更好的连续流程来更新人才概况。 你的公司应该有一个正式的人才管理战略,记录雇员的特征,并使他们在招聘,绩效支持,项目资源人员配置和能力计划方面很容易获得。尽可能实现流程自动化,并激励影响其发展的员工及其管理人员跟踪他们的技能和职业发展。 提供洞察人才属性的运营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哪些技能推动当前和未来最大的需求。 应将每位员工的技能,能力,语言,认证和其他属性都作为独特组件进行跟踪,以便全面了解其工作人员资料。 在资源管理中利用人才属性 仅根据可用性分配人才,而不是适应性,成功的保质期很短。先进的资源管理战略应该在确定项目人员时利用技能,能力,认证,要求等。通过将工人人才属性纳入资源管理工具和流程,资源经理可以了解按需技能的当前和未来可用性。 投资于提供工作环境的解决方案 公司经常使用诸如项目管理或专业服务自动化等工具,这些工具只能为他们提供捕捉时间和向客户开账单的能力。然而,提供洞察人才属性的运营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哪些技能正在推动当前和未来最大的需求。 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成功实现项目跟踪,而且还能实现自动化智能人才管 通过机器学习实现专业服务自动化,企业可以根据完成的项目任务,工作人员反馈,学习课程和认证自动捕获和更新工作人员资料信息。 我们正处于专业服务公司的十字路口。那些通过前进途径获得员工疯狂技能的知名度并启用强大的员工档案数据的公司将拥有抢占市场的巨大机会,技术人员将在这里提供帮助。
    资讯
    2018年03月15日
  • 资讯
    向沃尔沃学习:通过招聘来重塑自己 来源:HRB,本文由HRTechChina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多传统公司都希望转型为敏捷型、人才第一型的公司。但是当一些CEO站在他们的位置去观察他们的员工时,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大一部分他们的团队没有必要的技能或改变并勇于面对新挑战的能力。 发展“人才并购战略”是克服以上现象的方法之一。沃尔沃在过去十年的转机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这些年,沃尔沃的品牌处在一个艰难的境地。沃尔沃汽车不属于像奔驰、宝马、奥迪一类的奢侈品品牌,同时也缺乏相关能力与拥有大型市场的领导品牌例如丰田和通用汽车比拼。在新所有者(沃尔沃在2010年被福特汽车卖给了吉利)的管理下,这家瑞典汽车准备通过成为一家高端玩家来改变其生产线。CEO Stefan Jacoby和CHRO BjörnSällström严格审查了沃尔沃现有的员工队伍。结果很显然:有进入高端品牌层面,沃尔沃需要不同技能的各种人才。“技术层面上,现今的汽车与十年前的改变非常巨大”,我们在我们书《人才制胜》(Talent Win)中曾经采访过的Sällström说到,“曾经,你需要有机械工程师,而现在则对软件工程师有着更大的需求,因为汽车就相当于是一台大型电脑。”Sallstrom还有第二个在外部寻求人才的原因:他和Jacoby认为只有注入新鲜人才才能将沃尔沃的文化转变为创业型文化。 沃尔沃采用了三个紧要手段来确认他们引进人才的转变方式是否有用。首先是将Sällström置于倡议的核心位置,CHRO需要处在从外部获得人才的中心地位。对于纯粹的人才收购来说这是事实,例如在硅谷如此受欢迎的收购者。但对于更传统的并购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在这些并购领域,首席人力资源官往往是旁观者,而不是核心策略的驾驶者。今天的人才驱动型公司知道人才是推动价值增加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将财务和人力资本部署在一起,将两者联系起来以获得最大的影响。在这些公司中,CHRO在任何形式的收购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沃尔沃并未通过收购公司来寻找外部人才,但CEO Jacoby及其继任者HåkanSamuelsson依靠Sällström来寻找公司以前从未开发过的产品所需的东西。 这使我们迈出了第二步:扩大公司的周边视野。为了获得所需的技能和变革力量,沃尔沃望向了汽车之外行业。Sällström绘制了外部行业图,寻找具有相关技能的人。他很有创造力,有时还会采取一些与寻常不同的行动。他聘请了谷歌的销售人员和营销人员,他们将沃尔沃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和社交媒体应用进行了改造。聘请的习惯于用思考数字形式吸引消费者的诺基亚工程师,重新设计了无线电和导航系统。他和Samuelsson开始瞄准时装行业,聘请手工匠人,并通过雇佣那些曾设想并在大公司进行重大的战略转变的高管来撼动管理层。2011年至2015年期间,沃尔沃增加了3,000名工程和开发新人。、 第三,公司开发了一个强大的体系来整合新人才。他们认为沟通是至关重要的:Jacoby首先描述了沃尔沃300名关键员工的战略转变,而Samuelsson在他的前任领导下与员工定期进行实时聊天。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Jacoby和Sällström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旨在将员工的思维模式转变的更具创业精神,并且每300名关键领导人都拥有一位私人教练。通过公司网络实施变革也有所帮助。雅各比创建了一个主要由年轻员工组成的三十人“催化小组”,并向组织中的其他人展示工作可以以不同方式完成。例如,他的成员问道为什么汽车每改变一次设计都需要十几个人签名,并且,他还设法将这个数字减半。 “转型中的小事情会发出一种信号。”Sällström说道。两年后,沃尔沃开始思考如何更具创业性,同时催化小组随之解散,这也进一步证明该公司开始取消不必要的开销。 现在说沃尔沃品牌肯定会恢复过来还为时过早。Sällström说:“即使有了这些外在的人才,想要改变组织的思维方式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这仍然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但沃尔沃的金融信息无疑正标志着他们走在正确的方向。 2017年沃尔沃净收入创历史新高,利润连续三年上涨。 去年该公司销售了57.1万辆汽车,比2010年的37.3万辆增加了许多。沃尔沃已经在引入自动驾驶汽车的竞赛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它的汽车好评如潮。据Edmunds称,是XC90 SUV这款车让沃尔沃回归到游戏竞赛中去。 沃尔沃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告诉人们如何从公司外寻找新的人才来完成转型举措。CEO必须要为人才并购准备一个好的策略,那就是,他们如何积极的瞄准外部人才库从而领先新策略所带来的机会。这意味着需要扩大人才视野,尤其是当最大的威胁和机会在传统行业领域外来临时。同时这也意味着需要小心执行转型过程,从而避免外部人才的“排异反应”。通过外界进行企业转型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往往也是复杂的。沃尔沃在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行为导图。   How Volvo Reinvented Itself Through Hiring Many legacy companies would like to transform themselves into agile, talent-first organizations. But when some CEOs in this position look at the people they employ, they discover a problem: a swath of their existing team doesn’t have the necessary skills or metabolism for change to meet the new challenges. Developing what we call an “M&A strategy for talent” is one way to overcome this. Volvo’s turnaround over the last decade offers a great example. For years, Volvo was a brand stuck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Its cars didn’t match up well with those of top luxury brands like Mercedes, BMW, and Audi, yet the company lacked the capacity to compete with mass-market leaders like Toyota and GM. Under new ownership (Volvo was sold to China’s Geely by Ford in 2010), the Swedish automaker decided to transform its product line by becoming a premium player. CEO Stefan Jacoby and CHRO Björn Sällström rigorously examined Volvo’s existing workforce. The result was clear: to move into the premium-brand tier, Volvo needed new people with different skills.  “Technically, cars today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en years ago,” says Sällström, whom we interviewed for our book, Talent Wins. “Once, you needed mechanical engineers. Today, there’s a greater need for software engineers because cars are computers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Sallstrom had a second reason for looking outside the company: He and Jacoby believed that only an infusion of fresh talent could transform Volvo’s culture into an entrepreneurial one. Volvo took three critical steps to ensure that its outside-in transformation would work. The first was to put Sällström at the heart of the initiative. The CHRO needs to be at the center of any acquisition of talent from the outside. This is true for pure acquisitions of talent, like the acquihires that are so popular in Silicon Valley. But it’s also true for more traditional M&A, where CHROs are too often sidelined, rather than being central to driving strategy. Today’s talent-driven companies know that talent is what drives outsized value. That’s why they deploy financial and human capital together, aligning the two for maximum impact. At these companies, the CHRO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any kind of acquisition. While Volvo didn’t acquire companies as it went looking for outside talent, CEO Jacoby, and his successor, Håkan Samuelsson, counted on Sällström to find what the company needed in places it had never explored before. That brings us to the second step: expanding the company’s peripheral vision. To get the skills and change agents it needed, Volvo looked outside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Sällström mapped outside industries, looking for people with pertinent skills. He was creative and, in some cases, counterintuitive.  He hired salespeople and marketers from Google, who transformed Volvo’s use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media in those disciplines. He hired Nokia engineers, who were accustomed to thinking about what digital forms appeal to consumers, to redesign radio and navigation systems. He and Samuelsson looked to the fashion industry, hired craftsmen, and shook up the managerial ranks by hiring executives who had conceived and executed significant strategic shifts at bigger companies. Between 2011 and 2015, the company added 3,000 new people in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Third, the company developed a strong system for integrating that new talent. Communication was vital: Jacoby first described the strategy shift to Volvo’s key 300 employees, while Samuelsson, following his predecessor’s lead, holds regular live chats with employees. Training was also essential: Jacoby and Sällström implemented a range of initiatives designed to shift the staff into a mor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and each of the 300 key leaders was given a personal coach. Implementing change through the company’s networks also helped. Jacoby created a thirty-person “catalyst group,” mostly of younger employees, and charged it with showing others in the organization that work  could  be  done  differently. For example, its members asked why every design change in a car required a dozen signatures and managed to cut that number in half. “The small things in a transformation,” says Sällström, “can send a signal.” After two years of getting the company to think more entrepreneurially, the catalyst group disbanded—further proof of the company’s new aversion to unnecessary overhead. It’s still too early to say that Volvo has definitely turned itself around. Says Sällström: “Even with all this outside DNA, it’s a long journey to change the mindset of an organization. It’s still a work in progress.” Financial signs are certainly pointe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Net revenue hit an all-time high in 2017, and profits rose for the third consecutive year. The company sold 571,000 cars last year, up from 373,000 in 2010. Volvo has carved out a spot in the competition to introduce autonomous cars. And its cars are winning rave reviews: According to Edmunds, the XC90 SUV “puts Volvo right back in the game.” Volvo’s actions offer a textbook case in how to go outside the company to retool your workforce for a transformational initiative. CEOs must have a strategy for “talent M&A”—that is, how they will aggressively target pools of external talent to keep ahead of new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his means expanding their talent horizon, especially when the biggest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may come from out their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it means implementing the transition with care to avoid “organ rejection” of externally sourced talent. Reaching outside to transform your company is sometimes necessary, but it’s always complicated. Volvo offers a road map of how to pull it off.  
    资讯
    2018年03月14日
  • 资讯
    体检机构爱康国宾收到云峰基金和阿里收购提议,价格为20美元/ADS 爱康国宾12日发布公告称,收到云峰基金和阿里巴巴的收购提议,提议收购价为20美元/ADS。消息公布后,爱康国宾盘前涨超11%,报19.9美元。 截止收盘价格回落致18.8美元市值12.92亿美元。 爱康国宾表示只是收到了收购提议,董事会并未作出任何决定,无法保证协议被执行。  
    资讯
    2018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