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LinkedIn的童鞋们,以后就是微软的同事了!微软正式完成收购LinkedIn交易
北京时间12月8日晚间消息,微软今日宣布,已正式完成收购LinkedIn交易。
微软今年6月宣布,将以262亿美元现金收购LinkedIn。本周二,欧盟有条件批准了这笔交易。
欧盟要求在合并交易完成后的五年时间里,微软要允许其他职业社交网站使用其Office程序,并给予PC厂商不在台式机上预装LinkedIn应用的选择权。
微软将继续保留LinkedIn品牌、文化和独立性,杰夫·韦纳尔(Jeff Weiner)将继续担任LinkedIn CEO,向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汇报工作。LinkedIn创始人 霍夫曼完全退出.
领英中国因为是LinkedIn 与其他几家机构的合资公司,应该暂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谈到:“就在刚刚,Jeff宣布了微软对领英的收购正式完成。在微软的帮助下,领英会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使命:连接全球职场人士,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感谢大家过去三年对领英中国的支持;感谢团队过去三年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成为了连接中国和美国最好的平台。拥抱变化,纵情向前,迎接Next Play!”
附录
Jeff Weiner 的邮件
CEO at LinkedIn
As we closed LinkedIn's acquisition by Microsoft today, I sent the following to our team. Publishing it here on the network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more about where we'll be focusing our integration efforts. For additional context, here is a link to my original post at the time of the initial announcement.
Team,
Six months ago, we announced our intention to be acquired by Microsoft. At the time, Satya and I shar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al and our joint vision for changing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Today I’m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we’ve just officially closed the acquisition. I’m more confident than ever that our move to join forces with Microsoft will accelerate our mission to connect the world’s professionals to make them more productive and successful, and ultimately help create economic opportunity for every member of the global workforce.
Over the past few months, the LinkedIn and Microsoft leadership teams have been meeting to understand and prioritize the opportunities ahead. We’ve been able to see first-hand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being driven at scale --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learning, the cloud, devices, and more. We’ve also had the chance to build a deeper relationship with Satya and the Microsoft leadership team, and to witness the strategic and cultural shifts they are driving, and the impressive traction they are seeing as a result.
As we move forward, our day-to-day operations will essentially remain unchanged: We’ll continue to have the same mission and vision, the same culture and values, the same brand, and the same leadership team.
Our members still come first. Our commitment to privacy and security will not change. And our partners are still core to our business. We’ll continue to remain focused on growing LinkedIn and creating value for our members and customers. Over the coming months we’ll start sharing more about how we’re integrating products, especially in areas where we can leverage Microsoft’s scale, e.g.,
LinkedIn identity and network in Microsoft Outlook and the Office suite
LinkedIn notifications within the Windows action center
Enabling members drafting résumés in Word to update their profiles, and discover and apply to jobs on LinkedIn
Extending the reach of Sponsored Content across Microsoft properties
Enterprise LinkedIn Lookup powered by Active Directory and Office 365
LinkedIn Learning available across the Office 365 and Windows ecosystem
Developing a business news desk across our content ecosystem and MSN.com
Redefining social selling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ales Navigator and Dynamics 365
Getting to this point wouldn’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teams who have been working tirelessly on the close since we announced the deal in June. I’d like to thank them for all they’ve done to set us up for success as we begin our next chapter.
In so many ways we’re just getting started, and I couldn’t be more excited about the future.
Next play.
Jeff
资讯
任正非: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
编者按:本文来自心声社区,文章发表于《华为人》第063期 (1998年02月20日) 。
网友@风影横窗瘦 在心声社区贴出任总文章《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并结合最近外界媒体对华为的报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风影横窗瘦:在捧杀华为与骂杀华为的一片争议之中,再读老板在1997年访美之后写的《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依然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和借鉴意义。以史为鉴,可明得失。华为从一无所有,对西方跨国巨头的仰视,学习,到18年后的如今成为行业内的领导者,中间多少艰难曲折,夜不能寐,枪林弹雨,我不是亲历者,无法体会其中滋味。走太远了,不要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贴出老板文章,一来是看到我们从两手空空的一无所有走了多远,二来是静下心来想想我们走远了还能拾回保持当初一无所有出发时的热血和干劲吗?
原文如下:
《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
97年岁末,在西方圣诞节前一周,匆匆忙忙的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与惠普公司。美国人都在准备休假,我们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横跨美国大陆从东向西访问。这些大公司的许多高级人员都等着我们,给予了我们热情真诚的接待,着重介绍了他们的管理,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
1、前赴后继的创新精神与浪起云涌的创新机制
我很多次去过美国,美国人民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精神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们连玩也大胆去创新,一代一代人的熏陶、传递,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又带来了不同文化的冲击、平衡与优化,构成了美国的创新文化。
越来越多的科技英雄的涌现与消亡,都对推动美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美国占据了世界60%的电子市场,我们不能不对那些在信息潮流中不断昙花一现的英雄,给予崇高的敬仰。信息潮的变幻莫测,快速的演变,使一批一批的大企业陷入困境,以至消亡;一批一批的小企业,成长为撑天大树,大树又遭雷劈。不断的生,不断的亡,这是信息产业的特点。华为由于幼稚不幸进入了信息产业,后退就是死亡,被逼上了不归路,创业者及继承者都在消蚀健康,为企业生存与发展而顽强奋斗。
纵观美国信息产业的兴亡史,令人胆颤心惊。五百年春秋战国如果缩到一天内进行,谁是英雄?巨大的信息潮,潮起潮落,随着网络技术与处理技术的进步,新陈代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很难再有盖棺论定的英雄,任何过路的豪杰都会对信息业的发展给以推动。我们应尊重他们,学习他们,批判地继承他们。
IBM是昔日信息世界的巨无霸,却让一些小公司"作弄"得几乎无法生存,以至92年差点解体。为了解除困境,励精图志,IBM重新走上改革之路,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经受联合国工作人员致敬的王安公司,从年销售35亿美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创立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几经风雨飘摇,我们还能否吃到下世纪的苹果?……。再这么发展下去,发展中国家还有多少人敢进入信息产业。美国在这种创新机制推动下,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企业叱咤风云,企业不论谁死谁亡,都是在美国的土地上,资产与人才仍然在美国,破产只是拴住了法人,员工又可投入新的奋斗。这种从国家立场上来讲的宏观力量,永恒地代表美国的综合国力。由于信息产业的进步与多变,必须规模化,才能缩短新产品的投入时间,而几万人的公司又易官僚化。美国在科技管理上的先进也是逼出来的。发展中国家无论从人力、物力以及风险投资的心理素质来说,都难以胜任。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敢投入信息产业的奋斗,并逐步转换成实力,那么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就将从60%提升到70%、80%……。它占得越多,你就越没有希望。
推动技术进步的市场需求已经启动,世界近廿年来,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从温饱开始寻求知识、信息、文化方面的享受,从而使电子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得到巨额利润润滑的信息产业,以更大的投入引导人们走向新的消费。这种流动使所有产业都得到润滑,互相促进了发展。
例如:中国的农民主要是缺少教育,文化低,不会种地。如果电子业向他们提供充足、理想的网络服务。通过网络,使他们得到各种培训与商业交流(例如:养牛、种地,假设有数十万种……)使九亿农民的素质提高,劳动力获得解放。一是种好现在的地,并进行产品的深度加工,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多余的劳动力及资金找不到出路就会去开发荒山,绿化荒山。绿化的荒山提高了人的生存质量,人们又要向更高层次进取。那时中国大量过剩的优质劳动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比较便宜,中国在加工业上会永远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只要在自主开发上逐步努力提高,中国下世纪有望进入经济大国的地位。所以科教兴国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然之路,只有坚持十二大提出的"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中国才会有希望。
中国自己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历史上也有冒险家,党的十五大的开放政策比较好,中国应该产生一些敢于在高科技中有所作为的公司和时代的弄潮儿,联想、北大方正、……,不是已经启动了吗?我们并不孤单。
2、优良的企业管理
IBM的副总裁送了我一本书,是哈佛大学出版的,对大项目的管理非常有道理。在财政部部长刘仲黎访问我公司时,又把这本书送了他(我们后来采购了几百本)。我们在IBM整整听了一天管理介绍,对他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赏,对项目从预研到寿命终结的投资评审、综合管理、结构性项目开发、决策模型、筛选管道、异步开发、部门交叉职能分组、经理角色、资源流程管理、评分模型……,从早上一直听到傍晚,我身体不好,但不觉累,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发现朗讯也是这么管理的,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的一些管理著述。
圣诞节美国处处万家灯火,我们却关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馆里,点燃壁炉,三天没有出门,开了一个工作会议,消化了我们访问的笔记,整理出一厚叠简报准备带回国内传达。我们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IBM作为巨无霸一直处在优越的产业地位,由于个人电脑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严重的打击了他赖以生存的大型机市场。80年代初期IBM处在盈利的顶峰,他的股票市值超过前西德股票之和。也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盈利最大的公司。经过十三年后,它发现自己危机重重,才痛下决心,实行改革,在92年开始大裁员,从41万人裁到现在的26万人。付出了80亿美元的行政改革费用。由于长期处于胜利状态,造成的冗员,官僚主义,使之困难重重。聪明人十分多,主意十分多,产品线又多又长,集中不了投资优势。又以年度作计划,反映速度不快。管理的混乱,几乎令IBM解体。华为会不会盲目乐观,也导致困难重重呢?这是我们访美的目的。
93年初,当郭士纳(Lou Gerstner)以首位非IBM内部晋升的人士出任IBM总裁时,提出了四项主张:1、保持技术领先;2、以客户的价值观为导向,按对象组建营销部门。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全套解决方案;3、强化服务、追求客户满意度;4、集中精力在网络类电子商务产品上发挥IBM的规模优势。
第4条,是针对92年IBM所面临着解体为7个公司的情况而说的。规模是优势,规模优势的基础是管理。
历时5年IBM裁减了15万职工(其中因裁员方法的不当,也裁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销售额增长了100亿,达750亿美元,股票市值增长了4倍。
听了一天的管理介绍,我们对IBM这样的大公司,管理制度的规范、灵活、响应速度不慢有了新的认识。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有效管理有了了解。对我们的成长少走弯路,有了新的启发。华为的官僚化虽还不重,但是苗头已经不少。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临死亡,管理是内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规模小,面对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观规律,是难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风暴。因此,我们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在这条不归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础。这就是华为要走规模化、搞活内部动力机制、加强管理与服务的战略出发点。
在扩张的过程中,管理不善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华为一直想了解世界大公司是如何管理的,有幸IBM给了我们真诚的介绍。回公司又在高层进行了二天的传达与研讨,这100多页简报激起新的改革火花。
3、机会是企业扩张的动力
IBM明确技术领先战略,贝尔实验室更是如此。所有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宗旨无不如此,没有一个公司提出跟在别人后面,模仿的战略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有幸参观了贝尔实验室,中午还与贝尔实验室的曾院士共进了午餐,曾院士是江总书记参观贝尔实验室时被接见的20个华人之一。
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后来有幸成了竞争对手(指部分产品领域)。今天有机会亲自访问,十分高兴。
我首先参观了大厅中的贝尔实验室名人成就展。在巴丁的纪念栏下照了像。后来参观实验室时,又恰好看了巴丁原来工作过的房间,我特意怀着崇敬心情去巴丁50年前发明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台前站了一会,并说巴丁不仅是贝尔实验室的,也是全人类的巴丁。巴丁发明了晶体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的电子新纪元,促进了人类社会极大的发展。刚好上个月江总书记也在那儿站过,他们的科学家十分高兴,送了一个纪念巴丁发明三极管五十周年的纪念品给我,他说他也送了一个给江主席。
贝尔实验室对人类有着伟大贡献,这里产生过七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尔实验室原来属AT&T,由国家垄断经营电信业务获得的巨大利润,支持其每年达20~3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因此,他们出了非常多的发明,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我年青时听说他们每天产生一项专利,现在是每天产生4项专利。贝尔实验室现在归属朗讯,科研与预研明显的已往产品方向转移。但其科研能力在整个世界仍然十分超前。
我们参观了他们97年的重大突破波分复用,和以波分复用为基础的光路由器,现在可实现几十段波长复用,以后还更多。光交换不是基于空分交换,而是波长交换。刻在一个6英寸硅片的光路由器,具有几十万门的交换能力,这意味着十年之内交换与传输将有重大的突破。我开玩笑说,以后一个邮电部长口袋中揣一个交换机,我就去失业保障局了。
在贝尔实验室,我们首先听取了他资深的技术主管玛丁的报告,我们主要与之讨论预测问题,华为在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上一直矛盾重重,理不顺,理又乱。玛丁开玩笑讲了几项著名的预测。
"电话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有许多缺陷,对此应加认真考虑。这种设备没有价值。"
── 西欧联盟 ,1876年
"我认为世界市场上有可能售出五台计算机。"
── 托马斯·沃特森 ,IBM主席 ,1943年
"未来计算机的重量可能不会超过1.5吨。"
── 大众机械杂志 ,1949年
"无论对谁来说,640K内存都足够了。"
── 比尔·盖茨 ,1981年
玛丁介绍了一系列重要的对未来的预测,例如,到2010年,0.07微米芯片会实用化,达到硅的可能达到的最高极限。其单芯片容量可达到40亿只晶体管。
2000年后光纤单芯容量达120G,波分复用系统开始实用。
2005年无线接入的环路成本将低于有线接入。
当然也许后人也会将此预测纳入笑料。
贝尔实验室亚洲人占11%,其中华人为多数。有许多人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我们访问的所有公司都十分重视研发,而且研发要对行销、技术支援、成本与质量负责任,与我国的研发人员仅注意研发有较大的区别。
IBM每年约投入6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各个大公司的研发经费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以此创造机会。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对机会的认识往往在机会已经出现以后,作出了正确判断,抓住机会,形成了成功,华为就是这样的。而已经走到前面的世界著名公司,他们是靠研发创造出机会,引导消费。他们在短时间席卷了"机会窗"的利润,又投入创造更大的机会,这是他们比我们发展快的根本原因。华为98年的研发经费将超过8亿人民币,并正在开始搞战略预研与起步进行基础研究,由于不懂,也造成了内部的混乱,因此,这次访美我们重在学习管理。学习一个小公司向规模化转变,是怎么走出浑沌的。要真正培养一批人,需要数十年理论与基础的探索,至少在心理素质上就关山重重,任重道远。还不知有无人愿意在这如火如荼的时代甘坐十年冷板凳,并且要冒一生心血不成功的"懊悔"。即使成功不为人们理解,除内心痛苦之外,还有可能在大裁员时,把他也象IBM把发明光变相法的利文森错裁了一样,使IBM失去了在高精细芯片加工的技术领先与垄断地位。
在科学的入口处,真正是地狱的入口处,进去了的人才真正体会得到。基础研究的痛苦是成功了没人理解,甚至被曲解、被误解。象饿死的梵高一样,死后画卖到几千万美元一幅。当我看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的实验室密如蛛网,混乱不堪,不由得对这些勇士,肃然起敬。华为不知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勇士。
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是后进者的名言。创造机会,引导消费,是先驱者的座右铭。十年之内通信产业将面临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到来时华为在哪里?我在美国与一些资深人士交流,他们有的说计算机网络的进步会取代通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通信专家说,通信技术的进步将会使通信网络包容了计算机网络,合二为一。我认为二者都有道理,在下世纪初,也许在2005年,真正会产生一次网络革命,这是人类一次巨大的机会。计算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普及信息技术成为可能。高速的光传输,与先进的交换与处理技术,使通信费用数十倍的降低,网络的覆盖能力增强到人们想像不到的地步,为信息的传播与使用铺平了道路。随着波分复用和波长交换,使光交换获得成功,现在实验室的单芯可传送2000G,将来会变成现实,那时候,通信费用会呈数百倍的降低,那么用户的迅猛增长,业务的增长迅猛,难以预计。例如,中国出现六亿门大网时,会是一种什么局面,你想象过吗?
抓住机会与创造机会是二种不同的价值观,它确定了企业与国家的发展道路。浑沌中充满了希望,希望又从现实走向新的浑沌。人类历史是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在自由王国里又会在更新台阶上处于必然王国。因此,人类永远充满了希望,再过5000年还会有发明创造,对于有志者来说,永远都有机会。任何时间晚了的悲叹,都是无为者的自我解嘲。
4、忘我献身精神不仅仅是我们才有
我说过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他们的忘我奋斗精神是令人佩服的。我以前看过一部诺贝尔科学家领奖的故事片,陈述他们象科学疯子一样,到处"胡说八道",忙忙碌碌,走到哪儿就画到哪儿,并不考虑衬衣上不能写公式,不能作实验记录。
美国由于私人风险投资基金的推动,使得一批一批的志士,如痴如狂地去追求成功,那种奋斗不止的精神,并非我们共产党人才有。我们先不说我们是为了社会的公平,他们是追求个人利益。从纯奋斗精神来讲,美国也有焦裕禄、孔繁森。
多年来我接触相当多的美国科技人员,由于一种机制的推动,非常多的人都十分敬业,苦苦的追求着成功,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非个例。比尔·盖茨初期没有电视机,而是由他父亲帮他看新闻而后告诉他,有些人不理解,因此也不会理解中国的许多科技工作者在那么低的收入中的忘我奋斗与牺牲精神。理解不了两弹一星是怎么做出来的,理解不了袁隆平为什么还那么农民。大庆铁人王启明不就是这么一个苦苦探索二、三十年,研究分层注水、压裂,使大庆稳产高产成为世界奇迹的吗?
拼命奋斗是美国科技界普遍的现象,特别是成功者与高层管理者。是由数百万奋斗者推动的技术进步,管理进步,服务网络的优良服务,而取得的。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例如:自负甚高的IBM的高手,都会派到"棒子杰克"的部门去工作。由他来考验他们,这是过关的必经之路。他因为严厉使真名伯特伦反倒不出名。许多人都对他恨得牙痒痒的。他每天只睡了3、4个小时,有时会半夜三点起床到他管辖的某个工厂去逛逛。看看有什么问题,任何人的汇报都瞒不了他。他的工作方法曾经妨碍过他的晋升,但长久以后还是为他挣得了神秘的地位。
经过多年不断地伤人感情,人们已开始接受他的时候,他生病了,已经来日不多了。56岁的他缠绵在病床上,仍不断地批评工作,说IBM发明了工作站,让别人去创造了这个工业,自身却因官僚体系与惰性愚蠢地错失了机会。IBM非改不可。
他的上司屈勒到医院去看伯特伦,看到伯特伦用人工器官呼吸,可能活不了几天了。使上司大吃一惊的是,伯特伦临死也不忘IBM的改革,这时还推荐赫勒主持工作站的工作。赫勒是IBM的离经叛逆者,最野的野雁。
再例:伯兰是IBM企业联盟构想的提出者,后来成长为几百人的部门。企业联盟就是IBM不先去派销售人员去客户那儿推销硬件,而是先派一批程序员去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按客户的要求在30~90天内作一些客户需要的软件,这给客户留下很深的印象,客户在买机器时,一定会先想到IBM。由于IBM不断提供帮助,客户的消费标准已引导到IBM的标准上来了。客户都想找企业联盟,而数十个部门又不归他管。他的位置象没有内阁职位的政务委员一样,但由于IBM的组织庞大,经理十分多,推进十分困难。他警告IBM如果他想保持史无前例的成就,最好全面改革。
随后他病倒了。50岁,脑袋长了一个脑癌。医生开刀后,发现已扩散。他躺在病床上,在病房装了一台终端,每天花好几个小时追踪他的计划进度,发出几十封到几百封电子邮件。临死前,他说了一句"我动弹不得,就象IBM一样。"
如果以狭隘的金钱观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奋斗者,就理解不了比尔·盖茨每天还工作14、15小时的不间歇的努力。不带有陈见去认识竞争对手,认真向他们学习好的东西,才有希望追赶上他们。
我们国家不乏有许多如两弹元勋邓稼先那样优秀的艰苦奋斗者,只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优秀青年继承他们的传统,发扬他们的精神,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国是有希望的。
5、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
这次出访有幸与深圳市原市委书记厉有为同行。共处的十来天,双方交换了许多认识。他在台上时,我们很难有半小时的沟通,这次是淋漓尽致。
市委、市政府这些年来给华为许多道义上的、宏观的、政策上的支持,华为在深圳这块土地上有了不小的发展。但不是人们都了解和理解华为的发展。不仅银行、官员、朋友……,都担心发展这么快,会不会有一天垮了。当然也有一些是少数竞争对手,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作了一些不理解、不正确的分析与误导。
当然,华为也难以不断地以100%的速度增长。发生在基数小的时候,是可能的。97年发展速度已经降下来了,以后还会不断的降下来。尽管每年净增的绝对值很大,但相对值在减少,逐步降到国际高科技企业35%的平均增长水平。
这次我们也考察了一些小公司,与华为几乎是同时起步的,年产值已达20~30亿美元,美国与华为差不多规模的公司产值都在50~60亿美元以上,为华为的3~5倍。华为发展不快的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不会管理。华为没有一个人曾经干过大型的高科技公司,从开发到市场,从生产到财务,从……到……,全都是外行,未涉世事的学生一边摸索一边前进,磕磕碰碰走过来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大量的精力用于员工培训,而非决策研究。
摸索的速度必然较慢。外部看到华为快一些是员工把休息时间全牺牲了,把浪费的钱从生活中又省回来了。但掩盖不了它幼稚的本质。有一次国务委员宋健与我谈话,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浪费"了非常多的钱用于员工培训。也许下世纪才能看到这些苹果长熟。
外部条件是社会上难以招到既有良好素质,又有国际大型高科技企业管理经验的空降部队。即使能招到,一人、二人也不行,得有一个群体。国内政策与公司实力还养不起一个群体。美国公司如果出了一项产品,登高一呼,很快就有非洲经验、欧洲经验,或熟悉亚洲文化的精英繁集。只要双方订好协议,国际市场就密锣紧鼓地干开了。华为成立十年了,海外市场走出去三年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现在才开始有一些小的收获。
没大规模的市场营销,就发挥不了软件拷贝的附加值优势。企业就缺少再创新的机会与实力。
再之,中国的技术人员重功能开发,轻技术服务,导致维护专家的成长缓慢,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均衡成长,外国公司一般都十分重视服务。没有良好的服务队伍,就是能销售也不敢大销售,没有好的服务网络就会垮下来。我们与外国大公司交谈时,他们都陈述自己有一个多么大的服务网络。相比之下,华为发展并不快,资源使用上也不充分,还有潜力可以发挥。
华为十分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潜力的增长,企业的发展有十分强大的推动力与牵引力。因此充满扩张的机会,使内部的矛盾在扩张中消化。经历初期的快速扩张,使一代优秀的员工得以成长,成为骨干,为公司稳定下来后的正规管理积累了经验与管理力量。他们经历了艰苦的奋斗,具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公司避免了沉淀。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能上能下的按岗位目标责任的标准使用干部,华为的红旗是一定可以持续飘扬下去的。华为的内部凝聚力是抵御外界风暴的盾牌。只要长期坚持剖析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与弱点,不断地改良。避免重大决策的独断专行,实行委员会制的高层民主决策,华为的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燃烧成熊熊大火。
十年之内,通信产业及网络技术一定会有一场革命,这已为华为的高层领导认识,在这场革命到来的时候,华为抓不住牛的缰绳,也要抓住牛的尾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际大公司。这场革命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只有在革命中,才会出现新的机遇。
6、中美关系的风风雨雨不影响学习美国人民
美国政府出于自己的内外政策需要,长期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它谋求霸权主义,以企保护其对资源的获得以及市场的占有。消灭社会主义,推行其价值观,以强加给各国人民。
中美关系时好时坏,是出于美国政府的需要,我国斗而不破的政策也是为保护自己的灵活措施。美国一边使用人权为幌子,拼命攻击中国,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干扰你,使你只有招架之力,一边它就乘机获得贸易的好处。
中国在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改革,持续十几年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国内问题的解决。十五大以后,国企改革的力度加大,只要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形象就会越来越改善。但企望美国完全改变政策是不可能的。但作为强国,就有了说话的地位。以后更会是强大的社会,先工业化国家通过贸易自由化,使后工业化国家长期处于辅助地位。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象当年搞两弹一星那样,拿出伟大的气魄来,在经济上、科技上站起来。当前,应在教育上加大发展,普遍提高人民的素质,认真学习各国的先进思想,在观念上对自身实现解放。从事高科技的产业更应向美国人民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机制,在软件技术革命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始终充满追赶的机会。
因此,中美之间的风风雨雨还会不断地出现,但不影响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他们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精神,以促进我们更快的富强起来。
资讯
Workday发布财报后,股价大跌,原因是前景显得不明朗
这几日Workday发布最新一季财报后,股价大跌11.4%,虽然这个季度收入增长了34.2%,达到了4.096亿美金,其中订阅服务增长了38.3%,达到了3.357亿美金,专业服务收入增长了18.1%,达到了0.739亿美金。
Workday首席执行官Aneel Bhusri 谈到第三季度业务增长强劲,在不同的市场和行业的表现都非常棒,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真正的客户成功等这些都是区别市场的不同。
但是他也指出在未来也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美国的大选,其他八国集团领导人的选举等都会是一个影响。但是希望这个不确定性是孤立的,短暂的。但是这个必须要注意。
第四季度他很乐观的预计收入4.27亿美金到4.3亿美金。同比增长32%到33%,其中订阅收入3.6-3.63亿美金。
基于本季度的强劲收入,也提高了全年的收入预期,15.6亿美金-15.63亿美金。
即使如此,依然挡不住未来的不确定。
不过小编认为,这个时候可以入手workday了!73美金的价格可以持有,80多的时候抛掉。做短线是没问题的。这一年来,如此情况出现了好几次。如果短线的话,会有不少收获。特别注意这一段不作为投资参考,也不负责!
资讯
【HRTechChina专稿】2016年11月人力资源科技投融资小结
2016年11月人力资源科技投融资小结
公司
国别
轮次
金额
领域
投资者
报道链接
独立日
国内
A轮
千万元人民币
招聘
Recruit等
http://www.hrtechchina.com/15145.html
自客
国内
战略投资
未透露
招聘
BOSS直聘
http://www.hrtechchina.com/15412.html
Handshake
国外
B轮
2000万美元
招聘
Spark Capita
http://www.hrtechchina.com/15396.html
Job Today
国外
B轮
2000万美元
招聘
Flint Capital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311.html
Hire
国外
C+ 轮
3000万美元
招聘
Glenme Trust等
http://www.hrtechchina.com/15281.html
Helpster
国外
种子轮
210万美元
招聘
Convergence Ventures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367.html
Codefights
国外
A轮
1000万美元
招聘
e.ventures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429.html
DoSelect
国外
种子轮
未披露
招聘
3one4 Capital等
http://www.hrtechchina.com/15205.html
untapt
国外
B 轮
200万美元
招聘
Cris Conde等
http://www.hrtechchina.com/15521.html
WorkIndia
国外
未披露
招聘
Asuka Holding
http://www.hrtechchina.com/15511.html
乾通互连
国内
B轮
2.5亿人民币
人力资源SaaS
北京长安投资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504.html
Wurk
国外
种子轮
100万美元
人力资源SaaS
CanopyBoulder等
http://www.hrtechchina.com/15268.html
易才集团
国内
注资
20亿元人民币
人力资源外包
阳光保险
http://www.hrtechchina.com/15532.html
PMCAFF
国内
A轮
未透露
人力资源外包
沸点资本等
http://www.hrtechchina.com/15523.html
Axonify
国外
C轮
2700万美元
企业培训
JMI Equity等
http://www.hrtechchina.com/15167.html
Jubi
国外
572,877 美元
企业培训
http://www.hrtechchina.com/15271.html
BetterUp
国外
A轮
1290万美元
企业培训
DFJ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392.html
简记
国内
种子轮
300万人民币
财税
亚杰基金
http://www.hrtechchina.com/15451.html
BurgieLaw
国外
种子轮
20万美元
在线法律
TinkBig Venture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445.html
Freshdesk
国外
F轮
5500万美元
CRM
印度红杉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181.html
Zarget
国外
A轮
600 万美元
CRM
Sequoia India 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193.html
保准牛
国内
A轮
3000万人民币
企业保险
经纬中国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442.html
亿方云
国内
A+轮
840万美元
云服务
陈伟星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426.html
TapChief
国外
种子轮
未披露
顾问咨询
Paytm
http://www.hrtechchina.com/15534.html
ValiMail
国外
A轮
1200万美元
邮件服务
Shasta Ventures领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15219.html
Zugata
国外
A轮
700万美元
评估
Canaan Partners等
http://www.hrtechchina.com/15356.html
Glint
国外
C轮
3700万美元
评估
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等
http://www.hrtechchina.com/15316.html
收购
收购方
被收购方
金额
意义
Google云
Qwiklabs
未披露
尽快补齐自己在云计算方面的缺口,为 Google Cloud 和 G Suite 培养人才
http://www.hrtechchina.com/15476.html
作者:於丹 转载请备注文章出处
2016年11月,HRTechChina共收录了27家人力资源科技行业投融资信息以及1家收购信息。投融资信息分别为:国内8家,国外19家。同时,编辑又把人力资源科技行业再进行领域细分,本月收录的细分领域涉及:招聘;人力资源SaaS企业培训;在线法律;财税;云服务;评估;等几大类。
招聘方面,11月国外人力资源科技企业大放异彩,收录的10家企业中有8家来自于国外。国内,分别为“独立日”和“自客”宣布获得融资。
兼职项目“独立日”已于近日获得千万元人民币级别的A轮融资,由Recruit等主要投资。此前,独立日获得过中路资本的天使轮投资。“独立日”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目前分为普招、包招、定制招聘三种用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资方Recruit是全球第二大人力资源公司,公司创立于1960年,并于2014年10月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在中国投资了51Job、58同城等公司,此前也公开表示过会在中国投资更多的初创企业,后续应该会继续有动态。
“自客”宣布获BOSS直聘战略投资。“老虎科技”7月获得高榕资本的100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随后其产品“自客”正式上线。而近日,自客又获得BOSS直聘的战略投资,除资金支持外,双方将从平台、品牌等范畴建立深度合作。自客定位自由职业者招聘平台。Boss 直聘成立于 2013 年 12 月,公司旗下有三款产品,分别是看准网、Boss 直聘和店长直聘。这样看来,两者合作后,市场可以覆盖全职、兼职,用户人群则可以覆盖白领、蓝领。
巧的是,拉勾网发布的新品“大鲲”,也想切兼职外包的蛋糕。自客与大鲲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但打法却不同。自客基本是完全对标美国自由职业者网站Upwork(合并前的Elance-oDesk,其估值超过10亿美元),覆盖全行业,先做平台。而“大鲲”只做设计师和开发者,类似猪八戒威客、实现网、Coding的码市等,涉及后端的一些对接服务。不过现阶段,自客与大鲲都处于免费阶段。
国外获得融资的8家人力资源科技招聘公司,其中获得大额数目融资有:
人才拍卖网站Hired 获3000万美元 C+ 轮融资,C轮合计融资达7000万美金。Hired 获得3000万美元 C 轮第二笔融资,原有投资者安大略养老金委员会和财富顾问公司 Glenmede Trust 继续追投。今年4月份,公司曾获得4000万美元 C 轮融资,当时的投资方包括 Comcast Ventures 、Silicon Valley Bank 、Lumia 和 Great Oaks 。本轮融资后,公司的 C 轮融资金额达7000万美元,总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
不同于以往找工作的方式,Hired 把各个公司提供给求职者,让求职者比借助其他手段,有更多进入顶级公司的机会。目前 Hired 在包括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6个国家设有17个办事处,下一步计划进军欧洲大陆和亚洲为主的新市场。
国内有100offer.com 等同类服务网站。
欧洲招聘网站Job Today 获得B轮2000万美金融资,由Flint Capital领投,Accel Partners、 Mangrove Capital、Felix Capital、 Astremedia等参投。
Job Today 是一个蓝领求职平台,今年1月获得A轮融资。Job Today创办于西欧一个小型内陆城市卢森堡。去年五月Job Today在西班牙推出,但服务区域只限马德里和巴塞罗两个城市。去年十月,服务范围扩大至伦敦。几个星期之后,巴黎也囊括在服务范围之内。
帮助毕业生在不同的城市找工作的Handshake宣布获得来自Spark Capital 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作为交易一部分,Spark 的一位合伙人Megan Quinn 将加入公司董事会。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 Handshake刚刚完成105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领投, TrueVentures、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和 Lowercase Capital参投。上述投资人也都参与了Handshake本次的B轮融资。目前,学生可以使用Handshake平台管理面试、与招聘者沟通以及寻找工作和实习机会。
人力资源SaaS方面,11月25日上午,乾通互连在发布会上宣布完成2.5亿元B轮融资,并正式发布其一站式人力资源云服务平台——嗖嗖云。本轮融资的领投方为北京长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乾通互连创业团队跟投,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嗖嗖云平台开发与运营。
2016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将达375.6亿元规模,相比2015年将增长86.68%。市场一致认为,未来几年SaaS将成长为又一个万亿级市场,而目前国内10亿美元级别的企业还没有出现。未来国内SAAS行业竞争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强者恒强的局面必将伴随着行业独角兽的出现而到来,谁会脱颖而出呢?
人力资源外包方面,“易才集团”获得阳光保险的20亿元人民币注资,此次融资后,阳光保险将拥有易才集团40%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
易才集团成立于2003年,其依托于全国范围的服务网络、互联网服务平台和计算机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人事外包、法务咨询、福利管理、咨询与培训等一站式人力资源外包服务
企业培训方面,近几个月受到了资方更多的关注:
Axonify宣布获得了由JMI Equity和BDC Capital领投的新一轮27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这家公司旨在帮助员工做得更少学得更多。员工每天仅需要三分钟的自主训练,这个训练更像是游戏。
企业学习平台Jubi, Inc.完成 $572,877 美元融资。Jubi是一个引领数字化创新的产品,他们的软件基于提高员工技能和绩效来提高组织生产力。Jubi通过学习从事件到过程的转变,从而促使个人以及企业实现更高的技能水平、成就以及生产力。
致力于为企业员工提供获得认证的企业教练辅导的BetterUp BetterUp 获 129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由 Draper Fisher Jurvetson (DFJ) 领投,Social Capital 和 Freestyle 等多家公司参投。
据称,美国的数字化学习市场 2015 的价值创下120 亿美元,到 2020 年,全球市场价值预计达到 310 亿美元。就在上个月,Everwise 筹集了 1600 万美元,用于匹配导师和学员, 8 月份,在线课程项目 Coursera 推出了一个专门针对企业的产品,旨在培养员工额外的技能,来推进他们的职业生涯。
客户管理软件Freshdesk获5500万美元F轮融资,印度红杉领投,现有投资者Accel Partners参投。 早期投资者包括Tiger Global Management和Google Capital,它们在美国国外的第一笔投资就是Freshdesk。作为客户管理领域的领头羊,Freshdesk成为在这方面第一家进入Gartner Magic Quadrant的印度创企。
提供一站式企业保险定制化服务的保准牛获经纬领投3000万A轮融资。随着风险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保险来转移运营管理当中的风险,以降低经营成本。这些风险包括业务经营风险、企业安全风险、员工健康风险等。而且一些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比如O2O、共享经济等,也催生了更新的碎片化场景化需求。
收购方面,Google Cloud 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将云学习平台 Qwiklabs 收入麾下,具体金额双方都没有透露,Qwiklabs 也从未公开过任何融资消息。收购完成后,Google 将利用 Qwiklabs 的教学服务为 Google 云和 G Suite(原 Google 旗下的工作 App)提供云技术人才,弥补自己在云技术知识产权方面的不足。Qwiklabs 现有的大部分课程都仍然和 Amazon 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 AWS 技术的领先性,Qwiklabs曾经只提供针对亚马逊 AWS 平台的技能教学服务 ,亚马逊甚至把 Qwiklabs 当做自己的“自主进度动手实验室”(在使用 AWS 服务以及存在真实云场景的真实 AWS 环境中提供动手练习,go-to service)。
尽管没有在公告中体现,但此次由 Google Cloud 直接收购 Qwiklabs,可以看出 Google 对亚马逊的阻击。2014 年时,美国云技术招聘的工作岗位就同比上涨了 92%,大部分招聘需求都来自 Google、Amazon、VMware 这样的云服务提供商,所以对这些公司来说,有直接人才培训能力的公司十分重要,相关资源抢夺也成为必然。
资讯
突发丨Oracle疑似大规模裁员,可能涉及2000人!
来源:公众号“ 码农的自我修养”
有小伙伴对于Oracle,是这么评价的:
然而,据可靠线报,我们听说Oracle最近正在计划大规模裁员(RIF)。
这里给大家稍微科普一下什么是RIF。在过去,layoff曾经意味着被解雇的雇员还有可能被重新雇佣;但是RIF意味着你的工作玩完儿了。
现在,因为在大型公司中被layoff后几乎也没有多大可能性被重新雇佣,因此RIF与layoff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总之就是没工作了呗。
这条传闻在硅谷IT圈内一出,各种群聊一下就炸开了锅。比如在太阁的讨论群中,我们看到:
本着一个求真的精神,我们照例采访了我们在Oracle在硅谷的在职员工。一位Oracle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热心群众表示,公司要裁员在公司里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流言”了(再次强调,这条消息没有经过Oracle官方的证实)。而且,更为劲爆的是,据说这次裁员裁掉的将不是performance review比较靠后的同学,而是
直接砍掉很多个大组!
据悉,这次裁员的主要目标是Solaris部门。前几日,各大媒体都爆出Oracle将完全停止对Solaris系统的开发。
如此一来,Solaris11.4 将会成为绝唱。不出意外,大家再也等不来Solaris12了。
关于这起事件,太阁的全栈工程师Jake分析,Solaris被砍去可能是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这个系统是一个混合“开源/闭源“的模式,非常难以处理。
第二,从操作系统上赚钱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第三,很多软件现在都不支持Solaris了。除了Solaris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小组将被砍掉,但是具体情况现在依旧不明朗。
有趣的是,在这起传闻中,Oracle官方的口风非常的紧。在某国外论坛上,有疑似Oracle内部员工的好友在论坛发帖称,Oracle官方禁止员工回复这些裁人流言。
但是在美国的论坛上已经有群众猜测裁员数量将可能达到2000人。
我们甚至联系到了一位在中国Oracle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士,不出意外,他拒绝对Oracle是否会裁员发表评论,只是默默的甩给了我们的小编一个连接,并且耐人寻味的表示“中国公司内部未宣布”。
有网友表示,和有些公司(比如前两天的GoPro)大张旗鼓的裁人不同,Oracle裁人喜欢静悄悄的裁……
也有员工失望的表示,Oracle你在六月不还信誓旦旦的表示不会裁员吗?不是不是说好再爱我一年吗?Q_Q
总之,现在Oracle内部的气氛应该非常诡异(我们强烈怀疑这名发帖者来自于Solaris部门),整个部门都静悄悄,一天没几封Email,老板都已经旅游去了。
这位员工认为:Oracle一般会选择在假期之前把人都裁了,这样可以为公司节省下很多圣诞假期的薪资开销。
所以,所有的事情应该在接下来的几周就会有结果了吧。像Oracle这样量级的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整个行业。太阁将会持续关注此事,并为大家实时更新。
资讯
微软天价收购Linkedin交易获欧盟批准 交易未来几天内完成
据最新消息显示,欧盟终于在近期通过了微软添加收购职场社交网站Linkedin的交易申请,并提出了一系列反垄断要求。
在今年6月,微软宣布将以260亿美元(约合190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职场社交网站Linkedin,但是出于反垄断的考虑,欧盟方面需要对这起交易进行审核评估。
对于这次收购,欧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减轻微软垄断的可能性。欧盟委员会表示,该委员会批准该交易的条件是在合并交易完成以后的五年时间里,微软必须允许其他职业社交网站使用其Office程序,并必须给予PC厂商以不在台式机上预装LinkedIn应用快捷方式的选择权等等。
对此,微软方面表示接受,同时也同意允许Linkedin的竞争对手可继续使用Office应用程序界面,也允许来自于Linkedin以外的其他网站的用户个人资料显示在会议日历上。
微软首席法务官Brad Smith表示:“我们现已获得完成这项并购交易的所有监管批准,交易将在未来几天中完成。”
这是微软近来交易金额最大的一项收购计划,收购Linkedin将帮助微软在企业级市场进一步打开局面,而微软固有的办公系统和云服务也将跟上,一同形成新的产品阵列。
资讯
提供职业规划、招聘以及在线学习服务的“Fuzu”获180万欧元种子轮融资
提供职业规划、招聘以及在线学习服务的芬兰初创企业Fuzu宣布获得180万欧元种子轮融资,本次交易的投资方为FinnFund。据悉,Fuzu计划利用本轮资金加强企业发展以及将业务扩展到亚洲和非洲等新兴市场。
Fuzu是一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建议的初创企业,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浏览相关的工作机会、设立职业目标、接受企业培训、锻炼社交能力以及在一个地方申请工作。据了解,Fuzu的总部设在赫尔辛基,业务范围覆盖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亚洲等地区。
通过本轮资金,Fuzu计划重点在肯尼亚扩展公司的业务以及非洲的其他国家。据悉,目前Fuzu在肯尼亚用于大约18万名用户。Fuzu首席执行官Jussi Hinkkanen表示:“Fuzu的愿景是:通过数字化的服务,不断的鼓励数百万的用户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潜力并为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道路做好准备,从就业到创业,为他们提供希望。”
职业发展规划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资讯
薪福多获800万元天使轮融资
薪福多是一家人力资源SaaS服务商,致力于为企业提供薪酬代发与管理、薪酬理财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等应用,让薪酬发放变得更加安全、专业、高效。近日,薪福多获800万元天使轮融资。
薪福多2016年4月创立于杭州。薪福多是聚焦企业薪酬福利的一站式增值服务平台,也是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共同打造的“互联网薪酬+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
浙江薪福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依托由软银中国携手浙江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隶属浙江省商务厅)、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 江苏省外事服务中心、天津外国企业专家服务有限公司、湖北外服鑫中浩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内蒙古金安达人力资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外国企业服务有限总公司、青岛市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等全国10多家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组建的昊基人力为基础渠道和资源的全国性薪酬福利服务外包的线上平台,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333个市的服务网点;也是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共同打造的“新兴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专业机构。
资讯
2016年美国创企报告新鲜出炉,700多家企业参与调查(图文详细版)
编者注:此文为First Round对美国700多家创企进行调查的一份详细报告,猎云网编译。
去年,为揭开企业家的神秘面纱,我们推出了“创企情形分析”项目。期间,我们咨询了那些背后有风投公司撑腰的公司领导人,从融资环境到与联合创始人的工作关系,再到他们办公室每平方英尺的价格,事无巨细都做了访问。数百名创始人对我们的问题做出了回应,一百多万读者阅读了访问结果。
今年,我们有志于刷新并增进对科技生态系统的创始人及创企的了解。我们问了一些与去年相同的问题,旨在追踪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也涉及到了一些新领域,问了一些新问题,如创始人如何选择领投机构,以及他们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看法。
2016年8月至9月,我们收到了700多位创始人的反馈,内容包括他们各自的发现、意见和经验,下面是具体信息:
泡沫正在紧缩。
在给700多位创始人的问卷中,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我们是否还处于泡沫之中?去年有73%的人表态说是,从今年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人依旧这么认为,但人数比例却较去年下降了22%。
现在正是创办企业,扬帆起航的好时机。
虽然大多数创始人认为我们还处于泡沫之中,但仍认为现在正是成立公司的大好时机。
近1/5的创始人表示,他们正在培育独角兽企业。
科技领域的乐观主义之风是盛行不衰的:18%的领导人表示他们有绝对的信心创立一家估值10亿美元的公司,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经历一些波折。同样有18%的创始人表示,去年他们公司的发展就不那么顺利,甚至还进行了裁员。
更多创始人看到了退出的机会。
2015年,只有1/3的创始人预计IPO市场将得到改善,今年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了43%。创始人更看好收购,并有72%的人预测,明年将有更多的并购活动。
Alphabet以收购方身份出现。
在创企发展的过程中不乏有虎视眈眈的收购方希望将之据为己有。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希望创始人能够写下其中一个收购方公司的名称。在榜上有名的150家公司中,Alphabet成为最受追捧的收购方。
投资者更有优势。
我们有问到创始人一个问题:在未来几年的交易中,你认为企业家和投资者谁比较有优势?创始人指出,投资者可能会更胜一筹。去年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今年则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2/3的创始人认为投资者持有更大的影响力,去年该数据只有54%。
关于技术领域“多样性问题”的成因,男士和女士持有不同的观点。
在我们的问卷中,有一题需要创始人指出女性和少数民族在技术领域不拔尖的主要原因。虽然男士和女士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但仍然存在一些意见分歧。男性将之主要归咎于技术问题,而女性则更加强调无意识偏见及缺乏榜样的原因。
61%的创始人表示,他们的董事会都是由男性组成。
在未来,这种男女分布比例不平衡的情况只会更加严重。在我们采访的公司中,处于后期融资轮的公司董事会拥有的女性成员数量明显减少。
创始人预测,到2030年,科技领域将把美国的多样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科技领域从14年后将开始影射美国的性别和种族差异了,而超过1/4的人表示,相对平等的现象至少要在20年后才会出现。
创始人最关心的是招揽人才、吸纳客户。
在去年的调查中,创始人表示他们最担心的事情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今年,人才问题依旧突出;去年,收入问题是创始人的第二大关注点,但在今年,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吸纳客户这一块。在谈及美国存在的多样性问题,以及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问题时,约1/4的创始人表示,他们对此并不上心。
比特币价格走势持续上涨,而农业科技没有得到重视。
7/10的创始人表示,比特币的价格被肆意抬高,有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增长态势。然而,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农业科技(54%)和生命科学(52%)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科技领域也有女中豪杰。
在采访中,我们让创始人写下他们最欣赏的当代技术领域的佼佼者,125人榜上有名。特斯拉(Tesla)和SpaceX的埃隆·马斯克居于首位(23%),接下来就是杰夫·贝佐斯(10%),马克·扎克伯格(6%)和乔布斯(5%)。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领导者是Sheryl Sandberg(1%),毕竟,在所有受访者中,女性只占了5%。
以下为具体调查数据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结果,汇集成了如下的图表,敬请参阅。
关于领导力
1.您的公司有多少创始人?
2.如果您有至少一个联合创始人,您如何定义您和他的关系?
3.您认为,10年后您还会是CEO吗?
4.如果您失败了,您认为原因会是什么?
关于市场
5.现在是成立公司的绝佳时机吗?
6.如果您现在要成立另一家公司,还会固守现在的行业吗?
7.对科技类公司来说,我们正处在泡沫之中吗?
8.您有出售您的任何股票吗?
关于底线
9.您在为提升盈利能力,或实现业务增长而优化服务吗?
10.较去年相比,您的资金消耗率有何变化?
11.您认为控制资金消耗速度是必须优先考虑的事情吗?
12.您认为自己的项目几年后可以实现盈利?
关于招聘和解雇
13.在未来一年,您认为您会雇用多少人?
14.您会领先还是会滞后于自己的招聘计划?
15.哪类高管的招聘最难做决定?
16.您去年裁员了吗?
关于薪酬
17.在员工出售二级市场股票方面,您有什么政策?
18.员工离开公司之后,多长时间才能行使期权?
19.您公司的中级工程师能获得多少股权?
20.您公司的中级工程师能赚到多少钱(薪水+奖金)?
关于办公室和企业文化
21.您现在的办公室每平方英尺多少钱?
22.您公司普通员工的平均任期有多长?
23.您认为您公司企业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24.在您的公司,多数人结束工作离开办公室是什么时候?
关于多样性和包容性
25.您的公司是否有促进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战略?
26.在过去一年中,您的公司是否在内部或外部谈及到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问题?
27.在您公司的董事会中,男女比例是多少?
28.在整个公司中,男女比例是多少?
关于融资
29.您最近进行了第几轮融资?
30.您离进行最后一轮融资多久了?
31.您最近一轮融资的整个筹款过程进行了多久?
32.在进行最后一轮融资时,您和几家公司做了pitch?
33.在最近一轮融资中,您所筹集的资金是高于还是低于融资目标?
34.您的公司曾进行过过桥融资吗?
35.在未来一年,您认为风投融资会变得更简单还是更难?
36.在您看来,如果要进行下一轮融资,会有多大的挑战性?
关于退出
37.如果您打算上市,您认为需要多久才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38.与今天相比,在今后的18个月......
39.在未来一年,您认为创企的兼并和收购案是增加还是减少?
40.对于将公司建设成估值10亿美元的企业,您有多大的信心?
关于投资者
41.在过去一些年里,您认为权力一般都掌握在企业家或投资者手中吗?
42.在未来几年,您认为企业家和投资者,谁的权力将更大一些?
43.您在选择领投机构时,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
44.您的主要投资者所带来的实际帮助与您的期望值之间有何关系?
关于受访者
45.您是CEO、创始人还是CEO兼创始人?
46.您公司的总部在哪里?
47.您公司创办多久了?
48.您是男性还是女性?
49.您多大了?
50.您现在的团队规模是......
51.您公司所在的领域是......
52.您最关注哪个平台?
本文来自猎云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46123
资讯
曾主导收购雅虎的微软老兵将出任星巴克 CEO
12 月 1 日,星巴克创始人兼 CEO 霍华德·舒尔茨宣布将在 2017 年 4 月 3 日正式卸任 CEO 一职,接替他的,将是星巴克目前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约翰逊于 2015 年加入星巴克,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而且他之前还是科技界的资深人士。
数十年的科技老兵
约翰逊出生于 1960 年,他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他于 1981 年进入 IBM 公司,担任其系统整合和咨询业务的软件工程师。
1992 年,约翰逊离开 IBM 并加入微软,开始了他长达 16 年的微软生涯。2003 年,由于在南美和北美市场的出色销售工作,他被任命为微软全球负责市场、销售和服务等业务的副总裁;2005 年,他又被调任为微软 Windows 和在线业务部门的联席总裁。
一年之后,当另一位联席总裁 Jim Allchin 退休之后,他正式成为整个 Windows 和在线业务部门的总裁,并直接向当时的微软公司 CEO 史蒂夫·鲍尔默汇报工作。
在担任此职务的过程中,约翰逊的主要工作是在维持 Windows 发展的基础之上,推动微软的在线搜索和广告业务的发展;当时微软正对 Google 的发展颇为忌惮,希望在此方面也有所突破。2008 年,在约翰逊的主要负责下,微软开始寻求以 44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
后来的结果是,这次收购计划没有取得成功,微软决定分拆 Windows 和在线广告业务;而约翰逊也决定从微软离职。针对约翰逊的离开,微软当时的 CEO 鲍尔默评价说:
他为微软建立了一个非常棒的团队,并为 Windows 和在线业务部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架构下,我们将会更加灵活与专注。我很开心能与他一起工作,希望他以后会更好。
离开微软之后,约翰逊开始担任 Juniper 网络公司的 CEO。Juniper 是一家总部位于加州的跨国公司,它主要为客户提供网络技术支持、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业务。
在 Juniper,约翰逊主要将业务专注软件策略,并鼓励开发者为 Juniper 旗下的 Junos 操作系统开发软件产品。而且在他的努力下,Juniper 与 IBM、微软和甲骨文等公司建立了基于软件兼容性方面的合作关系。
2014 年 1 月,约翰逊正式从 Juniper 离职。
与星巴克的渊源
虽然约翰逊是在 2015 年加入星巴克的,但实际上,他与霍华德·舒尔茨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交情。据纽约时报报道,大约在十几年前,舒尔茨到微软寻求帮助,希望对方能够在所有的星巴克门店上都配置好 WiFi。
就在这一契机下,舒尔茨就开始与当时在微软任职的约翰逊打交道了。
2009 年,身为 Juniper CEO 的约翰逊加入了星巴克董事会;从那时起,约翰逊就已经开始对星巴克进行建议性的指导,尤其是推动星巴克拥抱科技发展的潮流方面。
按照舒尔茨的说法:
2009 年他加入了星巴克董事会;数年之间,在如何定位星巴克在世界中的角色方面,他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他还知道星巴克去拥抱科技行业的变化,并且在用户体验中加入一些面向消费者的前沿技术。
这其中,就包括星巴克推出的移动支付 app 和店内 WiFi。
2015 年,约翰逊正式加入星巴克,担任首席运营官一职。在此期间,他积极推动星巴克的移动支付和外卖业务,并且把星巴克的 app 和激励项目推向中国。按照舒尔茨的说法,在约翰逊加入以来的两年时间里,星巴克的财务状况呈现出有史以来最好的状态;这其中就有一大部分是约翰逊的功劳。
有媒体认为,舒尔茨之所以选中约翰逊担任星巴克 CEO,是看中了后者在科技行业数十年的从业经验;而约翰逊的接任,也就意味着星巴克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继续拥抱科技的发展。
实际上,爱范儿之前曾经报道过,星巴克不仅仅是卖咖啡的,它也是最懂互联网的科技公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约翰逊接替舒尔茨担任 CEO,也会让未来的星巴克拥有更加强烈的互联网色彩。
这对于星巴克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