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企业用户的安全“保镖”,阿里聚安全正式发布 来源:猎云网(微信:ilieyun)文/赵子潇 DT时代,企业的业务安全遭遇极大的挑战。这些威胁不仅限于攻击、病毒、漏洞、木马、网络钓鱼、间谍软件,还包括内容安全、业务风险等。黑灰产运作日趋成熟,已经形成产业链条,企业如何保证业务的健康发展? 2016年2月25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企业安全产品——阿里聚安全,面向不同规模的企业和开发者提供符合互联网特点的业务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全面覆盖移动安全、业务风控、内容安全、实人认证等多个维度。 大数据和多维度引擎确保移动业务安全 基于阿里巴巴多年积累的安全大数据和多维度安全风险分析引擎,阿里聚安全为客户提供风险发现、安全防护和持续监控三大模块的产品及服务。 阿里聚安全通过安全扫描和安全评估组件来提供风险发现服务。在防护能力方面,应用加固和安全组件使得阿里聚安全具备应用级和代码级的双重保护能力,形成内外结合的防护体系,能够抵御逆向分析、二次打包和动态调试等攻击,目前该安全组件经历了数个亿级应用和多次“双11”活动的考验。 针对上线后的应用,持续监控模块提供了全流程的风险管控服务,以可视化的方式为企业实时监测各类风险。 数据风控解决方案让黑灰产远离企业 许多互联网业务都是黑灰产眼中的“肥肉”。黑灰产的介入不仅侵犯商业利益,还严重干扰用户的正常使用,而且极有可能拖垮整个业务平台,给企业造成毁灭性灾难。 阿里聚安全提供了完整数据风控方案,不仅可以实时识别并阻止恶意行为,而且保证正常用户的行为不被打扰。 阿里聚安全业务风控解决方案具有“三高能力”,即高强度风控基础安全保护、高精度业务风险识别和高体验的风险控制。凭借这三大能力,阿里聚安全业务风控解决方案拥有了高对抗性、低打扰率和低成本接入的优势。 阿里聚安全业务风控解决方案为企业商业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保障,在企业和黑灰产之间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内容安全“守护神”净化网络空间 去年,北京三里屯不雅视频事件、快播公司涉黄事件、百度贴吧事件在社交平台上传播极广,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企业对“内容安全”的思考。 阿里的内容安全产品基于多年的管控经验建立完整的风控和分析体系,将舆情情报沉淀为样本并优化算法,提升了信息安全检测能力。 阿里拥有的安全和算法专家团队可支持阿里各业务平台每日上亿的图片检测与分析,可提供完备的内容检测服务,如智能鉴黄、违禁图像识别、图文识别、文本识别等。 依托于阿里生态的环境,阿里聚安全进行了精细化的场景管理,并将场景化概念应用于服务的各个环节,将每个场景下的检测做到极致。 实人认证——线上线下完全一致 为保障用户身份真实有效和持续一致,并建设网络诚信体系,阿里巴巴的网络身份认证从一开始就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实名登记,升级为银行打款认证,再到手持身份证认证。现在,淘宝卖家开店认证已全面升级为实人认证。 阿里聚安全以实时大数据风险管理为核心,可实时判断每一个用户的认证动机,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用户采用不同的认证方式,保障正常用户能够方便、快捷的提交资料,而风险用户无法简单的通过盗用他人信息通过认证,确保认证的真实性。 同时,阿里聚安全以生物识别、无线安全技术为支撑,保障实人认证的有效性。目前,阿里巴巴人脸识别技术已在实际场景中大规模应用。 “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企业业务 阿里聚安全还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一站式方案,既有适合大多数企业的通用型解决方案,也有针对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 阿里聚安全的通用解决方案完整覆盖了企业业务开发的整个过程。 在设计阶段,提供安全流程培训服务;在开发阶段,接入高强度的安全组件;在测试阶段使用自动化的漏洞扫描和兼容性测试;业务上线前,再进行应用加固;上线后,则持续对发布的应用进行仿冒监测、运行环境监测和攻击行为监测。在发现仿冒应用和攻击风险时,阿里聚安全还提供情报服务和应急响应。 而对于已经上线的业务,阿里聚安全也提供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服务。 除了通用解决方案,阿里聚安全还推出了行业解决方案,涵盖电商、医疗、金融以及手游等领域。
    资讯
    2016年02月25日
  • 资讯
    智联招聘2016财年第二财季净利润950万美元 同比增0.3% [摘要]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总营收约为6320万美元,同比增长19.7% 智联招聘今天发布了该公司截至12月31日2016财年第二财季财报。财报显示,财报显示,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总营收为人民币4.092亿元(约合6320万美元),同比增长19.7%;净利润为人民币6170万元(约合950万美元),同比增长0.3%。   第二财季业绩概要: 总营收为人民币4.092亿元(约合63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7%,较公司此前预期的区间上限高出人民币920万元(约合140万美元); 在线招聘服务营收为人民币3.203亿元(约合49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 毛利润率为88.3%,去年同期为89%。 净利润同比增长0.3%,达到人民币6170万元(约合950万美元)。 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智联招聘第二财季净利润为人民币6610万元(约合10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 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1.12元(约合0.18美元)和人民币1.08元(约合0.16美元); 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1.22元(约合0.18美元)和人民币1.16元(约合0.18美元)。   第二财季财务分析 营收: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总营收为人民币4.092亿元(约合63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3.418亿元增长19.7%。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在线招聘服务营收为人民币3.203亿元(约合49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64亿元增长21.3%。智联招聘在线招聘服务营收的增长,主要由于使用公司在线招聘服务的独立用户人数增加。智联招聘第二财季中的独立用户人数为329,449人,比去年同期的272,281人增长21.0%,主要由于公司加强了获取和留住用户的措施,以及由于雇主日益利用互联网作为招聘员工的渠道。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每独立用户平均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其他服务营收为人民币8890万元(约合137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7780万元增长14.3%。智联招聘的其他服务营收主要是指来自于各种补充性服务的营收,这些服务是为了迎合求职者在其职业寿命周期中的不同需求而推出的,涵盖从大学到毕业、首次求职到换工作等各个领域,其他服务的营收同比增长主要是由于评估和校园招聘服务增长。   毛利润和毛利率: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毛利润为人民币3.562亿元(约合55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999亿元增长18.8%。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毛利润率(即毛利润在净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8.3%,略低于去年同期的89%,此下滑主要是由于校园和评估项目等服务成本增加。   运营开支: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运营支出为人民币2.874亿元(约合44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281亿元增长26%。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销售和营销支出为人民币2.01亿元(约合31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654亿元增长21.5%。智联招聘销售和营销支出的增长,主要由于销售员工增加、销售佣金和商业开发支出增长、广告支出的增加、以及业务研发费用增长。智联招聘第二财季销售和营销支出在净营收中所占比例为49.1%,低于上年同期的49.8%,此下滑主要是由于在线广告开支增长、投资旨在增加智联招聘公司市场份额的新业务计划和业务研发活动等。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总务和管理支出为人民币8640万元(约合133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6270万元增长37.8%。智联招聘总务和行政支出的增长,主要由于员工薪酬成本、股权奖励支出、旨在提升公司内部管理环境的一次性项目费用等增加。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总务和行政支出在净营收中的比例为21.4%,高于前一年同期的18.6%。   运营利润: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运营利润为人民币6880万元(约合106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7180万元下滑4.1%。智联招聘第二财季运营利润率(即运营利润在净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7.1%,低于去年同期的21.3%。智联招聘在第二财季中认列了人民币440万元(约合70万美元)的股权奖励支出,去年同期这一奖励为人民币550万元。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智联招聘第二财季运营利润为人民币7330万元(约合113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7830万元。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智联招聘第二财季运营利润率为18.2%,低于去年同期的23.2%。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的净投资和利息收益为人民币630万元(约合1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530万元增长19.2%。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其它利润为人民币170万元(约合30万美元),其中180万元人民币(约合30万美元)是来自地方政府的退税款。   净利润: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净利润为人民币6170万元(约合95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6150万元增长0.3%;有效税率为19.8%,去年同期为17.5%。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计量的净利润为人民币6610万元(约合10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6800万元下滑2.8%。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1.12元(约合0.18美元)和人民币1.08元(约合0.16美元),去年同期分别为人民币1.20元和人民币1.10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1.22元(约合0.18美元)和人民币1.16元(约合0.18美元),去年同期分别为人民币1.32元和人民币1.22元。   资产负债表: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智联招聘所持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用途现金和定期存款总额为人民币21.6亿元(约合3.334亿美元),比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9.101亿元增长13.1%。   智联招聘第二财季通过运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为人民币1.515亿元(约合234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643亿元下滑7.8%。   2016上半财年业绩概要: 总营收为人民币7.586亿元(约合1.1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6.354亿元增长了19.4%。 在线招聘服务营收为人民币6.33亿元(约合977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5.169亿元增长了22.5%。 毛利润为人民币6.785亿元(约合1.0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5.682亿元增长了19.4%。 运营利润为人民币1.454亿元(约合22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401亿元增长了3.7%。 净利润为人民币1.324亿元(约合20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214亿元增长了9.1%;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418亿元(约合219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364亿元增长了3.9%。   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2.42元(约合0.38美元)和人民币2.32元(约合0.36美元),去年同期分别为人民币2.36元和人民币2.16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智联招聘2016财年上半财年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2.6元(约合0.40美元)和人民币2.48元(约合0.38美元),去年同期分别为人民币2.66元和人民币2.44元。(金全)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6年02月25日
  • 资讯
    “美国总统”任教的MasterClass获1500万美元B轮融资 你是否想过有一天“美国总统Kevin Spacey”会成为你的老师? 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在线教育平台MasterClass于日前获得1500万美元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领投,Javelin Venture Partners、Bloomberg Beta、Novel TMT Ventures、vancit Capital、Harrison Metal、WME Ventures、Downey Ventures等参投。   公开资料显示,MasterClass从成立至今,已共计完成2140万美元融资。2013年2月,公司获得种子轮融资190万美元;2015年1月,获得A轮融资450万美元。   MasterClass专注于吸引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及名人到平台上公开授课,平台按照每节课90美元的标准收费,其中课程包含5个选项:由奥斯卡得主、《功夫熊猫1-3》参演者Dustin Hoffman教授的共计5小时的表演课程;美国网球名将Serena Williams教授的2小时网球公开课;美国惊悚推理小说作家James Patterson教授的22节写作课程;以及美国R&B歌手兼演员Usher的16节表演课程。   最近,MasterClass更是吸引了在《纸牌屋》中扮演美国总统的男主角Kevin Spacey以及格莱美获奖歌手Christina Aguilera入驻平台任教。   在接受采访时,创始人兼CEO David Rogier表示,聚集行业精英的这一想法源于和项目联合创始人兼CTO Aaron Rasmussen的一次聚餐。两位创始人本身具备一定的人脉资源,出于打造类似于“精英课程”的想法,于是共同创办了MasterClass。   不过,David Rogier并不愿意过多透露目前有多少用户在平台消费过一节或多节课程,他只强调内部统计显示,截止去年9月已有超过3万的用户在平台进行注册。   目前,MasterClass团队有22名成员。融资后,平台将在2016年增加10-15门课程,并尽量将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其实,MasterClass这样的“爆款”打法很容易迅速引流。亿欧网觉得,不妨将这些行业精英看作KOL甚至网红,当一个老师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学生,用户同时又因为课程的趣味性自发产生传播,自然具备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毕竟,花90美金就能成为格莱美得奖者的学生,有谁舍得拒绝呢?   本文作者刘艳玲,来源:亿欧网
    资讯
    2016年02月25日
  • 资讯
    机器人将导致人类失业率超过50%,但那又怎样? 摘要: 美国莱斯大学计算机工程教授摩西·瓦迪在向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演讲时表示:2045年人类失业率将超过50%。“如果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话,未来人类可能只需要慵懒地躺着,或者打打高尔夫,剩下的就是享受美食。” 或许是出于刻意迎合,在今日学者眼中,2045年注定将成为人与机器彼此纠缠的关键性节点。最近,美国莱斯大学计算机工程教授摩西·瓦迪在向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演讲时表示:2045年人类失业率将超过50%——鉴于那时本文读者大部分依旧健在,这个比例着实令人不悦。   当然,瓦迪教授同时指出:我们可以把一切事情交给机器——只要你荷包鼓鼓,“如果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话,未来人类可能只需要慵懒地躺着,或者打打高尔夫,剩下的就是享受美食。”   也在不久前,牛津两位学者分析了700多种不同职业所需技能,以判断它们在未来的不同命运,结论令人沮丧:几十年之内,机器或许将取代今日47%以上的人工作业。他们还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在机器人时代,男性更容易下岗,女性相对好些。   理由其实蛮粗暴的——体力活儿多由男性操控,机器易如反掌,譬如美国有300万卡车司机,大部分为男性,无人驾驶技术取代他们是分分钟的事,即便有些男性从事脑力工作也岌岌可危,毕竟任何有关海量信息处理的文书工作都能由机器轻松胜任;女性工作则不同,有不少涉及复杂沟通,甚至还要付诸情感,譬如美国有300万秘书和行政助理,大部分为女性,这种相对“感性”的工作对机器可谓艰难。   那么问题来了,尽管没人会否认“每个人都要像奴隶一样低效地工作以便保住工作是毫无意义的”(拉里·佩奇语),但生活的真相却偏向罗斯福那句经验之谈:“没有哪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富裕,可以承受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瓦迪教授也在演讲中表示:“典型的回答是:如果机器能从事人类工作,我们就可以自由地追求休闲活动,但我不认为未来非常光明,也不认为这种充满了休闲的生活有多少吸引力。我认为,工作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好理解,人们总想找些事情来做,以示存在感,哪怕你不喜欢工作,但那种“我们不需要你”的感觉一点也不好受,甚至将可能引发不安和混乱。   好在,历史一再证明,人类丧失工作的悲观论调并非事实,常识是:漫长的文明史上,尤其工业革命之后,那些老旧且低技能的工作,会被新鲜且需更高价值的工作取代,一般观念下,这被理解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式。   譬如,1862年,美国90%的劳动力是农民,20世纪30年代下降到21%,如今则不到2%。用《一课经济学》作者赫兹利特的话说,“当今全球人口是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形成规模前的4倍,如果没有近现代机器,这个世界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人。我们当中四分之三的人能有工作可做,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都要拜机器所赐。”   进一步讲,人类是一个欲求无限的物种——至少在理论上,只要欲望永无止境,经济就会阔步向前,新的技术环境总会帮助人类释放和发掘新的欲望(这也是体验经济的基石)。   举个例子,凯恩斯曾表示,当所有东西都自动化之后,人类基本就没什么物质需求了,也没必要工作了。马克·安德森就直接反驳道:“凯恩斯是在二三十年代写下这些话的,当时许多人还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和冬季取暖问题。但他也犯了很多人所犯的‘劳动合成谬误’,假设有些需求是你一旦得到就再也不需要的了。   他们认为人类有了食物、衣服和房子就够了,不再需要SPA、心理医生、游戏、旅游,不需要人工器官和角膜移植,不需要我们所发现的数十万新事物……你可以回到凯恩斯时代,告诉他美国中产阶级父母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去上小提琴课程。”   嗯,更进一步讲,只有人类发明小提琴之后,才会诞生“小提琴家”这个社会分工角色,也才会诞生帕格尼尼这样的天才——同理,那些仍在暗处的天才此刻正在等待着释放他们才华的工具,但它们尚未被发明。   用凯文凯利的话说,技术演化就是一个不断增加可能性,并不断循环定义“人类可以是什么”的过程:“当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接手我们大多数基础工作后,我们的粮食,衣服和居住问题就能比较轻松解决,然后我们才有时间思考‘人类是什么?’。   工业化不仅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还让许多人意识到,人类可以是芭蕾舞演员、专业音乐家、数学家、运动员、时尚设计师、瑜伽大师、同人小说家,或者是其他名片上标注的职称。在机器的帮助下,我们胜任了这些角色。但显然,随着时光流逝,机器又会把这些工作做的更好。接着,我们又重新出发,再次思索‘人类应该做什么’,找出更多答案;而机器人又要经过几代才能回答这一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或者说2045年,人类可以是什么?   可以预见,就像瓦迪教授所言,2045年绝大多数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但三十年之后的你我并不会因“失业”而“慵懒地躺着”,相反,新秩序下的分工体系会像三百年前的农民穿越到2016年那般眼花缭乱,未来的奇思妙想非我辈能够想象,那些新增加的工种可能在现实,也可能在虚拟(毕竟2045年是传说中的奇点),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甚至,人类分工协作将越来越细。你知道,经济日趋繁荣和人类不断推动分工细化直接相关,古时的360行如今已是成千上万(春节回家不知如何向父母解释自己的工作,对不?),按此趋势,未来分工只会日趋细化,并更多以个体方式存在(短短两年司机就从组织内脱离)。换句话说,只要分工趋势不变,任何人的工作都将以其他人的工作为依存条件。   所以说,人们总会对悲观话题格外敏感(比如这篇文章的标题),但它很可能不是生活的真相。   【来源:钛媒体  作者介绍:李北辰;微信公众号:李北辰】
    资讯
    2016年02月24日
  • 资讯
    探鹿联合百度招聘发布《2015兼职市场蓝皮书》 2015年,“兼职”是一个热点词汇,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和投资人关注。作为万亿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个切入点,兼职同时属于企业服务、蓝领用工、共享经济等多个热门领域,据统计,仅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间,全国范围内就涌现了近百个“互联网+兼职”创业团队,行业异常火热,而随着大浪淘沙和优胜劣汰,洗牌现象初现,由此可以推导,2016年将是兼职领域至关重要的决胜之年。在这样一个时刻,对于兼职行业的从业者、投资人以及关注者来说,回归用户本身、充分的认识兼职的本质以及各个群体的现状是非常有意义的。探鹿作为兼职行业的代表团队,不久前联合百度招聘进行了一次历时三个月的摸底调研,此次调研共计15个城市7236人参与,其中大学生3735人,社会蓝领3311人,用人方103个,人力资源机构87个,最终汇总形成了《2015兼职市场蓝皮书》,本文为蓝皮书的精简版,查阅全版内容可访问探鹿官网(www.tanlu.cc/bluebook.html)。   此文为HRTechChina编辑部原创,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进行寻求报道。
    资讯
    2016年02月22日
  • 资讯
    为什么招聘类产品这么喜欢吵架撕逼? 本文由三节课官方出品,作者黄有璨,三节课发起人,微信公号“黄的世界” 作者。三节课是首家互联网产品主题学习社区,免费提供最系统的产品 + 运营课程学习,定期出品有深度、有温度的产品观察 + 评论。如需转载,请联系三节课,并注明出处。   前两天,拉勾网和 Boss 直聘因为 Boss 直聘的 App 开发者邮箱密码被黑导致 APP 下架而撕得你死我活,这事儿,八成大部分圈内人都知道了。   经常混在圈里的人或许会发现,近几年,“招聘” 这个领域,或许是整个圈子里撕逼撕得最厉害的领域了。尤其是拉勾网,作为当前互联网招聘这个领域里的领跑者,他们在此方面表现尤其突出,这家公司在过去 2年 里,几乎跟所有的直接对手之间都有过撕逼或被撕逼的故事。   仅我自己印象中 2年 内亲历过或有印象的相关事件,就包括—— 2014年12月,周伯通招聘与拉勾网因为双十二营销撞车及涉嫌产品被抄袭等前后事件撕逼,但事件未进一步大范围发酵; 2015年3月,内聘网及 51 猎头网等公开叫板拉勾网撕逼,但事件未进一步发酵; 2015年4月,拉勾网与猎聘网公开撕逼,双方 CEO 隔空互喷,一时成为行业大战; 2016年2月,Boss 直聘与拉勾网公开撕逼,即前两天的事件。   今天,我不聊谁是谁非的问题,作为一个曾经的招聘行业从业者,我想从我的理解侧重聊一下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招聘行业内这么喜欢撕逼?   要聊这个话题,我们可能要先着重理解一下招聘类产品的根本逻辑。   招聘类产品是一类有些特别的产品,特别到其实它的产品体验和产品价值其实并非其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原因很简单——招聘这样的需求,对于 C 端用户而言,本身就是低频的。试设想,假如你是一个求职者,而一个招聘类产品的价值和服务足够好,在短时间内迅速帮助你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后,你对这个产品最有可能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是:从此,大约在至少 1年 左右的时间内,你不会再使用它。因为既然已经找到了工作,则在至少 1年 内你就已经失去了 “求职” 这个需求。   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天然局限,招聘领域里最核心的东西,从来都不是产品。恰恰相反,在招聘领域内,绝大部分产品的形态和逻辑都是差不多的——这其实很容易理解的,围绕着一个单调而又低频的需求,本身所拥有的产品创新空间,就很有限。   而产品创新空间有限所带来的必然现象,就是一旦有人琢磨出来点儿什么新东西,马上就会被其他同行一窝蜂似的跟进抄走。好比,早年周伯通招聘首创的指尖幻灯片和现在 Boss 直聘首创的直接开聊,都已经迅速在大部分招聘类产品中得到普及。   那么,对于招聘类产品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既然不是产品,那是什么呢?   答案是:品牌的持续曝光和传播。或曰:让你的品牌占据用户的心智。   这里的逻辑在于,既然用户使用我的场景和频次天然就已经是低频的,那我最应该做到极致的事,就是通过持续的品牌曝光让我的品牌和你的典型使用场景间建立起关联性,让你在下一次产生类似需求时,可以第一时间想到我。   因而,对于招聘类产品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可以在用户面前围绕着你的定位得到持续曝光。也因此,你才会看到很多招聘网站层出不穷的事件营销、活动营销、PR 行为等,背后的逻辑皆在于此。   所以,招聘类产品天然存在着刚性的持续曝光和品牌传播需求。   另外,招聘类产品还有一个特点:用户并不排他。好比你在拉勾投了几个简历或发布了一些职位,现在 Boss 直聘出来了,你会不会用?   答案八成是会。因为这样你会有更多机会找到工作会收取到合适的简历。招聘类产品,博的都是个概率。   所以,跟用户用了微信就不会用来往易信的逻辑完全不同,大部分企业和个人用户,是会同时使用 5 个以上的招聘类产品的,这就导致了,招聘类产品的用户重合度,会极高。   好了,现在事情变得很容易理解了,既然—— 产品创新空间有限,抄袭比较常见; 招聘类产品天然存在着刚性的持续曝光和品牌传播需求; 招聘类产品的用户重合度极高;   那么,不时出现的行业撕逼几乎就成为了一种极其合理的解释。因为抄袭和用户重合,大家之前容易出现各种摩擦,而同时,撕逼也能够同时满足大家品牌曝光需求,故而一切都显得很自然而然,很合理。   好比现在的拉勾和 Boss 直聘,虽然吵得很凶,但放大到即将到来的金三银四招聘求职黄金季来说,在用户面前他们一定都是赢家,至少用户们在这一波撕逼中已经被普及和强化过了这两个招聘类产品的存在。   也所以,有时候看问题,是可以多试着想想一些背后的逻辑和必然性的。    
    资讯
    2016年02月22日
  • 资讯
    Google在新加坡进行人才收购, 收购新加坡企业级聊天应用 Pie,并关闭 Google 宣布收购新加坡公司 Pie,但具体收购价格并没有公布。 Pie 是一款为工作团队而打造的消息应用,覆盖 iOS、Android、Mac 以及网页端等各大平台。该公司曾在 2015年6月 的 A 轮融资中募得 120 万美元。 Google 此次收购目的在于组建新的技术团队,Pie 团队的九名工程师将成为 Google 员工,将于 2月19日 入驻位于新加坡金融中心 Shenton Way 的 Google 办公室,Pie 提供的通信服务也将同步关闭。 Google 副总裁 Caesar Sengupta 表示,他希望能引进更多的新加坡籍海外工程师,特别是在硅谷工作的新加坡籍工程师归国加入该技术团队。 据悉,他将于 3月8日 在 Google 总部山景城举办新加坡籍工程师专场招聘会。Caesar Sengupta 指出,新组建的技术团队将为亚洲数十亿用户服务。相比于欧洲、北美等其他地区,这些用户使用的手机终端更为便宜,手机的硬件缺陷导致互联网连接并不完善,导致目前互联网方面的用户体验较差。 Caesar Sengupta 称,“用户使用的手机技术普遍较为落后,导致用户无法享受完善的互联网服务,因此其用户体验较差。新组建的技术团队将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在现有手机硬件环境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互联网服务。” 本文编译自:techcrunch.com
    资讯
    2016年02月19日
  • 资讯
    苹果公司的整个小麻烦牵动了整个硅谷,于是大家都来声援了 这两天苹果的 一场官司,牵动了整个硅谷,因为一场恐怖枪击案,美国FBI向法院申请让苹果公司帮助解锁死者的iPhone5c手机,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负担”CEO蒂 姆·库克(Tim Cook)日前透过官网发表长文以表达强烈抗议,表示不能开这种“令人不安的先例”。详见百略网此前文章《为什么法院的一纸判决触怒了 整个硅谷》 而现在苹果不再孤军奋战,因为除了硅谷的科技企业,一些组织和民众也加入到声援苹果的行列。 一、科技公司 1.事件发生后WhatsApp创始人兼CEO简·库姆(Jan Koum)也加入到战局,通过Facebook官博转发库克的长文,并表示将对此予以全面的支持。并表示:“我们不应该开出这个危险的先例,今天我们的自由已经陷入危险境地。” 事实上,WhatsApp在过去已经有过类似经历。去年12月,该应用在巴西被全面屏蔽,时间长达一整日,事发原因原因是其不愿意配合巴西法庭提供必要的聊天信息(巴西犯罪集团利用其工具通信)。 2.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得知消息后(Sundar Pichai)在Twitter上发帖称,强迫科技公司“黑”用户的设备可能会成为一个令人不安的先例。 “强迫企业支持黑客行为可能会伤害用户的隐私。我们知道执法者和情报机构在保护公众免受犯罪和恐怖主义侵害时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制造了安全的产品,以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我们会基于有效的法令向执法部门提供数据”皮查伊说“但是要求企业为入侵客户设备和数据的行为放行是完全不同的,它可能会成为令人不安的先例。 这个问题很重要,期待各方能就此进行深刻而开放的讨论。” 考虑到 Android系统也可能被要求监控,皮查伊这次声援库克的目的显而易见。作为最早一批推行https加密的行业巨头,继旗下goole搜索和 youtube等各大主要站点实施全站https加密之后(gamil邮箱早在2010年便实施了全站https加密),Android系统也开始向用户 提供数据加密功能。 3.微软首席法务官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今日在Twitter上发表声明称: “改革政府监督”(Reform Government Surveillance,以下简称“RGS”) 成员企业认为,打击恐怖和犯罪分子,帮助执法 部门获取必要的信息来确保社会安全,其意义非凡。但政府机构不应该要求科技公司对其安全技术预留后门,因 此,RGS成员企业会在确保用户人身和信息安全 的前提下,帮助执法部门提供所需信息。” 除了微软,RGS成员企业还包括AOL、Dropbox、Evernote、Facebook、谷歌、LinkedIn、Twitter和雅虎等。微软的这项声明是以RGS成员企业的身份发布的,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支持苹果的决定,但态度不言自明。 二、美国组织 美国民权同盟(ACLU)、电子前线基金会(EFF)以及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在事件发生后也都表示支持苹果。 ACLU演说、隐私与技术项目专职律师Alex Abdo在声明中说:“政府的行为是空前的、不明智的、非法的。宪法没有允许政府强迫企业侵入用户的设备。苹果提供能够安全存储信息的手机,如果用户要保留对隐私数据的控制,苹果也应该维持这种做法。 “政府的这种行为会开启危险的先例。如果FBI能够迫使苹果侵入其用户的设备,那么世界任意专制证券也都会这么去做。苹果维护其权利,为所有用户提供安全设备,这值得赞扬。” EFF与国际特赦组织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当然这些组织担心的可能是国家以臭名昭著的恐怖主义案件为由进行的“权利滥用”。 三、美国民众 1.知名商业投资人马克·库班(Mark Cuban)向来直言不讳,在周四的博客文章中,他也公开向苹果表达了支持。 他写到:“苹果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就是一条不归路。联邦调查局深知这是一次毫无机会的请求,但这不会是针对智能手机的最后一个可怕的事件。只要苹果开了先例,未来就会有很多政府机构多次重复这一请求,然后我们就都被滚下隐私的山坡了”。 2.作为揭露美国监控丑闻“棱镜计划”的美国国防部前雇员斯诺登以及大批的Twitter用户也陆续赶到,坚定的站在苹果阵营。 “FBI正在创造一个公民需要依赖苹果才能伸张正义的世界,而不是反过来。” 一些Twitter和Facebook用户用“与苹果站在一起”标签表达对苹果的支持。用户Peter M 说:“谢谢你蒂姆·库克,因为你把苹果用户的隐私放在了第一位。‘与苹果站在一起’”。 另外在《纽约时报》这样以精英读者为主的网站上,大部分留言对苹果的做法表示了支持。按照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政府机构和公权力都是不值得信任的,都是需要严加警惕的。   四、零星的反对之声 其中最主要的反对者还是美国政府,包括美国总统候选人川普(Donald Trump)他在接受电视访问时坚决主张苹果公司应该遵守法官判决。要求苹果解锁涉案手机。“苹果不让我们破解枪手的手机,”特朗普在采访时说道。“他们以为自己是谁?我们非得破解这部手机不可。” 白宫新闻秘书Josh Earnest强调,FBI并没有要求苹果重新设计产品或者是给它们留后门,仅仅是敦促苹果在凶手这台iPhone 5C上提供必要的解锁帮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查明这桩震惊全美的凶案真相。 另外一些淳朴的美国民众也表达了反对意见“苹果你为什么要保护恐怖分子啊”,“恐怖分子都是人渣,他们杀了我们美国人呀”,“苹果怎么可以这么不爱美利坚,这么不关心国家安全,你应该执行法院命令,你再这样我要一辈子抵制苹果产品” 此外,据科技网站AppleInsider报道,约翰·麦克菲(John McAfee)是世界知名杀毒软件McAfee的创始人,眼下,他正在代表美国自由党参与总统竞选。FBI要求苹果解锁iPhone事件持续发酵后,麦克菲看不下去了,他认为自己的团队只需利用最新的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技术,就可以无需运行新版iOS直接黑进iPhone并获取FBI想要的的信息。他信心满满的表示这一工作三周之内就可完成。 本文系作者 百略网 来源:钛媒体
    资讯
    2016年02月19日
  • 资讯
    新三板企业级SaaS行业深度研究报告—行业春天已经来临 原创 2016-02-17  胡雅丽/陈俊云 CITICS新三板研究 CITICS新三板研究 投资要点国内企业级SaaS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基于多维度因素分析,我们判断企业级SaaS在国内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成熟:(1)基础设施,国内底层云服务设施已经实现规模普及,产业趋于成熟。(2)用户习惯,移动互联网已经完成国内用户云端产品使用习惯的培养。(3)企业意愿,国内经济持续走弱,云服务本身部署便捷性、成本经济性开始凸显,国内企业用户对SaaS接受意愿正在明显提升。(4)资本投入,资本市场对企业级SaaS投资热情全面升温,资本介入正加快企业级SaaS市场成长速度。  美国企业级SaaS发展路径对国内市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美国市场作为全球企业级SaaS市场发源地,其发展路径对全球市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美国市场发展路径具有如下典型特征:(1)技术路径:从承载单一功能的软件方案到企业业务导向的综合方案演进;(2)产品形态:通用模块先行,并逐步向行业垂直模块扩展;(3)竞争格局:并非一家独大,格局较为分散,传统软件企业、消费互联网公司缺乏明显优势。我们总结认为,典型SaaS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企业需求导向的产品能力和服务能力、线下渠道推广能力,以及产业纵向资源整合能力。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空间正逐步打开。 (1)过去的企业软件市场,中美参与企业营收、市值差异较大原因主要在于PC时代国内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下,以及国内企业版权意识不足而导致传统软件售卖模式失效。(2)当前时点,相对于美国市场,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企业软件业务渗透率不足5%。(3)未来时点,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国内覆盖用户超过6亿人,SaaS模式能有效克服传统软件售卖模式弊端,制约企业软件发展的两大阻力已经消除。艾瑞咨询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发展路径。 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路径将大致和美国市场类似:(1)产品&用户。率先从通用模块产品起步,并逐步向行业垂直应用扩展,前期以中小企业客户为主,并逐步向大企业客户扩展。(2)商业模式。价格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产品和客户需求的匹配性才是首要因素,SaaS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经历较长时间亏损,商业模式有望从初期的订阅服务逐步向产业互联网服务扩展,但演进路径预计较为漫长。(3)竞争格局,最看好新兴SaaS企业,市场未来竞争格局将较为分散,能同时容纳多个参与企业,当前阶段应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评估企业SaaS业务发展可持续性。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持续低迷风险,企业对于云服务的接受过于缓慢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投资策略。 我们看好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长期发展前景,并判断新兴SaaS企业将是该领域最可能的胜出者。建议积极关注通用模块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及行业垂直领域的优质初创公司,并结合CAC、留存率、LTV等指标判断企业SaaS业务的发展持续性。对应到新三板的投资标的,建议重点积极关注和创科技、北森云、客如云,建议关注微企信息。 目录 1. 投资聚焦1.1报告缘起伴随亚马逊、阿里巴巴、微软等全球IT巨头在2015Q3发布靓丽的季度云服务营收数据,市场对云计算的关注度开始全面提升。云计算架构主要包括IaaS、PaaS和SaaS三个层次,我们判断IaaS、PaaS具有较为明显的规模效应,将更多是行业巨头的游戏,初创型公司很难介入。位于应用层的SaaS因目标用户类别多样性、需求复杂性,该层级市场将能够容纳足够的参与企业存在。基于对美国市场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经历超过10年的发展,当前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竞争格局仍处于较为分散的局面,超过40家估值大于10亿美元的参与企业存在于该市场。 新三板作为服务国内中小企业的资本平台,我们相信未来将会有大量优质的企业级SaaS企业在这里涌现,并给投资者创造持续的投资机会。因此,站在当前时点,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未来空间、发展路径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和投资者一道共同把握国内企业级SaaS领域的投资机会。 1.2投资观点国内企业级SaaS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基于如下因素,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国内底层云设施正快速规模普及、产业整体趋向成熟,移动互联网加速用户使用云端产品习惯的培养,经济下行趋势下企业对云服务的使用意愿出现明显提升,资本开始积极介入SaaS市场。 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空间正在逐步打开。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国内覆盖用户超过6亿人,SaaS模式能有效克服传统软件售卖模式弊端,过去制约国内企业软件市场发展的两大阻力已经消除,艾瑞咨询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在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未来市场年增速将保持在50%以上。 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发展路径。基于对国内市场参与企业、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维度因素的分析,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发展路径。我们预期国内市场未来竞争格局将较为分散,能同时容纳多个参与企业;当前阶段应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评估企业SaaS业务发展可持续性,定量维度建议重点关注企业用户获取、用户留存、用户付费等维度指标。、 1.3创新之处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客观基础的系统分析。我们从底层云基础设施、用户习惯、企业意愿、资本市场等维度系统分析了企业级SaaS在国内发展的客观基础。我们判断,在当前阶段,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趋于成熟。 美国市场发展路径以及重点公司发展历程分析。美国市场作为全球企业SaaS的发源地,聚集了大量的优质SaaS公司,我们系统分析了美国市场的发展路径,并对美国本土标杆公司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索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在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典型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国内市场发展路径系统分析。在对美国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内市场未来空间、当前发展阶段、未来发展路径(产品形态、竞争格局、商业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展开论述,并建议在当前阶段,应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进行目标企业甄选。 1.4风险因素行业风险。宏观经济持续低迷风险,企业对于云服务的接受慢于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 公司风险。产品不及预期风险,大部分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风险。 2. 国内企业级SaaS 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2.1基本概念:面向企业应用场景的云端软件服务企业级SaaS:面向企业应用场景的云端软件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的简称,根据云计算的通用架构体系,我们将SaaS定义为,以底层的IaaS和PaaS为支撑,并基于互联网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服务模式。和传统的软件服务模式相比,SaaS模式具备成本低、迭代快、种类丰富等诸多优点。根据面向用户群的不同,我们可简单将SaaS分为个人级SaaS和企业级SaaS,本报告主要讨论企业级SaaS,根据最终企业应用场景的不同,企业级SaaS也存在诸多分类方式,但基本可概括为通用型、行业垂直型两个类别。 2.2发展条件:国内企业级SaaS 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当前时点,基于对底层技术设施、终端用户行为偏好、企业经营需求以及资本市场热情等多维度的判断,企业级SaaS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      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在国内快速普及 对标美国市场:底层IaaS成熟带动SaaS崛起。参考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底层IaaS率先发展和成熟直接带动了SaaS产业的崛起和蓬勃发展。美国IaaS服务商在云计算技术成熟后率先实现高速发展,VMware、Citrix等代表性公司依靠对虚拟化等核心云计算技术的成功研发,使云计算大规模普及应用。随着云计算基础技术的成熟,互联网公司Amazon、传统主机托管服务商Rackspace推出自身的IaaS服务,依靠灵活配置与低成本优势迅速受到用户欢迎,业绩大幅度增长。最终在IaaS的基础上,salesforce、netsuite等基于SaaS的企业业绩迎来全面爆发。 国内市场:底层云计算基础设施开始快速普及。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整体上滞后于美国市场,自2012年开始,在政府的强力政策推动下,云计算基础设施开始在国内进入快速普及阶段,亚马逊、微软、IBM的云服务相继在国内落地,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进入2015年,国内云服务龙头阿里云业绩实现爆发,预计2015年全年收入将超过20亿元。参考美国市场的发展路径,我们预期随着底层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规模普及和成熟,SaaS服务崛起时点正逐步逼近。 (2)      用户习惯:移动互联网加速推动用户向云端迁移 经验显示,企业应用变革一般跟随个人应用变革,以上世纪90年代为例,PC的崛起率先成就了个人市场的微软、英特尔等企业,伴随个人市场的成熟,面向企业市场的思科、IBM、ORACLE等企业迎来了近十年的业绩增长期。目前在互联网应用场景上,PC向移动端的迁移已经成为定势,同时移动端硬件在计算能力、页面显示等方面的局限性推动云服务快速普及。应该说,经历近5年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步实现用户使用云端产品习惯的培养。 (3)      企业用户:企业需要更理想IT计算架构实现成本、效率的改善 在全球宏观经济持续走弱的背景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均需要更为理想的IT计算架构实现成本端、运营效率端的改善。我们发现,美国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于2009年,而这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一个相对应的现象就是,2009年,美国民众对“云计算”的搜索热度出现明显提升。2015年,伴随国内经济持续走弱,我们发现国内用户对“云计算”搜索热度也出现明显提升,同时考虑到SaaS业务本身在采购成本结构、决策链条等方面相对传统软件业务的优势,企业用户端对SaaS需求意愿正日趋强烈。 (4)      资本市场:资本的进入加快SaaS产业的成长速度 以美国市场为例,自2011年以来,企业级SaaS领域投资持续升温,2014年,美国市场每年获得投资的企业级SaaS项目已经超过1000个,融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作为紧跟美国市场的中国市场,自2014年开始,资本市场对企业级SaaS的投资热情开始全面升温,全年融资项目较2013年增长1倍,2015年前三季度融资项目就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的合计。资本的介入正在加快企业级SaaS市场的成长速度。 3. 美国 市场:平稳演进,较消费互联网存在显著差异当前国内企业级SaaS 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整体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借助对西方成熟市场产业发展路径、典型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的分析和归纳,并结合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对于指导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的发展,以及优质投资标的的遴选具有突出的意义。在本部分,我们重点分析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发展路径,以及通过对代表性成功企业成长历程的分析,总结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的企业核心竞争要素。3.1市场发展路径:较消费互联网存在显著差异技术路径:单一功能软件方案向企业流程导向综合解决方案 逐步演讲咨询公司Saugaluck technology研究认为,从2001年到现在,基于企业普及率、SaaS产品发展方向、产品和新特点等维度,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产品形态逐步由最初的1.0逐步过渡到2.0。 第一阶段:2001~2005。该阶段SaaS产品更多是传统软件产品的互联网化,核心目标旨在于实现快速部署,降低企业TCO,产品可配置性较差,且仅有少数企业采用。 第二阶段:2005~2010。产品形态逐步过渡到2.0时代,产品强调面向企业提供集成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产品的个性化、可定制化能力开始增强。SaaS生态逐步形成,头部企业通过PaaS平台构建应用商店,整合大量ISV,搭建初步的生态系统,并推动商业模式的丰富和升级。大量的企业开始使用SaaS产品。 第三阶段:2010~2014。产品形态进一步演进,强调从企业商业流程出发,在SaaS生态、企业用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持续优化,同时逐步延伸到企业外部,帮助企业衔接上下游资源,实现产业互联网构建。SaaS产品在企业层面获得全面普及和应用。 竞争格局: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缺乏明显优势 (1)并非一家独大,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相较于消费互联网领域一家独大,强者愈强的市场格局,这一规律在企业级SaaS领域并不明显,比如在CRM领域,除了行业巨头salesforce之外,还聚集者类似于Zendesk、Rightnow等大量的企业,同时大量的新兴企业仍在持续涌现中。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目前,salesforce已经发展超过10年,累计覆盖企业客户超过10万,同期美国境内登记企业数量近3000万,salesforce产品的企业用户覆盖率不足5%,salesforce之外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可拓展空间。2010~2014年,美国境内共有超过40家企业级SaaS厂商成功实现IPO,且成功IPO企业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总的来说,在当前阶段,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仍是一个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的市场,消费互联网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并不适用于企业级SaaS。 (2)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缺乏明显优势。在美国市场,企业级SaaS领域聚集了大量的参与企业,按企业类型,可大致归类为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以及新兴SaaS企业。我们分析发现,以SAP、ORACLE、IBM等为代表的传统软件公司虽然在SaaS领域进行积极布局,但业务表现较市场整体并无明显亮点,SaaS业务收入主要由外延并购项目贡献,内生贡献占比极为有限。同时,互联网公司方面,亚马逊主要聚焦于规模效应显著的IaaS和PaaS层,google的SaaS业务则更多面向个人用户,微软、Adobe在SaaS领域主要依赖于office、pdf的独特优势。 产品形态:通用模块先行,行业垂直模块开始出现 根据Gartner数据统计,2013年全球企业软件市场规模为1300亿美元,其中企业SaaS市场规模为226亿美元,对企业软件的渗透率为17.4%。在具体模块构成方面,SaaS市场较企业软件整体存在显著差异,CRM在整个SaaS服务领域的占有率达到41%,ERP在整个SaaS服务领域的占有率为12%,企业级SaaS目前仍主要以通用模块为主。我们统计了美国目前上市企业级SaaS企业中市值top 10企业的主营业务类型,发现企业仍主要以CRM等通用模块为主,但同时,专注于医疗、制药等细分行业的模块产品开始出现。Salesforce针对美国企业软件各领域SaaS化的统计分析也支持了我们的上述推论,即通用模块率先实现发展并走向成熟,行业垂直型模块开始逐步涌现。 3.2标杆企业 分析:产品、渠道、生态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上文中,我们对美国企业级SaaS产业的大致发展脉络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分析,在该小节中,我们将通过对美国企业SaaS领域代表性企业业务成长路径的分析,尝试总结和提炼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产业竞争要素。 传统企业软件厂商-SAP:外延并购成为云业务增长主要动力 公司积极布局SaaS业务。公司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和协同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服务于25个行业,拥有超过25,000企业客户, 其中包括财富500强80%的企业及85%最有价值的品牌,从2009年开始,公司全力向SAAS行业进军。公司在云业务领域的布局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2007~2010。2007年推出BusinessByDesign的SaaS版本,并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用,2009年确立SaaS作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 2011~2012。升级版的BusinessByDesign以及SAP HANA(PAAS)上线,并确立外延并购为发展云业务的重要方式之一,期间并购活动开始加强。 2013~现在。并购活动持续加强,同时公司产品线全面向云端迁移,并开始覆盖中小企业客户。 外延并购驱动公司SaaS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4年公司SaaS业务实现收入10.87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0%,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为7.3%,公司SaaS业务自2012年以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但在具体的收入结构上,公司在2011、2012年分别并购的SuccessFactors、Ariba在被并购前均已经形成规模收入,其中SuccessFactors在2011年收入超过3.2亿美元,Ariba在2012年收入超过4.3亿美元,考虑到两个公司在2014年必然并表,因此我们分析认为公司的云业务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外延并购所贡献,公司内生产品的贡献仍相对有限。 SaaS领域龙头—Salesforce:构建SaaS生态 全球最大的企业级SaaS服务提供商。公司自1999年起步,从单一的CRM产品起步,经历16年的发展,公司产品线拓展至销售、客服、marketing、办公协同等系列领域,2011年覆盖企业客户数即超过10万。公司目前市值超过400亿美元,预计2015年营收在70亿美元附近,公司在SaaS领域发展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1999~2004):持续夯实基础产品模块。公司先后推出SFA 、CRM应用程序,以及企业云计算API程序语言Sforce,持续完善产品基础功能,并成功IPO。 第二阶段(2005~2010):实现SaaS生态体系初步构建。公司推出云计算程序语言Apex,云应用程序商店AppExchange,以及PaaS平台Force.com,引入ISV满足企业定制化需求,实现SaaS生态初步构建,企业客户数超过10万。 第三阶段(2011~现在):从提供软件产品到企业资源整合服务。在该阶段,公司通过持续的并购不断构筑核心产品壁垒,并通过产品线、企业用户群的持续拓展,不断扩大基础SaaS生态,并通过产业资源的整合和衔接,逐步向产业互联网进行演进。 在公司长达16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尝试从公司的营收结构、销售渠道等多个维度去分析和总结公司的核心业务特征和业务亮点: (1)业绩增速:长期保持平稳增长。我们分析发现,自成立以来,公司营收持续保持在30%及以上的平稳增幅,明显领先于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但增幅并没有像消费互联网领域一样,实现指数级的增长。 (2)收入结构:订阅收入为主要收入构成。从公司的营收结构来看,订阅收入一直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且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2014年公司订阅收入占整体收入比重为93%。虽然公司自2006年就推出PaaS平台,并推动SaaS生态的构建,但是定制化业务占比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更多还是作为公司增强平台客户黏性,满足客户多样性需求的支撑手段。 (3)市场营销:销售费用持续保持较高占比。公司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一致保持在较高水平,基本在45%以上,2011年公司为发展新客户,并实现更为均衡的客户配置,将销售费用占比提升至50%以上,导致业绩出现亏损。我们分析发现,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显著高于消费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软件公司,当然较高的销售费用也保证了公司在新客户获取、老客户留存方面的理想数据表现。 (4)收入结构:多元化扩展。公司从单一的CRM产品模块起步,并逐步在功能模块、垂直行业两个维度进行持续拓展,并逐步形成完成的管理软件服务体系。2014年公司CRM产品模块收入占比降低至50%左右,意味着公司产品多元化扩展路径的基本成功。 小结。我们总结判断,公司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级SaaS服务公司,主要源于以下几个维度能力的构建: (1)产品能力。公司从CRM产品起步,在单点做到极致后,通过持续的内生扩展和外延并购,不断在通用模块、行业垂直两个维度持续进行产品扩展,不断引导和满足平台用户需求,并通过PaaS平台的构建和ISV的引入,实现企业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2)渠道能力。公司具有庞大的、面向多渠道的销售团队,销售费用占收入比持续保持在50%附近,同时公司从小企业起步,并逐步扩展大企业客户,最终实现各行业、各层级规模企业用户的均衡配置。 (3)生态能力。公司从早期的API程序语言Sforce的推出,到PaaS平台、应用程序商店、云开发语言等系列产品的布局,公司持续致力于SaaS生态的构建,并通过SaaS生态的构建和运营,实现企业用户、合作伙伴、salesforce各方利益的共同实现,SaaS生态进入良性循环通道,并逐步引导平台向产业互联网过渡。 Workday:聚焦大企业客户 SaaSHCM领域领先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公司创始人为原PeopleSoft创始人, 2004年PeopleSoft以54亿美元的价格被ORACLE收购。公司面向企业提供全套基于SAAS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服务,到2015年为止,全球有超过700家企业客户,目标客户主要为大型国际性机构,并且主要针对的是拥有1000以上工人数量的机构,同时在全球基于SaaS的HCM领域,市场份额仅次于SAP旗下的successfactors。公司的发展历程大致归纳如下: 2005~2006。创始人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认知,开展基于SaaS的HCM(HumanCapital Management)业务,借助SaaS模式避开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巨头的竞争,加上HCM系统本身复杂性,避免和SalesForce等云服务龙头展开正面冲突。 2007~现在。持续丰富产品组合,先后发展FM(FinancialManagement)、Insight Applications等,并通过持续并购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逐步形成以HCM(HumanCapital Management)为核心的产品矩阵。 基于对公司业务成长速度、收入结构、费用结构等维度的分析,公司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总结公司业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征: (1)收入:收入高速增长,订阅收入为主要收入构成。公司2014年度共实现收入7.88亿美元,其中订阅服务为6.13亿美元,占比77.8%。近年来公司订阅部份收入增速持续领先于定制服务。且定制服务经营利润率显著低于订阅服务。我们推测,公司更多是将定制服务作为辅助支撑业务,以提升平台用户的满意度和黏性。 (2)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随着公司产品的逐步成熟,以及客户持续积累,公司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出现降低趋势,但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公司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占收入比分别为40.2%、40.1%,研发费用显著高于salesforce15%的水平。我们判断这主要由公司聚焦大客户,持续进行产品研投入所导致。较高的研发、销售费用占比也导致公司持续亏损。 小结。在目标客户策略上,公司聚焦于大型企业客户,从而导致研发费用占比明显高于一般SaaS企业,同时近年来持续的战略性加大客户获取力度,导致营销费用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使得公司持续亏损。在产品策略上,公司从HCM模块起步,并在功能模块、应用场景等维度进行持续拓展,不断提升单位企业用户的价值贡献,但订阅收入始终为公司主要营收构成,定制服务仍处于从属支撑地位。 总结:产品、渠道、资本共同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基于对美国SaaS领域代表性公司的分析,我们总结认为,SaaS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归纳为如下: 1)     产品能力。产品是企业成功的根本,而企业产品的发展路径一般是遵循从单点切入后,通过功能、应用场景等维度的持续拓展,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并最终通过平台生态的构建提升用户使用黏性。 2)     渠道销售能力。较于消费互联网市场,企业级SaaS业务一般需要维持庞大的线下销售团队,以实现企业用户获取、留存,SaaS企业的销售费用占收入比也通常需保持较高水平。 3)     资本能力。SaaS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需要经历漫长的亏损期,资本的支持尤为重要,产品、渠道能力的构建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4. 国内 市场: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发展路径4.1市场空间:国内市场成长空间正逐步打开过去:国内企业软件业务落后于美国市场 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美国三大互联网公司google、facebook、amazon合计市值近1万亿美元,而中国BAT合计市值也超过3000亿美元,考虑到美国互联网公司业务的全球性,以及中国企业本土局限,中美两国在消费互联网市场相差并不大;而在企业市场,三大企业软件市场巨头oracle、sap和salesforce合计市值近3000亿美元,而国内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用友网络、金蝶国际合计市值不足50亿美元,较美国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1)PC时代国内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下。国内企业信息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且中国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9%,根据中国软件协会的统计,在PC为主要办公载体的时代,国内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水平极度低下,企业中使用电脑人数占比处于较低水平,这客观上限制了软件产品在企业中的推广和普及。 (2)国内企业版权意识不足,盗版横行。另外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则是,国内企业用户版权意识缺乏,导致盗版横行,从而使得传统软件产品商业模式基本失效。以游戏产业为例,在海外市场,console主机游戏贡献主要份额,而在国内市场,由于盗版的横行,企业不得不转向网络游戏市场,并通过游戏内虚拟道具获取主要收入。 现状: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IDC数据,经历近15年的发展,目前美国市场SaaS对企业软件的渗透率也仅为30%左右,预计到2018年,这一比例能够提高到40%左右。相对于美国市场,国内企业SaaS市场目前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企业软件业务渗透率仍不足5%。 未来:看好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长期成长性 (1)国内企业软件发展主要障碍已经基本扫除。经过报告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移动互联网在培养用户云端产品使用习惯方面的突出贡献。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亿人,按用户规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地区,智能手机已经在国内用户中实现较高的普及率,这是较PC时代较大的差异所在。因此,PC时代由于较低的PC终端渗透率而导致企业软件市场发展受限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基本不构成实质性障碍,而软件业务SaaS化能有效解决传统软件商业模式失效的问题;同时,对标美国市场,中国已经具有规模企业数量。基于上述判断,我们看好国内企业SaaS市场长期的成长空间。 (2)国内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根据咨询公司易观的研究结论,(1)市场结构。目前国内SaaS市场仍主要以消费级SaaS为主,企业级SaaS市场占比正逐步提升,2015年该比例值已经提升至10%左右。(2)市场规模。艾瑞咨询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未来市场年增速基本保持在50%以上。(3)企业用户。艾瑞咨询认为,短期市场增长主要动力仍在于付费企业数量的增加,而非单位企业ARPU的提升,预计到2018年,付费企业客户数超过50万;同时到2018年,覆盖整体用户数超过5000万,其中付费用户数接近2000万,整体商业模式将进一步丰富和打开。 4.2发展路径: 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         参与者:各领域企业纷纷涌入 自2013年开始,大量企业积极布局企业SaaS领域,这些企业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别,即传统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软件公司以及新兴SaaS企业。 互联网公司。以BAT等企业为代表,基本从各自的资源禀赋出发,其中百度借助搜索入口优势,期望通过企业直达号实现人和企业服务的直接对接;腾讯依托微信平台,打造企业公众号,实现企业办公服务的微信化;阿里巴巴依托既有的电商生态,发力企业IM和底层云业务。整体思路还是在于扮演平台角色,聚各方力量,打造企业服务生态,而本身并不承担线下渠道推广等功能。 传统软件企业。主要以用友、金蝶、浪潮软件、东软等企业为代表,用友面向中小企业推出SaaS化的畅捷通平台,金蝶则全力开发大中型企业移动办公市场,浪潮则全面布局云计算解决方案。 新兴SaaS企业。作为当前企业SaaS领域最为活跃的参与者,参与企业基本覆盖了从通用模块到行业垂直应用等各个领域,并在产品形态、目标用户群方面不断分化,持续填补市场空白。 发展路径—目标客户:从中小企业起步,并逐步向大企业扩散 在美国市场,salesforce等企业在起步阶段一般从中小企业开始切入,待产品能力、市场品牌形成一定积累后,再逐步扩展至大型企业,仅有workday等少数企业一开始便聚焦行业大客户。考虑到中国市场庞大的中小企业规模,以及大企业在定制化要求、信息安全敏感度等方面较西方企业更为严重,我们判断行业的发展路径将更多是从中小企业起步,并逐步向大企业扩散。 发展路径—产品形态:通用模块起步,逐步向行业垂直领域扩展 回顾美国市场,企业SaaS产品一般从通用型产品模块起步,并逐步扩散到垂直行业应用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根据艾瑞数据统计,2014年,CRM、OA等通用模块在国内企业SaaS市场占据主要收入份额,同时基于投资研究机构IT桔子对目前国内SaaS参与企业产品方向统计分析来看,人力资源、销售、OA等通用模块仍为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方向,行业垂直领域的渗透尚未展开。因此,我们认为,国内企业SaaS市场产品形态的演进路径必将是从通用模块开始,待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向行业垂直应用领域进行延伸渗透。 发展路径—发展速度:缓慢的过程 在消费级互联网领域,用户、收入的增长往往是指数级的过程,但是这一规律在企业级市场并不适用,企业的决策成本远非个人用户所能及,企业对新的产品、事物的接受和规模化应用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salesforce为例,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截至2010,公司公积累企业客户数为10.7万,占美国企业总数不足5%;国内SaaS CRM领域代表性企业纷享销客、销售易、和创科技,自成立到现在,各自积累的付费企业客户数也仅为1万家左右。同时考虑到国内企业过去低下的信息化水平,因此,我们预计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速度长期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概率不会高于美国市场发展速度。 发展路径—商业模式:价格并非核心因素,产业互联网服务将是远期重要商业模式 (1)价格并不是核心因素。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参与企业依托免费的大旗,以及“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信条,甚至不计成本的补贴政策实现用户获取和用户习惯的培养,并最终期望于沉淀的规模用户群实现商业变现。但是在企业领域,根据易观国际的调查结果,企业更多基于具体业务需求,以及产品安全性、稳定性进行产品的采购决策,价格在其中并不扮演一个核心的角色,依靠简单免费的策略并不能实现有效用户的获取。 (2)SaaS企业发展早期可能面临持续亏损。在传统软件售卖模式下,软件企业的大部分现金流可通过license费用收取在当期获得,后期通过持续的软件升级和维护费用获取收益;而在SaaS模式下,企业主要收入来源于周期订阅费用、用户增值服务的提供等,期初获得的现金流入相对有限,整个资金流入是一个相对更为平滑的过程,这可能导致大部分的SaaS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持续的亏损。 (3)商业模式有望从订阅服务向产业互联网服务扩展,但演进路径预计较为漫长。当企业SaaS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后,SaaS平台上面将会沉淀大量的企业客户以及其后面的用户群,发展到这一阶段后,SaaS平台部分商业模式的设计逻辑和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极为一致。思考如何针对该部分海量用户群的变现,最为顺畅的路径便是外围企业服务和平台企业用户的对接。SaaS平台将和目前的微信等用户平台一样,通过平台职能的履行、资源的整合和对接实现平台沉淀用户的变现。但从海外企业的发展来看,这需要取决于诸多条件的满足,大概率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发展路径-竞争格局:看好本土新兴企业,竞争并非当前阶段焦点 最为看好本土新兴SaaS企业。目前,国内企业SaaS市场聚集了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新兴SaaS企业等多类参与者,基于对美国市场典型公司的研究总结,我们已经得出产品、渠道、客户服务以及资本在企业成长中的核心意义。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在产品设计、线下渠道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也基本印证了美国市场的真实发展状况,我们更看好新兴的SaaS企业;和消费级产品类似,企业级产品本身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受制于地域文化、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局限性,海外企业在中国市场很难扮演重要角色。综合来看,我们看好本土新兴SaaS企业。 当前阶段应更关注企业自身质地。参考美国市场发展路径,即使市场发展超过10年后,市场竞争格局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并未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当前国内企业SaaS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参与各方仍处于持续的探索和尝试中,市场竞争格局尚不明朗,过度关注市场的相对竞争地位并不完全合理,而更多应从企业本身的基本质地出发进行判断。根据美国市场发展经验,建议从两个层面关注企业的基本质地:(1)定性维度,SaaS企业的核心能力可概括为产品能力、渠道销售能力以及资本运营能力。(2)定量维度,从企业用户获取、企业用户留存、企业用户变现等量化维度分析判别企业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商业合理性。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将是当前阶段最为合理的企业甄选方式。 5.一些行业的思考在企业级SaaS的研究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一直在持续思考,这些问题可能已成为市场普遍担忧,也可能会不经意间成为市场未来潜在的风险点,当然,我们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看起来可能仍需要持续完善。 问题1:国内大企业一般存在深度定制化需求,SaaS是否适用于大型企业? 从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创立初期主要选择中小企业开始,因为从SaaS本身的成本效益以及规模扩展性维度,中小企业自然是最为顺畅的逻辑选择。但也有部分企业聚焦大型企业客户领域,比如workday,但是导致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双双高企,并持续亏损。国内大型企业较西方企业,存在更多的的定制化需求,但我们通过行业的走访发现,大多数需求其实属于伪需求,并非企业的实际需要而触发,通过客户需求的主动管理、模块化配置以及快速版本迭代能有效管理定制化需求。但数据安全性等担忧的消除仍将是长期和缓慢的过程。 问题2:中小企业市场SaaS模块较为单一和标准化,产品壁垒低,参与者众多,长期必将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陷入死循环? 目前国内企业SaaS市场中,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的确是参与者最多的一个群体。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分析得出,未来市场将是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的市场,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企业,当前激烈市场竞争并未把握问题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渠道、资本,而非价格。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仍然存在较大的竞争壁垒,尤其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企业用户需求满足能力。在当前时点,我们建立关注产品能力、渠道能力、资本获取能力突出的企业。 问题3:免费模式是否有效? 和消费级市场不同,价格并非企业客户考虑的首要因素,产品对企业业务需求的满足能力是企业产品选择首要考量标准。我们相信单纯的免费策略并不会对市场的竞争格局造成实质性的影响。采用免费模式的产品,其目标客户预计主要集中于微型企业,产业构建逻辑和消费互联网并无明显差异,而极简、通用的产品设计将导致产业竞争壁垒过低,参与企业长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价值相对有限。 6.投资策略6.1看好 国内企业级 SaaS 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我们看好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国内市场当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艾瑞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未来市场年增速将保持在50%以上。 6.2建议两条主线关注新三板优质公司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发展路径,看好新兴SaaS企业在该领域的市场表现。当前国内市场整体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基于对国内市场发展路径的判断,在当前时点,建议积极关注通用模块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及行业垂直领域的优质初创公司,并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指标判断企业SaaS业务的持续性。对应到新三板的投资标的,建议重点积极关注和创科技、北森云、客如云,建议关注微企信息。 6.3企业级SaaS 行业公司估值分析目前国内主板市场已经有部分企业级SaaS相关公司,但SaaS业务在对应主板公司中收入贡献占比基本较小。美国本土目前已经形成大量企业级SaaS公司聚集,美国SaaS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为8/6倍。新三板目前已经有少量SaaS企业出现,且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7. 新三板重点公司分析  7.1和创科技(834218) :国内领先的SaaS CRM服务提供商国内领先的SaaS-CRM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09年,核心产品为基于SaaS的“红圈营销”平台,主要面向国内中小企业提供基于SaaS的CRM软件服务,公司当前根据客户企业产品使用人员数量收取订阅服务费用,截至2015年底,公司企业客户数已经超过4万家,其中付费企业数超过1.3万家。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300万元,同比增长53.8%,录得亏损362.7万元,亏损额较2013年的129.0万元进一步放大。 公司具有完整的产品架构体系。公司在基于SAAS的CRM领域已经形成三层的产品布局体系,其中底层以“红圈钉钉”为主,提供基础通用的IM和营销管理功能;中间层为“红圈营销”,主要面向各个行业提供可配置化的营销管理产品,目前已经覆盖建材、快销、医药和农牧四个行业;上层为面向大企业客户的定制化版本,目前该产品已经在新希望集团落地。在产品的个性化方面,公司产品后台已积累超过一千个可配置模块,同时公司产品大版本迭代周期一般为三个月左右,在产品纵向功能完善、行业拓展方面快速推进。 公司已建立庞大的销售和服务能力。截至2015年底,公司销售团队已超过1000人,占公司员工比重高达2/3,并在全国32个主要城市建立直销中心。同时在直销渠道外,公司吸引超过200家渠道代理商加盟。在产品服务方面,公司已形成150人线下服务团队,内容涵盖线下服务咨询实施、客户回访等方面。2016年1月,原赶集网副总裁王正洪加入和创,负责公司直销、渠道、运维等业务,王正洪2014年初加入赶集负责赶集网直销业务,其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带领赶集网直销团队成为互联网行业中与阿里巴巴旗鼓相当的强悍直销军团。 公司投资团队阵容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突出。公司自成立来先后获得雷军、李汉生(原惠普中国区副总裁)等知名人士的天使投资,以及复星、东方富海等机构的股权投资,阵容强大的投资团队为公司在融资、企业资源整合、优秀人才吸引等方面提供了坚实保障。2015年7月,公司和阿里钉钉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承诺在产品、市场和客户等方面进行资源对接,8月双方合作研发的红圈钉钉上线,上线首周便获得1.3万家企业使用,其中付费企业数3000家,我们预期阿里背后强大的电商企业资源将为公司业务发展带来充分的想象空间。 风险因素。公司可能持续亏损风险,公司新产品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 估值比较。目前美国市场上市SaaS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平均值为8/6倍,公司目前尚处于协议转让阶段。 6.2北森股份(Q153906 :国内SaaS HR领域的领军者国内SaaS HR领域的领军者。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面向国内大中型企业提供基于SaaS的HR管理解决方案。公司当前业务包括基于SaaS的HR管理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人才管理咨询三部分。同时公司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基于自有的PaaS平台BeisenCloud,为客户提供快速的个性化定制开发服务。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基于SaaS的软件和应用服务占比为67.1%;同期亏损1200万元,亏损额较2013年的亏损700万元进一步扩大。 公司SaaSHR产品布局完整。公司从测评、招聘业务起步,截至目前,在云业务部分,公司已经形成包括测评云、招聘云、绩效云、继任云等六大模块的一体化HR管理SaaS软件体系,以及覆盖实施服务、客户成功服务、认证培训等5大部分的服务体系。2014年公司加入云安全联盟(CSA),并成为国内首家加入该组织的SaaS企业。2015年,公司自有的PaaS平台BeisenCloud正式上线,建立了基于多租户架构的SaaS+PaaS一体的服务模式,该平台整体功能定位将类似于salesforce的Force.com 平台。 SaaS业务运营数据行业领先。根据易观研究结果,公司被评为2015年国内SaaS HR市场的领先者,综合实力全面领先国内竞争对手。截至2015年底,公司服务过的企业客户数超过4500家,客户所在行业覆盖互联网、金融、地产、消费等领域。目前公司销售人员占比近40%,2014年,直销渠道贡献公司98.1%收入,同时,公司已经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了自有的直销渠道。 未来策略:一体化、平台化、服务化。在未来的业务策略上,公司将以一体化、平台化、服务化的发展策略为指引,首先通过完整的产品布局为企业客户提供一体化的HR管理解决方案;并通过PaaS平台的部署,和大量的ISV一道,实现SaaS平台生态的构建,不断满足企业用户个性化需求;在上述基础上,不断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服务资源,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目前公司已经和100多家服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未来三年,公司计划将该数字进一步大幅提升。 风险因素。公司业务可能持续亏损风险,公司新业务模块拓展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过于激烈风险。 估值比较。目前美国市场上市SaaS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平均值为8/6倍,公司目前尚处于协议转让阶段。 6.3客如云(835268 ):快速崛起的软硬一体化 SaaS 服务提供商 软硬一体化SaaS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12年,主要面向以餐饮为主的服务业商家提供软硬件一体、云端结合的SaaS产品服务。内容涵盖餐饮预定、排队、外卖、点菜、收银、移动支付、会员卡、优惠券、供应链服务等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在商业模式上,主要通过硬件 OnPOS售卖,SaaS软件服务费以及移动支付通道费分成获取收入。截至2015年底,公司产品签约商户门店数已经超过6000个,2015年12月平台月度GMV超过1个亿。受公司业务主要从2015年底开始发力影响,公司2014年实现收入仅为140万元,亏损1560万元。 已形成类苹果体系的一体化产品架构。目前,公司已经形成On Store开放平台、On OS应用系统、On Cloud云端应用和OnPOS智能终端软硬一体、基于云端技术的产品结构,整体布局思路非常类似于苹果。硬件 OnPOS 为公司自行研发外包生产的集收银、点单、电话等系列功能的融合终端,On OS为搭载于OnPOS、平板等硬件设备的餐饮管理系统平台,On Cloud为商家提供后端的报表统计、经营分析、会员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功能,On Store则类似于App Store。产品体系有效覆盖收银、预订、排队、外卖、会员管理、供应链等多个餐饮场景,实现餐饮行业各业务环节、资源的有效衔接和整合。 创始人线下渠道管理能力突出。截至2015年底,公司拥有员工800人,其中线下渠道推广占500人。公司创始人彭雷为原24券的创始人,曾管理超过4000人的、覆盖全国不同区域的线下销售团队,其在大型线下销售团队招募、培训、管理,以及实现产品面向大量中小企业用户的快速推广能力,是大量的同类创业企业所无法具备的。 公司C端资源优势明显。2014年百度成为公司股东,截至目前,百度共持有公司21.49%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机构股东。近年来,百度大力发展O2O业务,并将其视为继搜索业务之后的又一战略业务,客如云在B端商户领域的整合潜力和百度C端资源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此,客如云有望受益于百度糯米、百度地图等平台C端资源导入。同时,公司定位于B端资源整合,和国内互联网巨头短期难构成正面冲突,目前公司已打通百度直达号、百度糯米、大众点评、微信公众号等C端用户入口。 风险因素。公司产品业务推广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O2O巨头新美大围剿风险。 估值比较。目前美国市场上市SaaS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平均值为8/6倍,公司目前尚处于协议转让阶段。 声明本资料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资料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
    资讯
    2016年02月19日
  • 资讯
    硅谷最热门的50家初创公司:教你如何找到创业点子 作者:俊世太保 如今创业浪潮正席卷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创新工作者将各种想法带到生活中,并且很多的公司都成立于硅谷。硅谷可以说是创业者的天堂,这是一个充斥着创新和理想主义的地方。 福布斯最近整理了一份2015年硅谷估值增长最快的初创公司名单,这份最热门的初创公司榜单包括优步(Uber)这家世界上估值最高、由风投资助的非上市初创公司,也包括很多刚刚成立不久的初创公司。 这份由福布斯中文网整理的长长名单中,却没有对各家公司的详细介绍,所以我对信息进行了重新梳理,希望能帮助国内的创业者更好的了解这些公司。 1、Uptake Technologies   估值:11亿美元 今年10月,这家深藏不露的数据分析初创公司在成立仅一年之后,就以10亿多美元的估值募集到4,500万美元资金,由此突然在芝加哥冒了出来。这家公司究竟在做什么呢?这方面的详情很少,但Uptake正在设法成为诸如建筑、航空、采矿、铁路等各大行业的分析与预测软件后台服务平台。Uptake所提供的是真正有价值的预测性洞察力。 2、Slack   估值:280亿美元 Slack是一款替代邮件沟通的工作协作工具,企业员工能够将几乎工作的一切放置在Slack平台中,并创造了大量闲聊机会,改变了过去企业协作工具的固有形象。Slack同时发展出了强大的集成能力,能够将大部分工作使用的商业软件放置在平台中。从一个小想法到软件界巨头,Slack的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仅用了3年,而目前该公司估值280亿美金。 3、Porch   估值:5亿美元 Porch建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该公司在最新一轮的融资为6500万美元,此轮融资令该公司的估值超过5亿美元。Porch主要向家装相关从业人员收费,帮他们接触到更多寻找家装工人的业主。付费从业人员可以在Porch.com的网页上发布特色写广告,了解竞争对手对类似作业的收费,以及查看特定房屋的家装历史。埃利希曼表示,如今Porch网站的注册从业人员已有320万,项目累计1.3亿个。 4、OfferUp   估值:8.14亿美元 OfferUp公司成立于2011年,总部设在西雅图,这是一家主打同城交易的网站,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种更便捷、更安全的交易方式。两位创始人Nick Huzar 和 Arean Van Veelen创办 OfferUp 的初衷其实很简单,他们只是想卖掉些用不着的东西来给家里腾点地方。迄今为止,OfferUp总共完成了2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9000万美元。整个2015年,平台上的交易额已经超过30亿美元。 5、PicsArt   估值:2.5亿美元 PicsArt,不仅是一款具创意性的图片编辑功能的APP,还是发展最快的摄影艺术家社交网络之一和最大的图片作品库之一。目前总下载量超过2.5亿,全球月活跃用户超到6500万。高速增长的下载量和用户数让PicsArt的估值不断飙升。去年6月,这家公司宣布获得1500万美元融资。目前其估值达到2.5亿美元。 6、Casper   估值:5.55亿美元 Casper的主营业务是向消费者直接销售由该品牌打造的塑胶和记忆海绵床垫。该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世界顶级的床上用品供应商”,目前他们正计划将产品线将延伸到床垫订购之外。去年6月,Casper获得5500万美元B轮融资,公司融资后估值为5.55亿美元。 7、DoorDash   估值:6亿美元 DoorDash由斯坦福学生创办于2013年。这家公司每次送餐收取4美元至7美元的固定费用,并同独立承包人合作,由他们从流行餐厅送餐到用户家中。目前,DoorDash已在全美20多座城市推出了送餐服务。虽然在送餐市场目前DoorDash面临着Postmates、Sprig、Munchery和GrubHub等诸多初创公司的挑战,但这家公司的估值仍然高达6亿美元。 8、Expensify   估值:1.47亿美元 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曾是2009年Business Insider Startup大会的前10强。它擅长的领域是管理开支。该应用的使用方法是:拿出纸质收据,拍下照片,扔掉纸质收据。Expensify 可以为用户生成财务账单,再把账单通过电邮发给你的老板看,让老板给查看报销。目前有超过 16000 家公司在使用它的服务,这家公司眼下的估值高达1.47亿美元。 9、Postmates   估值:4.5亿美元 Postmates是一家同城快递初创企业,它的成功缘于所选择的盈利模式的成功。这个以Uber公司为模板的公司,经营上却更多参照了“亚马逊公司的包容性”,即从超市杂货到快餐店的比萨,只要是用钱能买到的单人可携带的货品,该公司都负责快递到家门口。去年6月,Postmates获得8000万美元融资,这使得其估值达到4.5亿美元。 10、Zenefits   估值:45亿美元 Zenefits成立于旧金山,是一家帮助小型公司管理员工健康保险、社保等问题的公司。其主要产品是基于云的员工管理软件,但基本上是免费的,其主要营收源是向保险公司等机构销售员工福利。在成立还不到两年时间里,Zenefits已经吸引了5亿多美元的投资,估值高达45亿美元。 11、ClassPass   估值:2.93亿美元 Classpass于2013年成立于纽约,通过捆绑小型商家,整合了几千家线下的舞蹈、普拉提、瑜伽及各式各样的健身项目,健身爱好者每月只需缴纳99美元,可以随意在这些项目里上课健身。此外ClassPass 提供了一个健身课程的搜索引擎,你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搜索课程,并且安排自己的健身计划。这家公司的估值目前高达2.93亿美元。 12、Jibo   估值:1.28亿美元 Jibo是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其目的是帮助忙碌的家庭成员之间更好地彼此交流以及与外界通信。最初Jibo只是众筹网站Indiegogo上一个用于帮助家庭的机器人智能助手项目,但通过众筹活动其筹集到了一笔惊人的370万美元资金,远超其10万美元的融资目标。随后,Jibo在今年1月完成了一轮2530万美元的融资。目前其估值1.28亿美元。 13、Whipclip   估值:6亿美元 Whipclip能使电视和视频实现剪辑共享,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在以色列有开发中心,而且与很多音频公司有合作关系。手机用户可用Whipclip剪辑电视直播或寻找以前的电视节目中特定时刻与朋友一起分享。这家公司的C轮融资为4000万美元,估值高达6亿美元。 14、Namely   估值:1.81亿美元 Namely创立于2012年,提供的工具可以帮雇主管理诸如工资表和津贴费、绩效管理、员工出勤表以及人才招募等服务。虽然也有很多类似的公司,比如 TribeHR、Zenefits 和 Workday,但致力于为雇主与员工提供互动平台的Namely并非只是一家单纯的人才管理公司。目前这家公司总计获得融资3280万美元,估值达到1.81亿美元。 15、DraftKings   估值:12亿美元 DraftKings是日常梦幻体育运动领域冉冉升起的新创企业,2012年创建于波士顿,这是一家在线体育社交游戏公司,主要围绕体育知识进行游戏比赛的设置,可以允许用户用真钱下注。其最新一轮融资为3亿美元,估值高达12亿美元。 16、Uber   估值:640亿美元 Uber是全球范围内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其目标是通过提供一键叫车服务,让全世界每一个人的出行变得可靠且费用可负担。截至目前,Uber总融资额达88.1亿美元,披露的投资者超50个。最近这家公司刚宣布获得俄罗斯富豪米哈伊尔·弗里德曼创办的投资公司LetterOne(L1)的2亿美元融资。在此轮融资完成后,业界推测其估值已超过600亿美元。 17、Robinhood   估值:2.75亿美元 从创立之初,Robinhood想将股票交易带给年轻人。这家公司让股票交易不再是西装革履的有钱人专属,这个零手续费的股票交易应用实在是一大壮举,虽然Robinhood不从交易中收取手续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成为一桩正经严肃的生意,目前其已经从用户的存款中赚取了不少利息。而在达到10万用户量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它就达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额。 18、Greenhouse Software 估值:2.45亿美元 Greenhouse 是招聘领域的一家SaaS软件服务商,它通过定位、考核以及评估人才等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招聘服务。在寻找应聘者环节,Greenhouse会将企业所有应聘者的来源汇总在一个招聘仪表盘里,接着该软件会按照职位要求对应聘者进行A/B测试,并实时提醒应聘者相关的岗位信息。其C轮融资为3500万美元。 19、Layer3TV   估值:3.85亿美元 Layer3TV成立于美国,是一个智能电视内容开发商。该公司提供的内容涵盖了传统电视节目、社交和新媒体等。其B轮融资高达5100万美元,估值高达3.85亿美元。 20、Pronutria Biosciences   估值:3.21亿美元 该公司主要使用氨基酸调节疗法,通过研制一系列的口服生物制剂修复神经型厌食症患者的细胞内稳态。该公司去年5月获得3900万美元的B轮投资,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拥有10亿个蛋白序列的数据库。 21、Tanium   估值:37亿美元 成立于2007年,Tanium提供了一种强大而且全新的“端对端”(P2P)系统解决方案新,可以一下子扫描和控制数千台设备的安全性。这使得在使用Tanium的时候,网络上的每台电脑都能跟相邻的电脑进行数据交换,它们可以沿着一条数据链传递信息,然后传输回单一的服务器,而花费的时间只是过去那种笨办法的零头。去年9月Tanium获得1.2亿美元B轮融资,其估值已达35亿美元。 22、Raise Marketplace   估值:6.08亿美元 Raise Marketplace抓住了在线礼品卡这一非常垂直的市场,通过Raise网站,购物者可以购买折价的礼品卡,从而在网上商城或在线商店使用,也可以出售尚未使用的礼品卡以换取现金(价格随意设置,但Raise建议至少折价5%)。Raise对每笔销售至少提成15%,盈利模式清晰。去年1月该公司获得5600万美元B轮融资。 23、Beepi   估值:5.64亿美元 Beepi创立于2014年4月,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定位为二手车个人车主和个人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服务平台,截止目前,已经覆盖了美国6个州200多个地点。Beepi被喻为互联网二手车C2C模式的"鼻祖",也是国内众多C2C模式电商网站等竞相效仿的对象。其最新一轮融资为5000万美元。 24、Corvus Phamaceuticals   估值:2.36亿美元 Corvus Pharmaceuticals总部位于美国加州伯林格姆,致力于研发针对免疫肿瘤的药品,其产品可用于肺癌和血癌治疗。Corvus的管线中有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处于I期阶段,预计在2016年初进入Ib期研究阶段。还有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T细胞改造疗法处于临床前阶段。2015年9月Corvus Pharmaceuticals获7500万美元B轮融资。 25、LendingHome   估值:5.19亿美元 LendingClub从信用卡借贷业务还款起步,逐渐在该业务领域形成了绝对优势,并奠定了美国P2P市场的领头羊地位。伴随P2P市场的不断成熟,LendingClub也将业务范围扩展到更多的P2P细分市场。从2014年4月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经发放了超过1亿美元的贷款。其最新一轮C轮融资为1.093亿美元,由人人网领投。 26、Affirm   估值:5.76亿美元 Affirm是由PayPal的联合创始人Max Levchin创办的一家充满朝气与进取精神的新兴金融公司。该公司目前总共已获得了3.25亿美元的融资。用户可在合约电商的购物结算时直接获得Affirm的贷款。这种简单快速有透明的支付方式让Affirm一跃成为信用卡的强势竞争对手。 27、Credit Karma   估值:35亿美元 Credit Karma基于互联网,向美国消费者提供信用和金融管理服务,主要向个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信用评分和信用报告。同时也可以让消费者监控他们的信用报告和信用评分,同时根据这些消费者的信用特征给这些消费者提供工具和建议,以便提高消费者的信用状况。短短7年内,该网站已经拥有3500万名注册用户,目前其估值达35亿美元。 28、Menlo Security   估值:1.27亿美元 Menlo Security成立于美国,是一家网络安全公司,该公司通过一种新的模型,删除电脑中恶意软件,保障电脑安全。Menlo Security公司提供一项简单的服务,其似乎能够以高效方式将恶意软件从电子邮件以及Web流量当中剥离出去。它会将所有此类流量定向至该公司的云端,并在容器内对全部代码加以执行。最近的B轮融资中Menlo Security获得了2500万美元。 29、Carbon3D   估值:10亿美元 Carbon3D是新兴的3D打印行业中最热门的初创公司之一,Carbon3D的打印速率是传统打印的25到100倍。因为这个机器的运动很流畅,可以用于产品的批量生产,比如有弹性的高温状态下的树脂。Carbon3D希望他们自制的树脂用来创造更多商业价值。目前公司总共获得融资1亿四千万美元,其中谷歌在今年八月投了1亿美元。虽然还未向市场投放任何产品,它的估值已经有10亿美元。 30、Afferent Pharmaceuticals   估值:2.8亿美元 Afferent Pharmaceuticals是一家专注生产临床阶段的药品的生物制药公司。它开发的药品神经纤维P2X3主要帮助目标受体治疗慢性疼痛。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总部设在加州圣马特奥。目前估值为2.8亿美元。 31、WeWork   估值:102亿美元 如果把WeWork看作是一家房地产公司,估值绝不可能达到100亿美元。但这一超高估值表明,投资人并不认为WeWork是一家单纯的房地产中介。除了办公场地,WeWork还可以为这些创业型公司提供办公家具、协作服务等,甚至成为创业项目的孵化器,这才是最为资本看重的地方。WeWork与打车软件鼻祖Uber、空房出租网站Airbnb等一样,是共享经济理念对交通、住宿、办公场地等领域的颠覆。 32、zSpace   估值:1.6亿美元 zSpace是一款全新的3D显示屏,由加州InfiniteZ公司开发,可以跟踪用户的头部转动和手部动作,实时调整用户看到的3D图像。给计算机游戏和增强现实带来创新。zSpace专注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医疗教学和企业培训领域,通过逼真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可以启发和加速学习者理解。 33、Premise Data   估值:3.75亿美元 Premise Data是一家位于旧金山的数据分析公司,通过全球布点、线上线下结合来收集实时经济数据,预测宏观经济走势以及人们生活的发展趋势。Premise的潜在客户有3大类,分别为金融机构、快消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目前,Premise的客户分布在美国、中国、巴西、印度等25个国家。成立于2012,迄今为止已完成7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7130万美元。 34、Collective Health   估值:3.91亿美元 Collective Health能够提供一种绕过中间人(医疗保险)的方案,让雇主给员工提供价格更亲民的、基于云的点菜式医疗保险福利。雇主可以选择给员工覆盖哪些种类的保险。该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经累积融资超过1.19亿美元。 35、Rover   估值:1.3亿美元 Rover是一个面向宠物主与临时看护人的在线市场,让宠物狗主人可以像托付给邻居或朋友一样把自己的宠物交由值得信赖的人照顾。宠物狗主人外出前,可以到Rover寻找一个临时看护人帮忙照顾自己的狗。有能力的朋友也可以到Rover注册登记,等待接受照顾他们宠物的任务。到目前为止,Rover的融资总额已达2500万美元。 36、Cohesity   估值:3.36亿美元 Cohesity公司的思路在于打造超融合型二级存储方案,利用一套集群化硬件与软件平台保存全部二级数据,并提供与之相关的数据服务。这是一套行之有效而且经过精心设计的方案,能够帮助那些希望摆脱规模扩张所带来的沉重成本负担的企业在达成目的的同时,继续拥有由Cohesity产品所提供的应用程序、阵列、用户界面以及数据移动等功能。 37、Udacity   估值:11亿美元 Udacity是一家专注提供在线编程教育服务的MOOC公司,在成立时就宣传其目标是通过免费的在线课程让教育大众化。Udacity与多家科技公司都合作开设了课程,比如Google、Cloudera、Facebook和Cisco ,课程包括前端网页开发员、Android开发员、数据分析师、iOS开发员、全能开发员和编程入门。去年11月份,公司获得一轮1.05亿美元的融资,成功进入独角兽行列。 38、Placester   估值:1.5亿美元 Placester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波士顿,是一家提供房地产营销服务的创业公司,其开发的营销服务平台可以让地产商快速为待售项目建立销售网站,并提供一系列完整的数据信息,辅助其销售。目前Placester总融资额已经到达5000万美元。 39、Cohere Technologies   估值:2.5亿美元 很多公司都已经为下一代5G蜂窝网络空中界面作好准备,这同时也会是物联网(IoT)的未来。Cohere Technologies提出了一种除了OFDM以外的全新方法。该公司采用创新的数学概念,能够更精确地提供通道估计,进而提高频谱效率。 40、LeadPages   估值:2.03亿美元 LeadPages是一家由数据分析引擎驱动的,提供引导页模板服务的公司。用户使用 LeadPages 的服务,得到的引导页是来自其所有的用户基础作为通用数据源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的。而 LeadPages 庞大的数据量使得最小的企业也能享受到有效的数据分析。 41、Snowflake Computing   估值:2.74亿美元 Snowflake Computing研发的数据库体系既能够处理构造化和半构造化的数据,它推出的Elastic数据仓储效劳相较于本地数据仓储能够节约90%成本,并且比竞争者AWS和Google的产品更易于运用。目前该公司已经在两轮风投中融资2600万美元。 42、Cyanogen   估值:6.4亿美元 由于绝大多数Android手机都依赖Google专有的服务,这使得Cyanogen对Google充满怨言,并最终希望提供一种替代方案。目前,Cyanogen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安卓操作系统研发公司,而CM也是目前装机量最大的安卓定制ROM。其C轮融资为8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Twitter、高通以及传媒大亨默多克。 43、Handy   估值:3.6亿美元 Handy是一家位于纽约的家政服务初创公司,提供家政清洁、水管维修、家具和电器装配、房屋粉刷以及货物搬运等服务。用户可以通过Handy手机客户端或网站在线服务预订保洁员和清洁工,最快第二天便会有相关人员上门服务。在成立3年后Handy宣布完成了5000万美元C轮融资。 44、Onshape   估值:8亿美元 Onshape是一款完全基于云计算的大型CAD设计软件,而有了基于云平台的CAD,未来相信用户可以在远程控制3D打印机,在手机或者其他终端上编辑修改好模型,确认打印,3D打印机在云端接受指令完成模型的制作,制作完成后直接销售,甚至用户都可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未来,所有的游戏规则都将转变。 45、Illumio   估值:10亿美元 Illumio认为要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和企业业务动态发展方向,来重新设计新一代安全服务。其核心特征应该包括自适应、从内向外的全面防护、持续响应、高可视化等。作为国际上第一个将自适应安全理念产品化的厂商,就像Salesforce所代表的SaaS模式CRM所做的一样。Illumio拥有颠覆现有企业安全市场的巨大潜力。 46、Vroom   估值:2.18亿美元 总部位于纽约的Vroom是一家线上汽车交易平台,Vroom允许人们在网上购买和出售二手车、进行线上议价,并提供免费配送和七天内免费退换服务。目前Vroom已经在达拉斯开始运行翻新和生产设备基地,该公司的目标是48小时内在全国范围完成汽车配送工作。其C轮融资为9500万美元。 47、Nurix   估值:2.27亿美元 Nurix是一家药物研发公司。该公司曾和新基公司Celgene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将会在癌症,炎症和免疫疗法方面开展合作。而Nurix负责候选化合物的筛选和临床1期开发,重点放在E3泛素连接酶和E2结合酶的候化合物的选择和开发上。 48、Gusto   估值:5.6亿美元 Gusto原名叫ZenPayroll,主要定位于面向中小企业的云端薪资管理系统。目前,在美国共有 25000 万家公司在使用 Gusto 的薪资管理服务,主要为中小企业。使用 Gusto 服务的公司所在的行业各异,主要为科技、媒体、咨询、健康和法律类的中小企业Gusto是人力资源行业唯一一个获得google旗下两家投资机构的公司。 49、Betterment   估值:4.31亿美元 作为一家数字化理财服务公司,Betterment却与其他数字理财公司的不同,其不仅止于向用户提供建议,同样还扮演着经纪人/交易商的角色。因此,用户能够从Betterment这里得到该如何投资的建议,并能实际通过Betterment来完成投资。目前Betterment获得的投资共计4500万美元。 50、Theranos   估值:90亿美元 血液分析是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你的医生想要检查你某一方面的健康状况(比如胆固醇指标或者血糖水平),或者寻找肾脏或者肝脏出现问题的适应症时,他就需要对你进行血液检测。血液检测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商业领域,凭借一种能够对血液进行更快、更便宜和更准确检测的医学技术,Theranos正力求颠覆这种局面。不过这家公司也受到了不小的质疑。 微信公众号:太保乱谈   原文地址: http://www.huxiu.com/article/139494/1.html?f=index_feed_article    
    资讯
    2016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