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HRTech一周:你所应该知道的2015全球人力资本趋势
HRTechChina一周说:以下是HRTechChina为您整理的上周(8.17–8.23)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精彩动态。人力资源科技行业一周动态我们将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一周热文、一周融资/收购报道、以及一周产品报道。
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一周热文
职业教育离出现一家独角兽级互联网公司有多远?
在 O2O 市场,做高频需求的已经进入了可分清市场前 1、2、3 名的寡头时代。其中 “教育+互联网” 领域,因为家教 O2O 的逐渐升温,K12 和兴趣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少有竞争力且和互联网结合的比较好的公司,但是做职业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公司还没有看到哪家有可能成为独角兽级公司的潜质。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51
下一轮投资热潮在哪?投资人看好企业服务
在以太bit大会投资人论坛上,贝塔斯曼合伙人丁海鹏、蓝湖资本合伙人胡磊、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蓝驰创投合伙人朱天宇、联创策源主管合伙人元野以及以太投资总监朱倍民以“下一轮投资热潮在哪”为主题进行了对话。
众多投资人认为,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的元年,两三年内一定会出现企业服务的10亿美金公司。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08
2015全球人力资本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继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深入,移动、社交和云计算技术应用继续增长;随着千禧一代逐步占据公司的主要岗位,多代际劳动力并存,员工工作期望提高;随着全球化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对劳动力专业技能的需求迅速增加。面对这些,商业领袖和人力资源专业人士,都寄希望于人力资本战略的适时转型。我们用引领、投入、再造、重塑来总结战略的转型。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12
企业级SaaS服务的现实之路
随着消费类互联网市场(To C)的格局渐定,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将目光投向了企业级(To B),“风口猪论”又起。有人大胆预测:2015年将是企业级互联网服务的“元年”,未来几年内,国内企业级领域或迎来大发展的黄金岁月。摸准了,会诞生一批超过10亿美金的高价值公司。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60
58同城、赶集网合并后第一季,竞和效果仅显现一半
58同城今天公布的2015Q2财报显示,期间营收1.595亿美元,同比增长147.1%;净亏损为269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120万美元。
2015年4月,58同城以 3400万份普通股加 4.122亿现金的方式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杨浩涌与姚劲波任联合CEO、联席董事长。合并后,58、赶集两个品牌仍将独立运营。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63
一周融资/收购报道
任务管理系统“前途”完成40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近日,前途(www.workhi.net)创始人肖雪松透露,已获得成都市技术移动集团40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前途以“任务”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混合云(私有云+公有云)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02
提供从公司成立到上市前一条龙电子化股权服务的 eShares 获 1700 万美元融资,估值超 7700 万美元
成立三年的股权服务公司eShares 近日宣布完成 B 轮融资,金额为 1700 万美元,投资方包括 Spark Capital 和 Union Square Ventures。
EShares 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经过 SEC 认证的私营公司转让代理,他们做的是把私营公司的股权信息和管理方式电子化,同时,利用这个工具,股权拥有者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转让。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23
测聘网宣布启动新三板挂牌,同时定增3000万人民币
精准测评免费招聘平台测聘网在8月18日人力资源日宣布,该公司将于10月在新三板挂牌,定增3000万元,由上投摩根领投。测聘网首席执行官(CEO)许锋表示,该公司正在加快城市扩张,覆盖城市从北上广深增加至12个城市。
测聘网是一家专注于精准测评的免费招聘平台。通过独创的4C人岗匹配专利技术,将测评技术与招聘渠道进行结合,从而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加精准的招聘及求职信息,让在线招聘变得准确而有效。隶属于倍智人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40
移动云办公平台i8小时获某基金公司战略投资
上个月,移动云办公平台i8小时最终完成了天使投资后的首次再融资。据悉,投资方是一家有深厚金融证券背景的基金公司, 该基金在投资i8小时平台的同时配套设立2亿人民币的i8金融服务基金,支持i8小时进军企业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
‘i8小时’移动云办公以流程管理和收支费控应用见长,是一款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提供了移动化全员办公服务,让企业上下获得一种全新的工作体验。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82
国内一周产品报道:
人人趣学
网址:http://quxue.renren.com/
创立时间: 2015年1月
创始人:李东辉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15
简介: 人人趣学是人人网新晋推出的一家主打艺术与体育类培训课程服务的O2O平台,可为用户提供80多个科目的一线老师在线预约上课服务。隶属于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拍发票
网址:http://www.paifapiao.com/
创始人:陈健庆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44
简介:“拍发票”是敦和信息名下的一款集OCR智能识别、发票真伪查询、发票抽奖、发票电子档管理、个人报销云平台及企业报销管理等功能的高科技创新产品。
壹财税
网址:http://www.1caishui.com/
创立时间: 2015年3月
创始人:王志刚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54
简介:壹财税是一家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财税相关服务交易平台,旨在为中小微企业寻找优质服务商,为合作服务商拓展商业机会,从而搭建服务规范、质量可靠、价格透明的企业服务交易平台。
画个押
网址:http://www.huageya.com/
创立时间: 2011年12月
创始人:侯锐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75
简介:画个押专注于电子合同领域的企业级解决方案,以云服务方式向企业及个人提供具备法律效力的电子合同签署服务。
名片全能王
网址:https://www.camcard.com/
创立时间: 2011年1月
创始人:镇立新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666
简介:名片全能王,合合信息推出的一款名片识别、管理的专业工具,多平台同步以及云端储存。
资讯
白领招聘已饱和,蓝领招聘还空着呢
编者按:目前,白领招聘市场基本饱和,而蓝领市场刚进入窗口期,提升空间巨大。作者在访谈了几十家公司,对市场充分了解之后,把自己的思考分享出来,希望给创业者和投资人一些启发。
本文作者张子陶,一位关注蓝领人群的投资人,微信:zztalent,欢迎交流。
蓝领群体为何具有吸引力?
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上网资费的低价化,之前只能通过网吧上网的蓝领群体迎来了移动端的大爆发。
据测算,中国目前蓝领群体近 4 亿,其中农民工 2.74 亿(2014 数据),占全国总人口约 30%。市场上对于这个群体移动端的开发尚在早期,目前可以服务于他们的应用软件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从本质上讲,谁可以最早的切入这批人群,谁就可能成就下一个 billion dollar business。
在过去一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很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蓝领招聘公司,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个方向蕴藏着巨大商机。我认为,蓝领人群的切入思路可从求职入手,解决基本的收入需求,然后通过吃、住、用、行来提升活跃度,后续衍生出社交、娱乐、培训、婚恋等多个维度的解决方案。(示意图如下)
蓝领群体如何划分的?
简单来说,蓝领群体可以划分为工厂蓝领、城市蓝领以及基础白领三类。其中工厂蓝领可以进一步分为制造业蓝领和建筑业蓝领,城市蓝领可以进一步分为中低端(如超市、保洁等)与中高端(如酒店、咖啡厅等)蓝领。这两部分人群数量可以占到总蓝领群体的 90%。
之所以把基础白领也划归在蓝领范畴,是因为其虽然像白领一样在办公室工作,但薪酬待遇等依然初级,对能力的要求也较低,与蓝领类似。
下图是一个职业人群的分级示意,在本文中,我们重点关注工厂与城市蓝领。具体案例可能不同分级之间有重合,譬如某些高端餐厅的服务生已达到白领等级,但这里只讨论普遍情况。
蓝领招聘的特点是什么?
通过分析整个招聘行业,我们看到白领招聘已经互联网化并进入细分竞争阶段。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蓝领招聘刚刚进入移动互联网化的窗口期,尚未有成型的玩家出现。
据我们估算,蓝领招聘的年度市场规模在万亿级别,目前绝大部分市场都被线下的公司所占据。这个领域将成为下一个互联网重量级玩家产生的蓝海。
那白领和蓝领群体的招聘有哪些不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除此之外,这两类人群从行为特点上还有一些显著差别:
譬如蓝领群体受时间、空间、金钱、体力等制约,交友圈较窄,大量时间和工友在一起,注重近距离、同行或同乡社交;
相比于白领群体,蓝领人群比较容易满足,同等条件下的付费意愿较强。
单就蓝领群体的划分来看,工厂蓝领与城市蓝领的招聘也具备不同的特点:
工厂蓝领目前主要依靠线下劳务派遣公司,互联网模式需要配合较强的线下运营能力才可能切入,可以考虑的方向为:
不与派遣公司直接 PK,转而 PK 掉小微中介,汇集用户后服务派遣公司
加强真实性,强化线下运营,通过熟人推荐奖励与老用户服务,塑造品牌与用户忠诚度
对派遣 / 中介公司进行服务评价,建立信用体系
城市蓝领招聘招聘方与求职方都比较分散,招聘方数量较多,但单个商家用工需求量较少,人群转换行业频率高,求职者可在不同行业间流动。在此情况下,互联网模式需要能够实现高效的信息对接,提供真实,及时,精准的工作机会。
目前很多的公司都在探索,包括橄榄枝模式、滴滴模式等,都还在初期阶段。最终怎样的模式能够成功,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我在访谈过几十家蓝领招聘的公司后,总结出一些衡量公司优劣的要点供大家参考:
由于篇幅原因和保密协议的限制,这里只能从整体上给关注这个领域的投资人以及创业者一个概览。蓝领招聘目前互联网化还在早期阶段,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欢迎与我(微信:zztalent)交流讨论。
注: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与作者所在公司无关。
资讯
移动云办公平台i8小时获某基金公司战略投资
上个月,移动云办公平台i8小时最终完成了天使投资后的首次再融资。据悉,投资方是一家有深厚金融证券背景的基金公司, 看中i8小时平台优秀的云平台技术,希望将i8小时企业云服务拓展到企业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领域。经过多次的互相了解和碰撞,于6月完成了投资的协议签署和注资。该基金在投资i8小时平台的同时配套设立2亿人民币的i8金融服务基金,支持i8小时进军企业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
'i8小时'移动云办公以流程管理和收支费控应用见长,是一款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提供了移动化全员办公服务,让企业上下获得一种全新的工作体验。'i8小时'把自己定义为面向较大企业的专业云服务,以企业最关心的办公协作与财务收支费控等为着陆点,结合流程的自动控制功能,在此过程中同步实现了中小企业规范财务人事管理和经营数据沉淀,保护保存企业宝贵的知识数据资产。
成立已有三年的i8小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服务和规模可观的用户数,获得了方太厨具和天弘基金等一批知名企业客户的高度肯定。在为知名企业服务的同时,i8小时把行业标杆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通过流程模板功能进行抽取和沉淀。凭借i8小时提供的行业标准管理模型,企业可以非常便利的完成其内部运作的体系化,为成长型公司完成企业的成人礼。
在国内,中小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问题。在微众银行、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理财服务来势汹汹之际,虽然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银行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及管理成本高企而不愿过多触及中小企业的贷款,大量的中小企业依然是被遗忘的角落。在i8小时平台与金融服务结合后,借助互联网手段,i8小时实现了比余额宝更为强大的聚少成多,解决了银行服务的风控和效率问题,让中小企业有资格获得和大企业一样的待遇,享受金融红利。
企业云服务(SAAS)领域是当前的风投热点,对比美国的企业云服务的万亿市场,中国市场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因此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此次,i8小时与新型互联网金融的结合,为企业用户提供了软件服务之上的更现实的资产增值价值和便利的融资手段。在企业用户获利的同时提升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用户因i8小时的武装而获得企业性提升,让用户有直接的动力使用i8小时平台。
资讯
资讯
企业级SaaS服务的现实之路
摘要: 在中国做企业级云服务,由于潜力巨大而且门槛高,确实有可能诞生数家巨头公司,但在企业这一层组织上,无论从规模还是管理上对照,我们和西方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投身于这个领域的团队,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适应市场的那条路,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随着消费类互联网市场(To C)的格局渐定,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将目光投向了企业级(To B),“风口猪论”又起。有人大胆预测:2015年将是企业级互联网服务的“元年”,未来几年内,国内企业级领域或迎来大发展的黄金岁月。摸准了,会诞生一批超过10亿美金的高价值公司。 从用户的接受度上看,确实可以称之为“元年”。但瞄准这个市场的先知先觉先行者却大有人在。从2012年起,就有一大批企业服务平台涌现,虽然亮出的旗号不尽相同,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踏入To B这个中国互联网世界中尚未开垦而又广袤无垠的处女地。然而几年过去,至今没有任何公司占据了客观的市场份额,甚至连名气上都找不出一家大的。 是什么原因让这块想象中的大蛋糕,成了一碗“坚硬的稀粥”?为什么在互联网世界中屡试不爽的烧钱砸用户,遇上To B就黯然失色?因为企业的刚需不同于个人或是小团队,管理不是儿戏,一个功能不合拍、一个流程不对路就可能弃之不用。做产品的人,如果没有深厚的积淀,很难找到需求的共性。这个市场是专业的、挑剔的。钱不是没用,但花钱的目地,是让用户感受到你的价值,越多越快越好,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占领终端。玩意儿不灵,你占不住的。产品满足不了企业管理需求,甭说是免费,倒贴钱也不会有人用。 大家都还在摸索的阶段,有些公司越来越像这个阵营中的“另类”:没有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在“团队”与“公司”、“免费”与“付费”的问题上反复纠结。从一开始就拒绝弯路,沿着他们觉得可能成功的方向前进。这种与 “梦想要有,万一实现”的互联网尝试主义格格不入的执拗,反倒收获了一些成果。这能否成为一条To B的捷径?不妨写出来跟大家交互一下意见: 放弃团队,直指公司有很多产品做的很轻很扁平,力求简单易用。初衷很好,但不久就会发现问题:有些中小企业别看人数不多,“麻雀虽小五脏俱齐”,管理应用上希望大而全,而且个性化强。轻量级的应用对付小团队还行,面对上了一定规模的公司就束手无策。澎湃新闻的副总编辑常河先生对我谈到:那些团队级的工具,其实澎湃都试用过。感觉像玩具一样,连组织架构这样基本的管理功能都没有。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需要企业级SaaS软件。 再者,团队级的产品商业模式是个大问题。规模小的付费意愿不强烈,忠诚度也有限。而靠免费方式,累计个人用户再增值赚钱,更是水中捞月不切实际。要知道几年前如火如荼的Yammer,12亿美元卖给微软的时候,也就是不足500万的用户量,这样的量级放在To C领域根本不够看,“羊毛出在猪身上”断无可能。 网络营销与地面销售相结合有很多SaaS公司在网络营销上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相反在地推人力投入上却显得很“吝啬”,似乎地面销售就是走传统的老路,凸显不出互联网的优势。“从网络上来,在网络上用,通过网络按需付费”,这当然是SaaS公司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但实际上,这种“天使”客户的出现是小概率事件。 使用一套管理工具不像个人电子商务那样随性,这是企业行为,有它的惯性在里面。上门拜访见个面握个手,聊上半个小时,建立信任关系是不可少的。也正因为这是企业行为,其管理需求必然逆向推升软件的复杂度,一旦产品变重,仅靠线上引导就很难用起来。所以适当的地面工作,应该成为网络营销的有力补充,把互联网上来的商机精准兑现。 “软件公有数据私有”符合国情最近有一种奇怪的理论甚嚣尘上,大意是说SaaS公司初创期就不应该盈利,不能做私有云。要把用户累积起来,一年一年续费才是王道。因为人家美国评估SaaS,最重要的就是考察续费率。有不少公司把这一条当成金科玉律,一听到要独立部署就赶忙把牌坊立起来。殊不知这如同刻舟求剑,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们的市场经济是中小企业为主体,可供选择的同质化产品比欧美要多,同时对价格也更为敏感。用户粘性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另外一个决定续费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自身的生存状况。多项权威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5年,而欧美企业是12.5年。下层基础不一样,上层建筑自然也不一样。只要不改变标准化产品,能一次收回来的钱,有何必要非得分期付款呢? 中国企业现阶段对SaaS没有充分接受,尤其是数据安全还是有所顾忌。其实有一种折衷的方式,就是将产品通过云端实现公有,而企业自身的业务数据则独立封装。这样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又使得安装与升级都能自动完成,并且以企业资产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开支。一石三鸟。 从SaaS到PaaS先解释一下这两个名词: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绝大部分的人每天通过互联网享受的服务,都是SaaS。它是云端的应用层,通过Web来接入。 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是通过互联网提供一个基础平台,包含多种外部接口、开发和分包应用的解决方案。更适合用作独立部署的架构。 “不做项目”,目前基本成为各家企业级SaaS服务提供商的共识。原因很简单:挣不着钱。但产品通用性与客户个性需求的矛盾始终难以调和。这时候PaaS成为一种高端的解决方式:即在SaaS产品的基础之上,拥有一套强大的开发、配置、集成平台,满足客户二次开发和数据集成的需要,避免重复投资。不过提供这样的服务,非常考验研发团队,需要高超的归纳及抽象能力。 小结:在中国做企业级云服务,由于潜力巨大而且门槛高,确实有可能诞生数家巨头公司,但在企业这一层组织上,无论从规模还是管理上对照,我们和西方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投身于这个领域的团队,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适应市场的那条路,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本文系作者 难为周全 来源:钛媒体链接:http://www.tmtpost.com/1422595.html
资讯
测聘网宣布启动新三板挂牌,同时定增3000万人民币
精准测评免费招聘平台测聘网在8月18日人力资源日宣布,该公司将于10月在新三板挂牌,定增3000万元,由上投摩根领投。测聘网首席执行官(CEO)许锋表示,该公司正在加快城市扩张,覆盖城市从北上广深增加至12个城市。
根据测聘网的说法,该公司今年计划组建超过100人KA销售团队和近200人电销团队,将测聘一体化推广到更多的中小企业,重点解决中小企业招人难、人才匹配度低的问题。
许锋透露,在58同城接盘收购中华英才网的过程中,测聘网安抚了原中华英才网杭州、苏州、西安、成都、武汉、长沙和大连7地精英KA团队,在业务和团队方面进行了扩充。对此,许锋表示,“中华英才网七地KA团队选择加入,正是看中了测聘网纯正的人力资源行业背景和实力。”
此言非虚。此前,测聘网核心创始团队来自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拥有2000万的企业测评数据,400个标杆岗位剖像数据、20位心理学家和专业顾问团队、以及3个全球顶级测评机构认证。同时,全国人力资源行业共有6项发明专利,测聘网就拥有其中3项人岗匹配关联发明专利。这为测聘网的发展计划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当然,测聘网在资本方面的支持同样有力。除了在创立初期获得了1500万元天使轮融资之外;测聘网还在今年5月完成了2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以及3500万元的A轮融资。
资讯
智联招聘第四财季财报:净利1180万美元 同比增31.8%
据外媒体报道,智联招聘今天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5财年第四财季及全财年未经审计的财报。财报显示,智联招聘第四财季总营收达到3.371亿元人民币(约合5440万美元),同比增长18.9%;净利润为7310万元人民币(约合118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8%。
2015财年第四财季业绩亮点:
*总营收同比增长18.9%,达到3.371亿元人民币(约合5440万美元),比公司此前预期上限高出了710万元人民币(约合110万美元)。
*在线招聘服务营收同比增长20.4%,达到2.907亿元人民币(约合4690万美元)。
*毛利润率为92.6%,去年同期为92.6%。
*净利润同比增长31.8%,达到7310万元人民币(约合1180万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净利润达到7570万元人民币(约合1220万美元)。
*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1.36元人民币(约合0.22美元)和1.28元人民币(约合0.20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1.4元人民币(约合0.22美元)和1.32元人民币(约合0.22美元)
*独立访问用户数量达到315,358家,同比增长29%。
2015全财年业绩亮点:
*总营收达到12.899亿元人民币(约合2.081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19.5%。
*在线招聘服务营收达到10.694亿元人民币(约合1.725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1.2%。
*毛利润率达到90.9%,与前一年持平。
*净利润达到2.526亿元人民币(约合4070万美元),比前一年增长35.3%。
*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净利润碹以2.761亿元人民币(约合4450万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27.3%。
*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4.84元人民币(约合0.78美元)和4.46元人民币(约合0.72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5.28元人民币(约合0.86美元)和4.88元人民币(约合0.78美元)
截至2015年6月30日,智联招聘持有的净现金为16亿元人民币(约合2.629亿美元,相当于每股美国存托凭证摊薄4.87美元)。
2015财年第四财季财务分析:
总营收达到3.371亿元人民币(约合54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836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8.9%。
在线招聘服务营收达到2.907亿元人民币(约合469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414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0.4%,此增长主要是由于使用公司在线招聘服务的独立客户数量增加。智联招聘第四财季服务的独立客户数量为315,358家,比去年同期的244,437家增长了29%,此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加强措施并购和挽留了客户,以及雇主使用互联网作为招聘渠道的数量增加。
其它服务营收达到4640万元人民币(约合75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210万元人民币增长了10.1%。其它服务营收主要是来自校园招聘服务、评估服务和其它人力资源等补充性服务,旨在为迎合求职者职业生涯周期的各需需求而推出的不同补充性服务,这些服务主要是战略性的,帮助建立和维持智联招聘与求职者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其它服务营收的增长也反映了智联招聘在满足求职者和雇主不断变化需求方面的能力。
运营开支:
运营开支达到2.247亿元人民币(约合36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917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7.2%。销售和营销开支达到1.6亿元人民币(约合258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05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2.6%,此增长主要是由于广告开支增加、销售员工数量增加、销售奖励增加以及业务研发开支增加等。
总务与管理开支达到6480万元人民币(约合10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120万元人民币增长了5.8%,此增长主要是由于员工奖励成本增加、折旧、专业服务费用增加等,但被股权奖励开支减少部分抵消。
各种利润:
运营利润达到8310万元人民币(约合13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650万元人民币增长了25%;运营利率为25%,去年同期为23.9%。不计入股权奖励开支在内的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利润达到8570万元人民币(约合138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7380万元人民币;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利率为25.8%,去年同期为26.5%。
毛利润达到3.079亿元人民币(约合497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583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9.2%;毛利润率达到92.6%,去年同期为92.6%。
净利润达到7310万元人民币(约合118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550万元人民币增长了31.8%;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净利润达到7570万元人民币(约合12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280万元人民币增长了20.6%。
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1.36元人民币(约合0.22美元)和1.28元人民币(约合0.20美元),去年同期分别为1.24元人民币和1.12元人民币;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1.4元人民币(约合0.22美元)和1.32元人民币(约合0.22美元),去年同期分别为1.4元人民币和1.26元人民币。
2015全财年财务分析:
总营收达到12.899亿元人民币(约合2.081亿美元),比前一财年的10.798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9.5%。
在线招聘服务营收达到10.694亿元人民币(约合1.725亿美元),比前一财年的8.825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1.2%;服务的独立客户数量为418,423家,比前一财年的335,168家增长了24.8%,此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战略重点持续关注地缘扩张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后获得了新客户,并挽留了老客户。
其它服务营收达到2.206亿元人民币(约合3560万美元),比前一财年的1.973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1.8%。
毛利润达到11.554亿元人民币(约合1.863亿美元),比前一财年的9.624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0.1%。毛利润率为90.9%,前一财年为91%。
运营开支达到8.692亿元人民币(约合1.402亿美元),比前一财年的7.355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8.2%;销售和营销开支达到6.152亿元人民币(约合9920万美元),比前一财年的5.062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1.5%;总务与管理开支达到2.54亿元人民币(约合4100万美元),比前一财年的2.292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0.8%。
运营利润达到2.861亿元人民币(约合4610万美元),比前一财年的2.269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6.1%;运营利润率为22.5%,前一财年为21.5%。不计入股权奖励开支在内的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利润达到3.095亿元人民币(约合4990万美元),前一财年为2.571亿元人民币;不计入股权奖励开支在内的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利润率为24.4%,去年同期为24.3%。
净利润达到2.526亿元人民币(约合4070万美元),比前一财年的1.867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5.3%;不计入股权奖励开支在内的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净利润达到2.761亿元人民币(约合4450万美元),比前一财年的2.169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7.3%。
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4.84元人民币(约合0.78美元)和4.46元人民币(约合0.72美元),前一财年分别为4.42元人民币和3.94元人民币;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美国存托凭证基本和摊薄净利润分别为5.28元人民币(约合0.86美元)和4.88元人民币(约合0.78美元),前一财年分别为5.14元人民币和4.58元人民币。
资产负债表:
截至2015年6月30日和2013年6月30日,智联招聘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定现金和定期存款总额分别为19.101亿元人民币(约合3.081亿美元),比截至2014年6月30日和2013年6月30日的15.367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4.3%。
2015财年运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增加到4.512亿元人民币(约合7280万美元),比前一财年的3.235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9.5%。
业绩展望:
智联招聘预计,该公司2016财年第一财季总营收将介于3.32亿元人民币(约合5360万美元)到3.44亿元人民币(约合5550万美元)之间,相当于同比增长13%到17%之间,此预期根据当前初步状况制定,未来可能会进行调整。(悦潼)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下一轮投资热潮在哪?投资人看好企业服务
[摘要]众多投资人认为,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的元年,两三年内一定会出现企业服务的10亿美金公司。
在以太bit大会投资人论坛上,贝塔斯曼合伙人丁海鹏、蓝湖资本合伙人胡磊、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蓝驰创投合伙人朱天宇、联创策源主管合伙人元野以及以太投资总监朱倍民以“下一轮投资热潮在哪”为主题进行了对话。
联创策源主管合伙人元野表示,看好移动端信息的传播带来的消费升级项目。对于只是一味通过补贴等形式获取规模,基金会非常谨慎。
蓝驰创投合伙人朱天宇则认为,微商渠道会慢慢成为消费品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配合最后一公里的物流能力的提高,会形成新的服务模式。
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的观点是,CRM、人力资源的公司增长非常快,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的元年,两三年内一定会出现企业服务的10亿美金公司。
对于企业服务市场,贝塔斯曼合伙人丁海鹏表示认可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元年的说法,但是贝塔斯曼不是特别看好上来就是免费的,想着某一天提供增值服务,还是看好能卖出钱来的产品。
蓝湖资本合伙人胡磊虽然看好企业级的创业机会,同时他也认为这个领域的创业难度很大。“2B的供应链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毛利都是非常低的,大家都在做效率的游戏,或者成本低,或者周转快。2B市场公司还有一点很困难的是很难用补贴的方法去拉动用户的习惯,因为B端的用户有自己的特点,有很强的黏性”。
以下为圆桌对谈全文:
朱倍民:今天五位大咖难得聚集一堂。很多关注投资领域的朋友知道过去一年的资本市场出现很多热点,也是未来的风口,比如消费升级、企业服务和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广告。今天本场论坛将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随着互联网向三四线城市快速扩展所造成的渠道下沉,包括80后人群的消费红利,以及移动互联网APP移动端对于各类人群的覆盖,使得过去一年的资本市场出现了消费领域的各个投资热点,比如海淘、母婴电商、最后一公里、物流、农业等等。在接下来消费升级的这一波浪潮中,有哪些细分行业还存在机会?有哪些商业模式还有机会?有哪些领域,新的投资者、新的创业者进入的时候需要谨慎。首先请策源的元总跟我们聊一下。
元野:我们基金也觉得接下来的消费升级可能是在移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起到加速的作用。如果大家对二三线城市或者是更下沉的地区有所了解,这些地区的用户在过去十年的消费过程中接触不到我们常常讨论的优衣库或者是比较好的化妆品品牌、珠宝品牌。我们把自己当做典型用户生活在一线城市,接触的消费机会很多。我们更看好的机会是来自于移动端信息的传播,类似于美啦,或者是我们投资的下厨房。加速信息传播,让更多的消费者获取更优质的有消费者价值的产品。我们更看好这个角度。
我个人不是那么看好的是伪需求类的产品,仅仅是在我们生存的望京这个圈子或者是在其他地方需要的伪需求,对整个效率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提升,也没有太多的科技元素和加速流通环节。只是一味的通过补贴等形式获取规模,我们这个基金对这样的项目还是更谨慎一些。
朱倍民:胡总对于改变供给、改变供应关系的消费非常有研究,胡总可以就消费升级跟我们聊几句。
胡磊:不管是宏观经济的报告,还是人口收入的数据,最近一两年吸引了很多媒体和投资界关注海淘这一波的成长,大家可以感觉到明显的趋势。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投资消费升级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可能你做的行业不一样,想的也不一样。说得具体一点,消费升级是一个宏观的趋势,消费升级就意味着有一股新的需求或者是被压抑,或者是被迅速的释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需求出来,今天这个市场到底有没有这个供给。今天市场的供给跟需求没有匹配上,还是供给不足。每个市场的供求比例不一样,可能决定每个市场做业务的方式不一样。这是非常有兴趣,也是花很多时间调研的。刚刚美啦的CEO跟大家讲了美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市场。随着消费升级,因为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就会导致大量长尾的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出现。我在今年3月份去美国参加了有机化妆品的展会,我发现参展品牌有26万个,让我非常吃惊。这在十年、十五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有大量的需求被释放出来,有长尾的供给,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就成为问题。这是美妆市场,如果你做家居、服装、运动品,每个市场碰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大家在创业的时候想一想所处市场供和求的环境怎么样、瓶颈在哪里,创业公司都是以小博大,就算是拿到资金的支持,也就是几百万美金到一千万美金,选择好的切入点还是非常关键的。
朱倍民:朱总可以跟我们聊一下您觉得哪些细分行业还有机会。
朱天宇:我最害怕预测性的问题。首先VC的机能已经退化了,VC只善于提出问题,不善于解决问题。对于消费升级来讲,我觉得升级的本质是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有更高的需求。中国都是从短缺经济时代走过来的,首先解决的是有无问题,继而是好坏问题,再然后是舒适与否。刚刚倍民已经把我们要说的内容都分析得差不多了,这几个因素,营销渠道的多样化、社交媒体带来的一系列机会、渠道的下沉、需求层次的提升。从预测的角度来讲,我很难给出非常具体的点。从思考方法论的角度,我觉得可以从因上求果。换句话说,我们还是可以考察一下,这里最基本的逻辑项目,消费是对质量和品牌的需求。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你怎么让好的东西跳出来,让好的东西更好地卖出去,还有很多最基本的营销手段,或者是技术提升上的运用。最基本的因素有哪些,整个行业里最基本的因素在发生哪些变化,或者是提升。这些点的观察和捕捉是抓住细分市场的关键因素。过去两年起来的微商的渠道,今后这个渠道会慢慢成为消费品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有很多自己家做的牛肉干,或者是坐月子熬的阿胶或者是月子汤,产量不是很大,但口碑非常好,怎么让它出去。这有没有平台的机会,或者是垂直细分电商的机会。对创业者来讲,有很多可以捕捉的地方。这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需求端,抓住本质,我们要好的东西,还是要有品牌的东西。另外一点,从供给的角度,有没有新的工具,像微商这种工具,包括现在最后一公里的物流能力。这些都是以前基础设施不具备的因素。它们拼装起来以后会形成哪些新的服务模式?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用户痛点。
我很难用预测的方式回答你的问题,只能提供回答问题的角度。
朱倍民:控制质量、建立品牌、提供有效的渠道,这些消费类企业的重要元素还是需要的。只是找到新的技术,找到切合点,付诸实现。
接下来进入下一个企业服务的话题。中国企业需要向精细化运营方向发展,需要有效的软件提升生产效率。美国市场Top10云计算服务公司的市值是250亿美金,到了2015年,已经到了1800亿美金,七年增加了七倍。反观国内,没有出现过10亿美金以上的服务公司。在Saas的圈子里,大家都是要打造平台化的公司。中国和美国的企业服务的土壤有什么不一样?中国在未来几年有没有可能诞生超过10亿美金或者是更大市值的企业服务公司呢?这个问题先交给李总。
李剑威:我之前投企业服务相对多一点,也观察了这几年企业服务市场的变化。从2011年到现在,美国的云计算服务企业增长非常快。从VC投资的角度来讲,投企业和投服务的比例大概是4:6,投企业的几乎占到了半壁江山。中国的企业类投资确实是比较滞后的,2010年还没有什么基金在投企业。到现在,每家基金或多或少都会关注企业服务。从同样的角度来讲,2010年以前,或者2008年以前,中国的中小公司一般不太关注过程管理。这几年可能发生了比较根本性的变化,包括人工成本提高了很多,比如现在的工资水平比2008年上涨了1倍左右。很多老板或者是管理层就会更关注人员的效率。
随着很多技术的发展,包括云计算、移动。智能手机出现以后,每个人都有一个小电脑,在移动上的CRM可能增长很快。从需求上来讲,中国的消费总监和美国的消费总监本质上没有区别,都需要知道这个月有多少潜在的客户、成单的概率怎么样,有多少成交。这些根本需求不会变。但是,有些外在条件,包括管理层的意愿、销售的工具,以前不具备,现在具备了。我感觉很多土壤已经慢慢成熟了。在过去三年,企业类服务公司的基数跟美国的距离相差比较大,但增长速度很快。我们投的很多CRM、人力资源的公司,这几年的增长非常快。我感觉时机已经到了,从增长率和团队素质、产品的角度来看,很多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有几个做企业投资比较多的基金说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的元年。主持人问我什么时候出现10亿美元的公司,我想只是时间的问题,两年、三年一定会出现。
朱倍民:刚刚提到土壤的成熟、企业服务应用场景的变化,包括大家对虚拟服务付费意识的提高,都让我们对这个领域非常期待。
丁海鹏之前有过SAP的实施经历,也投过一些顶级的服务公司,你跟大家聊一下这个话题。
丁海鹏:我们的企业还是投很多消费公司的,我们也投过凤凰网、易车网、大姨吗等等优秀的消费类互联网公司。回到企业服务的话题,剑威提到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的元年,我也同意。我认为企业服务市场的投资更难,发展的更慢一点,所以发展的滞后。但是,发展滞后并不等于它落后。当时我们做中石油,一个客户一天的实施费就有几个亿,再加上软件费也有几个亿,像IBM、甲骨文,他们每年可以在中国获得几十亿的收入。只是大家还没有谈到风口的概念。这两年国内创业者的水平越来越高,大家就开始将国外的东西赶出中国,不管是ERP、CRM领域,都开始使用国产的解决方案。从时间来看,正好到了这个时候。
从创业者的角度,做企业级的服务还是需要能文能武,需要技术实力特别强,否则搞不定软件、硬件集成。又需要销售能力足够强,毕竟是一个要赚钱的东西。我们不是特别看好上来就是免费的,想着某一天提供增值服务。我们还是看好能卖出钱来的产品,这是商业的本质。
总而言之,这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细分的角度,过去一段时间,大家逐渐的把一些底层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虚拟化这些领域逐渐解决了一些问题。接下来肯定是应用层的东西逐渐替代国外厂商,我们也非常关注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
朱倍民:以后非企业服务类的案子也欢迎找贝塔斯曼的丁海鹏。
接下来再聊一聊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也就是我们嘴里经常讲的B2B。传统行业有非常强烈的线上营销和交易的需求。近年来,资本市场也诞生了很多垂直行业改造的热点,已经发生的有物料、大宗商品,像钢铁、塑料,以及一些比较冷门的领域,比如化学、生物。这些行业都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而极大的提升了效率。有些行业比较适合通过互联网改造,有些不是特别适合互联网。接下来的问题想问一下蓝湖的胡总,您觉得哪些行业通过互联网介入改变供应关系会有比较好的机会?
胡磊:说老实话,这个问题没有特别好的答案,我们也是在不停的学习过程中。用互联网行业改变传统行业,挑战挺大的,每个行业的特征都不一样。从宏观层面来看,有比较多的创业者介入这个行业。大部分的互联网B2B都是供应链的生意,不管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的煤、油、钢材、水泥、布、棉花等等,每个行业的绝对体量都是非常大的,这些行业的特征也决定了上下游比较分散。如果只是用2C的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每个细分行业都非常性感。但是,2B又有一点不太一样,因为是2B的销售,买的一方对临时撮合的需求、对交易频率的需求都会因为行业的变化而呈现不一样的特征。对投资人来讲,每个行业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的过程。我们投了非常不错的做生鲜、蔬菜供应链的公司。我们知道菜是怎么回事了。又要投棉花、煤的时候,都是重新学习的过程。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了很多海外做供应链的公司。我说比较难做是因为如果大家要做这个行业是需要有心理准备的。2B的供应链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毛利都是非常低的,大家都在做效率的游戏,或者成本低,或者周转快。在大家做的细分行业,你用互联网行业的手段到底抓住了什么样的行业变化、在什么样的环节上提升效率,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2B还有一点很困难的是很难用补贴应的方法去拉动用户的习惯,因为B端的用户有自己的特点,有很强的黏性。我们也在学习的过程中。
朱倍民:策源的元总对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也有很多自己的观察,可以总结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思考。
元野:我们从2005年开始创业的公司,科技的元素比较强。在过去十年,我们也做过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是经历发展的红利企业。但是并没有从技术上创新,是从应用形式和消费模式上有一些创新,甚至是通过资本的力量来填补巨大的需求,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到用户的应用形式上,从情怀来说,我个人更期待在技术上取得一定突破,解决市场效率的问题,或者是从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就是接着胡总讲的,我们也看了很多2B的生意,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的机会。
我看到更多的是在批发环节,跟传统批发商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没有从科技上和规模经济上彻底改变模式,比如给某些店送东西。这些店在过去存在的五年、十年中,比如给酒吧送酒,有人专门做这个生意,在一个城市的一片地区,他专门给娱乐场所送这些东西。从上游的经销商到下游的商户,他们也不用你的APP,你就说别人有10%的毛利,我变成2%的毛利,都是为了冲规模融资,仅仅从这个层面上确定自己的商业机会的话,商业本身的稳定性和合理性都会受到很大挑战。真正从科技的角度和效率提升上,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它的规模经济来自于哪儿,它的科技元素来自于哪儿,真正形成巨无霸的企业,才是我们比较向往的。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谷歌又推培训中心 完善在教育领域布局
近日谷歌重组后推培训中心,帮助老师提供专业的资料和课程,以使得老师能够顺利地运用这个产品。老师上完培训中心提供的基础或者提高课程,通过谷歌认证教育家考试一级或二级可以获得徽章。
此次推出培训中心是谷歌在教育领域的新动作。谷歌教育,其中包括像谷歌文档和谷歌的应用程序教室。除了虚拟培训中心,该公司还提供了其他培训工具,包括谷歌教师学院,虚拟教育大会,并奖励创新型教师。今天小编就借此机会盘点一下谷歌在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布局。
教育应用套装
2014年8月13日谷歌推出了“课堂”(Classroom)服务,这是谷歌免费提供的教育应用套装(Apps for Education)的一部分。这项服务有助于帮助老师更便捷地与学生保持联系,并向他们布置作业和获取反馈。旨在帮助教师节省时间、有效管理课程,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它与谷歌Drive云存储、Docs文档、Slide和Gmail等办公应用深度整合,目前支持42种语言,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内容管理系统,帮助他们发布更新,直接在线布置和收回作业,快速查看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并直接给予实时反馈。
“课堂”服务可以自动在Drive云端硬盘上为每位学生创建每份作业专用的文件夹。学生可以在“作业”页面上轻松查看交作业的时间,切实掌握自己的作业进度。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发布通知和提问,让师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更上一层楼。
除了这些软硬件技术服务外,谷歌还推出很多的奇妙的创新教育计划,帮助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谷歌涂鸦
这是一个让学校的孩子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竞赛。幼儿园一二年级的学生创作一些可能被放在谷歌首页的设计来参加这项竞赛。在一个学生的创作被选用后,学生会获得奖学金,并且他的学校会有经济保证。像“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主题会给参赛者。
谷歌编程
谷歌每年的编程计划是针对还在学校的13到17岁的孩子。在比赛中,参与者必须完成复杂的编程任务,写代码,写文档,进行个人研究,并且进行延伸。初赛的赢家会获得T恤以及完成证明,最好的10个参赛者将去加州的芒廷维尤参观谷歌总部。这个比赛让学生知道在计算机领域工作是什么滋味并且说服他们在大学阶段学习计算机科学。一个以往的参赛者非常感谢这个项目因为它需要很多知识并且给了他智力上的挑战。
计算机科学领袖
谷歌领导力教育和发展计划旨在帮助有抱负并且聪明的拉丁美洲、土著居民以及非裔的高中生在计算机科学中找到职业。学生夏天住在大学宿舍所以他们能够感受到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斯坦福主持给九年级学生一个星期的第一部分,加州伯克利大学和维吉尼亚大学主持为期三周的第二部分。并且,这些项目现有一些不流行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以便给所以的参与者提供指导。这些学生旅行、参加谷歌赞助的讲座,学习比他们来的时候更多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这个项目也有全奖和部分奖。
Zeitgeist Young Minds 奖
这个每年一次的竞赛针对的是全球18到24岁的有抱负的创业者。为了参加,参赛者做一段YouTube视频解释他们的项目怎么影响这个世界。在参赛者筛选到12个之后,他们在欧洲、北美和南美参加谷歌的Zeitgeist会议。世界级的领导来的这个会议来引起注意并且讨论怎么对付这些世界难题。一些过去的演讲者包括霍金和克林顿。过去赢的项目包括农村学生的网络以及加拿大迁徙女孩的教育。
Rise奖
Rise(科学与工程之根)奖给那些旨在为学生提供科技、科学、数学以及工程教育的非盈利组织。这些组织得到钱后,它们必须对它们的群体进行新一轮的投资。全球的非盈利组织以及得到了1000到25000英镑的奖励。
安卓训练营
因为安卓已经成为了一个最流行的移动操作平台,谷歌创建了安卓训练营。在这个集会中,大学低年级学生增强了出版、创建和软件测试技能并且学习到了更多开发安卓应用的知识。安卓训练营在谷歌总部举行,并且对所有的参赛学生免费。
谷歌教员协会
这个是为了给教授和老师他们需要的工具使得他们在教授以及研究厅里更加高效。参与者学习到谷歌的科技怎么能正面影响到学生学习。教育者参加教授的讲座,听来自加州老师的不同的演讲案例学习,写文章并且参与教育的工坊。
地理教师协会
地理教师协会为喜欢给学生使用谷歌地理技术的老师提供训练研究班。为进一步提高有效性,谷歌和一些大学以及国家地理合作给研讨会的学院讲授如何使用谷歌草图以及谷歌地球来提高学生的教育体验。
谷歌研究奖,客座教授
谷歌研究奖是给进行有关公司的使命的研究的教授和研究生。该奖学金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奖励和支持研究生惊人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工作。各种计算机安全,语音高科技,和机器学习等技术领域内的12个奖学金。对于有经验的学者,客座教授计划奖给杰出教授在谷歌工作长达一年的机会。在他们的时间在谷歌,教职员工作研究的问题上,谷歌一直有困难,除了工作可在其总部的数据量膨胀。此外,每一位教师学习更多关于计算机基础设施,并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开创性研究,谷歌的全球观众超过一百万。
综上可以看到,谷歌不仅完善了一整套教学应用软硬件设备,同时为进一步鼓励和培养未来的领袖,谷歌创建了给所有年龄段人的不同的教育计划。线上线下互相配合促进,激发和促进教育的进步。谷歌确实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以及在网上学习的方式。
来源:创业邦
作者:赵东山
资讯
Google重组,员工怎么看?工资谁来发?
Google在扔出重组并成立新母公司Alphabet,而Google成为其子公司的爆炸性消息之后,它就再无动静,从Google+到官博,都一直静悄悄的。
在Quora上,有网友对Google员工提出了疑问——“员工们对Alphabet的成立有什么看法?”“对于新Google的大BOSS Sundar Pichai的,员工们有怎样的期待?”
一部分的员工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
Deepmind项目工程师Jack Rae表示,今年是他在Google工作的第一年,Google让他觉得自己是在与一群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年轻创造者们拼搏奋斗,而不是在给一家公司打工。他认为新公司的出现能够让公司的其他项目更好的发展,也能够让Google走的更好。
另一位员工Jeremy Hoffman也有相同的看法,虽然公司的举动在一开始让他吃惊不已,但他表示,Google成为子公司后,可以更加专注于其创立之初的目标,而不必再分心于新项目的研发,这一举动给Alphabet和Google都腾出了发展空间。
针对新BOSS Sundar Pichai,员工Robert Love认为他的上任将会给Google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来。他认为Pichai很有远见,他一直就不想让云存储系统用于一般存储,因为在他看来未来不会有“文件”这种东西,未来的一切都应该是基于云的,移动的,并支持多设备。
软件工程实习生Shine Wang则表示,消息一出,实习生的聊天室就炸了,他们还戏称这则消息为“复活节彩蛋”,但是所有人都在担心这样的转变会不会对自己有所影响。不过他指出,于他个人而言,也没有什么不同,他的生活也还是每天听听歌敲敲代码而已。
从所有的回答来看,答案都是积极正面的,但是当然也不能借此以偏概全,不过,这当中不难看出员工们的困惑,毕竟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搞不清楚下个月在自己工资单上面签名的到底会是谁。
GOOGLE EMPLOYEES WEIGH IN ON THE ALPHABET RESTRUCTURING
As the dust settles around Google's Alphabet announcement yesterday, the company has been eerily quiet. Google+ pages haven't been updated, there's no movement on official blogs, and a blanket press statement is issued to any email queries. But there are a small handful of Google employees who are giving their opinions, on Quora, the question-answering website.
One question posed towards current and former employees asks "What do Google employees think of the creation of Alphabet Inc?" Another user wants to know what it's like to work with Sundar Pichai. So far responders include an engineer at DeepMind (Googl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m) to an intern.
All in all, the responses are positive—but also confused about where each department stands. From these answers, it seems as if the employees are still unsure who will sign their paychecks come December.
DeepMind engineer Jack Rae, who used to work at Quora, wrote that this was his first year at Google, and his initial experience felt more like working within a cluster of startups joined by a common set of values rather than a company. Without being distracted by the mission of Google search, the other ventures within Google will be able to flourish, Rae writes.
Full text of the answers here.
Another employee, Jeremy Hoffman, who works in search quality, sees it the same way: making room for all the things that aren't explicitly Web-related.
He wrote he was initially surprised by the move, but it started to make sense the more he thought about it. Under Alphabet, Google is free to pursue its original mission of organizing the world’s knowledge, without having to add exceptions for every new entity it wants to create. In this view, it’s not only freeing for the other Alphabet subsidiaries, but also for Google.
Full text of the answers here.
In another thread asking about new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Google search engineer Robert Love wrote about Pichai's idea for a file-less future.
Sundar thinks and talks fast. Sundar gets and passionately pursues a vision of the future that is cloud-based, mobile, multi-device, and infinitely connected. A great example is that, for years he didn't want to go a cloud storage system for generic storage (e.g. Google Drive) because there wouldn't be "files" in the future.
And then there was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intern, Shine Wang, who gave the insider-but-not-yet-inside perspective on Alphabet:
Our intern Hangouts chat exploded - everyone wondered if their conversion offers would indicate which PA-turned-company they would be placed under, whether it might affect the placement of new employees, and so on. We laughed at the SV Easter egg in the website's source code. But for me, an intern ineligible for conversion (yet) and without stock in the company, I just coded away, listening to music on my headphones.
Just Monday as usual.
via popsci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