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巨头来了:微软Office发布企业协作工具Team:直接挑战Slack 北京时间11月3日上午消息,微软今日在旧金山召开发布会,发布了新的企业内部协作工具Teams。这一工具将直接与同一领域大热的旧金山创业公司Slack展开竞争。 微软Office业务企业副总裁柯尼斯鲍尔(Kirk Koeigsbauer)主持了此次发布会,微软CEO纳德拉(Satya Nadella)出席了活动。从今日开始,Teams将在181个国家以18种语言,面向Office 365的付费企业版用户免费提供,预计全面上线时间会是2017年第一季度。 Teams工具将与微软的Office办公组件深度整合,并基于Office 365的云平台打造。借助这一工具,企业可以在Office平台上打造属于自己的协作小组,进行群组沟通、文件分享、共同办公等功能。 Teams的主要特性包括:群组聊天既可以公开,也可以私密;借助微软内嵌的Skype,企业用户可以直接进行视频和语音会议;用户还可以发送Emoji、贴图、GIF等个性化信息;与Word、Excel、PowerPoint、SharePoint、OneNote、Planner、PowerBI等微软诸多办公软件深度整合,企业用户可以直接协作完成办公。柯尼斯鲍尔还强调,Teams拥有微软引以为荣的安全保护,协作沟通内容都会进行加密。 今年年初,媒体曾经报道微软内部曾经讨论斥资70亿美元收购Slack。Slack创办于2009年,上一轮融资的估值高达36亿美元。Slack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看到了企业办公软件和商业聊天工具之间的中间市场。目前Slack日活跃用户突破400万人,其中包括125万付费用户,年营收达到了1亿美元。 据传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立主微软收购Slack,但遭到了纳德拉的反对。纳德拉等部分高层认为,微软完全可以自己推出类似业务,凭借微软巨大的平台优势和用户基数来实现成功。 虽然Slack已经占据了一定先发优势,但微软同样拥有自己的优势。通过Windows、Office、企业云服务等一系列完整的企业软件服务,微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企业办公服务提供商。其中Office是全球最为普及的企业办公软件,每年营收高达230亿美元。而Office 365已经拥有8500万用户。 Exchange邮件系统在企业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   Slack 发公开信: http://www.hrtechchina.com/15177.html    
    资讯
    2016年11月03日
  • 资讯
    企业培训公司Axonify获2700万美元C轮融资,提倡员工三分钟培训 (编译:杏染)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的企业培训,多半是令人沮丧的。与其说你要从中学习,倒不如说只是要生存下来。如果你的感受是相反的,那我真的要为你担心了。 Axonify刚刚获得了由JMI Equity和BDC Capital领投的新一轮27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这家公司旨在帮助员工做得更少学得更多。员工每天仅需要三分钟的自主训练,这个训练更像是游戏。这听起来比在公司组织下听几个小时的讲座,看几个小时的视频更加有效。 为什么要进行员工训练?我们先看个案例。美国汽车连锁Pep Boys每年要花费数百万美元在员工事故上,就是所谓“职业安全与健康(OSHA)”相关的费用。然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可以避免的。 Pep Boys最开始在700家连锁店中选择了20家采用了Axonify的技术。这对他们来说也便于检查训练的效果。而结果就是Pep Boys在OSHA方面减少了1500万美元的开支,甚至减少了2500万美元的盗窃损失。 最有趣的是,Axonify的创意来源于一对营销夫妇,如今这对夫妇已经年过70。他们削减员工训练的开支妙招是消除一些员工的过度自信,并且开发性格内向者的潜力。CEO Carol Leaman分三个步骤解释了训练过程。 首先,Axonify强调按照每个用户不同的记忆情况合理重复核心理念,这种重复有助于记忆。然后就是定期让员工进行回忆。强迫自己去记住某些东西的时候反倒更难记住。最后,Axonify会根据员工的反应检测员工的自信程度。当员工有自信且回答准确的时候,他们会更容易打破自己的坏习惯。 这个游戏本身与设备无关,员工可以在任何电脑甚至是销售终端机上玩。它与传统的商场游戏相似,但是它有各种形式,可能是一轮高尔夫的形式,也可能是Candy Crush的形式。 在整个游戏中,用户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关卡之后,就会被提示回答问题。这些问题是为每一个用户特别设计的,难度不同,内容也不同。另外,管理者可以登陆后台控制,查看完成情况并且给出建议使员工有更好的表现。 公司厌倦了层出不穷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市场上这种产品实在太多,并且每一个都承诺说是一项新技术。然而,Leaman和Emery坚持表示Axonify并没有打算代替市面上的其他同类产品。它对知识记忆的应用只是恰好代表了一个巨大的可叠加企业市场。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33654
    资讯
    2016年11月02日
  • 资讯
    未来,你可能不属于任何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圈外(iquanwai),作者:孙圈圈,虎嗅获授权发表。   最近又有几个朋友辞职做自由职业者了,咨询顾问自己单干,倒也不少见。   这次略有不同,几个先后“单飞”的朋友,联合在一起,用同一个公司的名义走法律、财务流程。一个人接到需求之后,如果不是自己的擅长领域,就拉上其他擅长的顾问,抱团儿谈项目,项目下来之后再分工合作。   要说他们是自由顾问?好像不完全是。但要说,他们是个小咨询公司?似乎也不是。这个所谓的“公司”,只有法律上的意义,没有人是老板,也没有人是员工。   如果非要给一个名字的话,它不像一个公司,倒像一个——平台。   是的,平台。   优步自己没有车,只是用车平台;阿里自己没有货,只是交易平台;微博自己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平台……   那么人才呢?是否也没必要用企业的形式组织起来,而用平台的方式呢?   实际上,追溯回去的话,“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最初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 罗纳德•科斯曾经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过解释: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劳动市场,人们可以互签合约,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购买他人的劳动。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交易成本太高,每个人都需要去找不同的劳动力、进行选择、在个人之间达成协议、执行协议。   而企业呢,通过层级制把人们组织起来,进行管理,虽然多了管理成本,但是只要管理成本低于交易成本,企业就是有价值的。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方面的变革,也带来了协作的便利和信息的透明,这些都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在一些行业,如果交易成本降到足够低,以至于低于管理成本的时候,企业就失去了优势。而这时候,平台则会起来,因为平台的作用是促进协作、匹配供需,它不需要企业那样的高管理成本。   出现这种趋势的,不仅仅是在咨询行业,在媒体行业也是一样,众多的内容平台将媒体人与读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传统的媒体企业显得不那么有优势了。   在未来,还会有更多行业面临这样的变革。而身处这些行业的我们,未来有可能不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而只属于一个平台。 而一旦从企业到平台,最大的变化就是,个体的作用将会凸显,而组织的作用将会减弱。   实际上,即便没有咨询和媒体行业这么明显的变化,不少企业,也已经在借鉴平台化的一些做法,悄悄地进行组织变革,以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以及人才需要。 而这些变革,对我们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我个人这些年帮各大企业做组织设计咨询的观察来看,至少有四个企业发展的趋势,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趋势1:更替 企业的存续时间越来越短,个人在一家企业的职业生涯也越来越短——所以,最大化利用企业的资源来为自己增值,同时密切关注行业动向   我刚做咨询的时候,企业做战略规划都是5年甚至10年。而现在,能够拿得出清晰的3年战略的企业,已经不多了。至于5年和10年,企业还是不是活着,也未可知。 即便仍然活着,它是否还能维持高增长、高利润,从而为你提供高物质回报,也是谁都不能保证的。   在这种趋势下,个人不可能把安全感寄托于企业,而只可能来源于自我价值的提升。 所以,你在进入一个企业之前,都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这个行业衰落了、企业倒闭了,我还可以去哪儿?我的价值在这里能得到多大提升?   除此以外,你还需要时刻关注自己行业的变化,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你不得不去思考下面这些问题,以洞悉行业变化:   这个行业的人才素质,相比以往如何? 这个行业出去的人,身价涨跌如何? 行业是否存在人才短缺?在哪个细分领域? 哪个细分子行业的增长最迅速? 行业有什么新技术产生?这种新技术会如何影响它? 这个行业的主要增值发生在价值链的哪一环?近期是否有变化?   趋势2:无界 企业的组织架构越来越灵活,岗位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所以,找到变化下的内部创业机会,可能会实现弯道超车。 以前做咨询项目,都是从战略梳理入手,然后设计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再梳理各个岗位的职责以及要求,然后按照要求配上合适的人。 总之,先挖坑、再找适合的萝卜填。   而今这样的变革时期,僵硬的组织架构、森严的等级体系,将会使企业的决策变慢,无法应对变化。 那么,什么才能更快地应对变化呢?人。因为岗位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人,才可能及时识别变化并快速反应。   所以,这几年的组织设计,主题都是灵活:有些企业开始去中层化,只留高层和基层;有些企业将岗位合并,避免分工过细带来对人的限制;有些企业,甚至连岗位职责描述都取消了。 总之一句话,最大化萝卜的作用,而坑的大小则可以调整。层级之间的界限、岗位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被打破。   这种“无界”的趋势,使得个人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进而会有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比如,很多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O2O、社群经济这些新兴概念,往往选择同时兼顾传统业务以及新兴业务。 他们会在内部推行两种架构,一种是适应现有业务的传统架构,而对于新业务,则采用项目组这样的灵活组织形式。   我看到过一些员工,当企业有新的项目时,他们敢于冒险,进入一个前途未卜的项目组,最后成了,给公司创造了巨大价值,而他们则实现了弯道超车,同时借助企业的资源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去注意你所在的企业正在尝试什么样的转型和新业务,在这样的业务中,你是否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是固守在原先的岗位上。 即便没有这样的机会,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将不再是好的做法。   趋势3:联盟 企业与人才、人才与人才的关系趋向于联盟——着力打造个人品牌。   “联盟”不是一个新概念了,它最初由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提出,指的是:未来的职业将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互相投资的关系。企业和员工双方,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标,互相在对方身上投资。   然而,为什么联盟、而不再是雇佣呢?除了开头所说的,互联网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之外,跟如今的行业结构也有很大关系。   过去制造业占主流,流程性和重复性的岗位需求大,体力劳动者需求多。而现在服务业逐渐步入主流,尤其是高端服务业,那么与之相伴的,企业对脑力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但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难监控和管理。 比如说,你看一个包装工有没有好好干活儿,数数他一天包装了多少东西就行。但你要评估一个研发人员呢?是看他一天写了几份报告么?显然很困难。   所以,对需要创新的脑力劳动者而言,企业能够控制的只是他的时间,但投入程度完全由他自己决定,企业很难监控和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跟人才建立情感联系,形成精神契约,才能让他足够投入。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种联盟的形式了: 给予优秀员工股权期权等长期激励,从而将个人与企业发展捆绑到一起,这是在薪酬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   一些公司雇佣自由顾问,自由顾问并非正式雇员,但会为公司服务某个客户或项目,然后按项目进行结算,这是在关系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   一些大企业,内部不雇佣研发人员,而采用开放式研发,跟有研究能力的个人或团队合作,共享回报收益,这是在商业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   有些企业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不光给投资,创业成功了还有可能收购回来,这是在发展方面跟人才形成联盟。   什么样的企业愿意跟人才形成联盟呢?所谓的“高端”行业?未必。   海底捞大家都听说过:店长及以上员工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就给一定金额的“嫁妆”,这就是一种联盟。   原因很简单,海底捞虽然是传统行业,但餐饮业对店长以上级别的人才需求是很旺盛的,并且他们的投入度对业绩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一点跟所谓的高端行业没有差别。   所以说,越依赖于人才的行业,企业越希望跟人才建立联盟关系。   倘若你希望未来与企业形成联盟,而不是雇佣关系,那么,你就需要去那些依赖人的行业,同时,着力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而不是依赖于企业品牌。   倘若你不是这样的类型,而是习惯于按指令做事,那么,就去那些高度依赖资本和资源的行业,前提是,他们的优势可以维持到你的职业生涯结束。   趋势4:分化 企业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比,资源分配出现两极分化——让自己的价值服务更直接作用于产出。   这两年所服务过的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很多都提出要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一个原因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另一个原因则是技术冲击,很多行业被颠覆。 当市场不利、利润下降的时候,自然就想到要降低成本。而在很多企业的成本里,人力成本是很大的一块。   现在去看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以及其他高管,可能都有一个绩效指标,就是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比。简单来说,就是花在员工身上的每一分钱,给企业带来了多少回报。   如何最大化人力成本的投入产出比呢?很多企业采取的方式是:资源重新分配。 比如,1块钱分给两个人,A员工比B员工绩效好,过去是A给6毛,B给4毛,资源重新分配之后,现在是A给7毛,B只给3毛。 企业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资源倾斜给高价值员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鞭策其他员工。   换言之,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将资源投给那些高价值员工。相应的,越不能产生价值的,企业越会减少投资。   所以,在这样分化的大趋势下,如果你所做的事情,不能给企业带来足够的价值,你自己就将没有价值。   对一部分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对另一部分人来说,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总之,在企业走向平台化架构的趋势下,我们需要知道: 1)随着交易成本的下降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将越来越平台化,表现为:更替、无界、联盟和分化; 2)我们应该不断通过提问,时刻关注自己行业的发展动向; 3)主动发现机会,利用企业资源提升自我价值,才有可能弯道超车; 4)如果希望联盟,就去那些相对依赖人的行业; 5)最重要的是,不只是个人,企业也应当关注这些趋势,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   参考资料/延伸阅读: 1.《未来是湿的》克莱•舍基 著,胡泳/沈满琳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The Alliance, Reid Hoffman/Ben Casnocha/ChrisYe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4   (本篇插图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孙圈圈,前外资咨询总监,现苦X创业狗,LinkedIn & 知乎 专栏作者。原创公众号:圈外;聚焦方法论:思维、沟通、学习、职场。别努力啦,你根本不是懒!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资讯
    2016年11月02日
  • 资讯
    新加坡创企Protégé把握千禧代特点,提供沉浸式求职体验 8个月前, Wilfred Wong参加了一场为期五周的人才发展项目。该项目由新加坡的一家师友计划软件创企Protégé组织举办。在这个项目中,22岁的Wong得以有机会跟来自LinkedIn和Deloitte等大公司的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 Wong是南洋理工大学海事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除了与行业专家交流之外,她还在这个项目中找到了自己的导师——来自吉宝集团的一位人力资源经理。 她说:“在求职的时候,通常第一步是获得面试机会。但是面试官对应聘者有什么样的要求仍是困扰我的难题。通过跟业内人士交流,我得到了很多关于职业规划的帮助和建议。” 如今,像Wong这样的千禧一代,正渐渐地开始在求职面试之前尝试寻找导师的建议。他们希望得到对工作和工作文化的实际建议和真实的描述。 借助这一趋势,Protégé打算在下个月推出在线交流网站——TalentTribe Asia。这个网站旨在促进千禧代与雇主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以及提前了解到各个工作职能的工作日常。 Protégé联合创始人Stephanie Pang解释说:“千禧代更喜欢近距离的交流以及面对面的互动,比如像导师这种形式。他们倾向于眼见为实,比如直观地看到工作环境和互动活动。” Pang自己也是千禧一代人,她认为招聘会无法提供对职位需求和企业文化的全面了解。她说:“如今,年轻的求职者越来越反感被告知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他们想要亲眼看到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未来发展期望。” 通过面试和工作环境视频展示,TalentTribe Asia将“用一个单独的网站提供各个公司的360度全景简介,”Pang说。用户可以观看不同工作职能,比如营销和工程师等员工的有声视频。 此外,实时聊天功能正在筹备中,通过这个功能,在线用户可以提问。 Protégé创始人也与自己的导师Paul Lim合作紧密。Lim是新加坡管理大学的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讲师。 在Lim去年发布的论文中,他发现千禧一代“千禧一代的离职速度和人数远大于其他年龄群体。” Lim在电话采访告诉我们说:“千禧一代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难以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如果他们找到其他更合适的工作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辞职。” 该创业公司还表示,已经为TalentTribe Asia的推出找到了至少6家合作公司,其他的正在商谈中。 Protégé最初是一家为企业提供创业、管理以及评估导师项目的软件服务的公司。目前公司主要依靠创始人自己提供资金,也曾获得SPRING Singapore的5万美元种子轮资金以及1.5万美元的竞赛奖金。 公司的导师软件还提供了一个移动应用方面导师与学员交流,以及网页控制面板方便项目管理者分析导师项目的进程。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32387
    资讯
    2016年10月31日
  • 资讯
    加拿大会计软件初创公司 Wave Accounting 获得 1130 万美元投资,为小企业提供全面财务解决方案 Wave Accounting, Inc., 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软件即服务”会计公司,本周,该公司宣布获得了一笔  1130 万美元风险投资。本轮融资的领投方是本土知名风投 BDC IT Venture Fund,参投方包括之前投资过该公司的 CRV 和 Social Capital 两家风投,以及新晋风投 HarbourVest。 事实上,该公司在一周前刚刚募集了 1460 万美元风险投资,该公司截至目前的融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 6000 万美元,据悉他们计划利用这笔最新投资加速产品研发,并扩大业务运营范围。 Wave Accounting 是一家提供票据、会计、费用、以及财务云技术软件的初创公司,成立于2010 年 11月, 其客户群主要面向自由职业者、合约承包商、创业者、以及人数不多于九人规模的企业主。目前,该公司在全球 200 多个国家里拥有 220 万客户,在过去的六个月时间里,公司的员工数量增长了 50%,全职员工数量达到了 150 人。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公司的年收入将超过 2000 万加拿大元。 很多小企业由于受制于成本约束,依然使用落后的电子表格软件(比如 excel)来追踪会计数据,了解企业内部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但 Wave Accounting 提供的整体平台能够全面地财务解决方案,同时,加上支付和借贷服务功能也能满足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 Kirk Simpson 表示,他们目前保持了极强的业绩增长势头,旗下会计产品和服务特别适合小企业客户。Wave 公司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不断优化票据和会计软件,利用创新的支付和借贷产品帮助小企业主改善业务运营现金流。 由于 Wave Accounting 公司的主要客户是小企业,因此他们的软件是免费的,其收入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向 Web 端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采用随收随付的收费模式;另一个则来自于广告。现阶段,Wave Accouting 软件所管理的会计资金超过 243 亿美元。 本文来自翻译:www.finsmes.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5436.html
    资讯
    2016年10月31日
  • 资讯
    CDP集团获摩根士丹利旗下管理基金过亿美元级融资 2016年10月27日,在CDP集团主办的全球化论坛上,CDP集团董事长王炜先生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董事总经理陈国劲先生共同宣布,摩根士丹利旗下所管理的亚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摩根私募基金)正式注资CDP集团,成为其战略投资者。3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400多位全球知名企业CEO/COO/CFO/CHRO/HRVP/HRD/CTO/ITD,全球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IDC,全球领先解决方案专家SAP等企业领袖共同见证了这历史性一刻。 CDP集团董事长王炜先生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董事总经理陈国劲先生共同宣布战略合作 此次投资是继中国宽带产业基金、欧洲InvestorAB、日本住友集团、美国富达集团注资CDP后的又一重量级投资集团加盟,是2016 CDP集团关键任务之年的又一大里程碑事件。同时,此次投资是摩根私募基金历经数年市场调研和全球经济形势分析后,在投资亚太区人力资本管理(HCM)领域做出的重要一步。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进一步推动CDP集团向全球化及综合化进行,推进海外加速发展,打造亚太HCM“一站式”生态圈。 CDP集团董事长王炜先生在致辞中表示,非常荣幸能牵手摩根士丹利。2016年是CDP关键任务之年,作为中国跨国企业,CDP集团以“全球化、多元化、整合化”为目标,不断整合跨界资源,推进全球化战略部署。关于后续CDP集团发展方向,王炜先生表示将融得资金主要做两方面投入:第一,扩大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兼并、人才吸纳、跨界合作加速海外市场份额扩张。第二,在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基于SaaS云的“一站式”商业模式,给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在介绍CDP集团发展历程中他说道,在十数年的行业深耕中,CDP集团作为行业颠覆者与挑战者,始终秉承“成就企业,造福员工”的品牌核心理念,打造独创的“一站式”商业模式及人力资本管理模式,助力全球化企业以及正在全球化的中国企业不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陈国劲先生在采访中表示,“人力资本管理是朝阳产业,市场增长稳定,投资于该领域结是结合了数年内外部调研和业务模式分析后综合做出的决定。纵观全球经济形势,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并将中国视为其最大市场之一;同时中国企业未来5-10年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对跨区域人力资本管理之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注资CDP集团是被其SaaS的能力及“一站式”商业模式所吸引。近年来CDP集团年收入复合增长率一路驰骋,领先行业平均水平2至3倍,发展模式渐趋成熟,是亚太HCM领域的佼佼者,在汽配、医疗、制造、奢侈品、新能源、金融等行业累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群,发展前景良好。摩根将积极利用其国际资源和经验,为CDP集团及其企业客户全球化提供协助。注资CDP集团对摩根私募基金投资来说,是进军HCM产业其中的重要一步,今后将持续深度布局,投资其他在HCM SaaS领域的领导者。” 此次轰动整个行业的盛大融资,是资本与高科技市场的完美跨界整合,相信CDP集团将集合优势资源助推摩根私募资金在HCM领域的扩展,摩根也将发挥其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推动CDP集团在“全球化、多元化、整合化”道路上快速向前!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资讯
    2016年10月28日
  • 资讯
    蚂蚁HR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推出“万能工资条”切入中型企业市场 今日,来源36氪此前报道过的蚂蚁HR正式宣布,完成了千万元级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启赋资本,春晓资本跟投。据蚂蚁HR CEO黎阳介绍,此轮融资所筹得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张公司网点,以及研发相应产品以切入30人至300人的中型企业市场。此前,蚂蚁HR的定位是中小企业的云端人力资源部,能够提供薪资计算、发放,代缴社保、公积金等服务,公司的目标企业也主要为10人左右的创业公司。但黎阳告诉36氪,公司现在还会开拓员工数在30人至300人间的中型企业市场,“当公司原有客户’长大’之后,公司不能丢弃他们,要承接住他们的需求。对于中型企业市场,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 但显然,蚂蚁HR的目的不仅仅是承接原有客户企业需求。近日,蚂蚁HR推出了新的产品“万能工资条”,借助于这款免费产品,蚂蚁HR还是想获得更多的中型企业客户。“现在大型企业都有HR系统,小公司人数太少,制作和发放工资条都不是问题。但对于中型企业的HR来说,公司既没有一套完整的HR系统,人数又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那么手工制作工资条便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黎阳说到。 传统工资条制作,HR在用Excel整理好工资数据后,还需要经历七八步操作,才能在Excel得到最终的工资条效果。随后,HR要需要一条一条粘贴至邮件,再发送至同事。黎阳向36氪表示:“这些方法都很傻,同时HR还保证不能出错,不能给你发的是别人的工资条。” 而蚂蚁HR推出的万能工资条,则能自动完成工资条的制作、发放工作。HR只需要将自己制作的工资Excel表格上传至平台,平台则会自动识别表头和数据,再自动生成工资条。在产品推出之前,蚂蚁HR解析了1000多份不同格式的工资表,这也是万能工资条能自动识别表头和数据的原因。 在制作完工资条后,蚂蚁HR会自动发送至公司员工,员工可通过邮件、微信、短信等多种方式查看自己的工资条。在避免工资条发错的问题上,蚂蚁HR的解决办法是,所有人在点击链接后,都需要输入自己的名字来验证信息是否与工资条相符。当输入的姓名和工资条上不符是,平台便会向HR报错。HR便可以撤回该工资条。 “对我们来说,中型企业是一个存量市场,要切入其中是很难的。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足够痛的点,用足够锐的产品来打开市场。”黎阳表示,“我们不可能通过这一款产品就彻底赢得企业的信任,但只要我们和他们取得联系,在今后的合作中慢慢取得这些中型企业市场。”目前万能工资条正处于免费试用的状态。 蚂蚁HR现在团队规模为100人左右,除却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设有团队外,公司还在武汉建立了客服中心。此轮融资过后,公司也会在更多城市建立团队。蚂蚁HR此前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9月完成了天使轮、Pre-A轮融资。 原创文章,作者: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5256.html
    资讯
    2016年10月27日
  • 资讯
    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微知”完成3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京东金融战略投资 照片来源:第一资源  刘红 据HRTechChina记者获悉,微知已获得由京东金融、IDG资本、合力投资、涌铧资本、华创资本B轮共计3000万美元投资。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中小型企业服务市场的扩展、产品的升级和品牌服务能力的提升。   微知(Microseer)于2009年在上海成立,专注于人力资源服务共享云平台的建设,主要业务是HR外包和IT服务。目前微知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型企业,通过SaaS技术服务平台整合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从而实现平台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服务。   据了解,2012年,微知获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2013年,微知先后完成A轮千万元、A+轮千万美元融资,投资机构包括IDG资本、合力投资、涌铧资本、华创资本。随后,IDG加入微知A+轮投资,数额千万美元。本次B轮融资,由京东金融战略领投,为微知未来在“对外连通”方向发力提供底气。以上5家基金公司,其资金总规模加起来超过千亿元。  
    资讯
    2016年10月25日
  • 资讯
    资本寒冬中,英特尔投资看好哪些投资趋势 我们已经在资本寒冬中了吗?反正,今天于圣地亚哥举行的英特尔投资全球论坛上,英特尔投资总裁毕闻德(Wendell Brooks)说他们以后会投更少的公司,但给予更多的支持。 但如果想知道下一波浪潮在哪里,看一下毕闻德提到的英特尔资本所关注的领域,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参考。英特尔投资是最积极的企业风险投资(Corportae VC,简称CVC)之一: 按照 CB Insights 的数据,英特尔投资和 Google Venture在最近几年于CVC中表现最为活跃。而且,英特尔投资也开始更积极地投资更早期的初创公司。在这次大会上宣布新增投资的12家公司中,有超过4家公司尚在种子轮,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还没到 B 轮。 数据来源于CB Insights 毕闻德说,有四个领域是他们会格外关注的: 和5G相关的无线领域; 能增强云计算能力的领域,例如大数据,更快数据存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相关的算法; 包括 VR/AR 在内的新人机交互界面; 包括无人机和无人车在内的无人驾驶设备。 这些领域中,毕闻德又 highlight 了英特尔投资在 AR/VR 和无人机生态系统中的布局。 如果结合其它投资机构的数据,你能看到英特尔正在下赌注的这些领域看上去是兵家必争之地: IoT 按照 CB Insights的数据,从2012年到现在,英特尔投资是在这个领域投资最多的投资机构,投资企业超过40家。紧跟其后的投资机构包括 GE 的投资部门 GE Ventures,硅谷最好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 Andressen Horowitz,高通的投资部门 Qualcomm Venture 和 NEA。 AI 对 AI 领域一直很有胃口的是 Google,在过去三四年间,它收购了 11 家和 AI 有关的公司,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DeepMind Technology。而此前在这个领域并没有太大动作的 Intel 在今年一口气收购了三家和 AI 相关的企业:Itseez, Nervana Systems 和 Movidius。而苹果也从去年开始加速了对 AI 领域企业的收购。在今年,它今年也收购了三家企业,Emotient、Turi 和 Tuplejump。除并购外,无论是英特尔资本还是 Google Venture 也都投资了大量 AI 创业公司。 数据来源于CB Insights 3.无人机 比英特尔投资更积极投资无人机的是高通和 Google。在2012年时,只有一家无人机公司得到投资,但到2015年,有17家无人机公司得到了投资。 数据来源于CB Insights 4.VR/AR 在这个领域,和英特尔一样进行了大量风险资本投资的的还有Google、高通和 Adnreessen Horowitz。当然,Facebook、Google、HTC 、Valve 和索尼等公司已经将之列为自己最重要业务的一部分了。 5.机器人 在2014年,这个领域获得融资的公司不到10家,而到2015年,有35家初创公司获得融资。除英特尔之外,这个领域非常活跃的机构还有Google、专注于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的ABB,GE,以及富士康。Google Venture 和 英特尔资本还联手投资了生产机器人服务员的公司 Savioke。   关于作者:徐涛  来源:36氪
    资讯
    2016年10月25日
  • 资讯
    如何知道你的创业idea是否靠谱?用这几个方法去验证一下 摘要: “如果你创业失败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没能为足够多的用户群体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 ‘一级问题’。” 有文章曾经说过:“如果你创业失败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没能为足够多的用户群体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 “一级问题”。 这里所说的是已经创业失败者没弄明白自己创业idea是否可行的框架问题,今天所写内容不涉及已经创业运营的用户,而是给刚刚创业或者即将创业的群体预留足够的思想空间,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你想要知道的一切创业idea知识及验证方法都在这里。 什么是创业idea ? 脑海中忽然迸发出了一个灵感,不可抑制的日思夜想,不能自已的付出越来越多的时间与经历,此时此刻按照故事的发展脉络,应该会有一个人对你说:你该创业了。这就应该是我主观所理解的:创业idea 吧! 这个idea可能源于自己的突发奇想、源于工作中竞品分析、用户的抱怨、也可能来源于老板的需求等等。这也可能是通过你长期观察生活中不经意的小细节而找到的。创业idea像是一个灵感,大多是在不经意之间忽然的出现,所以在需要脑洞大开的时候才会有头脑风暴之类的形式出现。 创业idea可以从哪里来? (1)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 想要获得一个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最需要的肯定不是“钱”,也不一定是“激情”,很难说是不是“坚持”,最重要的是“知识”。是创业者在工作或生活中积累的知识。 没有切身经历过的知识,很难产生正真的创业的想法“灵感”。创业项目,最好是从自己所学、所接触、所熟悉的事物中来,自然产生,自己热爱。 (2)从小事入手 从小事情上入手,从“小”开始,并非胸无大志。世界上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未必不是从些莫名其妙的小事开始的。 你在街头夜市看到一个老兄开着辆破夏利车在角落上卖凉鞋、皮包、T恤衫,能不能相信当年沃尔玛就是这样开始的? 你中午叫盒饭见到送饭的小伙子满头大汗,能不能相信有一天他会去创业开快餐连锁店超过了麦当劳?你 又蹦又跳玩你的Wii游戏棒,能不能相信任天堂曾经是一家印制扑克牌的小作坊? 你在百脑汇里开个小摊从东莞进货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MP3播放器,能不能相信其中有一款白色的有一天变成了风靡世界的iPod? 再大的事业也是从小做起,小的事情容易把握,如果你能在小事情理出清晰的脉络,挖出其中闪光的地方,把它做得有声有色,那你根本不用担心能否把它做大,做大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只是乘法里面的系数问题。 (3)从你身边最讨厌的事入手 “我讨厌朋友圈各种秀晒炫微商刷屏,我讨厌电池都是那么不耐用,讨厌各种线缆,讨厌在手机上打字,讨厌在机场找不着北,讨厌排队…” 这一切目前的状态是你讨厌、厌恶、鄙视的。想想有什么是你完全不能容忍的(我说的可不是人啊)。这个“东西”,可以是产品、服务、流程、方法甚至是社会规范。于是,创业Idea 也就出来了...... Uber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通过讨厌的东西来寻找创业idea的例子。 当年Uber的两个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和加雷特•坎普在巴黎参加一个研讨会,当时正在下雪,打不到的士。卡兰尼克就说,我真想点一个键就来一辆车。后来他们说,为什么不做这个东西出来呢?于是就创办了Uber。 创业idea有哪些特点? (一) 好的idea 这是创始人自己能够做出来的; 少有人意识到这是值得做的事情; 这是一小群人迫切想要的,哪怕它只是一个粗糙的版本; 它是处于某快速变化的领域的前沿的; 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再回过头来看,它们就会变得再明显不过; 创业idea不该是“想到”的而应该是“注意到”的 (二)坏的idea 1.很多人需要它,但只会用一下下,而不是迫切需要。 2.如果有大量的人迫切需要某样东西,而这样东西只需一家创业公司的努力就能把它实现出来,那它很有可能早就存在了。 3.对该领域并不十分了解。 四、为何要验证自己的创业idea是否可行? 据某网站数据调查研究发现:99%的创业者总是以失败告终,小编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过于自信。 在有了idea做了一些市调分析之后,就埋头进入研发阶段,梦想着造出一款颠覆市场的产品,结果产品一上市,傻眼了,用户不买单,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时间都浪费了,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出市场。 那么,究竟是哪里出错了?是调研分析不够深入?不是,人是极其复杂的动物,无论你的访谈、观察、问卷多么具备科学性,都不会得到最准确的结果,因为人在不同场合及不同情绪之下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反应,所以通过调研顶多能得到一个趋势性的结论。 是产品功能太少?也不是,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任何一款产品,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满足所有需求。很多时候,你对用户的需求胸有成竹,殊不知那有可能是伪需求。 上一组漫画让你知道什么是伪需求: 如何验证自己的创业idea是否可行? (1)做一个MVP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MVP的优势在于你可以用极低成本制作极其简陋的产品原型让目标用户进行使用,通过用户的使用反馈验证假设,不断进行产品修正直到正式版本的发布。 相比于花大量进行市场调研,MVP在你有了idea之后发布可以更真实的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用户研究领域有句话说的很好“不要听用户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行为比语言更能真实反映出一个人的动机,切记! (2) 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用户画像、需求分析。 五个维度建立用户画像:静态属性、动态属性、消费属性、心理属性。 A、 静态属性:主要从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用户的划分静态属性是用户画像建立的基础,最基本的用户信息记录。如性别、年龄、学历、角色、收入、地域、婚姻等。依据不同的产品,记性不同信息的权重划分。如果是社交产品,静态属性比较高的是性别性别、收入等。 B、 动态属性:指用户在再互联网环境下的上网行为。信息时代用户出行、工作、休假、娱乐等都离不开互联网。那么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会发生哪些上网行为呢?动态属性能更好的记录用户日常的上网偏好。 C、 消费属性:指用户的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心理、消费嗜好等,对用户的消费有个全面的数据记录,对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意向、消费等级进行很好的管理。这个动态属性是随着用户的收入等变量而变化的。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对用户是倾向于功能价值还是倾向于感情价值,有更好的把握。 D、心理属性:指用户在环境、社会或者交际、感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或者心理活动。进行用户心理属性得划分更好的依据用户的心理行为进行产品的设计和产品运营。 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分析,能更好的服务、满足用户的内心真实需求。 3.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流程:需求分析的目的桌面研究——定性调研——定量调研——结论整理。 A、调研目标:提出明确调研目标,粗略划分用户群。明确调研目标进行调研方案设计。 B、桌面研究:数据、资料收集,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筛选。主要筛选的维度:这份资料是怎么产生的?这份资料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份资料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份资料主要针对什么市场?这份资料的目的是什么?这份资料是谁做出来的?,得出探讨结论,生成文档。 C、 定性调研:明确用户群、特征和需求点,进行访谈或者焦点小组。(不过咱是小公司,投入成本伤不起,也舍不得出,所以选择了定量研究,就是投问卷);得出探讨结论,生成文档 D、 定量研究:设置问卷,把问卷进行粗略划分的人群进行投放。问卷投放的的地方:腾讯问卷、问卷星、问卷网等。得出探讨结论生成文档 F、数据清洗: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清洗,把没有的数据进行过滤。输出结果,进行结论整理,输出文档。 4.市场分析 (1)市场容量:这个市场的天花板是多少?可容纳的规模是多少?这些想清楚之后你才能对你所做的事情有个战略理解。市场格局,明白你现在所处的市场是蓝海还是红海,是否已经形成寡头经济。市场前景和市场风险。明白所处的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对风险有个预估。 (2)竞品分析:竞品的定位、竞品差异化、未来趋势了解竞品的定位,竞品的目标人群以及是怎么样切入细分市场的。竞品的优势和差异化,竞品相比于其他对手的差异化策略与亮点优势。即竞品为什么存在?竞品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知己知彼,才能更有优势。明白Idea产品的直接竞品和间接竞品。 5.团队能力 做一件事情,首先明白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迎接到来的机会,利用机会改进自己的劣势和不足。用自身的优势应对威胁,消除潜在的威胁,扭转劣势。对自身团队进行一个swot分析:机会、优势、劣势、威胁。并采取应对措施。 6. 小众验证方法 以上都写的太专业了,就像当年你上大学一样,书本里写的天花乱坠,什么黄金屋、颜如玉似乎都可以在书本里找到,但是,当有一天你离开了学校进入了社会这个大染缸,你会发现: 原来当年的金融专业,成就了现在某一线城市的某公司的业务员.... 所以,最直白的idea验证方法就是:你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产品 ,在你的周围先影响一遭,比如社交软件,微信、陌陌、微博、脉脉等各种社交app ,以及身边的亲戚朋友三大姑、七大姨 、8大舅等。 在小众范围用户群里能产生一个阶段的期望值(比如:产品未真正形成就有很多人想要预定) 、产生价值(实现购买交易) 综合这一切的需求,再回到上面的 1-5 条去大众范围内去实施,那么,你的创业Idea 的验证实际上已基本被打造成产品 ,开始“问市”了! 写在最后: 至于,这个创业idea 、以及形成的产品、所拥有的市场、所覆盖的人群、所产生的消费行为等能不能成功的走下去,是很多因素决定的(比如:市场、用户、产品、售后、团队、管理、资本等等),就不过多的去讨论了!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到更多的创业者!
    资讯
    2016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