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钉钉、企业微信等9款协同办公产品互相厮杀,你赌谁赢? O2O企业的倒闭潮助长了企业服务的发展,在2C市场的短暂失意后,投资人将眼光聚焦在了慢工出细活的2B领域。云服务、大数据成为创业者口中的香饽饽,这样仿佛便可以显得自己更加高级。   其中,在复杂庞大的企业服务市场,基于SaaS的企业不断诞生,将行业变得更加细分与多样化。协同办公是SaaS创业的一大热点,目前该领域已经杀入了不少玩家,不乏BAT、硅谷背景的优秀创业者。   日前,纷享逍客拿到最新一轮融资,并宣布将转型协同办公的消息,令该领域国内的创业者再次沸腾。虽然看好看衰之声参差不齐,但也足以令协同办公再次受到业界关注 。   除此之外,还有阿里重金打造的钉钉,“广告门”、“道歉门”各种炒作;企业微信的讨论之声也不绝于耳......看起来他们做的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仔细对比,发现他们的思路完全不同。   虎嗅把它们分为四大类:聚合类、产品类、产品+技术类、技术类。   一、以钉钉、企业微信、云之家为代表的聚合类——“引进来” 先来说说聚合类。协同办公主要包括通讯录、即时通讯(会议、通话、文字沟通)、文档共享、视频、邮件查收等几大功能。在这一类里面,每款产品的应用以聚合为主,自己开发部分应用。用云之家CEO田荣举的话来说就是,“将优质的内容全部引进来。”   虎嗅曾经采访过云之家,这个老牌传统厂商金蝶旗下的产品,在与用友打了几十年的仗后终于各安一处的时候,发现SaaS出来了,又得开始新一轮的大战。此前的大战用友明显处于上风,金蝶则落了声位。   此次金蝶似乎想要凭借SaaS之战翻身,于时间上,金蝶在2013年正式推出云之家,成为独立子公司。于内容上,一方面依托于自身的财务管理等基础,一方面又将自己不擅长的,比如即时通讯、视频这种自己不擅长的功能引进来。   此类产品的一大优势就是将优质功能聚合在一个产品内,是一个开放平台,提高了产品本身的质量。既然是聚合多家的产品,但也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聚合的内容更好的衔接起来,增强产品本身的流畅性,毕竟不是自己亲自开发,对于每个环节的把控、具体功能的整合可能会做不到位。   二、以纷享逍客为代表的产品类——“自给自足” 在这一类别里面,包括APP的开发与运营,以及APP内的所有功能产品全部都是自己做。纷享逍客是其典型代表企业,产品内的每一个主要功能都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团队研发。   在此前的文章中,曾经介绍过纷享逍客的经历。由移动销售管理平台转型为一站式移动办公平台,推出免费基础办公版平台,并继续在销售领域深耕,推出 CRM 全新版。另外,产品面向企业采用免费+增值服务的策略。   这类产品的一大特点是功能依靠自己研发,能够保证整个应用流程的流畅性,每个应用之间衔接的较好。但是可想而知,全部依靠技术,只服务自身APP,这类产品无疑会有很高的人力成本。   纷享逍客联合创始人在接受虎嗅采访时表示,“未来开放肯定是趋势,但是一定不是公开开放,一定是有限制的,比如合作伙伴这种的定向开放。但是纷享现在技术不够成熟,我们还是先把技术方面做扎实了,未来再考虑开放的问题。”   三、以Moxtra、班聊为代表的产品+技术类——“自给自足也出口” 在这一类中,就是既自己做产品,同时还将产品功能开发技术做成SDK,同类企业或者其它产品中需要里面的某项功能,也可以购买现成的SDK。在这个领域,记者了解到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Moxtra,这个来自于硅谷的创业团队,团队创始人和核心成员来自Webex。   其创始人黄河透露,Moxtra的主要业务是通过SDK内嵌到合作伙伴的应用中,其次才是它们的APP产品。所以他们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据其官方数据,目前Moxtra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有近百家,包括中兴、科大讯飞、avaya、花旗集团、totvs、showpad等。服务范围:全球。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据了解,Moxtra的SDK并不是市面上最基础的SDK,它更多是一种基于方案级的开发工具包,将SDK内嵌到合作伙伴的内部应用中,就可以使用,他们称之为深度协同,也叫B2P2B模式。   而APP对于Moxtra来说,更多的是做市场反馈,主要依靠用户自动化升级。同时,黄河说,APP也没有花费更多的费用,因为SDK就是APP的水准,APP的投入就是SDK的投入,SDK的调优就是APP的调优。   这一类产品最大的优势就是全面,一方面自己做APP,能够了解用户的及时需求,另一方面自己做SDK,相当于产品产生的附加值,可以通过卖SDK实现良好的营收,毕竟APP都是免费下载使用的。虽然黄河说,APP并没有投入更多的成本,但是从运营、开发来说,毕竟与SDK还是有些不同,只是作为一个市场反馈的边缘产品,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还有国内的协同产品班聊IMO,以做IM起家,后来将IM属性扩大。在公司的发展路径上,则与Moxtra截然相反,IMO是更加弱化自身的API接口属性,将IM功能放大,成立独立的班聊APP,之前主打的口号是企业版微信。但是随着班聊公司发展路径的调整,已经越来越接近第二类,“自给自足类”。   四、以Twilio、融云、环信等为代表的技术类——“我只垂直于一块” 日前Twilio上市,令云通讯领域再度受到关注。Twilio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在云端搭建语音基础设施 web 服务,让开发者可以将语音、短信以及 IP 电话集成到 web、移动及桌面应用上面,为开发者提供通讯模块的 API,让他们可以在网页和 app 里嵌入语音电话和短消息功能。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Twilio并不是垂直于协同领域,可以运用在任何需要语音、短信以及任何通讯模块。在协同领域同样具有典型性,因为通讯是办公领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国内的代表产品有融云,不过它更像是班聊的技术版,专注于IM云,以SDK软件开发包的形式售卖自己的产品,没有自己的APP产品,主打技术端。   这类产品以技术为主,做的都是最基础的SDK,需要用户的开发者对SDK进行再开发适合自己的应用。因为没有做过面向客户的产品,所以对于功能属性的适用度可能会有所欠缺,单纯的依靠合作厂商的市场反馈,未免会有些滞后性,且负责技术与负责产品的同学,总归是两条产品线。   哪一类最有优势? 上文作者列举了目前切入协同办公的四种方式,从服务本质来说,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团队,方便、便捷。而他们所选择的切入方式又完全不同,至少在内容的制作过程中完全不同,自建团队、整合、卖业务、卖技术等。   那么,这四种方式,未来哪一种方式会胜出呢?毕竟国内SaaS对比国外,起步时间晚很多,现在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但是我们不妨猜测一下。   上文在列出四种模式的同时,也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是在品类内部的事情,当四个品类相碰撞的时候,哪个品类更容易取胜?   首先,我要说一下聚合类,这类产品最大的优势是有钱有背景,凭借自身的资源以及做产品的经验,将好的技术聚合起来,但是试问,没有技术,哪来的产品?聚合类产品的问题不止是在产品的流畅性有待打磨,还有些过于依赖合作伙伴的技术,不具有独立性。这类产品,如果不加强自身技术的建设,未来很容易被取代,有钱又能怎样呢?这个市场不缺钱,缺的是更适合企业使用的好产品。   其次,在产品类里面,自给自足固然好,但发展路径未免过于单一,且技术全部自己使用,一定程度的浪费了资源。不过其代表纷享逍客表示未来会走向技术开放的道路,但面对已经开放的竞争伙伴,纷享逍客确定到时候再开放能够打造出优势吗?   再次,产品+技术类,目前虽然发展的不够成熟,产品还需要打磨,但笔者认为在四类当中,目前该品类是最具有优势的。自己做技术,能够准确及时修正、开发出适合自己产品的的技术。   而观察其在产品方面,显然投入不足,明明是有优势的产品,但是面对市面上大背景企业的竞争,发现产品路走不通,所以只能主打技术路,这就与第四类纯技术类有些类似,而它们是垂直于某一块,并不专注于协同领域,所以在协同领域目前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但是总归技术是本钱。   这类产品需要的是找到产品的突破口,打造差异化,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不然,纵使有技术,也只是一家背后的企业,且技术难度并不是很高,容易被复制。   虽然协同办公方面是一个大风口,尤其是SaaS的来临,为创业企业增加了很大的便利性,但是这一领域也不是毫无门槛,在此前的文章中,曾经列举了协同办公的门槛,创业者选择这一领域创业需要谨慎,如何在红海中杀出自己的一条血路,还需要自己去不断摸索,毕竟在国内目前也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   本文作者:南舒123 来源:虎嗅网 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5460/1.html
    资讯
    2016年07月11日
  • 资讯
    硅谷公司的福利烟消云散 真的只是饭菜变差了吗(组图) 今年 5 月一天下午 6 点,加州山景城的 Google 总部最大的餐厅刚开始供应晚餐,几百个人就已经排成了十几条松散的队伍。 在这里吃饭就像去了无国界美食餐厅,你可以找到西班牙海鲜炒饭、印度的红咖喱、泰国的酸甜猪排和墨西哥卷饼。大家端着托盘四处穿梭、挑选着自己想吃的菜品。 菜品丰富、人多,甚至不同区域还有不同的餐厅,前来拜访的外人很容易错过自己真正想吃的东西。 在 Google 食堂吃到的食物,蔬菜沙拉、西班牙海鲜汤、凉拌面条、泰式烤鸡腿配米饭。 但员工很多都知道 Google 几片办公楼附近的员工餐厅哪儿好吃。比如蹬上园区内免费的自行车,五分钟就能来到另一个办公区吃到现场制作的日式手卷。 即便如此,我们遇到的几位 Google 员工还是觉得福利不行了。 “才来不到一年,已经能觉得变差了。以前经常有海鲜和牛肉。现在海鲜基本见不到,牛肉也少了。” 一位 Google 员工这么抱怨道。另外一位员工则说他最爱吃的日料种类变少了。 当 Google 员工抱怨吃的时候,他们的主要参照系是挖了自己很多同事的 Facebook: 这是 Facebook 员工上传到 Instagram 的公司食物照片,左上和右上是特色的玉米片和日式鸡肉,下面的是烤肉三明治配薯条。 除了菜品更丰富的自助餐食堂,Facebook 公司园区还有免费的汉堡店、烤肉店、冻酸奶店……连在旧金山附近连锁店手冲咖啡馆 Philz 都把店直接开在了 Facebook 园区里面——当然也是免费的。 但像 Facebook 这样福利不愁的科技公司已经没那么多了。 如果说 Google 还只是抱怨不好吃,更小的公司已经开始在为能不能继续这样的福利而烦恼。 原本在福利上向 Google 看齐的网盘公司 Dropbox 最近已经开始削减吃饭的福利,例如限制每个员工每个月最多只能带 5 个朋友来公司免费吃喝。 距离 Google 园区几十公里外,一家上市没多久的技术公司福利削减更明显。 因为上市后股价跌了 80%,这家公司拔掉了每人桌上的固定电话,就为了节省每部电话每月十多美元的费用,后来还取消了员工的免费晚餐。 很快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团队负责人便向管理层投诉,说“工程师必须要有免费晚餐”。 一位在那儿工作的工程师这么向《好奇心日报》转述。在他的要求下,我们隐去了公司的名字。 最后免费晚餐回来了,但只有工程师可以吃。 说好的一起改变世界呢,怎么都在纠结吃? 公司提供加班餐福利甚至自建食堂,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传统行业不少公司中午也有食堂提供饭菜,晚上加班也有晚餐,或者晚上 10 点后的免费打车。 但这些福利都很明确:让你吃食堂,意思就是中午不要浪费时间在外面,可以早点回去工作;免费打车,则是鼓励工作到十点后。 硅谷科技公司的福利不是这样。 不仅全天候有无限量食物供应,还不会在食物这种事情上限制你,Google、Facebook 都允许员工带朋友一起来免费吃饭。如果在 Facebook 加班,你还能把小孩都接过来吃饭,这里有专门的儿童餐厅。 在最近十年,提供免费食物已经成了硅谷科技公司的标配了。 现在不同年龄层的科技界员工的到的福利,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福利最主要是食物,而不是保险。 第一个将多种免费食物变成福利的是 Google。1999 年公司成立不久,他们就给手下的 40 名员工开了一家食堂,请了大厨 Charlie Ayers 来主理烹饪。 不过从当时的的视频来看,吃的也是简单的快餐,远没有现在豪华: 随着 Google 开始盈利并在 2004 年上市,它的餐食水平也日渐提升。 当 Charlie Ayers 在 2005 年离开公司时,Google 已经是一个以丰富免费食物闻名的硅谷大公司了,他手下的厨师团队也扩张到 150 人。这些人在 Google 园区里运作着 10 家餐厅,给 4000 名员工提供午餐和晚餐。例如这样的: 都是 Google 饭堂出品,左边是日式叉烧拉面,右边是鸡蛋烤面包和番茄肉酱。 提供这些福利,都是为了抢人才、特别是能写好代码的工程师。 在硅谷这事情很常见:工程师到一个公司面试拿了 Offer 后再到另外一个科技公司面试拿更高的薪水。 对于优秀的工程师来说,同时拿到几个年薪十几万到二十万的 Offer 并不少见。 美国工程师平均年收入是 10 万美元以上,是普通民众收入的 2 倍。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 光是工程师这个工作本身薪水也是有差距的。在美国,加州的工程师薪水明显比其他内陆的州高出不少。数据同样来自美国劳工部。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公司成了被挑选的一方。他们不仅要给员工工资和期权,还得把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哄得很开心。 免费食物是最基本的一条,接踵而至的还有免费大巴、免费健身、免费按摩、免费保洁、免费英语课等等等等。 大到 Facebook 这个地步,连为了保证公平的工作签证抽签制度也不是问题。如果 Facebook 从海外拉来的工程师抽签没中,他们会被派驻其它地区的办公室,第二年继续抽。 一切都挺好的,如果不是因为赚不到钱的话 2013 年后,随着 Facebook 千亿市值的成功,投资环境变乐观,硅谷科技公司的福利也达到了顶峰。 CB Insight 制作的独角兽出现时间表,可以看到从 2014 年下半年开始,估值 10 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起来。 这些原本是 Google、Facebook 这种钱多的大公司的福利,而那些拿到高额融资的初创公司,为了抢人才也在福利上拼了。 例如给小商家提供刷卡设备的 Square 公司,喜欢给员工做特别餐,例如这样规模的肉: 上市 8 个月后,Square 现在的股价是发行价的 70%。 OpenDNS 公司每周三会请一辆不同的旧金山最有特色小吃大卡车(Food Truck)来招待员工,例如这种: 房屋分享服务 Airbnb 的办公室,不仅包餐,还包酒,这就是他们餐厅后面一排“酒龙头”,从汽酒到伏特加,拧开龙头就可以随便喝。 Evernote 一度也是办公室福利的榜样。 这家做云笔记的公司从 2012 年搬到新办公室就用上了跑步工作桌,让人边走路边工作。每天会有不同餐厅的厨师上门给员工提供餐食,这比起 Google、Facebook 这种靠中央厨房长期批量提供餐饮还奢侈得多。 因为怕你没时间打扫家里,Evernote 为员工的房子提供免费保洁。 员工福利早已经变成硅谷科技公司的竞赛。免费食物、班车接送,免费健身房之类都还只是标配而已。 更奇特的公司福利还有: Facebook 提供冻卵子项目,可以先把卵子冻起来,不用担心生育年龄的事情; 房地产电商 Zillow 公司,提供的免费母乳急送服务(例如哺乳期的你在外出差,可以把自己的母乳冰起来快递回家); 直播摄像头公司 Dropcam 曾提供“CEO 开直升机接你上班”服务; 到最后,办公室福利本身也成了一个生意。2013 年成立的 BlueBoard,就是专门给科技公司提供“员工年终福利”的公司,他们打的口号是,帮公司建立自己的文化。 BlueBoard 提供的员工福利项目 而这些员工福利的内容也很奇特:到小海岛高空跳伞、和鲨鱼一起潜水、到真空的环境体验零重力放松……公司只要付钱,然后让员工来选要玩什么就好了。 也许比起福利本身,更重要的是很多公司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立在这福利上面了。 就像上述的不少福利,使用频率不一定很高,但还有一种公司的品牌宣传作用:我们是个多样化、有趣、很酷的公司,看看福利就知道了。 投资热潮退烧后,没有福利怎么办? 大概没什么员工会反对公司花钱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但这些“福利文化”毕竟是用钱堆出来的,最终得有人埋单。 Facebook 就没这问题,广告收入一季好过一季。这家公司 2013 年还在亏损,现在每季度已经有十多亿美元的利润。 但效仿者往往没这么幸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原本被称为“独角兽”的高估值初创公司,现在已经因为赚不到钱而遇到问题。不是被投资基金调低了估值,就是烧钱太多但是又融不到下一轮,只好裁员或者缩减成本。 用一位投资人的话说,就是“太多公司花三五亿换来三四千万的年收入,而且之后增长也不快。” 美国最大的网盘公司 Dropbox 就是其中一个。在融资情况最好的时候,公司估值冲上 100 亿美元,Dropbox 也曾经效仿 Google 和 Facebook 那样建立员工福利文化,包括无限量提供免费的食物、酒水、班车、健身房和洗衣服务。 各种福利算在一起,Dropbox 给每个员工提供工资之外的福利价值 2.5 万美元/年,按照员工 1600 人来计算,公司一年就要花掉 3800 万美元。 福利已经成了一个硅谷科技界行业问题。即使 Google 这样世界上最赚钱的科技公司之一,也因与 Facebook 的广告竞争不利而在华尔街受到质疑。去年新 CFO 上任后,Google 也开始缩减福利。 目前还没盈利烧着投资人的钱的初创公司,那就面对砍员工福利这样的残酷事实了。 为了让公司度过难关,Dropbox 今年开始限制免费食物,每个 Dropbox 员工一个月只能带最多 5 个朋友来公司蹭饭,而洗衣服务和班车也被停掉了。但他们还算好的,公司估值下调和福利削减之后,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离职潮。 另外一家估值百亿以上的硅谷创业公司也在节省开支。尽管公司经营状况尚可,但最近员工也收到了一封高管的内部邮件,里面直接说“要省钱”。 一位在这家“独角兽”公司工作的员工告诉我们,原本工作相关的东西 500 美元以内都可以直接用发票报销,现在则需要审批。 而因为公司的增长数据看起来并没有去年那么漂亮,身边还有同事还开始半开玩笑地讨论,要不要跳槽。这位员工也要求我们隐去自己和公司的名字。 大数据创业公司 Palantir 情况就更差了。今年 2 月,这家估值 200 亿美元的公司无法兑现去年的盈利目标,估值被投资方下调,然后一个月内这家 1500 人的公司就走掉了 100 多名核心员工。 最后 Palantir 只好宣布对公司任职 18 个月之上的员工加薪 20% 来缓解离职潮,尽管这样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开支。 考验公司文化的时候到了 随着独角兽问题频繁出现,投资环境变得谨慎和悲观之际,考验公司文化的时候也到了。 从今年开始,硅谷也对于公司福利问题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和几年前的关注点落在“不要浪费食物”不同,最近的讨论都是关于这些福利能不能为公司带来切实的效率提升,以及如果不能再提供福利,要怎样面对现实: “砍掉福利,比一开始就没有福利更糟糕。尤其是当你的文化都建立在这些福利上的时候。” 人们也不再把福利看作是文化标识,而是硅谷的一个问题。如果初创公司不能再提供福利,那些建筑在优厚福利上的公司文化会分崩离析吗?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股价跌了 80% 的科技公司,最后只有工程师有饭吃,大概也不能激励其它员工为公司未来的逆转一起努力了。 说来讽刺,“工程师必须要有免费晚餐”并不是今天大多数科技巨头的惯常。 科技业市值排名第四,仅次于苹果、Google、微软的亚马逊,一向是福利的反义词。不仅没有免费餐食、连免费班车都没有,但至今 Google、微软还在斥巨资追赶亚马逊的云计算领先优势。 至于市值最高、吸引了大量人才的苹果,唯一一次免费的午餐是入职时的那一顿。之后员工每天在苹果公司园区内的唯一一间餐厅 Caffee Mac 用餐,也都需要自己付费。 当我们在 6 月下旬来到这间巨大的餐厅,员工们排队用信用卡结账。午饭时间,Caffee Mac 里面的苹果员工大多行色匆匆,许多人直接打包拿回办公室吃。至于其它福利,主要也只是买苹果自家设备 75 折扣——一人一年一件。 而尽管如此,早先还有老员工对《财富》的记者感叹这两年公司气氛变了,因为同事居然有时间在倒完咖啡后聊天。 高强度工作、不在乎福利是苹果从乔布斯创办公司时延续至今的习惯。他在 1980 年代一次接受采访时称自己要创造一种有满足感和使命感的工作状态:你更努力、更长时间地工作;不断面对时间压力;承担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承载的责任;你不度假,甚至连周末都不休息……但你却不在意这些,你就是喜欢这份工作,没有它你就活不下去了: “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在苹果)这是他们生活中最充实的经历。大家很热爱这里,但这跟‘有趣’很不一样。有趣这种事情,是来了又走的。” 不得不学苹果文化的科技公司,未来大概会越来越多了。但由奢入简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资讯
    2016年07月10日
  • 资讯
    招聘行业互联网平台的7宗罪--产业层面的雷洋魏则西案 《招聘猎头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序言 猎头招聘行业,全球市场格局均极其碎片化,行业老大也不会超过0.5%的份额。这个行业,行业老大和老二老三以及众多小弟小妹们同样不易,没有任何垄断优势。在公司平均人员规模不足20人的猎头行业,猎头公司的老板们,尽管没有王健林马云的规模与财富,没有马化腾周鸿祎李彦宏的技术,但他们同样为社会做贡献,同样值得尊敬。他们既是生产的组织者,承担公司最后的风险;也是工作岗位的提供者,劳动力的培训者; 同时,他们还是最辛苦的猎头顾问。   每年,一大批新猎头公司诞生,一大批猎头公司悄无声息地死亡,习惯在市场上找食的顾问们非常自然地换地方工作,风险市场意思极强的猎头公司老板们,咬咬牙,要么改行,要么从头再来。这个行业从未发生过因为公司破产倒闭要纳税人支撑的有关部门费神维稳的。   这个行业,主要为那些不愁工作的人找工作,这不是政府底限保障对象,行政力量及体制内机构无一胜出。   这个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生机勃勃!   连宝万之争漩涡里的王石在时间极其宝贵的股东大会上,都会以他独有的方式,彰显高级人才与猎头的共生价值!   这个最具有市场化基因、在调配最重要要素资源--中高端人才资源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猎头行业,本应当得到人类共有科技文明成果--互联网的有力支持和帮助,便这个行业却遭到“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围追堵截”。历数这些互联招聘平台的套路与劣迹,可总结为互联网招聘平台的7宗罪。   一、7宗罪 第一宗罪,违背商业伦理,勾引猎头公司在职顾问做私单   有这样的一些互联网招聘猎头平台,直接电话、短信、邮件联系其他猎头公司在职顾问,“来**网做单吧,你在公司做单,提成5%~20%,我们平台,猎头费100%全给你”。   一些没定力的猎头顾问被勾引得魂不守舍,无心当下公司工作,拿着当前雇主出的工资和提供的劳动条件,为这些平台做私单。这样的互联网招聘猎头平台,赚到钱了吗?做私单的顾问,赚钱了吗?   详见《SOHO猎头、伪SOHO能够支撑的猎头众包平台为何会导致“三输”?》   第二宗罪,恶性降价,比如降价199倍!误导客户 互联网能够革命性地降低招聘行业成本,类似通讯领域,从沟通基本靠吼进化用了电话和微信?6万猎头费能降到300元?降价199倍?   市面上互联网招聘平台降成本办法,目前有三种路线:   l阳春白雪路线: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 l转移支付路线: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来买单。 l六合彩路线:利用人选推荐者对或然性利益向往,将降低成本风险转嫁给人选推荐参与者,企图让六合彩众多的参与者,成就少数幸运者,并以幸运者吸引投机性强参与者持续玩下去。   详见《199倍降价!好诱人,招聘猎头行业有全行业、大幅度降价空间吗?》   第三宗罪,走猎头的路,让猎头无路可走  欲以系统服务的低成本、垂直服务的专业性、可选择多、给用户的是情感化的产品替代猎头服务。这种平台几经碰壁,最后自己建立了猎头队伍。   此种互联网招聘平台+猎头模式,其局限性及悖论在《假如刘强东当猎头,猎头平台的京东商城模式,靠谱吗?》已有阐述。   第四宗罪,过河拆桥,卖水还弃挖井人 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往往是从猎头公司起家。起初,有开放之眼界与技能,搭建猎头顾问的社区,大家一起交流观点、交换资源。之后,发展成为平台,除猎头之外,让用人单位与人选都入驻,利用数万猎头吸引人选与用人单位。这些猎头,每天在平台上以工代赈,辛勤劳动,帮助平台激活人选信息,推广平台,换来虚拟币,获得“免费”简历下载权限。     此类互联网招聘平台在猎头帮助下挖好了井,自个水喝不完,有水卖了,还舍弃挖井人——平台自己组建庞大的地面猎头团队,并告诉金主企业,“你们不要用那些猎头了,直接和我们签约,那些猎头用的简历库,平台对你们全部开放,而且,价格实惠,量又足”。   此类机构,往往财大气粗,多行业覆盖。此种多行业覆盖的互联网招聘平台+猎头模式,其局限性及悖论在《假如刘强东当猎头,猎头平台的京东商城模式,靠谱吗?》有论述。   第五宗罪,屏蔽优质的简历信息,宁可人选失去其职业机会,也不让猎头同行获得人选信息 这样互联网招聘平台,除了传统的广告发布和简历下载业务外,也有自己线下规模庞大的猎头团队。为了在与其他猎头同行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形,置人选用户职业机会于不顾,对猎头同行屏蔽优质简历资源,用劣质资源耗费猎头同行时间。   此类平台,往往也是财大气粗,多行业覆盖。此种多行业覆盖的互联网招聘平台+猎头模式,其局限性及悖论在《假如刘强东当猎头,猎头平台的京东商城模式,靠谱吗?》有阐述。   第六宗罪,歧视性价格政策 猎头同行在这类互联网招聘平台上,购买相同服务套餐,往往是普通用人单位同样服务的数倍价格。根据成本传递原则,最终是用真正用人单位买单。这提高了全社会成本,大大挤压猎头公司的生存空间。   第七宗罪,利用猎头同行在网站上的客户信息,直接抢同行的客户 这类招聘平台,在给猎头提供发布职位功能时,通常都有“招聘企业对人选用户显示名称”、“招聘企业实际名称”这两个功能。前者是猎头行业因为客户保密属性而回避真实客户的信息,通常都以“某行业知名公司”替代。后者是便于猎头用户管理受委托职位,让猎头用户注明该职位实际上是属于哪家企业。   此类平台,在获得这些客户信息后,线下猎头团队,省去了筛选庞大用人单位群体是否有猎头服务需求这个环节,按图索骥,图穷匕见,直奔同行客户而去!   资本逐利无可厚非,商业伦理与反正当竞争法是底限。   其局限性及悖论在《假如刘强东当猎头,猎头平台的京东商城模式,靠谱吗?》已有阐述。    以上七宗罪,是根据猎头微信群里信息的真实总结。   二、招聘行业竞争,就算弱肉强食,与我何干?--产业层面的雷洋魏则西案 有人会讲,一个招聘大行业内不同细分业态的竞争,只有你们没有互联网招聘平台的猎头公司和既有互联网招聘平台又有线下猎头团队的公司才会关心这个,我是其他行业的,关我何事?   非也。雷洋案案、如家和颐弯弯、魏则西案,为何大家都关心?因为大家会推已及人,担心哪天自个儿会成为雷洋、弯弯,魏则西。所以大家持续关注,促进社会进步。   个人生活与工作,与产业、行业环境密不可分。如果出现产业行业层面雷洋案、弯弯案、魏则西案,企业营商环境会好吗?个人就业形势会好吗?个人收入会提高吗?社会个人消费能力会提高吗?经济转型目标能够达成吗?   而且,职场人士与人才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职场中人,一生换7-10次工作单位,非常正常。试问,为你提供求职服务的行业,如果戾气横行,弱肉强食,有专业能力的职业顾问得不到你的求职信息,你会找到好工作吗?   三、互联网本无罪,要化解与救赎是使用此工具的商业模式的戾气   有什么样的邪门武功,就有什么样佛法来化解。   商业领域的佛法,当是这个行业根本的社会经济价值及以及基于此价值点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   互联网本无罪,要化解与救赎是使用此工具的商业模式。判定商业模式是否持续的底限,请参考《招聘行业为何而存在—招聘行业的社会经济价值及 ‘互联网+’模式成败判定标准》。   明确了标准,再谈《招聘猎头深度匹配服务,如何互联网+?》   大佬经验可参考,《如果马云做猎头,确权,由人选决定其简历信息的受益权,不仅是其天猫模式的根本,也会推动人才服务进入3G时代》。   来自公众号:尚齐猎  作者:卢军
    资讯
    2016年07月08日
  • 资讯
    印度投融资市场也进入阶段性“寒冬”,风投们愈发谨慎了 摘要: 尽管业界不愿意承认,但是2016年上半年印度的初创公司们日子确实不太好过。2017年初整个印度TMT市场将重新恢复活跃。此外,天使投资人的投资仍然像去年一样活跃。 尽管业界不愿意承认,但是2016年上半年印度的初创公司们日子确实不太好过。印度今年上半年投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受此影响,已有几家小型初创被迫结束营业,部分大型公司估值被降低,市场竞争比往年更激烈。   不过,国际资本仍然看好印度市场,认为投融资放缓只是暂时现象。2017年初整个印度TMT市场将重新恢复活跃。此外,天使投资人的投资仍然像去年一样活跃。 今年上半年印度初创企业共获得风险投资21亿美元,交易数量为559笔。其中,今年第二季度达成了260笔交易,投资总额为7.19亿美元。这一数字相较去年同期降低了40%(380笔交易,投资总额35亿美元)。 恶性循环 去年,国内外资本争相进入印度,他们争着向每一个项目投钱。而今年上半年已有Peppertap, Amber Wellness, Tooler等初创公司倒闭,有的公司甚至向银行抵押资产以求生存。这些情况都引来了投资人的担心。   Kae资本合伙人巴塔查里亚称:“资本方在现阶段表现得非常谨慎。有些资本在2014—2015年投资的项目进行得不算顺利,现在投资人会在投资前进行详细的评估。过去的一两年资本方都是闭着眼睛就敢投钱。”   巴塔查里亚表示,这一现象恐怕将会再持续几个月,投融资市场会在2017年初恢复活跃。不是因为印度市场不够好,而是投资人变谨慎了。   印度上半年投资亮点 数据显示,班加罗尔、德里首都区以及孟买是风投资本流入最多的三个城市。被称为“印度花园城市”的班加罗尔成为人才和资本流入的首要目的地,该市上半年获得7.8亿美元的投资。资金主要流向了商业平台型和金融科技类的初创公司。排名第二的德里首都区交易量最大,达到184笔,排名第三的孟买为100笔。 上半年,教育科技类企业上半年达成了17笔总量为8100万美元的投资交易。风投公司也看好商业平台类企业,大约45家物流、二手汽车、珠宝等类型的平台企业获得了投资。   过去两年资本方是怎么想的?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受到阿里成功的激励,国际资本对印度市场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老虎资本、软银在印度投资了很多A轮初创。红杉资本、赛富资本、Matrix等完成了很多种子轮投资。他们的想法就是,在印度复制中国早期投资的成功模式,找出下一个印度“阿里巴巴”。   巴塔查里亚称:“大型资本投资给了印度版滴滴(Ola)、印度版阿里(Snapdeal)、印度版京东(Flipkart)、印度版支付宝(Paytm)……。他们的想法就是投资印度的中国独角兽的对标公司。资本方认为即使投资失误的地方,只要投的都是有独角兽像的就行”。   资本方被热情冲昏了头脑,他们为曾经错过了投资阿里而懊悔。当中国股票大跌时,他们认为热钱会从中国流向印度,但是情况并没有冲着这个方向发展。巴塔查里亚称,“现在资本方已经意识到他们在2014-15年所犯的错误,不是只投大的就是对的,还是应该挑选好的创业者和好的项目。”   这也就解释了印度14年和15年出现的投资热现象。2014年一年,印度总共完成了300笔投资交易,总价值50亿美元。而2015年第一、第二和第四季度保持了相似的投资数量,分别为17亿、18亿和17亿美元,第三季度投资甚至出现井喷,达到38亿美元。   市场要靠天使投资人拯救? 在2014—2015年,风险投资们都非常活跃,但是天使投资人则表现滞后。巴塔查里亚称,这是因为一旦风投们做出投资,天使投资人们会对这笔投资进行观察。   但是,即使风投不投资了,天使投资人却不会跟着一起收手。所以初创企业此时最有可能从天使投资人那里融到资。而且,找天使投资人融资比找风投容易。因为天使投资人是个人,而风投是企业。风投通常有董事会有程序,说服个人比说服群体容易。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天使网络已经对外宣布了18笔早期交易。Blume投资了16家初创。塔塔集团掌门人拉坦塔塔仍然像2015年那样积极投资,今年上半年他投资了14家公司。此外,还有Flipkart的创始人投资了7笔,FreeCharge的创始人投了11笔……,下图为值得注意的印度风投和天使投资人所投资的项目: 赛富资本的管理经理格洛克 戈埃尔(Alok Goel)表示,虽然今年上半年的投资额下降了很多,但交易数量却比去年同期(380笔)增加了不少,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所有市场都有波动,但没必要担心太多。有些初创公司最终会死掉,这也很正常。但是那些有着良好商业模式、成本控制合理的初创公司会活下来。而且在风险投资机构变得谨慎之际,很多天使投资人仍然很活跃。   外部因素 英国脱离欧盟从长远角度看会影响初创公司的发展,当然不会是在现在。外国投资人会希望印度初创公司能发展出良好的运营模式,最重要的是,见到利润,特便是在电商产业。印度政府已经开放了FDI,政策还需一点时间产生效果。   总的来说,印度整个投资生态依然健康强劲。(本文数据来自印度科技网站YourStory)   作者 :竺道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2406018.html
    资讯
    2016年07月07日
  • 资讯
    13 年了,SaaS 公司的 IPO 市场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编者按:本文作者 Tomasz Tunguz 是红点投资公司(Redpoint Ventures)的合伙人。  2003年,Salesforce 公司的 IPO 开启了全新的时代——软件即服务(SaaS)时代。在之后的13年里,很多创业公司借鉴这种模式,开发了创新型的软件,改变了各自的行业和产业。这种转变对软件分发和销售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我们可以说,一切都变了。   在所有的软件类收益中,SaaS 贡献了15%以上的收益,目前,上市的SaaS公司有50多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很好奇SaaS公司的 IPO 市场是否健康。据数据显示,2016年将是6年里最差的 SaaS IPO 年。 上面的图显示的是SaaS 公司 IPO的数量。在2003年,Salesforce 启动了IPO。2007年,有5家SaaS 公司进行IPO,2013年和2014年IPO数量上升至9家。2015年后半年IPO更具挑战性,但是仍然有7家公司上市。2016年至今,只有一家SaaS 公司上市。 以年度融资总额计算,SaaS公司在2012年融资超过15亿美元,创有史以来融资金额最高。在随后的三年里,融资总金额分别为13亿美元、11亿美元和6亿美元。 上市的 SaaS 公司中,融资的中位数大约维持在1.08亿美元。   与其他领域相似,SaaS 公司的 IPO 也会受到宏观大趋势的影响,过去24-36月,IPO 数量在不断下降。   公开市场越来越关注短期内的盈利,与多年前相比,SaaS公司上市前的财务状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由于SaaS公司的数量已经很多了,我希望在未来几年看到更多的公司进行IPO,扭转SaaS 公司IPO数量下降和融资额降低的趋势。   本文来自翻译:tomtunguz.com
    资讯
    2016年07月05日
  • 资讯
    专访乾通易才总裁陈颖:专注于移动HR管理,只做垂直纵深 6月29日,HRTechChina记者采访了乾通易才总裁陈颖女士。陈总作为人力资源外包领域专家,拥有10年以上人力资源外包销售管理经验,致力于人才开发管理、行业外包服务产品研发。目前,其全面负责公司整体业务体系及运营工作。在整个采访中,陈总不仅为我们介绍了乾通易才的产品,团队,也从专业角度为我们分析了移动HR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 乾通易才总裁陈颖女士   2014年凭借在人力资源的外包管理行业上的资深的经验,成立了乾通易才,基于云计算、SaaS服务、移动互联技术,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站式云服务平台和移动管理工具。将传统服务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客户提供“绩效管理、社保服务、薪酬激励、人才规划、培训发展、员工福利”等人力管理云平台。   目前,公司主要的产品有乾通嗖嗖,以及微蜂。据陈总介绍,乾通嗖嗖是一款针对外勤人员移动绩效管理软件,它可以帮助企业查看外勤人员是否真正去了指定地点,还可以及时了解真实的终端情况。针对移动岗位的人员,做人员管理,绩效考核,考勤时间管理;微蜂,它是针对于人力资源的选用育留,为所有在职的员工提供一站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从招聘,入离职,到薪资,社保计算,再到劳动服务的支持。   HR行业也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在早些年前,Google已经提出了“BYOD——带着设备来上班”,这是最早的移动办公的雏形。随着现在智能化手机越来越强大,你我在一天的时间中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看手机。陈总认为,在管理的时候,随时下达,随时沟通,敏捷决策就很重要。所以又出现了新的概念“ZMOT——零秒接触,保持联系”,这决定着是否能够通过移动端,第一时间且有效地通知到一线的每一个员工;在企业内部,是否能做到事前监督,事中跟进,事后考核尤为重要,这决定了员工是否会及时得到奖励,及时得到肯定。陈总也同样认为,移动HR管理软件的出现就是帮助HR行业快速发展,真正走入互联网的时代。如何真正地增强员工的粘度,让他们能够统一思想,统一企业文化,按照公司大的方针政策,一步一步来走好他这个职业的发展的路径。在产品上,乾通易才也秉持着能够为员工提供一站式的,最敏捷最便捷的员工服务,员工体验。   在谈到国内移动HR管理行业发展现状,陈总认为“供,需”双方都在发生着改变。第一部分是指原有的ERP的厂商,不管是国外老牌的企业还是国内的厂商,都在不断的转型。这些厂商开始将整个的技术架构和他研发的产品完全地移动化,安全往云,往SaaS的方向做迁移。第二点,管理者的管理角色正逐渐转变成服务角色。尤其HR的岗位,在工作思想上也有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人事部转变成Bussiness Partner,作为一个合作伙伴,所以他在职能上也发生了转变。所以如今的人力资源云产品的应用,也由原来的管理角色转变成为管理,服务,更好地帮助和支持员工的一个角色。也就是说,供和需都在转变,变成一个合力,推动着移动HR管理行业的变化。   谈到当下移动HR管理行业竞争格局,陈总认为作为新兴移动HR管理产品的公司,乾通易才区别于其他国内外老牌的EHR厂商,基于只专注在人力资源这一个领域,只做垂直纵深,只做跟人,跟移动管理相关的产品的应用。也据HRTechChina记者了解,乾通易才携手了SAP展开了合作,成为了战略性合作伙伴的关系。陈总认为,未来的行业竞争格局走的是融合,竞合的关系,她也希望和期待看到真正地实现人力资源生态圈,为更多企业,客户做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能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据了解,乾通易才的乾通嗖嗖和微蜂这两大产品线的应用范围覆盖了中国地区,在华员工的两大工作性质,即移动岗和固定岗位。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由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分析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后,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94.15%。这个市场和人口的红利是直接显现出来的,非常巨大。对于微蜂和乾通嗖嗖在整个人力资源,尤其是在中小微企业方向的一个发展,陈总认为是前景无量的。而且对于乾通嗖嗖和微蜂,团队有着非常深厚的人力资源及项目运营管理经验,真正能够在行业内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数据流,管理好每一个员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也是其目前一个更核心的优势。
    资讯
    2016年07月04日
  • 资讯
    职位搜索引擎Simply Hired被日本招聘巨头Recruit Holdings收购 今年5月份,我们曾报道过全球最大的职位搜索引擎之一Simply Hired将于6月26日停止运营的消息。当时有消息说Simply Hired的部分资产已经被收购,但当时并不知道其中的详情。今天,我们知道了Simply Hired停止运营的真正原因:Simply Hired的资产已经被位于日本的招聘巨头企业Recruit Holdings收购。Recruit Holdings手里有很多招聘求职类的网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招聘信息搜索引擎Indeed.com。   收购Simply Hired的资产后,Recruit计划继续运营Simplyhired.com这个网站。针对收购Simply Hired的资产,Recruit Holdings专门发布了一则声明,声明具体内容如下: Recruit Holdings今天宣布,公司已经收购了Simply Hired的资产,收购协议从今天开始正式生效。http://www.simplyhired.com 这个网站将作为职位搜索引擎继续运营,但只作为Indeed旗下的一个发布合作方。Recruit未来将通过自然增长和并购的方式巩固自己在人力资源市场的领导地位。 目前,求职招聘行业的公司应该说是进入一个并购高潮期。上个月,招聘公司Monster刚收购了类Tinder模式的移动求职应用Jobr。前不久,微软斥资262亿美元收购了LinkedIn。   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位搜索引擎之一,Simply Hired 于 2004年 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搜索成千上万的职位公告板和公司招聘网站。Simply Hired 把各种地方的招聘信息加以整合并一体化,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求职者既可按职位类别泛泛浏览,又可按地点、职位类型、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缩小搜索范围。它的使命是让用户以最简便高效的方式找到最理想的工作。   在此之前,Simply Hired共获得过超过 3400 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 Dave McClure、Foundation Capital、Guy Kawasaki、Fox、IDG Ventures 和 Ronald Conway 等。Simply Hired的用户遍布全球 24 个国家(说着 12 种不同的语言),网站的月独立访客为 3000 万,平台上有 70 万家发布招聘职位的公司,可搜索的职位数量有 600 万个。目前市场上和Simply Hired模式类似的公司包括 Monster.com、Indeed和 Glassdoor 等等。Monster 今年发布的 Q1 数据显示,自己平台上目前有 5 万家发布招聘职位的公司,不过并未透露职位数量。Indeed 此前曾表示自己目前的月活跃访客有 1.8 亿。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www.recruit-rgf.com
    资讯
    2016年07月04日
  • 资讯
    在线学习平台 Zaption 被 Workday 收购 ,将于9月30日暂停服务 Zaption 是一个教育互动视频制作平台,在 Zaption网站上,老师和公司都可以在网站上发布视频,或者将现有视频用户教学。6月30日,该公司宣布被人力资本管理软件公司 Workday 收购。Zaption 的服务将于9月30日关闭。具体收购详情没有披露。   在 Zaption 的网站、iOS app 和Chrome app 中,老师可以使用其提供的工具在视频时间轴上嵌入题目,学生观看学习时,视频会在有题目嵌入的地方自动暂停,学生完成屏幕中或屏幕右侧的小测验后,即可继续观看。付费版本有更多高级功能:老师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还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视频观看进度和答题数据分析,制作完成的视频甚至可以被转移到站外,比如学校的 LMS。   Zaption 团队表示,Workday 服务于很多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公司和教育机构,有更好、参与性更强的学习体验,很高兴自己的技术能成为 Workday 应用的一部分,包括非常值得期待的 Workday Learning 的一部分。   Zaption 成立于2012年,公司位于旧金山。曾在2015年获得1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人包括NewSchools Venture Fund、Redcrest Enterprises、 Scion Capital 和 Telegraph Hill Capital。   本文参考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资讯
    2016年07月04日
  • 资讯
    58同城招聘:2016年高职毕业生最爱制造业 今年春节以后,高职生逐渐进入求职,高达435万人的就业情况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日前,国内最大的蓝领招聘平台58同城招聘发布了《2016年高职生就业报告》。据悉,该报告通过对2016年国内高职生进行抽样调研,结合58同城招聘大数据而成。报告显示,今年高职生就业更偏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制造业成为高职生最热衷的行业。同时今年高职生期望薪酬维持在4000元左右,总体较去年略微上涨。   此外,58同城招聘通过提取大数据对高职生在2016年总体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在求职期的1至5月,高职生活跃求职者数量较去年大幅上升,同比增长高达86%,并在3月份达到约350万的单月峰值。而在同期所有求职人群的学历中,高职生占比也持续上升,从1月份的17.5%增长到5月份的21%,整体而言,高职生的求职潮较往年提前。   不惧竞争压力,最爱深北广大城市 报告显示,2016年最吸引高职生就业的城市榜单上,深圳、北京、广州三大经济发达城市排名靠前,紧随其后的为成都、上海、重庆、苏州、东莞、武汉、西安等。深圳高居榜首,缘于其身处制造业企业密集的珠三角区,而随着国家对于制造业的不断升级,用工需求迅速增加且对技术性人才需求增加,加之“智造业”的发展需求,为高职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他区域来看,高职生的就业意向城市多集中在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华中、西南、西北等地区省会城市,而这些城市的特点则是经济相对发达,制造、服务业相对集中。 深圳成为最吸引高职生的城市   踏实肯干,制造业为最意向领域 在有关求职岗位意向的调查中,普工/技工为高职生就业意向选择最多的职位,其次是超市/百货/零售、人事/行政/后勤、销售等。对此,58同城招聘负责人刘侃指出,在国家推动供给侧改革,传统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技术类工种岗位,更加符合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   不过报告同时显示,在高职生就业意向TOP15职位中,所有职位的关注度较2015年均有普遍上涨,其中家政/保洁/安保以高达198.8%涨幅居首。刘侃认为,蓝领岗位关注度的普遍提高,既有人才市场蓝领供给量增加的影响,同时也有人们求职思路转变的因素。   期望薪资4000左右 较上年小幅上涨 薪资历来是就业市场上和求职者最为关注的因素。58同城招聘《2016年高职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5月,高职生就业平均期望薪资约为4000元,总体上较去年保持小幅上涨。   其中期望薪资最高的职位TOP5榜单中,高级管理以7102元居首,其次是保健按摩、建筑、生产管理/研发、机械/仪器仪表,但整体涨幅不明显,部分岗位甚至较去年有所下降。而财务/审计/统计、人事/行政/后勤、医院/医疗/护理、超市/百货/零售,以及教育培训则成为期望薪资垫底的岗位,其中教育培训仅为2913元。 高职生期望薪资最高TOP5职位   作为国内最大的蓝领招聘平台,58同城招聘依托平台优势,通过对平台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可精准地反映就业市场变化、及时预测未来蓝领招聘市场的趋势方向。此次《2016年高职生就业报告》的发布,旨在为广大高职生、招聘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资讯
    2016年07月01日
  • 资讯
    “销售家”半年完成两轮千万级融资,销售众包会成未来趋势? 近日,“销售家” 创始人蒲世林告知记者,已于今年5月 份完成 Pre-A 轮融资,投资金额在千万级人民币,由芳晟基金领投,英诺天使和泰有基金追加跟投。 给企业提供销售服务的项目不在少数,像销售易、纷享逍客等是在给企业全职销售人员提供工具,从而帮助企业提高销售效率,但这更多的是针对存量客户。而“销售家” 定位做社会化销售众包平台,意在帮企业拓展更多的兼职销售人员和销售机会,从而拉新客户。 大致而言,企业发布销售需求并预存佣金,“销售家” 选择优质的企业产品上线平台,平台上的用户根据自己的人脉情况选择不同的产品向身边有需求的人进行销售,如果能够完成交易就能获得相应的佣金。用户也可以选择只提供潜在用户的信息,由企业自行 BD,如果产生交易同样也能获得佣金。整个过程中,由平台提供路径追踪。 判断一个平台是否存在的价值,要看双方有没有信息不对称的基础,并且不能具有强粘性,理论上来说,双边关系越散,平台的价值越大。像滴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人一辈子也不一定会打到同一辆出租车。 按这个标准推断,“销售家” 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对企业来说,组建业务团队完成销售目标,是一件极为耗时耗力的工程,随着人力成本日益高企,团队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大,没有企业会排斥多一个销售渠道,并且还是按照效果付费。而对于销售人员,他们趋利性明显,自然也不会拒绝把手中资源变现的机会。 蒲世林举了个例子,一家汽车配件企业准备进入北京市场,按传统模式,需要开办事处、招募员工、进行市场宣传然后再开拓线下渠道,在与销售家合作后,平台短期内募集了上百名有汽车养护门店资源的销售队伍,十天时间集中对北京市 1500 家汽服门店进行了地毯式拓展,按每家渠道开拓成本 100 元计算,15 万元完成了整个北京汽车服务市场的全面覆盖,且前后不足两周。 至于平台上的 B 端和 C 端如何获取,蒲世林告知,B 端企业依靠 BD 或者口碑传播,C 端则是依赖于之前的积累,蒲世林此前做过销售招聘,所以平台上积累了 110 万的销售人员简历。当时他做转型,也是发现“帮助企业找销售人员,不如帮助企业直接销售”。 至于盈利,“销售家” 不靠抽佣,短期内是靠增量返佣和工具收费,长期靠金融和大数据。“增量返佣” 就是当平台帮助企业销售到一定额度时,平台额外支付的佣金。“长期金融” 是指当平台过账的资金量足够大时,可以依靠金融变现。但蒲世林还是比较看好长远的价值,就是这些销售过程背后的大数据积累,像是人脉分享、供需信息、企业信用等,未来,这将会帮助销售家实现精准众包、精准推荐、精准获客等。 据悉销售家团队目前有 40 人,平台有 30 万的企业客户资源,本轮融资将会用在市场拓展以及大数据团队的建设上。预计年底会启动下一轮融资。   原创文章,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8171.html
    资讯
    2016年07月01日